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里的乾坤两卦,易经第二卦坤卦详解

《易经》中关于乾坤两卦的原文及翻译?

第一讲 乾卦
乾卦象征天,天的四种本质特征是:元、亨、利、贞。
1、天之阳气是始生万物的本原,称为"元"。
2、天能使万物流布成形,无不亨通,称为"亨"。
3、天能使万物和谐,各得其利,称为"利"
4、天能使万物,正固持久地存在,称为"贞"。
总之,天之阳气是万物资生之本,又制约,主宰着整个世界。天有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正固的"功德",元、亨、利、贞被称为乾之"四德"。
《彖》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译: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因此不停息地发愤图强。
乾卦六爻的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意译:龙潜在水中,暂时不能发挥作用。
《彖》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意译:初期阶段,应暂行潜藏。
乾卦的卦辞以天为象征,六爻的爻辞以龙为象征。龙是善变之物,能够潜水,行地,飞天,海陆空三栖,取龙为象,可以达到假象喻意,以明变化的目的。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意译:龙出现在田间,有利于大德大才之人出现。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乾:健行不息。若:语助词。厉:危险。
意译:君子整天勤奋不息,甚至夜间时时警惕,虽然面临危险也无祸害。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意译:相机而动,跃起上进,无咎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意译:飞龙上天,有利大德大才之人出现。
九五在所有卦里都是最吉之爻,此爻为"君位"。皇帝通称"九五之尊",就是这么来的。乾卦九五,刚健中正,纯粹而精,最为可贵。
上九,亢龙有悔。
意译:龙高飞到了极点,必有过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意译:出现一群龙,都不以首领自居,吉祥。
常用占断用语:
1、亨:通达,顺利。
2、利:有利,适宜。
3、吝:遗憾,麻烦,艰难。
4、厉:危险。
5、悔:忧虑,困厄。
6、咎:过错。
第二讲 坤卦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意译:元始,亨通,利于雌马以柔顺坚持正道,君子有所往,如果争先前行会迷入歧途;如果随从人后,就会有人出来作主,有利。向西南走会得到朋友,向东北走会失去朋友,这时安于坚持正道是吉祥的。(攸:所。贞,坚持正道。)
坤卦以柔顺的雌马为象征,坚持柔顺便是正道。坤是纯阴之气,本质是阴柔顺从,乾为君道,坤为臣道。
初六,履霜,坚冰至。
译:踩着微霜,知道坚冰快要出现了。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译:正直,端方,胸襟阔大,方能担负起辅佐之重任。不用"修习",也能成功。"无为而无不为"。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译:蕴含美德,不显露,吉。辅佐君王的事业,不以成功自居,最后才会有结果。(章:文采、美德。)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译:扎紧囊口,免遭危害,也不求赞誉。
六五,黄裳,元吉。
译:穿黄色裙裳,大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译:龙在原野上争斗,流出青黄混杂的血。龙是本气阳的象征物,坤阴气极盛,转化为与乾阳抗争,血流遍野。
用六,利永贞。
译:永远坚持正道,以阴返阳为终结。

《易经》八卦中“乾,坤,离,坎,震,巽,艮,兑”各代表什么意思

乾天坤地,离火坎水,震雷巽风,艮山兑泽。在家族中乾坤代表父母,震长子,坎中子,艮小子,巽长女,离中女,兑小女,满意请采纳,不满意请继续追问。

为什么说乾,坤二卦是"易经的门户

不应该说是易经的门户,应该说是周易的门户,除了周易,还有连山易,和归藏易,只是后面两个已经失传了,乾坤两卦象征天地,也就是说周易是以天地为首的,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天地包含、包容万物,精神上来讲天:无边无际,自强不息;地:无边无际,厚德载物。而且周易十翼里面有一篇《文言传》是单独讲解乾坤两卦的关系的,可想而知乾坤两卦在周易中的地位,周易中乾坤为开篇两卦讲的是天地(自然)主宰万物,包含万物,需要学习天地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自然规律!

谁能解释一下《易经》里的乾坤八卦!!!

