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子取名字,清朝皇子取名顺序

清朝皇子什么时候起名

在皇子没有生之前,字辈用字是已经知晓的,如康熙儿子辈的是“胤”,孙子辈是“弘”,曾孙辈是“永”。清宫惯例,皇子一般是周岁时由内务府会同宗人府请名,也就是说向皇帝请赐名,在多数情况下是由宗人府按名辈的应该用的偏帝拟好几个字,由皇帝定夺,当然也会有皇帝自己想好某个起名用字。在还没有起名之前,只称皇几子。但皇子在还没有起名之前就夭折的话,就一般不再进行序齿,在此之后生的皇子排行就可以往前推了。也有两种例外,一种是皇后或是皇帝特别宠爱的妃子生的儿子,像顺治第四子,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就夭折了,追赠为荣亲王;还有一种是没排序,但可以追赐名,像康熙、雍正有不少儿子都夭折没有序齿,都是追赐的名字。

为什么满清皇子的名字大多用生僻字?

汉人家族在取名时常常把辈分引入其中,以体现被取名的这个人在家族中的地位。当然不同地区不同姓氏各有其一套自成体系的辈分排序,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地名志》就有记载当地李姓辈分的排序为:应、洪、会、永、天、成、德、继。汉人在取名时有这样的习俗,入主中原的大清皇室爱新觉罗氏又是否如此呢?

( 康熙皇帝)

其实在康熙皇帝以前,满清皇室爱新觉罗氏还没有这样的习惯。比如满清的开国皇帝叫努尔哈赤,他的兄弟分别叫穆尔哈齐、舒尔哈齐、巴雅喇,他们四人在取名上显然没有体现出辈分的特征。努尔哈赤的继承者是皇太极,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除他之外,努尔哈赤还有15个儿子,他们分别取名为褚英、代善、阿拜、汤古代、莽古尔泰、塔拜、阿巴泰、巴布泰、德格类、巴布海、阿济格、赖慕布、多尔衮、多铎、费扬果。努尔哈赤的儿子在取名上显然也没有考虑到辈分。皇太极之后的顺治帝福临一辈以及康熙帝玄烨一辈也都没有考虑到这种取名习惯。

(乾隆皇帝(弘历))

但是满清皇室的取名习惯在康熙帝手里被改变了,康熙帝生有三十五子,除夭折的以外,还有二十四个儿子,他们名字的第一个字都为“胤”,如胤褆、胤礽、胤祉、胤禛、胤祺、胤祚、胤佑、胤禩、胤禟、胤誐、胤禌等等。除此之外,康熙帝还规定了“胤”字以下为“弘”,“永”两辈,如弘昼、弘历(乾隆帝)、永璜、永琏、永琮、永璇、永瑆。

雍正皇帝继位后,命诸阿哥将姓名中的“胤”字改为“允”字以避皇帝的尊讳。乾隆皇帝曾御题有‘永绵亦载奉慈娱’之句,因此后来就以“永绵亦载”四字为近支宗室命名行派。道光年间又规定“溥毓恒启”四字为载字以下字辈。咸丰帝又陆续规定了“焘、屹、增、棋”四辈。清代末帝溥仪又增加了“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十二个字。

(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和胞弟溥杰及二位胞妹)

至此满族宗室辈分前后共有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屹、增、棋、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26个字。

清朝皇子的名字

爱新觉罗家族,经四百余年的演变,逐步汉化。首先体现在名字的汉化上。清康熙朝前,爱新觉罗家族的名字均用满语。为了标明直系与远支的区别,康熙帝在给诸皇子命名时一律用"胤"字,给皇孙命名一律用"弘"字(个别幼亡者除外)。这是爱新觉罗氏行辈用字之始。不过,当时康熙帝未必想用汉字排列一个行辈顺序,因为他没有要求皇子皇孙以外的人也用这个字命名。但《玉牒》中载,康熙帝诸子名字除胤祯外都用"允"字,因此有的人以为"胤"字不对。其实,康熙帝诸佣际怯?胤"字命名的,胤祯继帝位后,为避圣讳才将其兄弟的"胤"字改为"允"字。乾隆帝弘历不讲忌讳,其兄弟之名都保留了"弘"字。
乾隆帝以"永"字给皇子们命名。有一次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献给祖母孝圣皇太后。乾隆帝在上面题了"永绵奕载奉慈娱"几个字,意思是让老太后为儿孙繁衍和成长而高兴。此后,永、绵、奕、载四个字就作为后代命名用字了。乾隆帝晚年将皇位让给了皇十五子永琰。为免众兄弟改名,而将永琰一人改为颙琰。此后道光帝绵宁继位,也将其名改为旻宁。咸丰以后,皇帝也不改名了。从这以后,皇帝与其兄弟都按辈份顺序命名了。道光时,上述六个字已不足用,故于丁亥年补了"溥毓恒启"四个字;咸丰丁巳年又续"焘闿增祺"四字,前后共十四个字。民国以后,爱新觉罗氏已成平民。为恐后世不辨宗亲,难明辈次,乃于1938年由宗人发起重修谱书。这次修谱由光绪帝七弟载涛牵头,由本枝宗人金松乔、庆厚等人组成修谱委员会。书名改为《爱新觉罗宗谱》。逊帝溥仪又增补行辈用字十二个,即:"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加上过去所定十四字共为二十六个字。从此,爱新觉罗氏按行辈用字命名的人才多起来。故爱新觉罗氏字辈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自己补充一下:胤字辈以礻为偏旁;弘字辈以日为偏旁;永字辈以王为偏旁;绵字辈以竖心旁为偏旁;奕字辈以言为偏旁;载字辈以氵为偏旁;溥字辈以亻为偏旁;毓字辈以山为偏旁 后面就不清楚了

