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有个女的看周易特准,淄博市哪里算命最准

淄博市临淄区哪里的风水先生算的准

在批发街,往里走有个小路口,边上是买卫生纸的,路口向南走两米,向东看,有个牌子,那老头算得很准,我孩子的名字还是他起得呢,现在学习很顺利

历史上真的有钟无艳这个人物吗

历史上真的有钟无艳这个人物。

钟无艳,又名钟离春、钟无盐,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齐宣王之妻 。

《辩通传》中记载钟无艳额头、双眼均下凹显得黯淡发干,上下比例失调,而且骨架很大,非常的壮,像男人一样,鼻子朝天,脖子很肥粗,有喉结,额头像臼,又没有几根头发,皮肤黑得像漆。

钟无艳外貌极丑,四十岁不得出嫁,但饱读诗书,志向远大,有治国的抱负。

当时执政的齐宣王腐败,纲纪不振,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钟无艳自请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四点,为齐宣王采纳,并立为王后。

扩展资料: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这句话讲的就是夏迎春和钟无艳两个女人,前一个其丑无比但是却有才华,后一个倾城倾国却没智慧(民间传说中为狐狸精)。

于是,齐宣王一旦有事,就会找钟无艳帮忙,而没事的时候,则去找夏迎春寻欢作乐,把钟无艳抛到了一边。

沉醉在声色犬马之中。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不仅仅是钟无艳的埋怨,而是一种失望,对枕边人的失望。

钟无艳一心一意为齐宣王,为国家。

却得不到重视,仅仅当成一个工具。

而钟无艳也仅仅甘于当备胎,痛苦的生活着。

与一般女子不同。

钟无艳自幼跟随做过军官的父亲习武,学习《周易》,希望报效国家,而当时执政的齐宣王腐败,纲纪不振,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齐国的鄄邑也在此时受到赵军的骚扰破坏,钟离春为了拯救国家,冒着杀头的危险,来到都城临淄去见齐宣王。

齐宣王只见一丑女,举目,张口,挥手,然后拍着膝盖高喊:“高喊危险啊!危险啊!”面对钟离春,齐宣王不知是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吓到了,还是被钟离春的丑给震惊了,显得茫然不知所措,钟离春解释:“今大王沉湎酒色,不纳诤言,我是替观察变化,赶走阿谀小人……”

大王大夫淳于髡会意,赞叹钟离春说得好,听完钟离春的解释齐宣王如梦初醒,极为感动并把钟离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为了表自己痛改前非,就答应了钟离春的请求,封她为无盐将军,命她和淳于髡带兵去收复鄄邑。

钟离春不负众望,在淳于髡的帮助下,大败赵军,夺回鄄邑。

无盐女钟离春班师凯旋齐都临淄,宣王亲自迎接并当众宣布封钟无艳为后。

四十多岁的丑女钟离春就这样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做了齐国王后,于是钟离春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实府库,齐国大安。

钟无艳的典故和由来是什么?

1、钟无艳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中的《辩通传》。

2、这句话讲的就是夏迎春和钟无艳两个女人,前一个其丑无比但是却有才华,后一个倾城倾国却没智慧(民间传说中为狐狸精)。

于是,齐宣王一旦有事,就会找钟无艳帮忙,而没事的时候,则去找夏迎春寻欢作乐,把钟无艳抛到了一边。沉醉在声色犬马之中。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不仅仅是钟无艳的埋怨,而是一种失望,对枕边人的失望。钟无艳一心一意为齐宣王,为国家。却得不到重视,仅仅当成一个工具。而钟无艳也仅仅甘于当备胎,痛苦的生活着。

与一般女子不同。钟无艳自幼跟随做过军官的父亲习武,学习《周易》,希望报效国家,而当时执政的齐宣王腐败,纲纪不振,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齐国的鄄邑也在此时受到赵军的骚扰破坏,钟离春为了拯救国家,冒着杀头的危险,来到都城临淄去见齐宣王。齐宣王只见一丑女,举目,张口,挥手,然后拍着膝盖高喊:“高喊危险啊!危险啊!”

面对钟离春,齐宣王不知是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吓到了,还是被钟离春的丑给震惊了,显得茫然不知所措,钟离春解释:“今大王沉湎酒色,不纳诤言,我是替观察变化,赶走阿谀小人……”

大王大夫淳于髡会意,赞叹钟离春说得好,听完钟离春的解释齐宣王如梦初醒,极为感动并把钟离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为了表自己痛改前非,就答应了钟离春的请求,封她为无盐将军,命她和淳于髡带兵去收复鄄邑。

钟离春不负众望,在淳于髡的帮助下,大败赵军,夺回鄄邑。无盐女钟离春班师凯旋齐都临淄,宣王亲自迎接并当众宣布封钟无艳为后。

四十多岁的丑女钟离春就这样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做了齐国王后,于是钟离春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实府库,齐国大安。

扩展资料:

钟无艳的原型是齐宣王之妻,齐国王后,又名钟离春、钟无盐。

相传是战国齐国无盐邑之女。外貌极丑,四十岁不得出嫁,自请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四点,为齐宣王采纳,立为王后。于是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实府库,齐国大安。

钟离春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中的《辩通传》。她是齐国无盐县人,她德才兼备、却容颜丑陋,年四十未嫁。

书载她额头、双眼均下凹显得黯淡发干,上下比例失调,而且骨架很大,非常的壮,像男人一样,鼻子朝天,脖子很肥粗,有喉结,额头像臼,就是中间下陷的。又没有几根头发,皮肤黑得像漆。

而夏迎春是战国时齐国美女,齐宣王嫔妃,与钟无艳同时代人,因其貌美,颇得齐宣王宠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钟无艳

