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好弱,猴生肖什么时辰出生好

有历史记载诸葛亮的体质孱弱吗?

古人能活到50就不错了,诸葛明显活过了平均值,如何说身体不好了,你叫周瑜郭嘉情何以堪。诸葛坐车是因为人家能发明那东西,其他人能么?村夫是农民的意思。如果身体不好,你出趟远门试试,比如你发烧,还要坐5个小时火车,肯定病情加重,身体不好的人从南边到北边就会水土不服,诸葛一生很少在成都,四处征伐,身体不好能抗住吗?你看的书谁写的啊。诸葛的死因是事无巨细。累死的。凡。。。(自己看吧记不住了)情况以上都要诸葛亲自批准啊,不管是谁,要那么多事情操心肯定活不长,并且费祎后来当了丞相,都说过自己不出诸葛,费祎那货过目不忘啊,能跟客人下完棋继续办公。

《三国志》说诸葛亮治国很强,而军事能力较弱,真的如此吗?

诸葛亮的军事实力相比于诸葛亮治国的能力,确实是不足,从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四平八稳,攻城拔地,并没有奇谋致胜,每次都铩羽而归,可以看出他的军事能力并不出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因为《三国志》里有对诸葛亮的治国能力和军事能力进行比较,只是说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比他的军事能力更强,并不是说他军事能力就弱。的确是如此,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和庞统相比较相差不少,但是在治理国家方面却很有能力。

动不动就有人说谁吊打诸葛亮,诸葛亮真的那么弱么?

并不是很弱,虽然他不擅长军事,但是他在上的谋略要远超一般人。诸葛亮真的很强,没有那么弱,这只不过是一些无知之人的侃侃而谈罢了。诸葛亮曾拿下武都、阴平二郡,还消灭了魏将张郃、王双,并且打的司马懿畏蜀如虎,所以诸葛亮一点也不弱。

诸葛亮的能力在历史上是很强的,毕竟是”武庙十哲”之一,才华出众,之所以总是有人说诸葛亮的能力不够被多方吊打是因为人们最先接触的毕竟是《三国演义》里面几乎一个半仙的诸葛亮,回头接触《三国志》里面真实的诸葛亮的时候反差太大,加上人云亦云,于是诸葛亮的能力慢慢的就被抹黑了,实际上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一个全能型人才。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出名的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等,因此才有资格被列为武庙十哲,被后世人称为“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首先——军事上。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应该是最被人所诟病的,总是说诸葛亮北伐中原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但是在历史上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并不弱于任何人,就连后来大唐名将李靖对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也是赞赏有加,而他的“八阵图”在后世也是多有流传,西晋名将马隆就对于诸葛亮的八阵图进行了一些增进,最后用三千五百多人大破外族大军,而后世人对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评价如下: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士,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费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

其次——治国上。诸葛亮的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人就能扛起整个国家的重任,在刘备在位时期,一直保障刘备的军需需要,即使是在汉中之战那种不利因素之下,依旧可以保障刘备的军队“足食足兵”,后来夷陵之战后刘备去世,季汉面临北有曹魏、东有孙权、内有叛乱的情况下,依旧和孙抗曹,平定内乱,使得蜀汉在五年之后恢复国力:

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日用兵而民不知兵,日调赋而国不知赋,军农并兴,若行无事。

最后——文学上。诸葛亮的文学作品也是有着很多的,比如《出师表》、《诫子书》、《便宜十六策》等。

三国名人诸葛亮有哪些弱点?