康熙所有儿子的名字和读音

康熙帝的子女,在清帝中算是最多的,共有35子、20女。有学者统计,康熙的皇孙共97人。35个儿子中,序齿的有24位,实际上成人(年满16岁)的,只有20位。这20个儿子,是由17个妻子生育的。
这20个皇子中,年龄较长者有15人(20岁以上)。他们的名字里都带胤(胤,ying四声) ,雍正继位后众皇子改胤字为允字。
老大名胤祀(si四声)
老二胤礽 (reng二声)即废太子
老三胤祉(zhi三声)
老四胤禛(zhen一声)
老五胤祺(qi二声)
老八胤禩(si四声)
老九胤禟(tang二声)
老十胤(礻+我)(e二声)
老十三胤祥、
老十四胤(礻+是)(ti二声)
十六阿哥胤禄(lu四声)
十七阿哥胤礼
注:六阿哥胤祓和十一阿哥胤祗早殇,其实在二阿哥允礽之前康熙以有五子,只不过其中四子出生没几天就死了,就剩下了大阿哥胤祀。
其他七位阿哥依次是
十八阿哥胤祠
十九阿哥胤祢(ni 三声)
二十阿哥胤祷(shou 四声)
二十一阿哥胤禧(xi 三声)
二十二阿哥胤祧(tiao 二声)
二十三阿哥胤祯
二十四阿哥胤禳(rang二声)。

清朝皇室取名是怎么排辈份的?

在取名的的问题上,清康熙朝前,爱新觉罗家族的名字均用满语。为了标明直系与远支的区别,康熙帝在给诸皇子命名时一律用"胤"字,给皇孙命名一律用"弘"字(个别幼亡者除外)。这是爱新觉罗氏行辈用字之始。不过,当时康熙帝未必想用汉字排列一个行辈顺序,因为他没有要求皇子皇孙以外的人也用这个字命名。但《玉牒》中载,康熙帝诸子名字除胤禛外都用"允"字,因此有的人以为"胤"字不对。事实情况时,雍正帝胤禛继位后,为避圣讳才将其兄弟的"胤"字改为"允"字。而乾隆帝弘历不讲忌讳,其兄弟之名都保留了"弘"字。
乾隆帝以"永"字给皇子们命名。有一次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献给祖母孝圣皇太后。乾隆帝在上面题了"永绵奕载奉慈娱"几个字,意思是让老太后为儿孙繁衍和成长而高兴。此后,永、绵、奕、载四个字就作为后代命名用字了。乾隆帝晚年将皇位让给了皇十五子永琰。为免众兄弟改名,而将永琰一人改为颙琰。此后道光帝绵宁继位,也将其名改为旻宁。咸丰以后,皇帝也不改名了。从这以后,皇帝与其兄弟都按辈份顺序命名了。道光时,上述六个字已不足用,故于丁亥年补了"溥毓恒启"四个字;咸丰丁巳年又续"焘闿增祺"四字,前后共十四个字。民国以后,爱新觉罗氏已成平民。为恐后世不辨宗亲,难明辈次,乃于1938年由宗人发起重修谱书。这次修谱由光绪帝七弟载涛牵头,由本枝宗人金松乔、庆厚等人组成修谱委员会。书名改为《爱新觉罗宗谱》。逊帝溥仪又增补行辈用字十二个,即:"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加上过去所定十四字共为二十六个字。从此,爱新觉罗氏按行辈用字命名的人才多起来。故爱新觉罗氏字辈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补充一下:胤字辈以礻为偏旁;弘字辈以日为偏旁;永字辈以斜玉旁为偏旁;绵字辈以竖心旁为偏旁;奕字辈以言为偏旁;载字辈以氵为偏旁;溥字辈以亻为偏旁;毓字辈以山为偏旁 后面就不清楚了 ,望采纳,谢谢!

