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定金玉姻缘,得玉何须外界寻求姻缘
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是什么意思?
所谓的“金玉良缘”不过是一场梦而巳。梦醒才发现:“大地一片白茫茫,真干净!”。而“兰桂齐芳"又有何用?不过是又一场梦开始而已。
一、金玉非良缘
首先,“金玉”并非“良缘”,她看好的薛宝琴才是与宝玉的“良缘”。但宝玉与黛玉,在她那怎么也没成“良缘”呢?其实,在老太太心里,她们都是她最亲爱的亲人,她只是更疼黛玉些,但这只是亲情而已。然而,宝黛这俩“不是冤家不聚头”,青梅竹马的表兄妹,却因朝夕相处发展成了恋人,这是贾母绝没想到的。所以,在黛玉死后,她才自责道:“是我害死了她…”。
二、薛姨妈对金玉良缘是咋想的
当然是求之不得的。恐怕她也向她姐王夫人提过。而王夫人当然也希望“金玉”能成“良缘”,就她而言,宝钗肯定是最佳人选。但是,在这种大事上,她不仅要考虑贾政的感受,更要考虑贾母的想法的。这不仅仅因为贾母是婆婆,更是因为她这个婆婆可是一品诰命!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贾母的地位,在贾府那是至高无上的。所以,贾母在和她商量宝玉的婚姻大事时,她以为说的是林黛玉,便"呆了一呆",但也无奈地附合道:“既然老太太想早早地把他俩的事办了,我们也没什么意见,不如……”,谁知老太太是报怨黛玉不该有“儿女私情”呀!太出人意料了,这等于她直接把黛玉给否定掉了。
三、宝钗对金玉良缘是什么态度
在《红楼梦》120回里,宝钗自始至终都是对“宝黛恋”抱以同情的态度的,这可以从她写给黛玉的信里看得分明。虽然她被黛玉认为是“第三者”,可是,她的确从未干出任何对“宝黛恋”不利的事来。她虽然也喜欢宝玉,但仅此而已。她和黛玉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一个是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维护者,一个却是“判逆者”。这也是虽然她俩都有“沉鱼落雁”之貌,而且两人的见识与才学也不相伯仲,然而宝玉却只对黛玉“来电”,就是因为在灵魂上,宝玉与黛玉是相通的。他俩是灵魂上的知己。
所以,小说最后的结局也就成了必然:一个泪尽而亡,回归仙界;另一个终究出家做了和尚找她去了。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纵然是举案其眉,到底意难平。
贾母对林黛玉喜爱有加,却为什么迟迟不肯让她和贾宝玉确定婚约?
黛玉初进贾府,贾母就一把搂在怀里“心肝儿肉的”哭个不住,住下后,更是一时一刻都挂在心里,“寝食起居,一如宝玉”,把迎探惜三个亲孙女都比下去了。其实,在宝黛初见时,贾母未必不提着一颗心,倘或黛玉和家里那个“混世魔王”相处不好,老祖宗一颗心岂不要拆成两半了吗,可怎么处?直到宝玉说了那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才算放下心来:“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一年大,二年小,俩孩子越来越亲密,一似水月一如娇花,谁看了都会觉得这是一对,何况把他俩放在心窝里的老太太呢?要么凤丫头怎么借着茶叶的话头向黛玉打趣:“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凤姐是最能揣摩老太太心思的,虽善开玩笑,可她的玩笑都不是随便乱开的。其实何止凤姐,就连二门上的小厮都知道:“他(宝玉)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奇怪的是,小道消息满天飞,“”却一直不表态。比宝黛年龄小的湘云都名花有主了,他俩还时不时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那层窗纸,谁也不敢碰。后来就连紫娟都急了,一个“情辞试忙玉”闹了个天翻地覆。
一听说黛玉要回苏州,宝玉“急痛迷心”先死了半截儿。黛玉听见宝玉神志不清了,将刚喝下去的药一概呛出,咳嗽的喘不过气来。这个情形,谁看了心里不跟明镜似的?紫鹃导演的这一出险象环生的大戏,已将宝黛那暗潮涌动的爱情挑到了水面,只还隔着一层薄薄的水草。
可是,宝玉明明连“要去连我也带了去”这样深情的话都喊出来了,众人却都选择了装聋作哑。薛姨妈故作轻松地说:“这并不是什么大病,吃一两剂药就好了。”老太太只管哄着宝玉:没姓林的来,凡姓林的我都打走了。王夫人不言语。大家都宁可承认“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了这么大,比别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刺刺的说一个去,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这样的话。原来紫鹃再急,也叫不醒一群装睡的人。
