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金牛的历史,十二生肖的岁数顺序

杭州十大古城门在历史上是什么样子的,都经历了什么?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古都,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先有四大古都“北京、西安、南京、洛阳”,1983年“杭州、开封”正式列入六大古都,1988年“安阳”成为七大古都之一,2004年认定“郑州”为八大古都之一,2010年又认定“大同”为九大古都之一,最后将成都列入古都,组合成十大古都。

但对于古都的个数一直争论不断,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有太多的城市曾经担任过都城的角色。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无论是四大古都还是十大古都,保存有完整古城墙的只有西安、南京、开封三个城市。

这些古都中,杭州的存在感比较弱,这跟杭州较少参与这些古都之争有关。提起杭州,大家都能想到南宋,想到岳飞,其实杭州对于南宋来说只是一个行在,名义上不是首都,实质上已经是首都了。而对于杭州的老城墙,现在很多年轻人的记忆大概就是那些掩映在树木花丛中的古城门遗址的石碑。

杭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于生活居住是个好地方,于修建城池进行防御却非常地不方便。杭州山多水多,无法像北方城市一样可以修一个非常方正的城墙。杭州的古城墙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杭州的城门建设分为三个时期,隋唐筑城、南宋巅峰、明清稳固。

杭州的历史非常悠久,筑城的历史可追溯到隋朝时期,当年隋朝大臣杨素连续平定江南的叛乱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并桐庐入钱唐县,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当时杭州只有四座城门:西北面的钱唐门,南面的凤凰门,北面的盐桥门,东面的炭桥新门。

杭州的城门数量在南宋时期达到顶峰。一方面是定都杭州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宋高宗赵构是一路难逃到杭州,还曾经在海上漂泊,因此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赵构刚来到杭州,顾不上什么风水,加上又比较穷,就把皇宫定在凤凰山上,一来这是当时杭州的制高点,方便他控制全城,二来这里靠近钱塘江,对于已经是惊弓之鸟的赵构来说,如果金人一旦攻打杭州,他可以随时从钱塘江逃往海上。于是赵构临时使用早些朝代的皇宫遗址修筑,整个皇宫内城只有三个城门:和宁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但杭州作为南宋实质上的首都,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商贸发达,很快人口倍增,于是南宋朝廷只好把城区往外扩张。经过不断的修建和扩张,杭州外城的城墙形成旱城门13座、水城门5座的规模。旱城门的东城楼有便门、候潮门、保安门、新开门、崇新门、东青门、艮山门;南面的城楼有嘉会门;北面的城楼有余杭门;西面有钱湖门、清波门、丰豫门、钱塘门。此外的水门五座,分别为保安、南水、北水、天宗、余杭。

水门可以说杭州城墙的独特所在,南宋之所以要修建水门,主要原因还是杭州的水系发达,既要满足关防的需要,也要为城内生活用水、水利灌溉和舟船交通提供便利。杭州古时的河道就是通过水门穿越出城的。

宋人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对临安城有的城门有详细的记载:

旱门仅十有三,水门者五。城南门者一曰嘉会,城楼绚,为诸门冠,盖此门为御道,遇南郊,五辂从此幸郊台路。城东南门者七:曰北水门,曰南水门,盖禁中水从此流出,注铁沙河及横河桥下,其门有铁窗栅锁闭,不曾辄开;曰便门,曰候潮门,曰保安水门,河通跨浦桥,与江相隔耳;曰保安门,俗呼小堰门是也;曰新开门。城东门者三:曰崇新门,俗呼荐桥门;曰东青门,俗呼“菜市”;曰艮山门。城北门者三:曰天宗水门,曰余杭水门,曰余杭门,旧名“北关”是也。盖北门浙西、苏、湖、常、秀,直到江、淮诸道,水陆俱通。城西门者曰:曰钱塘门,曰丰豫门,即涌金;曰清波,即俗呼“衺门”也;曰钱湖门。其诸门内便门东青、艮山,皆瓮城。水门皆平屋。其余旱门,皆造楼阁。诸城壁各高三丈余,横阔丈余。禁约严切,人不敢登,犯者准条治罪。城内元三门俱废之,独朝天门止存两城壁,杭人犹以门称之。

南宋灭亡以后,杭州再也没有成为首都,而元朝明文规定禁止修建城墙,再加上杭州是南宋的首都,对于前朝的首都,元朝总会有意无意的对杭州城墙多加“照顾”。杭州的21座城墙在元朝统治的一百多年间毁坏了很多,到了元代末年,起义军的一支张士诚占领了杭州,出于军事考虑,张士诚更换、废除了一些城门,杭州的城门变成了13座: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余杭门、和宁门、清平门、天崇门、北新门、艮山门、庆春门、清泰门、永昌门、候潮门。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定都南京,对于临近南京而又风景秀丽的杭州,明朝进行了修缮,杭州城门名称和数量发生了变化:原13座城门中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候潮门、艮山门、庆春门、清泰门这七个城门的名称沿用到了今天;和宁门、清平门、天崇门合并修建了凤山门;余杭门改称武林门,因关外有“北关夜市”,也被称为北关门;永昌门因以永昌为李自成的年号之故,又因登城楼可远望江潮来处,清康熙五年改名为“望江门”,在附近有草桥,也被称为草桥门。

从此这十座城门一直延续到清朝民国,成为我们现在熟知的杭州十大城门,沿着杭州的内环线依次分布,这十座城门除了修复过的凤山水门和庆春门外后造的仿古城墙用以介绍杭州古城墙,其他的城门现在都已经只剩石碑,成为这些地方的地标。

