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卦象
我国历史上的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发展来的?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有很多的文化成就,其中有不少甚至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我们喜欢将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四个发明称为四大发明,以此来代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巅峰,实际上还有一些科学成就完全不亚于四大发明,二十四节气就是其中之一。
提到二十四节气很多人更多的把他认为是传统文化,更多人多他的认知停留在文化和习俗的阶段而非科学,甚至有一些人还会质疑他的科学性,那我可以斩金截铁的说二十四节气相当的科学而且还是古代全世界范围内最科学的理发之一。
二十四节气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关于他的一首儿歌,他应该是世界上用文字描述最短的科学发明之一只有短短的四十八个字。但是这四十八个字却浓缩了古代中国的科学家对于太阳周期运动观察和掌握的精华。那接下来就用事实来告诉大家二十四节气有多科学。
一、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与含义
历史沿革
上古时代人们通过夜观天象授时定法就已经基本掌握了天文规律,正是由于上古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宇宙和天象的探索,所以在文明之初就奠定了历法的基础。其中“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代历法体系中的基础历法之一。
完整的节气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上古时候的基础之上又经过后世天文家的观测和记录,最后整合成为符合太阳运动的农业运作规律。
《易经》记载:“变通莫大乎四时。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在商朝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四个基本的节气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而在周朝节气就增加到了八个。
史书上第一次出现二十四节气是在《淮南子》当中,汉代也是中国历法奠定的时代之一。“二十四节气”正是称为国家的法定历法则是在西汉时期,采用了土圭测日影确定了日影最短的冬至日。以冬至为一年起点从此往后等分二十四分,中国农历当中的阳历基本敲定。
而现在我们所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则来源于三百多年前的清代确定的名为“定气法”的二十四节气,“定气法”是中国历朝历代天文学者观察的经验集合,是根据太阳的黄道圆周360度进行等分成二十四分,与现代科学对于原理相同,基本一致。
节气含义
中国传统的历法被称为农历,而农历并不是一种历法而是一种阴阳合历,所谓阴阳就是月亮与太阳。二十四节气最重要的作用是体现太阳的运动规律,并把它反应到农业的运作上面,以此来安排进行农业生产。
依据“定气法”,立春为一年的开头,“立”就是开始的意思,意味着春天开始,万物又进入了新的轮回当中。
雨水是典型的地理气象节气,位于春中的雨水节气东风解冻袭来带来了大量的湿气因此是雨水多发的季节,降雨增多意味着万物开始萌动。惊蛰的意思是春雷滚滚惊动了冬眠熟睡的动物,“蛰”就是冬眠的意思。先是雨水唤醒草木,待到草木初具苗头之后才轮到动物复苏符合自然规律,而且春雷季节也是古人对于气象的精准把控。
春分的“分”指的是春天过半,将整个春天分成两半的意思,属于中气。清明是重要的节气与节日融合的代表,到了清明已经代表草木茂盛春天,大地已经完成了蜕变。谷雨是雨量充沛的季节,植物茁壮生长也意味着春天的使命完成接近尾声了。
立夏和立春一样代表着夏天的开始,一年进入了第二个季节又要该换一次天地妆容。按照古代的说法夏季是放纵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一年当中最繁茂的季节。小满指的是春天发芽的种子已经开始籽粒饱满是农业运作当中重要的判断节气。
