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犯的五个错误,诸葛亮为何要害死赵云
诸葛亮一生犯了5个大错误,分别是什么?
汉朝末年,朝堂一片动乱,宦官、外戚扰乱朝政,董卓挟持天子。各地方诸侯为了争夺最高的权利征战不休。在动荡纷争中诞生了无数英雄豪杰,他们或许是为了天下百姓,或许是为了名垂青史,各尽所能。
刘备以皇叔之名,求贤若渴,听闻卧龙之才,特地三顾茅庐,踏雪前来。孔明为此十分感动,出山后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使原本弱小的蜀国如虎添翼,在后世很多人看来,诸葛亮几乎是完美的,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错杀魏延
魏延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悲情英雄,他曾是刘表手下的将领,武艺超强,智谋过人,却始终没有得到器重。刘表注重水军作战,对蔡瑁、张允这些深通水师的将领极为看重。而以陆地作战为主的魏延很少得到他的关注。听闻蜀军爱惜人才,魏延极其希望能够投入蜀军大营,但是苦于没有机会。
刘备兵败逃回襄阳时,被张允等人乱箭射退,魏延冒着生命危险,杀掉了守门将士。就在迎刘备进城的半路中被文聘截住,刘备只好以不愿入襄阳为理由,绕道江陵。魏延杀退文聘后发现刘备已走,他又没有办法再回到刘表阵营,于是便去投奔了长沙太守韩玄。
不久刘备攻打长沙,韩玄以为黄忠与蜀军私通,于是想要趁机除掉他,魏延无意中得知了这个消息将黄忠救下。之后,魏延顺利投入了刘备营中。
公元234年,蜀军伐魏,不久诸葛亮病重,临终前召集杨仪、费祎等人,召开军事会议商讨撤军之事。在军事会议中,诸葛亮命令杨、费等人先行撤军由魏延断后。这场会议并没有魏延参与,并非他当时的资格不够,而是因为诸葛亮对魏延存在偏见,在他看来魏延这样的人太过冒进。
北伐失败后,杨仪等人率大军撤退,看到这种局面,魏延极其生气,快马加鞭赶在了蜀军部队之前,把路全都烧毁了。之后,杨仪和魏延都上表刘禅,声称对方要谋反,二人争辩激烈,最终魏延被杨仪手下所杀。
魏延的死与诸葛亮有着绝对的关系,孔明有识人辨才之能,他深知魏延的性格鲁莽,也知晓他与杨仪之间关系不和,临终前故意安排他断后,其实目的就是为了除掉魏延。如果魏延不死蜀国说不定还能够多存在几年。
错留杨仪
杨仪原本是荆州的一个小官,建安二十二年,投奔蜀军,被授为功曹,在与刘备见面后,相谈甚欢。刘备将他征召为左将军兵曹掾,刘备称王后,他又升迁为尚书。
在诸葛亮死后,杨仪以为自己替朝廷除逆贼,功劳极大必然会是诸葛亮的继任者。不想在诸葛亮死后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而他只被命为中军师,这个结果令他极其不满。
在他看来自己常常担任军中繁重的工作,才能也超过蒋琬,不应该屈居人下,于是他便经常埋怨朝廷,甚至还说出了“当初宁愿投魏”之类的言语。
这些话传入朝廷,杨仪被贬为庶民,但是即使这样,他依然口出狂言,到了流放地之后,他再次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朝廷派兵前去捉拿他,士兵到他的老家之后发现他已经畏罪了。这种人怎能托付大事,他的存在只会引发朝堂动荡。
错用马谡
马谡从小熟读兵书,进入蜀地之后因为才气过人,深通军事谋略被诸葛亮所看重。但刘备深知这个人只会纸上谈兵,不可委以重任。于是在临终前嘱咐孔明此人不堪重用,但孔明不以为然,让马谡担任了参军,还时常与他讨论军事大事。
建兴六年,又一次出兵北伐,诸葛亮不顾诸位将领的阻挠,提拔马谡为先锋。魏军得知蜀汉大军来伐之后,设兵在街亭处阻止马谡。马谡狂妄自大,擅自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了水源地这一绝佳的军队驻扎地,先锋王平曾多次劝阻,但马谡并未听取。魏将张郃断绝了蜀军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一举击败了蜀军。
