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玉清宫三宝开运经典,四柱命卦先天卦后天卦的区别

王真德的道教人物

王真德,法名崇达、宗道、真德,道号五行子。出生于抚顺清原,7岁时遇盟威仙师浊清道人开始学道,并先后拜多位高道为师,通过十年的学道,十年的悟道,十年的演道,十年的弘道,将师传的《土亭秘诀》《紫微斗数》《法箓全成》养生丹药和恩师王全林方丈亲传的五行法门,在实践中反复体验与修炼,终于辨证心悟,得闻正法。在堪天地、布风水、通阴阳、测五行、悬壶济世、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环境和谐等方面,得到了造化,福祉了众多百姓。信士称其为《土亭秘诀》华夏第一人;《紫微斗数》予测学赞为关东奇人;《法箓全成》誉为辽东一绝;悬壶济世敬为八仙之首铁拐李再世。
为了能更好地造福人类,应天命、奉师令,众望所愿,开辟抚顺弘道新天地,并配合以道相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为此,王瀚德道长自筹资金200多万元,历时7个多月创建了抚顺道教玉清宫,恭请众尊神落座,接受十方香火,为弘扬道法,振兴中华,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开辟了抚顺道教千秋伟业。 《紫微斗数》:
《紫微斗数》是由道教著名仙祖陈抟老祖在夜间观天象而得感悟,进而发明的一门举足轻重的预测宝典。道教先祖白玉蟾赞其为天下预测学中的第一方术。因为是集天盘、地盘、人盘三盘合一的道教法门,所以懂得运用紫微斗数的人上可堪天相而知国运兴衰,下可堪地而知家族之运程,中可堪人而知一生之命数。由于他的包罗万象和博大精深的特性,使得懂得运用它的历代传人几乎都是为皇族所独享,因此无法在民间流传,所以在民间知之甚少,而辨证运用它的人更是微乎其微。
当年陈抟老祖在华山遇到朱元璋后,便是运用此术推理而得出结论“此君必为一代君王”,当时朱元璋即承诺“如能达成所愿,必将亲自再来拜访,并把华山赐予神仙享用,任何人和官兵不得进入骚扰”。后来朱元璋得帝位后信守诺言,将华山赐予陈抟老祖做修炼之地,因此华山至今留有陈抟老祖修炼遗迹。
《紫微斗数》是道教界的经典绝学,历来代代单传,每一位传人都信守着“法不传六耳”的祖训。王真德道长就是《紫微斗数》的当代传人,凡是接受过《紫微斗数》福祉的人,无不为它精确的预测而称奇折服,进而被赞为“关东神算”。
《土亭秘诀》-堪舆绝学 :
《 土亭秘诀》是陈抟老祖所著人与自然和谐的又一个道家绝学。是道内珍本秘传之术,因此人世间根本无从发现。他详细的说明了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的妙法,阐述了阴宅三宝葬法的神奇功效,以及阳宅十二宫位的生旺布局,更揭秘了人们所不知道的能够当辈受益,靶向定位福祉儿童学业进步和福祉信众增福增寿的风水布局。既根据本命元神的五行生克制化原理,采用“三元一气风水”种三元的方法,从人一降生就开始接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的福祉,从而孕育胎养生气之造化,进而光耀门庭,成为国家之栋梁。善缘得穴,可以保子孙圣贤,保家宅大吉,本人增福、增寿。由于近几十年中的成功运用,使得恩师在风水学运用方面获得了“华夏奇人”的美誉。
《法箓全成》:
《法箓全成》是集道教创始人张天师的符咒降魔之术和正一盟威仙师运用毕生所学精研衍化之法箓大全。法是指道家的通天达地、与三届十方结盟之方法,箓指的是表文符咒。道家符咒是仙、医、卜、命、相、五术之根本,宇宙之灵源。符咒的运用是道教最为神秘而又最显神威的法门。符咒”之术是中国五术最有争议的一门学术。自古为兵家必修之课,我国历代著名军事家、家如张良、诸葛亮、皆善此术。历朝历代以来,它都是道教中大德高道经常使用的为人消灾解厄,开运改运的道教方术。是道术中历史最早,灵力最强,法力最大的法门。由于写符之人必以诚心诚意出之方能应验,若心念紊乱及肢体不洁者为之,虽符咒已得真传,必无灵异,盖鬼神弃之。故书写书符有七戒,若能确遵七戒不犯,鬼神鉴其诚意,又奉上敕,必闻召即行,应念而至,否则非但符咒不灵而且易招神怒,降以厥凶。只有书写符咒的人修为越高,符咒所产生的力量越大,效果才能无比。符咒所产生的效果小者可以治病调心、大者可以消灾解厄,运财化灾。
古云:上符天、下符地、中合人体。意思就是说符咒上可通天,下可达地,中可与人消灾转运。王道长正是由于修行了此项绝学,因此在福祉信众方面事半功倍,被信众誉为“辽东一绝”。
道教养生:
道教养生文化是道教无数先贤经过几千年来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形成了思想深邃、方法独特、结构严谨的完备体系。它在探索人体奥秘、生命的根本等方面达到了极为精深的境界,经过历史的积淀留下了大量的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独特方法和理论,作为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正日益为世人所关注。王道长从7岁师承正一盟威仙师浊清道人精研道医理论,继承了八仙之一 兴行妙道天尊(吕祖爷)留下的千古配方,经过几十年的行医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养生祛病妙方,为广大信众解除疾苦和病痛的折磨,由于恩师的高超道医方术,因而被广大信众口口相传、广为传诵,被赞为“华佗在世”和“悬壶济世活神仙”。 抚顺市是一座拥有7000多年的历史的文明古城,曾是清朝开国元勋努尔哈赤善缘得穴,启运肇兴之福地,孕育了大清将近三百年之基业。历史的再一个巧合也应验了这份神秘,大清末代皇帝溥仪在抚顺从一代帝王改造成为一名中华人民公民。从此中华儿女摆脱君王封建统治制度而进入历史的新时代,历史的转变又一次验证抚顺自古就是孕育生机,隆兴之福地。
抚顺道教玉清宫就坐落于人杰地灵的辽宁省抚顺市境内,是建国至今抚顺市唯一一处由批准的正法传道的道教活动场所.其特点是临街建庙,方便信众朝圣,恢复古庙遗址,集结附近几所原有老庙之神仙灵气,恭迎在此护佑帝王灵地的诸神落位。
抚顺玉清宫由当代大德高道前中国道协副会长,辽宁省道协会长,道教方丈王全林方丈亲传关门弟子王真德道长潜心修建。王真德道长师出名门,七岁修道,身怀绝学,被全国各地众信士誉为勘天地,布风水华夏第一人;命理预测,斗转星移调整命运关东奇人;降妖除魔,消灾解难辽东一绝;悬壶济世,治病救人,道家神医. 由于王道长德高望重,被抚顺道教信众推选为抚顺道教协会会长。
2007年3月24日王全林方丈亲临抚顺道教玉清宫,亲自为其爱徒的庙宇,当天神光普照,万里无云。吉时,天空祥云缥缈,众仙临坛,三界十方,有感必孚,十方信众,诚求必应。同年八月,为满足广大信众需要,对其进行大规模扩建。供奉道祖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天师殿,供奉道教教主天师张道陵和张医圣、孙药圣;吕祖殿,供奉兴行妙道天尊吕洞宾;慈航殿,供奉慈航道人(观世音菩萨);财神殿供奉武财神关公及周仓、关平;护法殿,供奉五族九大护法仙。还有灵佑殿、文昌殿、护佑殿、土地殿、山神殿、尊灵殿、仙师殿、“福”字坊,分别供奉碧霞元君、九天玄女、文昌大帝、城隍、土地、山神和九幽拔罪天尊等,多为道教中最具代表性的尊神,神光普照,普济群生,善信共沐神光圣恩,信众会获得更多福祉神能和护佑法力,诚求必应。
抚顺道教玉清宫主要为“混元宗坛”,科仪沿用全真斋醮科仪运用可为广大信众做各种道场。
抚顺玉清宫的创立,是弘道阐教、光大中华道教、发掘道教文化精髓、造福人类之壮举,也是辽东北广大信众的共同心声。趋吉避凶、圆满幸福、福祉一方百姓是玉清宫道观的宗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生活,为广大信众学道、悟道、演道与修行提供方便的环境和场所,是玉清宫道观的愿望。信众前来结缘必得福祉,祈愿玉清宫道观诸神保佑您,所求如愿。
王真德会长应天命,奉师令,开山设教,开辟抚顺道教新天地,为弘扬道教,振兴中华,祈求神明保佑,永保信众吉祥平安!