百度百科-夏迎春

唐朝盛世有哪些了不起的名人?他们有什么重大成就

不是托塔李天王,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还有郭子仪,平叛安史之乱,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温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彦弘,太原祁(山西祁县东南)人。
武士(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王绩(585——644),唐朝文学家。字元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
柴绍(?——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
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宋之问(?——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张守圭(?——739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维(701——760),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卢纶(748——约800),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时进士,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居易(772——846),唐朝诗人。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北),人称太原白公。
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
温庭筠(812——约870),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
白行简(775——826年),字知退,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
郑注(?——835年),唐代绛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永济县)人。晚唐诗人、诗注家。
张彦远,唐末书画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功臣将领有:(凌烟阁)
赵公长孙无忌
赵郡王李孝恭
莱公杜如晦
郑公魏征
梁公房玄龄
申公高士廉
鄂公尉迟敬德
卫公李靖
宋公萧禹
褒公段志玄
此外:郭子仪 秦叔宝.程咬金.罗成.薛仁贵 安禄山
史思明,杨国忠等有好有坏
诗人:大小李杜,白居易,李贺,贺之章,刘禹锡,骆宾王 王 勃 卢照邻 杨 炯 陈子昂 张九龄 王 维 孟浩然
王昌龄 岑 参 柳宗元 孟 郊 韩 愈 温庭筠等
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 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
女性:平阳公主,高阳公主,太平公主,安乐公主,
文成公主,
长孙皇后,韦皇后,杨贵妃
唐朝名人表
阎立本(?-673)
  唐代画家。雍州万年(陕西临潼)人。曾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大将、工部尚书、右相。阎立本承其家学,尤长于绘画。
擅道释、人物、肖像、山水、鞍马等,其肖像画多描绘唐初建功立业的功臣形象,如绘房玄龄、杜如晦等18位文人谋士的《秦府十八学士图》,又在凌烟阁壁上画长孙无忌、魏徵等24位功臣像等。
阎立本的绘画,线条刚劲有力,色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有《步辇图》、《古帝王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等传世。

王 勃(649~675),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杨 炯(650~693?),唐代诗人。弘衣华阴(今属陕西)人。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长安古意》。《卢升之集》。《幽忧子集》。“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见《长安古意》。

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称初唐四杰之一。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代表作:《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一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 《讨武檄》

贺知章(公元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盛唐前期诗人,著名书法家擅草隶。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名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孩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颜真卿(709--785)
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他的“颜体”楷书与柳公权楷书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王 维(701-761)
字摩诘,蒲州(山西永济)人。9岁负名,19岁赴京城试第一名,21岁进士。曾奉使出塞,安史之乱,被拘禁于菩提寺,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降官。后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陷居。王维在边塞、山水,律诗、绝句等都有佳篇。又是著名画家。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词人和散家家,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
在日本的影响最大。名作《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李商隐(约812或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祖籍怀州河内(河南沁阳),汉族。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不同苍生问鬼神”。

杜 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汉族。进士,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也是一位书法家,工行草。《清明》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温庭筠:(约812—870),晚唐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仕途多舛,生活坎坷。温彦博,著名词人,有花间派鼻祖之称。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两《唐书》有传。传世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鉴 真(687-763)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

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从742年开始,受日本有关方面和人士的聘请,开始东渡日本,748年后,为庸医所误,导致双目失明。753年年底第六次东渡才成功,鉴真对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753年,卒于日本唐招提寺。

张 遂(僧一行,673――727),青年时代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武则天当皇帝后,张遂不愿与其侄武三思为伍,愤然离京,东去嵩山当了和尚,取名为一行,故称一行和尚。712年,唐玄宗即位,得知一行和尚精通天文和数学,就把他召到京都长安,做了朝庭的天文学顾问。张遂在长安生活了10年,使他有机会从事天文学的观测和历法改革。与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多次测定了二十八宿距天体北极的度数。从而发现恒星在运动,领先英国哈雷1000多年。
724-725年,一行组织了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725 年开始编订历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历》,728年颁行。733年,此历传入日本。

孔颍达(574-648)唐代经学家。字冲达(亦作仲达、冲远),谥号宪,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对《周易》有精深研究,易学观主要有∶(1)义象兼采。(2)易理备包有无。(3)乾坤二元论。认为六十四卦皆来自乾坤两卦。(4)太极说。围绕大衍义的问题解释了太极,以太极元气说否定了虚无实体说,抛弃了《易纬》中的太易说和大一神说。易学著作有《周易正义》、《周易正义序》。

李通玄(635一730),人称李长者,华严学家。沧州(今河北沧县)人。早年研究《易经》。年四十以后,转攻佛学,尤潜心《华严》。其时正值武周时代,于阗沙门实叉难陀译出八十《华严》。开元七年(公元715年),李得新译《华严》抄本,至并州孟县,住高仙奴家,拟造论弘扬。传说他日食枣十枚、柏叶饼一张,故人称其为“枣柏大士”。他专心著书,三年足不出户。其后移居神福山原下之土龛(即太原寿阳方山土龛,俗称窑桐),继续写作,经过五年努力,全论告成,号曰《新华严经论》(四十卷)。

李又著有《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会释》七卷(附论文)、《略释》(亦名《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一卷、《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现均存。李之著述佚失者有《十玄六相》、《百门义海》、《普贤行门》、《华严观》、《十门玄义排科释略》、《眼目论》及若干诗赋等。
补充回答:
唐朝女流志\名人表
文成公主(?-680)
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

宗女文成公主。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县)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长孙皇后(600—636)
姓名不详,小字“观音婢”,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母仪天下。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后宫立政殿去世,年仅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樊梨花 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是传说中唐代著名的女将军。

武则天(武曌) (624年-705)中华帝国唯一的女皇帝。
杰出的女人,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心狠手辣。在她再位间任用酷吏以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取李唐江山而代之,她的王朝号(周)。

