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龟甲如何卜问吉凶,为什么要用龟甲占卜

古人是如何占卜的?真是用火烧龟甲吗?

占卜是中国比较古老的之一,有很久的历史。那时候人们对于自然不了解,生产力低下,被自然地力量所禁锢。所以先秦时代,凡国家大事,都要用龟甲进行占卜问吉凶。后来到汉代,直到汉武帝时期,龟甲仍然是占卜的主要形式之一。

《礼记·曲记》中记载:“龟为卜,蓍为筮。”这里面的“卜”就是用火烧龟壳使其产生裂痕而预测祸福吉凶的方法。而“筮”则是用蓍草来占卜的方法。古人通常认为“小事则筮,大事则卜。”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而乌龟的背甲隆起来像天,但是腹甲平坦,就好像大地。乌龟仿佛背负着天地一样,所以一般被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灵物,龟壳也被用来预知存亡兴衰。殷商时期,帝王的卜官用碳火烧烤龟甲,然后根据龟壳的裂纹来卜卦。

占卜的时候,把龟甲放在火上灼烤就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这种声音被古代的人们理解为神在传达什么旨意,可以预测吉凶祸福。预知国事、战事、灾难、天气等等。“卜”字的由来,就是因为火燃烧龟壳以后,很容易出现“卜”字般的裂纹。

首先用古文在龟壳中间刻下所要占卜的事情,尽量写得简短一些,最好在三个字以内。然后把龟甲放在火上烧,等到龟壳裂开以后把它取出来。如果裂痕没有经过那些字,说明是吉兆,如果裂痕在那些字上停止,说明是一般。如果裂痕穿过那些字,这就说明是凶兆。

《周易·系辞》中记载: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亶亶者,莫大乎蓍龟。《礼记·礼运》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古代的时候能把龟和麒麟、凤凰、龙这些传说中的动物一起并列,足以见得龟的地位很高。

《礼记·曲礼》疏引刘向曰:“蓍之言耆,龟之言久。龟千岁而灵,蓍百年而神,以其长久,故能辨吉凶。”所以春秋时期还有“筮短龟长”的说法,认为龟象长,卜更为。

但是龟甲卜卦已经失传,后来都是用蓍草。但是因为蓍草的程序较为繁琐,普通人很难掌握运用,所以后世又出现了三钱。就是用三个铜板来测祸福吉凶,民间较为盛行。

龟甲主要是由角质和骨质等有机质组成。一般为白底黑斑或黄底暗褐色斑。色斑多呈褐、黄、黄褐及黑色。在放大观察下可见许多圆形色素点堆聚组成了边界不规则的色斑。色素点愈密集,则色斑颜色愈深。

刻录卜辞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依据,那就是伴随着龟甲被灼烧的声音同时出现的龟甲裂缝。在占卜者看来,龟甲的裂缝看起来玄妙无穷。刻录在甲骨上的文字痕迹,行之疏密,字的结构回环照应。郭沫若曾经感叹道:其契之精而字之美,令吾辈,千载后人神往。

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用灼烧龟甲来占卜吉凶,是商代巫师们占卜的主要方式。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通常是龟腹甲。因为商王几乎每事必占卜,所以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占卜的龟甲占卜

占卜时,用火灼烤龟甲时会发出噼啪之声,这种声音往往被理解为,是神在传达旨意。刻录卜辞内容时另一个重要的依据,是与龟甲之声同时出现的龟甲裂缝,在占卜者看来它充满无穷的玄妙。这种占卜方式被称为龟甲灼卜。刻录在甲骨上的字痕,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郭沫若曾经感叹:其契之精而字之美,令吾辈,千载后人神往。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是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339-1281年)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十九世纪末,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小屯,史称“殷墟”。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形成了庄重、肃穆的书风,是一种最古而造极的书体。用灼烧龟甲来占卜吉凶,是商代巫师们占卜的主要方式。这一发现说明,当时中原文化已传播到合肥地区。
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甲骨文中有关商代阶级和国家的资料可知,商代的奴隶和平民由众、刍、羌、仆、奚、妾、?#91等不同身份的人组成,奴隶主和贵族有先公先王和他们的配偶如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级官吏则有臣、尹、史、犬、亚、马、射和侯、伯等;军队有师、旅等;刑罚有儨、刖、劓、伐、俢等,并设置了监狱"坟"。甲骨文中也记载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状况,对于解决商代社会性质有直接关系。商王朝经常对外发动战争,被征服的方国对商王朝称臣纳贡,甲骨文中常见氏(致)来、入马牛羊象龟等记载。

出土的龟甲不仅是祭祀和占卜,龟甲器该如何使用?