诸葛亮回军后,将马谡在内的一众街亭将领全部处斩,对于马谡诸葛亮还是十分惋惜的,在马谡死后曾亲自前往吊丧,安抚马谡的子女。
错看姜维
姜维是儒学大师郑玄的弟子,他的父亲曾是天水郡功曹,在羌乱中死去,姜维因此被授为参军。建新六年,天水郡太守马遵怀疑姜维有异心,想要除掉他,姜维得知之后,连夜投降了蜀军。
在蜀军大营他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对于诸葛亮来说,北伐无疑是心中无法忘却的心结,但是奈何已经年老体衰,北伐对他来说只能是这一生都无法完成的一个梦。诸葛亮在姜维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于是对他极其欣赏,特地将他培养为自己的接班人。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将围城多次率领蜀军北伐,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姜维似乎并没有得到诸葛亮的真传,长时间的对外用兵使蜀国国力大减,作为北伐的中坚力量,他并没有处理好自己的关系。面对宦官黄皓的污蔑、针对他无能为力,最终被逼的屯田避祸。由此可见他极其缺乏能力。
错打一仗
北伐中原是诸葛亮一直以来的梦想,但是第六次北伐却是一次失败的军事部署。他早在《隆中对》就与刘备商量好了北伐中原的军事构想,当时他提出了北伐的四个必要条件,首先就是占领荆益之地,其次就是要与孙权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再次要内修政理,最后就是要两条线路同时出击。
但是,在第六次北伐时,荆州之地早已被孙权所夺权。这就意味着比设想中的实力削减了一半。在荆州之战中,蜀吴之间的关系早已破裂,不要说共同与魏国相抗,能够互不侵犯就已经很好了。最后,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蜀中的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很难支持大规模的战争消耗。
因为这些条件的不具备,导致第六次北伐不仅没有达成一统天下的愿望,反而使蜀国早早的灭亡了。
诸葛亮的一生堪称传奇且悲壮,他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诸葛亮的努力并没有改变蜀汉衰微的现实,但是后世仍给予了他较高的评价。
诸葛亮一生的十大错误都有哪些?
诸葛亮的十大错误:
1.不该派关羽守荆州,关羽心高气傲,恃强而不懂和,恃勇而少谋,对士兵好对将领差,不适合独挡一面。
2.不该派马谡守街亭,马谡缺乏实战,纸上谈兵,缺少经验。
3.不该不信任魏延,不敢兵出子武谷,不敢出奇兵,只相信稳扎稳打。
4.不该不培养人材,特别自己的儿孙,造成儿子和孙子皆战死。
5.不该逆天而动,连年北伐,空耗蜀国。
6.不该不和刘备打东吴,致其兵败气亡。
7.不该不保重身体,事事亲劳,致身体虚弱,早亡。
8.不该扶持阿斗,可取而代之。
9.不该与庞统随刘备西征。
10.不该冷落马超。
错误有二
第一:写错《出师表》,把“襄阳”写成“南阳”
错误二:重用襄阳郡宜城人马谡,失街亭
诸葛亮一生有十大错误,还称其为诸葛亮乎。
古代迄今,相传千年,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
刘备从东躲西投,到得荆州,取汉中,占西川,做上皇帝,成就帝业,诸葛亮功在千秋。既然诸葛亮有十大错误,古人误颂了不是?
诸葛亮十大错误?不知题主从哪儿得来的这个结论,十大错误加身,诸葛亮还是那个诸葛亮吗?抹黑人着实成本低廉,只要敢开口胡说八道就是!