其实,装睡也是无奈之举。那个社会不允许儿女私情。若挑明了二人有情,别说黛玉一个姑娘家,就连宝玉的名声也不好听,正如袭人所说“二爷一生的名节岂不完了?”何况,宝二奶奶的人选尚未尘埃落定,轻举妄动岂不自乱阵脚呢。
王夫人心目中的儿媳是宝钗,自己妹妹的女儿,又比黛玉随分从时,看她在凤姐小产不能理家时安排的“临时工作组”就有些意思:第一个李纨,虽然尚德不尚才,可毕竟是儿媳,是自己人;探春是她名义上的女儿,虽是庶出,却是一心向着嫡母的,况且也有理家的能力;可是宝钗呢?一个借住的亲戚,她怎么好插手管你贾家的事?这样安排,王夫人无疑是要宝钗提前历练一番的。
贾母的心思人人看得出来。王熙凤和平儿暗地里算家账时说过“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给两个玉儿成婚,贾母早就有所准备了,凤姐这是将两件事当做一笔账来算的。
清虚观打醮时,张道士给宝玉提亲:“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趁这个机会,贾母放出话来:“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就在说这话的前一天,元春刚赏赐了端午节的礼,黛玉和贾家姑娘们的是宫扇和红麝香珠,宝玉和宝钗却另外多着“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不但礼物独他俩的一样,多出来的东西一项是丝织品,另一项是竹席,这是多么容易让人联想到床上的一铺一盖啊!心思细敏的黛玉暗中伤着心:“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就连宝玉也诧异了,“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
原来,不只王夫人怀着成全“金玉”的心,宫里的贵妃娘娘也是支持“金玉姻缘”的。在贾母看来,事情到这一步倒有些棘手了。所以第二天她借王道士提亲说了那样一番话。细细品味之下,意思很明显:
宝玉的亲事“等再大一大儿再定”-----你们最好都别急着提这事;
“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不要把富贵根基看那么重!未必非要在富贵人家选(比如皇商薛家),模样好的就算没了父母的也行(比如黛玉)。
只要先拖住眼前,再过几年老太太一开言就给两个玉儿做主成婚,这些“金玉之说”“端午赐礼”姑且全当它是浮云。
可是“老健春寒秋后热”,贾母那么大年纪了,万一有个闪失呢?紫鹃替黛玉愁的没错:“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可谁来作定这件大事?挂着金锁的宝钗越来越让众人满意,就连贵妃也开始偏爱她了。宝玉那句自己心里也没底的“你放心”,不过想宽解一下妹妹的心罢了----你放心,“我心里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第四个就是妹妹了”;你放心,“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可就连薛蝌也和邢岫烟也定了婚,更别说比他俩都小的宝琴早就许给梅翰林家的事了,宝玉的亲事却一直拖着,谁能放心?
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急。
支持“金玉”的王夫人不敢硬主张,元春也不好太直接,只能用礼物暗示一下。倘若时候不到把事情弄急了,老太太一驳回该怎么处?“百善孝为先”,元春虽是贵妃也不好和祖母争执,何况王夫人呢。可贾母为何也迟迟不开言呢?她在顾虑什么呢?
婚姻大事理应父母做主,这点倒不足虑,宝玉是跟着老太太长大的,老太太给他做主也说得过去。让贾母心里一直暗暗为难的倒是另一件事:黛玉的身份。
虽说吃穿和贾府小姐们一样,可黛玉毕竟不同于贾家姑娘们,她和宝玉是姑舅兄妹。只因宝玉是一直在内帷娇养着的,所以他们才得以在一处毫不避嫌,一起作诗饮酒占花名,赏花吃蟹开玩笑都使得。倘或过早挑明这层窗纸,把黛玉许给宝玉,那时还如何能这般相处呢?
宝琴和湘云订婚早,但她们都有自己的家,并没和婆家人住在一起。岫烟和薛蝌订婚之后,连只顾自己的邢夫人还想到要把岫烟接出去住呢,可见这些道理是人人错不得的。
试想贾母给宝黛定了亲,黛玉就不再是借住的小姐身份,而是未过门的媳妇,可她又无处可去,只能住在婆家??这样的处境和童养媳有多大分别呢?到那时,敏感细腻的黛玉,想想自己一步比一步更加尴尬的处境,她如何不任眼泪“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再说宝玉,自幼被贾母宠坏了的,命根子一样的通灵玉还说砸就砸呢,让他没成亲前的几年都不能和林妹妹见面,不闹出点乱子来才怪呢!听黛玉病中对宝玉说的那段话:“我也好了许多,谢你一天来几次瞧我,下雨还来。这会子夜深了,我也要歇着,你且请回去,明儿再来。”这都是仗着兄妹身份遮掩才能做的事,未婚夫妻这样“一天来瞧几次”,就连小门小户也不允许呢,何况是贾府这种诗礼簪缨之族?
