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阁的名字,古风院落名字清雅脱俗
古代怎么称呼图书馆?
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称做“图书馆”,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我国。我国古代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
扩展资料:
现代图书馆也可以称为藏书阁。最古老的藏书阁是浙江宁波的天一阁。天一阁是明代兵部侍郎范钦创建于嘉靖年间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一家图书馆。
因它走过了一段极端艰难的藏书历程,因而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典范和文化奇迹,从而成为中国藏书文化的象征。
天一阁原有藏书7万卷,至解放时因战乱等原因散失减至1.3万卷,后经天一阁文物工作者悉心访求和宁波藏书家的慷慨捐赠,又寻回范氏原藏4000卷,加上向社会征集的古籍,新天一阁现已有藏书30万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图书馆
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称做“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 “台”、“殿”、“院”、“堂”、“斋”、“楼”罢了。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
据《在辞典中出现的“图书馆”》说,“图书馆”一词最初在日本的文献中出现是1877年的事;而最早在我国文献中出现,当推《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时为1894年。中国最早的省级图书馆为1904年创办的湖北省图书馆。“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我国。
扩展资料: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图书馆出现了,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
老子可以称得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因为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史”,就是专门管理图书的官职。
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
唐代的魏征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旺起来的。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除了因素外,经济情况,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唐代末年,眉州的“孙家书楼”,藏书量在四川首屈一指;明朝范钦的天一阁,也是享誉古今,天下闻名的“图书馆”。
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就是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秘书监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的俸禄是六百石米。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了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
清代除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这些图书馆外,还在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也收藏过图书,这些机构的长官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负责管理这些图书,算得上兼职的图书馆馆长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图书馆
古代对图书馆的称呼是不同的,各个朝代都不大一样,如宋代的崇文院、清代有皇史宬等等,那些都是皇家的图书馆。具体的名称有下面几个:
1、盟府,出现在周朝。《左转·僖公五年》:“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意思是说,有功劳受到王室封赏的记录,都收藏在盟府里。此“盟府”即我国图书馆的雏形。
2、守藏室,春秋时的思想家老聃当过“守藏室之吏”,管理“百国之书”。
3、石室,出现在秦朝。《史记·太史公自序》:“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4、阁汉代在使用“石室”的同时,还建造了“阁”来藏书。汉高祖的相国萧何曾在未央宫北面盖了三座“藏书阁”,其一名曰“天渠阁”,专门收藏入关时所得的秦朝图籍。
“阁”在明清两代得到很大发展,公私皆建。
5、秘阁,始于汉止于宋,是皇家图书馆,专门收藏珍贵图书,且设有专门的官吏管理。
6、崇文院、为更好地藏书和实施教授,唐代设立了崇文院,作为专门藏书的地方。
7、直到清末,才在北京成立了京师图书馆,收藏了所有能收集到的图书。1928年,中华民国改“京师图书馆”为“国立北平图书馆”。
宁波人范钦的天一阁:
扩展资料
明代的国家图书馆名“文渊阁”;私人建的有常熟人毛晋的汲古阁,宁波人范钦的天一阁等。
特别是乾隆当政时,一朝就建了七个国家图书馆。
它们是:文渊阁(北京紫荆城内)、文津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渊阁(圆明园内)、文宗阁(江苏镇江金山寺)、文汇阁(江苏江都县)、文溯阁(沈阳故宫)和文澜阁(杭州西湖孤山)。
我国公开图书馆应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端方督江苏时创立的江南图书馆为最早,当然,从命名来说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但实际上,却可以追溯到南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藏书阁
古代文人书房叫什么名?