武曌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妃傧的一种)。李世民死后,成为唐高宗-李治的昭仪(妃傧的一种),经过长期的苦心孤诣她当上了皇后。然后再排除李氏王朝当上皇帝。虽然在武曌她再位间任用酷吏以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但并没损害整个中华帝国的元气,并使中华帝国顺利地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690年-705年期间称帝,国号大周。

太平公主(约665—约713)
李令月,高宗与武后的小女儿,中宗、睿宗胞妹,极受父母兄长的宠爱,权倾一时。681年,下嫁高宗的嫡外甥薛绍。688年,宗室李冲谋反,牵连薛绍,薛绍受杖责,饿死狱中。
690年太平公主改嫁武攸暨。暗中拥护李唐。705年,参与宰相张柬之兵变,诛杀二张,逼武则天逊位给太子李显(中宗)。时韦后与安乐公主乱权, 710年6月,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与上官婉儿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7月,参与了李隆基(李旦第三子)等诛杀韦后的行动,拥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并积极培植党羽。712年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同年,太平公主的丈夫去世。
713年,太平公主准备起兵夺权。李隆基先发制人,诱杀公主党羽太平公主出逃南山寺,返回后。李旦请玄宗恕其死罪,被玄宗拒,赐死家中。

上官婉儿(664~710)
中宗昭容,女诗人。陕州陕县(河南)人。上官仪孙女。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年14,为武则天掌文诰。中宗时,上官婉儿为中宗后妃,封昭容,又称上官昭容。
上官婉儿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韦后乱权时跟随韦后,临淄王(即唐玄宗)起兵,与韦后同时被杀。后人称其为“巾帼首相”。

安乐公主(?~710)
中宗李显与韦氏之女,小名裹儿。先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后嫁武承嗣之子武延秀。中宗统治时期,她开府设官,干预朝政,贿买官爵,宰相以下的官员多出其门。曾向中宗请求立为皇太女,权力欲特别强。生活奢侈,抢占民田民房,大兴土木。
710年,她与韦后合谋毒死中宗后,发动宫廷政变,企图挟持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立韦后为女皇,自己为皇太女。不料临淄王李隆基技高一筹,杀死了韦后及其党羽,立相王李旦为帝,安乐公主也被诛。

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之第三女,太宗李世民之妹,太穆皇后所生,天下纷争中原逐鹿,驰骋疆场父兄齐名,娘子雄关今尤在,千年犹忆女将军。

金城公主(?~739年)
唐中宗养女,实为唐宗室雍王守礼之女。唐景龙元年(707)应吐蕃之请,诏许嫁吐蕃赞普。沿当年文成公主人蕃路线西行入藏,入蕃30年,促进吐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唐蕃之间友好往来,致力于唐蕃和盟,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融合。金城公主在西藏生活了32年。

杨玉环(719-756)
  杨贵妃,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四大美女之—“羞花”。734年,册立为李瑁(玄宗18子)妃,745年入宫,入宫以来,遵循封建的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不插手权力之争,以自己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虽曾因妒而触怒玄宗,以致两次被送出宫。

关于杨玉环之死,说法不一。一说,马嵬坡兵谏时赐死,一说流落于民间,一说去美洲、一说去日本。尚无定论。

虢国夫人,唐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人,生年不详,约卒于至德元年(756年)。虢国夫人有才貌,她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姐姐。杨贵妃因得宠于唐玄宗而扬名于时,事垂千史。虢国夫人又因杨贵妃扬名于时,事垂千史,虢国夫人的这种裙带关系正是当时昏暗的具体表现。
她曾借助于这种裙带关系,一时权倾天下,奢侈挥霍,收受贿赂,浊乱朝政,对天宝时期唐朝的起了很坏的作用。

薛 涛(768~832),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西安)人,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

刘采春(唐代),淮甸(江苏淮安、淮阴一带)人,一作越州绍兴市)人,是伶工周季崇的妻子。她擅长参军戏,又会唱歌,深受元稹的赏识,是唐代四大唐朝有24功臣,长孙无忌创造治国法律思想,李孝恭平定江南,杜如晦把军队管理的井井有点,是贞观之治的主要谋臣,魏征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房玄龄是唐代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显为宽松,律条也臻完备,其参与制定的《贞观律》为后来的《永徽律》及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奠定了基础。;监修国史,主编了二十四史之《晋书》;与魏征同修唐礼;调整机构,其省并中央官员之举为贞观善政之首;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如《旧唐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唐朝第二位皇帝,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静宁成纪乡人),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在李卫公答对中对其军事思想给予了详细介绍。 即位后,统国,抗击外来侵略,同时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最为良好的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开创了行书写碑。太宗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宗编写了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在《帝范》《唐会要》等书籍中,对太宗的理论有相当多的描述。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杜甫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武则天(624—705年),籍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创造了“曌”(读音“zhào”),这个字意为“日月当空”,并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统治的前期,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他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就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定都洛阳。690—705年在位。世人据其尊号“则天大圣皇帝”称之为武则天(则,法则也,以为法则也。则天,即以天为法则,向上天学习,遵循上天的规律和要求的意思)。性巧慧,多权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的次女,生母杨氏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太宗称其为“媚娘”。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家”。
唐玄宗(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685年——762年),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昭成窦皇后(窦德妃)。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杀死韦皇后,拥其父李旦即位,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受禅即位,改年开元。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
玄宗生平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正是武则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时候,所以他小时候就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这也许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坚定的性格。他小时候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李白,杜甫,诗仙,诗圣,把唐朝诗文话推向巅峰。
玄奘,为佛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有莫大的贡献
李世民,贞观之治,开创了历史上最繁荣的唐朝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温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彦弘,太原祁(山西祁县东南)人。
武士(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王绩(585——644),唐朝文学家。字元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
柴绍(?——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
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宋之问(?——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张守圭(?——739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维(701——760),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卢纶(748——约800),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时进士,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居易(772——846),唐朝诗人。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北),人称太原白公。
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
温庭筠(812——约870),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
白行简(775——826年),字知退,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
郑注(?——835年),唐代绛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永济县)人。晚唐诗人、诗注家。
张彦远,唐末书画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功臣将领有:(凌烟阁)
赵公长孙无忌
赵郡王李孝恭
莱公杜如晦
郑公魏征
梁公房玄龄
申公高士廉
鄂公尉迟敬德
卫公李靖
宋公萧禹
褒公段志玄
此外:郭子仪 秦叔宝.程咬金.罗成.薛仁贵 安禄山
史思明,杨国忠等有好有坏
诗人:大小李杜,白居易,李贺,贺之章,刘禹锡,骆宾王 王 勃 卢照邻 杨 炯 陈子昂 张九龄 王 维 孟浩然
王昌龄 岑 参 柳宗元 孟 郊 韩 愈 温庭筠等
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 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
女性:平阳公主,高阳公主,太平公主,安乐公主,
文成公主,
长孙皇后,韦皇后,杨贵妃
唐朝名人表
阎立本(?-673)
  唐代画家。雍州万年(陕西临潼)人。曾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大将、工部尚书、右相。阎立本承其家学,尤长于绘画。
擅道释、人物、肖像、山水、鞍马等,其肖像画多描绘唐初建功立业的功臣形象,如绘房玄龄、杜如晦等18位文人谋士的《秦府十八学士图》,又在凌烟阁壁上画长孙无忌、魏徵等24位功臣像等。
阎立本的绘画,线条刚劲有力,色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有《步辇图》、《古帝王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等传世。