杭州的城门拆除非常的早,由于杭州城的地理位置,以及城内多水系,因此早在光绪年间,修建沪杭铁路的时候,要从东城墙穿城而过,清泰门城墙被拆毁,接着武林门、凤山门也因筑路而拆除。民国初年,城墙在军事上的意义非常小,而且当时没有保护城墙的意识,为了将西湖与城市纳为一体,钱塘、涌金、清波等门拆毁,修筑湖滨路、延龄路马路。1959年,因建环城东路,最后一段城墙被拆。

虽然杭州古城门已经不存在,但是江湖上却一直流传着这十座城门的民谣,通过民谣我们可以清晰的知晓当时各个城门的特色以及典故:

武林门外鱼担儿,艮山门外丝篮儿,凤山门外跑马儿,清泰门外盐担儿,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钱塘门外香篮儿,庆春门外粪担儿。

一、武林门外鱼担儿

武林门是杭州老城区最古老的北大门,始建于隋代(约公元589-610年),约有1300多年的历史。五代吴越国(公元983年)时筑罗城,建北关门(谐称百官门),在今夹城巷;宋高宗时移城门于现在的武林门所在的地址,宋时称北关门,又称余杭门,到了明朝改名为武林门。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杭州旧城虎林,明朝时候这附近有虎出没,因此被称为虎林,由于吴音的发音问题,误传为武林,因此武林门原本是虎林门。

武林门除了有一座汉门之外,还“天宗”“余杭”两座水门,如果存在“有碍观瞻”的现象,那么是不允许从武林门经过的,只能从天宗水门出入,元朝时改成了陆门,但是河流依然存在,就是如今万象公园边上的那条小河。

由于武林门地靠京杭大运河,因此一直是商贾云集之地,加上游人至此,形成了熙熙攘攘的夜市,也称为北关夜市,在没有铁路和公路的古代,如果要和苏南以及浙北联系,通过京杭大运河是最经济的方法,而进入京杭大运河则必须出武林门,因此武林门历来都是重要的军事关口,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武林门到湖墅一代,成为杭嘉湖淡水鱼的聚集地,武林门外鱼担儿的说法也由此而来,而著名的卖鱼桥也因此而得名。

而在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的现代,杭州主城区的面积逐步扩大,西湖也在杭州的主城区范围内,武林门也就不再是城市的北门,而是成为城市的中心,也是最繁华的商业地带。

二、艮山门外丝篮儿

艮山门是杭州的东北门,吴越时期已经修建好了,当时叫保德门,但是由于资料的缺失,保德门所在地已经不可考,到了南宋时期,移门址于菜市河以西,改名艮山门。之所以叫艮山门这么奇怪的名字,也是有寓意的,在《周易》八卦中,艮为北,艮山,为城北之小山,北宋汴京有“艮岳”,南宋取名艮山,有思念故国之意。

元朝时期,攻占杭州城的时候艮山门被毁,由于元朝禁止修建城墙,所以艮山门一直没有修复,一直到张士诚占领杭州,又在保德门的故址上重建了艮山门,也就是现在的环城东路上帖沙河畔的艮山门。

宋元时期,杭州的丝织行业非常的发达,也是“杭纺”主要产地,这里个体丝织户与机纺作坊遍布,机纾之声,比户相闻,因此就有艮山门外丝篮儿的说法。这个特色一直保留至今,在距艮山门不远的体育场路和凤起路,坐落着中国丝绸城,是杭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已经成为杭州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窗口。

如今的艮山门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早已经不再是杭州的东大门,但丝蓝儿的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

三、凤山门外跑马儿

凤山门在南宋时期叫嘉会门,宋高宗赵构进入杭州,在凤凰山一带筑皇城,又筑外城,并命名为嘉会门,南宋灭亡,嘉会门连同南宋皇宫都被焚毁。元末张士诚占领杭州,将南城门缩入数里重建,并命名为凤山门,相比现在,凤山门的地位要高得多,凤山门位于南宋御街南端,它的旁边有六部桥,是南宋朝廷三省六部诸官署所在地,为南宋时的中心。

凤山门有水陆两门,凤山水城门建于1359年,历经600年风雨,是杭州唯一真实存在的古城墙和古城门。

凤山门也是明清两朝杭州的正南门,由于是唯一的南门,因此也被称为正阳门。而凤山门外跑马儿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南宋时期,由于凤凰山附近风景优美,因此很多人都从凤山门外出踏青,当然很多人是骑马前往,跑马儿由此开始。到了清朝时期,在此地建“大马厂”;为战马的蓄养地和训练场;到了民国时期,兵营尤在,只是此时的马匹已非驰骋沙场的的战马,是对外出租的,很多人会跟南宋时期的人一样,租上一匹马去游山玩水,成为了杭州人跑马儿的记忆。

四、清泰门外盐担儿

清泰门是杭城古代的东门,南宋初,在其南面另辟一门叫崇新门,门近荐桥,因此亦名荐桥门。南宋末元初时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攻占杭城,城门毁。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往东延伸三里筑门,名清泰门。

清泰门俗称螺蛳门。因清泰门外水网交错,河中多产螺蛳,故有螺蛳门之称。而清泰门外盐担儿儿的说法,我们可以从明朝《三刻拍案惊奇》中可以窥得一二,书中曾说到清泰门“煎沙成盐”,虽然煎盐不如晒盐好,但是清朝以前,盐业生产,基本以煎制为主,清泰门外煎好盐,盐担儿凭“盐引”批发,每次一百斤。并规定去往余杭的盐不能通过清泰门进入,再从武林门出,只能在城门外沿着城墙走到武林门,在运往余杭,所以,才有了“清泰门外盐担儿”一说。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沪杭铁路设车站于清泰门内,铁路自城外而入,于是拆城门及城墙数十丈,这是杭城最早拆的城门。