诸葛亮非常聪明能干,但是他也有一些弱点,比如说他在军事领域上有一些短板,尤其是战术谋划方面,是他的致命弱项。谨慎过头,谨慎虽好,但过度谨慎会贻误战机;用人不善,诸葛亮一生中错过了三员大将,没有将它们用在合适的地方。我个人觉得他有以下几个弱点:
1、军事谋略上,尤其是战术谋略,领兵打仗是他的弱点。
2、事无巨细,不愿意放权,或者说不轻易相信下属。
3、任人唯亲,缺乏五湖四海的大局观念。

我认为:诸葛亮虽然聪明能干,也为蜀汉三分天下及巩固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他也有弱点、有短板,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军事谋略、尤其是战术谋划、领兵打仗是他的弱项。诸葛亮比较擅长的是从宏观方面对一个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进行规划;且比较善于治国理政和在后方担当前线“足食足兵”之重任。

他的角色类似于刘邦之萧何、曹操之荀彧及朱元璋之李善长,而非张良、郭嘉及刘基,更不能同韩信及徐达等人相比。再说直白点,诸葛亮在军事谋略、战术谋划及领军打仗方面并不行,这些恰恰都是他的弱项。因而刘备在世时,入川之战先带的军师是庞统,庞统死后则是法正;汉中之战带的也是法正;夷陵之战时,既便庞统、法正等人去世了,刘备也仍然是让诸葛亮留守成都、待在后方,而以马良等人随行参赞军机。当然 ,刘备也更不会让诸葛亮充当征伐大军之主帅的哈!

二是事无巨细,不愿放权,或者说不轻易相信下属。无论是在蜀汉朝堂,还是几次领兵北伐时,诸葛亮都是大权独揽;甚至事无巨细,他都要将各种决策事项及稍显重要的事务抓在手上(北伐大军中对将士处以20棍以上的杖责不就是要通过他嘛?!)。这一方面说明他不愿放权、权力欲比较重;另一方面则可能是不轻易相信下属,或者说是认为这些下属能力或品行有问题。

三是任人唯亲,缺乏五湖四海的大局观念。诸葛亮当政后,最为看重并启用的是荆州系人士、特别是其中关系较为亲近者,如蒋琬、杨仪、马谡等人;再就是他亲自招降并培养的葛氏嫡系,即姜维等人。而对于东州派首领、刘备临崩前委以军政大权、且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等人则进行排挤、打压和逐步收回军政大权。当然,对于益州本土人士,他也更不会重视和重用。

其实,诸葛亮最大的弱点,说轻点,是“角色意识”淡薄;说重点,就是缺乏自知之明。诸葛亮的长处在于治国理政、安定后方,练军养卒及足食足兵,他的角色和适合履行的职责应当是萧何、是荀彧,是大管家、是总后勤部长,而非其他;而军事谋略及带兵打仗则是其弱项、是其短板;但他却缺乏“角色”意识、更无自知之明,偏偏要领军打仗,且自兼大军统帅、首席军师及执法官、督察官等职务;最终,六次北伐、连年征伐,均是无功而返,劳民伤财,白白消耗了蜀汉国力。

为什么有人说诸葛亮军事不行?

对军事水平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战绩了,而诸葛亮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因为说什么也是他们的自由,甚至还可能引起别人的关注,获得一些流量。因为诸葛亮虽然是军师,但是三国时期大多数战役都不是他一手策划的。

在《孙子兵法》中开篇就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第二篇强调“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第三篇则是“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之后才教导“先为不可胜”“奇正”之类的等等用兵之道。

可见,在《孙子兵法》中,是优先论述国家军队制度,后勤保障、外交,之后,再论述交战后如何用兵等。

诸葛亮是大家都很熟知的三国时期著名的家、外交家,有关他的许多传奇故事,例如卤城之战、赤壁之战或是这期间他与周瑜之间让人津津乐道的互动等至今仍广为流传。以至于,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诸葛亮仿佛就是一个全能型人才。对于此,有人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及:

诸葛亮任相国之职时,安抚人民,教给礼仪,根据权力制定各级官职,集思广益,维护公道。对国家忠诚、做出贡献的人,即使有私人恩怨也会不会迁怒与他们反而会奖赏他们,触犯法律的人,即使私交甚好也不会偏私。诚实的人才能减轻处罚,好撒谎不承认的人,即使罪行很轻也会重罚... ...

