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凶变化厉吝刚柔,吉凶悔吝咎图

周易八卦:得象与失象

吉门被克吉不就,凶门被克凶不起;吉门相生有大利,凶门得生祸难避。吉门克宫吉不就,凶门克宫事更凶。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求解释

6,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系辞传》)
相得则吉,不相得则凶的“情”当然是情感之情。韩康伯云:“近,况比爻也。《易》之情刚柔相摩,变动相逼者也。近而不相得,必有乖违之患也。或有相违而无患者,得其应也。相须而偕凶,乖于时也,随事以考之,义可见矣。”[17] 韩氏的诠释相当深刻,把阴阳、刚柔、仁义与“时”的摩荡中,“情”的相违、相须而导致的吉凶悔吝说得很有生活的厚重感。近而不相得,故凶。为什么不说“远而不相得”呢?因为只有“近”,情感才会产生真正感应的作用,喜怒哀乐,才会引起应有的反应。阴与阳、刚与柔,都只有在一个能够引起彼此排斥或吸引的范围之内,才会相推、相荡,这与情感的感应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将“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之“情”解释为情感的另一个重要佐证,就是在这个表述的后面,《系辞传》紧接着就写道:“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金景芳先生针对这几句话说:“这段话与《周易》没有丝毫关系。总的来看,这一章语无伦次,杂乱无章,肯定不是孔子做的。”[18] 金老的这几句话说得过头了一点,笔者认为值得商榷。第一,这段文字也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之《系辞传》,说明这几句话已经由来已久,属于先秦文字的可能性很大。第二,我们说《易传》传承了孔子的思想,但是并不是说就一定是孔子亲笔所作,二者的区别是相当大的;孔子的后学良莠不齐是难免的,即便是写得差一点,难道就不是孔子的后学?尤其是,难道就不是传承孔子的学问?第三,这几句话实际上是围绕着“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而发的,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凶、害、悔、吝”,另一方面也是总结相得与不相得之情有哪一些表现的方式,与“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乾·文言》)、“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系辞传》)的思想理路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辞”是人的性情的直接表现,在它的惭、枝、寡、多、游、屈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情绪与动机,所以,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爱恶相攻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人类为什么会信仰?为什么要卜卦去求不可知的一面?为什么八卦每一卦都谈变动?这都是就人类自身利害与需为有关者而讲的,也就是“变动以利言”。而吉凶呢?则是根据人类心理的需为而定。同是一卦,在你看起来是大吉,在我看起来说不定是大凶;在别人看起来是大凶的,在我用起来说不定却是大吉的。所以说吉凶是因个人的需要而定,人们对变动的看法是着眼于利害关系的,“吉凶以情迁”,是看个人心理情绪的需要来讲的。
《易经》最后还是回到人文文化上来。什么情况才叫吉与凶呢?“爱恶相攻而吉凶生”。你不喜欢,给我好了,对你是大凶,因为你不喜欢嘛!你厌恶它,而我喜欢它,我们两个爱恶相反,爱恶因矛盾而相攻,古凶由爱恶心理而来。孔子研究《易经》到这里,所得的结论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吉凶,没有绝对的善恶,没有绝对的是非,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一切都是跟着人义文化,跟着人们的需要来的。所以“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肚子饿的时候面包摆在面前就很喜欢,不饿的时候摆在面前便很讨厌;需要的时候,一伸手就拿得到就很高兴,需为而得不到会很痛苦,所以“远近相取而悔吝生”。其道理就是如此。
“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情”就是真实的,“伪”是虚情假意的。一个人不要只听一句话“我爱你”便高兴起来,有时候这句话是真的,有时候是假的。“情伪”互相有感应,其实都不能骗人,也骗不厂人的。“情伪”互相感应而发生利害关系,这是孔子研究《易经》的最后的报告,非常重为。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我们研究《易经》以后,了解了人情世故,《易经》所谓的人生,“近而不相得则凶”。譬如夫妇两人刚结婚好得不得了,那当然是大吉大利了,最怕是“近而不相得”,那便是凶了。所以我也经常告诉大家,打垮自己的人,不是敌人而是你自己或最亲近的人。如果“近而不相得”,就是说越亲近越不能合作,这是最坏的最危险的。因而变成大害,即使不至于大害,但至少也是悔吝,那就很糟糕了。这些都为注意。