古代书房也叫“书斋”,古人认为读书是件清心凝神的事,该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因而书房以“斋”命名。至于书房的室名,则是依据个人个性与品性、寄情与爱好来确定,诸如:王安石的“昭文斋”、蒲松龄的“聊斋”、刘鹗的“抱残守阙斋”等等。也有古人书房取名还有用堂、室、屋、楼、馆、阁、轩、舍、居、洞、庐、庵、簃亭、山房等等,各有寓意。有的更是别出心裁,不限于此。古代文人书房有斋、屋、居、房、室、堂、馆、轩、园、亭、庐、庵、楼等雅号, 还有“芸窗”、“芸馆”、“萤窗”、“雪窗”、“鸡窗”等别名。
斋:蒲松龄“聊斋”、王安石“昭文斋”
屋:郑板桥“青藤书屋”、毛泽东“菊香书屋”、鲁迅“绿林书屋”
居:叶圣陶“未厌居”
房:文征明“玉磬山房”、林则徐“云左山房”
室:刘禹锡“陋室”、梁启超“饮冰室”
堂:纪晓岚“阅微草堂”、唐伯虎“梦墨堂”
馆:龚自珍“盟鸥馆”、王维“竹里馆”
轩:归有光“项脊轩”、朱熹“达观轩”
园:沈括“梦溪园”
亭:杨雄“玄亭”
庐:闻一多“二月庐”
庵: 黄宗羲“惜字庵”
楼:王世贞“尔雅楼”、钱谦益“绛云楼”书房里面有中华文化的流传脉络
古代文人名人的书屋名称
竹里馆: 唐代诗人王维的居室名。 梦溪园: 北宋科学家、家、文学家沈括的书斋名。 书巢: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名。 本穴世界:宋末诗人郑思肖的书斋名。 梅花屋: 元代画家、诗人王冕的画室名。 项脊轩: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书斋名。 七录斋: 明代文学家张溥的书斋名。 青藤书屋:明代大画家徐文长的书斋名。 惜字阉: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黄宗羲的斋名。 惜抱轩:清代桐城派古文学家姚鼐的书斋名。 春在堂: 清代文学家俞樾的书斋名。 二十七松堂:清代文学家廖燕的书斋名。 抱残守缺斋:清末小说家刘鹗的书斋名。 十驾斋:清代学者钱大昕的书斋名。 瓶水斋: 清代诗人舒位的书斋名。 人境庐:清代诗人黄遵宪的书斋名。 饮冰室:清末学者梁启超的书斋名。 何妨一下楼: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的书斋名。 犹贤博弈斋:现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书斋名。 北望斋: 现代作家张恨水的书斋名。 三松斋: 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的书斋名。 磨剑室·羿楼: 现代著名诗人柳亚子的书斋名。 菊香书屋: 毛泽东的书斋名。 龙虫并雕斋: 当代语言学家王力的书斋名。 励耘书屋: 当代史学家陈垣的书斋名。 紫罗兰斋: 当代作家、园艺家周瘦鹃的书斋名。 积微斋: 当代语言家杨树达的书斋名。 缘缘堂:当代画家丰子恺的书斋名。 师牛堂: 当代画家李可染的画室名。 双清楼:当代国画家何香凝的书斋名。 双柿斋: 当代画家胡挈青的画室名。 艺海堂: 当代画家刘海粟的书斋名。 樱榴居: 当代著名作家鲁彦周的书斋名。 无止境斋:当代著名作家姚雪垠的书斋名。 桂叶草堂:当代著名作家杜宣的书斋名。 宽堂: 当代红学家冯其庸的书斋名。 再补充几个,人物不知道的话自己查 T T 陈 寿——万卷楼 陶渊明—— 归去来馆 陈子昂—— 读书台 杜 甫—— 浣花草堂 薛 涛— —吟诗楼 刘禹锡——陋 室 白居易——庐山草堂 欧阳修——非非堂 曾 巩——南轩 司马光——读书堂 王安石——昭文斋 苏 轼——谷林堂 黄庭坚——滴翠轩 米 芾——宝晋斋 周邦彦——倾曲堂 陆 游——老学庵 范成大——石湖别墅 朱 熹——达观轩 辛弃疾___稼轩 王 冕——梅花屋 李东阳——怀麓堂 唐 寅——梦墨堂 归有光——项脊轩 徐 渭——青藤书屋 项元汴——天籁阁 王世贞——尔雅楼 董其昌——画禅室 钱谦益——绛云楼 傅 山——霜红龛 顾炎武——堡中书斋 侯方域——壮悔堂 吴嘉纪——陋轩 朱彝尊——静志居 张 英——双溪草堂 蒲松龄——聊斋 石 涛——大涤草堂 查慎行——槐簃 沈德潜——归愚斋 郑 燮——板桥书屋 曹雪芹——悼红轩 袁 枚——所好轩 纪 昀——阅微草堂 李调元—— 万卷楼 邓石如______铁砚山房 洪亮吉——更生斋 林则徐——云左山房 杨以增_____海源阁 龚自珍——羽陵山馆 魏 源——古微堂 俞 樾——春在堂 翁同稣——瓶庐 刘铭传——盘亭 任伯年——颐颐草堂 吴昌硕——缶庐 黄遵宪——人境庐 康有为——游存庐 丘逢甲——念台精舍 齐白石——百梅书屋 谭嗣同——莽苍苍斋 章太炎——膏兰室 梁启超——饮冰室 沈 寿——天香阁 沈钧儒——与石居 于右任——鸳鸯七志斋 黄炎培——非有斋 何香凝——双清楼 李叔同——晚晴山房 陈 垣——励耘书屋 鲁 迅——绿林书屋 冯玉祥——抗倭楼 苏局仙——水石居 马一浮________蠲戏斋 夏丏尊________平屋 张 钫_________干唐志斋 柳亚子________磨剑室 柳亚子________上天下地之庐 陈寅恪_____ 不见为净之室 陶行知_____ 不除庭草斋 胡 适_______藏晖室 毛泽东______菊香书屋 梅兰芳______梅花诗屋 徐悲鸿______八十七神仙馆 周瘦鹃_____紫罗兰庵 林语堂———有不为斋 郑逸梅———纸帐铜瓶室 郁达夫———风雨茅庐 刘海粟———存天阁 徐志摩_______眉轩 潘天寿_______听天阁 朱自清________犹贤博弈斋 丰子恺__________缘缘堂 闻一多________何妨一下楼 张大千_________大风堂 俞平伯________永安居 冰 心___________力构小窗 石评梅_________荒斋 胡 风________四树斋 梁实秋_______雅 舍 沈从文_______窄而霉斋 胡絮青_______双柿书屋 李可染________师牛堂 赵朴初_______无尽意斋 邓 拓————苏画庐 启 功————小乘阁 吴祖光———逸兴居 田家英———小莽苍苍斋 黄 胄———伏枥堂
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斋名有老学庵,七录斋,春在堂,陋室,聊斋,绿林书屋,百梅书屋,等,介绍如下:
1、老学庵,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题名“老学庵”,他说,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为书斋名。