还真有人为答题而跟上的,愣去凑出十大错误。如果这个问题是一百个错误,是不是也能编排出来呀?比秦桧好点,秦桧害岳飞的理由“莫须有”,这儿有人还编排了几个。
看看这些胡乱抹黑的都说些什么:
其一说诸葛亮用关羽守荆州不当。留谁守荆州是诸葛亮说了算的吗?决策者是刘备好不好!刘备对诸葛亮得百依百顺吗?刘备集团除了关羽守荆州,还有谁?张飞?赵云?黄忠?还是诸葛亮?
其二,说诸葛亮不该让关羽守华容道,从而放走了曹操。这么说的人,连 历史 和小说演义都没分清,就出来显无知。
其三,错用马谡。失街亭的确让蜀军遭遇危险,可并不是许多人理解的丧失了第一次北伐的胜利,此战目的只在掩护蜀军撤退,而不是打赢了就得关中。这一仗谁去都得败,马谡也不是死于打了败仗,而是弃军逃跑。如果说诸葛亮用人有错,这条勉强说得上。
其四,没有劝谏刘备,不向东吴开战。这也是错误认知 历史 ,东出三峡并没错,只是打败了,还是惨败。把战略问题与战术问题混淆,可见这些回答者,思维水平是极低的。
其五,压制人才。恰恰相反,刘备死后,蜀汉局面岌岌可危,诸葛亮在国家战败,国君亡故的危局下,靠团结荆州派与益州派各类人员,才稳定了局面。诸葛亮死时,向后主推荐了蒋婉、费袆,都指出两代丞相人选了,还要如何?真的能掐会算?蒋、费寿命不长,也怪诸葛亮?
其余几项更是牵强,都不值一驳,但凡有几颗花生米,也不会醉到如此胡说。
诸葛亮不是没有问题,不是“神”,也决不是那些喷子所例诸项,有空再写文批驳吧!
蜀汉丞相诸葛亮一生犯下了十大错误分别是,一、架空后主刘禅。二、穷兵黩武。三、不培养人才。四、排挤优秀人才。五、处理内部矛盾不利。六、不直言刘备的过失。七、选择了错误的继承人。八、一味对东吴退让。九、任人唯亲、错用马谡失了要塞街亭。十、安排后事不利。
第一次失误:隆中对。隆中对是蜀汉集团的基本战略方针,其中三足鼎立的战略思想非常高明的,但是后续的分兵合计就有点不智了。隆中对在实现三足鼎立以后,提出兵分两路,一路从荆州出发,一路从汉中出发,共同北伐合击曹魏。可是按照当时的形势,曹魏强而蜀汉弱,单从兵力上来说,蜀汉是远不及曹魏的。如果再分兵两处,相隔千里,互相无法及时驰援,就算是这个战略构想实施了,恐怕也难以成功。曹魏如果集中兵力分而歼之,蜀汉也难有胜算。
第二次失误:丢失荆州丢了荆州的直接原因是关羽骄傲自负,但诸葛亮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在战略布局上诸葛亮有重大疏漏。荆州作为战略要地,在蜀汉集团的战略方针中极为重要,是立足以后北伐的前线,但是荆州隐患早已凸显,却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重视。荆州是蜀汉和东吴矛盾的集中点,东吴对于荆州是势在必得,而蜀汉又不愿放弃,所以只要荆州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吴蜀联盟就难以持久和稳固。
第三次失误:诸葛亮执意北伐北伐是蜀汉集团的既定方针,刘备死后,诸葛亮对此更是耿耿于怀。等到蜀汉集团元气稍有恢复,便仓促发动了北伐战役。可是当时依然是蜀弱魏强,以至于六出祁山未得寸土。据《三国志》记载,实际上也发动了两次北伐战役。不管是六次还是两次,这种旷日持久的长途远征,使得蜀汉国力匮乏,间接导致灭亡。