五、望江门外菜担儿

望江门是最容易理解的城门的名字,顾名思义就是在这个城门上可以看到钱塘江,而望江门在发展的过程中曾经有三个名字,一个别名,望江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名叫新门。因为它的东面有茅山河草桥,又名草桥门,元兵攻入杭州以后,望江门毁于战火,直到元末军事上的需求,望江门重建,并往东拓展了三里,改名叫永昌门,正式改名为望江门还要追溯到清康熙五年(1666年),因为永昌曾是李自成的年号,清朝可能比较忌讳,所以改名叫望江门。

现在的望江门附近是繁华的市区,但是在古代,这里是郊区,又靠近钱塘江,因此这里的乡民以种菜为业,并通过望江门挑到市区去卖,因此就有了“草桥门外菜担儿”之民谣。

六、候潮门外酒坛儿

杭州十大古城门中,侯潮门不是历史最悠久的,却是最富有传奇色的。候潮门是吴越钱镠修建的,据说修建候潮门跟钱王射潮有关。

钱塘江的潮水很大,总是冲毁钱塘江两岸的堤坝,据说四有潮神在作怪,钱镠知道很生气,率领士兵射潮,万箭齐发,射退了潮水,这时军民运来巨石,盛在竹笼(也称“竹车”)中,沉落江底。再打木桩捍卫,城墙的基础就这么巩固了下来,城门建起,称“竹车门”。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在竹车门旧基重建候潮门。因城门濒临钱塘江,每日两次可以候潮,故而名候潮门。

南宋时,候潮门以北有保安门、保安水门,它的南面是便门和南北水门,西面是六部桥,出门便是钱塘江,比望江门更加靠近钱塘江。南宋以来,杭州城内的绍兴老酒都由候潮门入城,因此,杭谚有“候潮门外酒坛儿”之称。

七、清波门外柴担儿

清波门是非常著名的一个城门,不过在吴越时期,清波门是水门,称之为暗门,因流福暗沟引湖水入城,到了南宋时期,增筑城门,成为西城门之一,门楼濒西湖之东南,取“清波”之意名门,为历代沿用。

清波门外有很多名胜古迹,很多人知道清波门都是通过电视剧来知道的,话说许仙搭船回家,小青施法术,天降大雨,许仙便让船家靠岸,搭上小青和白素贞,还问道白素贞去哪,白素贞回答就是清波门。

清波门门通南山,古时候市民需用柴炭多从此门运入,故有“清波门外柴担儿”之民谣。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挖地道破清波门城墙数丈,进占杭州。民国二年,杭州开始拆城,继拆“旗营”之后,清波、涌金、钱塘三门及城墙均被拆除,改建南山路和湖滨路,目前已经成为风景优美的景区。

八、涌金门外划船儿

涌金门为古代杭州西城门之一, 杭城十大城门,九座城门都有瓮城,只有涌金门没有,这跟涌金门靠近西湖,可攻可守有关。五代时期钱镠引西湖水入城,在此开筑涌金池,筑涌金门,门濒西湖,东侧有水门(亦称涌金闸)。

涌金门的水门有两个传奇的故事,一个就是涌金池的传说,这里之所以叫涌金门就跟这个传说有关系,传说汉朝的时候,西湖湖底有个金牛,如果西湖水干了,金牛就会出现,张口吐水,将西湖填满。

当地官员听说了,就像抓住金牛献给皇帝,加官进爵,于是强制百姓将西湖水抽干,果然出现了金牛。金牛大怒,张口吐水淹死了官员,然后进入湖底,但是再也没有出现过。涌金池也就是水门这里就是金牛出水的地方,2002年10月,涌金池内放置了“金牛出水”雕塑。

而另外一个故事就是《水浒传》中浪里白条张顺就义的故事,在宋江征讨方腊毫无进展之时,将领张顺想趁夜黑潜入西湖先行进城, 与外面驻扎的军队来个“里应外合”。张顺潜入涌金水门,等到四更,便开始往上爬,爬了一半,被城上守军发觉。城上守军将踏弩硬弓、苦竹枪、鹅卵石,一齐射打下来,将张顺打死在涌金门外的水池之中。

涌金门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因此老杭州人对涌金门的记忆是最多的,或许也是因为它的名字有很好的寓意吧。

涌金门早在古代就有游船码头,西湖游船多在此聚散,因而有“涌金门外划船儿”之谚。

九、钱塘门外香篮儿

钱塘门是杭州最古老的城门之一,钱塘门在隋朝筑城的时候就有钱塘门之称,1400多年未改名,未易地。杭州有钱塘之称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自宋以来,钱塘门外多佛寺、楼台。

出昭庆寺(今青少年宫)、看经楼(望湖楼)直通灵隐、天竺。古时往灵隐天竺进香之人,必由钱塘门出入,当然如果只是进香的人从钱塘门出入,那么钱塘门外香篮儿是名不符实的,正因为进香的人从钱塘门进,所以这里有这杭州城最大的香市,钱塘门外的香市,闻名江南。

一个观世音的圣诞,就有三期香会:第一期二月十九,第二期六月十九,第三期九月十九。其中,三月三是玄天上帝的诞辰,七月初一到十六是东狱大帝的朝圣,七月十五又是中元节。香会不断。因此才有有“钱塘门外香篮儿”之民谣。

香市有多热闹呢?据明代学者张岱的《陶庵梦忆》记述:"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要达到如此数量的集市,在古代可怖多见,当然人多之后香市就有了集市的作用,来这里进香的人也会采购生活用品,让这里更加的繁华。