2、陋室,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书斋名。其书斋布置朴素简陋,但诗人却在这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陋室铭》。他还把自己的“陋室”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茅庐”以及西汉大儒扬雄的“云亭”相提并论。
3、聊斋,清代作家蒲松龄应该试着邀请人们去学习谈话,然后根据朋友讲述的故事将他们加工成小说。因此,他把他的研究称为“廖斋”。
4、七录斋,明代着名学者张炜的研究被命名为“七录斋”。他非常渴望学习和勤奋的笔迹。他阅读的书必须自己复制,复制,再次阅读,阅读和刻录,然后再次复制。重复六次或七次,以达到“彻底性”,因而得名。
5、格林伍德书店,鲁迅在上海的名字是“格林伍德书店”。鲁迅在黑暗时代呼吁中国革命事业,一些反动的文人将他归咎于“学习”。他将这家名为“绿林”的书店命名为嘲笑。
6、白梅书屋,中国画大师齐白石35岁。他在家乡湘潭建了一所房子。他周围有许多梅树。他非常喜欢它,所以他把它命名为“百梅书屋”。
扩展资料:
书屋简介:
书屋是中国知名知识分子和名人创作和研究的地方。
“今天使用古代,中国使用海洋。”选择标准鲜明,鲜明,思想范畴的文章是科学的,科学的文章是艺术的,艺术的文章是意识形态的。
书屋以“收集思想精髓,提升文化品位,拓宽生活视野,激发生活情感”为宗旨,努力将国内外刊物的杰作引入社会,展现知识分子的精神。与时俱进,反映中国知识。世界修辞,文化修辞和人文关怀的圣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屋
古代文人名人的书屋名称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陋室: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名。刘禹锡曾专门写下了篇脍炙人口的诗篇《陋室铭》,用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他把自己的“陋室”与三国时诸葛亮的“茅庐”以及西汉文学家杨雄的“玄亭”相提并论,表现了高洁的品行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老学庵: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斋名。名字来源取“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之语铭斋,立志要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3、苦斋 :明朝文学家章溢隐居在龙泉县一间陋室里进行学习和创作,他以苦为乐,发奋用功,写出不少著名的诗文。他曾说:“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刘基为这种精神所感动,写了《苦斋记》一文,把章溢的书斋取名为苦斋。
4、“七焚斋”: 又叫做“七录斋”。来源于明朝文学家张溥,他自幼勤奋好学,读书时,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完毕后,朗读一遍即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烧,如此反反复复达六七次之多。天长日久,他的右手握笔处长出了老茧。为了勉励自己,他就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焚斋”。
5、项脊轩:明朝文学家归有光的书斋。据说,他的远祖道隆曾居住在江苏太仓县项脊泾,他以“项脊”命名,有纪念祖先的意思。
6、聊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题书屋为“聊斋”。相传,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为搜集素材蒲松龄常设烟、茶在路边,过路人只须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一旦听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龄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的书屋名便取名为“聊斋”。
7、瓶水斋:清朝诗人舒位一生涉猎极广,知识渊博,文思敏捷,写诗挥洒自如。他把自己的创作成果比作从汪洋大海中汲取出的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书斋为“瓶水斋”。
8、绿林书屋:20年代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支持学生运动,被反动文人诬为“学匪”。“学匪”住的房子,当然是强盗的所在,因此,鲁迅先生把其寓居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书斋取名为“绿林书屋”,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
9、北望斋:现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抗日战争中欣闻平型关大捷,看到了中国反侵略的希望,命屋名为“北望斋”,寄托他对中国的希望和对故乡的怀念。
10、羿楼:抗日战争期间,著名诗人柳亚子将他的书斋命名为“羿楼”,羿者为古代神话中的射日英雄,“日”指日本帝国主义,以此表现他的爱国精神。
11、静虚村:这是作家贾平凹的居室名。他说:“我刚从山里搬到西安时,住城北新村,地方虽小,却很安静,我就取名‘静虚村’。静是心静,虚是心宽,包容大”。
12、龙虫并雕斋: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著作甚丰,有浩瀚的专著、有精美的小品,拿他自己的话来说:“古人有所谓雕龙、雕虫的说法,在这里,雕龙指专门所著,雕虫指一般的小文章、小意思。”龙虫并雕,两样都干。故将自己的书斋取名“龙虫并雕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文人也有自己的书斋名,例如梁启超的“饮冰室”、叶圣陶的“未厌居”、 闻一多的“何妨一下楼”、丰子恺的“缘缘堂”、 孙犁的 “耕堂”等等,每一间书斋名都包含有特殊的意义,真是韵味无穷。