芒种是作物交接的季节,在广大的北方(古代主要的经济中心是北方)一年两熟麦子在此时成熟而又要赶着时节种下稻子,是农民收获忙碌的时节。夏至的“至”和“分”一样是中气,意味着夏季到半。同时夏至日也是一年当中白昼最长的时间,是古代对于太阳观测的精确科学记录。小暑已经到了农历的六月,意味着天气已经开始感到炎热,半个月之后的大暑就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符合北半球的规律。
立秋是秋天到了,天地又要换一次颜面。值得一提的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是处暑,意味着暑气接近尾声,这个本该在夏末就出现的节气拖到了秋天,而这正是和中国的地域气候契合被称为''秋老虎''。白露是天气开始转凉,已经可以看到热气凝结而成的露珠发白。
秋分是秋季之中,是昼夜平分的节气,从这一天往后黑夜大于白天。寒露到了农历九月已经可以感到微微的寒冷,露水已经开始冰凉。霜降是夜晚的热气不是凝结成露珠而是直接凝冰成霜,霜的出现意味着秋天要结束冬天要来到了。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天地再次改头换面,万物开始收藏。小雪是冬天宣告自己到来的第一波攻势,开始将天地换新颜。而大雪则是冬天的极盛之时,大雪过后天地皆白,万物陷入寂静。冬至是冬季之中,这一天是全年当中白昼时间最短的时候。小大寒凝聚了古人的智慧,雪到而非天寒,雪过之后温度继续降低,迎来了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间段。
二、二十四节气的科学观测
人对于太阳观测最早的方法就是“立竿见影”,《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在所有天文仪器中,最古老的是一种构造简单、直立在地上的杆子。”
根据现代的考古,我们可以确定至少在四千年前已经有完整的观测体系,因为出土了那个时候观测太阳用的器具。
古代测量日影有两个道具,一个是竖着的杆子叫做“表”,一个是横着正南正北放置的尺子叫做“圭”。通过读取长度和方位可以进行授时也可以掌握一年当中四季变化与太阳运动的规律,是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重要一步。正是通过持续不断的观测古人发现了一年之间有日影最长和最短的两天并由此确立了夏至和冬至。
中国古代很早就设立了专门用来观察太阳和自然变化的官职叫作“羲和氏”,《世本·作篇》记载:“羲和作占日”,宋衷注:“占其型度所至也。”
北齐时候的张子信发现了太阳运动并不是匀速运动的规律,并且提出了太阳在秋分之后跑得快,在春分之后跑得慢的结论观点。这就解释了在此之前的“平气法”制定的二十四节气在实际使用当中总是差那么几天的原因。
而直到千年之后,借助现代仪器才发现是因为地球轨道是椭圆的导致的。这也是后来二十四节气改为“定气法”的最早科学观测基础。
隋朝之后在观测当中出现太阳运动的不均匀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唐朝的时候虽然定注历法还是使用“平气法”,但是在实际的计算和使用上面已经采用了“定气法”,按照现代精密仪器的观测也就是千年之前的“定气法”,其科学性不言而喻。
虽然由于等因素“定气法”的推广过程艰难,但是其观测的科学事实不容置疑,最终在清朝的时候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最终更加科学的“定气法”完全取代“平气法”。中国人在科学的道路上自我完善,自我纠正。
所以它绝不仅仅是一项传统文化,也绝不仅仅是传统习俗,他代表着中国古代对于宇宙天文探索的最高成就。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与纠正也代表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科学技术成果。
易经八卦中节和气指的是什么?
节气中的“节”和“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小寒属于“节”,其余十二个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大寒属于其“气”。农历月份每个月的前半部分属于节的范畴,后半部分属于气的范畴。节和气,指二十四节气。在易学里,中节和气指什么,
确切的说,指的是“节令”与“中气”。每月一个节气。全年12月,平均分布就是廿四节气(12个节令与12个中气)。
因为,廿四节气中,有12个节令和12个中气;
又因为,我国在排列的节气上,按“节”排在前,“气”排在后。
故,举实例:农历二月的节气(惊蛰,春分),通常按命理来推算,是不把春分纳入计算的,直计“惊蛰”为二月。
其他的,皆以此类推。
《易经》中究竟有没有高深莫测的东西?
