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孩子有没有心理病,儿童心理健康测试
你认为该如何对未成年人做心理健康测试?
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比较叛逆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很多青少年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很多心理疾病,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保证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长大。有些孩子心理比较闭塞,对于一些检测心理健康的测试表置之不理,没有把他当回事,我认为父母和孩老师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及时的和孩子进行沟通,确保他们能够完成心理测试,并且针对测试内容对症下药,有效防止心理问题的出现。
首先,在对儿童进行心理测试工作时,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或者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研究探讨。也可以和孩子的父母进行交谈,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必要情况下,可以向老师咨询孩子的相关信息或者疾病史。
其次,可以请一个专业的心理健康导师,让他们通过谈话或直接观察,间接观察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在访谈或者观察过程当中,一定不要给孩子错误的信息,不要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疾病的人,要让他们从心底里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且对此问题作出具体的回应和解答。
总而言之,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心理健康测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定孩子是否有心理方面的问题,研究测试者然后根据这项测试,对症下药,解决孩子的心理疾病,使得孩子能够在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当中成长。在此过程当中,父母不应该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否则他们会因为某些事件而崩溃,后果不堪设想。也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多与周围同龄人交流,让他们能够释放自己的压力,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
应怎么测试孩子心理的健康状态?
人的思想是大脑内部的活动,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这确实给人们理解人类的精神状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然而,巨大的困难并不意味着没有办法。
心理学家指出,对人的心理的理解甚至测量可以通过观察人的行为来进行。因为,人的行为是在心理活动的控制下,各种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滑动性和对应性。
通过人类行为这个窗口,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情况。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否偏离了正常情况,偏离程度的大小,来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健康程度如何。在心理学上,偏离正常行为的行为被称为问题行为。心理学家常常通过问题行为的数量和严重程度来衡量和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当然,这需要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但是,在家庭条件下,父母也可以根据以下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做出简单判断。
1、看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大多数孩子的年龄的一般、典型的行为特征
一般来说,一个年龄段常见的、正常的行为在另一个年龄段仍然存在,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例如,2岁左右的孩子容易发脾气,这是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如果到了6、7岁,孩子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经常发脾气,这就是问题行为,反映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例如,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害怕动物和陌生人,这很正常。但对动物(包括可爱的小白兔和小猫)和陌生人的恐惧是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
2. 问题行为的频率
孩子偶尔出现一些问题行为,不能认为是心理问题。如果孩子的行为中经常出现某种问题,家长就要注意了,并考虑是否是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时咨询专业人士。例如,大多数孩子都有一到两种恐惧,如黑暗或大声喧哗。这些恐惧不需要特别的帮助,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但如果一个孩子有多种恐惧,胆小到甚至不能单独与社会交流,这就不正常了。
怎么测试孩子心理的健康状态?
在生活当中,我们想要测试孩子心理的健康状态的话,我们可以适当的观察一下孩子的日常行为是不是正常的,正常来说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符合自身年龄段的日常行为。当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及时的去发现,并且去了解一下,是不是孩子的心理可能出现了一些不正常因素。同时我们还可以到网络上去搜索一些有关于心理健康的题目,然后让孩子去做这些题目,从而去判断一下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否是正常的。
如果在生活当中,孩子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行为的话,我们也是需要一定的重视的,因为这些行为很有可能就代表孩子的心理存在相应的问题,我们应该及时的去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然后去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当孩子出现了心里不健康情况的话,我们应该向专业的人员进行咨询与了解,然后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去治疗。
我们从小就要教会自己的孩子如何去与身边的人沟通交流,并且要多让孩子去交朋友,这样子,孩子才能更好地敞开自己的心扉,才能有一个完美健康的状态。当我们的孩子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的话,那么孩子内心可能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变得十分的胆小,不敢去接触身边的人事物。这样子,心理上就会慢慢的不正常了。
如果自己的孩子经常表现的特别的郁闷,或者是悲伤的话,我们应该要及时的查明原因,并且尽快的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必要的时候,我们也要采取一些科学的治疗措施。对于孩子的日常行为,我们也要尽量的去包容他。并且要多关心与照顾孩子。
通过四点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阳光健康,到底是哪些呢?
作为家长的我们,通过四点就可以去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否阳光首先第一点就是孩子是不是经常会说出一些脏话?如果说孩子经常的说出脏话的话,就证明了孩子是一个非常暴躁的人。其次就是孩子的一些行为了,如果说孩子经常会做出一些暴力的行为,那么也很有可能证明了我们的孩子会有暴力的倾向。还有就是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孩子对于动物或者是朋友的一些态度。
一、孩子的行为。
正常的孩子在受到父母的批评之后,并不会出现一些正常的现象,但我们会仔细的发现,如果说孩子的心里不是特别的阳光健康的话,要么在家长批评了孩子之后,孩子可能就会恶的去看着家长,而且以后也会越来越严重,孩子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行为去跟家长进行反抗。在这里我们就要多用爱去包围孩子,可以去想一想自己平时对于孩子是否过于严格了,如果说家长对孩子过于严格的话,也是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非常的不健康。
二、孩子的交往能力?
如果说孩子是比较健康的话,那么,孩子的交往能力还是比较正常的,但如果说孩子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那么,孩子可能就会不愿意去跟他人进行交往,还有一些孩子会经常的现殴打小朋友的行为,并且有一些孩子还会出现去欺负小动物的现象,这是非常不正确的一件事情。家长也是可以去正确的引导孩子,让孩子改变这样的情况。
三、孩子对于动物的态度。
如果说是比较正常的孩子,他们在看见一些小动物受到欺负的时候,可能会非常的同情小动物,但如果说是心理不太健康的小朋友在看见了动物之后,就可能会出现伤害动物的行为,而且还会出现拍手叫好的现象,这个时候,各位家长就要提起重视,不要选择去忽略,一定要知道孩子的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适合小学生的一道题的心理测试···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
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
2.存在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络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周宗奎等人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性格与行为出现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教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
4.逆反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1.父母教育缺位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多数儿童来说,亲子关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因此,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
2.监护人教育不当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分为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两种。在隔代监护中,监护人多数是其祖辈,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放松和原则放宽,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上代监护指由父母同辈人,一般为亲戚或朋友来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监督也大多不如父母强。一是亲友要维持自身生计,难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二是孩子不属亲生,或过度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或过于严厉,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
3.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教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75.0%的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4.社会教育不良
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就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另一方面,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2.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作贡献。第一,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第二,建立家访制度与家长学校。对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培训,使其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第三,组建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对辅导小组的关注和有计划的指导和参与,可以使留守儿童的朋辈辅导小组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3.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各级部门明确划分并担负责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首先,社区居委会要调查留守儿童的人数、住址、年龄、家庭情况等,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其次,积极开展丰富多的青少年活动,如开展公益活动为其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环境,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解决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等。在活动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引导,如通过活动来赞扬并鼓励其继续发扬自律、自强精神,利用地方闲散的教育资源,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服务队”,利用农闲时节,承担起留守儿童部分的课外教育工作,协助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儿童。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认为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和内心不平衡所致。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儿童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儿童,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有没有简单可靠的心理健康测试方法?
如果想要出现较为专业的分析,最好的是去医院啦,你懂得。但是如果是简单的自测,可以去常笑健康公号上找“健康自测”,里面有简单的心理测试,不失趣味性,而且还比较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