在杭州庆春路和湖滨路交叉处,立有一块“古钱塘门”的石碑,这就是古时杭州十城门之一的“钱塘门”旧址,钱塘门遗址于2008年进行了考古发掘。2011年杭州西湖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钱塘门遗址成为了世界遗产名录中杭州西湖的24个核心景点组成部分,目前钱塘门也是游览西湖风景区的最佳地点之一。

十、庆春门外粪担儿

庆春门在隋唐时期就有了雏形,到了宋高宗来到杭州,大修城门,庆春门成形。不过这时候的庆春门叫东青门,因门外有菜市,又称菜市门。庆春门在元兵攻占杭州的时候曾被毁,到了元朝末年重建,并且往东拓了三里,因为临近太平桥,因此也叫太平门。而庆春门这个名字是在明朝的时候才有的,曾有说法是朱元璋部将常遇春由此门入城,故而改名庆春门,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

《明史》载:(常遇春)“攻杭州失利,召还应天”。说明常遇春并没有攻进杭州,而且朱元璋是一个多疑的人,如果真的因为常遇春攻进杭州而叫庆春门,那么常遇春也就活不长了。

庆春门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庆祝春天的到来,据《杭俗遗风》记载,杭州每年有四十个应景的喜庆日子,“迎春”位列第一。这就是立春的前一天,杭州知府,以及属下,仁和、钱塘的知县,执全副仪仗,前往庆春门外迎请“勾芒之神”,也就是丰收之神。

各种祭祀活动及民俗结束以后,一年的农事就开始了,也就是在立春这天杭州全城都在参加这个活动,以庆祝春天的到来,庆春门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

庆春门内的庆春街,历来为杭城繁华街道之一。门外为郊区农民的菜地,菜农运菜进城,担粪出城,均由此门出入,跟望江门不同,这里的主要功能是担粪出城,故民谣有“太平门外粪担儿”之说。

庆春门的粪担儿多到什么程度呢?清朝时清朝的大将都不愿意守卫这个城门,当时杭州的十大城门九个有清朝八旗把守,汉人不能染指,但唯独只有庆春门有汉人把守,就是因为旗兵认为这里总担粪出城,是污秽之门。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古城墙陈列馆就位于杭城十大古城门之一的古庆春门遗址上,是杭州在城市改造“五纵六路”建设过程的一个产物,于2006年年底开工兴建,2008年正式对外免费开放。陈列馆全长不过66米,宽12米, 高6.6米,共分为两层,内有南宋城墙考古遗址、古城门故事木雕壁画、文物展示台等展示和陈列,蕴藏着超过1400年的老杭州历史。

杭州西湖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西湖最早称武林水。《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秦汉到唐代
2000多年前,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此时大约为秦汉时期。张岱《西湖梦寻》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此处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
自从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与北运河相接,沟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进了杭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唐代,西湖面积约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积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脚下,东北面延伸到武林门一带。香客可泛舟至山脚下再步行上山拜佛。由于当时未修水利,西湖时而遭大雨而泛滥,时而因久旱而干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调任杭州刺史。为了解决饮用淡水的问题,他创造性地采用引水入城的方法。即在人口稠密的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六井,采用"开阴窦"(即埋设瓦管、竹筒)的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六井现大都湮没,仅相国井遗址在解放路井亭桥西。其余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国井之西),方井(俗称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龟井(原在龙翔桥西),小方井(俗称六眼井,原在钱塘门内,即今小车桥一带)。
长庆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间,白氏兴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杭州)至盐官(海宁)间农田的灌溉问题。其实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堤坝,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称为白公堤,并非近代的白堤。白氏在钱塘门外修堤,建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还书写《钱塘湖闸记》刻于石碑,写明堤坝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遗址早已无存,但后人却借白堤(当时称“白沙堤”)以缅怀白公。白氏不仅留下了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还创作了大量有关西湖的诗词。最为著名的作品有《钱塘湖春行》、《春题湖上》和《忆江南》。
五代到宋代
历史上对西湖影响最大的,是杭州发展史上极其显赫
的吴越国和南宋时期。西湖的全面开发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两朝。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907~960年)以杭州为都城,促进与沿海各地的交通,与日本、朝鲜等国通商贸易。同时,由于吴越国历代国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灵隐寺、天竺等寺院和钱塘江观潮是当时的游览胜地。由于西湖的地质原因,淤泥堆积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维护工作,因此吴越国王钱镠于宝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确保了西湖水体的存在。
北宋后期,著名诗人苏轼对西湖治理做出了极大贡献。从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同年四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桥,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是苏东坡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与白居易一样,大诗人苏轼也在杭州留下了众多诗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
1127年,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经济繁荣,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杭州的旅游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赴京赶考的学子,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广为人知。当时,西湖泛舟游览极为兴盛,据古籍记载,“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皆精巧创造,雕栏画拱,行如平地。”南宋诗人林升在诗《题临安邸》对当时的盛况做了生动的描绘。另外,诗人杨万里也曾作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盛赞西湖美景。
元代到清代
元代,西湖依然是歌舞升平的“销金窟”。据《元史》卷23记,在至大二年(1309年),“江浙杭州驿,半岁之间,使人过者千二百余,有桑兀、宝合丁等进狮、豹、鸦、鹘,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余斤。”西域和西欧各国的商人、旅行家,来杭州游览的增多。最为闻名的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在游记中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元代后期,继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钱塘十景”,游览范围比宋代有所扩大。元世祖至元期间,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渐葑积成桑田。但到了元朝后期,西湖疏于治理,富豪贵族沿湖围田,使西湖日渐荒芜,湖面大部分被淤为茭田荷荡。
直到明代宣德、正统年间(1426年~1449年),杭州开始恢复繁荣,地方官也才开始关注西湖。弘治十六年(一说:正德三年,即1508年),知州杨孟瑛冲破来自豪

