日柱干支怎么看,日柱干支纳音什么意思

天干地支怎么查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日柱和时柱,怎么算的?

排日柱
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至今, 我国干支记日从未间断. 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知的唯一最长的记日法.
  日柱, 即用农历的干支代表人出生的那一天. 干支记日每六十天一循环,由于大小月及平闰年不同的缘故, 日干支需查找万年历.
另外,日与日的分界线是以子时来划分的, 即十一点前是上一日的亥时, 过了十一点就是次日的子时. 而不要认为午夜十二点是一天的分界点.
排时柱
时柱, 用干支表示人出生的时辰. 一个时辰在农历记时中跨两个小时,故一天共十二个时辰.
子时: 23点 --凌晨1 丑时: 1 点 --凌晨3
寅时: 3 点 --凌晨5 卯时: 5 点 --凌晨7
辰时: 7 点 --上午9 巳时: 9 点 --上午11
午时: 11点 --上午13 未时: 13点 --上午15
申时: 15点 --上午17 酉时: 17点 --上午19
戌时: 19点 --晚上21 亥时: 21点 --晚上23

八字日干怎么看

日干的名称很多,分别有日主、命主、身主、日元、日神等叫法。在一个人的八字里,日干的地位是最为举足轻重的,因为日干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本身。因此从这点出发,首先判定一个人自身日干的衰旺强弱,就成了看命的首要条件。
大凡判定一个人日干强弱的方法,主要有三点。
第一,看日干在所生的月份得令还是不得令。比如日干甲、乙见月支寅、卵,丙、丁见月支巳、午,戊、己见月支已、午或辰、戍、丑、未,庚、辛见月支申、酉,壬、癸见月支亥、子,都属于最佳的得令生旺状态,所以这日干就强。反之,日干在出生的月令中,如果处于一种或休、或囚、或死的状态,那就是弱。
第二,日干在四柱中得到的生助是多还是少。比如日干属甲、乙本,如四柱中得水木之助多的,就是旺而得势。反之,日干甲、乙木得不到四柱中水木之助,甚至反遭金制火泄,那就弱而失势了。
第三,把自身日干对照四柱地支,如果碰上长生、沐浴、冠带、临官(禄)、帝旺或墓库的,就是得地得气,自身自然强旺。反之,就是失地失气,强旺不起来。以上得令、得势、得地三者全都集于一身的,日干处于极旺状态,反过来,失令、失势、失地三者全都集于一身的,日干处于极弱状态。又有旺、强、中、衰、弱之分。旺为日干处于极旺状态,强为日干处于较强状态,中为日干处于中和状态,衰为目干处于较弱状态,弱为日干处于极弱状态。关于日干旺、强、衰、弱的扶抑原则,大致为旺极宜泄,强者宜克,衰者宜扶,弱者宜抑。且看举例:

如何推算日的天干地支?

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年的表现方式相传自黄帝时期就开始了,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残片。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编辑本段]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编辑本段]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见下图)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牛”。以此类推。(如下表) 十二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2.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时,而我国传统则以十二个时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如下表) 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编辑本段]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的转换 1.天干的确认 天干按公元纪年末尾数字确认。 公元前 : 0为辛,1为庚,2为己,3为戊,4为丁,5为丙,6为乙,7为甲,8为癸,9为壬。 公元后: 0为庚,1为辛,2为壬,3为癸,4为甲,5为乙,6为丙,7为丁,8为戊,9为己。 2.地支的推算 地支可分为奇数组和偶数组。(公元后奇数公元纪年配偶数组,偶数公元纪年配奇数组。公元前则相反。) 奇数组: 偶数组: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子 寅 辰 午 申 戌 丑 卯 巳 未 酉 亥 计算地支时,用6去除公元纪年去掉末尾数的数字(如:2009年则用6除2009)。除以6所得的余数就可得出地支。 但是,由于末尾数字的差异,所得地支也就不同。如此可得出: 公元前: 末位数字是0,1的,余0为第5个,余1为第6个,余2为第1个,余3为第2个,余4为第3个,余5为第4个。 末位数字是2,3的,余0为第4个,余1为第5个,余2为第6个,余3为第1个,余4为第2个,余5为第3个。 末位数字是4,5的,余0为第3个,余1为第4个,余2为第5个,余3为第6个,余4为第1个,余5为第2个。 末位数字是6,7的,余0为第2个,余1为第3个,余2为第4个,余3为第5个,余4为第6个,余5为第1个。 末位数字是8,9的,余0为第1个,余1为第

怎么算日柱?

方法一:日柱(出生当天的天干地支)


日柱的时间界限为每天的两个23时,例如,某某年4月9日出生,那么日柱的开始时间为4月8日23时开始,9日的23时结束。


1.以甲子为1、1


天干数:甲1 乙2 丙3 丁4 戊5 己6 庚7 辛8 壬9 癸10(0)


地支数:子1 丑2 寅3 卯4 辰5 巳6 午7 未8 申9 酉10 戌11 亥12(0)


2.计算公式


{ (公元年数-1)×5+(公元年数-1)÷4+当年日数} ÷60


将所得余数÷10,得出的余数作为天干序数


将所得余数÷12,得出的余数作为地支序数


注意:需要考虑当年是否闰年,如果是闰年则二月份为29天。凡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为平年。


举例:


例如:2008年3月1日的干支:


{ (2008-1)×5+(2008-1)÷4+61 }÷60


(1月31天,2月29天,3月1天共计61天)


=(10035+501(取整)+61)÷60


=176……37


求天干:37÷10=3……7(庚)


求地支:37÷12=3……1(子)


所以,2008年3月1日的干支为庚子


方法二:农历求日干支,春节这天的干支数为1


首先需要知道春节当天的干支,还要知道当年每个月的干支有大小之分,比如农历大约为30天,小月为29天。


计算公式:


当年日数÷10的余数为日干


当年日数÷12的余数为日支


例如:2008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干支


是戊子年,春节的干支是丁丑,以它为1,正月大为30天,二月加两天,共32天。


那么如下:


求天干:32÷10=3……2(余数以丁为1,那2就是戊

)


求地支:32÷12=2……8(余数以丑为1,那8就是申)


所以,2008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干支就是戊申

你好那日柱日干日支分别指什么

年柱代表父母、月主代表兄弟姐妹、日干是自己、日志代表对象、时柱代表子女。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