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五色线有什么讲究,五色线的风水作用

结婚风俗

订婚礼俗记要
订婚又称“文定”,昔称“纳吉”及“纳徵”,订婚虽然不像结婚般繁复,但传统习俗仍非常重视,男女双方均需准备若干礼品,其过程如下:
·新郎先在家行完家祭,而后与媒人同乘一车前往女方家迎娶。下了车,进了门,红包可跑不掉哦!
(一)贡礼官:俗称“押箱先生”,专门负责送礼行聘事宜。贡礼官必须控制人数(凑成双数)、车辆(六辆或十二辆)、聘金(双数且用红纸包装妥当)、六件礼。
(二)家祭:出发前往女方家纳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仪式,这时将纳采所用之“盒仔饼”或大饼,上香祭告列祖列宋,将前往某处女方家下聘,请示列祖列宗保佑这段姻椽美满幸福。
(三)出发:行完家祭后,贡礼官负责将所有聘礼搬上车,新郎与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
(四)红包:出发前贡礼宫除了打理人数、车数、聘礼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备红包。如:前来开新郎车门的舅爹、“压桌”、六名随去的亲人都需备有新娘见面礼、捧洗脸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礼。
· 订下终身后如何下聘
“吃米香,嫁好婿”,六礼中要有米香饼。
·为什么要准备四色糖呢?
是象征新人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的意思。
聘礼不仅代表男方报答女方家长的心意,感谢女方家含辛茹苦抚养即将过门的新嫁娘,同时也代表了男方的面子。所以大多数都愿意添置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而且每件聘礼也都包含了讨吉利、增圆满的象征意义。
聘礼通常分简单的六件礼或讲究的十二件礼,聘礼的多寡依照个人的预算安排,同时不妨托媒人向女方家长请教,询问女方意见,做个两全其美的排场。
·男婚女嫁正式登场
霹哩叭啦!鞭炮声响起,男方迎娶的人到啦!当天要进行祭祖、奉茶,直到戴上牵手到白头的戒指后才算礼成。
·大礼过后,女方如何回礼?
中国人一向讲究“礼尚往来”,在男方过大礼后,女方自然也要备回礼,可不能让男方空手而归啊。
汉族--婚俗
过去汉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订了婚,有的还指腹为婚,即孩子还未出生,双方父母就为他们确立婚姻关系。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春秋时,人们同姓婚会造成后代畸型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对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一宗唐律,同姓为婚乾杖而离之。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故《明律例》与《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为二,中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
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查日子: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礼,然后定婚期。
旧时多先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如全州县一带,双方意见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
贺郎歌: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
坐红堂: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讨钥匙: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
