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宿命论,命中注定宿命论
“宿命”是什么意思?
宿命的意思是指一切都是早已被注定了的,这个注定的意思并非简单的指规律性的东西:比如人总是要死
的(起码到今天为止还是这样),它潜在的含义多少得牵扯上神秘主义,比如主宰一切的上帝之类.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宿命论的影子非常之浓厚,比如富贵天注定之类,虽然也有人喊出“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然而那终究不是正常的社会形态,并非正常的人生奋斗.确实你得承认宿命论让人绝望,它不仅嘲
弄作为一个物种人类的尊严,而且也无情的打击个人奋斗的价值.然而我们的文化,从来也不会让人真正绝
望,正如鲁迅先生说到,所谓厄运并非不可化解,只要你愿意出钱,总有办法消灾.或者你可以贿赂“上
帝”,或者你可以欺骗它.和神秘主义挂钩的宿命论多少还是给自由意志留下了余地.或者那时候人们并不真
的明白什么是自由.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都是全称判断,因
而是完全推理,由此得出“世界是宿命的”的结论是简单而明了的.
正因如此,人类不仅不应消极沉论,而且更应积极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因为如果说“鱼
只能生活在水里”是规律的话,那么有人想“缘木求鱼”显然是徒劳和愚蠢的.
宿命是根本的,努力是必要的;宿命论并不排斥主观努力,正如古话所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不
谋不成,所谓“多算则胜,少算则不胜,况于无算乎?”.这就是“积极宿命论”!
天命论与宿命论两者不同.天命,即是天人合一之天命,而宿命论却是悲观论,主张人冥冥之中自有命运
安排.人再作为也无用.儒家学说岂是主张宿命论.
到底什么是命呢?命有三说:一是性命之命,二是命运之命,三是命令之命.
性命之命是人生来就有的.现在还没有研究出生命由无机物到有机物到生命体的产生过程,生命体到不是
简单的碳水化合物,而是有生命的.若没有新的学说来解释,我们暂以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解释,生命体禀赋先
天之元气,由此元气周流,故有生命之存在.此气化成阴阳五行,有消长存亡,有和与不和,故有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是先天禀赋所定的,不在人之所欲,称性命之天命.而后,生亦有差,有生而四肢不全者,有生于富
家的,有生于贫家的,此不待言而不同.此可称社会之天命.此两者,俱称先天之命.
命运之命是后天所成.如一个人的品格气质,言行举止决定他的命运.君子与小人之命运不同.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及是言人品之所积,非朝夕之功,渐积而至,亦可称天命.二则命运因时而不同,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易经》常言:利见大人;夫子常叹:河不出图,洛不伏书,吾亦已乎.都是时不同.
命令之命是社会位置而成,大人命小人,君子德风,小人德草,此命即是由位而成.现代命令之命,人易产生逆反心理.古时,这样的逆反心理少一些.“君叫臣死,臣不得不不死”也是带有时代性,这是极端化的命,然又不能违.这个时代已过了.但如果人人都不能从命的话,那么社会就散了架了.没有可成之事.
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
言.”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宿命论(词语)详细资料大全
“宿”是旧有、过去的意思,“命”是指动植物的生活能力。
北周无名氏《步虚辞》:“宿命积福应,闻经若玉亲”。古时比喻人一生的贫富、寿数等受到既定的遭遇限制,人只能服从上天的安排才能积福除灾。宿命在古代的中国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在古希腊罗马也有“服从命运”的主张。
它有色,其实命运是不可预知且时刻存在变数,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努力上进,正确判断人生的选择才可把握命运,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若命运真是注定的,宇宙也将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故而切勿三世宿命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宿命论
- 含义 :生活能力
- 形式 :认为人一生的贫富
- 出处 :《步虚辞》
词语简介
宿命论的观念十分普遍。不论古今中外,人们都不断尝试解开人生的种种奥秘,或找出某些事情的寓意。历史家黑尔默·林格伦说:“似乎人把事情看成是由某种力量促成,顺理成章地发生,还是纯粹出于偶然,然后人就把“神”、“命运”或“机遇”加诸其上。”在人类的历史上,跟命运有关的信仰、传说和神话常常俯拾皆是。 亚述学家让·博泰罗说:“现代文化的各方面,都深受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所影响。”他也说,在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或巴比伦,人们可找著“人类最早期对超自然事物的反应和看法,以及可辨别的最古老的架构”。命运的观念也同样源于这个地方。论点起源
宿命论是早已有之的一种世界观,最早是源自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东方文化中的一派思潮,当时的人类感受冥冥中苍天与人世的变化,而觉得其中有一些必然的定数。此一东方幽冥的思想传到希腊后,成为希腊哲学中的一支,之后再由雅利安人带到印度,加上印度原本就有的吠陀文化中对命定现象的探讨,而成为印度思潮中重要的一派哲学,即今日我们称为的宿命论。 宿命论最主要的学说,即是认为在人类诸多的神秘变化的命运现象中存有一些定数,而这些也可称为必然法则的定数,即是组合世间诸法相的基本力量。 时至今天我们也同样面对相似的困惑,故我们希望世界改变——当然通常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希望一切更加公平合理,希望这是个有希望的那种世界。一般解释