扩展资料:
书屋,指让人们在里面藏书、读书用的屋子,并且可以在里面作诗、写字。朋友来了,可以一起在里面谈论诗文
【词语解释】
书屋:指的是书斋、供藏书读书用的房子。
唐朝诗人王建在《书赠旧浑二曹长》诗中写道:“替饮觥筹知户小,助成书屋见家贫。”
唐朝诗人李商隐在《自贶》诗中写道:“ 陶令 弃官后,仰眠书屋中。”
清代诗人颜星在《重刊小引》中写道:“戊午春,坐 徐认斋 书屋,抽架上得《家训》全集,喜心翻泪。”
【书屋简介】
书屋是中国大陆著名人文知识分子、名流雅士创作学习之地。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言远旨近,意味深长。择稿标准鲜明,特色显著,思想类的文章讲究科学性,科学类的文章讲究艺术性,艺术类的文章讲究思想性。
书屋以“荟萃思想精华,提高文化品位,开阔生活视野,激扬人生情怀”为宗旨,努力向社会介绍国内外出版物中的精品力作,展示知识分子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是反映中国知识界、文化界思想律动和人文关怀的圣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屋
凌烟阁: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
贞观十七年二月,
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
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
,命阎立本在凌烟
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褚遂良题之,皆大小,时常前往怀旧。
凌烟阁:
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
贞观十七年二月,
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
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
,命阎立本在凌烟
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褚遂良题之,皆大小,时常前往怀旧。
唐
白居易
凌烟阁
李贺
雅居寄情
陈寿
.万卷楼
陶渊明
.归去来馆
陈子昂.
读书台
杜甫
浣花草堂
薛涛.
吟诗楼
刘禹锡.
陋室
白居易.
庐山草堂
欧阳修
非非堂
曾巩
南轩
司马光
读书堂
王安石
昭文斋
苏轼
谷林堂
黄庭坚
滴翠轩
米芾
宝晋斋
1、陋室 唐代诗人刘禹锡 寓意:表现自己高洁的志向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老学庵 南宋诗人陆游 寓意: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
3、七录斋 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 寓意:表现了诗人酷爱读书、乐于学习的精神。
4、聊斋 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寓意:相传蒲松龄喜欢与路人畅谈,将精故事记下,便是《聊斋》。
5、瓶水斋 清代诗人舒位 寓意:把自己的知识和创作成就比作大海中的一瓶水,以示谦逊之意,所以命名自己的书斋为“瓶水斋”。
6、北望斋 著名作家张恨水 寓意:在抗日战争中欣闻平型关大捷,看到了中国反侵略的希望,命屋名为“北望斋”,寄托他对党的希望和对故乡的怀念。
7、梦草斋 上海作家谢冰心 寓意:为表示对爱打抱不平、落草为王的“绿林好汉”的敬慕,于是她把自己的书屋起名为“梦草斋”。
8、四步斋 上海作家赵丽宏 寓意:喜得新居,书房只有四步之长,却也自得其乐,因而命名为“四步斋”。
9、积微居 语言学家杨树达 寓意: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多是少的结果,少是多的积蓄。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
藏经阁,三味书屋,南书房中国七大书阁其名字都挂有三点水,为什么文宗阁却是例外?
之所以七大书格都有三点水是因为藏书最怕失火,所以易经中每一个阁楼都有三点水,但是文宗阁却没有是因为当时皇帝认为文宗阁前方靠水后方靠悬崖,是一个藏书宝地,所以觉得楼阁有没有带水都无所谓。
文宗阁事件在镇江金山的,在1779年的时候才修建的,这个阁楼是仿照天一阁来,建筑的与两侧的廊楼还有隔前的门楼围成了一个四合院形式,藏书楼,面临的是长江,楼前面是巨浪在楼,后面是山崖,气势非常的威严,后来清朝没落,当时太平天国的将领,带领部队猛攻镇江,把四库全书的抄本全部化为灰烬,160年之后,文宗阁才修建完成。
七大藏书阁在我国分为7个阁楼,其中包括文渊阁 、还有文津阁 、文源阁 、文汇阁以及文溯阁 、文宗阁 、文澜阁。
文渊阁是位于北京,在故宫方向太和殿东南,文源阁则位于北京的圆明园里面,文津阁这个阁楼是位于河北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山脚下,文溯阁位于我国辽宁省,沈阳故宫的西侧,文汇阁现在位于江苏省的江都县,也叫扬州市大观堂里面,文宗阁在我国江苏省镇江市,这里有个金山寺就在最里边,文澜阁在杭州西湖这块儿,湖山的南面,现在属于浙江省的图书馆。
对于古人他们的智慧是不容小视的,建立这么多的书阁,都是为了藏一些珍贵的书籍,但是由于当时军火方面比较落后,所以导致很多国家侵入我国把一些珍贵的书籍,包括这些阁楼很多都被损坏,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可见科技还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当时有电脑,那么这些名贵的书籍,就不会因为一把火而损坏,被烧毁。
我觉得这是巧合吧,或者乾隆皇帝有其他的考虑,文宗阁是乾隆皇帝亲自起的名字,至于为什么,没人敢去问。这个这个书阁以前整修过,整修过后那三点水就没了,而在整修之前,这个书阁和其他书阁一样有三点水,主要意誉未防火。这个阁里面有些特别的文物,是不让人随便进入的,而且还有专人看管大门。所以它标识跟别的阁不一样,这样可以很好的识别开来。古代图书馆叫什么?