而且黛玉和宝玉定亲后,她在姐妹中的地位也会有所变化,“林姑娘”成了“二嫂子”。媳妇和女儿的地位可是很不一样的。清虚观打醮时,老太太带着姑娘们一出来,贾珍即吩咐贾蓉:“还不骑了马跑到家里,告诉你娘母子去!老太太同姑娘们都来了,叫她们快来伺候。”平日里,李纨和凤姐为姑娘们服务也是常有的事情。过早的定亲,不但黛玉身份尴尬,还要从被人服侍的千金娇客变成照顾众姐妹的小媳妇,别说目无下尘的黛玉做不来,贾母哪里舍得呢。
且贾母又是个最喜欢玩乐的人,元宵节、中秋节,都是她带着满堂儿孙击鼓传花饮酒猜谜。两个玉儿围在身边是她的“开心果”,老祖宗心里一乐,地下的雪也看着更白些,天上的月也觉得更圆些。忽而给他俩定了亲了,必然要互相回避着的,热热闹闹的家宴中,她跟前不是少了眼珠子一样的宝玉,就是少了心尖子一样的黛玉,那还有什么意思?
“和尚说宝玉命中不该早娶”不过是老太太的借口罢了,她是想拖住众人提亲的话头,等着她的外孙女黛玉再长大一些。那时她再开口促成“木石姻缘”,既避免了黛玉的尴尬和委屈,也不会因过早订婚让两个孩子忍受彼此不能见面的相思之苦,还可让宝黛一直在承欢膝下,岂不万全?
若抛开书中人物的感受,单就小说情节的创作说,过早地促成这件事也会使后面的情节容易平淡,且脱离了“还泪”故事的本源。可笑在八十回后的续书里,高鹗将贾母写成了厌恶黛玉、和凤姐一起实施“掉包计”之人,不知曹雪芹看了会不会像黛玉那样,委屈地哭诉一篇《葬书吟》?
《林梅朵读红楼系列》第十九回,每周三更新
历史堂团队作品文:林梅朵
在《红楼梦》后四十回里,贾母做主让宝玉娶宝钗,是否符合曹雪芹本意呢...
我一向不把续书称为“后四十回”,因为在我看来,那完全是另一个内容,与《红楼梦》有关而并非一体。它的参考价值,甚至低于“脂批”。
在续书中,宝玉迷失心智、几近痴呆,为了冲喜,贾母、王熙凤等人匆匆设谋,把宝钗嫁给宝玉,直接造成黛玉的死亡。慈善睿智的贾母完全变得冷酷无情,八面玲珑的王熙凤更是漏洞百出,端庄高洁的宝钗为了嫁人,不惜冒名顶替,黛玉临死向紫鹃自剖“我身子是干净的”,斯文扫地。
不考虑续书,只说宝玉和宝钗的婚姻,是否经过了贾母的首肯?或者说,曹雪芹本意,是不是让贾母做主“金玉姻缘”?这个问题,倒值得分析分析。
贾母肯定是想让黛玉嫁给宝玉的。从宝玉出发,经过“情辞试莽玉”之后,大家也都明白宝玉的心思,失去黛玉就要了他半条命!问题是黛玉有她致使的缺陷,就是体弱多病。
体弱,多病,再加上强烈的伤心,当然会送命。但是黛玉为宝玉和别人结婚而死,在今天当然只显情深,在当时可就有不贞的嫌疑,亵渎了超逸的林妹妹。那么,宝玉的结婚,应该是在黛玉死后了。
如果黛玉死了,宝玉和宝钗的婚事就再没有阻碍。贾母再疼爱黛玉,也不会看着最心爱的孙子宝玉终身不婚;宝玉再爱黛玉,也没有男子为女子守节的道理。藕官说“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其实预示着宝玉和黛玉的结局:死了的装在心里,日子还要照常过下去。
但是,黛玉为何而死?她是绛珠仙草下凡,为“还泪”而来,泪尽而逝。还泪的对象是神瑛侍者,所以她的死一定与宝玉有关。难道要凭空生出波折,让宝玉得了不治之症,或者被强盗劫去,等黛玉死后再病愈回来?未免太过牵强。
以黛玉和宝玉的感情,顺理成章的还是为宝玉婚姻而死,才自然合理。宝玉的性格虽然软弱,黛玉是他的底线,黛玉在世就和别人订婚,一定会遭到宝玉破釜沉舟的反抗。贾母不会这样主张,王夫人当然想,可是未必敢。因为晴雯被逐,宝玉伤心成疾,王夫人“心中自悔,不合因晴雯过于逼责了他”。黛玉的地位又岂是晴雯可比?王夫人就是想,也未必敢于轻举妄动。