“易经是研究各种事物怎样变化的科学”。其书名西语译:就是“变化的书”(THE BOOK OF CHANGES),当然西方人士仍有以I-CHING来直接翻译。
经传的内容累积甚多之人生经验,以数理逻辑、汇萃万物,其哲理可应用一切人事时地物上之措施,故上能探求宇宙本体而知天命,下可指导人生之行藏,而成为一部人生重要处世与行事之宝典。故人称“书中之王、经中之经”,是一部天下人间的大经大法。
一般人提起易经,就以“无字天书”的态度去看它,认为那是很深奥、难懂、高不可攀的东西,更遑论及其它应用在生活上,其实不然。形成这种错觉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下列两点:
其一、易经有一套逻辑符号、术语、卦名…等。如阴(--)阳(—)、九六互变、乘、承、比、应、往来、错综互杂…等等,那么多的哲学名词和变化,不明了这些东西是什么意义,拿起易经看了半天,还是不知所云,如坠五里雾中,逐认定这是无字天书奥妙莫测。
其二、是接触江湖术士,听了他们颠三倒四的牵强附会的说法,错把诡异术士之说误认为是易经。
孔子曰“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所谓太极者,乃天地万物之始也,两仪者,就是阴阳二气”,孔子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者,就是阴之变动,由四象而生出八卦,八卦每一卦有六爻,八八六十四卦变出三八四爻,因此,天地万物由此生矣。
阴阳文化
白天晚上就是阴阳。一呼一吸就是阴阳。精神物质就是阴阳。男女老幼是阴阳。天地也是阴阳。八卦也是阴阳。卦爻也分阴阳。刚柔也是阴阳。
凡两两相对,皆属阴阳。今之谈阴阳者,虽穷天地之变,探索人物之微,彰往察来,因着知微“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故须了悟阴阳五行生化之理旨,方能趋吉避凶。
易经起源
疑为上古人类文明遗产,刻于玉石以谋垂久。燧人氏仰观斗枢,以定天极四方之位。“河出图,洛出书”圣人(伏羲)则之以画先天八卦。伏羲仰观俯察,远求近取而作后天八卦。

我国古代周易中的八卦分别有何含义 (比如地势乾)

【八卦基本概念】
八卦 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一”和“--”符号,每卦由三爻组成;以“一”为阳,以“--”为阴。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具体符号表示见下面的『八卦符号』。《易经》六十四卦皆由八卦两两相重组成。八卦起源于原始的占卜。《易传》作者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每封又象征多种事物,并认为“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
八卦符号解析在这里面有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4110498.html?si=2
(一)八卦歌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
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乾:西北。坎:北。艮:东北。震:东。
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
(四)八卦所属
乾、兑(金);震、巽(木);坤、艮(土);离(火);坎(水)。
(五)八卦生克
乾、兑(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离(火),离(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兑(金)。
乾、兑(金)克震、巽(木),震、巽克(木)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离(火),离(火)克乾、兑(金)。
(六)八卦旺衰
乾、兑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
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离旺于夏,衰于四季;
坎旺于冬,衰于春.(四季是指每个季节的后一个月)
(七)八卦所对应的五行:
金-乾、兑 乾为天,兑为泽
木-震、巽 震为雷,巽为风
土-坤、艮 坤为地,艮为山
水-坎 坎为水
火-离 离为火
五行相生:金水木火土
五行相克:金木土水火
【八卦图解】
THE EIGHT DIAGRAMS
八卦图最早出自伏羲所创的先天八卦(大概起始于5千多年前)其用阴爻和阳爻的组合来阐述天地中八种最原始的物质。后世道教将伏羲供奉为神。后天八卦出自周文王,其后天八卦只是和伏羲的先天八卦位置不同。其含义不变。直至孔子创立儒家,将周文王的易经收录为儒家经典(也就是儒家教科书)。汉朝时道家更由易经中的阴阳、八卦、五行等创出了无数的术数。--《周易》中用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用“-”和“--”符号组成。名称是:
乾 (qián)乾为天卦像:上乾下乾纯阳卦;