古代怎么称呼图书馆?
在各个朝代都不大一样,如宋代的崇文院、清代有皇史宬等等,那些都是皇家的图书馆。另外像天章阁、龙图阁(一定听说过包龙图吧)这些是收藏宋代皇帝自己写的东西的图书馆。不过要注意包龙图可不是图书馆馆长呦。这不过是借龙图阁的名字,是包拯的帖职(全称是龙图阁待制阀
还有像清朝的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等等,这是收藏四库全书的。
明朝范钦的天一阁,这是私人图书馆。
周代以前早已有了藏书之举了,不过没有载于典籍罢了,到了周代就有了“史”这一官吏,来掌管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史记》说,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说,老子做柱下史,博览古今典籍。可见老子担任过当时的图书馆馆长是确凿无疑的了。孔了周游列国,得读120国的书籍。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墨子也说,他自己曾见过百国春秋。当时图书馆之多,藏书之丰富,于此可见。西汉 *** 重视图书事业。汉武帝时第一次由 *** 下令在全国征集图书,在宫内建立了颇具规模的收藏图书的馆舍。有人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见诸文字记载的图书馆。随后由刘向父子开始了我国历史上 *** 图书馆的第二次校书编目工作。但以上所说恐多系国家典藏,非普通人能够借阅的。
那么我国公共图书馆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按一般的说法,我国公开图书馆应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端方督江苏时创立的江南图书馆为最早,当然,从命名来说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但实际上,却可以追溯到南宋。据《广信府志》记载说:“绍熙、庆元间(南宋光宗和宁宗年号,1190-1200年),直敷文阁赵不迂(晋臣)建书楼于江西铅山县以供众览。谓邑人旧无藏书。士病于所求,乃储书数万卷,经、史、子、集分四部,使一人司钥掌之。来者导之登楼,楼中设几度,俾能纵览。”另外,在《稼轩集词题》中也有记载说,有个名叫郑文英的人,在福州建了一座“巢经楼”,楼旁设“尚友斋”储备了不少图书,需要借书的人可以在斋中自行取书阅读,但不得携出。
中国古代有哪些名词是对图书馆的简称
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称做“图书馆”,而是称“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罢了。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文津阁、文渊阁、文汇阁...)等等。
古时有类似于图书馆的地方吗
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称做“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罢了。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我国。
古代图书馆深处任务是什么
自摸升仙
各个朝代图书馆载体是什么
我国古代图书馆的演变:周朝时叫"盟府",《左传》"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可视作图书馆雏形。春秋时叫“守藏室”,据说思想家老子当过“守藏室之吏”,管理百国之书。秦朝是“石室”,《史记·太史公自序》说秦焚书后“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汉代使用石室,还建“阁”藏书。明清两代“阁”发扬光大,如“文渊阁”、“天一阁”等。汉至宋代的国家图书馆叫“秘阁”,收藏珍贵图书,设专人管理。唐代还设立“崇文院”藏书。清末才成立京师图书馆,1928年改为“国立北平图书馆”。
中国古代私人书籍收藏的图书馆是哪个
中国古代"图书馆"特点大概是: 一、多为皇家所办,也有知识分子或者收藏家开办的。 二、不对公众开放。 三、重收藏,轻利用。 四、与图书编纂和出版为一体。 五、实际上与现代的图书馆有很大区别,叫藏书楼、档案馆也蛮合适的。
古代世界三大图书馆
第一是意大利贵族马拉特斯塔(?—1465年),1452年在意大利北部的切泽纳(CESENA)设立一所图书馆,名叫马拉特斯塔图书馆
第二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统治者柯西莫•美第奇(1389—1464年)和其孙洛伦佐•美第奇(1449—1492年)建立了举世闻名的美第奇家族图书馆。1808年,美第奇家族图书馆合并到洛伦佐图书馆,现在的名称是“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
第三是范钦(1506~1585年)建立的天一阁藏书楼.
我国的图书馆曾经被称为什么?