基于现代科学方面的理解 世界是“物质”(此“物质”为全称表述,代表所有物质、空间、时间、能量等)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上是全称判断,因而是完全推理,由此得出“世界是宿命的”的结论是简单而明了的。 在宇宙中,存在很多时间断面,每一个时间断面都“记住”了每一个基本粒子的位置、速度和绝对质量,每一个时间断面中的每一个基本粒子的位置、速度和绝对质量,都由前一个时间断面“记住”的每一个基本粒子的位置、速度和绝对质量所决定。如果一个一个时间断面往前推,直到大爆炸之前的奇点,就可以认为,如果存在完全相同的另一个奇点,在同一个时间段面里的两个宇宙是互不作用而完全相等的。宇宙中的一切,都由奇点决定。 根据不确定性原理,即使未来是确定的,我们也无法预测。 基于文化方面的理解 宿指旧有、过去的意思;命指生命。宿命的意思是指一切都是早已被注定了的,这个注定的意思并非简单的指规律性的东西:比如人有生必有死(起码到今天为止还是这样),它潜在的含义多少得牵扯上神秘主义,比如主宰一切的上天之类。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宿命论的影子非常之浓厚,比如富贵天注定之类,虽然也有人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而那终究不是正常的社会形态,并非正常的人生奋斗。确实你得承认宿命论让人绝望,它不仅嘲弄作为一个物种人类的尊严,而且也无情的打击个人奋斗的价值。然而我们的文化,从来也不会让人真正绝望,正如鲁迅先生说到,所谓厄运并非不可化解,只要你愿意出钱,总有办法消灾。或者你可以贿赂“上帝”,或者你可以欺骗它。其与神秘主义挂钩的宿命论多少还是给自由意志留下了余地,或者那时候人们并不真的明白什么是自由。 别把宿命论当做消极的借口 正因如此,人类不仅不应消极沉沦,而且更应积极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如果说“鱼只能生活在水里”是规律的话,那么有人想“缘木求鱼”显然是徒劳和愚蠢的,人必须正确对待客观世界,它是由定数、变数组成的,其若真是一成不变,人岂不是成了牵线木偶了。 宿命是根本的,努力是必要的;宿命论并不排斥努力,正如古话所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不谋不成,所谓“多算则胜,少算则不胜,况于无算乎?”,这就是“积极宿命论”!天命论断
天命论与宿命论两者不同。天命,即是天人合一之天命,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予肯定;而宿命论否定了主观能动性,主张所有的事件已经由最初的宇宙形态确定,无从改变,换句话说,事件是它发生的时刻之前所有事件的函式,跟“主观能动性”无关。儒家主张
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命数。“天命”说早在殷周时期已流行。从古器物发掘中所见到的甲骨卜辞,彝器铭文,“受命于天”刻辞的不只一次出现,说明早在殷周时期,天命观就已经在人们的头脑里扎根了。 这用《易经》的话来说,叫做“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一。对于这里的命,后人注释道:“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天寿之属也。 在古人的思想观念中,人们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以及死生寿夭、穷通得失,乃至科场中举、货殖营利,无一不取决于冥冥之中非人类自身所能把握的一种力量,即命运是也。 命运的观点,在古代源远流长。由夏经商历周,至春秋时,孔子弟子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可见孔门弟子是信奉命运的。孔子进一步指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宋国的桓魑有一次想谋害他,孔子声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同上)! 总之,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富贵贫贱完全与高悬于天的命运有关,绝非尘世碌碌众生的力量所能改变。故孔子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日》)。 儒家祖师爷孔子是位极度信命的老夫子。按理说,孔子是个知识渊博的大儒,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怎么就会信起命来呢?原来,他早年风尘仆仆,奔走列国,到处推销自己的主张,很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是到了后来,当他碰了一鼻子灰以后,才深深地省悟到,命运之神竟是如此这般的厉害,然而这时他已是个五十左右的人了。“五十而知天命”,就是他从不知命到知命这一思想转化过程的最好说明。与此同时,他不仅“知命”,他和他弟子还不遗余力大肆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属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的思想。这里他的说教是,一个人的生死贫富,都是命里早就注定了的,作为一个君子来说,非得知命不可,否则就够不上做“君子修的资格。正因为君子是“知命”的,所以他能安分守己,服从老天爷的安排,但是小人却不这样,他们不肯听从天命,往往冒险强求,希望有幸,意得个好结果。 当然,看问题也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孔子袋语》记录孔子的话说:“古圣人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我孔丘)哉!贤不肖者才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这里,他认为贤和不肖是根据才华来划分的,乾和不干是人们自己可以把握的,至于机遇好和不好,是时间的问题(既在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或在错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或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或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而是死还是活,那就只得看老天的旨意了。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这种天命思想,又在后来大儒孟子身上得到了新的反映。《孟子·万章》上篇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意思就是,没有人叫他乾,而他竞干了,这就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而他竞来了,就是命运。同时他还举例说明,尧、舜的儿子都不肖,是因为舜、禹为相的时间太长.所以尧、舜的儿子不有天下;禹的儿子启贤能,而禹为相的时间义短,所以启能得到天下。以上这些,都不是人力所为而自为,不是人力所致而自至。从理来说,这属于天意,对人来说,这属于命运。天和命。实在是一致的。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还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又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后者是说,天底下人的吉凶祸福。无一不是命运,只要顺理而行,接着的就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站立在有倾倒危险的墙壁下面。因此,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天的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受的不是天的正命。这里,孟子虽然认为天命的力量无可抗拒,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应该按照我的仁义而行,不能无缘无故地白白送死。无疑,这对孔子的天命观来说,有着补充的一面。此外,先秦诸子信命的还很多,而以儒家的为最大。 天命观经过先秦学者的一阵鼓吹,其时从上到下。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信命的风气一时很盛。早在殷商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们,就已习惯于在每做一件事之前,总要先占卜一下天意如何,是凶是吉?后来,又由于人与天地相应观念的影响,更使得人们普遍认为,整个天下的命运和每个个人的命运,都和天时星象有关。《周礼·春官》记载:“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这是说冯相氏和保章氏,是专管岁时星象,并从而窥探命运从而推测人间吉凶祸祸福的一种职官。古代埃及