这古书有年头了,好像是重修玉清宫,看不懂,有高人帮看看嘛?

百度搜索:清光绪书法家曹鸿勋书《重修玉清宫碑铭》,可以找到你想要的资料。

实唯至教之本是
则山中宰相功崇
宣室之前衣白尙
书道冠云台之上
视夫锡子传汤先
明恭爱眞行导夏
惟述俭勤理贯一
揆风斯共劭与仆

雕字玕花粲文屛
心雀翦钟乳龙眃
丹碑发井素咏留
阴虹销曲远风递
香寻雨随少女石
似佳人地迥缑峤
水卽虞渊靑天白
鹄永望茅君右山
胡天游撰,曹鸿勋书重修玉淸宫碑铭
原夫发撝帝载之先张王猷之始通署调阳爰资乎赉弼司天主土乃寄乎沃心于是雷雨平屯股肱佐难飞扬壮杰之心慷慨经纶之气莫不思以动日月思以列箕辰耀洪伐于钟斾之前鎭光迹于带河之表舟壑俄从风霜再沦歌舞恒留山川不歇可为豪矣可为炜矣然而域中之略虽广叅同之思未宏语元趣则眇其鸿毛傲眞风且未当一吷是以通明有契高哲所怀旣崇世载之勤兼蹈夐遐之步鹏摇天咫舍九万而甯风鲸从溟波岂三千而论澥是以归刘谢汉仙师之松石可寻变姓沼吴沧海之鸱夷何远亦有果市丹砂一弦成曲金堂水玉千洞飞形镐京荥灵宅之名使者聘中山之道若乃理极归根情殷济世朱门黄屋初无往住之心白日靑天正复去而奚远渺迹外臣叅勋有乱者倘更可得而言与先生邱氏讳处机字通密登州人也下斗星于曲阜兰期则世孝旣宣访眞诰于华阳许迈则阴功且笃稚川珠佩上宿贻祥贞白金鑪天人入梦蘅薇降位张陵开鸣鹄之山婴敷诞灵元禄抱函关之气生宋高宗绍兴十八年当金皇统纪号之八载芝眉月宇方颐绿瞳超斧子之丰神得道君之好相虽鸾辔未振而霞标已翔髫稚时有善相者见曰神仙宗伯也若夫羡门跨靑骡之岸安期留赤舃之鄕波明楼堞如开方丈之图山对蓬莱卽是靑邱之宅巖前釆橡石乳恒逢洞口弹棊瑶姝乍见先生年十九游而乐之于是遣世因顿尘容卷沛泽之霖才溯幽微之琼思居方以外寄迹全眞嗣重阳之北宗受东华之大道新篁入听奏松风于楼上白石可餐和云液于巖间虽山邱夙具无烦证道之功而雌牝犹勤追舍谷神之妙旣乃右英密吿太白灵贶司马高赤城之誉扶晨标绛籍之名丹文素璧方违徐市之车玉钺珠旄先布茅盈之诰道成无上灵洽杳冥扇元飙于宇宙之间畅瑞号于王公之口斯时也四域鼎分九州幅裂风埃顷洞坤舆苍黄璇魁斗柄不度南箕和叔日轮终暌北陆彼思会猎于吴会此欲刊碣于燕然或惧长江天堑代马之队更飮于佛貍或虞乙酉鱼歌五龙之师并穷于仆谷并以左手为重得人者昌翘怀先觉之资请示太平之术先生默识道消知非我用言违车币独啸云薖未几天眷朔方帝唯北顾耀黄星于紫蒙之野起飞龙于沈墨之鄕元太祖成吉思皇帝雄武□图英飙廓社载闻素德实企贞风希三顾之勤伫同车之载命虎节授鹤书旌璧殷然裹轮俟驾先生审大兆之已归念人羣于可济倘在此而宏施是已行而逾崇然后随使轺经绝域窦车骑出师之道跋履非艰张博望持节之鄕邅回且届雪碛夜邈热坂朝倾山临檀特异法显之求经水涉流沙似伯阳之去国遂见元帝于武帐焉天酒旣倾云帲始设虚汉文之席侧对贾生陈齐国之燎下颜东野坐而论道礼重三公咨而称师敬隆太傅视夫聘道士于华井之旁召轩辕于朱明之户威仪绝等固不同年而语矣然后吿以淸净之理语以无为之道述衞生之经则云寡欲陋长年之药唯曰保躬其义正其猷远讵似齐东五利煽事禨祥海上卢生恣其诞惑寇谦之重台之上魏后遥祠李少君谷导之方汉皇亲受者乎唯时太祖志炫极威力谋穷倂灭国五十旣异周武之东征绝塞九千未厌莎车之西略或□尝归之首或尽俞林之族海荒蒲类晓绝夷歌山绕焉支宵闻痛哭先生以为天道好生帝王去杀必信老氏三宝当以慈爱为先太祖敬纳焉曰天遣仙帅以悟朕志顾命左史书之于册尔乃赐宗师之大爵呼神仙而不名比博陆之高勋崇张星之岁德诚异数也太祖军储或缺环衞是资先生偶假炼金济其时乏暂方王贡咸惊大术之奇衡以萧规且茂关中之绩又亡金而后民人俘纍先生哀之招免奴掠为良者以万千计方令江陵士庶欢辞黑獭之营邺下衣冠终免季龙之暴其匡善者宏矣其被物者远矣俄而水从雷惊山摧岸蹶动陨星于处士征圹石于文公桓法闓之白鹤方来陶安君之赤龙且至时乎脱屣且就羽化焉元太祖二十二载岁丁亥则宋理宗宝庆三年时也务光铄景殷丁空虚左之求木正排烟姬后怆升堂之拜诏于大都立长春宫奉焉自是而来被教逾广终南栖遁之地卽敞楼居栖霞桑梓之鄕先开月馆潍县城北玉淸宫者盖亦奉灵像之所也若乃城留黄歇卽表荆祠梦入周公犹希鲁殿羽客经行之地实起丹堂声闻乞食之鄕非无宝刹况以壤隣阡谷境接枌楡仰云輧于倒景刘根则遗躅未遥溯芳迹于他年长史则旧坛斯在御史中郞尙集同舟之侣祁连公主还留访道之词剏自初元阅乎三代市朝递改尘刧再迁甲馆飞廉奄然摇落竹宫罗荐几见疏芜芝田雕风雨之英桂树歇山阿之秀搢绅父老等雩歌暘雨蠁蜡时年惊蕙带之伤秋感云旂于断晓缀珠露于琼裾之侧寝阆扉于绮甃之间爰究经营规乎更始于是从如雨之羣命成风之技征梓材于来甫讨靑雘于巴卬龙首轩骈翬题矫夭三危窅窕八景鍠鋩春窗则靑鸟支窥雕槛则斑虬并簇花迎凤舞照画壁而俱回鸟学鸾歌度林芳而不下灵芝焕炫迷茫法实之游璇阁森华骇耀徐宣之瞩灵氛杂沓仙会容与羽盖兮霄幕左啼猿兮右鸣鹤浮邱兮甯公来随烟兮去乘风四度者昲泽之钟万吹者法婴之曲穆穆乎肃肃乎盖可得而瞻不可得而狎也昔者庖牺作御苑华降方野而授河图炎皇应期大庭下济阴而旉太乙公孙亲大傀之访文命着云华之拜是知皇王秉籙爱资迈世之师大道拯时必启苍生之佑若乃乘震威而揭训道天命以旉诚不嗜杀人之言实唯至教之本是则山中宰相功崇宣室之前衣白尙书道冠云台之上视夫锡子传汤先明恭爱眞行导夏惟述俭勤理贯一揆风斯共劭与仆也乾坤抱策江海浮舟仰止高眞服膺寤寐马文渊翺游顷日壮志虽横李邺侯餐吸烟泉幽思且揭延望靑牛之迹徘徊碧鸡之祠仙公杵臼空尔殊闻羽士尘沙翻希再见因兹郡会须予制文爰叙璚徽载扬灵德配广野苌生之碣异淮甸八公之碑褚先生金庭翠刻十倍甯论陶都水地肺贞珉千秋傥合铭曰灵宝出法天元转轮无名者道立极惟眞或隐或显继世继人汉妙金泐唐精剑神东华协历北海腾鲲骨录寄鹤襟标纬云方流素璧实抱贞筠定凝散想藏密会眞宏契天隐隆迹帝宾资用轨里标障宙闻交晖五老冥德三元试通十二年穷甲申霞池凤鼓月峤麟蹲来看冢雪去画城门刼残靑帝风偃毘岚石室更秘咸池谢春光齐炫紫瑞镂银阙临元水慢引长林沙平聚玉雾暗霏金琦叶雕字花粲文屛心雀翦钟乳龙眃丹碑发井素咏留阴虹销曲远风递香寻雨随少女石似佳人地迥缑峤水卽虞渊靑天白鹄永望茅君右山阴胡征君天游所撰吾潍重修玉清宫碑铭载石笥山房集令考邑志及庙中碑碣玉清宫于乾隆间两经修葺而徵君之文阙如邑人郭薰之张仔陈执衡郭祐之刘渶陈晋康陈阜郭焕之高鸿裁丁毓庚刘嘉森于长春刘嘉颕郭恩承丁良干张鹤声陈陔刘嘉宾郭恩坚刘嘉隽檫采轶闻缅怀前哲用伐石补镌以备一邑掌故庶后之备志乘者有所考焉光绪二十二年岁次丙申夏六月曹鸿勋书并记
梁凤鸣摹勒上石
季士林刻字

青城山道教宫观及其对联