西湖的历史有哪些(简写)

1.西湖文化名字由来:
杭州西湖的名称,最早据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处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一般认为,武林山即今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而发源于这一带的南涧,北涧等山涧汇合为金沙涧,东流注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因此“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见于记载的西湖的名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县南江侧,有明圣湖,父老传言,湖有金牛,古见之,神化不测,湖取名焉”。此时衍生出西湖较早的另外两个古称:明圣湖和金牛湖。
出现“西”湖之称,是由于早前的钱塘县城,隋以后从位处西湖之西,迁建到西湖之东,也就是原来在城东的钱塘湖,现在位于城西了。湖居城西,故名西湖,这和全国其他地方同名西湖者是一样的。至迟在唐代,“西湖”这个称呼已经被频繁使用,同样是白居易诗文,就经常用“西湖”一词,如其诗题有《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西湖别》等等。
北宋诗人苏轼(东坡)在他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绝唱后,西湖又有了西子湖的美名。
除上文提及的名称外,西湖尚有众多别名,如:龙川、钱源、石函湖、放生池、上湖、高士湖、明月湖、美人湖等等。每个别名,各有来历。
2.数朝的景点变化:
自从南宋的迁都,给西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华,出现了名传千载的“西湖十景”。
元人效仿宋代设:“六桥烟柳、九里云松、灵石樵歌、孤山霁雪、北关夜市、葛岭朝暾、浙江秋涛、冷泉猿啸、两峰白云、西湖夜月”的“元十景”。
清代添设:“湖山春社、功德崇坊、海霞西爽、梅林归鹤、鱼沼秋蓉、莲池松舍、宝石凤亭、亭湾骑射、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湖心平眺、吴山大观、天竺香市、云栖梵径、韬光观海、西溪探梅的“清十八景”。

杭州西湖的金牛和手拿鱼叉的伯伯有什么典故麻烦告诉我

摩羯座的守护水晶:紫水晶
摩羯座幸运石-绿幽灵手链
摩羯座守护石:虎睛石

急、急、急!杭州西湖的问题!跪求各位大虾帮助!

有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枊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阮墩环碧等。典故去百度就OK了