清朝皇帝皇子的姓名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通称康熙皇帝。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於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父亲顺治皇帝
长兄爱新觉罗·牛钮,早殇
二兄爱新觉罗·福全,裕亲王
五弟爱新觉罗·常宁,恭亲王
母亲孝康章皇太后佟佳氏
妻子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德妃,雍正帝生母)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一子,允祥,生二女,下嫁仓津,多尔济
定妃,万琉哈氏,康熙在时为嫔,雍正时尊为皇考定妃,后来随儿子履亲王允裪住,轮到自己的生日的时候,还会被迎进宫去祝贺,但再未进尊封,薨时九十七岁。
通嫔,纳喇氏,侍奉圣祖康熙时为贵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乾隆九年薨。二子皆殇,一女。
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侍奉康熙时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为皇考贵妃,高宗乾隆尊为皇祖温惠皇贵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殇。她也时康熙诸妃中最长寿。
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孝懿皇后的妹妹。雍正时尊为皇考皇贵妃,乾隆时尊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死后,諡为壳惠皇贵妃。
顺懿密太妃,王氏。初为密嫔,后尊封为密妃。三子,允禑、允禄、允衸,允衸八岁夭折。
纯裕勤太妃,陈氏。初为勤嫔,被雍正尊封为勤妃。一子,允礼。
襄嫔,高氏。一子,允禝,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谨嫔,色赫图氏。一子,允祜。
静嫔,石氏。一子,允祁。
熙嫔,陈氏,一子,允禧。
穆嫔,陈氏,一子,允祢。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孝昭皇后的妹妹,一子,允礻我,一女,夭折。
惠妃,纳喇氏,二子,承庆、允褆。
宜妃,郭络罗氏,三子,允祺、允禟、允禌。
荣妃,马佳氏,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祉成人,一女下嫁乌尔衮。
贵人郭络罗氏,宜妃的妹妹。
子女
儿子(按出生顺序)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爱新觉罗万黼(幼殇,未序齿)
爱新觉罗允禶(幼殇,未序齿)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䄉,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禕,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胤禛即位
雍正皇帝四十五岁即位,其即位经过至今也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对其继位之说有多个版本。「雍正夺嫡」和「太后下嫁」与「顺治出家」并称「清宫三大疑案」。清朝史记所说,公元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皇帝病逝於北京畅春园内。之前,召七位皇子至病榻前(雍正不在其中,此时正代康熙在天坛祭天),由提督九门,卫戍京师的雍正的舅舅,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隆科多传旨,皇四子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康熙遗诏》原文为:「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然而民间传闻康熙皇帝本意将皇位传给皇十四子胤禵,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将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或"传位第四皇子") 而夺得皇位。但此传说有破绽,其中之一是当时清朝内宫事务一般用满文,因此康熙的遗诏一定有满文的版本,皇四子胤禛不可能以汉文的方式篡改满文的遗诏。其次,当时还没有简化汉字,应该是「於」而不是「于」,所以不应该出现可能被篡改的情况。再次,清朝文档应称「皇四子」或「皇十四子」,而不是直接称呼。因此更不会出现被修改还可读通的情况。
此外,一说康熙传位皇四子胤禛的用意是让胤禛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将来继承清朝的皇位。
雍正继位后,对其兄弟手段颇为毒辣,用各种方式进行迫害。例如皇位的竞争者之一康熙八子爱新觉罗·胤禩是非常优秀有才能的一位皇子,他先被雍正封为亲王,后又打成「阿其那」(有学者认为是「猪」的意思,现在有学者认为是「不要脸」的意思);而康熙九子允禟,因同允禩结党,被打为「塞思黑」(有学者认为是「狗」的意思,现在有学者也解释为「不要脸」的意思)。他们即使向雍正上书,也要署名为「爱新觉罗阿其那」及「爱新觉罗塞思黑」。康熙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是雍正的同母兄弟。得知康熙驾崩后,从西宁抚远大将军任上赶回吊丧,雍正却不允许其进城,后又下旨令其在遵化看守康熙的景陵,对其监禁。雍正所为引起别人对其夺嫡的猜测,为平息传言,雍正下令撰写《大义觉迷录》,但是存在的矛盾之处使人觉得欲盖弥彰,更加怀疑。也有说法认为迷信的雍正死后不随其父康熙落葬於清东陵而葬於清西陵是因为怕死后因夺嫡一事在地下见罪於祖宗。但不少学者认为雍正埋葬清西陵的目的是因为清西陵靠近石料产地,可以节约民力。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