道教的宫观建筑是从古代中国传统的宫殿、神庙、祭坛建筑发展而来的,是道教徒祭神礼拜的场所,也是他们隐居、修炼之处所。金元以降,全真道兴起后,建立了道教丛林制度,宫观又成了全真道士出家后集体诵经修养之地。道教历来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相传这些洞天福地都是仙,人居住游憩之处,是通天之境,故后人多在这些地方潜修炼养,兴建宫观。尤其是历代帝王对道教的尊奉,使得道教宫观遍布我国各地,它们虽然规模不等,形制各异,但总体上却不外以下三类:宫殿式的庙宇;一般的祠庙;朴素的茅庐或洞穴。三者在建筑规模上有很大区别,但其目的与功用却是统一的。道教官观在其布局、体量、结构上除十分鲜明地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建筑思想、建筑格局和建筑方法,同时也注入了道家与道教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太上老君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见《道德经》)。“道”为宇宙万物之根本,而人则应当效法大而无垠的宇宙自然。在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讲得更加明确:“天与地法,上下相应:天有子,地亦有子;天有午,地亦有午;天有坎,地亦有坎;天有离,地亦有离,其相应若此矣。是故丑未者,寅之后宫也。申者属卯,侯王之婿也。”经中将天地与人事相互对应的“天人对应”思想,是道教宫观建筑和布局的重要依据。也是道教宫观建筑的重要特点。《云笈七签·二十八治》云:“谨按张天师二十四治图云:太上以汉安二年正月七日申时下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应天二十四气,合二十八宿”。“治”是五斗米道政教合一的管理机构,也是早期道教祭神之场所,它的建制便是按照天象方位之原则而设立的。后来的道教官观便本着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的思想,顺乎“自然”之规律来建造。道教官观根据八卦方位,乾南坤北,即天南地北,以子午线为中轴,坐北朝南的布局,使供奉道教尊神的殿堂都设在中轴线上。两边则根据日东月西,坎离对称的原则,设置配殿供奉诸神。这种对称的布局,体现了“尊者居中”的等级思想。对称的建筑也表现了追求平稳、持重和静穆的审美情趣。在大的丛林,道众住房多在宫观之东部。按照阴阳五行思想,东方作青龙,为木,属阳,正符合道士修炼达到“纯阳”,返还于“道”的目的。西跨院则为配殿,或是作为云游道众和香客们的临时客房。大多数宫观的建筑格局为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道教认为这种格局对应了木、火、金、水四正,加上中央土,五行俱全。大的宫观由数进四合院、三合院纵向铺开,层层院落依次递进,形成鳞次栉比的发展势态。道教认为这样可以聚四方之气,迎四方之神,也便于区分神的等级。一些大宫观山门前建有影壁和棂星门,道教认为影壁可以藏风聚气,还有避邪的功能;棂星门是道士们观星望气,迎候神仙之处。又有说法,棂星门为宋人祭祀灵星之坛。因道教官观多建于山中,故其大门称为“山门”。山门多为三个门洞,这样既符合对称的格局,又寓示进山门,过了三界(无极界、太极界、现世界),才称得为真正出家道士。另外宫观建筑在用色和装饰图案也有自己的讲究。
建福宫
建福宫位居青城山前山山门左侧。宫观始建于晋代,原址在青城天国山中,唐开元十八年(730)奉敕迁于今址。原名丈人观,南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简称“建福宫”,宫内主祀青城主神宁封及杜光庭先生。今建福宫系清代重建,近年又大规模扩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供奉五岳丈人、太上老君、东华帝君等神像。宫前有清溪和缘云阁,宫后有赤诚岩、乳泉、水心亭、梳妆台、林森洞等各名胜古迹,还有长达394字的清代青城山著名长联。建福宫四周林木苍翠,浓荫蔽日,炎夏盛暑,身游至此顿感清凉,大有如入仙境之意。既是青城著名的道教宫观,又是游览青城理想的休息之所。
吹笛天寒,玉华更控青鸾住,
缘云路近,杜老倩除白发来。
董寿平集句题宫门
樵语落红叶;
经声留白云。
佚名题宫门
一楼和气看山笑;
半榻禅心印月明。
佚名题宁封殿
曲径幽居神道迹;
高山便是白云乡。
佚名题宁封殿
君能玩月登虚府;
我爱流霞醉静宫。
佚名题宁封殿
相鹤有经,来禽名帖;
画兰订谱,种树成书。
佚名题宁封殿
道堪总摄群流,神秘启诸天,偶窥玄妙应如海;
我亦遨游万里,丈人尊五岳,漫说归来不看山。
佚名题宁封殿
华堂瑞绕,喜光辉栋宇;
兰室香生,贺锦绣阳春。
佚名题宁封殿
一潭月影参花影;
四面山光接水光。
佚名题宁封殿
晓钟历历,晚磬泠泠,细参个里机关,凡处境无非梦境;
岚气重重,云峰乙乙,饱看天然图画,不学仙也是真仙。
佚名题大殿。 历历:分明可数。 泠泠:声音清越。 乙乙:难出貌
胜境足盘旋,记曾结队西来,三十六峰频饱看;
名区堪锁钥,休道大江东去,百千万劫总浮沤。
佚名题大殿。 浮沤:喻变化无常的世事
惟名山能留仙住;
是真传只说家常。
佚名题大殿
累尽神仙端可致;
心虚造化欲无功。
于右任摘陆游句题丈人殿
胜境足盘旋,记曾结队西来,三十六峰频饱看;
名区堪锁钥,休道大江东去,百千万劫总浮沤。
郑世斌题后殿
溯禹迹奠岷阜以还,南接衡湘,北连秦陇,西通藏卫,东峙夔巫,葱葱郁郁,纵横八百里舆图。试蹑屐登上清绝顶,看雪岭光腾,红吞沧海;锦江春涨,绿到瀛洲。历井扪参,须臾踏蜗牛两角,争奈路隔蚕丛,何处寻神仙帑库。丈人峰直墙堵耳!回想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尚依稀绕襟袖间。况乃夜朝群岳,圣灯先列宿柴天;泉喷六时,灵液疑真君唾地,读书台犹存芳躅,飞赴寺安敢跳梁!且逍遥陟檐卜岗,渡芙蓉岛,都露出庐山面目,难遽追攀。楼观互玲珑,今幸青崖径达,问当初华渚姚墟,铜铸明皇应宛在;
自轩坛拜宁封而后,汉标李意,晋著范贤,唐隐薛昌,宋征张愈,烈烈轰轰,上下四千年文物。漫借瓻考前代遗徽,记官临内品,墨敕亲颁,曲和甘州,霓裳同咏。鸾章翠辇,不过留鸿爪一痕,可怜林深杜宇,几番唤望帝归魂。高士传岂欺予哉!莫道赵昱斩蛟,佐卿化鹤,平仲驰骡,悉缥缈若遐荒事。兼之花蕊宫词,巾帼共谯岩竞秀;貂婵画像,侍中与太古齐名,携古琴御史曾游,吹长笛放翁再往。休提说王柯丹鼎,谭峭靸鞋,那堪他沫水洪波,无端淘尽。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暂栖,待异日龙吟虎啸,铁船贾郁定重来。
李善济题后殿。此联原悬天师洞,后移建福宫。 岷阜:岷山。 衡湘:衡山和湘江,代指湖南。 秦陇:陕西、甘肃的简称。 藏卫:西藏。 夔巫:夔门、巫峡。 雪岭:岷山。 扪:抚摸。 蜗牛两角。 极微小之地。 蚕丛:传为蜀王之先祖,此指蜀地。 神仙帑库:指青城天仓山。 丈人峰。 青城山峰名。 圣灯:青城山谷夜间闪烁的磷光。 柴天:燔柴祭天。 六时:泉名,在青城混元顶下。 真君:此指传道于轩辕皇帝的宁封君。 读书台:青城白云溪畔,杜光庭隐居处。 芳躅:对先贤行迹的美称。 飞赴寺:佛寺名。 檐卜岗:青城山峰名。 华渚姚墟:地名,传为少昊、虞舜降生地。 宁封:轩辕曾设坛拜为五岳丈人。 李意:李意其,汉末人,传刘备伐吴曾问其吉凶。 范贤:范长生,晋末隐居青城,后受拜为大成国丞相,尊号“范贤”。 薛昌:唐玄宗时青城隐士。 张愈:宋仁宗时人,曾入朝为官,后隐居青城。 瓻:陶制酒具。 官临内品:唐玄宗时内品官毛景怀持玄宗诏令赴青城,令飞赴寺僧人还古道常观于道家。 曲和甘州:前蜀主王衍游青城,作《甘州曲》,沿途自歌,宫人和之。 高士传:晋皇甫谧所撰记叙古代隐士事迹的书。 赵昱:隋嘉州太守,传曾入犍为潭斩蛟,后隐于大面山。 佐卿:徐佐卿,唐代道士,传曾化鹤飞到长安沙苑,中御箭仍飞回青城。 平仲:姚平仲,宋代名将,后骑骡隐居青城。 花蕊:花蕊夫人,即孟昶夫人费氏,擅诗文。 谯岩:宋代谯定隐居处。 貂蝉画像:宋代画家孙知微所绘戴蝉文貂尾华冠的范长生像。 侍中:指范长生。 太古:孙知微的字。 御史:指唐代御史大夫溺爱妻子兼剑南两川节度使严武。 王柯:唐代蜀人,隐居青城,传服丹升天。 谭峭:南唐人,传抛靸鞋于东海,入青城成仙。 铁船贾郁:传五代时仙游县主簿贾郁曾驾铁船出游