公元前15世纪,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往来密切。他们在文化方面互相影响,结果跟命运有关的信仰就传到埃及去了。为什么埃及人会接纳这种观念呢?牛津大学埃及学教授约翰·贝恩斯说:“在(埃及人)的信仰里,大部分都跟探知和回应不能预测或不幸的事情有关。” 伊希斯是埃及神祇之一。这个神被描述为“生命的女神,命运的主宰”。埃及人同样热衷于占卜和占星术。一个历史学家说:“埃及人求神问卜的方法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然而,受巴比伦笃信命运之风影响的国家还不只埃及一个。希腊罗马
让·博泰罗说,在理念方面,“巴比伦的影响力无远弗届,古代的希腊也抗拒不了”。论到宿命论在希腊人当中十分流行,彼得·格林教授有以下一番解释:“世事变幻莫测,人也越来越害怕为所作的决定负责。事实上,希腊人觉得自己好像傀儡一样,给注定的命运牵制着,未来根本早就预定好了。人是无法挣脱命运的枷锁的;它是神的决定,人是没法理解的。不过,人要是具备特殊技能或知识,就可以预知自己的命运。尽管预告的不一定顺耳,但不少人觉得,预先知道多少总可以做点防范工夫。” 命运之说令人对未来稍稍安心之余,也间接成为某些人利用的污秽手段。历史家桑德贝克说:“世界是由一个神统治的说法,相当受统治阶层欢迎。”原因是因为相信命运的百姓都会臣服君主,不易起谋反之意。 格林教授进一步解释说:“相信命运使人尊重社会和的固有秩序,使人在道德、和说话方面可以自我审查。希腊统治阶层鼓吹宿命论,手段既高明又诡诈。百姓安于天命,他们的领导地位就稳如泰山,长存不变。相信命运的人会觉得,任何事情都是注定要发生的;上苍为人着想,所以发生在人身上的事都是出于上苍一番好意。”事实上,这不过“证明统治者们的私心”罢了。 宿命论在希腊的普遍程度,从希腊的文学作品可见一斑。在古代的写作风格中,命运常常是史诗、传说和悲剧的主要元素。希腊也流传着一个神话,说人的命运操纵在命运三女神的手里:克洛托纺织生命之纱,拉凯西斯决定人寿命的长度,当指定时间一到,阿塔罗波斯就大剪一挥,了结人的生命。罗马人也崇拜类似的三合一命运之神。 罗马人跟希腊人一样,对自己的命运求索心切,因此都从巴比伦引入了占卜和占星术,还进一步加以发展。罗马人把用来预测未来的事情称为兆头(portena),而兆头预告的信息就称为奥敏那(omina)。到了公元前3世纪,占星术成了希腊人当中流行的玩意儿。公元前62年,迄今已知最早期的希腊天宫图也问世了。吉尔伯特·默里教授说,占星术“对古希腊人所生的影响,就像一种新疫症在某个荒芜小岛上扩散起来”,可见希腊人对占星术是十分地沉迷。 希腊人和罗马人也认为诸神通过灵媒跟人沟通,因此在窥探未来时,他们也不时向灵媒求助。这些见解导致什么结果呢?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恐惧取代了希望。人们穷一生的精力要挣脱厄运,而不再为美好的将来奋斗。”后来,跟命运有关的信仰也成了一般基督教会争议的课题。基督教徒
宿命论在“基督徒”当中曾经引起广泛的争辩。 在古希腊和罗马,人们相信命运已蔚然成风,早期的基督徒就生活在深受这种文化影响的环境里。举个例,所谓的教父十分倚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的著作。他们想弄清楚一个问题:既然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以“从起初指明末后的事”,他当然早就知道人会堕落犯罪,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悲惨后果,这样,他又怎算是个满有爱心的上帝呢? 多产的早期基督教作家奥利金辩称,人应该记住一个重要因素:人是拥有自由意志的。奥利金写道:“事实上,圣经里有多不胜数的经文,毫不含糊地确立人有自由意志这么一回事。” 奥利金说,人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把事情怪在某种外在力量上是“不正确、不恰当的。这样说的人旨在摒除人有自由意志的观念罢了”。奥利金也说,上帝能预知事态发展,跟上帝注定事情发生或觉得要操纵事情,不该给混为一谈。可惜的是,并不是人人都认同这个见解。 深具影响力的教父奥古斯丁(公元354年──430年)认为,在决定事情方面,自由意志其实无足轻重。他这番话使争论变得更加复杂。宿命论得以在一般基督教会里奠基,全是拜奥古斯丁所赐。他的著作成了中世纪人们讨论的中心课题。在改革运动期间,一般基督教会就命运所作的争辩更趋白热化,令各教会因为意见不一而产生严重分歧。拉普拉斯
决定论(又称拉普拉斯信条或科学宿命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该学说认为,由于世界上的各种变数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而世间的事又是由各种事件点变数决定的。在宇宙大爆炸时的一刹那确定的一批时间点变数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确定了下一批变数,而第二批变数有这样确定了第三批变数,这样一批一批的确定下去。宇宙间的一切在大爆炸的一刹那就已经确定了。心理学中的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先前某种原因和几种原因导致的结果,人的行为是可以根据先前的条件、经历来预测的。非决定论则否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客观规律和必然的因果联系,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不可预测的、事物内在的“自由意志”决定的。现代科学
