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断卦最准确的方法,周易一卦多断入门

六爻起卦容易断卦难,如何才能断出的卦最准确

六爻断卦的几个要素该如何理解和掌握?

易经怎样起卦最准确?

第一步是起卦。占卜讲究“心诚则灵”,在起卦之前要静心,默念自己要问的事情,念完之后就可以把三枚铜钱合在手心里,晃动手掌,然后将铜钱丢在桌子上,观察铜钱的正反情况。这时会出现四种情况:
第一种:三枚铜钱都是正面向上,这是四象中的“老阳”,记做“O”;
第二种:三枚铜钱都是反面向上,这是四象中的“老阴”,记做“×”;
第三种:三枚铜钱中有两枚正面向上,这是四象中的“少阳”,记做“—”;
第四种:三枚铜钱中只有一枚正面向上,这是四象中的“少阴”,记做“”。

第二步是画爻。画爻时要按照从初爻到上爻,即从下到上的顺序。根据物极必反的原则,“阳极变阴,阴极变阳”。也就是说,老阳“O”和老阴“×”代表的两个爻要取其变爻,分别表示成“– –”和“—”,变化之后的卦叫原卦的“变卦”或“之卦”。
少阴和少阳则分别记成阴爻和阳爻。这样就只剩下了两种爻,即阴爻和阳爻,由它们就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卦象。按照上面的顺序就得到了第一个爻,如此连续六次就得到了全部六个爻,它们组成六十四卦中的一个卦象。
第三步是断卦。得到完整卦象之后,对照《易经》,找到相应的卦,根据卦文确定吉凶祸福,并寻找应对措施。

卜卦有哪些方法

1:先找50跟短木棍(应该是蓍草现在蓍草不大好找所以我说木棍)50是“大衍之数”,算之前,先拿给被算的人,让他默念要求得事物.
2:然后拿出一根,放在一边(A),只用七七49根来算.一卦共分六爻,从下到上是 初二三四五上,每一爻须算三次,所以算一卦要算三六一十八次.
3:从49跟木棍中拿出一根,放在一边(B,不要和A那一根混在一起,这表示这是第一算).把手上余下的木棍随机分堆.拿出其中一堆,四根为一组,排成一排,最后剩下的一二三或四根就放到一边(C),注意不要和A,B混起来.然后那剩下一堆同样四根一组,排成一排,最后剩下的一二三或四根就放到一边(C),这就完成了一算.第二算开始,把所有排成四根一组的木棍合到一起,不要碰A B C的.拿出一根放入B(B有两根了,表示第二算)剩下的如法炮制.
4:三算之后,两排木棍的组数有四种可能:六,七,八,九.具体意义之后讨论.把结果记录在纸上,单数用“--”(阳)来表示,双数用“- -”(阴)来表示.然后在旁边写汉字,如果最后是9堆,就写“初九”,一定要写汉字!
5:算完一爻(三算),把49跟木棍合成一堆,开始算第二爻.注意,最开始算的爻是最下面的,从下到上. 到六爻算毕,就成了一卦.
以上介绍的是蓍草法.但太过于烦琐.现在用这种方法起卦的人已经很少了.从汉朝开始.人们开始用铜钱(当时是五株钱,现在五珠钱不好找.就算有要买也很贵的.所以一般用乾隆钱代替)
具体方法:取3个大小一样的乾隆钱放在手中.双手卧实铜钱,心里静静的想着自己要预测的事情.(这时候自己的心情一定要静.脑子里专心想自己要预测的事情!)时间大约1分钟或自己有感觉的时候.再把铜钱抛出.看其正反.记录下来.一共抛6次.第一次为初爻.最后一次为上六爻起卦.具体记录方法是:一个背为阳爻,记作" — ",二、两个背为阴爻,记作“- -”, 三、三个背为老阳(即阳动),记作“ O” 四、没有背(即三个面)为老阴(即阴动)记作“X”.
记住:是3个铜钱抛6次,不是六个铜钱.
此外还有用时间起卦.占字起卦.方位起卦,声音起卦,颜色起卦..总而言之.什么方法都可以起卦.由于本人秀气的小手比较辛苦,就不一一介绍了.你也可以参考里的起卦方法.但梅花主要注重的是内卦与外卦生克,比合关系的关系,我们现在分析一个卦象主要还要看它的世,应,用作主要分析.参考卦词爻次,内外卦多方面去考虑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预测结果. 其具体分析体系是极为复杂的.没有周易基础知识是办不到的.楼主既然对有兴趣我建议你还是先多学习一些周易基础再起卦.断卦.