我国图书馆起源于周朝,周朝专门收藏典籍的地方称“盟府”,也叫“故府”。掌管图书的官员称柱下史。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藏书遭到一次毁灭性的洗劫。汉代,国家藏书重新得到发展。西汉初,相国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面盖了三座藏书阁,其中石渠阁和天禄阁后来成了皇家藏书馆的别称。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等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其中“秘府”又称“秘阁”,就是皇家藏书馆的名称。
魏晋南北朝时,仍设置秘书郎、秘书监,负责管理藏书,当时仅南朝梁武帝的文德殿就有藏书达2300多卷,私人藏书也相当盛行。
隋唐之际,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相继出任秘书省官员,广购天下图书,并选拔书法好的人抄书,然后收藏于秘书省内。玄宗也特地修了书院,专门抄校书籍。还聘用女子管理员,在长安就抄写了5100多卷书,并且把这些书装饰得非常考究:玉轴牙签,绡锦飘带,不同种类著不同颜色。
宋代太宗建立崇文院,专作藏书之地,后来又另设书库,叫秘书阁。当时著名的个人藏书家宋敏求藏书三万卷,让别人借阅,与现在的阅览室差不多。
元朝,专门收藏书籍的图书馆,先有宏文院,后有艺林库。至明清,国家藏书得到空前发展,明朝官廷建有文渊阁。我国最大的类书,世界上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在明迁都北京时搬到文楼。
清代藏书有七大阁,即文渊阁、文津阁、文源阁、文溯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四库全书》被抄写成七份,分别收藏在这些阁中。
我国古代的图书馆,大都用亭、台、楼、阁、斋、堂、轩、居、室庵之类作名称,其中尤以阁、室、院、馆为多。
中国古代 十二个藏书阁都是
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文津阁,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天一阁。
古代专门用于藏书的地方,皇帝专门认命的用来珍藏古书画的地方,被称为藏书阁。最早的藏书阁是天一阁
最有名的四大藏书阁分别是
北京文渊阁
沈阳文朔阁
承德文津阁
杭州文澜阁
望采纳~~1、北京文渊阁
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坐北面南,阁制仿自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下诏征书,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华殿后之皇宫藏书楼建成,乾隆皇帝赐名文渊阁,用于专贮第一部精抄本《四库全书》。
在中国古代,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文渊阁琉璃瓦采用黑色寄予着藏书防火之意。灰色的外墙,绿色的廊柱与雕花窗栏肃穆雅致,屋顶画绘着河马负书和翰墨卷帙,呈现一股淡然悠长的意境。
文渊阁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后,皇帝每年在此举行经筵活动。四十七年(1782年)《四库全书》告成之时,乾隆帝在文渊阁设宴赏赐编纂《四库全书》的各级官员和参加人员,盛况空前。
《四库全书》编成后,最初用了六年的时间抄录正本四部,除一部藏文渊阁外,另三部分别藏于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四阁又称「北四阁」。后又抄三部藏于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称「南三阁」。 七部之中或已亡失,或为各图书馆收藏。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辽宁沈阳故宫文溯阁
文溯阁位于沈阳故宫,建筑格局与文渊阁一样脱胎于天一阁,修建于1781年。
文溯阁有“溯涧求本”之意。乾隆在《文溯阁记》中说:“四阁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渊、若源、若津、若溯,皆从水以立意”。
袁世凯北京称帝后,文溯阁内的《四库全书》运抵北京,成为窃国大盗袁世凯的礼物,文化典籍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1922年,冷落故宫多日的《四库全书》被清室盯上,欲卖给日本人,在这危急时刻,北京大学教授沈兼士挺身而出,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民族文化良知与爱国心振臂高呼,挽救了国宝的命运。1931年,在张学良等人的呼告下,《四库全书》回到了它的“家中”文溯阁。“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文溯阁落入日本人手中。新中国成立后,文溯阁《四库全书》真正回到人民手中。1966年10月,中苏关系紧张,出于战备考虑,此书从沈阳故宫文溯阁运抵甘肃。现存于甘肃省图书馆。
3、北京圆明园文源阁
1861年11月25日,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奋笔疾书,愤怒地写道:“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这位老人就是雨果,他矛头所指向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恶——火烧圆明园。染红夜空的大火不仅仅是民族之痛,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就在这场浩劫中,一座藏书楼也在烈焰冲天中化为断砖残瓦。
圆明园内的这座藏书楼名为文源阁,始建于1774年秋,次年春天完工,乾隆皇帝将《四库全书》第三抄写本藏于此。
据历史记载,文源阁内藏书《四库全书》页首印有“文源阁宝”“古稀天子”之印;页末则印“圆明园宝”和“信天主人”。喜欢浮华与奢侈的乾隆自文源阁修好后,多次来圆明园享受生活与读书之乐。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面对“恍如月宫”的万园之园,他们像一群狰狞残暴的野兽,在园内大肆掠夺,四处焚烧,黑色的烟雾遮蔽了北京城的夜空,文源阁与它所珍藏的《四库全书》不能幸免于难,最终化为灰烬。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