乾卦阳刚,刚健,自强不息。乾六爻皆盈滴,故肥园,圆满、亭通,成功、重大。但刚多易折,含欠安之像。人物表示为上级、领导、当官的,执法者,有钱而富贵者,司机。
坤(kūn)坤为地卦像:上坤下坤纯阴卦;
坤卦明柔,地道贤生;厚载万物,运行不息而前进无疆,有顺畅之像。坤六爻皆虚,断有破裂之像,明暗、陷害、静止,测出行不走,行人不归。人物表示小人(由天大地小而取)。
震(zhèn)震为雷卦像:上震下震八纯卦;
震卦重雷交叠,相与往来,震而动起出。震动,震惊鸣叫,惊惕,再三思考,好动。建功立业,声名大振。森林,树林。八纯卦,吉顺而有波折,肝旺易怒,惊恐,肝病,抽筋,伤脾胃。
巽(xùn)巽为风卦像:上巽下巽八纯卦;
巽卦“柔而又柔,前风往而后风复兴,相随不息,柔和如春风,随风而顺。”巽顺,顺从,进入而下伏。重巽申令,气功,双床双桌相并连,作生意可获三倍之利,头发稀少,草木丛生。活跃,坐不住,静不下来,测事比和吉。肝胆疾病,坐骨神经痛,股部疼痛,风湿中风,脾胃欠佳。
坎(kǎn)坎为水卦像:重坎八纯卦;
坎卦为二坎相重,阳陷阴中,险陷之意,险上加险,重重险难,天险,地险。险阳失道,渊深不测,水道弯曲,人生历程曲折坎坷。绝颠聪明,“心诚行有功”。比和卦,谋事顺畅可成,但内中有波折。肾,泌尿系统疾病,血病,妇科病,视力差,心脏病。
离(lí)离为火卦像:重离八纯卦;
离卦离明两重,光明绚丽,火性炎上,依附团结。离散,离开,分离。凡八纯卦互为依托帮助,但又具同性相斥之性。虽比和,但内有冲突,谋事可成,却有周折,目疾,心脏疾病,高血压,肺虚症。
艮(gèn)艮为山卦像:上艮下艮八纯卦;
艮卦山外有山,山相连。不动,静止,停止,克制,沉稳、稳定,止其所欲,重担。两桌、两床相连,上下铺位,床上、桌下。测外出,不能出行,行人不归。癌症,青春痘,痧菲子,肿瘤,疮块,脾胃病,肾病,结石症。
兑(duì)兑为泽卦像:上兑下兑八纯卦;
兑卦喜悦可见,快乐照临人,口若悬河,善言喜说,高兴,沼泽地,洞穴,废穴,败壁破宅,坑洼地,纵横沟渠。测事如意悦心。口疾,气管疾病,肺疾,麻脸,肝胆疾症,股疼,血光灾,作手术。
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乾、坤两卦则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太极和八卦组合成了太极八卦图,它又为以后的道教所利用。道家认为,太极八卦意为神通广大,镇慑邪恶

什么是真正的周易?

目前有关周易的话题很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去年有司马南大战巨天中,今年又有刘大钧先生作客凤凰卫视,孰是孰非,年青人恐怕不易分辨。本人研究易学已二十余年,在此发表一些看法,以备一说。 自伏羲画卦以来,易经从创始发展到应用研究已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目前易学大致可以分为象数,义理二大派别,这两派孰优孰劣?是应以义理为主还是应以象数为主?目前虽然尚无定论,但在的文化教育学术研究的机构中,海峡两岸均以义理派为主。问题在于,象数派自汉朝京房被宦官诬杀之后,一直都没能再理直气壮的站起来,只是在一般民间社会和“士”这个阶层半明半暗地自然流传着。必须指出,上述这种现象是一种历史的错误的现象,是中国人在易学研究中出现的一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严重的错误行为。现在是终结并纠正这个错误的时候到了,“必也正名乎!”真正的正直的易学之士必须穷本溯源,澄清历史还周易以原来的真面目。 本文主要阐述论证下列几大问题: 一、易经(周易)现在出版的版本,海峡两岸都以朱熹的集注版为谁,而朱子的这个版实质就是孔子删述后的版本。请注意:中国过去曾有一副对联是称颂孔子的话,记得很清楚是八个字:“删述六经,垂宪万世。”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版本都是被孔子的删述过的内容。那末请问孔子以前或未经孔子“删述”过的易经是什么样子的?其内容大概如何?这个问题以前从未有人提出过。这里面还有一个连带问题:“连山”“归藏”是自然失传的,还是被孔子“删述”掉的?(“连山”“归藏”就是夏商二易)这个问题极为重要,它牵涉到二个问题,一是周易的原貌,二是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功过。还有一种可能,在春秋百家争鸣时期,这“百家”是从哪里来的?除了一部份的“家”是原来就存在的学科外,更多的一些新“家”,大都是从老“家”(老学科)中分化,独立出来的新学派。这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现象。既然如此,周易也不会例外。周易也会像其它诸家一样进行发展,分裂甚至扩张出新的学派(家)。如有名的“鬼谷子”“阴阳家”“兵家”“纵横家”“老子”都可以说是和周易的渊源关系很深,或原本属于周易的一部份,尔后在发展过程中扩张独立成为新的学派。 二、谁是正统?易学分为象数和义理两大派,这两派到底哪一派是正统?也就是说到底哪一派才是真正的易学?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大陆只承认义理派的合法性,不承认象数派的合法地位。即使在,在正式的大学讲堂上,象数派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份额。