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娶二字是不是歧视,很讨厌嫁娶这种说法

“嫁娶”和“结婚”到底有什么区别?

小张硕士毕业,妻子是本科毕业。两个人自由恋爱结婚,结婚时没有举行盛大的婚礼,也没有什么聘礼。婚后,小两口都上班,当然,小张的收入比他妻子高。两个人平时生活一般很平和,但也有拌嘴的时候。有一次,在小两口拌嘴的时候,小张的妻子突然说:“我和你是结婚,不是嫁给你!” 小张楞住了。事后,他好奇地问妻子道:“难道‘结婚’跟‘嫁娶’,有区别吗?” 妻子振振有辞地说道:“当然了。‘结婚’是两个的因感情的升华而想要永远在一起生活而结合在一自起。说‘结婚’,意味着两个人是平等的,都是家庭成员,不分工,都挣钱,都持家。如果在一起感觉不到幸福了,彼此间没有谁欠谁,可以选择放手,大家相对独立。” “那说‘嫁娶’不也是一样的吗?”小张问道。 妻子摇摇头,道:“那可不一样。说‘嫁娶’是因为老观念,有点男尊女卑的感觉。老观念的嫁娶概念里就是男的挣钱养家,女的生孩子持家。女的‘嫁’,就是她成为男的家族的人,比如把植物的一枝接到另一枝被称为‘嫁接’,按封建宗法妻以夫为纲,她就成了你的附庸,你的财产。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如果婚姻不幸福也不能离婚。” 上面的故事,说明在现实社会中,在涉及到男女婚姻关系中,“嫁娶”和“婚姻”这两种说法会在一部分人中引起不同的反响。那么,小张妻子的看法,符合汉语事实吗? 通常,“婚”“姻”相对,“嫁”“娶”相对。下面,分别分析一下这4个字。 “婚”字,《说文》:“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婚,妇家也。”根据这个解释,“婚”指妻子的家庭,因为婚礼多在夜间举行而得名,古书有时候直接把“婚”字写成“昏”。妻子的家庭,以妻子的父亲为一家之主,是家庭的代表,所以“婚”又指妻子的父亲。《尔雅》:“妇之父为婚。”《释名·释亲属》:“妇之父曰婚,言婿亲迎用昏,又恒以昏夜成礼也。” 与“婚”相对的是“姻”。《说文》:“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从女,从因,因亦声。”《尔雅》:“婿之父为姻。”据此,“姻”指丈夫的家庭,也指丈夫的父亲。此字实际上是“因”字,表示因循、顺从,意思是男方是女方的依靠,女方必须服从男方。 根据上面的解释,“婚”指女方家庭或者女方父亲,因婚礼多在夜间举行而得名;“姻”指男方家庭或者男方父亲,因男方是女方的依靠而得名。二字合起来,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亲家”,或者叫“儿女亲家”。《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中,刘邦为了求助项伯帮助化解他与项羽之间的矛盾,与前来告密的项伯“约为婚姻”,实际上就是“结为亲家”,让双方的子女通婚。 由此看来,虽然后来“婚”“姻”无论单用还是分用一般都不再区分男女(比如“结婚”、“婚事”、“成婚”等用“婚”字,而“联姻”、“姻缘”、“姻亲”等用“姻”字)。“婚”“姻”两组词并没有区分男方女方。但是,这两个字男尊女卑的观念还是很明显的。这从“姻”字上最明显:“姻”因男方是女方的依靠而得名,女方必须因顺男方。 “娶”字,《说文》:“娶,取妇也。”指男子结婚,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古书中“娶”直接写成“取”的情况相当普遍,由此可见“娶”就是“取”。“取”字,《说文》:“取,捕取也。”该字从又,从耳,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打猎时,对猎物也同样对待。《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获而取之”,意思是抓住敌人后就把脑袋或者左耳朵割下来。《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把捕获的俘虏或猎物的脑袋砍下来,或者把他们(它们)的左耳朵割下来,这是很残酷的事情,是暴力行为。用这个字表示男子的婚姻,说明中国古代经历过“抢婚”阶段,而“抢婚”又是战场上捕获女俘虏的残留。 “嫁”,《说文》:“嫁,女适人也。”“嫁”就是“家”。嫁是女子去男子家,女子无家,以男之家为家。故古有“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的说法。女子结婚就是归家,《诗经》所谓“之子于归”,即指此。汉字“家”字,上面是“宀”,代表房子,是不动产;下面是“豕”,是猪,是动产。可见,“家”必以私有财产为前提。女人嫁人后就有了家,就是归了家,说明她也成了男人的私有财产。 这样看来,无论“婚”“姻”,还是“嫁”“娶”,都以男尊女卑为前提的。这是因为以成家立业为立足点的婚姻,产生于以男性为主导地位的社会性别结构内的缘故。这一点至今未变。当然,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摒弃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这种观念上的变化,可能会在词语的使用上体现出来,就像文首所讲的故事那样。 附记: 中国古代的婚姻一词来源于“昏因”。“昏”原本是一个时间概念,指“日入后二刻半”,由于“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即婚礼要在黄昏的时候举行,遂演变成一种行为概念;按照《说文》的解释,“因”是“就”的意思。因为“婿以昏时而来,妻则因之而去也”,所以,“婿曰昏,妻曰因”。 也就是夫妻关系的正式成立,对丈夫来讲叫做昏,对妻子而言称为因。从这个词汇的形成以及有关的解释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如下两点:第一,“婚姻”是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要式行为;第二,它是一种以夫方为本位的结合,男子处于主导的地位,女子必须趋就男子。这种观念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为什么不结婚要被打压