草亭闲坐看花笑;
竹院敲诗带月归。
佚名题委心亭
乳泉如鼓瑟;
层云欲荡胸。
佚名题乳泉亭
竹影横画古;
花香入座清。
佚名题客堂
爱月便居前席座;
搜画如见故人来。
佚名题客堂
观书到老眼如月;
心似秋江水不波。
佚名题客堂
圆明宫
青城山丈人峰后有两座拔地而起的山峰,一称元宝山,因形如元宝而得名;一称木鱼山,山坡上建有供奉圆明道母天尊(即斗姥)的圆明宫。这里孤峰独秀,石径通幽,一年四季,纤尘不染,较其他道观更显宁静。道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宫门两侧翠竹作篱,青松相伴,有楹联云:“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进入山门,中路有三重殿堂。依次为灵祖殿,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斗姥殿,供奉北斗众星之母——圆明道母天尊;后殿,供奉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御神。殿堂布局依山走势,错落有致,重檐叠阁,独具风韵。
圆顶金光充帝阙;
明宫紫气捧玄门。
佚名题圆明宫外山门。 帝阙:宫门
虎踞龙蟠,深藏妙趣;
山明水秀,大寓禅机。
佚名题圆明宫外山门
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
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
佚名题内山门
一念逵天庭,喜生子承祧,九泉得遂双亲愿;
五朝崇地敕,叨坐鉴,千载犹降众魅心。
佚名题斗母殿。 承祧:承奉祖庙祭祀
大地果钟灵,鸟革翚飞光殿宇;
成妙悟,龙降虎伏度乡人。
佚名题斗母殿
瘦蕨长餐,石塌岚晴歌枕梦;
疏苑不葺,竹桥春水隔溪声。
佚名题三官殿
杰阁傍青城,三十六峰停鹤驾;
仙寰留紫府,百千万载建鸿图。
佚名题三官殿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黄齐生集句题灵祖殿
上清宫
上清宫,坐落在青城第一峰,始建于晋,清代重建,民国初扩建,青城山重点宫观之一。现有老君殿、三清殿、道德经堂、文武殿和玉皇殿。宫门为石砌券洞,上有门楼,“上清宫”匾额为蒋介石1940年手书,联文为于右任撰书:“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育圣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纯阳祖师和三丰祖师。三清殿供奉三清神像和三清弟子十二金仙。道德堂有楠木板壁,上刻《道德经》全文。文武殿内祀文圣孔子和武圣关羽。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宫内有五代前蜀所凿之鸳鸯井、麻姑池。宫后有圣灯亭、东华殿,直上第一峰老君阁。宫左侧玉皇坪有前蜀王衍行宫遗址。宫前右侧下有天师池、跑马坪、旗杆石、豹谷等古迹。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曾在此寓居四年多,作画千余幅,留下了麻姑、王母、三丰祖师、张天师、花蕊夫人等画像石刻。夜宿上清宫,可夜睹神灯,朝看日出,雨后观云海,冬春赏瑞雪,奇趣无穷。
留恩遍黎庶;
驱虎去青城。
佚名题宫前土地祠
神威能逐疫;
法力可驱蝗。
题名题宫前土地祠
望上清绝顶,霞飞凤;
观大面横陈,秀如云龙。
刘伯龙题古高台山
于今百草承元化;
自古名山待圣人。
于右任题山门
上德无为,行不言之教;
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
冯玉祥集《老子》句题山门
看三十六峰,雨晴浓淡元章画;
有百零八景,行吟顾步少陵诗。
冯健吾题山门
大道生生生万物;
法法法自然。
佚名题玄圃门
玄风肇自太古;
大道藏心名山。
佚名题瑶台阙
钟敲月上,磬歇云归,非仙岛莫非仙岛;
鸟送春来,风吹花去,是人间不是人间。
高忠元题内山门
高拱玉清,尊无二上;
宏开金阙,默运三元。
周盛典题正殿
泯色象于清虚,道非常道;
宰天地之化育,名无可名。
高溥题正殿
无为有为包万象;
不二不测覆群伦。
付毓秀题正殿
长五岳,开九天,峰朝六六;
统三清,运万化,道妙玄玄。
高溥题正殿
万壑遍疏钟,闻道欲来相问讯;
千山啼杜宇,何如此处学长生。
高凌霄题正殿
宇宙大自然,惟在无欲,独观其妙;
山城多胜迹,苟志于仁,众乐以兴。
屈鼎勋题正殿
道德五千,名言通圣典;
楼台十二,仙境在人间。
高志元题灵官殿
一庙全资护荫;
群魔均赖剪除。
高志元题灵官殿
万灵归统御;
三界总参承。
高志元题灵官殿
境入上清,半点红尘飞不到;
坛开无垢,满天花雨散香来。
王纯段题灵官殿
古冽盈池,锡号鸳鸯成一对;
小廊犹在,嚼无银汉渡双星。
邓远忠题灵官殿
尝果山中,扫除白发黄精在;
种花柱下,迎得朝暾紫气来。
赵蕴玉题灵官殿
翠揽平畴,万木凝烟浮秀色;
红妆丈岳,千山欲醉沁霞光。
刘蔚题灵官殿
呼吸化三丹,步步凌空,此中自有长生术;
鸳鸯传二井,心心相印,由来平担半边天。
陈漫漫题右廊
见道发新硎,自叩元门齐宠辱;
秉均孰为偶,须知嘉会有因缘。
陈健之题左廊
峰六六上清翠拥;
道玄玄妙谛言传。
寒道人题道德经堂
阴符三百字;
道德五千言。
寒道人题道德经堂。 阴符:即《阴符经》,旧题黄帝撰,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六家注,经文三百八十四个字,一卷。言虚无之道,修炼之术
月到风来诗意静;
水澄云在道心闲。
梁肇鼎题麻姑池
璀璨启琳宫,有仙则名,凭陵绝顶钟神秀;
慈祥征福果,为善最乐,管领灵山作主人。
邓锡侯题麻姑池
宾客满堂,齐歌尧天舜日;
英雄遍地,不负绿水青山。
杜明通题剑仙楼
秋水长天,百里平畴开眼底;
春风短笛,千声余韵入耳来。
杜明通题剑仙楼
山高林密;
人杰地灵。
谭铭题剑仙楼
翠岚横卧平畴际,四九峰峦绘秀山;
红日晴开万井烟,千里沧海变桑田。
杜明通题剑仙楼。此联更像是一首诗
