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用于疾病的诊断,五行相侮的基本概念是

什么是5行

五行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识到,金、木、水、火、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种基本物质。后来,人们将这五种物质的属性加以抽象化,用以说明整个物质世界。人们并且认为,这五种物质不仅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是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从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的。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也是属于我国古代唯物辩证观的主要依据。五行学说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事物为素材,根据其抽象化的特性,从五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明不同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和人体的各种事物都分别具有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似的特性,因此,都可以归入五行系统。由于天体的运行,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哲学。中医学用五行学说解释自然界和人体内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
五行学说主要是以相生相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之意;相克为相互制约、克制之意。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资生,无限循环。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克制关系也是无限循环的。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难经》将其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我克”和“克我”两个方面的关系。
“相乘”和“相侮”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过度的相克称为相乘,如木气偏亢,而金又不能对木加以正常的克制时,太过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更虚。反克称为相侮,如正常的生克关系是金克木,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会反过来侮金。这种五行的乘侮是事物内部相互间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表现。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如下应用。
(1)阐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将内脏分别归类于五行系统,并以五行的关系来解释五脏的生理活动的特点。例如,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温热的特性,因而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因而脾属“土”;肺有肃降的作用,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因而肺属“金”;肾阴有滋养全身的作用,水有滋润的特性,因而肾属“水”;肝喜条达(即生发),木有生发的特性,因而肝属“木”。
(2)阐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五行学说还可以解释在病理状态下疾病的演变关系。不论是一脏得病,还是多脏得病,本脏的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有病也可以影响本脏。例如,肝病可以传脾(木乘土),脾病也可以传肝(土侮木),肝脾也可以同病(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如此等等。
(3)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诊断上,可以根据五行的所属和生克乘侮的关系来判断病情。例如,面呈青色,喜食酸味,脉呈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呈赤色,口味苦,脉呈洪象,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等。
在治疗上,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制定出许多治疗方法,如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扶土抑木、壮水制火等。

医疗卫生中医学重点考点: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行学说?

说起五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就是大众熟知的五行。但是在中医的眼中,五行,并不是五种物质。而是象征着五种属性的现象和事物。



木曰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从而引申为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或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从而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上升、光明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爰”,通“曰”。稼穑泛指人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从而引申出凡是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方”、“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的说法。



金曰从革,“从”,顺也;“革”,变也。这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刚硬,可以作为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而改变的柔和之性。继而引申出凡是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属于金。



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从而引申出凡是具有滋润、下行、寒凉、或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



这些,就是五行的特性。



而从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则下表可以归纳



以上就是中医五行学说中的基本概念



那么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了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几个方面



相生:五行之间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表现为“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进克制、制约的关系。表现为“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而五行在中医学方面的应用则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理方面:



病理方面:五行学说可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某脏有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疾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以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



在疾病诊断方面:



好了,以上就是五行在中医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内容和基本的运用方法。

五脏六腑.五行.五方.五音.五色各指的是什么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
对五方:东,南,西,北,中
五音:宫,商,角,徽,羽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是怎样运用的?

(一)用五行的特性比拟脏腑的功能特点

中医学中将人体五脏分别归属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点。肝属木,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

火有温热向上的特点。心属火,心阳具有温煦推动血脉运行的特性。

金具有清肃之性。肺属金,肺具有清肃下降的特点。

水具有滋润的特点。肾属水,肾为水脏,主藏精,精是滋养人体的最根本的营养物质。

土具有长养的特点。脾属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二)以事物的五行归属构成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结构

以事物的五行归属方法,将天、地、人的所有事物系统归纳、联系起来,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这种联系在《内经》的一些篇章中均有阐述。以肝为例,《素问金匾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按照这种归类,以肝脏为中心,在人体与之相关联的有胆、筋、目等,在自然界与之相关联的有东方、春天以及酸味等。

(三)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分属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样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可以用五行生克来加以说明。如肺与肾的关系,可以用金生水来表述;肝与脾的关系可以用木克土来表述;脾与肺的关系可以用土生金来表述,等等。这样就体现了五脏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以达到五脏功能的平衡。

如果这种生克关系失常,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可用来解释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解释五脏传变关系时常用“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例如肾属水,肝属木,是水生木的关系,肾为母,肝为子,肾病及肝,是母病传子,称为“水不涵木”。再如肝属木,心属火,是木生火的关系,肝为母,心为子,心病及肝,是子病及母,常见于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或心火旺盛,引动肝火等证。

再如肝与脾的关系是木克土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肝疏泄条达以助脾运,当肝气过盛,对脾过分克伐,就会出现肝木乘脾土的情况,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又如肺属金,肝属木,是金克木的关系,倘若肝气过盛,肺金无力制约肝木,反被肝克,是“木侮金”。这样一来,我们在临床上解释脏腑疾病的传变关系就显得自如多了。

(四)用于对疾病的诊断和分析

按照五行学说的理论和对自然界乃至人体的五行归类,中医还这样认为:五脏应四时。

即春天多发肝病,夏天多发心病,长夏多发脾病,秋天多发肺病,冬天多发肾病。

脉应四时,即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毛,冬脉石。此外,五色诊也有相应的分属关系,如肝色青,心色赤,肺色白,脾色黄,肾色黑等。因此在临床诊断疾病时,就可以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资料,根据五行的归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

(五)用于临床治疗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脏腑之间会发生传变,如“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等,因此在治疗时,可以根据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传变。如肝脏有病,知道肝病常常可传到脾脏,故在治疗时先健脾护胃,脾胃不弱,则不易传变。

中医在确定治则治法时,也常常根据五行生克关系,采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的方法。如肺脏有病,采用补脾的方法,称为“培土生金”,是“虚则补其母”;再如,用清泻心火法治疗肝气旺盛,则是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而确立的。

五行相生相克给我们养生与调理疾病的启示是什么

五行对应五脏,相生相克,相乘相辱。疾病不可怕,只要找到阴阳的平衡点,调整好后,病也就好了。

中医是怎么根据五行相克来治病的?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临床常用者有如下几种:
抑木扶土法:是通过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气亢逆脾虚失运病证的一种方法,又称疏肝健脾法。主要适用肝郁脾虚病证,临床可见胸闷胁胀,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或溏,或见脘痞胀痛,嗳气,矢气多等症。
培土制水法:是通过文运脾阳,或健脾温肾方法,用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一种方法,又称健脾温肾利水法。主要适用于脾虚不运或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而致的水肿胀满证候。
左金平木法:是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火亢盛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泻肝清肺法。主要适用于肝火亢逆,灼伤肺金,影响肺气清肃之“木火刑金”之证候。临床可见胁痛,口苦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急躁烦闷,脉弦数等症。
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补肾水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或滋阴降火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不足,心阳偏亢,水火失济,心肾不交的病证。临床可见腰膝酸软,心烦失眠,男子遗精,心悸健忘,或潮热盗汗等症。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