现代量子物理与宿命论相驳。在量子理论中微观粒子是以机率波的形式存在的,其位置及速度都具有无法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是由普朗克常数决定的),因此相同的条件也有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而且越是微观,这种效应就越是显著。举例解释粒子的不确定性:电子就好比是桌球,电势垒就好比是墙,巨观世界中球是不可能(准确的说是可能性极小)穿墙而过的,而微观世界中的电子却有一定的机率穿过电势垒,这种现象被称为隧穿效应,这是典型的量子迁跃,而这个迁跃是否发生就完全是一个机率的问题。不确定性会从微观影响巨观,因此宿命论并不被量子力学所承认。 微观粒子遵循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性原理是由于观测行为使用的光子对粒子的作用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扰动,粒子的动量和位置,两者只能精确测量其一,而且越测量其一,另一个量就会越不准确。这种偏差与工具、观测方法无关,是不可消除的。微观粒子只能用波函式来描述,即某区域出现粒子的几率来描述。由此薛丁格提出了著名的思想实验“薛丁格的猫”,以巨观的方式形象地描述出人的观测对粒子的影响。爱因斯坦终生坚信“上帝不打骰子”,在20世纪20年代与玻尔展开了著名的论战。最终在60年代通过证明贝尔不等式不成立,物理学界最终接受了量子论的观点。 20世纪7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非线性物理,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物质世界事物发展的规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蝴蝶效应”,初始条件微小的差异引发了结果的截然不同。它给自牛顿开始统治物理学数百年的机械决定论最后致命的一击。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线性理论模型在物理、经济、气象、社会决策、人工智慧等各个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巨大的作用。易经(善易不卜)
《易经》有象、数、理、占四大功能,这是谁都不会否认的。第一个就是象。我们中国人很喜欢看象,是有道理的。气象天象都是象,天有天象,地理也是地的象。看天文、看地理都是看象。天有天文,地有地理,人有人相,这个是假不了的。因为你的相是由你的心在转的,叫做相随心转。心转到哪里,你的相就变了,相是时时刻刻在变的。不要以为自己的舌头伸出很自在,不一定。你可以拿镜子对着自己,伸出舌头看看,能够伸得很直就不错了。很多人一伸出来,不是歪左边就是歪右边,连舌头直直的伸出来都做不到,他相已经变了。那怎么办,靠自己去调,这不可能看医生。所以叫正心,正心很重要,心一正,五官就统统归正了。看相不是,是不会看的人乱讲,或者会看一点占的人,用它来骗财骗色,那才叫。
《易经》是数,不是数学。数学是死的,《易经》的数是活的。如果说一切有定数,大多数人听了会很反感,会说这是宿命论,其实错了,定数是指最后的结果。比如,考试最后只得60分,那这个60分就是定数,老师给的成绩定了就是定数,谁也不能改。所以定数是结果,而不是过程。过程怎么会定呢?任何过程都是变化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加加减减,总成绩及格了,这是最后的定数,不及格也是最后的定数。所以说,定数是讲最后,不是讲过程。
《易经》的理是推理。其实它跟科学最接近。一个人按照道理去推,他就可以未卜先知,不需要卜就知道结果是什么样。因为那个“理”是固定的,理所当然,势所必然,这两句话我们很熟。形势到这里,结果就一定是这样的;顺着道理去走,最后就是这样子。这是很容易的事情,并不难。
《易经》里面有很多吉、凶,那就是占卜的用语,你可能占出来是“吉”,也可能占出来是“凶”。只不过我们都看错了,《易经》它不是一个命定论,它不主张宿命论。《易经》里面最常用的字是“如”。“如”是好像,如果这样,你会怎么样;如果那样,你会怎么样。《易经》的吉凶是有条件,是可以变动的。会占卜的人不会铁口直断,凡是铁口直断的都是不太会占卜的人,可是我们现在就喜欢那种铁口直断的人。因为占卜时搞得神神秘秘的,你就可以收钱了。你按照的道理跟他讲,那你收什么钱呢?你不过讲道理而已啊。这是一般人错误的观念。
我们把历史翻开来看,在夏商周的时代,民智未开,《易经》被用来占卜,我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当时的占卜是有条件的。第一,它只能占国家的大事。用来占卜国家要不要战争,国家今年会不会风调雨顺,会不会国泰民安,会有什么变故,这个可以。第二,没办法决定的时候可以卜。当大臣们深思熟虑,还是不能下决定,这时候是可以占卜的。第三,占卜完以后不一定要听。姜太公是帮助周文王建国的军师,当时武王想要伐纣,就去卜,卜了一个卦,不好。姜太公说,你不要相信那个卦,因为整个情势对西周有利的。最后周武王出兵,果然把商纣灭掉,建立了周朝。姜太公的时代离现在已经有三千年之久了,他当时就说,占卜是用蓍草,是用龟壳,人不靠自己的脑筋去想,而去相信这些龟壳和蓍草,那不是很奇怪吗?姜太公当时就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当秦朝把所有书都烧掉的时候,我们很庆幸《易经》这本书没有被烧掉。为什么?因为有人告诉秦始皇,说这本书不值得烧,因为它是占卜的书,让老百姓用一用也无妨,何必烧它呢?秦始皇就说,既然是没有用的书,那就不要烧了。就是因为《易经》逃过了秦火这一劫,所以使更多人就认为《易经》真神,能算到自己可以躲过这一劫。这是都是很奇怪的说法,但是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汉代以后,《易经》就分成两派。一派是讲易理,就是把《易经》哲学化,把《易经》看成是一种哲学,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自然哲学,因为它取法的对象就是自然,是从自然里面归纳出的道理。另一派是讲相术,就是专门来算卦或者占卜的。
你占卜的目的是什么?你想要知道结果对不对?那你就全错了。一个人做事情,不能问结果怎样才去做。一个男人要娶一个太太,可不可以先想一想娶到她就可以得到三千万家产?不可以,决不能动这个脑筋。可不可以考虑娶她是因为将来她会帮你成功?也不可以。这些动机都是不对的。这是第一个,一个人不能为了结果才去做事情,不可以。因为一问结果,作事的动机就不纯正了。你应该做的事情,就算不能赚到钱,也要去做,这样才对。如果只是有利可图去做,那就已经是小人了。从这点来分析,我们就知道现在社会中的很多观念,其实是不合乎《易经》的道理的,也就是不合乎自然的道理。一棵树,它能长就长,从来没有想到长大以后会怎么样。如果树想到长大以后会怎么样,那它就宁可不长了,因为长大后一定会被砍掉。任何人只要想到结果,就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了,我们说得很清楚,人生的结果是一模一样,非常平等的,就是一口棺材而已。我们一出生,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人生就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历程,有例外吗?好像没有。如果你想得很长远,想最后都是死,那就什么都不要做了。这样是死那样也是死,那干脆现在就死了算了,这是不对的。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以成败论英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关公。关公没有成功,但是我们却拜他。我们崇拜什么样的人?崇拜做有价值事情的人。关公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忠义的楷模,我们拜关公是拜他的忠义,所以,会拜的人是用自己的忠义跟关公的忠义互动。我看到你我就要忠义,否则我将来看你就跟你一样脸红红的。关公为什么是脸红红的,就是告诉你,你拜了我,你不忠义,你就脸红。不能用的眼光去做这样的事情,那是大错特错。我们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但是我只有一句话,不管你信什么,信到差不多就好了,再信下去就是了。是个程度问题,而不是说哪个东西是。天底下哪有这种东西?人信得超过了应有的度就是。《易经》把宇宙所有的事情划分成六十四种代表的情境,就是六十四卦。当你卜到某一个卦时,你就知道自己现正处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再去查那个卦,它会告诉你,在这种情境下你要注意哪些,然后你就照那样去做,它做这个用的。我把它叫做查经用的,而不是占卜用的。用占卜来学习卦,是正常的。用占卜来给自己做人做事多一种参考,也是合理的。占卜以后就绝对听它的,这种态度不对。占卜的目的不是告诉你结果,而是给你一个可能的结果做参考,这样理解和应用《易经》,才是懂得占卜的人。