河声岳色精神在;
虎仆龙宾左右偕。
张伯英题剑仙楼
空山消世虑;
素琴静客心。
佚名题东楼台
览胜宿上清,产药寻源今灌口;
证名谈往劫,燃灯揭谛旧峰头。
佚名题东楼
到九室逍遥,洵是仙姿鹤影;
看三台隐约,果然福地洞天。
刘映奎题捎云阁客堂。 九室:“第五大洞室仙九室之天”省语
占青城第一峰,目空今古;
到丹铅转九候,骨是神仙。
刘映奎题捎云阁客堂
餐赤城霞,偕宁范齐登大隐;
享黄石寿,共松鹤永葆遐年。
南溥题客堂。 赤城:青城山别名。《玉匮经》载:“青城山……一名赤城山。” 宁范:曾授轩辕黄帝“龙硚经”的宁封子及晋代著名道教道领范长生。 黄石:即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
隔断红尘三十里;
直上江源第一峰。
刘树皆题客堂
小憩自然凉,何幸今生来福地;
登临勿谓苦,会当绝顶看朝阳。
佚名题客堂
心随流水去;
身与白云闲。
谭铭题客堂
樽中美酒常须满;
世上虚名好是闲。
古庵履和题斋堂
聊借琴书为伴侣;
且将天地作蓬庐。
古庵履和题斋堂
举杯邀明月;
荡胸生层云。
佚名集句题斋堂
绝顶好栖真,听敲窗落叶,嗻啵岩泉,动静相同成妙谛;
危楼堪极目,看出岫闲云,翱翔飞鸟,和平自在现天机。
宋国文题茶楼
弥天宿雾收,万象正恢飞动意;
一日凌云出,群山齐失自高心。
魏经略题斋楼
祖师殿
祖师殿,位于青城山天仓峰,背靠轩辕峰,面对白云溪。古名“清都观”、“洞天观”、“真武宫”。始建于晋代。现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殿内供奉真武大帝、东岳大帝、吕洞宾及张三丰塑像。据载唐代薛昌、唐末五代杜光庭、宋代张愈、费元规等道士曾在此地隐居。现有相传为杜光庭读书处的读书台。南宋陆游《游杜光庭读书台》诗云:“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祖师殿附近有闻胜亭、问道亭。闻胜亭为冯玉祥所建。抗日战争期间,冯玉祥寓居于此,闻日本投降,喜而建此亭以为纪念。问道亭相传是黄帝拜见仙人宁封子问道处。祖师殿后有薛昌浴丹池、云松塔、轩辕台等古迹。
树红树碧高低影;
烟淡烟浓远近秋。
佚名题真武殿
游福地,入洞天,任许飞琼邀月;
访仙踪,换俗骨,当思涤虑洗心。
海晁炜题真武殿
偶作青城游,得寻洞府须求道;
何劳黄帝问,但到名山便是仙。
佚名题真武殿
闲数阴阳十八峰;
坐忘道德五千言。
佚名题真武殿
学就长生居圣境;
练就永寿脱尘埃。
佚名题真武殿
石磴阴深盘曲道;
琳宫孤峭入鸿蒙。
佚名题山门
长生宫
长生宫位于青城山进口处,依山而建,山花含笑,青嶂迎人,登临入谷,幽鸟时鸣,为范长生遗址。后废,今为鹤翔山庄。
东晋尚清谈,功德在民惟隐士;
西川曾保障,英雄退步即神仙。
佚名题长生宫
能教李特倾心,保障资安全蜀;
直接宁封高蹈,功成选入名山。
佚名题长生宫
开国搜蜀才,蒙昭烈帝临存,英雄名士各千古;
栖真得元寿,锡逍遥公爵号,富贵神仙有几人。
佚名题长生宫。 昭烈帝:刘备。 栖真:栖身。 元寿:年寿,长生不老。 锡:赐予。 逍遥公:唐韦嗣立封号
玉清宫
玉清宫,位于青城山丈人峰下。旧名天真观,建于明代,由上下两殿组成。古迹有莲花石、天然泉等。宫后一径直通圆明宫,前可下木鱼山,是处天宇开阔,景色秀美,为当年张大千居山时画青城十景写生处。
打不破羁网千重,六根皆是冤孽;
参得透玄关一点,三宝中属秕糠。
佚名题玉清宫
纠片念公私,漏屋也难逃洞鉴;
震当头赫濯,入门应各检平生。
佚名题玉清宫

道教里的三清(元始天尊 太上老君 通天教主) 做了什么事?找来玉帝管理天...

你说的这个是封神榜,也不是神话里的。
神话也分为民间神话和道教神话,还有现实里的神话演化。
通天教主是封神榜里的,玉帝其实是宋朝才出现的。天庭其实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民间其实用的较多。道教里最高神一直是元始天尊。妈蛋,要说的一大堆根本说不清,你还是去百度一下一本叫'认识道教'的书重造一下三观比较好。

“三宝”指哪三宝?

你好! 佛法三宝是指:佛、法、僧下面是详细解释、有时间你可以看下, 佛门佛法的精要(在):皈依佛法僧三宝和戒定慧三无漏学。三宝三学可谓“老生(僧)常谈”了。 实在是,佛门佛法的精要在佛法僧三宝和戒定慧三无漏学,我们修行、修持、行持一刻也不能离开这佛法僧三宝和戒定慧三无漏学。我们知道,三宝佛法僧是一体的,三无漏学戒定慧是一体的,三宝和三无漏学也是一体的:这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也就是我们真正的生命。 三宝就是佛法僧。万法都有理、事、行三要素:理即理体,事即事相,我们的行持与之相应也就是“用”(应用、运用,也就是实行、实践、实现)。应用之妙,存乎一心。体、相、用三者本是一体的。三宝佛法僧也是一种体、相、用,也是一体的。 三宝有理体三宝、事相三宝和行持三宝。事相三宝是我们皈依和行持的方便,理体三宝是我们皈依和行持的究竟。没有方便,也就没有究竟。方便和究竟是一体的,是统一的。唯有通过事相三宝,以及事相三宝的维护和皈依,我们才能真正达到理体三宝的体认和皈依,从而实现行持三宝。理体三宝、事相三宝、行持三宝也就是我们的自性三宝,一切不离自性,自性万法具足,这也就是我们赖以身命皈依的一体三宝。 说到事相三宝:诸佛、佛像即佛宝,佛教经典经律论三藏即法宝,僧团(即行持佛法的和合众,亦即佛的四众或七众弟子所形成的组织)、及僧团的重要代表贤圣僧是为僧宝。这就是事相三宝。 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佛性,即觉性、见性,亦即清净心(而不是分别心、执着心),也称为圆觉妙心、妙真如体、菩提心、如来藏,即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佛宝。 何谓佛?佛者,觉也!佛就是觉(觉悟、体认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佛性)! 何谓佛性?佛性,也就是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觉性、见性。我们的觉性、见性一刻也没有离开我们,佛性随我们六根的存在而存在,“六根清净”,清净六根遍满法界,清净六根的本性和作用即佛性,所以修行的重点在“舍(妄)识用(清净)根”,“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亦即用我们的清净心、圆觉妙心,而不是用我们分别执着的染污心。 我们修行,只是为了要坚信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觉性、见性,觉悟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觉性、见性,体认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觉性、见性。