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是谁发明的,五行最早是谁创立的

五行的起源

五行是中国古代道教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
五行来源
阴阳本于易经,而五行出于八卦,都基于河图数理
先天八卦反映物理基本能量态势的分类(天干,如动能):比如乾为自旋(庚)、兑为向心(癸)运转(辛),坎为频率(壬)、离为波长(丁),震为电势(甲)电流(丙),巽为电场(乙)波幅,艮为磁球物质(戊),坤为驻波力场(己)。其中甲电与戊磁、辛运动(动能)与乙振动(势能)互为镜像。
而后。天八卦反映能态所对应的物质状态(地支,如动量),河图就是物质四象的分野工具: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四象为八卦构成之物质基础,与五行物质四象未辰丑戌一一对应。后世把四象附为金木水火,实非五行本义之所在。
故八卦是自然物理量的分类(经),而阴阳五行归纳各物理量间的数理关系(纬)。五行合化可直译为物理方程,概括宇宙的根本运行规则。一个自然平衡、自我修复的系统,必然八卦齐备、五行运化——如同人体(洛书全息)。

问一下谁发明的五行,是人们传说中的鬼谷子吗。

五行是战国邹衍提出

中国的五行,究竟起源于何时?

五行的起源是中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最本质、最基本的物质,由此引申出万事万物。世界是由木、火、土组成的。它是由五种基本物质,金和水之间的运动和变化而产生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互生成、相互制约的运动中保持着动态平衡。水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起源传说或多或少都提到了水。事实上,在古代,“水”并不代表“财富”。长期以来,“水”代表着人类的苦难。这些食物对应于肾脏和骨骼。

火与水对应“火”:在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中,我们忘记了另一个牺牲品。心属于火。这个时候容易上火,心神不宁,心跳加快,增加了心脏的负担。所以,夏天最重要的是养心。除了多食养心,根据五行相克的原则,肾克心火,冬季补肾气是有远见的方法。

土是由于取水不便,最早的人们只能靠水生活。大约9000年前,古人学会了从土壤中制造容器(用来取水)。漫长的夏季多雨,是一年中最潮湿的时期。水分过多会伤脾胃,伤脾胃会影响食欲,所以盛夏时节我们总是没胃口。

木五行中的“木”代表风和风向。风是看不见的,只能被我们感知。风与“木”是统一的。五行本来是按照肝、心、脾、肺、肾的方向。如果肝脏过度劳累和虚弱,心、脾、肺、肾都会进入患处,过度劳累所积累的愤怒也会损害肝脏。所以加班的零食,不妨准备一些酸的。

金五行中的“金”原本不是指金属,而是指“战、伤、杀”。以金为主的食物主要对应肺,多为白色食物。它们性情平凉,能强肺健脾,还能促进肠胃蠕动,加强新陈代谢,使皮肤充满弹性和光泽。

五行是谁发明的

金、木、水、火、土——即五行,与五行相对应的尚有五色红、黄、蓝、白、黑、以及五脏心、肝、脾、肺、肾,是古代春秋《黄帝内经》中由来的。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原为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黄帝内经》与《道德经》、《易经》并称中国史上三大奇书,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先人们据阴阳五行解说人间世事,推理人之生理、病理的宏篇巨制。据推断可能是汉朝刘向刘歆父子集先人之果编纂而成。

在当今社会,你认为阴阳五行学说还会被人们认可吗

当今社会阴阳五行说还是被人们认可的。比如在心理咨询中,农业生产中都用到了阴阳五行学说。

五行是谁提出的?

五行学说兴盛与战国时期,五行对应五德最先是邹衍
邹衍是道家代表人物、阴阳家创始人,汉族,战国末期齐国人。他提倡的主要学说是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