《易经》里面多次提到一句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大部分人都解释错了,认为是有来自上天的保佑,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很吉祥,都不会不利。说实在话,老天不会保佑任何人。自然怎么会保佑任何人呢?它如果保佑了这边,就保佑不了那边。自然就是这边该下雨就下雨,那边该干旱就干旱,它跟仁不仁完全没有关系。老天如果保佑任何人,老天就是偏心,就是不公平。老天是该下雨就下雨,该出太阳就出太阳,该刮风就刮风,不管你有什么反应。不要认为老天爷会保佑你,绝对没有这种事情。那个“自”不是“来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你自己努力,老天就会帮助你,要把人跟天联系起来。我想这也是老子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人跟天联系在一起,叫做天人合一。老天只帮助应该帮助的人,不会帮助不应该帮助的人,这叫自然规律。老天绝不会因为你多拜就保佑你,那样跟贿赂有什么两样?如果连老天都可以送送礼就被打动,可以多拜几次就保佑你,那老天算什么?贪官污吏而已!所以,老天是不会做这种事情的,老天会说,你好好做,我就按照自然的道理帮助你;你不好好做,我也会按照自然的道理收拾你,我怎么会有私心呢?天底下只有一个道理,就叫自然规律。人顺着自然的道理去走,就能吉无不利;不按照自然的道理去走,迟早有凶有祸,这是必然的。所以说,很多书上把“自天佑之”解释为“来自上天的保佑。是不对的。上天凭什么保佑你?老天又没有手没有脚也没有嘴巴。自然是各种现象的一种循环往复,一种变化,并没有神在里面。你自己争气,自己走正道,自己守规矩,自己遵照自然的道理,老天会旁边帮助你。这不是老天对你好,而是顺着自然规律在走。就像你搭上这班火车,自然会到达成都,你搭上那班火车,自然会到西安一样,是同样的道理。《易经》的主张非常清楚: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全部的责任。
以前的大家庭,生很多小孩,怎么照顾得过来呢?其实养一个小孩很困难,但是养五六个小孩反而很容易。因为一个小孩生病,好像天大的事情一样,紧张得要命。但是如果养了五六个小孩,好像死一两个无所谓,很奇怪,心情就不一样。所以,过去的小孩有什么病痛,大人就会想,小孩病痛是正常的,休息几天就好了。现在不是那样的了,现在如果小孩一生病,全家人都紧张得要命,这也是不对的心态。人一定要经过不同的历练,什么病都得过,也就不会怕了,百病成良医了。最怕的就是那种从来没有生过病的人,那是最要命的,因为一病就起不来了。所以,很多观念要靠自己去调整。人不管做什么事,自己都要慎重,如果不慎重,自己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你走这条路,结果一定是这样;你走那条路,结果一定是那样。这是必然的,是自然规律,没有人例外,你凭什么例外。摆在你面前的永远有两条路,你自己去选,如果你要走这条路,就往这边走,如果你要走那条路,就往那边走。
孔子很晚才读到《易经》,他读到《易经》好像得到宝贝一样,那他是全心全意地把《易经》整理出来,这是他在中华文化里面非常大的贡献。孔子使《易经》变成一本非常严肃的哲学,而不是象术,但是他排不排斥,他不排斥。以孔子的个性,他会讲不占就表示他会占,而且常常占,因为一个人你不会占,你又没有占过,你怎么去否定占卜呢?你就没有资格去讲,不可以占。孔子在占卜当中他体会到这个东西是有道理的,但是你不能相信它,你相信它,它或然率,有时候对有时候错,我们今天用数学的概念来看很容易,叫或然率,它可能有三十的几率嘛,它可能有七十的几率嘛。你必须要经过深思熟虑,你大概有一个答案了,你才可以去卜,卜出来之后,它会引导你的思路去想这个问题。多一个卦,让你多一个方向去思考,所以你多看几个卦以后,你就比较会面面周到去考虑问题,这是占卜的目的。连荀子都讲这么一句话,善易者不卜。真正懂得《易经》的人他会卜但是他不卜的。
一个人要常常记住,用你的理智去指导你的感情,不要让你的情绪来左右你的理性,那就很好了嘛。只要大多数的行为都是用你的理性来指导你的感情,你这个人就了不起,犯错几率就很小。《易经》里面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有配套的,都是有条件的。你要达到那个目的,你有几条路可走,每条路都是有条件的,不是没有条件的。不是说你那样做一定好,天下没有这回事。因为你从《易经》的观念来看,里面有顺有逆,顺里面也有顺有逆,逆里面也有顺有逆。你用阴阳的观念,太极在这里,前面就是阴阳,阳里面又有阴阳,每个里面都有阴阳,它同时都存在的。时时刻刻会变化。我们讲一个现实问题吧,你看今天气象台设备那么精良,人员那么专精,最后经常测错了。它测热,很冷,它测冷,很热。你说连气象台都测不准?它本来就测不准。近代物理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它就明白告诉你,测不准定律。你不要想歪了,测不准是大家不用心,那不对,测不准是仪器不精准,那也不对。仪器很精密人员很用心,为什么?测了以后它又变了嘛,那又什么办法。我测它是16度,它一下给我变8度,那你怪谁啊。测完了以后后面会变的,一夜之间整个变掉了。测了以后会变,怪谁?我希望各位去想,既然测不准,还要不要测,这个比较重要。
占卜是有条件的。第一个,资讯不足,数据不全,可卜。朋友问我,你测测明天会下雨出太阳。我说这个你就打电话问气象台,你问我干什么?凡是可以问科学仪器的,你问科学仪器。测就是目前我们没有数据,我们资讯不足,我倒请问各位,当你资讯不足数据不足的时候,你要不要做决策?你还是要做决策。你不做决策你路走不通嘛。你现在要出门,你还是要决定的,像北京这么多条路,我走哪条路比较不会塞,走哪条路一定塞,因为你熟悉嘛。可是就算很熟悉的人你也会搞错,你算准了不会塞你就走那条路,结果塞了,我问你什么道理?就是当很多人都测准那条不会塞的时候,统统挤到那里去,就挤了嘛。所以大家都测就更不准了,这是很清楚的道理。股票市场里面告诉你,哪一支股票今天会涨,我问你有没有效,答案非常简单,你相信它它就有效,你不相信它就没有效了。你看那些人告诉你今天哪几支股票会涨停板,所有人都相信都去买,它一定会涨停板,是因为你们买到它涨停板,怎么是他测得准?他说这三支会涨停板,没有人相信不去买,它一定涨不起来。孔子不反对占卜,因为它是个工具,它不是绝对可以相信的东西,你可以当参考用,你不能把它当做非这样走的一个决定,那是不对的。我们占卜之后,不要放弃,要去寻找破解之路,要去寻找化解之路,该做的事情,再大的困难,你都要想办法去化解,这才是占卜正确的观念。第二,犹豫不定时可卜。