西湖有哪些风景名胜动人的传说

哇 那太多了啊
金牛出水
西湖自古有“金牛湖”之称,源自西湖一则美丽的神话。相传在汉代,西湖底有金牛潜伏,逢湖水干涸,牛即涌现,吐水将湖填满。地方官吏为讨皇帝欢心,命百姓抽干湖水,水干之时果见金牛,官吏们争先恐后下湖捉牛,金牛昂首怒吼,张嘴吐水,顷刻官吏们全被淹没了!从那以后,西湖水不再干涸,金牛也不再出现。
龙井茶与虎跑泉的传说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龙井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老虎,小孩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们夜里作了一个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万朵,两只老虎从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园里,前爪刨地,不一会就刨了一个深坑,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现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尝到这“双绝”佳饮。
断桥的典故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一夜。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说罢,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一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啦,老人也跌进了湖里。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啦。
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使被称为断桥。
西湖明珠
传说古时候,在天河东边的石窟里,住着一条雪白的玉龙,在天河西边的大树林里,住着下只色的金凤。
玉龙和金凤是邻居,每天早晨他们一个钻出石窟,一个飞出树林,打个照面就忙着各做各的事了,有一天,他俩一个在天空飞,一个在天河游,飞呀,游呀,不知不觉就来到一个仙岛上,在岛上他们发现了一块亮闪闪的石头。金凤很喜欢,就对玉龙说:“玉龙玉龙,你看这块石头多好看呀!” 玉龙也很喜欢 ,就对金凤说:“金凤金凤,我们把它琢磨成一颗珠子吧?”
金凤点头答应,他俩就动工了。玉龙用爪子抓,金凤用嘴啄,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过去了,他俩真的把石头琢成了一颗滚圆滚圆的珠子。金凤高兴地飞到仙山上衔来许多露珠,滴到珠子上;玉龙快活地游到天河里汲来许多清水,喷到珠子上。滴呀,滴呀,喷呀,喷呀,慢慢地这颗 珠子就变得明光闪亮了。
从此以后,玉龙喜欢金凤,金凤也喜欢玉龙;玉龙和金凤都喜欢他们的明珠,玉龙不愿回天河东边的石窟去了,金凤也不愿再回到天河西边的那个树林,他俩就往在天河中的仙岛上,日夜守着自己的明珠。
这颗明珠真是一颗 宝珠,珠光照到哪里,那里的树木常青,百花齐放,山明水秀,五谷丰收。
王母娘娘走出宫门,一下就看见这颗明珠的宝光,心里非常羡慕,到半夜辰光, 她就派一个亲信的天兵,乘玉龙和金凤睡熟的时候,悄悄地把这颗 明珠拿走了。王母娘娘得到明珠,喜欢的不得了,连看也不舍得给人看一看,就藏到仙宫里头,外面关起九重门,锁上九道锁。
玉龙和金凤,一觉醒来,发现明珠不见了,他俩真着急呀!东寻寻,西寻寻,玉龙找遍了天河底下的每一个石窟,没有找到;金凤寻遍了仙山上的每一个角落,也没有寻着,他俩伤心极了,可还是日日夜夜地到处寻找,一心想把心爱的明珠找回来。
王母娘娘生日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神仙都赶到仙宫来祝寿。王母娘娘摆下盛大的蟠桃会请众神仙。神仙们喝着美酒,吃着蟠桃,祝贺王母娘娘: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王母娘娘一时高兴,就对众神仙说:“各位仙长,我请你们看一颗珍贵的明珠,这是天上难找,地下难寻的宝珠啊!”
说着,就从衣带上解下九把钥匙,打开九道锁,走进九重门,从里面取出那颗明珠,用金盘端着放在厅堂中间,明珠亮晶晶,光闪闪,神仙们看了都叫好。
这时,玉龙和金凤正到处寻找他们的明珠,金凤发现了明珠放出的亮光,就忙叫玉龙:“玉龙玉龙,快一来看那不是我们明珠放出来的亮吗?”玉龙从天河里钻出头来,一看:“是呀,一定是我们的那颗明珠,快把它找回来!”
玉龙和金凤立刻朝着明珠的亮光长去,一直找到王母娘娘的仙宫里,那些神仙们正在伸头探脑围着明珠叫好,玉龙上前说:“这颗明珠是我们的!”金凤也说:“这颗明珠是我们的!” 王母娘娘一听火了,冲着玉龙,金凤张口就骂:“胡说!我是玉皇大帝的亲娘,天上的宝物都有是我的。”
玉龙和金凤一听也来了气,一同向王母娘娘说:“这颗 明珠不是天上生的,也不是地下长的,是我俩辛辛苦苦,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琢磨出来的!”
王母娘娘一听,又羞又急,伸手护住放着明珠的金盘, 喝叫天兵天将,把玉龙和金凤赶出去。金凤见王母娘娘不讲理,扑过去就抢明珠;玉龙见王母娘娘不讲理,也冲过去抢明珠。三双手都抓住金盘,谁也不肯放松。你拉我扯,金盘一摇晃,明珠就滚下来,滚到阶沿边,从天上掉到地下去了。
玉龙和金凤见明珠往下掉,急忙翻身跟下来保护。玉龙游着,金凤飞着,他俩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保护着这颗明珠,慢慢地慢慢地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这颗明珠一到地上,立刻变成了清清的西湖,玉龙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明珠,就变成一座雄伟的玉龙山一守护它;金凤也舍不得自己的明珠,就变成一座青翠的凤凰山来守护它。
从此凤凰山和玉龙山就静静地站在西湖的旁边。直到现在,杭州还流传着两句古老的歌谣:西湖明珠从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