第四次失误:战术失误,丢失街亭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失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开始进展十分顺利,大有直奔长安之势,也是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最大的一次。只要攻下长安并守住,先不说能不能剿灭曹魏,单说拿下雍州凉州都会使蜀汉成为三国中力量最强的一方。正当蜀汉气势正盛之时,曹魏派司马懿来战。司马懿也是独具慧眼的人物,一眼就看中了蜀军的后路街亭。诸葛亮对此也早有预料,但却派了一个不该派的人去守街亭。
自身失误:诸葛亮事必躬亲。诸葛亮能力很强,管理确实不咋滴。他事必躬亲,什麽事都揽在自己身上,不但使刘禅无事可做,更让下面的人对他产生依赖而自身却得不到锻炼。他也根本没有建立起好的人才机制培养下一代人才,就武将来说每次都让五虎上将奔东跑西,活活累死,结果他自己也是累死的,刘备是请他来当蜀相的,而不是要找一个任劳任怨的匹夫。关羽张飞死了,就关兴张苞上,好在他们是武将之后,还能用得上,关兴张苞一挂,基本上就没什么人了。最怨的是马谡,诸葛亮知道他没有实际作战经验,而且人有些浮躁,那为什麽不早些让他参与一些小的战斗,让他发现自己的缺陷并逐步成长起来呢?诸葛亮不让他有任何参与实战的机会表面上是保护他(马谡心高气傲),实际上却是害了他,一让他去街亭,就遭遇惨败。不止武将,文官也是一样。如果诸葛亮能把事情下放给下面的人做,自己在旁边进行调控指导,让下面的人都成长起来,或许结局就不会是那样了。
诸葛亮做事不果决刘备要为关羽张飞报仇,诸葛亮当时就应该把刘备劝住。魏征敢冒死直谏唐太宗,以诸葛亮当时对蜀国的重要性刘备还不会杀他了,为什麽他劝不住刘备,结果白白损失了七十万人。刘备是君主,在当时的 社会 风气下,他没有劝住刘备不要攻打吴国也就罢了,可马谡呢?刘备明明在临死前说过,马谡不堪大用,诸葛亮自己也知道马谡多是纸上谈兵,被马谡一番跪着哭求,还是让他去守街亭。为什麽当时不直接拒绝他,非要到事后才后悔,就是因为诸葛亮做事不果决。
诸葛亮行事矛盾诸葛亮坚持联吴抗魏,又坚持占据荆州,这两个方针看上去并无冲突,实际上却不切实际。孙权想长江而治,南郡、汉昌、宜都、襄阳、江夏、武陵、桂阳、零陵、长沙其中靠长江的三郡给他他就很满足了。(我不知道哪三郡靠长江)毕竟荆州是东吴的兵力打下来的,诸葛亮明为暂借,实则一借永不还。自家西边有个门被人占着,孙权是睡觉都睡不踏实,只要荆州还在西蜀手上(尤其是靠长江的三郡),东吴迟早会在背后捅他一刀子。孙权派人摧了几次,诸葛亮一再忽悠,孙权终于恼了,决定捅他一刀。这一刀不仅把荆州抢了回去,还把关羽送去跟玉帝报道了。(据说关羽成了武神,深受江南百姓崇敬)最后,诸葛亮本人也觉得,既要连吴抗魏又要占据荆州不切实际,于是放弃了荆州。
诸葛治蜀不团结诸葛亮只能做到以已之表率服众,不能做到团结、融合蜀国人才。更不能为蜀国的长远培训人才。自刘备死后,蜀国内部的人事斗争是很激烈的,诸葛亮始终未能做到群臣一心,这使得后期的蜀国诸臣离心离德,文武对立。强敌当前,各打算盘。蜀的灭亡并没有经过太久的时间,也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便是明证。
诸葛亮架空刘禅。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劳而无功,劳民伤财,苦军累民,不该让马谡去守街亭,姜维是个平庸的人诸葛亮却委以重任,杨仪给杀而不杀,魏延不该杀而杀了魏延,葫芦峪火烧司马天降大雨救了司马父子,说明神计妙算不如洪福齐天,他太聪明了,他被聪明误了,过于刻毒,过于工于心计缺乏长者之风,最终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他一生当中犯过哪些致命的错误?