求【吉凶吝悔,可不败矣】的注释和出处

周易是群经之首,是中国正统学术文化的源头;同时周易也是卜筮之书,是中国正宗神秘的占卜文化或谓之预测文化的集大成者。由于周易兼具学术与神秘的双重属性,可谓功用非凡,因而自古以来学易、研易、解易、用易者甚众。不过易经的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蔚然可观,加之言辞古奥,命意神秘,因而想要理解易经真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话又说回来,周易也未必如想象的那么难学。简单地讲,周易的思想可以用吉凶悔吝四个字来概括。
什么是吉?吉就是利人利己,相得益彰。顺天命——顺应自然规律,应人心——符合人民意愿,因而处处顺利,可以成功业、致吉祥。
什么是凶?吉就是损人损己,相互剥夺。逆天命——违反自然规律,拂人心——不符合人民意愿,因而处处碰壁,可以毁基业、致凶险。
什么是悔?悔就是后悔的意思。俗话常说“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地方。”这样的说法对不对呢?站在周易的角度,这样的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周易是主张后悔的。后悔就意味着自我反省与调整,因而也就可以回归中道正途,于是就可以获得吉祥了。乾卦之“上九:亢龙有悔。”至于“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便是由悔而获吉的例子呢。
什么是吝?吝就是吝啬、小气的意思。周易中所谓的吝,不单单是指一种财务上的过度紧缩,更是指一种心胸气度上的狭隘、骄傲与封闭,尤其是听不进他人正确的意见。因而一个吝字,常常让人渐渐偏离正轨,以至于步入险途了。《论语�6�1泰伯》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按照周易之内在的逻辑结构,悔吝和吉凶是一对因果关系,由悔而能生吉,由吝而能致凶。其实如果我们进一步浓缩了来讲,周易的主旨就是一个悔字。 语出《易经系辞上传》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悔吝者,忧郁之象也”。悔,后悔;吝,心上有事放不下,有包袱,进而举棋不定等等,从而呈现忧虞之象。这些象都可以在六爻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得位、居中,就吉;不得位,就可能有忧虞之象;又不得位,又不居中,且其中阴阳组合又有诸多麻烦,那就可能呈凶象。 要视情况而定,不同的情景两个字的轻重不同,比如求财就是悔轻吝重,求官则相反。

易经的系辞的第二章的解释 谢谢

这个只能相对来看,不是绝对的。呵呵 不要多想

李氏家训

李氏家训

人生百德,孝悌为先。敬孝双亲,关爱宗足。生宜敬养,丧宜薄葬。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祖为我根,敬事勿怠。人有百学,德为之率。无孝不教,无德无才。忠厚为人,谦恭待人。助人三分,自益七分。对人不二,方可称仁。君有四德,仁礼义智。人有四忌,抽喝嫖赌。百善孝先,万恶淫首。淫祸到头,家败人亡。遗后遗德,勿以厚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儒释道回,互通。小则修身,平衡身心。大则治世,定国安邦。万教之宗,道德修养。佛讲心性,道守无为。佛讲心净,道求心静。其宗为空,其旨为无。不妄不念,万念不生。心净无染,感化众生。物我两忘,大彻大悟。殊途同归,教人向善。大善大德,成圣成仙。

勤俭持家,奢糜生祸。勿羡人富,当效人俭。饱时一口,饥时一餐。衣食住用,量力而行。敝帚自珍,集腋成裘。俭入奢易,奢返俭难。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勤则体健,懒则无能。花七存三,何惧不测。时时当记,物力维艰。

财为外物,人为根本。生不带来,死亦不去。开源节流,求财之始。累积资本,择机而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定目标,奋力而行。技高一筹,财自聚来。为商之道,诚信为本。利益分享,合作共赢。福命在天,随遇而安。勤关门户,时时防盗。家有余财,多赠亲友。乐善好施,福禄永存。小舍小得,大舍大报。物散人聚,物聚人散。锦花何若,雪中送炭。居家之道,不可显财。俗子视利,世态炎凉。

