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算不算国学,白羊座真实星图

国学和易经是一回事吗?

易学是国学的基础,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除非完整考察到了‘’易经‘’作者意图,这一点,也是易学作为第一代国学的原因所在。

易经在哲学研究领域属于什么范畴,是逻辑学还是中国

我认为既不是逻辑学也不是中国,而是易经应该属于国学的范畴,如果你真的想研究这方面的话,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诗说道德经》,这本书就是国学的范畴

易经文化是什么

易经文化就是国学文化。

易学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用,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否极泰来,九五至尊,又变卦了,七上八下,不三不四,等等。

《易经》到底是不是迷信?

易经一般指周易,这是狭义的易经,广义的还包括已失传的连山(神农)易,归藏(黄帝)易。 说到易经,我们马上会想到武侠剧里的“铁口神算”和现实中在地上摆个八卦图的算命老先生。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对易经的误用和误解。反问一句,《圣经》是不是迷信?我们会很宽容的说,那是信仰。易经呢?当然是迷信啦。看看,不是崇洋媚外是什么?对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根本一点就不了解,也不闻不问,然后就给判了“死刑”。 易经经过三圣(确切的说是五圣,加上神农氏和黄帝)之手而成,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孔子作传。再加上每个朝代都有研究易经的,不胜枚举。较为著名的有三国时期的王弼,唐代孔颖达,宋代的朱熹,程颢,邵康节,至今推崇易经的国学大师南怀瑾,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百家讲坛说易经的傅佩荣,加上他们解释或研究著作,真可谓洋洋大观!中国这么多能人志士都研究易经,难道他们都迷信吗?难道中国人骨子里就透着迷信? 没有魅力,谁去招惹他,谁愿意花心思?甚至在中国流传这么一句话:“不读易,不足以为相。”可见,易还是有魅力的。迷信不迷信的先不说,单说占卜后摆出各种好的坏的现象加起来就有十多种,都说黑格尔“正反合”三段式辩证理论很好很科学,可是我们的易经不只正反合,还有错、综,复,杂……直至八变之多,讲究八面玲珑。接下来进行分析,推理,选择,谋定而后动,总没有坏处。易经也说了,你要这样,才会那样,你要不这样,就会怎样,是先要遵循其法则和条件的。和“有付出,才有回报”,“付出”是“回报”的前提条件一个意思。先定一个基调,周易不是迷信,认同的就往下看,不认同的也往下看,呵呵,好找我话里的漏洞啊,好反驳啊?什么年代了,还这么迷信这么不开窍,像个道士,鄙视我啊!“易”到底有什么含义? 一说:“易之为字,从日从月,阴阳具矣。”易字,上日下月,假如日和月是被观察方,那么,这个环境中还应再加上观察方——我们地球,总的来说就是一个简化的太阳系。 一说:“易,飞鸟形象也。” 一说:“易,即蜴。蜥蜴因环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日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易的三大原则就是:变易、简易、不易。 变易:万事万物都是随时变化的,没有不变的人、事、物。简易:万事万物都是非常简单的,大道至简,太阳那么大个家伙,在我们眼里还不是每天东升西落,就这么简单。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向简单的方面考虑,不能想得太多,越想越复杂。不易:万事万物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像四时交替,花开花落,地球永远绕太阳转,月球永远绕地球转。 说到变易,外国人都说我中国人最善变,我们不得不认,刚说过的话就反悔,不算数。其实,这是有渊源的。中华文化起源黄河流域,那时候我们祖先都住黄河边,昨天还住黄河西岸,今天出门一看,怎么跑东岸了呢?是房子会动会跑吗?不是,黄河改道了。人家问:你住黄河东岸还是西岸?我回答住西岸,人家实地一考察,哈哈,你尽骗人吧你。这好了,最终,中国人养成了随时空转换而变来变去的习惯。没办法,谁叫咱们是河流文明呢?说实话,现在海洋文明也说话不算话了。发达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方面,一天一变。昨天在武汉职工疗养院外贸培训还说来着,什么普惠制哟,实际不是最普遍的,最惠国哟,实际不是最优惠的,最可恨的是美国首创的、对付发展中国家产品的毕业机制。 说到不易,简单点,外国人又说咱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光个封建社会就守了2000多年,老封建,不知道变通。不能变的还是不要变,气节不能丢。 变也是我们,不变也是我们,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琢磨不透。 综合起来,易经的就是华夏祖先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识天地、阴阳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科学奥秘,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之际遇,然后总结而成的。其涉及到科学、数学、中医、逻辑学、哲学、修行学、占卜学等。 “天负阴阳之气则生,地具刚柔之质有形,人表仁义之理成性。”易经,就是一部“效法天地,指导人生”的经典。易经在华人世界里的地位。 易经,为群经之首。道家和儒家,是不同人以不同角度研究易经而形成的不同学术流派。