王 勃(649~675),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杨 炯(650~693?),唐代诗人。弘衣华阴(今属陕西)人。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长安古意》。《卢升之集》。《幽忧子集》。“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见《长安古意》。

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称初唐四杰之一。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代表作:《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一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 《讨武檄》

贺知章(公元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盛唐前期诗人,著名书法家擅草隶。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名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孩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颜真卿(709--785)
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他的“颜体”楷书与柳公权楷书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王 维(701-761)
字摩诘,蒲州(山西永济)人。9岁负名,19岁赴京城试第一名,21岁进士。曾奉使出塞,安史之乱,被拘禁于菩提寺,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降官。后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陷居。王维在边塞、山水,律诗、绝句等都有佳篇。又是著名画家。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词人和散家家,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
在日本的影响最大。名作《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李商隐(约812或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祖籍怀州河内(河南沁阳),汉族。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不同苍生问鬼神”。

杜 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汉族。进士,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也是一位书法家,工行草。《清明》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温庭筠:(约812—870),晚唐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仕途多舛,生活坎坷。温彦博,著名词人,有花间派鼻祖之称。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两《唐书》有传。传世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鉴 真(687-763)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

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从742年开始,受日本有关方面和人士的聘请,开始东渡日本,748年后,为庸医所误,导致双目失明。753年年底第六次东渡才成功,鉴真对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753年,卒于日本唐招提寺。

张 遂(僧一行,673――727),青年时代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武则天当皇帝后,张遂不愿与其侄武三思为伍,愤然离京,东去嵩山当了和尚,取名为一行,故称一行和尚。712年,唐玄宗即位,得知一行和尚精通天文和数学,就把他召到京都长安,做了朝庭的天文学顾问。张遂在长安生活了10年,使他有机会从事天文学的观测和历法改革。与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多次测定了二十八宿距天体北极的度数。从而发现恒星在运动,领先英国哈雷1000多年。
724-725年,一行组织了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725 年开始编订历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历》,728年颁行。733年,此历传入日本。

孔颍达(574-648)唐代经学家。字冲达(亦作仲达、冲远),谥号宪,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对《周易》有精深研究,易学观主要有∶(1)义象兼采。(2)易理备包有无。(3)乾坤二元论。认为六十四卦皆来自乾坤两卦。(4)太极说。围绕大衍义的问题解释了太极,以太极元气说否定了虚无实体说,抛弃了《易纬》中的太易说和大一神说。易学著作有《周易正义》、《周易正义序》。

李通玄(635一730),人称李长者,华严学家。沧州(今河北沧县)人。早年研究《易经》。年四十以后,转攻佛学,尤潜心《华严》。其时正值武周时代,于阗沙门实叉难陀译出八十《华严》。开元七年(公元715年),李得新译《华严》抄本,至并州孟县,住高仙奴家,拟造论弘扬。传说他日食枣十枚、柏叶饼一张,故人称其为“枣柏大士”。他专心著书,三年足不出户。其后移居神福山原下之土龛(即太原寿阳方山土龛,俗称窑桐),继续写作,经过五年努力,全论告成,号曰《新华严经论》(四十卷)。

李又著有《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会释》七卷(附论文)、《略释》(亦名《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一卷、《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现均存。李之著述佚失者有《十玄六相》、《百门义海》、《普贤行门》、《华严观》、《十门玄义排科释略》、《眼目论》及若干诗赋等。
补充回答:
唐朝女流志\名人表
文成公主(?-680)
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

宗女文成公主。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县)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长孙皇后(600—636)
姓名不详,小字“观音婢”,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母仪天下。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后宫立政殿去世,年仅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樊梨花 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是传说中唐代著名的女将军。

武则天(武曌) (624年-705)中华帝国唯一的女皇帝。
杰出的女人,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心狠手辣。在她再位间任用酷吏以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取李唐江山而代之,她的王朝号(周)。

