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给孩子取名,古人给女儿取名

古人是如何起名的,为什么有的人有姓却没有名呢?

在古代,我们要知道,姓和名是分开的。古代是母系氏族为主,所以一开始姓是女方的标志,标志着母族的的亲缘关系,表明你是从哪个族群来的。名是父亲给你的,表明你的尊贵程度。低贱的人只有姓但是没有名,只有尊贵的人才有姓又有名,所以在古代,有名有姓是一个人身份的标志。

姓是怎么来的,这要取决于你是哪个氏族的,古代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图腾,这个图腾慢慢演变就成了家族里的姓,这个姓就代表着你是哪个族群来的,之后一系列的事情,都要按照这个姓来,比如结婚,相同姓氏的人不能结婚,这也是为了后代的健康着想。随着时间的演变,姓越来越多,真正是古代传下来的姓就变得很少了,也很珍贵。现在真正流传下来的姓只有80多个,其他都是历史中加进去的。

古人用名指代自己,名是长辈起的,用于称呼。一开始人们的名还是比较简单随意的,任何字都可以拿来用,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名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了,有的名寄托了父母的厚望,有的名记录了出生的大事,有的是对孩子德行的赞扬。越是有文化的人家,给孩子取名就越深思熟虑。

名字反映了历史的演化,上古时代,名往往难懂且繁杂,很多天干地支被用于起名,现在的人很难理解。后来的封建社会,起名就有了很大的意义,往往是仁义礼智信、光宗耀祖之流,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之智慧。后来的建国时期,又以国、军、党为名,表明了共同建设美好明天的意愿。改革开放的时候,随着外来文化的引入,很多大人又喜欢给孩子取一个洋文名字,现在的名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古代人取名字都有哪些讲究,哪些字是最常用的?

古人取名 有以下几个原则1.音:名字的子音要清脆顺口 2.形:字型结构要稳定要流畅 .3.意:所取的名字要有一定的意义. 4.合:与用名字人的五行相合 .5.讳 取名不可以和长辈的名字相同或者同音如果有必须写的时间有所区别。

先秦时期的古人给孩子起名,究竟有多随便呢?

两千年前,鲁国国君桓公也曾因为给儿子取名而发愁,为此他询问了一位博学多知的鲁国大夫——申繻。于是,申先生就给孩子取名这事发表了一通言论,节选如下:

“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这段话里包含了先秦人命名的五个基本原则和六个禁忌。有关六个禁忌实际在当时就被破坏了,而五个基本原则倒是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理解先秦人名的怪异。

信是指以孩子出生时的某些特征命名,这既包括孩子的生理特征,也包括出生前后的特殊状况,比如题目中提到的“黑臀”那就是以生理特征命名,而“寤生”就是以出生时的具体状况命名(难产);

义是指用美好的文字命名,在名字中给予希望,此乃古今同理之心,比如春秋时期著名倒霉蛋卞和;

象是指用相似的事物命名,具体就是借用与孩子所拥有特征相似的事物来命名,这个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孔子了,《史记》上就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这里说孔子生下来头顶凹陷,所以取名为丘,需要说明的是,丘这个字目前我们都是将其解释为地势凸起来的山丘,可在《说文解字》里则说“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孔子的名字取的应该是这个含义。

假是指借用事物的名称来取名,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先秦时代的人们特别喜欢用“臼”这个东西来取名,比如周平王姬宜臼,著名义士公孙杵臼等,这里借用臼来取名,其实也是看重了舂米的臼是坚实不坏的象征,而且这东西还可以与农业丰收相联系;

类是指用与父亲相关的字来取名,比如上面我们提到的鲁桓公就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同”,因为他这个儿子跟自己是同一天生日,我还可以举一个小说人物来说明这一取名原则,那就是杨过,是他父亲有过,故而给他命名为“过”。

看完这些,大家应该对先秦时代命名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不是人家取名怪,而是如今我们的取名方法和对事物的看法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很少以生理特征入名,我们觉得这难免会不雅或者会给孩子带来嘲笑,而古人并不介意,现在我们也不会觉得“臼”是一个美好的象征,可古人却热爱着那些土鳖的事物,说白了,我们觉得先秦古人名字比较奇异是出于现在大多数人对一些先秦文化的陌生感。

中国古人是怎么起名的?

古人在生下来的时候不仅会有名,还会有字,名字就是由此得来。古时候,名字主要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都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和作用。在古人看来,对名和字的取法都有一定的讲究,它们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称呼,更是代表着一个家族的文化和个人特点。那么中国古人是怎么起名的呢?

名和字的不同

对于名字的作用,清朝人曾这样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也就是说,名是用来区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别,而字是代表这个人个人德行。在古代,称呼一个人的名只是阶段性的,就好比现在我们小时候会有乳名或者小名,而长大了就会叫大名。当古人有了字之后,就会很避讳叫名,名会比字更加的私密和隐晦,称呼这个人时,一般称字而不会叫名。

古人对字的讲究

古人的名字有各种各样的类别和用途,有人取字时会用代表年龄的字跟另一个字相结合构成了自己名字里的字,也有人取字时只用一个字,不与别的字相结合。真正对取字开始讲究是在东汉时期之后,在那之后对字取法情况也越来越多。虽然古人有了名,但字在他们眼中会更加的重要,在取字时,也会经常查阅典籍,寻找符合个人意义的更深刻的字。

除名字以外的“号”

虽然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但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其他的称呼,比如号。在长到一定的年龄时,有的人会给自己取号,或给别人取号,这是从周朝时就开始的习俗。号也可以代表对人的尊称或者是美称,还有一些古人的号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取的。经过不同朝代时期的发展,对号的取法也在不断发展,甚至在明清时期,人们会把取号当当做一种潮流,无论是皇族还是百姓人民,几乎所有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号。

查找古人或名人取名的故事

没死对吧,太正常了

古代诗人,或名人的字或号是怎么起的,有什么原则吗,根据什么

字”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奕 )自号且乐道人。
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朱 尊,自号夕阳芳草村落,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
艺号(赠号):
张英杰——盖叫天,牛俊国——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黄——毛三瘦。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
3、以封爵、谥号为号
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
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鲁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岁,共用过140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
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人。1898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1818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1933年26个和1934年41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郑板桥集题画。靳秋四索画),所以近代以后,尤其建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姚雪垠,无止境斋;叶圣陶未厌居,俞平柏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