如果没有资讯也没有数据,但是你有很明显的主张,我主见已定不要占卜。我问你为什么会有这么明确的主见,是靠什么?靠第六感。我们常常很忽略第六感,我们很相信五官的感觉,我们不太相信第六感,我很清楚地说出来,五官经常在骗我们。我亲眼看到,看错了,经常看错了。我亲耳听到,听错了。老实讲,一句话经过十个人传,就错了。我自己摸到了,摸错了。五官是最会骗人,但是我们最相信五官,有一种我们不重视,但是它不会骗人,叫第六感。第六感是女性比男性还灵光,所以你不要看女性很少参与外面的事,有时候她讲的话很对,她第六感灵。占卜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引发你的第六感,然后去选择那个卦,代表你目前的处境,所以你把第六感引发出来,你就有主见,有主见你反而不必占卜。第三,每次占卜只问一件事情。你不能问老天说,我以后会怎么样?老天说,以后就是死嘛。你问这种笼统的问题,怎么回答?要明确,我这件事情会怎么样?他就会给你第六感引发出来,会得到一个可能,我加上可能,因为《易经》都是讲可能的。可能的结果,给你做参考。每事一卜,不能一次卜好几件事情,你得不到答案。第四,诚心诚意。诚心诚意也不是,一个人只有诚心诚意,你才可以引发你的第六感,否则引发不出来。其实第六感都在你脑海里面,你静下来,不受外面的干扰,它就会出来,太忙的人是没有第六感的,忙到没有第六感,那你自作自受了。
孔子说,不占而已矣。他有三个原则。第一个,如果相信占卜,就违反了伦理的立场。因为人应该凭良心,不应该问结果。你现在占卜,你就是相信结果而违背良心。本来我应该做的,占卜不好,我不做了,你还有良心吗?完全相信占卜,你就会跟你的伦理立场相违背,这是孔子的第一个主张。第二个,人应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一占卜,你就是问收获,能赚钱我就做不能赚钱我就不做,这基本上是不对的。因为你商业是服务顾客的,你口口声声服务顾客,那不赚钱不做那还得了。你看我们公共汽车好几条路,有些路赚钱的有些路是亏本的,亏本的我就不开,对吗?不对。你应该把赚钱的去补贴那个亏本的地方,这才叫做为商之道。第三个,做人做事动机要纯正。你今天一占卜你动机就不纯正了。归根结底一句话,从现在开始,只问应该不应该,少问结果会怎么样。应该,虽然万难你要排除,应该,虽然最后会很凄惨,你要去做。你看以前的文天祥,以前的史可法,他都可以逃,他不逃,他认为我不应该逃,我就壮烈牺牲。人的动机比结果重要,过程也比结果重要。可现在我们完全陷在结果论上面,这是每一个要自己回去好好想一想的事情。春秋以前,我们中国人是很的,春秋以后,大家慢慢走上理性,《论语》里有一句话,叫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就是这个意思。今天我们只讲一句话,各位做参考,不信苍生信鬼神,假定大家都不信苍生而去信鬼神的话,我们人类会怎么样?要重视活着的人,不要完全被那种看不见的鬼神所牵引。你看现在孔子死了没有,你可以说他没有死,你只要心中有他,他就活在你心中。你看我们拜祖先,就是你跟祖先有感应,就好像祖先就在你面前,就这种感应就是了。至于他怎么样,你不要管,因为那东西是叫做死无对证的东西。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人,要比较理性,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要说这一定有,因为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很坦白地讲。所以孔子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尊敬它,但是跟它保持一定的距离。你不可以天天去拜祖先,但是一年总要有几次,特别是清明节,你要去祭祀。中国人做给死人看的事情,都是做给活人看的,其实不一定是做给死人看的。所以清明节扫墓要全家大小都去。你不用说,就是告诉你的子女,将来我埋在这里,你也要来啊,你不能不来啊。就是讲这句而已嘛,不然讲什么。这样的话传承下去,一代一代,大家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先了,不忘记祖先什么呢?不忘记祖先做人做事那种可贵的精神。就这样而已,没有别的,别的都是假的。那孔子到底画不画卦?所以我们下一次就要真正地来谈一谈孔子也画卦吗?我先说答案,孔子是画卦的,不然他学《易经》干什么?
宿命是什么意思
宿命指前世的命运。佛家认为今生的命运是由前世行为的善恶决定的。
宿命
[ sù mìng ]
详细解释
1. 前世的生命。佛教认为世人过去之世皆有生命,辗转轮回,故称宿命。
唐 白居易 《自解》诗:“我亦定中观宿命,多生债负是歌诗。”
2. 指佛家宿命之说。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尤悔》:“ 阮思旷 奉大法,敬信甚至。大儿年未弱冠,忽被笃疾。儿既是偏所爱重,为之祈请三宝,昼夜不懈。谓至诚有感者,必当蒙祐。而儿遂不济。於是结恨释氏,宿命都除。”
3. 犹言生来注定的命运。
章炳麟 《四惑论》:“其始本以对越上神,神教衰而归敬于宿命,宿命衰而归敬于天钧,俞穴相通,源流不二。”
拓展资料
造句
1、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毅力的弱者的借口。
2、时间漫步过宿命的转轮,覆盖住纷繁的凡世,事过境迁,早已是物是人非了。转眼间,岁月匆匆。四千多日子从我手中溜去,如同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没有任何踪影。
3、等待雨,是伞一生的宿命;等待你,是我一生的追求。
4、时间漫步过宿命的转轮,覆盖住纷繁的凡世,事过境迁,早已是物是人非了。
5、遗忘,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就这样慢慢延伸一点一点的错开来,也许错开了的东西,我们真的应该遗忘了。
宿命,汉语词汇。本意星宿运行各有命令。地球在宇宙中的综合运动,以天体为坐标,归类民情,验其祸福。因决定果,前生决定后世,前因决定后果,福祸之因,皆自圆成。借指生来注定的命运。
北周无名氏《步虚辞》:“宿命积福应,闻经若玉亲”。
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命数。“天命”说早在殷周时期已流行。从古器物发掘中所见到的甲骨卜辞,彝器铭文,“受命于天”刻辞的不只一次出现,说明早在殷周时期,天命观就已经在人们的头脑里扎根了。
这用《易经》的话来说,叫做“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一。对于这里的命,后人注释道:“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天寿之属也。
在古人的思想观念中,人们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以及死生寿夭、穷通得失,乃至科场中举、货殖营利,无一不取决于冥冥之中非人类自身所能把握的一种力量,即命运是也。
命运的观点,在古代源远流长。由夏经商历周,至春秋时,孔子弟子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可见孔门弟子是信奉命运的。孔子进一步指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宋国的桓魑有一次想谋害他,孔子声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同上)!