诸葛亮虽然料事如神,但是我认为他最大的败笔就是对于亲人过于心软。
1.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任用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马谡驻守街亭,在此之前,很多人都建议任用实战经验丰富的魏延驻守街亭,然而诸葛亮听不进任何建议,最终马谡被张郃大败,街亭失守,街亭失守也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第一次北伐无疑是诸葛亮进取中原的最好时机,然而正是因为诸葛亮用人唯亲的结果,才最终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进行了认真而持续的战略部署。他没有遵循魏廷的大胆冒险以及非常正确和可行的策略。结果,他错过了良机,军事机会,不敢冒险,在关键时刻危及生命和死亡,最终导致了战略上的消极。无论诸葛亮试图多么努力地拯救,这都是没有用的。最后,他无法返回天堂,导致蜀国失败,甚至灭亡。在血腥战斗的关键时刻,诸葛亮使用了错误的人,并且他使用了一个不了解军队,无法战斗的将军。诸葛亮被击败没有任何理由。选择继承人不当。他选择姜维继承他的衣钵。可是姜维基本上是只懂打仗,一心只想完成丞相遗愿,不顾蜀国百姓民生和国力空虚,执意九伐中原最终落得个血本无归,葬身异国。
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影视作品的广为传播,诸葛亮的形象在现代人的心中颇为立体。神机妙算,可夜观星象,也可领兵打仗,还会骂街,把王朗骂死。这样是诸葛亮几乎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话,刘备也不可能占据西川成就一番霸业。
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亮毕竟是一个正常的人类,虽然他在三国时期,智计百出能力非凡,但面对纷繁变化的局势,他也经常会做出一些后果非常严重的决定。那么诸葛亮在执政期间到底犯过哪些非常严重的错误呢?
在刘备率领大军进攻西川之地的时候,刘备和东吴政权之间对于荆州的归属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虽然刘皇叔信誓旦旦告知东吴证券会将荆州归还,但他将关羽和数万大军留在荆州之地,显然就没把这话当回事。但问题是东吴方面,觉得刘皇叔是可信的,并为此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漫长等待。
然而,东吴方面从刘备进攻西川之地开始,一直到刘备在那边儿建立了蜀汉政权,刘皇叔都没有就什么时候归还荆州给东吴方面一个准信。俗话说不要逼老实人发脾气,更别提刘备用这种行为挑战的是江东之主孙权的威严。刘备和诸葛亮其实都知道,东吴方面对于荆州是志在必得。
然而他们一直没有增强荆州方面的防御实力,也没有在主将关羽之下设置一个保险,派出一员更为稳重,而较为服众的将领作为关羽的副将,帮助防守荆州。这些措施的缺失使得东吴在关羽北伐和魏军打得死去活来的时候,趁机偷袭荆州。荆州的防御力量在关羽离去之后,没有一个统领全局的将领抵御东吴方面的进攻,最后招致荆州全境沦陷于东吴之手,而关羽父子也命丧黄泉。
关羽的死亡严重刺激了刘备,而更重要的是荆州被夺,让刘备仅仅保有西川之地,统治区域的面积大为缩减。丢了兄弟,丢了面子,也丢了国土的刘备几乎丧失了理智,开始在国内动员军事力量,准备两年后讨伐东吴。他的这种行为,毫无疑问会让曹操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嗑瓜子看笑话,诸葛亮对此又怎会不知?