有。《易经》里面的每句话都富含深刻的道理,给人们启迪,需要耐心寻味。有的,整本易经就是一本古代神书。也是中国第一本探索宇宙秘密以及人生哲学的书。
《易经》中有高深莫测的东西。对于我来说,哲学就是高深莫测的东西。
《易经》中是我国古代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记载万物变化规则的书。是辩证的哲学理论的书。是追求事物本身真相的书。是有利于农业发展的书。也是适用于中医学科理论的书。《易经》中包含了《周易》,包含了道家的思想,包含了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我国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很多的思想都是受到《易经》的影响,从《易经》中提取精华理论,然后总结出来的道理。易经一个八卦图就有好天地万物。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易经》对农业的影响有多大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是根据《易经》来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是对农业发展十分有利的总结,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根据二十四节气,农民伯伯可以选择日子进行务农的工作。什么时候种庄家,什么时候可以休息。什么时候避暑,什么时候加衣服。这些都可以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决定。二十四节气一直运用到我们现代的生活当中,都没有过时。
二、《易经》是不是一本算卦的书在我们的日常认识中,《易经》可能就是一本算卦的书,但实际上《易经》里记载着万物的变化。根据万物的变化来推理推导一些事情。比如说天气和天体运动。我们地球上的自然灾害也和天体运动有关系。所以《易经》就能利用科学的原理推断出一些大概的事情。
三、《易经》对后世思想的影响有多大《易经》对后世思想的影响特别巨大,可以说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皆出自于《易经》。
根据《易经》我的赞过不了5000,如果超过,我吃了易经。
易经中有许多宝贵的知识和哲理,发人深省,读懂了这些,个人的心态和境界就会上一个档次了。科学出来的文盲有必要问有关高级文化的问题?二十四节气: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定气法”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古人十分注重“立夏”的礼俗,旧时人们在立夏时举行“迎夏”仪式,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是二十四节气里第七个节气,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是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夏字是“大”的意思,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在气候学上,日平均温度在10度以下为冬季,日平均温度在10度以上至22度以下为春季或秋季,日平均温度在22度以上为夏季。
2021 年 5 月 5 日 20时 25分,标志着进入到癸巳月。
立夏的三候为: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立夏后第一个五天蝼蝈鸣,蝼咕和蝈蝈开始鸣叫,蝼蛄俗名耕狗、拉拉蛄,地下越冬。清明后在地表活动,5月上旬~6月中旬是蝼蛄最活跃的时期。如果没有鸣叫,古人认为将有涝灾。
蝼蛄是多种地栖性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蝼蛄科昆虫的总称,俗名耕狗、拉拉蛄、等,蝼蛄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各地,此类昆虫身体梭形,前足为特殊的开掘足,雌性缺产卵器,雄性外生殖结构简单,雌雄可通过翅脉识别(雄性覆翅具发声结构)。
蝼蛄也是一味中药,它的药性质,性味咸,寒。入胃、膀胱经。功能利水通便。可用于治疗水肿、石淋、小便不利、瘰疬、臃肿恶疮等。
蝼蛄在民间还有很强大的食用,主要油炸为主,撕去短翅膀,下油锅炸至金黄,撒上细盐。带有一点点泥土味道,口感脆,没什么昆虫特别味道,可能蛋白质不多,和蚕、马蜂、竹虫的味道差不多。
一候的植物:稠李,落叶乔木,蔷薇目蔷薇科稠李属植物,花期四月到五月。
北亚、北欧均有分布,耐寒性强。春观其花,秋观红叶和果实,是良好观赏树。叶子可入药,有镇咳祛痰之功效。果含蛋白质,糖等,可鲜食或加工。还是优质木材和蜜源植物。
第二个五天蚯蚓出,天气热了,地气足了,蚯蚓从地里爬出了地面。蚯蚓没有按时爬出来,古人认为后宫宠妃谋害皇后。
蚯蚓别称:地龙、曲鳝等,环节动物属爬行种动物,有“生态系统工程师”的美称。
蚯蚓是分解者,对于人类来说,它可以分解掉人类生产的有机垃圾,使其变成无机物,供植物等利用。