看屋: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门、查家。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设宴款待。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黑房抢亲: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贺县一带。在下程山区,新娘哭嫁两天两夜后,过门之日清早与女伴们同藏黑房。男女迎亲队伍到达后,新娘的兄长(或堂兄表哥)和亲威中的男青年破门而入。女伴掷沙子挥竹枝抵抗。抢者力图将女伴们拖出门外以排除干扰。如两个抢者败阵,则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强背出门。再由男方迎亲队中的两个(或4个)女子轮流背新娘到郎家。抢亲角逐中,男给女抹锅烟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抢婚遗风演变为男女青年的打闹嬉戏。
拜堂语: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话贺喜祈福。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
回门:旧时汉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蝎妻子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近代通鲍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榆次结婚风俗
结婚安排程序表
一、 婚前准备
1.定结婚日子
2.领结婚证
3.确定参加婚礼人数及桌数
4.预定饭店
5.发放邀请书、印制邀请书
6.准备对联 幅
准备红喜字大 对、小 对
准备拉花 个
准备帐本 本
准备烟 条
准备酒 瓶
准备饮料 瓶
准备送亲饮料 瓶
准备糖 斤
准备花生 斤
准备瓜子 斤
准备水果 种
准备点心 种
准备红旗 面
准备旗杆 根
准备红纸 张
准备红气球 个(每车两个)
准备认亲名单(礼房)
准备桌上红纸 张(每桌一张记名字)
准备结婚典礼仪程(礼房)
7.车辆提前 天预定
小轿车 辆
录相车 辆(面的或可开后窗的车)
客货两用车 辆
8.确定总管 名
确定礼房 2名(一名记帐、一名收钱)
确定司仪 1名
确定娶亲代表 1名
确定饭店负责 名
确定负责车辆 名
确定录相 1名
确定照相 1名
9.包饺子 名
10.准备结婚前一天晚上饭 桌、做饭人员 名
11.通知车辆结婚早晨 点 分到男方家等候
其中 头车装饰 点 分
12.确定行车路线(结婚前一天晚上)
13.结婚前一天下午派人到饭店送给伙食长
烟 盒
酒 瓶
糖 包
二、 结婚前一天晚上到女方家负责谈判
人员 总管、接亲代表、介绍人
1.酒席钱 1888-3888 (协商)
2.压箱钱 400-800 (协商)
3.开箱钱
4.开门钱
5.岁数钱 虚岁+2(天、地) (硬币)
6.富贵钱 2分、5分 总数约20-30元
7.包袱皮 8 个、带20个别针
8.四色礼 2瓶酒、2条烟、2盒点心、2包糖(散糖用红纸包)
9.墨镜 1个
10.红腰带 1条(共2条给新郎或新娘1条)
11.铜镜 1个(共2个给新郎或新娘1个)
12.红纱巾 1条
13.红手绢(带喜字)10个
14.五色线:红、黄、兰、绿、紫各1条
15、内衣、内裤 1套(背心、短裤红色)
16、红手套 1副
17、红袜子 1副
18、红纱服 1套(租)
19、顶针 2个
20、晚上12点放3根大炮、新郎新娘吃岁数饺子
三、 结婚正日子
1、早晨6点放3根大炮、挂红旗、贴喜字、贴对联
2、装饰婚车 点 分到男方家
3、其余车辆 点 分到男方家等候
4、派负责车辆的人应酬汽车司机。每个司机
红包 个(内装 元)
酒 瓶
糖 包
5、派人吹气球,每车2个
6、接亲车辆出发前放炮
7、电话通知女方接亲车已出发
8、接亲车辆出发 人员(接亲代表带开门钱、照相师、录相师 去单回双)
9、接亲车到女方家放3根报信炮 ( 临走时征求女方意见是否能放炮)
10、接亲车队回男方家开始放炮
11、安排接亲代表、介绍人、女方送亲人员休息
安排 1桌8个盘(点心、水果、烟、花生、瓜子、糖、茶水等)招待
12、新娘换衣服
13、典礼认亲
14、放典礼炮
15、典礼完毕
16、送亲朋到饭店
17、新郎、新娘乘婚车到饭店
四、 饭店
1、饭店负责人及放炮人员带烟、酒上午11点左右到饭店
2、饭店负责人饭前每桌摆
酒 瓶
烟 盒
饮料 瓶
花生、瓜子、糖 1盘
3、饭店负责人把花生、瓜子、糖1盘给饭店服务员
4、放炮负责人在饭店门口摆放鞭炮
5、新人车到放炮
6、客人每桌10人 安排
7、安排送亲人员到包间
8、司仪讲话
9、家长、新人感谢来宾
10、开饭
11、每桌发放红纸1张
12、敬酒 陪客1人
五、 回门
第二天内弟接新人。男方父母给1个红包80元,新人带四色礼(烟、酒、糖、点心)
六、 放炮次数及数量
1、结婚前1天晚上12点放3根大炮、
2、结婚正日子早晨6点放3根大炮、贴对联、挂红旗、贴喜字
3、迎亲汽车出发前放炮。15根大炮、5串1000响鞭炮
4、到女方家放3根报信炮 3串鞭炮
5、接亲回家放20个大炮6串鞭炮
6、在家认新放3根大炮、礼炮2根
7、到饭店门口放2根礼炮10串鞭炮、20-30根大炮