(听说前一段时间,大学有试讲象数的情况)而若干自然科学家们(不分信仰)几乎都目之为“伪科学”。如此等等,象数派要想恢复到京房前的辉煌状态实为艰难。因此只有把若干问题阐述论证清楚并彻底地毫不留情地驳倒义理派和伪科学论,并将自然科学家们所提出的责难给予有力的有效的回答,象数派才能真正地重新站起来。“必地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现在是为周易象数学正名的时候到了。 三、我既要批驳义理派和一般的责难,又要抨击周易象数中江湖派的欺骗行为,重新将正统的周易象数学告知民众,使广大民众对周易象数学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概念。 4、阐述周易象数的基本原理(六爻八卦)和周易象数学的最重要的衍生物——八字算命的主要原理。 5、综合评论两岸三地(海峡两岸,三地是:中国大陆,,港澳)的象数发展状况,以及其它若干情况。 6、“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黄石老人传给张良的那本书才是全本真本的《周易》。 ——关于什么是真正的正统的完整的周易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这是前人颂扬孔子的一副对联,很多人都知道。不过当我们细细品味这副对联时,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删述”就是既删节了若干部份,又自己表述了若干部份。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周易(易经)的通行版本并不是一本完全符合原貌的完整的周易。而是经过孔子私自删节和增加(表述)的版本,亦可称之为“孔子版”。 通过对“孔子版” 分析,我们又可看到其中一隐蔽的问题:即孔子到底删掉了哪些内容?这些被删掉的内容又具备何种价值?是不是就是现在被称作“象数”的部份?抑或其它更有意义的内容?尤其要指出的是孔子在当时删述易经的时候属于个人行为,因为当时的儒家仅仅是多的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而已!不过经过孔子这一删,就破坏了整个文史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无形中增加了后人对易经研究的难度。就这一点来说秦皇武烧,孔子文删,异曲同工,到底是垂宪万世,还是贻害千年,恐怕日后还有讨论的余地。 经过上面的分析,完全可以肯定现在流行的朱熹集注的周易版本,只能称之为“孔子删述本”—不完全本。孔子到底删掉了多少,没人知道,至今也没人研究,后来的人,特别是秦汉以后的人就在这个并不完全的基础上绕来绕去地绕了近两千年。你们说可笑不可笑,而又可悲不可悲? 要想正确地研究推测易经的全貌及被孔子删掉的若干部分,就必须从易的创始,发展,运用功能及与其有关的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逐一分析,这样才能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文王拘而演周易”太史公这句话也是人人皆知,那末为什么周文王非要在坐牢后而不是在坐牢前推演周易?这是逻辑思维推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须知周文王作为诸候(相当于省长兼省军还司令)的同时又是一个著名的位於高层的商纣王的政敌,正因为这样才被商纣王逮捕并囚於羑里。在这种沉重而沉痛的失败之中,他当然要在斗争策略,纲领及组织用人上进行全面的反思和总结。在进行这些总结时,肯定十分需要哲学的策略的测算的思想理论支持,而此种思想理论必须具备综合性的多功能的效用。能够具备此种的哲学的策略运筹的综合性的思想经典就是易经,也只须易经才能担此重任。 周文王以周朝前的夏易和商易为基础,对自己的生涯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总结,除了一般的策略手腕和必要的战略战术之外,还从更高的思维角度出发,对整个隐秘的抽象的测算逻辑系统 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和提升,在此周文王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夏易和商易,并把夏易商易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周易。(当然这里面还有姜太公和周公旦的功劳) 这个周易不仅包括了夏易商易以及周文王本人对易学的新创造新贡献,还包含了当时各阶层易学研究者的各类型成果的总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只有像周文王这样地位的人,才有可能进行此类搜集整理加工和提高的活动。 再则,渭水遇姜尚,司马迁说得很清楚“甚悦”——非常高兴!君臣二人在渭水边上谈的十分投机,还商定了推翻和消灭商纣王的计划。(见《齐太公世家》)请注意:“甚悦”包含了二个内容,第一个是共同的见解,这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因周文王是个职业家(世袭的政客,贵族式的官僚)如没有共同的政见,就不会有更深入的交谈。