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称骨算命属于易经吗,袁天罡八字称骨表
称骨算命准吗?
这个信则准,不信则不准。因为事情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你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娱乐。
周易和易经有什么区别?
不是一回事。易经有三本,周易是传世的一本。
按照南怀瑾的说法:
《周易》,是周文王在kui里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
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周易》,总称为“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
《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说到这里,我们要有一个概念,现在的人讲《易经》,往往被这一本《周易》范围住了,因为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事实上还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江湖”中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这一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
《连山》、《归藏》以外,《周易》的本身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说《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就是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研究《易经》,先要了解这三大原则的道理。
(1)变易
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
由这一点,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的色,城隍庙里塑一个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头吐得很长,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鬼”来了,人就要死亡,这是。实际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印度人则是就现象而言,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看见人生下来,也一定会病、会老、会死,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无常”。
(2)简易
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我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有,有这个方法。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3)不易
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不变的。
这是《易经》的三个原则,先要懂得。
——————————————————详细资料见南怀瑾《周易杂说》,书店都有卖。
周易跟易经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易经的由来和内涵作为一门完整的学问体系。
“人更三世,世历三古”而成《周易》。
今天所见到的《易经》正确名称应该是《周易》(又称包羲易学),。
夏商周三朝各有一部【易经】。
夏朝(约公元前2033年到公元前1562年) 《连山》易学(又称神农易学)首卦是【艮】卦,因为夏朝的祖先叫连山氏,而【艮】卦是山的意思,也是止的意思,所以夏【易】叫【连山】。
而商朝的易经(约公元前1562年到公元前1066年)《归藏》易学(又称尧舜易学)。是因为商朝重母统,王位是兄死弟即,所以首卦为【坤】,而坤则是母亲的象征。
到了周朝,则因为周朝重父统,父死子继,所以这时的【易经】叫【周易】,首卦为【乾】,而乾则是父亲的象征。
由此看来,【易经】的传承是有序并在不同的时代而各有侧重的。
现代人研究《易经》,要分三个阶段,:
(一)夏朝之前,为原始的巫史时期。是人类观察天、地、人的发展变化从初步感觉至认识;从摸索至实用的蒙胧时期。总而言之,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了天下的时期。
(二)夏商至周这一段时期为模式时期。八卦是人类摹仿原始太极图的演义而成型的;六十四卦的排例,三百八十四爻的成型,是原自八卦的排列组合。人类在口教身传、甲骨记事、专人从事、各科归纳的基础上确定了卦和卦辞与爻辞的《易经》模式。
(三)周朝至汉是《易经》从理论上发展、补充、完善的时期。从实际操作上是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从汉以后,《易经》的发展,在操作和推算中渐渐地脱离了《易经》的理论模式。
-------------- 望采纳,谢谢!
《易经》和《周易》有什么区别?
周易属于易经,二者没有区别。
《周易》名称由来:《周易》又称《易经》,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周易成书时间:
成于西周:顾颉刚关于《周易》卦爻辞制作年代的考证结论,认为周初作。李学勤也认为顾颉刚此文“推定经文卦爻辞‘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为学者所遵信,可以说基本确定了《周易》卦爻辞年代的范围,是极有贡献的”。
成于战国:大多学者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易传的成书问题,自欧阳修《易童子问》与苏轼之后,数百年来已经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钱穆、顾颉刚、冯友兰、郭沫若、李镜池等等海内外的学者名家均断定司马迁《史记》的说法不足信。
其称易传为孔子所做,若非司马迁之误,就必是汉儒刘歆所伪窜。根据《易传》的内容来看,应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学出现以后的作品,有明显的黄老道家与阴阳家色。
《周易》到底有什么用处,是算命,还是知天命?
《周易》在古代是用来为人占卜的,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哲学,这本书使古代人的只会有了很好的体现,而且在现代也被人用来算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问。
易经是怎么算命的,准确率高吗?
易经是一部记录占卜的书,不是用来算命的。俗称的算命只是在基础理论上采用了易经的基础理论,但各自方法流派不同。你所讲的算命,就是四柱(俗称八字),是根据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按干支记历方法排成8个字,然后纳入六亲,五行,排出大运流年,根据五行的旺减衰加和六亲的相互运用来推算出一个人的一生不同阶段的运势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