蚯蚓还可以作饲料、食品和药材,对人类的益处很大。
二候的植物:钝叶杜鹃,又名石岩,常绿灌木,花期三月到五月。原产日本,耐热不耐寒。观赏植物,是做花篱和盆景的优良材料。
第三个五天王瓜生,别名钩、藈菇《尔雅》性味苦,性寒,入心、肾经。天气热时,瓜开始长出来,如果王瓜没有按时长出,意味着贵族将会受贫。
王瓜是葫芦科栝楼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它主要生长于山坡疏林中或灌丛中,在中国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均有分布。
王瓜的主要功效有:清热,生津,消瘀,通乳。主治消渴,黄疸,噎膈反胃,经闭,乳汁不通,痈肿,慢性咽喉炎。
三候的植物:泡桐,又名白花泡桐。原产于中国,喜光,较耐阴,喜温暖气候,耐寒性不强。落叶乔木,三月到四月先叶开放,速生树种,春天白花满树,花、叶、果根均可入药,木材可以制造家具、乐器和造制纸的良好材料。
药用上,古时对药用也有记载,如《本草纲目》(1578年)记述:“桐叶……主恶蚀疮著阴,皮主五痔,杀三虫。花主傅猪疮,消肿生发。”医学上发现泡桐的叶、花、木材有消炎、止咳、利尿、降压等功效。
立夏的民俗:
一、迎夏
帝王会引领大臣到郊外,穿红衣坐红车,迎接夏天。
二、斗蛋或者吃蛋
三、吃豆饭
将豌豆和糯米蒸饭吃或者是将五豆(红豆、黄豆、青豆、黑豆、绿豆)和糯米一起蒸饭吃。
四、称秤
大家在立夏这天,称秤,一边称一边说些吉祥话,寓意着祝福。
五、疰(zhu)夏绳
将五线系在小孩手腕上,寓意消灾避难。
六、忌坐门槛
在古代时,门槛都是大木头做的,门槛因为埋在土上,夏天地气上升,门槛上湿气重,所以不能坐。同时,有句俗语:“夏不坐石,冬不坐木”。也是同理,在这些季节里,木和石的湿寒很容易进入体内。
立夏需要注意的衣食住行及事项:
一、衣
天气渐暖已经进入夏季,我们需要注意防晒,同时需要注意天气的变化,适时增减衣物。
二、食
在中医五行学说里,心属火,心主血,心最喜欢的颜色是红色。因此夏季养心最好吃些赤色食物。
夏季正好是各种绿色蔬菜上市时,木生火,可以吃绿色蔬菜,多食果蔬,增加维生素的摄取。
也可以多食:桂圆粥(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适用于劳伤心脾、思虑过度、身体瘦弱)
荷叶粥(荷叶1张、粳米100克)
三白饮(白茅根50克、白木耳15克、白糖10克,代茶喝)
三豆饮(绿豆100克、赤豆50克、白扁豆30克、煮烂代茶饮)
三黄饮(黄豆50克煮熟、黄瓜、蜂蜜)
四君子汤(健脾补气)
三、住
夏季多开窗通风,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家里多摆放些鲜花,让我们的心情愉快。
也可以点一些薰香,夏季蚊虫多,除了防蚊虫,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心情舒畅,心安于夏。
四、行
夏天的繁盛的季节,运动是非常适合的,各种运动都可以,运动中需要注意适量为好。
大家要晚睡早起有助于健康。我们感应天地的按排,珍惜时间,多多利用白天的时间。让我们如同草木一样繁盛起来。
五、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
立夏时节,阳气升腾,温差变化大,老年人应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感冒的发生。夏主心,心为君主之官,心主喜,喜欢喜悦快乐的情绪,加上上半年为阳气生发之时,要抒发助阳气为主,让心情愉悦,如遇不开心之事,可以到发泄出来,不要压在心里。
这个节气正好听一曲古琴曲《石上流泉》,正好应了这个节景。正如曲名一样,初夏的清泉,潺潺流过清青石上,青石上流清泉,让我们心头清凉安舒。
石上流泉初见于明代的《琴谱正传》。存谱为八段。关于它的作者,有伯牙或刘涓子等说法,并不可信。乐曲表现了碧涧泠泠、枕流漱石的意趣。
二十四节气代表的是气候变化、降水量变化,而易经六十四卦代表的是自然规律的总结,按照上古时候人们的想法,两者之间是存在着联系的,甚至有对应关系,我们可以从每一种节气中对照查找出某些卦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与六十四卦之间的联系。
立夏对应的卦是:既济卦、益卦,这两个卦都是上卦。
既济卦:坎为水,离为火,水火相交,水在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大功告成。既,已经;济,成也。既济就是事情已经成功,但终将发生变故。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既济卦》象征成功:此时功德完满,连柔小者都亨通顺利,有利于坚守正道;开始时是吉祥的,但如有不慎,终久必导致混乱。
益卦:利于有所前往,利于涉越大河。
从卦象看,风骤则雷迅,雷激则风烈,两相助益,所以卦名为“益”。从卦义看,损上益下,益下则本固,实际上是下益上亦益,所以卦名为“益”。益卦上体为巽,巽为木,木可济川,所以言“利涉大川”。
卦辞言“利往”,又言“利涉”,意在告诫在主动争取可获益的情况,若有济变之机,便当奋力以求,不可坐失良机。
立夏是一个万物当立的节气,一年之中最为繁荣的节气,我们做人做事应上天的按排,珍惜时光好好努力。
二十四节气,起源是什么?