小事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会受到重视,各种事情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实事求是地按照规定执行,讨厌虚假。诸葛亮逝世后,百姓都很尊敬且爱戴他,毫无埋怨其刑法之严的意思,因为,他清正廉洁,处事公平公正公开,乃治世之才。但是,他也常年发动战争,却没有建功立业取得大的战果,可见,他并不擅长军事。

总结一下陈寿的观点:

一是、对诸葛亮治理楚国内政的优秀才能的赞赏;

二是、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深刻质疑,认为其多年征战而无果,则体现了他军事指挥的薄弱。

那么,诸葛亮是否真如他猜测的那般不善军事呢?

依我之见,诸葛亮的才能卓越有目共睹,他的军事才能即使不如曹操一般惊世,也是不可小觑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的军事生涯吧:

诸葛亮第一次领兵之时,就是和大将张飞、赵云去益州支援刘备,四年后,他率众南征孟获时,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军事能力,平定孟获的仅花了不到半年的时间。我们也常听到有关这场战争的故事——七擒七纵,这也展现出了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人皆言,战争是的另一种延续,诸葛亮南征之时,就善于征服人心,加之一些军事行动,短时间内就拿下了南中,堪称处理民族问题的典范。将与军事相结合的办法,才算是有军事才能的,而诸葛亮恰好做到了这一点。纵观古今,伟大领袖无不具有这种素质。

只拘泥于战术、武力之辈,缺乏战略眼光和谋略的,例如:项羽,总不会一直获得成功。平定南中后不久,诸葛亮开始准备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成语也都是因此而出现。为了兴复汉室,他用尽了余生,“六出祁山”,就充分的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

到这里估计有很多人要问了:六出祁山,战争次数极多,所获却极少——连中原都未打进过,这军事才能怕是假的吧?

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

首先,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经济实力更是硬实力。蜀国经济方面偏弱,人口和国土面积均少于曹魏,即使是天府之地也拯救不了粮食的短缺,战争中总是“粮尽而退”。

其次,蜀国的和军事实力也不如曹魏。人才短缺是最大的问题,尤其是诸葛亮北伐后期和其逝世之后,有军事才能的就只剩下赵云了,待到赵云死后,亦只有魏延可仰仗。而反观曹魏:人才众多,统帅有曹真、司马懿,大将类则有王双、张郃等,坐在朝中谋划的文臣也是非常多的。

最后,荆州之失,隆中对基本破产,想跨祁山继续北伐变得更加困难。地理条件的劣势导致后勤补给困难,粮草运输令人发愁。况后主平庸,又无野心,朝中并非全部支持北伐,分为两派,明争暗斗。

那么,既然有这么多的劣势,诸葛亮为何还要坚持北伐呢?

我们从《后出师表》中可窥见一斑:“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可见,北伐不仅是刘备的抱负,更是诸葛亮一代老臣恢复汉室的耿耿忠心与爱国信念,即使再难也要为之。

而且,诸葛亮北伐也并非毫无战果:招降姜维,斩杀张郃,几度让让曹真受挫。在局面如此不利的情况下,能做到这种地步,也能充分证明他的军事能力了。最了解你的人还是你的对手,司马懿也曾夸过诸葛亮“天下奇才也”,可见,诸葛亮之“牛”。

当然,诸葛亮的军事指挥也并非总一帆风顺,他也是有过不小的失误的,例如:派遣马谡守街亭一事。他过于谨慎而临场应变不足,以至于让敌人占了便宜。但是,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他的能力。

诸葛亮只是三分天下且根基最弱,为什么后世和演义对他们的评价那么高呢...

因为人们都是同情弱者的,所以对于比较弱小的人都抱有善心。所以说评价高。因为他是在刘备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做到的,并且对手还是特别奸诈的曹操。当时刘备几乎是没有任何兵力和的,后来他靠自己实力三分天下,是非常厉害的!

在《三国演义》中,武力明显被弱化的猛将有谁呢?