武曌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妃傧的一种)。李世民死后,成为唐高宗-李治的昭仪(妃傧的一种),经过长期的苦心孤诣她当上了皇后。然后再排除李氏王朝当上皇帝。虽然在武曌她再位间任用酷吏以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但并没损害整个中华帝国的元气,并使中华帝国顺利地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690年-705年期间称帝,国号大周。

太平公主(约665—约713)
李令月,高宗与武后的小女儿,中宗、睿宗胞妹,极受父母兄长的宠爱,权倾一时。681年,下嫁高宗的嫡外甥薛绍。688年,宗室李冲谋反,牵连薛绍,薛绍受杖责,饿死狱中。
690年太平公主改嫁武攸暨。暗中拥护李唐。705年,参与宰相张柬之兵变,诛杀二张,逼武则天逊位给太子李显(中宗)。时韦后与安乐公主乱权, 710年6月,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与上官婉儿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7月,参与了李隆基(李旦第三子)等诛杀韦后的行动,拥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并积极培植党羽。712年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同年,太平公主的丈夫去世。
713年,太平公主准备起兵夺权。李隆基先发制人,诱杀公主党羽太平公主出逃南山寺,返回后。李旦请玄宗恕其死罪,被玄宗拒,赐死家中。

上官婉儿(664~710)
中宗昭容,女诗人。陕州陕县(河南)人。上官仪孙女。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年14,为武则天掌文诰。中宗时,上官婉儿为中宗后妃,封昭容,又称上官昭容。
上官婉儿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韦后乱权时跟随韦后,临淄王(即唐玄宗)起兵,与韦后同时被杀。后人称其为“巾帼首相”。

安乐公主(?~710)
中宗李显与韦氏之女,小名裹儿。先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后嫁武承嗣之子武延秀。中宗统治时期,她开府设官,干预朝政,贿买官爵,宰相以下的官员多出其门。曾向中宗请求立为皇太女,权力欲特别强。生活奢侈,抢占民田民房,大兴土木。
710年,她与韦后合谋毒死中宗后,发动宫廷政变,企图挟持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立韦后为女皇,自己为皇太女。不料临淄王李隆基技高一筹,杀死了韦后及其党羽,立相王李旦为帝,安乐公主也被诛。

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之第三女,太宗李世民之妹,太穆皇后所生,天下纷争中原逐鹿,驰骋疆场父兄齐名,娘子雄关今尤在,千年犹忆女将军。

金城公主(?~739年)
唐中宗养女,实为唐宗室雍王守礼之女。唐景龙元年(707)应吐蕃之请,诏许嫁吐蕃赞普。沿当年文成公主人蕃路线西行入藏,入蕃30年,促进吐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唐蕃之间友好往来,致力于唐蕃和盟,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融合。金城公主在西藏生活了32年。

杨玉环(719-756)
  杨贵妃,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四大美女之—“羞花”。734年,册立为李瑁(玄宗18子)妃,745年入宫,入宫以来,遵循封建的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不插手权力之争,以自己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虽曾因妒而触怒玄宗,以致两次被送出宫。

关于杨玉环之死,说法不一。一说,马嵬坡兵谏时赐死,一说流落于民间,一说去美洲、一说去日本。尚无定论。

虢国夫人,唐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人,生年不详,约卒于至德元年(756年)。虢国夫人有才貌,她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姐姐。杨贵妃因得宠于唐玄宗而扬名于时,事垂千史。虢国夫人又因杨贵妃扬名于时,事垂千史,虢国夫人的这种裙带关系正是当时昏暗的具体表现。
她曾借助于这种裙带关系,一时权倾天下,奢侈挥霍,收受贿赂,浊乱朝政,对天宝时期唐朝的起了很坏的作用。

薛 涛(768~832),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西安)人,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