第二姜尚曾设砚卖卜,这就肯定了姜尚懂易。可以想见渭水之滨,君臣二人在军事,时局策略,易数天机等问题各抒已见,真是“酒逢知已千杯少”干脆,你老姜就到我王府里帮帮忙,如此才出现了姜尚辅佐文武二王的情况。 从上面的历史史实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即君臣二人在共同的理念的基础上还有共同的策略思想。通过反复研究与论证策划,制订了一系列的战略战术行动方案,一旦历史时机成熟就立刻行动!从而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在这个历史过程里,包含了何等丰富的具有无比重要价值的的军事的经济的理论和策略思想。而现有的流行版周易(指由孔子删述后,又由朱熹集注的版本)则完全没有这些内容。同时还应当看到现在朱子集注又被李光第(清)加注的周易版本,其中所表现的各种内容根本达不到上述历史变革的高度与深度。现在流行版的周易,无论你发挥怎样的想像力也和文王太公的历史作为难以吻合。即使有策略的的思想部分也非常简单,根本不能承担一个伟大的变革斗争。尽管有些人不顾一切地牵强附会地进行吹嘘扩大,但那只是表面热闹,实际内容贫乏空虚,於社会人生的竞争与斗争无补。一看就知道是腐儒之谈,表面宏论,实质浅薄,祸国殃民,误人子弟。 这种空谈的义理派周易追溯根源只能怪罪于孔子了,因孔子在前,秦皇在后。同时我们可以仔细地看一看,现在书店里流行版的周易是一本不着边际可以作任何解释的天书,几乎是随你怎样发挥都行。如果撇开其它的因素不谈,单就此书论周易的话,那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任何一方都无法把对立的另一方完全驳倒。象数派有象数派的见解,义理派有义理派的看法,义理派之间钻字眼。“胡乱揣测”(章太炎语)的把戏则更多。而文王和太公二人都是有相当头脑且又有极为严肃的历史责任感的伟大的家和策略家,此二位先贤不可能搞一个这么没头没脑的东西留给后人乱猜。 以上的分析推理是一个根据历史的史实进行的合乎逻辑的反推理,这个反推理很重要,揭露了一个重要的矛盾:那就是现存的流行版的周易与姜太公周文王二人的历史作为不相称,这个“不相称”肯定和“删述六经”有关!没有这个“删述”周易就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面貌。目前在市面上流行版的易经仅仅是孔子的一家之言,不是百家之言,也不是易经原来的全貌(周易)。 为了弄清楚易经的全貌,我们还要作进一步的叙述和论证,易经从伏羲画卦开始直到刘伯温为止,作为一个历史大阶段的结束,这个创始和发展的过程显示了一些什么? 伏羲画卦是公理,公理不需要证明。八卦同时又是汉民族最早的文字,这是国学大师章太炎钱穆的共识,此论恐怕至今无人能反驳。那末伏羲又是什么人呢?画卦创造了最早的汉字,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语言文字学家。而伏羲氏又是氏族首领,约相当于今日之总统,主席,委员长或总书记之类的职务。八卦虽是最早的汉字,但同时又是一种多功能符号。后来的领袖继承人神农氏依据阴阳五行八卦的原理创造了中医药学,所以又有“易医同源”之说。再后的继承人,同时又是战车专家的轩辕氏依八卦方位创造了指南车,大战蚩尤,终获全胜,为后来的汉族国家奠定了版图基础。可见我祖宗在创造文字,开拓疆土,发展医疗卫生等各种重大的社会活动中,易学象数的思想原理都起了津梁的作用,这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过程。 周文王姜太公之事前面已叙述过,此地不再赘述。 从西周开国到春秋战国有很多易占的故事,大多数人都知道就不一一例举了解。 秦皇焚书坑需独周易未烧,这个易经应理解为孔子删述后的那种版本的易经。对此,一般的解释是易经乃占卜所用,故秦皇未烧。这种解释有些勉强。中国古代到底有多少种类占卜的方法和有关占卜类的书籍,没有人专门统计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决不止这一种占卜的方法。那末为什么唯独孔子删述后的易经不烧呢?再看焚书坑需,即是坑儒那矛头首先是对谁儒家的,当然“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焚书坑儒的同时也迫害或焚烧了其它诸子百家的人或代表性著作。在这种严酷的迫害中,唯独孔子删述后的易经未被烧,这并不单是因为这是一本用以占卜的书的原因,而是经过孔子“删述”以后的易经已没有烧的价值了——因为孔子的这种所谓“删述”其实质就是一种阉割行为。原来的周易经过孔子的阉割,已经没有战斗力了。焚书本是愚民的需要,主要用以控制思想,孔子“删述”——“阉割”以后的周易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儒家可以按儒家的思想去解释,道家可按道家的思想去解释,秦皇李斯也可按照他们的需要去解释,当今的“无厘头”,也可按“无厘头”的方法去解释,对愚民政策已无妨碍,这当然不必要再烧,一部几乎可以任意解释的书,也没有烧的价值了。 但真正的正本周易仍在民间悄悄地流传,“书外有书焚不尽,一篇圯上汉功名。”就是这个问题的最好说明。 现在我们可以说到秦末汉初的张良了,张良是一个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易”的精神的人。