起源就是一些农耕以及天象,还有大家记录时间的方法,所以才得来了二十四节气的这种看法。
二十四节气和易经的关系密不可分,或者说,二十四节气就是源自易经。
二十四节气的本质是对一年周期二十四个典型阶段的划分,其内核是阴阳二气在一年中运行的二十四个典型的特征。
易经系辞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生两仪是对阴阳二气一年中运行进行的二分法,包括上半年和下半年。上半年是阳气从初始到增长道最大。下半年是阴气从初始到最大。所谓阳长阴消,阴长阳消。最显著的就是冬至和夏至,是阴阳二气的两个分野。从冬至到夏至是阳长,夏至就是阳气到了极点。从夏至到冬至,是阴气增长,冬至是阴气达于极点。易经则是乾卦和坤卦。这是二十四节气的二分法,最初的形态。
两仪生四象就是阴阳二气在一年的四分法了。相当于二十四节气的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易经则是乾坤坎离,和河图有关。这是二十四节气的四分法,中间形态。
四象生八卦就是阴阳二气在一年的八分法,相当于二十四节气的 立冬 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易经则是洛书八卦。这是二十四节气的八分法。
然后就是十二地支,相当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当于二十四节气的十二个节。这是阴阳二气在一年之中的十二分法。易经也有十二辟卦。分别是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乾卦,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 坤卦。这是二十四节气的十二分法。
再继续分下去就是二十四节气了,是对阴阳二气在一年中的二十四分法。有首诗可以方便记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就是这样随着古人认识的深化和对农业要求的精细化,一步步演变过来的。本质还是根于阴阳二气的运行。只不过是把阴阳二气的运行分为若干个阶段罢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认识一步步深化的结果,是随着农业种植水平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有着重大的现实的意义。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就是清明节在种植上的谚语,也是经验总结。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在易经的解释
正月是寅月开始,而十二地支中,又以“子”开始,而夏历的子月是十一月,十一月的节气有冬至、大雪两个,一个月有两个节气,其中一个是节,一个是气,大雪是节,冬至是气,这个时候是复卦,在卦象来看,上面都是阴爻,代表寒冷,一阳生,从地底的动能发生来的。
二十四节气与八卦对应的关系是:每季分属一“正卦”,即春属震木、夏属离火、秋属兑金、冬属坎水;每卦六爻,四季四卦刚好配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又分上中下 “三候”,一年共72候,每候5天,计360天加上闰月,正好365天。
其中:坎卦对应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震卦对应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离卦对应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兑卦对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十二月是丑月,这个阳能又逐渐上升了一些,初爻和第二爻都变成了阳爻,有两个阳爻了,因为内卦变了,变成了兑卦,兑为泽,于是重卦变成了地泽临卦,在节气上小寒为节,大寒为气。
到了正月是寅月,阳能逐渐上升,气温也开始上升,此时就变成了地天泰卦,下面三爻都是阳爻,所谓“三阳开泰”,就是说已经有三个阳了,万物开始萌发生气,立春是节,雨水是气。二月是卯月,内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震为雷,雷天大壮;惊蛰为节,春分为气。二月的惊蛰节对于我国的农业可以说非常重要,在立冬以后,一些蛇、虫、青蛙等动物就看不见了,口里含一团泥巴,钻到地底下面,不吃东西,也不动,我们都称之为冬眠的状态,在我国古代称作“蛰”或是“蛰伏”。这些动物要到二月雷天大壮的时候,第一声春雷炸响,这些蛰伏的蛇虫等才会吐出口中的泥巴出洞,所以称作惊蛰。
三月卦象又有变化,到了春天了,节气是清明、谷雨;大陆的气候,这个时候最舒服是清明了,属于春风拂面,天朗气爽的时期,气候处于不冷不热,比较均衡。
四月是乾卦,节气是立夏、小满。在这个卦象来看,六爻全是阳爻,也说明阳能到了极点,正是易经中所说的“物极必反”也就是说已经到了极点,实际上每年最难受,最闷热的是四月了。
立春对应什么卦
立春对应泰卦。
《易经》64卦中,有12个卦对应着十二个月,即十二消息卦。其原理都是以卦象六爻框架的阴阳两爻,代表天地之阴阳二气,用阴阳二气的升降次序来模拟大自然的24节气,每两个节气对应着一个卦象。这12个卦分别为:复、临、泰、大壮、_、乾、_、遁、否、观、剥、坤。
立春是24节气的第一个,从立春到雨水对应的十二消息卦为泰卦。“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这个时候气温慢慢回升,万物复苏,大地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