这是什么结婚习俗?

五色线是哪五种颜色五色线颜色是哪五种

1、红、黄、蓝、白、黑。
2、五色线指五缕,是由五种颜色的线合成的,据说在汉代时就有了这种习俗,当时是将白线染成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然后拧成缕。这大概是与中国的五行观念相联系的。五色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中央黄土)。
3、注意事项: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结婚的包袱皮中五色线或五色条如果用?

虽然不知道你说这些东西的目的,因为你的提议表达的不是很清楚,这都是以前结婚留下来的传统习俗,当然实际上对婚姻根本没有什么影响,但是都是好的照,所以就照做就罢了,如果不懂,那就不要装相关的东西,免得心里头有猜忌,21世纪的人应该相信科学,然后呢,尽量符合自己的心意,用心的去经营婚姻就可以了,其他的不用太过关注,当然,如果是长辈们的意愿,尽量的满足最好,大家都和和乐乐的,因为结婚毕竟是两个家庭的事情,要皆大欢喜才好有很多地方在结婚时候,他的风俗也是不同的,像你所说的,结婚中的包袱里面的五色线,它只是一种美好的寓意,并不是要真正使用虽然不知道你说这些东西的目的,因为你的提议表达的不是很清楚,这都是以前结婚留下来的传统习俗,当然实际上对婚姻根本没有什么影响,但是都是好的照,所以就照做就罢了,如果不懂,那就不要装相关的东西,免得心里头有猜忌,21世纪的人应该相信科学,然后呢,尽量符合自己的心意,用心的去经营婚姻就可以了,其他的不用太过关注,当然,如果是长辈们的意愿,尽量的满足最好,大家都和和乐乐的,因为结婚毕竟是两个家庭的事情,要皆大欢喜才好

结婚五色线怎么用?

结婚时用五色线,这是当地婚俗的一种形式。要想弄清楚结婚的五色线怎么用?询问当地呢老年人,他们都会明白的。

传统的端午节五线,为什么是青、红、黑、黄、白五色呢?

这是一种传统习俗,主要的作用是为了避邪,而且能够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当然这是很的。这是一种传统,代表着一种习俗,通常系在手腕上,也是为了用,当然这是古代人的一种,代表七姨妈生日。

谢邀: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五线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五色线是由青、红、黑、黄、白五种颜色的丝线合股编制成的细绳,五色线作为端午节的习俗和配饰,通常系在手腕上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称重五节、或午日节、或沐兰节等。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在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有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节日,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端午节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生活习惯的不同,端午节产生了许多不尽相同的习俗。

龙舟竞渡、端午食粽、悬挂菖蒲、佩挂香囊、佩戴五色丝线等成为端午节最具节日特色的习俗,时至今日,端午节已逐渐成为一个全民参与、防病避瘟、祈求安康为主题的兼具包容性与综合性的传统节日。

在诸多的端午习俗中,五色丝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习俗。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关于长命缕的记载:五月五日这一天,人们简单地以五丝线合股编制成绳,系在臂膀或手腕上,并且有长命缕、续命缕、辟兵缯、五色缕、朱索等好几种叫法。

唐代,宫廷内有于端午日以所结长命缕赐给诸臣的传统;宋代宫廷也沿袭了这一传统;清代民间在五月五日结五色丝为索,系在小孩子的手臂上,通常还有男左女右的说法,人们还给这种五色丝线起了一个好听的且有着美好寓意的新名字“长寿线”。

五色线的颜色选取也是很讲究的,首先就是五色的定义,是哪五种颜色呢?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文化中就有了“五色”的观念。《周礼·考工记》有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是关于“五色”的一段文献记载。从这段文献记载中,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五色”的概念从“五行”衍生而来。

在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对应的色是:金为白、木为青、水为黑、火为赤、土为黄,五行对应的五行方位是: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央。

五行相生、相克,它是人与客观世界交融中的人为的但又是客观的系统,它讲究事物之间的联系,讲究人与他所存在的客观世界的统一性。

与五行对应的五种颜色即青、赤、黄、白、黑的运用自然也要符合这个规律。因此,古人从自然中发现的并认为不能从其它颜色混合得出的五种颜色:青、赤、黄、白、黑为正色。

端午节的五色线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实物结合起来的很好例证,五线是用红、黄、青、白和黑色五种颜色的线制成,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相对应的。端午节系五丝线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的理想和愿望,五色丝线中“五色与五行相配”的视觉色指符表现出避瘟和祈福纳吉的象征意义。

五色线,与赛龙舟、包粽子一样,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和发展,作为端午节的习俗之一,逐渐积淀成为具有独特表现模式的文化记忆,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