贾政既欣赏黛玉的才华,也盛赞宝钗的学问,在儿子的姻缘问题上,一直含蓄不露。从血缘上来说,他肯定倾向于黛玉,问题是外甥女再亲也亲不过儿子,他愿意给儿子娶个病秧子媳妇吗?但是贾政孝顺,真到了谈及宝玉的婚事,他一定会征求母亲的意见,而贾母一定会透露宝黛深情:宝玉娶别人,就是害死黛玉。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对宝玉的婚事有决策权,那就是地位尊崇、与姐弟情深的元春。元春从小教宝玉读书,“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在贾珠去世之前,元春几乎取代了王夫人的地位。再加上贵妃的地位,是贾府的靠山之一,她的话也有相当重的分量。
元春肯定是选宝钗而弃黛玉的,端午节赐礼就是预兆。不用联想元春不愿宝钗进宫以免树立强敌,也不用猜测黛玉的性格风流不招元春待见,只看身体状况就可以理解元春的选择。
黛玉一进贾府,没说几句话大家就看出她“有不足之症”。后来果然多病,常常咳嗽更是痨病的表现。当时人已经很清楚传染与防范,书中不止一次写到丫鬟们生病就得搬出去,以免传染给别人。元春怎么会不关心弟弟的身体?让他和有肺病迹象的人结婚,将来很可能被传染。
宝钗也有病,巧的是,症状是“咳喘些”。但这是热疾,不传染,而且不明显。她唯一一次犯病,需要吃“冷香丸”,连周瑞家的也不知道,还以为是跟宝玉生气才不出门。
宝钗进宫,“不得见人的去处”,但跟家里还是通消息的。省亲之时,她就主动问“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后来每月允许进宫省视一次,又派人出来,当然跟王夫人来往最多。王夫人喜钗厌黛,未必能决定元春的喜恶;但转述黛玉体弱好嗽的基本事实,一定会影响到元春的判断。
元春直接下令,让宝玉娶宝钗,势必严重影响姐弟的深厚感情。元春在宫中如履薄冰,积累了处世经验,当然不会冒失。但元春早逝,如果临死之前留下遗命,赐婚(借用这个词)宝钗和宝玉,宝玉就是再不满也无可奈何了。
这个消息传来,对黛玉是致命打击,多半她就是因此而逝。贾母虽然疼爱,也不能违背元春的命令,因为那代表着皇家的旨意。王夫人是正中下怀。宝钗跟黛玉建立了友情,也知道宝黛的感情,但在她的人生观里,爱情是微不足道、不能影响婚姻的。所以她嫁宝玉,不管是否情愿,都不会愧对黛玉。
或许这,才是金玉姻缘的真相。由元春决定,中王夫人下怀,贾母和宝玉无法违抗,黛玉别无凭恃,只有以死相争——她死了,却争不回宝玉。
简述《红楼梦》中“金玉良缘”的故事情节100字左右
《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用来借指姻缘前世注定的说法。木石前盟是说林黛玉前生是绛朱草,贾宝玉是圣瑛侍者(女娲补天所剩之石),而前者受后者浇灌!所以说是木石前盟而不是木石良缘
求高人解签__石藏无价玉和珍 只管他乡外界寻 宛如持灯更觅火 不如收 ...
中下签:
石藏无价玉和珍:说这个男人其实就是一块石头,而你却把他当作玉来珍惜。
只管他乡外界寻:辅意,说明你现在这个人不是你本地的是外地的,你自己也讲明白了,这句不必深究。
宛如持灯更觅火:说你就像拿着灯还要去找火,自己有自己的丈夫还要去找别的,引火上身。
不如收拾枉劳心:还不如现在马上把心给收了,不要做这份没有结果的感情。
观音灵签第10签解签 石藏无价玉和珍 只管他乡外客寻 宛如持灯更觅火...
解曰:姻缘会遇 何事不成 须无限意 眼前是真
我觉得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 姻缘会遇到,事情会成功的,不需要害怕,眼前是真实的、好的。
你现在就像是手里握着灯,到处找蜡烛,你要的已经在你身边,让你不要劳心费力的去找,等待时机即可,此签有等待时机成熟就会好的意思。
我觉得应该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