《三国演义》虚构了不少情节,其中关羽和诸葛亮被虚构得是最多的;也抹黑了一些人物,比如周瑜、曹真等等,同时也有几位原本武力超群的猛将到了演义却明显不如正史中那样威风八面,今天就来说一说《三国演义》武力明显被弱化的五大猛将:第一个最惨,猛虎变成了菜鸟,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孙坚

正史中的孙坚骁勇无敌,十七岁的时候就敢一个人提刀追赶盗贼,黄巾起义后先后跟随朱儁和车骑将军张温作战,在平定黄巾军和凉州叛乱中屡立战功,而且时不时一个人单枪匹马追杀敌人,董卓进京之前孙坚就因战功升为长沙太守和乌程侯。

关东群雄讨伐董卓就属孙坚作战最为勇猛:杀华雄,连败胡轸和吕布所向披靡,逼得董卓不得不迁都以避其兵锋,可以说孙坚在正史中的武力可能仅在关羽和张飞之下。

可是这样一位猛将在演义中却弱爆了,原本是他斩杀的华雄,到了演义中却反了过来,华雄骁勇无比,孙坚不仅自己麾下大将祖茂被华雄一刀斩杀,自己居然被华雄追着打:“不想孙文台败于华雄之手!”

正史威风八面的江东猛虎孙坚演义中居然在华雄面前成了菜鸟,而且整篇演义也不见孙坚斩杀了哪位猛将,不得不说孙坚的武力是被严重弱化了。

关羽和张飞

《三国志》只提到了两位万人敌,一个是关羽,另外一个是张飞,关羽万军中斩杀颜良全身而退,干脆利落一点也不拖泥带水,但是到了演义中虽然也斩杀了颜良,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关羽占了赤兔马和颜良措手不及的便宜,似乎正面交锋关羽还未必是颜良对手!

看看演义中是如何描述斩杀颜良的:“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斩杀文丑也是特意提到赤兔马快!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正史中的两个万人敌在演义中武力排名一个第四,一个第六,三英战吕布时张飞五十余回合就渐渐不支需要关羽上前帮忙,两个正史中武力最强悍的万人敌在演义中居然联手都战不退吕布,就连正史并无出色表现的典韦和赵云武力排名也比他们高,关羽和张飞的武力在演义中很显然是被弱化了。

张辽和乐进

三国二十四名将武力榜中张辽排名第十三,位在夏侯惇和夏侯渊之下,乐进虽然是五子良将之一,但是在演义中武力并不突出,甚至未入三国二十四名将之列。

然而事实上正史中的张辽和乐进两人堪称是曹操麾下最为悍勇的两大猛将:张辽白狼山之战斩杀以“骁武”著称的乌桓单于蹋顿,此举堪比关羽斩杀颜良;逍遥津之战大破孙权十万大军更显骁勇。

每战先登的乐进悍勇不在张辽之下,他是曹操帐下最为勇猛的先锋大将,正史中临阵斩杀对方大将最多的可能就是乐进,袁绍大将淳于琼和袁谭大将严敬就是被他斩杀,乐进如此骁勇在正史中都找不出几个。

很显然,正史中骁勇无比的张辽和乐进的武力在演义中也是被弱化了。

三国里面武力被弱化的猛将我认为是颜良和文丑,颜良和文丑本来是顶级的武将,武艺高强,但是被关羽秒杀导致武力被严重弱化。三国演义中武力值被弱化的猛将有上将军潘凤,在真实的历史中。潘凤可以说是一员猛将。徐荣。《三国演义》中,他是个三流武将,但根据史料记载,若论打仗,徐荣能打败夏侯惇。孙坚和刘备关羽、张飞、刘备

管理趣谈:诸葛亮的错位之败

管理趣谈:诸葛亮的错位之败

“功盖三分国,各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惋惜之情跃然纸上。

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作为智慧与道德双重象征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他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他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赚荆州,取成都,夺汉中,七擒孟获,形成三分天下中的蜀汉基业,他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直至病死军中,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为官的最高准则。

然而,诸葛亮不仅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而且蜀汉集团

还是三国中最先破产的一个。诸茑亮是个有得有失的人物,他的“得“在于他的“小我”,是作为个人的诸葛亮,他的“失“在于他的“大我”,是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借用西汉初年的一句话,蜀汉的霸业真是“成也孔明,败也孔明”。