(无形之易与有形之易)从他年轻时刺秦博浪沙“咸阳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就可看出此人机警过人,且志气坚定。尔后经过黄石老人的考验,终于将正本周易传於张良,张良得此启发如虎添翼,先巧妙地借用了刘邦的力量灭秦报了韩仇,接着又击败了项羽(这不是张良的初衷)。然后趁着刘邦这个土流氓皇帝正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的时候,爬起屁股就跑(从赤松子游)。等到刘邦这个流氓皇帝清醒过来,想像除韩信彭越那样除掉张良时,已经找不到人了,高明呀,真是高明!这才是真正的周易的杰作呀。 当然,有关张良的结局,太史公另有不同的记载。张良从赤松子游跑掉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传说,这种说法似乎更像张良的个性与智慧。 至於张良又将周易之学传给谁,那就更难考证了。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周易象数学的公开失势,实在是从京房被害开始。从本质上讲秦汉以前的易学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象数义理之分,并且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所谓义理是作为象数的辅料而存在的,当时象数是唯一的主流。正是京房死后,周易象数学沉寂了相当的一段时间之后,作为新的一派(义理派)才逐渐单独抬头,这个历史的过程,应当加以注意。这个历史的过程你们注意到了没有?这个过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又包含了哪些其它的问题?应当看到京房的死实质上是一个历史的分界线,此后在的场合里象数派逐渐淡出,而貌似新颖实质曲解周易的义理派逐步发展起来,最终占领了主流阵地,成为封建独裁政权的钦定教科书。 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后来的义理派所持的义理内容和秦汉以前的义理所包含的内容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秦汉以前的义理(还不存这个“派”只是具有这种内容或成份)是对象数进行支持性的补充说明。而在京房死后,从三国时期开始产生的以王弼为首的义理派,则是因为这些带有痞性和奴性的封建士大夫知识份子在无法知晓象数玄机推演方法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不懂的胡乱揣测,看似有理实质是歪曲性的捏造和故作惊人的诡辩。 有些书上所说的某人传易与孔子,孔子又传于何人,何人又传于何人……,实际上那些人都是些没有什么作为的平庸之辈!只不过是这些人适合于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罢了。而在京房以后得周易之真传者武侯是也!其余的那些人不是胡乱扯就是马屁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已足以说明一切。一篇《隆中对》是最好的易!孔明马前课,八阵图是象数易学在实践上的又一创新,“正统不惭万古传”。 现在这种义理派的开派人物一般认为是三国时的王弼,王弼写了一本大约叫《周易略例》的书,此书的本质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是因为王弼本人对象数玄机奥妙无从知晓且一窍不通的情况下而对周易进行的歪曲性的臆想与不懂装懂的胡乱揣测,义理派是标准的伪周易。 这个问题等会再细细分析,现在再看: 迨至隋末,天下大乱,英雄豪杰蜂起,以至于有“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之说。於是又有魏徵李靖徐茂功等人秉周易之大智大勇,挟象数之策略技巧辅佑唐太宗遂定天下,创造了汉民族在封建时期中的鼎盛阶段“贞观之治”。此间在象数技术上有李药师的“六花阵”,在周易学说的运用上有魏徵徐茂功等如张良如姜尚。 后有李虚中在象数的基础上创算命术,但算命术充其量是周易象数学的衍生物(也可称之为副产品)。不管是纳音法还是子平正五行,都是一样,都属于方术之列,非易学象数之本身,周易的本身本质属性就是六爻。 北宋初有陈抟,一般认为陈抟是道士,但陈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士。谈的本质一点:陈抟是一个未得志或还没来得及动手就已失去战机的政客领袖。陈以道教和华山为基地,暗中积蓄力量,准备相机夺取后周政权。陈去京城探听虚实之时,见赵匡胤已是高材捷足,有必然先登之势,故大吃一惊从驴背上跌下来。陈自衬不能胜赵,干脆隐居华山。这正是《太公兵法》上所说的:“如其不遇,没世而已”的思想体现。老赵也爽快,顺势将华山送给陈,做个顺水人情。又拉拢了陈,又免了干戈之争,一举两得“和平统一”且不快哉! 宋又有邵康节创梅花易数,扩张了六爻之中的一个逻辑体系,使得该逻辑系统更丰富,更完善,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作一定程度的独立推演,此贡献较大。 