刘采春(唐代),淮甸(江苏淮安、淮阴一带)人,一作越州绍兴市)人,是伶工周季崇的妻子。她擅长参军戏,又会唱歌,深受元稹的赏识,是唐代四大才女之一。

高分!有关姓氏的问题,不太好回答啊

姓宗祠(349)
一、姓氏源流
都(Dū)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时的郑国,以祖字为氏。据《姓苑》载,春秋初年,郑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公子阕,字子都。他是当时闻名全国的美男子,而且他性格勇猛,力量很大,所以很得郑庄公的欣赏。他死以后,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字为姓,称为都姓。如果要祭奠祖先,都氏宗祠在这里
http://cn.netor.com/wjx/frame.asp?id=272&name=都%20%20%20%20%20%20%20%20
一 姓氏源流
都氏的起源有二:
1 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时的郑国。春秋初年,郑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公孙阏,字子都。他是当时闻名全国的美男子,而且他性格勇猛,力量很大,所以很得郑庄公的欣赏。他死以后,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字为姓,称为都姓。
2 出自公都姓。春秋的时候,楚国有公子田,受封于都邑(今地不详),所以称为公都氏,他的那一支子孙,有单姓都的,就成为都氏的一支。
二 迁徙分布 经过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历史上的大动乱,都氏家族以山东省为中心,分别向南北各地播迁,到了宋、明之际,我国的大江南北都已经有了都氏子孙的踪迹。在过去的一二千年间,都氏一直是出了名的书香世家,出过许多学业有成就的人士。望族居黎阳郡(今河南浚县东北)。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黎阳郡”《姓氏考略》和《郡望百家姓》中记载:都氏望出黎阳郡。西汉的时候设置了黎阳县,北魏改设黎阳郡。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浚县一带,与晋代顿丘郡的地址大致吻合。
堂号: “鸿胪堂”宋朝的都贶,做官做到鸿胪卿,拜锌州转运,提押四川45州,有很多显著美好的成绩。
四 历史名人 都姓出了许多学业有成的文士和忠心耿耿的良臣。如汉有临淄侯都稽、名人都蔚,北魏有古都军都贵。尤其宋、明之际都姓人物更是表现突出,从江苏丹阳的都服、司农都光远、少卿都洁就足以证明;明代的都胜、都穆、都任等。近代杭州都锦生更是优异。
五 蒙古一支 关于蒙古一支“都”姓的来历,没有姓氏,只有官职名,祖先是一个叫必里海的人,官职是都达鲁花赤,分管当地宁海州的长官。史书记载是答礼真之后,当时,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落,答礼真一直依附扎木合反对成吉思汗,后帅200余人返回部落,成吉思汗怒,欲赐死,手下大臣认为,也速该汗兄弟仅存一人,当留其后,其后人封地在山东益州路宁海州。《辞海》中对“达鲁花赤”解释为:蒙语,译言掌印官。成吉思汗十八年初置。元代汉人不能任正官,朝廷各部、院、及各路、府、州、县均设达鲁花赤,由蒙古或色目人担任,以掌实权。《焦志疏考》牟平文史资料第八辑中也提及,“元初有必里海,中统元年海死,子抄儿袭。抄儿死,子不老赤袭。子孙遂家焉,至今存姓曰都。”此后延续下来,现在已到第十四、五代子孙。 都姓蒙古族是起源于山东省牟平县姜格庄镇北头村的一支姓氏,系元朝蒙古族后裔。在族谱中记载,都姓始祖讳必里海公,元初为牟平达鲁花赤,负责管理当地军事和农业。后明太祖赐给家族都姓。 镇国应宏汝 呈思丕石月 元本兴基业 书田永克昌 进修传广训 继述正伦常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1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中国的姓氏繁多,“百家姓”的说法, 就是姓氏很多的一种表达而已,而不是说就只有100 个姓。经过数千年历史沧桑的变化与累积,
中国人的姓氏简直五花八门,无不为姓。比如, 天体气象(姓天、日、月、星、风、云、雷、虹等);地形地貌(姓山、河、江、海、石、沙 等);动物、植物(姓马、牛、羊、龙、虎、熊等);朝代名称(姓商、周、秦、汉、魏、吴等) 等;军制官衔(姓军、师、帅、尉、司马、司徒等);食物用具(柴、米、火、钟、席、盘等) ,千奇百怪的姓,总都是缘于一定的地域、历史和文化。有了姓氏,便有了人们对姓氏文化的研究。自从宋朝有了第一本《百家姓》,类似姓氏读物就逐渐多起来,后来又有了《新编 百家姓》、《郡望百家姓》、《千家姓》等等�
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据《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一书作者王泉根教授的统计,宋代初年的《百家姓》一书,共收集了442个单姓,61个复姓,共计为503姓。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 共收录单姓、复姓3625个。1978年,有关部门通过户籍部门和邮电部门对七大城市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后,所得姓氏总数为2587个。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阎福卿等 编写的《中国姓氏汇编》一书收集单姓、复姓共计5730个。而学者王素存写的《中华姓府》收集到的古今汉字姓氏又多达7720个。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由袁义达 、杜若甫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共集录我国古今有文字记载的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则又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 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 136个。据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姓氏数量的最新统计,也是最多的统计。�
但即使这个数字,恐怕也难说是很准确的,中国的姓氏数量可能比我们要统计到的多得多。就是《中华姓氏大辞典》的作者在他们的调查中也发现,在民间还有一些未见诸姓氏专著的 姓氏,有的姓,是各种字典里都找不到的字,如SX(B-*5HT6”SS山丘SX) (音“亚”),在辽宁省昌图县民间就发现 不止一个家庭是这个姓。还有的姓在字典中有此字,但不作姓氏解释,而且读音也不同,如姓束(音“辣”),陕西省安禄县就有分布。其他罕见的姓氏还有漏、误、箫、庙、蜜、汗、 味、以、露等。此外还有一些在姓氏专著和汉语字典中都未曾见过的复姓,如“辜高”、“ 张简”、“相里”、“相望”等。�
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经 过了一次又一次民族大融合,以汉民族人口为最多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体。姓氏作为文化的产物,由于不同地域、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风俗文化的阻隔,一方面有的 姓氏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很多姓氏很难在一些姓氏专著中搜集到和统计到。我们中华民族至今有多少姓,或者说目前有多少姓,只有留待在以后的人口普查中去进一步落实 了。
参考资料:http://www.thn21.com/hua/rice/6939.html一 姓氏源流
都氏的起源有二:
1 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时的郑国。春秋初年,郑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公子阕,字子都。他是当时闻名全国的美男子,而且他性格勇猛,力量很大,所以很得郑庄公的欣赏。他死以后,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字为姓,称为都姓。
2 出自公都姓。春秋的时候,楚国有公子田,受封于都邑(今地不详),所以称为公都氏,他的那一支子孙,有单姓都的,就成为都氏的一支。
二、郡望堂号
郡望:
1 黎阳郡:《姓氏考略》和《郡望百家姓》中记载:都氏望出黎阳郡。西汉的时候设置了黎阳县,北魏改设黎阳郡。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浚县一带,与晋代顿丘郡的地址大致吻合。
堂号:
1 鸿胪堂:宋朝的都贶,做官做到鸿胪卿,拜锌州转运,提押四川45州,有很多显著美好的成绩。
参考资料:中国家谱网一.姓氏渊源:
都(Dū)姓源出有三:
第一个渊源: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时的郑国,以祖字为氏。