诸葛亮之败,败在错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没有明确领导

者的定位。

领导者的定位,就相当于把握着梯子,要确定靠到哪一~面墙才是对的,还要让别人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愿意沿着梯子向上,直到“手可摘星辰”。除了需要敏锐的判断力和战略的眼光

外,用好人才,充分授权,选好接替自己的人,恐怕是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了。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在用人、授权和接班人选择这三个方面做得如何。

用人

用人之道,是领导才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领导者实

施领导过程的重要工作,正确用人必须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比如马谡,才气过人,有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是个不可多得的参谋人才。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马谡为其献计:“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采纳马谡的计策,七擒孟获,平定南方,使南方多年不敢复反。马谡还曾献计离间魏帝与司马懿,为蜀汉暂时除却一心腹大患。

但马谡虽然跟随诸葛亮多年,却一直仅是“高参”,从未担任过主将,他精于战略,拙于战术,也有言过其实的缺点,刘备向诸葛指出过这点,说马谡“不可大用”。然而,由于诸葛与马谡有着深厚的个人交情,诸葛不仅对刘备之言不以为然,而且一意孤行,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懿,诸葛亮力排众议,令马谡为先锋,统军在前,与魏将张邰战于街亭,为邰所

破,士卒离散。诸葛如果能接受大家的意见,令魏延等为先锋,可能不至于会有街亭惨败。街亭之败,不仅使蜀汉遭到重创,断送了首次北伐,也断送了一位良好的参谋人才。

马谡这样一个善出奇计的谋士在街亭惨败,从表面看是马谡无知所致,而实质上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所致。而且事后还反省自己,斩马谡后哭曰:“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日: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他想到的仍然只是把庸才当成了人才用,始终没有明白自己用人失当是失街亭的根本原因。

授权

在团队协作中,时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很多领导者看到员

工做工作不如自己,总是忍不住要加以指点,甚至越俎代庖。殊

不知,这种指点在团队成员看来已经成了一-种千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领导者过多的干涉会挤压这种空间,员工有可能变得消极、怠惰、唯命是从,失去主观能动性,团队更不会有战斗力可言。

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工作勤勤恳恳,“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亲览”,以至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人世。其在上后主的《自贬疏》中道:“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其对手司马懿有评价诸葛亮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而在西汉时期,陈平任汉左丞相,皇帝刘恒- - 日问,全国一年审决了多少案件,全国-年的财政收支有多少,右相周勃答不出来,刘恒问陈平,陈平说:“这些事有人主管。“刘恒问:“谁主管?“陈平答道:“陛下要了解司法问题,可以问廷尉;陛下要了解财政收支,应该问治粟内史。“刘恒又追问:“如果什么工作都有人主管,那么你管什么?“陈平答:“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候;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帝乃称善。

陈平、诸葛亮是当时的高官,作为领导者,一个重要职责

是“授权原则”,把精力集中在重要事务,下属获得一定的职

权和责任,就能独立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成就,在成就感

的激励下取得更大的成就。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一定要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而在于具有调动下属积极性。不授权的领导不

仅对领导者本人不利,他的下属还会感到自己不被信任,独立创

造力不能得到发挥,因而会失去工作的积极性,这种领导方

式还会失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机会。

因此,领导者不妨暂时把自己比员工多出的那些能力束之高

阁,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拓展员工的发挥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

性,赋予下属充分的职权,同时创造出每-一个人都能恪尽职守的环境。

当企业处在起步期,往往呈现出一个三角形的状态,领导人就像站在顶端_上的将军,发号施令、呼风唤雨,强有力地推动

企业朝前发展;但当公司趋向成熟,组织就应该变为-一个同心

圆,领导人隐含在这个圆形体中,成为“主心骨”,宛如灵魂一般,虽然弱化了自己,但组织更强大了。如此,以个人的“弱治“实现一个组织的“强治”。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精神可嘉,其法则不足取。毕竟,没有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只有一个诸葛亮是很难实现天