钱王射潮
钱塘江的潮水从来就是很大的,潮头既高,潮水冲击的力量又猛,因此钱塘江两岸的堤坝,总是这边才修好,那边又被冲坍了。“黄河日修一斗金,钱江日修一斗银。”那时候,潮水给人民带来的灾害,从这句话里就可以想见了。
到唐朝末年,有个吴越王叫做钱镏的,勇猛无比,当时一般人都称他为“钱王”。钱王治理杭州的时候,各种事情都感到还容易办,就是这道钱塘江的海堤修不好。因为刚刚要修好,潮水一天一夜要来两次,简直叫人没有法子能把海堤修筑起来。因此,钱王手下的人很着急,都怕钱王发脾气,只好报告钱王道:“大王,这海堤还是不修吧,总不会修好的。因为钱塘江里面有个潮神在跟我们作对,只等到我们把海堤修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就兴风作浪,鼓起潮头,把我们的海堤给冲坍了。”
钱王听了满肚火,气得胡子一根根都直竖起来,眼睛瞪得象铜钤,厉声喝道:“吠!你们这批没用场的家伙!为什么不把那个潮神拖上来给宰了?
手下人慌忙说道:“这不能够,这不能够,他是个潮神,在海水里面,跟海龙王住在一起的哩!我们没法去找他。何况他来的时候,是随着潮水翻滚,都在潮头的海水里面;我们凡人,既看不到,更没法子捉拿他。人们就是趁着铁打的船去寻找,只要一碰到潮头,也会给吞没了的。”
钱王听了,两眼火星直冒,大吼道:“呸!难道就让这个小小的潮神来胡作非为吗?不行!” 钱王想了一想,说道:“好,让我自己去降伏他。到八月十八这一天,给我聚集上一万名弓箭手到江边,我倒要去见见这个潮神!”
你道钱王为什么一定选八月十八这一天呢?原来八月十八是潮神生日,这一天潮头最高,水势更是排山倒海凶猛无比;而且潮神会在这一天,骑着白马跑在潮头上面的。
八月十八日到了,钱塘江边搭起了一座大王台,钱王一早就到台上观看动静,等待潮神到来。可是从当地挑选出来的一万名精锐的弓箭手,却陆陆续续地一下到不齐,钱王见了嫌慢,就喝令他们必须立即聚齐到江边,排列好阵势。
这时有个将官,上前跪下禀道:“大王!弓箭手跑向江边来时,要经过一座宝石山,这个地方山路狭窄,只能容一人走过,何况过山又得爬上爬下的,因此来得慢了。”
钱王听了,喝道:“呀呸,这样岂不要耽误了消灭潮神的大事!”他立刻跳上千里驹,飞也似地来到了宝石山前,一看,果然如此。他连忙跑到山巅上面向四下了望,只见这山的南半边有条裂缝。于是他坐了下来,把两只脚踩在山的裂缝处,用力一蹬,哈!这山竟然给他一下蹬了开来,中间出现了一条宽宽的道路。那些将士见了,人人喝,个个欢呼!没多久,全部弓箭手就通过这条大路,到江边聚齐了。从此,这里就叫作“蹬开岭”,那钱王的一双其大无比的大脚印子,直到如今,还深深地陷在石墙上面哩。
钱王又飞快地骑着马到处巡视了一番,等他再到江边大王台上的时候,一万名精兵早就排好阵势,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地拿着弓箭,望着江水。钱江沿岸的百姓,受尽了潮水灾害,修堤治水,哪个不欢喜,谁人不尽力!如今听说钱王射潮神,都争着观战助威,真是家家闭户,人人出动,几十里路长的江岸,黑压压地挤满了人。钱王见了这般声势,更加胆壮起来,忙叫人拿来了笔墨,写了两句诗道:“为报潮神并水府,钱塘且借与钱城。”马上把诗丢进江水里去,大声叱道:“喂,潮神听了!如果你答应了,就不许把潮水涌来!假如你潮水仍然要来,那就不要怪我手下无情了!”
岸上的百姓以及弓箭手听到,都欢呼起来,那声音就象雷吼一样。大家神色紧张地对着江水,观看动静。可是潮神并没有理睬钱王的告诫,一会儿,但见远远一条白线,飞疾滚来,愈来愈快,愈来愈猛,等到近时,就象爆炸了的冰山,倾覆了的雪堆似地奔腾翻卷,直向大王台冲来。钱王见了,大吼一声,喝令:“放箭!”话音一落,他抢先就“叟”的一箭射了出去。
这时,只见万名精兵,万箭齐发,直射潮头。百姓们都跺脚拍掌,大声呐喊助威。一万支箭射了,又是一万支箭;一万支箭射了,又是一万支箭;“叟叟叟”,霎时射出了三万支箭,竟逼得那潮头不敢向岸边冲击过来。钱王又下令:“追射!”那潮头只好弯弯曲曲地向西南逸去,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因此,直到今天,潮水一到六和塔边就快没有了;而在六和塔前面,江水弯弯曲曲地向前流去,象个“之”字,因此人家又叫这个地方为“之江”。
从这个时候起,海堤才得造成。百姓们为了纪念钱王这次射潮的功绩,就把江边的海堤,叫做“钱塘”。
白娘子的传说 雷峰塔倒
小青在深山里练功夫,也不知练了多少年,看看自己的本事练得差不多了,就赶回杭州来,寻法海和尚报仇。
这时候,法海和尚还在看守着雷峰塔。小青寻到净慈寺,就跟他在南屏山下大战起来。他们打了三日三夜,小青越战越猛,法海和尚只累得“呼哧呼哧”直喘气。两人从净慈寺前打到雷峰塔下,小青挥起一剑,只听“轰隆隆”一声巨响,雷峰塔倒坍了,白娘子从塔里跳出来,和小青一道围打法海和尚。法海和尚本来就已支撑不住,如今再添了个白娘子,哪里还敌得过!只好且战且退,想找个机会逃走。他心急慌忙地,退到西湖边,没防一脚踏了空,“扑通!”跌进西湖里去了。
白娘子见法海和尚掉在西湖里,便从头上拔下一股金钗,迎风一晃,变成一面小小的令旗。小青接过令旗,举上头顶倒摇三摇,西湖里的便一下干了。湖底朝了天,法海和尚东躲西藏,找不着一个稳当的地方。最后,他看见螃蟹的肚脐下有一丝缝隙,便一头钻了进去。螃蟹把肚脐一缩,法海和尚就被关在里面了。
法海和尚被关在螃蟹肚子里,从此再也出不来啦。原先,螃蟹是直着走路的,自从肚子里钻进了那横行霸道的法海和尚,就再也直走不得,只好横着爬行了。直到今天 ,我们吃螃蟹的时候,揭开它的背壳,还能在里面找到这个躲着的秃头和尚哩!
八 卦 田
爬上玉皇山半山腰的紫来洞,往下望去,就可以望见山下有块八卦田。八卦田齐齐整整八只角,把田分成八丘。八丘田上种着八种不同的庄稼。一年四季,八种庄稼呈现出八种不同的颜色。在八丘田当中,有个圆圆 的土墩,那就是半阴半阳的一个太极图。 传说,这八卦田是南宋年间开辟的“籍田”。
那年,南宋那个没出息的皇帝丢掉了汴梁京城,带着一大群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逃到了杭州。他们看看 西湖这块地方风景好,便留下来,在凤凰山脚下建造起 宫殿和花苑,仍旧是吃、喝、玩、乐,过着豪华糜烂的生活。 杭州的老百姓,见皇帝这样昏庸无道,都大为不满,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风声一传两传,传到皇帝的耳朵里。皇帝怕老百姓要作乱,心里有点慌,便召集文武百官来商量。 文武百官商量来商量去,一时想不出一个应付的办 法。后来,有个文官想出一个主意来,他说:“皇上呀,百姓的风言风语,无非是怨宫廷里生活 过得太舒服。只要皇上开辟一块籍田,说是亲自领头耕种呢,老百姓知道后,就会心服口服了。” 皇帝听听有道理,立刻发下一道圣旨说: “寡人深知民间疾苦,甚为不安。今后开辟籍田躬耕,当与庶民共尝甘苦……”