我们信解行证、闻思修慧的根本目的和目标也就在于:坚信、觉悟并且最终体认、实践和实现我们的佛性。 所以,悟后需不需要修?悟后正好起修(不悟则是盲修瞎炼)!觉悟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佛性(清净心)只是我们修行的开始:学会了走路,我们正有许多路要走,我们任重而道远,同修们,我们正须努力而精进! 诸佛菩萨的本愿和行持(即行愿),亦即我们的正觉心,这也就是我们的法宝。我们拜佛菩萨,就是要时刻体认我们的佛性,时刻牢记而不忘失我们历劫多生以来本自具足的与诸佛菩萨相同的行愿。诸佛,也就是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清净、平等、正觉心,何谓心?心就是我们的本性、本能,亦即我们众生本具的良知良能: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观音菩萨即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大慈大悲心,文殊即大智,地藏即大愿,普贤即大行,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所有这些良知良能,归结起来就是普贤菩萨、普贤如来。普贤,也就是样样都好、头头是道的意思(既是行,亦是果)。《大方广佛华严经》最终以普贤菩萨和普贤行愿作结,以普贤菩萨归向阿弥陀佛净土作结。我们念阿弥陀佛怎么念?就是要发起我们本自具足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愿大行的行愿,现前建设好人间净土,最终归向极乐世界。我们学佛修行人的宏愿最终也就是将人间修成净土,将人间修成极乐世界。 平等心是我们的僧宝。爱人如己、怨亲平等即是我们应有的行持。尊重和爱护众生也就是尊重和爱护我们自己(这也是拜佛的其中一种意义,即“礼敬诸佛”、“恒顺众生”),救度众生也就是救度我们自己,成就众生也就是成就我们自己。 修行或可谓行持三宝。没有行持三宝,理体三宝、事相三宝也就失去了依凭,也就没有了实际的意义。要使佛教正法久住,就要靠在座诸位大德的行持三宝了。 修行的理论依据即戒定慧三无漏学,修行的要点在定慧等持、福慧双修。持戒即修福,禅定(即净虑,理智的思维)贯彻行持的全过程,而修行的最终成就即是般若智慧的成就。戒有五戒、八戒(八关戒斋)、三聚净戒等,是一个学佛人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要保证做到的基本行持依据或标准、要求。 戒定慧三学是一体的,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三学与三宝是一体的:佛即慧,是为体;法即定,是为相;僧即戒,是为用。

什么是三宝?三身佛?三法印

三宝
佛法僧三种为什么称为“宝”呢?因为他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解脱系缚,得大自在的导首,极为尊贵,如世间的珍奇宝物,所以称之为宝,《宝性论》中,用世间珍宝的六种譬喻,来说明佛法僧称为宝的意义:
(一)稀有义。如世间宝物,贫穷的人不能得到;三宝也是这样,没有善根的众生,百千万劫不能值遇。
(二)离尘义。如世间的珍宝,体质上没有瑕秽;三宝也是这样,绝离一切有漏的尘染,最极明净,故名为宝。
(三)义。如世间珍宝,能除贫困,医治病毒等,有大;三宝也是这样,具足不可思议的神通威力,故名为宝。
(四)庄严义。如世间珍宝,可以庄严世间,令世间美妙;三宝也是这样,具有无量的无漏功德,能庄严出世间,故名为宝。
(五)最胜义。如世间宝璧,在一切物中最为殊胜;三宝也是这样,是出世间的无漏法,最极殊胜无上,故名为宝。
(六)不改义。如世间的真金,烧打磨等,本质不能改变;三宝也是这样,是无漏法故,不为世间的称、讥、苦、乐、利、衰、毁、誉八风所倾动,恒常不变,故名为宝。《心地观经》报恩品以坚牢、无垢、与乐、难遇、能破、威德、满愿、庄严、最妙、不变十义说明佛法僧得名为宝的意义,结语说:“佛法僧宝,具足无量神通变化,利乐有情,暂无休息,以是义故,诸佛法僧,说名为宝。”
佛法僧乃三宝之称
每个人信佛,必须先皈依(归依)三宝。在归依前,应必须先了解三宝的大意。否则,莫名其妙的归依,便不得为真正的归依。就像我们要考大学,不知大学名称,那便成笑话。希望学佛的善男信女,求受归依时,必须明白三宝的大意。归依师必须把三宝教意的大意传授于归依弟子,使他们了解三宝的大意,归依则受益。
佛法僧三宝,是佛在世亲定的戒律,为在家善男信女所明示修行的道路。佛住世时,称佛为师;佛灭度时,以戒为师,以常为住。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是真空妙用。佛法僧三宝,是劝人为善,早出苦海,引道众生入世出世之宝筏,使人能觉悟返伪归真,改恶向善,可以使家庭人口平安,更可使人间离苦得乐,所以称为三宝。 三宝分两大类
(一)三宝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
(二)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
三宝的种类,要知道三宝的含意: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法是法则,有轨范、使人理解与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僧众,于事于理,和合相处。 所谓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
(一)凡是绢绣、纸绘的佛像便是佛宝。
(二)凡是三藏经典,是古大德的佛教徒著述的,便是法宝。
(三)凡是剃发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宝。
因为佛陀入灭后的佛教,端靠这一类的三宝为继承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和教义流传后世,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一)佛陀在印度成道而至入涅槃的阶段中,佛陀便是佛宝。
(二)佛陀当时对弟子们所传授的四圣谛法、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宝。
(三)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便是僧宝。
这是佛陀唯有住世应化之际才有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 什么是一体三宝
