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的哲学意义,五行学说的含义
五行是什么意思
五行观念的萌生稍晚于阴阳,作为五行的基本内容,金、木、水、火、土则早就被人们认识到了。五行最初专指五星(水星、火星、金星、木星、土星)的运行,至战国时代,著名阴阳家邹衍把地上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依照天上星象的五行运动,建立了五行学说,借以说明自然界多种事物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并将其与阴阳学说结合起来,论述自然界事物的产生及运动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源头。
古代医家把阴阳学说用于医学的同时,也引入了五行学说,用以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复杂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均可根据其特性归属于五行,每一类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亦具有与五行运动相适应的规律。
这是中医里的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分别对应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这五行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对应的人的五脏也是相生相克的,维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这五行不能弱一强四,也不能强一弱四,,其中的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四个脏腑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的日常保健就是从这五个脏器入手,维持他们的平衡。这样子人体才不会得病。这就是所谓的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小病,下医治大病。中医养生讲的是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有了病再去治,如果有了病再治,就是生死参半了。花钱费力。但是现在的人们都不接受这种观点。老是认为自己没病,不用去保养,但是病可不象以前说的病来如山倒,这只是一个表象,其实病是一点点的积累起来的到了一定的程度人体的免疫力抗不住了就会发病。这个时候就晚了。
什么是五行
古曰金木水火土为五行
阴阳五行说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劳动人民所独创的一种学说,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我国先民在接触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实践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而建立的一种影响很大的哲学思想观念。它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论,并具有辩证法初步思想因素。“一阴一阳谓之道”是阴阳学说的精髓。阴阳与五行是两个基本概念,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五行说
最早系统提出五行概念的是《尚书·洪范》,它指出: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凡是具有生长、开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则均属于土。这已朦胧地意识到世界是由五行物质构成的,把客观世界看做真实的物质。
不过,《尚书·洪范》并没有提到五行是化生万物始源观念,直到周太史史伯才真正把五行与宇宙万物起源联系起来。史伯认为:“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里史伯第一次以“五材”(金、木、水、火、土)作为产生“百物”的物质来源和基础。这种以哲学命题的形式来寻求物质世界多样性统的观念,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论的思想。
这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神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地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色十分浓厚的占星术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理论基础衍生而来的。
阴阳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十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劫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这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这种现象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鬼神致病说
在远古时期,人若生了病,就会认为病是由鬼神引起的,就去请巫师施法来驱魔治病。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说广泛地运用到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医学与鬼神致病说划清了界限。
阴阳五行说是西周时期产生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它用阴阳的对立和相互作用来说明自然现象变化的原因,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来说明各种事物的构成。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专讲阴阳五行的学派,人们叫阴阳家。这个学派以阴阳五行观念为基础,夹杂一些、和,用以解释他们日常所接触到的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形成唯心主义和神学的思想体系。当时讲阴阳五行的有两派:一派是五行相生说,一派是五行相胜说。
五行相生说
《礼记·月令》用五行相生说来解释四季的变化。要求人们按照天地四时的变化来进行农业生产,这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但进而把一切人事都和阴阳五行做荒谬的比附、组合,认为是吉祥祸福的象征,这就变成了神学。
五德始终说
齐国人邹衍用五行相胜说来解释朝代的变更,创立了五德始终说。“五德”即五行,他认为每一“德”主运着一个朝代,每一“德”均有盛有衰,即每一个朝代都有盛有衰,五行有一定的顺序,因此也就发生了朝代有更替的、循环的必然性。按他的说法,黄帝是土德,它的颜色为黄色;夏禹是木德,它的颜色是青色;商汤是金德,它的颜色为白色;周文王是火德,它为赤色。而将来代周的一定是水德。因为木胜土,土胜水,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后来秦始皇就采用这个说法,把秦朝定为水德,衣服和旌旗都改用黑色。魏武帝曹操也号称“得水德而王”。汉朝也有被称为“炎汉”的。这同样是根据五德始终说而来,汉朝为火德,取火生土德之意,故有此称。
这种学说把王朝的更替利五行做荒谬的比附,并说成是无限循环的。这种五行的相胜,亦即五行的运转,是由天神掌握的,是“天”有目的的活动。邹衍不单是以五行相胜解释自然变化,而且用来解释历史的演变。把五行相胜说作为自然与社会共同的发展规律,而且是由天意决定的循环规律。一切事物之盛衰灭亡,皆随五德始终转移。这既是神学,也是神秘的历史循环论,但它又说明,任何一个王朝或时代都不是永恒的。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属于什么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五行学说是古代汉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源于古代汉族人民对星辰的自然崇拜。
中医:金,木,水,火,土,是什么意思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的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事物统称五行。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应全面领会五行的真正内涵。
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分别指什麽或是什麽意思?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阴阳五行
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从前面的叙述中已经可以明白,阴阳本来就蕴含於气之中。一气流行,无极而太极,太极的动静产生阴阳,阴阳又推动著世界和其中每一事物的运动变化。五行,是用来概括世界上几类基本要素的范畴。它们以木火土金水命名,但并非仅仅指这些具体事物的本身,而是以它们为基本框架,或者说以之为思维模型,将一切现象分成基本的五大类。五行是世界的基要素 。
阴阳学说产生于夏朝,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今天的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观点,与阴阳学说相一致。阴阳学说原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应用。
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阳类”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的事我都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任何庞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阴阳的范畴,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阴阳的两方面,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的现象就是阴阳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的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事物统称五行。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应全面领会五行的真正内涵。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克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无所谓克;没有克,也就无所谓生。有生无克,事物就会无休止的发展而走向极端,造成物极必反,由好变坏;有克无生,事物就会因被压制过分而丧元气走向衰败。
在生克这个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中,无论是生的过分还是克的过分都会因对立而打破相对平衡或统一,事物就会向一方倾斜发展。为了维护相对平衡,生与克要相互牵制。当不能相互牵制时,平衡被打破,这时事物就会出现了新的变化。
五行相生、相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天干地支与阴阳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阴天干:乙、丁、己、辛、癸
阳天干: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阳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阴地支:丑、卯、巳、未、酉、亥
阴阳五行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四方: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
五行生克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 必不熄灭.
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