易经卜卦断爻的方法,卦辞爻解

这种说法在古籍中有所流传,但个人认为不对,因为这是一种僵化的看法,掩盖了周易卦爻辞用法的本源。采用卦爻辞断卦,虽然是上古之法,但仅在那个时代流行,汉代以后,并不流行——这是因为卦爻辞只是文王、周公等人对易理的一种运用而已,而那时的易理学术远没有汉代以后发达。所以那时的易理、卦理的发挥都有限;那时还是易学的早期、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阶段。近现代卦爻辞断法的实践,好像比较有名、有大量真实断例的,也就只有日本的《高岛易断》了。
再说的那种朱熹的断法,为什么是僵化的认知?个人认为,那不符合《周易》卦爻辞的功能。周易的六十四卦,仅仅是64个原始“静卦”,而不是全部“卦”。爻动,指的是在某一个静卦基础上派生出的一个“动卦”,但这个动卦不等于就是变卦的那个静卦——动卦也就是静卦之间的中间形态。比如,乾卦初爻动,变卦为天风姤,那么乾卦初爻动=天风姤吗? 绝对不等于,这是不同的卦。所以朱熹那个说法里面,当变爻超过3个,就看变卦卦爻辞的说法、以及五爻变以静爻爻辞断的说法,均属狗屁不通。
比如说,乾卦初、二、五爻动,变卦是火山旅。这是一个“动卦”,既不是乾卦也不是旅卦,不应该看乾卦和旅卦的卦辞;而应该综合乾卦初、二、五爻的爻辞做出一个综合判断。朱熹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发明这套用法的文王、周公人家是明白的,所以乾卦六爻都动的判断,人家给了一个“用九”的断词——“见群龙无首,吉!”。什么是“用九”?就是乾卦六爻都动时的综合断词,这个绝对不等于坤卦静卦(乾六爻动的变卦为坤卦),也和坤卦的爻辞没有关系!

易经卜卦断爻的方法,卦辞爻解

这种说法在古籍中有所流传,但个人认为不对,因为这是一种僵化的看法,掩盖了周易卦爻辞用法的本源。采用卦爻辞断卦,虽然是上古之法,但仅在那个时代流行,汉代以后,并不流行——这是因为卦爻辞只是文王、周公等人对易理的一种运用而已,而那时的易理学术远没有汉代以后发达。所以那时的易理、卦理的发挥都有限;那时还是易学的早期、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阶段。近现代卦爻辞断法的实践,好像比较有名、有大量真实断例的,也就只有日本的《高岛易断》了。
再说的那种朱熹的断法,为什么是僵化的认知?个人认为,那不符合《周易》卦爻辞的功能。周易的六十四卦,仅仅是64个原始“静卦”,而不是全部“卦”。爻动,指的是在某一个静卦基础上派生出的一个“动卦”,但这个动卦不等于就是变卦的那个静卦——动卦也就是静卦之间的中间形态。比如,乾卦初爻动,变卦为天风姤,那么乾卦初爻动=天风姤吗? 绝对不等于,这是不同的卦。所以朱熹那个说法里面,当变爻超过3个,就看变卦卦爻辞的说法、以及五爻变以静爻爻辞断的说法,均属狗屁不通。
比如说,乾卦初、二、五爻动,变卦是火山旅。这是一个“动卦”,既不是乾卦也不是旅卦,不应该看乾卦和旅卦的卦辞;而应该综合乾卦初、二、五爻的爻辞做出一个综合判断。朱熹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发明这套用法的文王、周公人家是明白的,所以乾卦六爻都动的判断,人家给了一个“用九”的断词——“见群龙无首,吉!”。什么是“用九”?就是乾卦六爻都动时的综合断词,这个绝对不等于坤卦静卦(乾六爻动的变卦为坤卦),也和坤卦的爻辞没有关系!

周易的十二长生,六爻断卦时给怎么用,求举例详解,万分感谢

你的问题太笼统了,十二长生无非就卦爻判断旺衰的辅助工具,但是他会在各个领域出现,一句话给你说不清楚,如果你能看到李计忠先生的一卦多断,上面解释的很清楚。加油!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