和气蒸蒸,居家必兴。家若失和,何来亲情。理不为家,法不为民。于外讲理,在家论情。夫妇和睦,白头携老。择媳嫁女,温厚贤良。凡事忍让,自得怡情。睦邻友好,众志成城。有恩必报,有仇莫记。反目成仇,诸事不顺。

学业之道,尊师重教。子孙虽愚,不可不教。不若,一技在身。娇惯子孙,福禄何存。学贵有恒,精益求精。求学之法,最要虚心。授人以渔,求学求法。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锲而不舍,百折不挠。高瞻远瞩,自强不息。

三思而行,以防不测。深谋远虑,成竹在胸。戒骄戒躁,静则安身。事无七成,不可妄为。鲁莽从事,不败才怪。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日当三省,洁身自好。常思已过,莫论他非。

廉洁奉公,神鬼无忌。心系天下,忠正爱民。励精图治,造福一方。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为官四败,昏傲贪诈。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贪图人财,寝食难安。更留把柄,反遭暗算。

为人以信,信则生威。言出必行,行而必果。说到做到,一诺千金。祸从口出,缄默者智。信誉第一,莫图短利。百事躬查,蜚言莫信。勿信其言,当观其行。说是非者,是非之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忍心上刀,不忍祸招。忍不能忍,方为圣人。水低成海,人低成王。退后一步,海阔天空。以退为进,理让三分。人善人欺,苍天不欺。水流低处,滋生万物。厚土百侵,万物丛生。光照大地,无欲无求。人生苦短,唯德永生。皮囊受苦,唯心不动。笑看荣辱,天地可容。

事有阴阳,交替运行。阳极生阴,阴极阳至。无好无坏,乐极生悲。阴阳互转,生生不息。功成身退,莫恋高位。功高震主,位高则危。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知得进退,方可安身。十分聪明,留得三分。谦益满损,敬净静竞。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内心清静,欲岂能生。善恶有报,因果轮回。吉凶悔吝,超越吉凶。命由心造,福自我求。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圆通处事,内方外圆。凡事循序,不可冒为。事有先后,轻重缓急。顺应天意,道法自然。审时度势,能屈能伸。求同存异,世界大同。命定运动,可控非控。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天下大势,天地人和。放大胸怀,游身物外。
沧州李氏二十世孙学峰记
二〇一六年九月七日
李世二十一世起用字
崇文延世泽,积德庆长春,志学兴晟合,恩浩振国安

宋徽宗继位初期励精图治,为什么后来如此昏庸无道

宋代开国君主崇尚俭朴,徽宗特别遵循,甚至鄙视仁宗的宝座过于华丽。永兴民王怀进献玉器,被他谢绝。宰相张商英在他面前大谈奢侈就会亡国之论,他虚心接受。宫中整修殿宇,徽宗告诉工头,宰相若经过,要藏起来,不能让他看见你们在搞装修。其言下之意是,要是让张商英看到了,会使他认为我这个做皇帝的不但不节俭,而且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那段期间,徽宗对张商英颇为看重,甚至还让他暗中监视、制约蔡京。在继位后的两年里,赵佶整朝纲,平冤狱,贬奸佞,奖忠贤,可谓勤勤恳恳、奋发有为。然而,这“另一个赵佶”后来之所以被世人忘却,是从赏识蔡京开始的。
在一次宴会上,他拿出一件玉杯,对大臣们说,因怕被人指责奢侈,与祖宗制度不合,故不敢使用这类器物。这时,蔡京趁机站了出来,曲解《周易》中“丰享,王假之”和“有大而能谦必豫”之论,宣扬“丰享豫大”,鼓吹君主在太平盛世享乐不仅理所当然,还可显示我大宋物资充沛。徽宗大喜,潜藏的享受之念有了理论依据。
在蔡京怂恿与指导下,他重用王黼、童贯、朱面力等人,纵情声色犬马,尽享宫室之乐,并听信蔡京打击旧党与异己。他骄奢淫逸,痴迷道教,大兴土木,采办“花石纲”,百姓怨声载道,其“艮岳”规模巨大,荟萃天下奇花异石,耗财无数。国力每况愈下,内忧交织外患,直至靖康之耻。为此,《宋史》本纪第二十三中说:“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着以为戒。”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