然而在刘备心中拥有非常重要影响力的诸葛亮,却并没有将刘备劝服。他和刘备是如何谈论这次起兵事项,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从后来的事实来看,刘备还是出兵荆州,并招致大败。显然,诸葛亮并没有苦劝刘备,或者说劝阻失败。而且这一战的失败,也导致蜀汉政权前期的精兵悍将损失殆尽。刘备想找回脸面的行为,导致他第二次被打脸,这个事情诸葛亮还是要负一定责任的。
虽然《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不符合史实的,但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至少发动了两次长距离的北伐行动。虽然刘备告知马谡其人不堪重用,但显然诸葛亮有自己的考量。他重用马谡镇守街亭,作为蜀汉大军的后路保障。
后来的事实表明,刘备的识人之术还是很有效的。毕竟刘备从早期开始摸爬滚打几十年,要是这点识人之术都没有的话,早就不知道死多少次了。因为马谡的狂妄自大,也因为诸葛亮看不上刘皇叔的识人之术,这次北伐行动付之东流。
在三国后期,各国范围基本上已经稳定。蜀国因为占据西南之地,统治区域最小,所以综合国力最弱。然而诸葛亮仍然在其任内多次主导北伐作战,其实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选择。蜀汉政权所盘踞的西南地区,山地步兵确实精锐强悍。但他们北伐的作战目标是以骑兵非常强力的魏军,从兵种相克的道理来看,蜀军是不占优势的。
更何况,发动战争就意味着要消耗钱粮和大量青壮。在古代的战场环境下,一场战争,不管是胜负如何,大量青壮年的死亡和大量钱粮的消耗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诸葛亮每发动一次根本无法动摇现状的北伐战争,只是平白消耗本来就不丰厚的蜀汉政权综合国力而已。每多打一次,就让蜀汉政权更弱一分。
结语:诸葛亮虽然是三国时期的当世人杰,无论是在个人私德,还是出谋划策,还是想要光复汉室的忠义之心,无不彰显着诸葛亮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顶尖人才。这样的人仍然普通人一样拥有七情六欲,也同样会犯错。多智近妖,却生而为人,才是诸葛亮最真实的本质吧!
历史上诸葛亮为什么要害赵云
赵云是蜀汉名将,民间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说法。不过赵云在刘备父子手下并没有受到重用,有人说刘备知道赵云有能力,比如曾设空营计打败曹军,这也是虎威将军的来历,故意自己不用,留给后主刘禅。类似于李世民不用李勣,而把他留给太子李治,果然李治做皇帝,把李勣的职务升到宰辅的位置,为李治坐稳江山立下不世功劳。
那么赵云为何不被刘禅重用,根子还在诸葛亮。
其一,为了调和当时蜀汉内部的矛盾。蜀汉此时相当弱小,关羽的荆州早已失守,小小的宜州属于弹丸之地。荆州内部派系林立。所谓元老派,荆州派,东洲派和本土派都是有矛盾的,赵云属于元老派,赤壁之战前就是刘备手下的大将,如果升职过快,自然会引起其他派系的反感。
其二,赵云这个人很低调,不善于抢功劳。赵云不是关羽张飞,遇事总要讨个说法。赵云是个顾全大局的人,长坂坡单骑救主、截江救阿斗,立下那么大的功劳,连个名号将军都不是。赵云计较的不是这些,而是早日实现灭曹兴汉的大计。
其三,赵云始终没有独领一面的表现。赤壁之战后,赵云曾做短暂的桂阳太守,因为能力有限,不久就被刘备借故调走了。从此,赵云在刘备手下,做的是翊军将军。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将“翊”字解释为“飞貌”,即起飞的样子;“翊”又通“翼”,《三国志》里同时有“翊赞季兴”和“翼赞王室”的记载;“翊”又引申为“辅佐”的意思,如翊佐、翊亮等。
其四,诸葛亮对赵云有戒心。赵云是刘备的死党,从小就跟着刘备打天下,而且又比诸葛亮年纪大,民间有“桃园三结义,后续赵子龙”的说法,这样的猛将诸葛亮是忌惮的,诸葛亮连刘备的托孤老臣李严尚且不能重用,何况对白马长枪的赵云?