如今,那场弥漫凄怆的大火早已经散尽,文源阁只留下一片地基,在郁郁丛草中向每一个经过它身边的人讲述着昨天的故事。
4、河北承德文津阁
文津阁位于热河行宫(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建于乾隆三十九
年(1774年),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建造的。它不仅是清代的重要藏书之所,也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小园林。这里曾藏《四库全书》,以及经、史、子、集分类,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万册,是一份极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弘历(乾隆皇帝)在《文津阁记》中写道:“欲从支脉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此句即含有“文津”之意。
文津阁是一个二层楼阁,实际上是三层楼阁,中间有一暗层。暗层全用楠木造壁,能防虫蛀,是藏书之处。此阁在设计上按《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将一层的六楹隔为六个单间,而将顶层的六楹相通为一大间,用“地六”、“天一”来克火。文津阁有围墙环绕,坐北朝南,三面临水,从南往北为门殿、假山、水池、文津阁、碑亭。阁的东北部有水门与山庄水系相通,阁前池水清澈,人在阁前特定位置向池中望去,只见池中有一弯新月,随波晃动,而天空却是艳阳高照。 原来这是造园家在池南的假山上,开出一个半圆形如上弦月的缝隙,利用光线,在水中形成下弦月的倒影,构成“日月同辉”的奇特景观。
文津阁内原藏《古今图书集成》万卷、《御制诗》四集,1785年《四库全书》也曾收藏于此。1915年,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由国民内务部运归北京,藏于古物保存所,后拨交新成立的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保存,遂至于今天,成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古今图书集成》早年已被军阀盗卖净尽。
5、江苏镇江文宗阁
文宗阁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1779年修建。阁楼仿“天一阁”,与两侧廊楼和阁前的门楼围成四合院落。藏书楼面临长江,雪涛翻卷,空阔无垠,楼后山崖奇崛,气势威严。乾隆皇帝来到文宗阁,诗情蓬勃,写道:“百川于此朝宗海,此地诚应庋此文。”
然而,陶醉于康乾盛世景象的乾隆不会想到,他之后的清王朝逐渐走向没落。1842年,英军炮轰镇江,文宗阁藏书受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853年3月31日,太平天国将领罗大纲猛攻镇江,战火硝烟将文宗阁和《四库全书》抄本烧为灰烬。
时隔160多年后,文宗阁于2011年复建完成,昔日风采重现盛世。
6、江苏扬州文汇阁
文汇阁1780年在古城扬州行宫御花园内建成,乾隆题写“文汇阁”匾和“东壁流辉”匾,入藏《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
文汇阁与其他藏书阁一样外观看似两层,实则利用两层之间的上下楼板部分暗中设计了一个夹层,从而使内部分为三层。人们不能不赞叹清代建筑设计艺术的高超。一层楼内左右侧安置经部,中层为史部,最上层左置子部,右置集部,秩序井然,利于士子阅读。
1790年,乾隆圣旨中说:“俟贮阁全书排架齐集后,谕令该省士子,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呈明到阁抄阅,但不得任其私自携归,以致稍有遗失。”在文汇阁存世的70余年里,一位位士子出出进进文汇阁,汲取精华,传承文化。从进步意义上说,文汇阁内的各种书籍就像一粒粒种子,在江南的文化大地开花结果。
1854年,文汇阁与所藏书籍毁于太平军的冲天大火中。
7、浙江杭州文澜阁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七座皇家藏书阁当中修建得最晚的是文澜阁,1782年在杭州西湖孤山圣因寺修建,次年完成。它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布局带有明显的江南园林之巧妙与精思。阁前假山堆叠,小桥流水,一神女峰假山石玉立一汪澄清池中。池边建有碑亭,乾隆的题诗刻于石碑正面,碑后刻有《四库全书》上谕。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文澜阁与军营无异,这些士兵没有心思保护这座建筑和所藏之书,大量图书散佚。面对国宝的危殆局面,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挺身而出,在断砖残瓦间,在街巷人家中不惜重金寻觅国宝。对一些损毁的藏书倾力补抄。集多年之力,补到了34796种图书。后浙江图书馆馆长钱恂、继任张宗祥又历时7年补抄,史称“乙卯补抄”和“癸亥补抄”。两次补抄完整后的《四库全书》集中了全国藏书楼的精华所在,是所存于世版本当中最好的一部。现江南三阁惟文澜阁及所藏《四库全书》存世,成为“东南瑰宝”。
8、 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故取名“天一阁”。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其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仅天一阁,就凭借其所藏的30万古籍,卷走了中国现存藏书楼的所有荣光。天一阁在历史上至少有两件事是震古烁今的,一是清乾隆时编篡《四库全书》,天一阁进呈了古籍600余册,其中96种被收录至《四库全书》中,并有300多种列入存目。二是天一阁的藏书之所和建筑构式备受乾隆推崇,命人测绘天一阁房屋、书橱的款式,以此为蓝本,在北京、沈阳、承德、扬州、镇江、杭州兴建了文源阁,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汇阁,文澜阁,文宗阁等七座皇家藏书楼以收藏《四库全书》。天一阁从此名扬天下。
山东聊城杨以增氏海源阁、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氏皕宋楼,合称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