中国人喜欢龟由来已久,龟以其长寿的特点深得中国人的青睐,用龟的这一文化现象从史前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传说中国的黄帝族就是以龟作为图腾,相传皇帝发祥于中原的天鼋山,黄帝号“轩辕”即是“天鼋”,“天鼋”就是“大龟”。“龟灵崇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仅是在神话传说中,就是大家熟知的甲骨文有相当一大部分是以龟甲为载体而进行书写的吗,而且甲骨的意义在于占卜吉凶,是有着神圣的意义与功能的。但是龟甲是从什么时候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是从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来利用龟甲,龟甲器对人们又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在墓葬中出土龟甲器的考古发现,最早见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龟甲器曾经被认为是大汶口文化的特征之一。而且出土龟甲器的墓葬一般是等级比较高的墓葬,龟甲器背后所反映的是当时确实存在的社会分层问题。后来龟甲器在其他遗址中屡次出现,曾出土过龟甲器的遗址有裴李岗文化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 ,仰韶文化的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 ,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兖州王因遗址 、泰安大汶口遗址 、邹县野店遗址 、江苏邳县刘琳遗址 、大墩子遗址 等。此外,还在凌家滩遗址 、牛河梁遗址 和反山遗址 等发现了别有于实物龟甲的玉龟。一般来说,这些发掘出来的龟甲一般都有人工加工的痕迹,在墓葬中随葬的龟甲器内装有小石子或者是砂子等物,背甲和腹甲的上端被截去一截,或者人工凿成小孔,有的在背甲的边缘又凿出一排小孔。龟甲器一般出土在规格比较高的大墓中,而且在墓葬中并不是随意摆放的,应该有特殊的功能和意义。



龟甲器在学界也是引起了不少的关注,目前关于龟甲器用途的见解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龟甲器是一种实用的器物的有甲囊说、护臂说、响器说、行医工具说、占卜工具说;认为是一种非实用性器物的说法有龟灵说、玄龟说和艺术神器说。但是在些观点中,有一些观点是不太能站得住脚的。下面笔者将给予一些自己的拙见。

出土的龟甲器中是有摆放在墓主人的臂膀的位置的,但是也有的摆放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比如说腰部,因此,用做护臂的观点是不合理的。



在出土的龟甲器中除了装有骨针、骨锥以外,还有装有石子的,而且石子的数量也是有讲究的,龟甲器可能并不是行医的工具,那么说龟甲器是巫医行医的工具或者是从事巫医的人的身份的标志就不是十分合理了。

如果说龟甲器是甲囊的话,甲囊一般来说应该是皮革制品,而且要方便装物件,龟甲器钱的内容量十分有限,显然并不是做甲囊的理想器物。

根据龟甲器内的物件来推测龟甲器是用来占卜的工具,这一点是值得研讨的,特别是在凌家滩出土的玉龟中间夹有一块玉版,玉版上刻有“中国最早的八卦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用来占卜的器物。而且在三代时期尤其是殷商一代盛行用龟甲来占卜,所以,龟甲器作为占卜的用具还是有历史渊源可以循的。

至于认为龟甲器是玄龟、龟灵、艺术神器还有装饰品、殉葬品、的产物等应该是根据中国长久以来的龟灵崇拜来推测出来的,龟一般认为是有灵性的,但是这样的观念是长时期历史积累的结果,龟甲器应该是与某种信仰或者是观念有关,严文明先生在《大汶口文化居民的拔牙风俗和族属问题》一文中提出龟甲器可能是《山海经》里提到的“玄龟或旋龟”,据说是“佩之不聋,可以为底”,意思是玄龟可以治耳病,是一种原始的行为。 这种解释认为龟甲器与原始的信仰有关,但是在考古学证据和民族学证据方面十分欠缺。



龟甲器一般出土在等级比较高的墓葬中,高等级的人一般不会是从事狩猎的人,即是进行狩猎也是仪式性的,如果龟甲器是狩猎的物件的话,应该比较多的出现在平民的墓葬中,因此,这一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还有一种接受程度比较高的说法就是认为龟甲器是一种响器,这一种说法是有比较多的民族学证据的。无论龟甲的表面是否有加工的痕迹,还是内部放置的物品,都有做为响器的可能。龟甲器一般出土在墓主人的腰部、腿部、手臂和脚部,也有个别的出土在头部、心窝和裆部,舞阳贾湖遗址中就有两件出土在头部附近,一件放置在头骨的上方,一件放置在头骨的下方。 虽然龟甲器的位置并没有太多的规律可循,但是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一点

古人使用龟甲占卜,是如何操作的?