为自己而活生存!单身很好,现在好多人结婚了羡慕单身的!因为结婚生子很不好过!所以好多离婚的,离婚结婚过得不好更会被打压嘲笑

网上说娶老婆有三不娶,这是否是对行业的歧视?

在网上流行一种说法,说银行女、教师和护士不适合娶,这应该是部分人对这三个行业的歧视。因为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是从事行业的人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不好的,这种现象在其它任何行业都同样存在,可是单独把这三个行业拿出来说事,就明显是对这三个行业的歧视了,甚至可以说是对从事这三个行业女性的攻击,对这些女性来说显然不公平。

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在这三个行业中,可能有很少数女性表现不太好,所以被一些人诟病,认为这三个行业的女性不适合娶来做老婆。其实这种看法是带有偏见、对这三个行业的女性也是不公平的,因为极少数人的表现无法代表大多数人,更代表不了这三大行业。而放眼社会上几乎所有的行业,每个行业中都会有类似表现不好的人,不好的只是每个行业中的一小部分人,为什么单拿出这三个行业来说事呢?这很明显就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真不公平。

所谓的三不娶

在某些人的说法中,做老师或幼师的因为要管理一个班,或者要上许多班的课,所以平时都是很忙的,连下课回家之后都会一心扑在工作和备课上,在微信群里辅导孩子、指导家长,没有什么时间管家庭。其实这不能说明女教师不能娶,恰好说明了部分教师的高尚,她们的辛苦付出都是为了孩子和教育。至于护士,主要说法就是认为她们经常加班,没时间管家里,而且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较多不放心。其实多数护士都是勤勤恳恳的,在医院里工资不算高,压力也很大,她们也有很多苦衷,不能因为少数人的表现就抹杀了她们的优点。

极少数不代表多数

至于在银行上班的女性,其实男人们主要是担心她们在银行上班久了,见到的钱太多,或者接触有钱的大客户比较多,会潜移默化改变她们的价值观,从而看不上家里尚未暴富的男人。这种观点其实并不能应用到多数人身上,个别人可能会因此改变价值观,但大多数人还是不会的。因为很多东西见多了就会慢慢觉得麻木、甚至对其没有感觉,就好像我们去超市买糖的时候,觉得那些糖很有诱惑力,可是在工厂每天生产糖果的工人们,却几乎对糖果提不起什么兴趣。所以真不能依据极少数人的表现,就去否定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不管哪个行业,都会有好的人和不太好的人。

嫁和娶有区别吗?

嫁指被动,可以说嫁出去了,娶是指主动,意为娶回来了。

现在的女性很抵触结婚,你觉得根本原因是什么?

现在的女性很抵触结婚,我认为最根本原因是不想为了家庭牺牲自己,不愿意让自己成为自己最不想成为的那个人。

一、家庭改变女性的生活

很多女性结婚之后就会为了家庭牺牲,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很多会回归家庭,但是并不是自己的付出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家庭主妇和全职宝妈的身份并不是难么的容易,很多时候自己的付出看不到一点的回报,还会把自己的一切当作理所当然,这样的事情都会让女性觉得没有必要结婚。

二、女性为了家庭更容易妥协

一个家庭大多时候都是女性更容易妥协,结婚之后就会让她更加的操心整个家庭,但是男性却不一样。很多时候结婚之后都是女性在操心家庭生活,结婚前自己是家里的公主,但是结婚后就开始为了柴米油盐奔波,自己不愿意成为这样,还不如一个人单身那么的无忧无虑。相对于结婚,对于女人而言单身更加的丰富多,自己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那样的生活让自己更加的开心。

三、不想失去最初的模样

女人没有结婚前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自己挣的钱自己花,自己做什么决定不用顾虑。但是结婚之后就会让自己成为黄脸婆。很多时候变得婆婆妈妈,这样的场面自己都是不希望出现的,她们不想成为自己讨厌的那个样子。

现在这个社会女性的地位已经十分的高,她们的能力也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所以不会十分的依赖家庭。想要女性投入婚姻,我认为要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对于家庭共同承担责任,这样才会让他们放松戒备,这样才会让她们打开心扉。

对结婚很厌烦讨厌 为什么?

张泽志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