由此可见象数易学都是在“士”这个阶层里或明或暗地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这种传承有时有姓名可寻(如陈抟、邵康节、孔明等)有时也没有姓名可寻,如“黄石老人”?易的传承线路决不止孔子那一条线!我们把话说透了:汉武帝之前,孔子算什么呀?还不是和一个普通的民办大学的校长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圣”不“圣”的!注意:孔子是私立“大学”。 又据民间传谈,刘伯温临死前,自己亲手焚烧了许多象数易学及有关天文之类的书籍,周易象数学的发展到刘伯温为止,已是一个大的历史阶段的终结。 清以后,由于汉民族已成亡国奴,根本不是什么二等公民的问题,而是没有任何等级的奴民。象数易学也从此彻底转入民间,并大量应用于民事,求财婚嫁官讼考试等等。用现在的名词讲就是“军转民”的一种行为。此时有著名的易学象数专家王洪绪先生(林屋山人)对象数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其书名曰《卜筮正宗》。与王先生大约同时且前后相距不远的还有野鹤老人的《增删卜易》以及其它易林高手的《易隐》《断易天机》等。这些书各有千秋,互为补充,但其总原则都离不开《卜筮正宗》的原理。这些书的优点是在技术上见解精辟,有相当成熟的经验,有一定的逻辑程序,具可操作性。缺点是在“理”的问题上几乎没有论述,没有建立起易学象数的论战之理!注意,此“理”非义理派之“理”也。以至於后来象数派不能以堂堂正正的形象面对正反两面各种不同的问题与责难。甚至被众多的江湖之徒所利用,成为他人的工具和手段。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象数易学的创立发展传承运用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创立易学象数与运用的最成功的人都是职业家策略家或卧虎藏龙的豪杰之士,决非一般的等闲之辈或貌似有为其实无能的庸俗官僚和所谓的“学者”。也就是说易学象数首先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盖世法宝,这才是真正的周易象数学,而诀不是那些迂腐透顶,空谈仁义道德的“义理”。但这一最重要的部份,真正能显示周易象数学文韬武略大智大勇的内容部份,在目前周易中(即被孔子删述后的版本)却找不到。由此可见,孔子“删述六经”所“删”去的就是这些最重要的部份——周易的数理部份,所谓“数”就是“象数”,“理”就是运筹帷幄的策略学运筹学部份。 由此,又可推断,易经中最具活力战斗力又最能实际操作的象数数理部份,被孔子在“删述六经”时“删”去了。我的这个推断不仅符合历史的推理而且也与孔孟的思想原理相吻合。孔子孟子只言仁与义不言利,且反对资本积累发展(不患财之寡也,而患财不均也)孔孟的仁义礼有许多是空论,根本无法实现。而易学象数的基本原则是以功利为主导,八卦断卦的最重要就是强者为王,“世爻旺相最为强”就是这个道理。必要时也可不择手段以取得胜利或逃避凶险,“君子豹变,大人虎变。”“苦节不可贞”等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大家不妨把火珠林断卦原理和运筹帷幄的策略计算与孔子思想主张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双方立论的本质基础完全不同,机关就在这里面!希望大家注意到这一点,一个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绝不会把刘彻和历代皇帝吹捧孔子的御批空话大话放在自己的头顶上。 因此可以说观存的流行版的周易只是原周易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另外的部份被孔子“删述”和颠倒甚至曲解了。 这样,这种经过删述的周易就很难进行实战操作。既不能实战,又不妨碍始皇的愚民政策,秦皇当然不必烧!删的原因已很明白:周易象数学中的数理与孔子的仁义道德之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理。儒家有排他性“党同伐异,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不能容忍持不同意见的人,而且孔子本人也有不少愚民的想法:“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二句话不仅表现了剥夺民众知情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易学象数中更隐秘的部份(测算玄机,策略运筹,审时度势……)当然都是属於“语上”的部份,而这些“语上”的部份,孔子认为只有“中人以上”的人才能知晓,对于其它“中人以下”的人则需隐瞒,既在如此,当然笔削春秋,一删了之。 或有人说这是不是只在“批林批孔”呀?我说完全不是,“批林批孔”是运动,这是文革中的事,现在不争论。本文所分析的是孔子的治学态度与思想及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删述”六经,对“六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或可能的影响。 