据《姓苑》载,春秋初年,郑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公子阕,字子都。他是当时闻名全国的美男子,而且他性格勇猛,力量很大,所以很得郑庄公的欣赏。他死以后,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字为姓,称为都姓。
第二个渊源:出自公都姓,以封邑名为氏。
春秋的时候,楚国有公子田,受封于都邑(今地不详),所以称为公都氏,他的那一支子孙,有单姓都的,就成为都氏的一支。都氏的望族居住在黎阳(今河南)。
第三个渊源:源于自蒙古族的一支,没有姓氏,只有官职名,祖先是一个叫必里海的人,官职是都达鲁花赤,分管当地宁海州的长官。
都姓蒙古族是起源于山东牟平姜格庄镇北头村的一支姓氏,系元朝蒙古族后裔。在族谱中记载,都姓始祖讳必里海公,元初为牟平达鲁花赤,负责管理当地军事和农业。后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其家族“都”姓,此后延续下来,现在已到第十七代子孙。
据典籍《辞海》中对蒙古语“达鲁花赤”的汉译为“官印”,“都达鲁花赤”即为“都印官”或“掌印官”,成吉思汗十八年初置此官职。在古代元朝时期,汉人不能任正职官位,元朝廷各部、院、及各路、府、州、县均设有都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以掌实权。据史籍《焦志疏考·牟平文史资料第八辑》中也提及,“元初有必里海,中统元年海死,子抄儿袭。抄儿死,子不老赤袭。子孙遂家焉,至今存姓曰都。”
二.得姓始祖:子都。
根据考证,都姓是来自春秋时代的的齐国及郑国,他们的祖先,出身于齐的黎阳郡,系出公都氏,齐公族大夫子都之后,出身于郑国的公族。这就是《姓氏考略》上说的,通鉴胡三省注出:“郑公孙阏,字子都,后以为氏。”春秋时代的郑国,位于现在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一大片地方,是传自周宣王的弟弟姬友。姬友的后代子孙,是距今大约两千八百年前开始就在那里世代相袭繁衍,其中有一位公孙阏,由于其字为子都,所以他的子孙后来就“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都,发展成了一个古老的家族。都氏后人尊子都为都姓的始祖。
三、迁徙分布
(缺)都姓在大陆和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都源出于姬姓,春秋公都氏后裔;公孙阏(子都)后裔。春秋初年,郑国有个公族大夫叫公孙阏,字子都。子都长相英俊。勇力过人,深得郑庄公宠幸,因此变得日益骄横。庄公有个得力助手叫颖考叔,子都一直很嫉妒他,就找了机会用暗箭将颖考叔射死。庄公失去了得力助手,十分震怒,便下令巫师凶手。子都心中有鬼,结果竟然因神经高度紧张而死。子都的后代有以他的名为姓氏的,这就是都氏。郑国大约经过500年左右时间,到了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以后,经过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历史上的大动乱,都氏家族又以山东省为中心,分别向南北各地播迁,到了宋、明之际,我国的大江南北都已经有了都氏子孙的踪迹。在过去的一二千年间,都氏一直是出了名的书香世家,出过许多学业有成就的人士。望族居黎阳郡(今河南浚县东北)。关于“都”姓的来历,蒙古的一支,没有姓氏,只有官职名,祖先是一个叫必里海的人,官职是都达鲁花赤,分管当地宁海州的长官。据《辞海》中对“达鲁花赤”解释为:蒙语,译言掌印官。成吉思汗十八年初置。元代汉人不能任正官,朝廷各部、院、及各路、府、州、县均设达鲁花赤,由蒙古或色目人担任,以掌实权。据《焦志疏考》牟平文史资料第八辑中也提及,“元初有必里海,中统元年海死,子抄儿袭。抄儿死,子不老赤袭。子孙遂家焉,至今存姓曰都。”此后延续下来,现在已到第十四、五代子孙。都姓蒙古族是起源于山东省牟平县姜格庄镇北头村的一支姓氏,系元朝蒙古族后裔。在族谱中记载,都姓始祖讳必里海公,元初为牟平达鲁花赤,负责管理当地军事和农业。后明太祖赐给家族都姓。(余略)
四、历史名人
都 胜:明朝宁津人。曾经担任南京羽林左卫指挥捡事。成化初升署都指挥捡事,守备扬州的时候因为平靖叛乱有功。被升迁为参事,协同漕运。后又任过充总兵官、掌漕运等重要的职位。都胜做官一共做了五十年,他所管辖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裕,但是他清正廉洁,生活简朴,每天只吃蔬菜,如果有亲戚朋友来访,也不过增加一盘豆腐,因此人们称他为豆腐总兵。深得人们的敬爱。
都 穆:字玄敬。明朝时期吴县人。弘治进士,被授为工部主事。历任礼部郎中,加太仆少卿致仕。都穆精修博学,在当时很受别人看重,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好学。曾写过好些方面的著作,业余的时候还研究金文。存在于今天的著作有《周易考异》、《史外类抄》等。
都锦生:号鲁滨,浙江杭州人。民国八年毕业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留校任乙种工业教习。并亲手纺织出第一幅丝织风景画。民国11年5月,在茅家埠家中开工制造,到民国十五年的时候已经发展到拥有手拉机渐百台,轧花机五台,工匠八人,职工130至140人。他们的产品曾经获得美国费城国际博览馆金质奖章。民国17至18年,东渡日本考察。民国26年8月将一部分机器迁到上海法租界,维持小规模生产;同年12月,日军占领杭州,他被委任为杭州市科长,遭到他的拒绝,于是全家迁到上海避难,并在上海建造产房,扩大生产。民国28年丝织厂在杭州的产房以及所有新式机器全部被日军烧毁。民国30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占领了法租界,丝织厂被迫倒闭。重庆、广州等地的部门也先后被日机炸毁。民国32年5月在上海病逝,终年43岁,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进步的实业家。
都光远;宋代司农。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黎阳郡:《姓氏考略》和《郡望百家姓》中记载:都氏望出黎 阳郡。西汉的时候设置了黎阳县,北魏改设黎阳郡。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浚县一带,与晋代顿丘郡的地址大致吻合。
2、堂号
鸿胪堂:宋朝的都贶,做官做到鸿胪卿,拜锌州转运,提押四川45州,有很多显著美好的成绩。
六.都姓宗祠通用对联
【都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学成安国;
职掌司农。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名人都国蔚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司农都光远事典。
作西使记;
称豆腐官。
——李文郑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吴县人都穆,字玄敬,弘治年间进士,历官工部主事、礼部郎中、加太仆少卿。一生好学不倦,多有著述。曾奉使到秦,在那里访求山川形势、故宫遗址,写成《西使记》;搜集金石遗文舴《金薤琳琅》;又著有《周易考异》、《史外类抄》、《寓意编》、《南濠诗略》等。下联典指明代宁津人都胜,袭任南京羽林左卫指挥佥事。成化初年升都指挥佥事,在扬州防御倭寇,官至都指挥使,充总兵官,掌管漕运。为官清廉恬静,做官五十七年,所到之处又都是富庶之地,但生活简单,每天只吃豆腐,当时人称“豆腐官”。
古文授受;
外使存问。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都尉朝从孔安国受《古文尚书》,转授于庸潭。下联典指宋都随使辽,辽人服其节操,既归,辽使至,必问其起居。
著勋开国;
荣陟崇阶。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粤郎都稽因功得嘉,为临蔡侯事典。下联典指北宋余干进士都颉事典。
【都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古书多姿授受;
外使常问其居。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都尉朝事典。下联典指宋·都随事典。
【都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望出黎阳永兴旺;
源自子都长留芳。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都姓的郡望和源流。上联典指都姓的望族居黎阳郡。下联典指都姓的始祖子都(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切莫呕心并剔肺;
须知妙语出天然。
——明·都穆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太仆少卿都穆《学诗》诗句联。都穆,字玄敬,吴县人。历工部主事,礼部郎中,清修博学、为时所重,有《南濠诗略》等。
子丑寅麋迎旭氛;
都俞吁咈赞荣光。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都姓始祖“子都”二字的嵌字联。