是佛法僧三宝之中各有皆具三宝的功德。
(一)佛有觉照之明,具备了五眼六通,所以称为佛宝;佛能应机说法,于法自在,故有轨范持能,所以称为法宝;佛无违诤之过,所以是僧宝。
(二)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所以是佛宝;法的本身,就有轨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宝;法法平等,所有众生一律平等,所以是僧宝。
(三)僧有观照之智者,为佛宝;僧有轨持之用者,是法宝;僧为和合僧者之体者,是僧宝。 什么是理体三宝
是说一切三宝,各有具之三宝。
(一) 从修证上能翻迷成悟,即成为般若智慧,解脱苦,即成为法身:般若为佛宝,解脱为法宝,法身为僧宝。
(二) 从理体(真如)上说,能观之理为佛宝,所观之事为法宝,事理一如为僧宝。
三宝有四种性质,不出事理的两面。事相的三宝,是现实的,此法比较易懂,除非已经开悟,证得了自性的真如、究竟归依之处。在家居士属于护持三宝,出家比丘、比丘尼是住持三宝。因此,分为出家在家两类。佛陀在世佛教以佛为轴心,佛陀灭度后,佛教以僧宝为重心,所以现在以僧宝为归依之处。故在家三宝弟子要护持住持三宝,供佛及僧,才能得到佛法僧三宝的真正的法益。出家僧宝由释迦牟尼佛的戒律来管理约束,若在家三宝弟子妄加评说僧宝过失效,罪过很大。
三藏十二部
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
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即把一切佛经的内容分为十二种类,叫做十二部经。何等为十二?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义,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记的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三身佛
众生成佛时有三身,称为三身佛,三身佛分别为法身佛、报身佛、及应化身佛。
法身佛: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本来具有的,不需要修,只要你悟,悟即见自己本源自性清净的法身佛。
报身佛:不容易成,需经三大阿僧祇劫,修种种的苦行难行,乃至无善而不成,无德而不就,功德圆满,方可成报身佛。释迦佛的报身,称为卢舍那佛,住在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报身,又是住在华藏世界,各各佛的报身,都是住在华藏世界。报身又分自受用报身及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无相,就是大菩萨也见不到;他受用报身,大菩萨可以见到,惟是所见的各有不同,十地菩萨见的,是无量大身,其它菩萨所见的,或是千丈卢舍那身。
应身佛: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度之,是为应身佛。应身是以报身为本,所以应身佛又称为逆佛,所谓从本垂迹,就是这个意思。
应身佛有千百亿化身,如释迦佛有千百亿化身,阿弥陀佛亦有千百亿化身,化身佛住在凡圣同居土,暂时住的、方便的、不长久的。是故释迦佛十九岁出家,三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便离开这个世界,应度众生已度尽,说法已完,住世无益。
众生成佛时,三身佛一时成,无分先后彼此。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上两句「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是指法身佛,法身佛无相,万佛一体,无有你我之分,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佛之分别,更无此土、他土、无量国土之佛的区别,万佛一体,犹如虚空般的清净,清净是一体的,不能说这一边的虚空清净,那一边的虚空不清净,是故法身佛无男无女、无此无彼、圣凡两亡、生佛俱泯,是谓不
二法门
「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是指报身佛。
法身清净,不染一尘,故亦名素法身,众生迷此,所以有生死,虽则六道轮回,其性不变,故又名佛性,因在迷不变,常随众生流转生死,故云「法身流转六道,处处皆闻。」有幸得闻佛法,着力熏修,刹那除卸迷情,得识本来,乃至大彻大悟,悟同诸佛,此时名信解,解法身之理,但解而矣,法身还未出现,必须悟后起修六度万行,以及一切功德,若有一德未圆,一功未满,法身亦不现前。
直待万行已圆,万德已满,惑垢尽除,无明业空,法身才全体出现,此时却又名报身佛,号卢舍那。
简略而言,悟后从性起修六度万行,庄严素法身,修至功德圆满,素法身成为万德庄严的报身,报身又化成千百亿化身,到十方世界,天上人间,转随意法 轮,教化有缘众,所以坛经云: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原来是一身。
三法印
第一法印是诸行无常。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连续两个刹那保持不变。佛陀要求我们不要只是谈论无常,而要把它作为工具,以帮助我们契入实相,从而获得解脱的智慧。我们也许想说因为事物是无常的所以才有痛苦。但佛陀却鼓励我们进一步观察一下:没有无常,生命怎么可能产生?没有无常,我们怎么能够转化掉自己的痛苦?没有无常,我们的小女儿怎么能够成长为一个如花似玉的年轻女郎?没有无常,社会状况怎么能改善?为了社会正义和希望,我们需要无常。
如果你很痛苦,那不是因为事物无常,而是因为你错以为事物有恒。一朵花凋谢时,你不会太难过,因为你知道花开易谢,原本无常。但是你却不能够接受你所热爱的人遭受无常,当她去世时,你会悲痛万分。如果你看透事物无常的本质,那么你现在就会尽最大努力使她过得快乐。认识到无常,你会变得积极、慈悲和富有智慧。无常是好事情。没有无常,一切都将成为不可能;有了无常,每一扇门都为变化敞开着。无常,是我们解脱的一个工具。