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读过金庸著名武侠小说《笑傲江湖》的都知道,华山派研究九阴真经残本后,分支为剑宗和气宗,剑宗强调招式精妙,直至无招胜有招;气宗讲究练气为主,直至以气驾御剑。同样,道家讲究虚无柔静,儒家讲究刚健正大。呵呵,其实金大侠是有借鉴的。 儒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就不容说了,他俩是易经变易出来的,那就更不用谈了。至于佛家,那是汉唐之际传入中国的,很多理念与儒道思想是相通的,一拍即合,很快的被中华文化吸收进来了。最终,儒释道在中国三足鼎立,直至今日。 “消息”一词,来源于易经的消息卦。一卦中,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阴爻去而阳爻来称为“息”;“自强不息”来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要效法天体运行,努力不懈)”;“错综复杂”错综,说的就是错卦和综卦;“革故鼎新”就是说的革卦与鼎卦,哈哈,革命的革也来自易经,笑话……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易经,只是我们“用而不知矣”。 所以,易经是中国人的至宝,就连韩国人国旗都是咱们易经的阴阳鱼太极图和八卦里的“乾、坤、离、坎(分别代表天、地、日、月)四卦”。用“至高无上”四个字都不足以形容其在我们中华文化里的地位。易经的八卦和六十四卦。 八卦,即八个基本三画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卦者,挂也。”就是挂起来的现象。“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孔子·说卦传·第三章》)”,意思就是:天上地下,位置已定。山水低处流而泽水蒸发,相互影响,大气流通。雷风相互鼓动,致使雷厉风行。水火相反相成互为作用。八卦相互交错,使万物变化包括在六十四卦中。 六十四卦,以我的理解,就是把八卦挂起来,任其自由相交。乾与巽遇到一起,成为天风姤卦;风动,与天遇到一起,称为风天小畜卦……以此方式,八卦互动,形成六十四卦(当然也包括双乾,双坤,双震……形成的卦),即代表六十四种自然现象,同时影响着人生。每卦一个小天地,一个小人生,按照《孔子·序卦传》来理解每卦最好理解,依次为孕育,屯积,启蒙,需求,争讼,出师……这就是人生的成长过程,然后到六十四卦最后一卦未济卦再循环。每卦里又有六种变数,六种不同小境界,共三百八十四爻。“动者,吉凶生也。”只要行动,必有吉凶,所以,华人常以易经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你实在要说没有多大帮助,分析研讨总可以吧。 写的这几点,有的是盗用的,有的是胡编乱造的,其中谬误大大的有。但天地仍在,人居其中,学习天的健而不息,还是地的坤厚载物,人类效法自然,开拓进取始终不变!

易经是国学吗

是国学现在好多老外都在研究

四大国学经典是什么?

1《周易》
《周易》:并非《易经》,由《易经》和《易传》组成。
《易经》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伏羲八卦为始那时并没有文字所以八卦。二为周文王父子承接伏羲八卦,八八重叠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认为64卦已包含宇宙万物,每一卦都有卦辞。后有孔子做传又称《易传》《十翼》,《易经》的发展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期产生了《周易》。《易经》是中国最早的易经书,由伏羲氏所创。由于时间的原因,《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只剩下《周易》。所以周易是出自于《易经》的,它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但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国学(内含儒道两家思想)重要经典之一。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周易一书,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人若生病,事业亦必荒废。周易与其说占卜人事,不如说是记录人体内的各种病症。易经的存在,是补充了黄帝内经人体经络病症。人体经络运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灾厄。
易经,周行不易,读完后,唯留"中正"二字。
不易者,中正之"道"也。
2《老子》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来源请求],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3《论语》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一共20卷。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论”读音为“轮”,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汇编。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可能包括孙武后学弟子们写作的内容,也可能有很多篇已佚失),但司马迁《史记》亦有记载,(孙武)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一般称《孙子兵法》都是说有十三篇。《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三大兵书之一,而且最享誉盛名!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