那末真正的全部的一本完整的周易应当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认为一部真正的完整的周易应包括下面三大部份:第一大部份是纵横卑阖,攻守进退的策略运筹理论分析部分,也就是《史记》《齐太公世家》里面所写的义王与姜尚在渭水边谈话的内容部份。第二大部份就是火珠林或称之为京房易的部份。第三大部份即是现今流行的被孔子删述后的周易。 以上三部份整合起来,才是一部真正的完整的全面的周易。才符合周易的本质精神,才是真正的周易。 其具体内容大致如下: 第一大部分:《阴符经》、《太公兵法》又名《黄石兵法》、《鬼谷子》以及纵横家阴阳家兵家和《老子》的部分内容都和周易有关。也可说后来的纵横阴阳家等都是从周易中扩张独立出去的部分,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独立的学派。 第二大部分:火珠林——京房易(包括梅花易)。当然也可算上《奇门遁甲》,不过《奇门遁甲》今已失传许多,实际操作意义不大。 第三大部分:现在通行的朱子集注版(即孔子删述版)的周易。 为什么讲《太公兵法》《鬼谷子》……是真周易的第一大部份呢?因为历史是这样记戴的:文王出猎,渭水遇姜尚,二人交谈“甚悦”,二人同时还商谈了兴周灭商的战略战术设想,这里面除了共同的见解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以易经为主导的策略运筹思想。在此项内容方面,未见周文王有什么专著传世,倒是姜太公有一部《太公兵法》又称作《黄石兵法》的书单独传述。这本书实质上体现了姜尚与文王的共同的战略思想,正因为如此文王才聘请太公为军师(相当于安全事务助理兼三军参谋总长)后又兼顾命大臣。如果姜尚没有深刻的易学运筹之略,文王就根本不可能托付他这样的历史重任。武王伐纣这样扭转乾坤的伟大历史变革也就无法顺利进行。 再则春秋时期有个“百家争鸣”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里许多原来的学科或学派都有着不同程度发展与扩张或重新立派的情况。周易之学也不会例外,如果从本源上来探究的话,《老子》《鬼谷子》《纵横家》《阴阳家》《兵家》……等等都沾了周易的边,或者说这些“子”或“家”的内质思想和周易都有着不同一般的密切关系,有的甚至就是易经的某一部分或某一个纲领性的意见被后来的研究者发展和扩张成为一个独立的新的学派。尤其是像《太公兵法》一类的著述,很可能就是被孔子“删述”掉的某一部分。当然春秋诸子及以后的若干人等,可能或多或少地增添了自己的见解,有的甚至添了较多的内容,但其原则精神未变,特别是不能否定原作者的存在。 还有的人把现在流行版的周易中的一些章句拿出来孤立地进行分析,实质是庸人自扰。要知道“文王拘,而演周易”,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的初稿是在被囚地羑里完成的。在那种特殊的情况下,文王不可能放言直书,有些晦涩聱牙的文字语句不排除是周文王为了糊弄商纣王和狱吏而故意用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的方法来表述。那末,钻这种字眼有什么价值呢? 还有孔子的删述,一“删”一“述”,周易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请诸位真正有见识的学者还是先做探讨原貌的工作吧! 现在下面还要进一步谈的是原来的周易如果是由我所说的上述三大部分组成的话,那又具有怎样的可操作性呢,请看下面的程序,首先是依据第一部分的策略运筹理论(《太公兵法》《鬼谷子》等等……)对客观目标进行基本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可行性的战略或战术计划。第二步则是用六爻八卦(周易的技术部分)对已制定的战略战术方案进行预测性的检验,如卦象大吉,则表示此计划可行,如果是兇卦,则表示此方案决不可行。此后还可以再考虑新的计划方案,再进行预测。注意:易卦具备选择性的功能,这是一般人的不知道的情况。现存在的周易则可对前面的操作进行综合性的支持。 例如武王伐纣是文王与太公早就拟订好的战略计划,太公已算定最终是大吉。但第一次进攻,尽管集中的兵力不少,形势表面很好,卜之不吉,表示一定有暗藏的凶险,于是就忍耐退回,等待时机,第二次八百诸侯齐会孟津,卜之大吉,遂一鼓作气攻克商都,完成了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革之时大矣哉”,指的就是这种类型的“革”。 这里还必须着重指出的确是:《太公兵法》本来就应当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思想学说,是与周易配合存在并具备周易特性的思想著作.因为姜太公周文王是一种合作式的君臣关系,和那种主奴式的君臣关系完全不同。正因为姜尚与文王双方都具有易学思想,所以才能在渭水边一谈就拢,也可以说由於姜尚的配合,从而丰富了文王的易学思想,形成了独立于夏易商易之外的周易。 《鬼谷子》《老子》纵横家,阴阳家……都具有易的思想性质,但其本来都未必是一个独立的门派,只是到春秋时期才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独立学派出现。从本质上讲诸子百家中若干(不是所有)家都和原来的“巫”有关,而在早期社会中的“巫”不仅管占卜还兼管或参与计谋等方面的事。尤其是《鬼谷》《老子》和周易的关系就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