总之,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富贵贫贱完全与高悬于天的命运有关,绝非尘世碌碌众生的力量所能改变。故孔子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日》)。
儒家祖师爷孔子是位极度信命的老夫子。按理说,孔子是个知识渊博的大儒,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怎么就会信起命来呢?原来,他早年风尘仆仆,奔走列国,到处推销自己的主张,很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是到了后来,当他碰了一鼻子灰以后,才深深地省悟到,命运之神竟是如此这般的厉害,然而这时他已是个五十左右的人了。“五十而知天命”,就是他从不知命到知命这一思想转化过程的最好说明。与此同时,他不仅“知命”,他和他弟子还不遗余力大肆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属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的思想。这里他的说教是,一个人的生死贫富,都是命里早就注定了的,作为一个君子来说,非得知命不可,否则就够不上做“君子修的资格。正因为君子是“知命”的,所以他能安分守己,服从老天爷的安排,但是小人却不这样,他们不肯听从天命,往往冒险强求,希望有幸,意得个好结果。
当然,看问题也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孔子袋语》记录孔子的话说:“古圣人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我孔丘)哉!贤不肖者才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这里,他认为贤和不肖是根据才华来划分的,干和不干是人们自己可以把握的,至于机遇好和不好,是时间的问题(既在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或在错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或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或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而是死还是活,那就只得看老天的旨意了。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这种天命思想,又在后来大儒孟子身上得到了新的反映。《孟子·万章》上篇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意思就是,没有人叫他干,而他竞干了,这就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而他竞来了,就是命运。同时他还举例说明,尧、舜的儿子都不肖,是因为舜、禹为相的时间太长.所以尧、舜的儿子不有天下;禹的儿子启贤能,而禹为相的时间义短,所以启能得到天下。以上这些,都不是人力所为而自为,不是人力所致而自至。从理来说,这属于天意,对人来说,这属于命运。天和命。实在是一致的。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还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又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年n会善不吉亚粤健'下 尺甘;首而而芒.币会十h.坯地环老.非币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后者是说,天底下人的吉凶祸福。无一不是命运,只要顺理而行,接着的就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站立在有倾倒危险的墙壁下面。因此,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天的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受的不是天的正命。这里,孟子虽然认为天命的力量无可抗拒,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应该按照我的仁义而行,不能无缘无故地白白送死。无疑,这对孔子的天命观来说,有着补充的一面。此外,先秦诸子信命的还很多,而以儒家的为最大。
天命观经过先秦学者的一阵鼓吹,其时从上到下。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信命的风气一时很盛。早在殷商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们,就已习惯于在每做一件事之前,总要先占卜一下天意如何,是凶是吉?后来,又由于人与天地相应观念的影响,更使得人们普遍认为,整个天下的命运和每个个人的命运,都和天时星象有关。《周礼·春官》记载:“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这是说冯相氏和保章氏,是专管岁时星象,并从而窥探命运从而推测人间吉凶祸祸福的一种职官。
“宿命”就是相信命运是一出生寿夭穷通是不变的。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真相的。人生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可以通过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提高自己个人的道德修养,真诚对待每一个人,帮助别人,成就自己。从而改变命运!
宿命指的是前世的生命。佛教皆认为世人过去之世皆有生命,辗转轮回,故称宿命,指佛家宿命之说,也可解释为生来注定的命运,前世的命运。佛家认为今生的命运是由前世行为的善恶决定的。宿指宿世、过去世;命指生命。
宿命 [ sù mìng ]
释义1、前世的生命。佛教认为世人过去之世皆有生命,辗转轮回,故称宿命。
《四十二章经》十三:“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
释义2、指佛家宿命之说。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尤悔》:“ 阮思旷 奉大法,敬信甚至。大儿年未弱冠,忽被笃疾。儿既是偏所爱重,为之祈请三宝,昼夜不懈。谓至诚有感者,必当蒙祐。而儿遂不济。於是结恨释氏,宿命都除。”
释义3、犹言生来注定的命运。
章炳麟 《四惑论》:“其始本以对越上神,神教衰而归敬于宿命,宿命衰而归敬于天钧,俞穴相通,源流不二。”
例句
1、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毅力的弱者的借口。
2、时间漫步过宿命的转轮,覆盖住纷繁的凡世,事过境迁,早已是物是人非了。转眼间,岁月匆匆。四千多日子从我手中溜去,如同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没有任何踪影。
3、等待雨,是伞一生的宿命;等待你,是我一生的追求。
4、时间漫步过宿命的转轮,覆盖住纷繁的凡世,事过境迁,早已是物是人非了。
5、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宿命指的是前世的生命。佛教皆认为世人过去之世皆有生命,辗转轮回,故称宿命,指佛家宿命之说,也可解释为生来注定的命运,前世的命运。佛家认为今生的命运是由前世行为的善恶决定的。宿指宿世、过去世;命指生命。宿命的意思是:一切众生在过去无数次的轮回中,曾经历的各式各样的生命形态。宿命的意思是指一切都是早已被注定了的,这个注定的意思并非简单的指规律性的东西。其实人也不要太在乎宿命,宿命是可以改变的,我相信人定胜天。
命中注定是什么感觉
问题一:命中注定的人是什么样的? 可能你遇到了,却错过了;可能现在就在你身边;可能是你不怎么喜欢的那个;有太多太多的可能,有可能直到你生命最后的那么一段时间,你才会知道所谓的命中注定的人是谁,也有可能在那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已经不重要了。
朋友,与其去在乎那缥缈的所谓的命中注定,还不如好好的珍惜眼前人;即使真正的有着你的命中注定的那个人,这样的人会让你跑不了,推不掉。
问题二:遇到命中注定的那个她是什么感觉 50分 要看你自己个人感觉每个人都不一样的
问题三:第一次见到命中注定的人是什么感觉? 是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问题四:命中注定的人什么感觉 我想是不是你看见他第一眼就有一种感觉,他是跟你过一辈子的人。
问题五:遇见命中注定的人,是什么感觉 有很多人的经验就是,要送你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心跳加速,而且会有一种感觉,就算你一个要找的人了,但是有很多人,一生人当中也不会有这种感觉,平平淡淡就是幸福。
问题六:遇到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是什么感觉 有很多人的经验就是,要送你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心跳加速,而且会有一种感觉,就算你一个要找的人了,但是有很多人,一生人当中也不会有这种感觉,平平淡淡就是幸福。
问题七:感觉有些事是命中注定的, 有同感,好些事不管自己如何努力改变,一番折腾后结局还是一个样。有些本来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却耗了九牛二虎之力花上多年的心血才梦想成真,似乎命理注定这本可以轻易得到的要耗尽我们心血历经坎坷才能拥有,人生有太多的无奈。
问题八:什么叫命中注定? 命中注定编辑词条 命中注定词目 命中注定
发音 mìng zhōng zhù dìng
释义 的人认为人的一切遭遇都是命运预先决定的,人力无法挽回。是典型的宿命论。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这是我命中注定,该做他家的女婿。”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示例 他~要身败名裂的。
近义词 命里注定
-------------------------------------------------------------------------------------------------------------
专 辑:命中注定
歌 手:王识贤
语 言:闽南语专辑1CD
公 司:华特唱片
日 期:2002.08.05
为求歌曲好听度
制作人与唱片公司起争执
气氛一度降到谷底
这次的主打歌“命中注定”说到了爱情中无奈、不舍却还是要放弃的部分,刚刚好符合了王识贤在爱情里的部分观念,王识贤拿了他最爱的足球作为比喻,他说,他踢足球好像命中注定的,只能担任候补球员或是助攻的角色,不过在一场比赛中,最受瞩目的永远是踢进球的那位球员,但是事实上最该被注意的,应该是助攻球员,因为他牺牲表现机会协助队友得分,这样的精神难得又可贵;换成爱情来说吧,爱上一个人却无法有结果,不是谁对谁错,也没有谁输谁赢,就当作是命中注定吧!注定相遇,注定相爱,也注定了分离!让我们感受到王识贤真性情的一面。
不过在配唱过程中,王识贤试着用两种心情来诠释这首歌曲,一种是分离当时心痛的感受,一种则是分离一阵子,沉淀后的心情,为了这两种不同感觉及诠释,制作人与唱片公司两方各持己见,僵持不下,录音进度为此一度中断,录音室气氛更是降到谷底!不过最后唱片公司还是尊重做老师的专业,让制作人决定采用的版本,也许是有过命中注定的体验吧!听到王识贤用心诠释的这首主打歌“命中注定”的时候,总是有种苦味在心头!