第二法印是诸法无我。如果你相信有一个持久的、永恒存在的、独立自主的“我”,那么你的信仰就不能被称之为佛教。无常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说的,无我则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说的。当我们修习《金刚经》时,愈深入地体察我、人、众生、寿者这些名相,我们就会发现,我与非我、人与非人、众生与非众生、寿者与非寿者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当我们在绿色的原野上漫步时,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是由空气、阳光、矿物质和水构成的,我们是大地和蓝天之子,与其它所有有生命、无生命的事物都有联系。这就是修习无我观。佛陀教导我们要安住于正念,谛观互即、无我、无常,从而进入三摩地。
第三法印是涅槃寂静。涅槃的意思是“灭除” 灭除烦恼和名相。人类的三个基本烦恼是贪、嗔、痴。痴是没有能力理解事实真相,是其它两种烦恼的基础。因为愚痴,我们贪求那些会将我们毁坏的事物,并对很多事情感到嗔怒。我们试图按自己的设想来把握世界,结果我们很痛苦。涅槃,熄灭所有的烦恼,象征着自由的诞生。当黑暗消失时,光明就出现了;当痛苦消失时,安详和幸福就会出现。
三灾八难
三灾:有「大三灾」,指水、火、风之灾,及「小三灾」,即饥馑、疾疫、刀兵之灾;
八难:有王难、贼难、火难、水难、病难、人难、非人难、毒虫难。
“三灾八难”,俗称多灾多难、灾祸接连不断为“三灾八难”。
“三灾” 和“ 八难” 在佛经上都有确指的内容,与俗语的泛指用法不同。佛教认为,世界从形成到毁坏为一大劫,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在“住劫”的后期,众生行为邪僻,寿命减少,便陆续发生饥馑、疾疫和刀兵等灾祸,称为“小三灾”。到了“坏劫”之末,则发生更为可怕的火灾、水灾和风灾,称为“大三灾”。最后的风灾,把世界吹得荡然无存,从而进入“空劫”。
三十七菩提分
三十七菩提分也叫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盘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俱舍论》卷二十五称:“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种以智观境的方法。世人攀缘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净、乐、常、我四颠倒,因而有贪爱等烦恼。为治此四种颠倒,以念、慧为体立四念住:
1、观身不净,用闻思修所生的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身内肠胃赤白痰等不净,身外眵泪涎唾等不净,破除净想的颠倒;
2、观受是苦,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者苦,破除乐想的颠倒;
3、观心无常,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心境生灭无常,破除常想的颠倒;
4、观法无我,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五蕴等法从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所以无我,除破我想的颠倒。
四正断
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
1、于已生的恶法令断灭;
2、于未生的恶法令不生;
3、于未生的善法令生起;
4、于已生的善法令坚住和增广。
于此四法戒勉策励,精进修习,为了断恶修善。
四神足
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
1、欲神足(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的定;
2、勤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由不断止恶进善力发起的定;
3、心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由心念之力发起的定;
4、观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由观想佛理之力发起的定。
“断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断除一切障碍三摩地的不善等法,从而转进修习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观四法来引发和修证这四种三摩地。
欲等四法,求定称心、趣定自在,故又称“四如意足”。佛教认为,修行这些禅定,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五根
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种内在条件:
1、信根。信正道及助道善法;
2、粗进根。修学正道及助道法时,勤求不息;
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
4、定根。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相应不散;
5、慧根。为正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
这五种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倾动和势用增上等义,故名为“根”。
五力
五根增长所产生的力用:
1、信力。信根增长可破疑惑;
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可破懈怠;
3、念力。念根增长可破邪思;
4、定力。定根增长可破乱想;
5、慧力。慧根增长可破烦恼。
《大智度论》卷十九:“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
七觉支
达到佛教觉悟的七种次第或七种智慧:
1、念觉支。修行者修学出世法时,常念定慧等;
2、择法觉支。对于诸法的真伪,用智慧加以辨别和选择,达到去伪存真;
3、精进觉支。以勇猛善心,离邪行真;
4、喜觉支,由于精进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悦;
5、轻安觉支。不断进修,断除诸见烦恼和身心粗重,从而轻利安适;6、定觉支。使心专住一境而不散乱;
7、舍觉支。舍弃虚妄诸法而不追忆,心无偏颇。
八圣道支
八种通向涅盘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见八正道)。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