淄博哪里算命准,急求,不是那种江湖骗子,最好是张店或桓台附近的,

唉 只要是算命的就是江湖骗子不要钱,不收费。淄博哪里算命准,急求,不是那种江湖骗子,最好是张店或桓台附近的,急急急!!!有知道的说一下,不胜感激
所谓命,就是一个人生下来,这一生要做什么,是当农民呢,还是做官,或是商人……这就像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宝马汽车,或者是自行车一样,是注定的。而运呢,运就是人在世界上所经历过的各个时间段,运又分大运、小运,大运五年一更换,小运一年一换、流年则是我们所经历过的每一年。命运合在一起就像是一辆车行驶在路上一样,所经过的路就是大运,路是平坦的,就顺,崎岖不平的就曲折坎坷。

有人说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也有人说命运是注定的,是改变不了的,这两种观点只能说是各对一半,如果命运真的是能靠自己把握的,试问天下间除了傻瓜跟精神病患者以外,有谁不想好好把握自己的命运出将入相,光宗耀祖,光耀门楣。有人会说,既然是命中注定,那如果不去工作,不去赚钱,钱能从天上掉来吗,事实上,每个人都不是孙悟空,都在五行之中,每个人出生后,八字已定,其一生的大运也就注定,八字的金木水火土与一生的大运也都将受到地球磁场的支配,很多人应该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行到好运的时候,由于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自然也就会有很大的动力去拼搏,去努力,遇到的都是自己的贵人,都是对自己帮助很大的人,由于运气行的好,跟命里阴阳五行平衡了,睡觉都能睡得特别香,当大运行得不好,整个人也就会变得很颓废,缺少努力赚钱的动力,遇到的都是小人,处处跟自己作对,要婚姻没婚姻,要事业没事业,经常失眠。北宋宰相吕蒙正所著时运赋更能说明这一切,万般皆是命,算来不由人,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长,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命运到底是注定还是能改变,来打个比方,比如一只鸡,从蛋壳出生后可以通过后天的精心饲养,使它成长得更好,更大,更强壮,但是鸡始终是鸡,再怎么努力饲养也不可能养成鸭或变成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改变去实现属于自己命中注定的最大的成功,但不是每个人去努力都可以做将军,不是每个人去努力都可以当皇帝,命运合在一起就可以看到很多的现实故事,有的人命理格局高的,虽说做了官,但运气行的不好,所以官做的很不顺,处处有人给他穿小鞋,官越做越小。而有些人命理格局低,则是农民,可是运气行的好,所以生活很幸福,种地风调雨顺,打工年年有余。易经是中国流传了五千多年的魁宝文化,是任何人都无可置疑的,周易算命不是为了简单的了解自身的命运,而是在知道命运的基础上还要知道去做到如何趋吉避凶,破祸成福。比如某人八字金旺木衰,最宜行东方木运,事业方位上也最适合在自己出生地为准的东方城市发展,所谓财在东方人往西,走错方向失良机,如果这个人不懂周易的,又往出生地的西方发展,加上大运不好的那不是破财就是疾病,就算大运很好的,本来应该一年赚1千万的,可能只赚了5百万,方位差一线,富贵不相见,可见算命的境界不在于算得准,而是应该在算得准的基础上如何做到改变命运,趋吉避凶,少走弯路,以尽快求得属于自己命中的最大富贵,快速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彼岸。

临朐哪里算卦很出名

以内
临朐县有一处著名的算卦地,叫做“至诚算卦馆”。它位于临朐县城的中心地带,是一家百年老店,历史悠久,算卦师们认真负责,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悠久的算卦历史。至诚算卦馆的算卦师们以其专业的算卦技术、精准的算卦预测和周到的服务,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信赖,被誉为“临朐算卦第一馆”。临朐县算卦很出名,其中有一位著名的算卦大师叫做“黄老算卦”,他的算卦技术非常出色,深受当地人民的信赖。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