其五,赵云自己的问题。因为不常戴兵,赵云没有自己的嫡系武装,不像关羽张飞,那是刘备手下的左膀右臂。就是马超黄忠也都有自己的武装。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自然如此。
其六,赵云此人非常谨慎,在刘备手下一直看守大营。诸葛亮貌似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任用赵云为疑兵,也看守后路。看三国志,赵云的地位似乎很微不足道。刘备定益州,“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三国志·刘备传》),入川时立下“自江州分定江阳、犍为,攻取江阳、犍为等郡”(《华阳国志》)大功的赵云如同人间蒸发。
其八,赵云因为职务低,为人低调,默默无闻。“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的表章以“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领衔,赵云被“等”在无名无姓的120人中。追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的魏延也后来居上,被刘备从牙门将军破格提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赵云官衔原地踏步。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统雄兵扼守荆州;张飞为右将军,率重兵镇守阆中;马超为左将军,“领凉州牧”守备西凉,皆假节钺,成为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后将军黄忠因年迈留京“赐爵关内侯”,唯赵云被封品阶较低的“翊军将军”,任中龘央警卫团团长,依旧叨陪末座。不可能,自刘备被陆逊打败后病逝白帝城,军中人才凋零,国库空虚,诸葛亮要扩展人才,作为蜀国的一员虎将,功勋卓著,只有珍惜人才,不会害人才哪害了,诸葛亮要真想害死赵云,就不会让赵云有机会活到老了
诸葛亮为何要害死赵云?
赵云不是被诸葛亮害死的,赵云是寿终正寝的。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赵云年逾七旬,因病去世。蜀汉灭亡前的景耀四年三月,刘禅下诏追谥其为顺平侯。赵云被后世称赞为三国儒将,也是所有人心目中的常胜将军,他对刘备忠心耿耿,有大将风范,儒臣之风。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扩展资料:
赵云曾两次救出了幼年时期的刘禅。长坂坡之战,刘备在逃亡过程中,丢下了妻子和儿女,两个女儿都被曹操部将曹纯统领的虎豹骑掳走,刘禅及甘夫人赖于赵云的保护才幸免于难。后来孙东吴孙权趁刘备入川时派遣船队迎接孙夫人回吴,孙夫人趁机带走了刘禅。当时刘备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驻守荆州的治所公安,刘备的家眷及孙夫人等都是在公安。
因为孙夫人骄横跋扈,刘备又特命赵云掌管内事,获知孙夫人携带刘禅逃走后,赵云及时追赶,与张飞一同在江面上将刘禅截回。两次差点落入敌手的刘禅成为了后来蜀汉的皇帝。蜀汉后期,刘禅下令追谥赵云时说赵云当初跟随刘备的时候不但功绩显著,更是在艰难险阻之中救了自己。
诸葛亮并没有害死赵云,赵云是得病以后自然死亡的,诸葛亮害死赵云,这完全是一个流言,可能是后期一些敌人编撰的谎言。
其一,赵云是刘备时代到现在资格最老的大将,元老之一,是五虎上将中唯一的硕果,现在去世了,和诸葛亮同时代的人,基本没有了,诸葛亮北伐感到孤单。
其二,赵云长久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伴随左右,积累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最听诸葛亮的话,不像关羽和张飞,经常不听调遣,甚至有反对意见。
扩展资料: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赵云受常山郡百姓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公孙瓒对赵云说:“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鄙州经过商议讨论。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
诸葛亮害死赵云是没有历史依据的,历史上记载赵云是寿终正寝,没有被任何人迫害。赵云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可以说是一位完美人物,身材高大,姿颜雄伟,有勇有谋,被人称为常胜将军。
一生之中几乎没有打过败战,为人非常谨慎,既不高傲也不大意,深受刘备和诸葛亮重用,所以传言说赵云是被诸葛亮害死的,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扩展资料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