9、海源阁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聊城古城中心,由清代江南河道总督、邑人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总计藏书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金石书画不胜枚举,收藏之富“为海内之甲观”。海渊阁于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屡遭兵燹匪劫,珍藏流散,楼舍损毁,只有一小部分辗转收入北京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1992年10月,聊城市筹集资金200万元,在原址按原来的结构样式重建,并开始对游人正式开放。
10、 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
铁琴铜剑楼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285平方米。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原名“恬裕斋”,创始人瞿绍基,瞿氏五代藏书楼主都淡泊名利,以藏书、读书为乐,绵延二百多年,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十字:“读书、藏书、刻书、护书、献书”,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藏书除部分遭劫外,绝大部分于建国初由瞿氏后人捐赠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常熟图书馆等。
11、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楼
清代浙江丁国典慕其远祖宋代丁顗藏书八千卷而名其所建藏书楼为“八千卷楼”。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燹。丁国典之孙丁丙沿用楼名重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
八千卷楼包括嘉惠堂八千卷楼、后八千卷楼、小八千卷楼。嘉惠堂八千卷楼收藏《四库全书》所收及附入存目之书,后八千卷楼收藏《四库全书》未收之书,小八千卷楼收藏宋元刊本、明刊精本、旧钞本、校本、稿本等善本书籍。八千卷楼所藏宋元刊本不多,但富有特色:①收藏四库馆修书底本。这些底本上往往钤有翰林院印,有的经过点校钩改,可使后人考见当时修书的规制。②收藏浙江地方文献。③收藏名人稿本、名人校本及钞本。八千卷楼藏书不仅数量多,且版本类型多样。除藏书外,丁丙一生曾刻书200余种,辑书20余种,著书10余种。其所辑主要有《武林掌故丛编》、《武林往哲遗著》(前后编)、《西泠王布衣遗著》、《当归草堂医学丛书》、《当归草堂丛书》等。所著之书主要有《善本书室藏书志》、《礼经集解》、《九思居经说》(稿佚)、《说文篆韵谱集注》(稿佚)、《三塘渔唱》等。咸丰、光绪年间,丁丙曾与其兄丁申共同在战乱中收集散失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并加以钞补,使文澜阁《四库全书》复其本原。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奏请清创设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时为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售与日本的第二年,为防止古籍再次外流,端方将八千卷楼藏书收购入藏江南图书馆。八千卷楼藏书目录,主要有丁丙撰《善本书室藏书志》、丁仁编《八千卷楼书目》。
12、浙江吴兴陆氏皕宋楼
中国清末陆心源藏书楼之一。以皕(音bì)宋为楼名,意谓内藏宋刻本有 200种之多。但实际不及此数。陆氏藏书多得自上海郁松年宜稼堂,其中大部分为汪士钟艺芸书舍所收乾嘉时苏州黄丕烈士礼居、周锡瓒水月亭、袁廷梼五砚楼、顾之逵小读书堆等四大家之旧藏,极为珍贵。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皕宋楼和守先阁藏书15万卷,由陆心源之子陆树藩以10万元全部售与日本岩崎氏的静嘉堂文库。
13、江苏苏州顾氏“过云楼”
过云楼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 过云楼以收藏名贵书画著称,享有“江南第一家”之美誉。值得一提的是,过云楼里面还有一个密室,顾家的书是放在密室里面,秘不示人。顾氏保存的善本极为完好,整洁如新,宋本纸张洁白,字大悦目,是艺术珍品。其中,《锦绣万花谷》于南宋淳熙十五年刊刻发行,是目前已知海内外最大部头的宋版书。这部“宋代的百科全书”,将现存百科全书的年代拉到历史上限。
1951年和1959年,过云楼顾氏后人,先后两次将所藏的三百多件书画精品,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过云楼历经150余年,集藏的书画珍品,有了它们最终的归宿。然而过云楼几代人密藏、从不轻易示人的善本古籍,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有大约四分之三转归南京图书馆收藏,尚有剩余的170多种图书留存民间,这些图书被嘉德公司征集拍卖。
古风静雅的院落名字
如下:
1、潇湘馆,出自《红楼梦》,位于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寄居荣国府的住所。名字来源于舜的潇湘二妃。
2、栊翠庵,出自《红楼梦》,是妙玉在大观园中的修行处,是一所园林中点景的尼姑庵。后来惜春出家,便住在此处。
3、稻香村,出自《红楼梦》,为李纨的居所。李纨因此处的诗号稻香老农。因林黛玉代替宝玉所作诗——《杏帘在望》,甚得元妃之心,取其诗句”十里稻花香“之意,命名为稻香村。
4、蘅芜苑,出自《红楼梦》,为薛宝钗的居所。宝钗亦因此得诗号“蘅芜君”。蘅芜苑离正殿不远,在沁芳池边,是一所外则“无味”,内藏“清雅”的处所。
5、紫菱洲,出自《红楼梦》,是一处临水建筑,位于西南部的蓼溆一带,与潇湘馆相距不远。贾迎春奉元春之命进大观园后,即居于此处的缀锦楼。
古代有意境的院落名字有哪些?
如下:
1、天然居、聚仙阁、尚饮院、雨竹轩、羡仙院。
2、和韵院、陶怡居、沁馨园、天茗阁、茗月轩。
3、清怡阁、清雅院、红宝院、集芳园、仙踪林。
4、大碗茶院、老寿星院、茗香阁、世纪坊、一品馆。
5、颐和馆、紫藤苑楼、对角馆、金颐馆、惠风堂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