认真的人最快乐
2002年 加油打气 最佳推荐单曲
在普遍经济不景气的唉声叹气中以及忧郁症患者比例持续上升的情况下,除了能发泄情绪的悲伤情歌,我们还需要能鼓舞人心的轻快歌曲,由于戏剧演出所扮演的角色的关系,王识贤给观众的印象是属于比较悲情的个性,事实上除了悲情,王识贤更是非常认真于工作的。因为认真所以有收获,因为有收获所以快乐!认真而快乐的识贤希望除了藉由歌声传达伤心,也能藉由歌声传达“认真的人最快乐”的讯息。不管对人、对事、对工作,不埋怨、不松懈也不倦怠。期待每个人都能用乐观的心迎接每个未知与挑战!
首支创作单曲亲爱妈妈的好歌 自弹自唱 *** VCR
幽默诙谐贴近妈妈的心 王识贤孝顺妈妈摆第一
唱出对两个妈妈的感谢 果真赢得师奶们的疼爱
这次‘命中注定’专辑中最特别的应该就是这首“两个妈妈”,由王识贤作词作曲,自弹自唱。这首歌王识贤其实已经写好很久了,是在1996年写好,当作那年的母亲节礼物送给妈妈及干妈的,当时的王识贤晚上睡不着觉,便玩起新买的V8,对着镜头,拿起吉他哼哼唱唱的,一时兴起就写起歌来,想着母亲节快到了,却想不到要送什么礼物的王识贤,用V8录下了这首歌,简单的文字、轻快的旋律,纪录下王识贤对两位妈妈的感谢以及两位妈妈对王识贤的爱心,王识贤的辛苦结晶要送给天下所有伟大又辛苦的妈妈。原本他只是拿到公司来与同事们分享心情的,却没料到唱片公司及制作人在看到这个VCR之后都觉得这么可爱这么孝顺的王识贤应该要让歌迷们共同分享,因而坚持......>>
问题九:缘分到底是种什么感觉,怎样才算遇到了命中注定的人 缘分就是,彼此都不是最合适的,但就是在一起了,而且一直爱下去了,没有什么对与不对,很神奇的一件事情,也是无意中说在一起就真在一起了
问题十:命中注定的人是什么样的? 命中注定谁也说不准,努力珍惜眼前人就行!
晋公子重耳之亡哪些句子反映了宿命论思想
《史记·晋世家》中晋公子重耳之亡的部分内容反映了宿命论思想,以下是几个反映宿命论思想的句子:
1. "镐京之役,天也命之,自彼而后,重耳北渡河而去,道翦夷陵。"
这句话表明了重耳被配到镐京并参加了镐京之役是上天注定的,重耳北逃和遇到的困难也是不能改变的。
2. "苟天命有余,追臣死之。权且奔邺都。"
这句话强调了命运的不可抗拒性,重耳认为自己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顺应天命才能活着回去。
3. "乃衣裘单衣,葛衣蒲履,赴関而行,时有流民相随,遂至邺都。"
这句话描述了重耳身处困境之后只能放弃奢华的生活而选择简朴的打扮,最终他依然能够平安地到达邺都,说明人的命运是注定的。《史记·晋世家》对于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描写中,有如下几个句子反映了宿命论思想:
1. “天已灭之”,这句话传达了宿命思想中“命运不可改变”的态度,暗示着即使公子重耳尽其所能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无法逃避自己注定的命运。
2. “重耳遂亡”,这句话表明了宿命论思想对于死亡这种人生事件的看法,即每个人都有其注定的命运,不论他如何努力去改变它,最终都无法避免死亡。
3. “当时诸侯安能再得重耳者”,这句话说明了人力无法改变一个国家的宿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重耳作为晋国的太子,领导了晋国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在他离开国家和被困多年之后,再也没有一个具有相同才干和魅力的人能够重新振兴晋国。
4. “夫孟尝君为赵,卒亡山中;管仲为齐,终戮于市。轩辕黄帝放逐异地,重耳逐渐而贤哉!”这句话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排比,表现了命运对于伟大人物的不可避免的强大力量。它告诉我们,哪怕重耳天赋过人,能为一国之主,但命运的阴差阳错最终还是导致了他的失败和亡命。"晋公子重耳之亡" 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之一,与其有关的史书和文献中,有多个反映宿命论思想的句子。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例子: 1. “天命之属,人事不能违。”——出自《晋书·重耳纪》 2. "唯天命之所归,是乃若此。"——出自《史记·晋世家》 3. “人生天命,富贵在天。”——出自《史记·晋世家》 这些句子都表明了古人对宿命论的认可,即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是由天定的,人的努力和选择只能在命运确定的范畴内进行,无法改变。在故事《晋公子重耳之亡》中,公子重耳遭遇流亡和困难的命运,即使尽了全力,也无法改变自己的遭遇,最终还是被迫回到故乡面对死亡。这种结果体现了宿命论思想的深刻内容,提示人们应该理解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所面临的限制,而不是一味地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