没几天工夫,在玉皇山下,果然开出来一块籍田。 籍田四周,齐齐整整地打下八个大桩,竖起八根粗柱 子,柱子与柱子之间,围起一道厚厚的牛皮帷幕。规定皇帝在里面耕田种地,平民百姓不许观看。过了一些日子,籍田开好了。里面共有八丘田,种着稻、麦、黍、稷、豆……八样庄稼。在八丘田当中, 留着圆圆的一个土墩。
老百姓知道皇帝也和他们同样耕田种地,议论也就慢慢少了下去。 到了庄稼该要锄草浇肥的季节,皇帝又要出宫来“躬耕籍田”。照例先出告示,贴满天下,然后在那八根粗柱子上,又张起了牛皮帷幕,方圆十里路上,都有御林军把住,不准老百姓走近一步。 当时,有个种庄稼的老汉,他不相信皇帝真的会亲自耕田种地,这天他半夜三更起来,乘着天黑,悄悄避过御林军,三步一跌,五步一跤,爬上玉皇山,躲在半山腰上的紫来洞里。
等呀,等呀,慢慢地,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那老汉朝山下望望,老百姓都下田干活啦,可是在这牛皮 帷幕之中还是空空的没有一个人。一直等到太阳升到三竹竿高啦,才见有群人从皇宫里出来,到了玉皇山旁, 走进牛皮帷幕里去了。不久,他看到有人锄草啦。老汉 再睁大眼睛仔细一看,原来只是几个太监在那儿锄草,而皇帝和妃子们却坐在中间的土墩上饮酒取乐哩!老汉见了憋着一肚皮闷气,好容易耐到天黑,仍旧悄悄地摸下山来。
第二天,他就把自己亲眼看到的情形讲给人们听。从此,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全城老百 姓都知道了。 皇帝见到自己的把戏已经被人戳穿,后来索性也不再去“躬耕籍田”了。但这一块齐齐整整的“八卦田”,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灵隐寺康熙题匾
康熙皇帝下江南,来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到处游山玩水,吟诗题字,自称是个风雅的皇帝。
一天,他要到灵隐来耍子了。灵隐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真是又惊又喜,连忙撞钟击鼓,把全寺三百多个和尚都召集拢来。和尚们披起崭新的袈裟,头顶檀香,手敲法器,嘴里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大家跟着老和尚,赶到一里路外的石莲亭把康熙皇帝接到灵隐来。
老和尚陪着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后、山上山下游玩一番。康熙皇帝见到灵隐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长满绿荫荫的树,地下开遍红艳艳的花,真是一个好地方呵!他心里一高兴,就吩咐人在寺里摆酒用膳,想多耍子一会儿。皇帝摆下酒席可热闹啦!吹的吹,弹的弹,唱的唱,一时间,把这个佛门净地,竟然变成了帝王之家!康熙皇帝一手拈着山羊胡须,一手捧着酒盏,又灌黄汤又吟诗。
老和尚早听说过康熙皇帝喜欢吟诗题字。这时见他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便悄悄地跑过去找个跟随康熙皇帝的地方官商量道:“大人老爷呀,我想求求皇上给我们山寺题一块匾额,你看能不能呀?”
杭州知府听了听,点点头说:“才好哩,如果皇上给灵隐寺题了匾额,连我杭州府也都沾了光啦!”
钱塘县官也接上来说:“皇上酒兴正浓呢,你这辰光去求他题匾,我看一定能答应。”
老和尚心里落了实,就壮壮胆子,走至康熙皇帝面前跪下去磕头,说道:“皇上呀,看在灵隐寺大菩萨的面上,替山寺题块匾额,也让我们风光风光吧!”
老和尚这一请求,正好搔着了康熙皇帝的痒处。他点了点头,忙吩咐手下人摆好纸笔,抓起笔“刷刷”几下,就写起一个歪歪斜斜的“雨”字。这辰光,他差不多快喝醉啦,手腕有点发颤,落笔又太快了些。这个“雨”字竟占了大半张纸!灵隐寺的“灵”字,按老写法,在“雨”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现在只剩下这小半张纸的地位,随你怎样也摆不下了。重新写一个吧,那多么丢脸呀!康熙皇帝一只手抓着笔,一只手不住地拈他那撮山羊胡须,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围在旁边的官儿们,明知道康熙皇帝下不了台,但是谁也不敢明说,只有站在旁边干着急。
还好,有个大学士名叫高江村的,都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在自己手掌心写了“云林”两个字,装做去磨墨的样子,挨近康熙皇帝身边,偷偷地朝着康熙皇帝摊开手掌。康熙皇帝一看,哎呀,这两个字真是救命王菩萨呢!欢喜得连酒也醒了一半,就连忙写下了“云林禅寺”四个大字。写完,把手一扬,将毛笔抛出老远。
老和尚过来张张,不对呀!“灵隐寺”怎么写成“云林禅寺”呢?他也不看看风色,就结结巴巴地问:“我们这里叫做‘灵隐寺’,不叫‘云林寺’呀!是不是皇上落笔错啦?”
康熙皇帝听了,把眼睛一瞪,喝声:“放屁!”
老和尚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好恭恭敬敬地立在旁边了。
康熙皇帝回过头来,问官儿们:“这地方天上有云,地下有林,你们说说,把它叫做‘云林寺’好不好?”
“好呀,好呀,皇上圣明!”
听官儿们七嘴八舌地奉承他,康熙皇帝乐得哈哈大笑,便吩咐快把匾额雕起来。
皇帝一句话,官儿们却忙开啦。他们一面叫人将灵隐寺原来的匾额换下来,一面找来雕花匠,把康熙皇帝写的“云林禅寺”四个大字雕在红木匾上,贴金底,黑漆字,边上镶了二龙戏珠,当场挂到山门上。
从此以后,灵隐寺就挂着稀奇古怪的“云林禅寺”大匾额。但是,杭州的老百姓并不买他的帐,尽管“云林禅寺”这块匾额一直挂了三百年,大家却仍然称呼这儿为“灵隐寺”。
这是我们导游内部的传阅资料O(∩_∩)O~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