下计”的。管理层如果能施行黄老之术,让团队达到“无为胜有为“的状态,那么他们收获的将不仅是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还有整个团队的和谐及坚强的战斗力。

育人

培养人才是领导的重要职责,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松

下首先是生产人,其次才是生产电器”。培养人才,对于被培养

人而言是一种激励,有利于加强下属的参与管理,将繁琐的较小的工作交给下属完成,领导可抽出更多时间从事组织的战略及策略研究。

蜀汉初期,诸葛亮所领导的集团还勉强算是一支实力比较雄

厚的人才队伍,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又有魏延、

王平等人,然而,由于诸葛亮长期的亲历亲为,蜀汉的人才梯队最终没有形成,最后诸葛亮指定降将姜维为帅,也只因朝中无能人不得已而为之,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诸葛亮非常清楚蜀汉人才状况,但并没有引起对诸葛亮培养人才的高度重视。

首先,未选拔任用才能超过自己之人。虽然他从下层提拔了

蒋琬、董允、杨洪等人物,但这些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更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三国志》之作者陈寿评:蒋琬、费祎“咸陈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姜维“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其次,不给人才改过自新的机会。第一次北伐,失街亭而斩马谡。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北伐由于劳师远征,得汉中并未得民,粮草皆得从险难的蜀道运送,加上天雨,李严运粮不济,情有可原。可诸葛亮厉斥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并撤销李严- ~切职务。

第三,不锻炼人才。仅以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为例,诸葛亮以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为由向刘备“乞假剑印“而掌握军政大权,之后的战术分工更是让常人琢磨不定,张飞只管“纵火烧之“,关羽则“放过中军”,“纵兵袭击后军“,关平、刘封负责预备引火之物”,赵子龙领受绝对不抵抗的命令“只要输,不要赢“,刘备原来的师爷孙乾则是“安排功劳薄“,这种战术完全莫视民主决策及将帅锻炼精神,取而代之是诸葛亮个人智慧垄折。这种习惯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亮葛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

第四,公开嫉妒下属或同事才能。嫉妒别人才能,特别是比自己高明的人,是人的一种本性,但是领导不能嫉妒下属或同事才能,即使有这种心思,应将其变成忧患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领导能力,因为领导不需要亲自冲锋陷阵,只要能驾驭下属即可。但诸葛亮却不能善待有才能特别是有可能一方面或多方面超过自己的人才,像李严、魏延等有才有功之人,都遭到排斥打击甚至被杀戮的结局。

与之相反的是清代的曾国藩,培养接班人的标准是:发现优秀人才,用人所长加以重点长期培养,因势顺导,四处开花。

左宗棠这个人不懂礼貌,见谁损谁。也不知天高地厚,与人

写信,不署自家姓名,只署“小亮”,自作多情的以为自己是诸葛亮。但曾国藩看中了左宗棠的才气,有意纳入接班人体系,使左宗棠有机会发展,在浙江、福建从平头百姓做到了闽浙总督。

李鸿章最初是曾府里的幕僚,可曾国藩发现了李鸿章所具有

的超常洞察力,于是将其纳入重点培养对象。在重大事情上,曾国藩常常找李鸿章过来出谋划策对其进行有意训练。正是曾国藩竭尽心思的发现、培养,李鸿章才有机会走到大清王朝的高层管

理岗位。

诸茑亮之败,败在定位。《道德经》日:知人者智,自知者

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能够成为领导者的人,往往都是能人,是能人往往就会有一 ~种难以抑制的一“试身手的念头,然而,成功的领导者都是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定位的人,都是把握梯子方向的人,而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是最强的人。正如汉高祖所说:谈

到运筹帷幄之中,诀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

百姓,供给粮饷,保持运粮道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可,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但是遗憾的是,项羽至死也没有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项羽是公认的英雄,而刘邦则是公认的成功者。

因此,为领导者应该牢记:不需要做最强者,而要让最强

者为自己工作,不要成为英雄,而要成为成功者。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