因为我本人就略懂占卜,对周易,星象,手相面相,均有研究我给大家简单的说一下龟甲占卜原理:取合适的龟甲,纹路清晰的,清洗供奉以后,至于祭坛火种之中。祭师口诵道词,舞动法杖,诉诸某种失传已久的仪式,经过一段时间龟甲会出现裂纹。


由于裂纹具有随机性,而龟甲的纹路大同小异,通过判断裂纹经过的龟甲区域,对所求卜之事做解答。总的来说有点类似一套密码系统,解读规则和密匙映射明文差不多。只是其中规则比较复杂多变,难以尽言。

商代的卜骨和卜甲。殷商时期盛行的人祭和人殉,始终与崇拜上帝联系在一起,最主要的原因是,殷商奴隶王国的建立,需要在上出现一个至高无上的大神来维护其统治,把一切现象都说成是这个大神的意志,因此,殷人的上帝和祖先神便具有无上的权威,这就是殷人崇拜上帝的社会根源。

以兆象判断吉凶的占卜活动,在殷商时期非常盛行,奴隶主充分利用这一手法,达到了凡事都问卜的程度。商人在使用骨卜的同时,也出现了龟卜,因此,卜骨和卜甲是殷商时期遗留下来的最宝贵的历史文物和文物之一。甲骨文就是古人利用甲骨占卜吉凶之后,在甲面上刻写的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从考古发掘的各商代遗址中可以看出,在商代早期阶段,主要用卜骨,殷人卜骨的选料以牛的肩胛骨最为常见,另外,还有羊骨、猪骨、并且出现了鹿骨,少量用龟甲。中晚期以后,卜骨卜甲并存,有时卜甲还要多于卜骨。

唐诗《述怀》的全诗意思是?

述怀[一]
[二] [三]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
[四] [五]
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
[六]
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
[七] [八]
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
[一]题一作 《出关》。这诗作于唐高祖(李渊)初称帝时。当时魏徵投唐未久,在统一战争中
自己要求有所贡献,所以请命赴华山以东地区,说服李密的旧部。诗中写作者的抱负和旅途的艰险以
及重意气、报主恩的思想。
[二]这两句说当群雄在国中争夺政权的时期,自己弃文就武,投入战争。“逐鹿”,比喻争夺
政权。《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喻政权。“投笔”,东汉班超
年轻时曾为抄写文书的小吏,一天,他投笔长叹道: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哪能长期在笔砚间讨生活
呢(见《后汉书·班超传》)!这里借班超故事自喻。“戎轩”,兵车。“事戎轩”,即从军。
[三]“纵横”,战国时苏秦、张仪在列国间游说。苏秦主张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就是“合纵”
之计:张仪宣传诸国听命于秦,就是“连横”之计。苏、张因此被叫做“纵横家”。这里指自己曾向
李密献策。“不就”,无所成就(指献策不被采纳,以至失败)。“慷慨”,指为国效力的壮心豪气。
[四]这两句叙投奔李渊和奉使安抚山东。“杖策”,手持马笙,也就是说赶着马。“关”,指
----------------------- 页面 3-----------------------
潼关。
[五]这两句用终军和祁食其(音异忌)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说明所负使命的性质。“请
缨”,西汉人终军出使南越,他向汉武帝作豪语道:“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见《汉
书·终军传》)就是说只要一根绳索就把南越王牵来,后来终于说服南越王降汉。
“凭”,依。“轼”,车前横木。“凭轼”,就是驾车而行的意思。“下”,降服。“东藩”,
东方属国。汉初郦食其说降齐王田广,“凭轼下齐七十余城”(见《汉书·郦食其传》)。
[六]这四句写旅途的景况。“郁”,阻滞。“纡(音迂)”,曲折。“郁纡”,是形容山道曲
折难于前进,也是形容心情不舒之词。(曹植《赠白马王彪》:“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
“陟(音志)”,登。“岫(音袖)”,山。“出没”,时隐时现(山岭有时隔断视线)。
[七]这四句说途中艰险的景象怵目惊心,但是由于想着要报答唐主以国土相待的恩情,并不畏
惧。“伤千里目”,言远望心伤。《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九逝魂”,屈原《哀
郢》:“魂一夕而九逝。”“九逝”,言精神不集中。“逝”,一作“折”。汉代益州有险地名九折
板 (见《汉书·王尊传》)。“九折”言道路曲折迂回。此处作“九逝”或“九折”都可以通,但与
“魂”字相连,作“九逝”较妥。“惮”.怕。“国士”,一国范围内的杰出人物。魏徵曾勉励别人说:
“主上既以国士见待,安可不以国士报之乎?”(见《旧唐书·魏徵传》)
[八]这四句表明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季布”,楚汉时人,以守信用著名。《史记。季
布传》引楚谚:“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侯赢”,战国魏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救赵,
侯赢因年老不能随行,但表示要杀身以报,后来果然照他的诺言做了。“意气”,这里即指有诺必践、
有恩必报的精神。古乐府《白头吟》:“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那“意气”也相似,不过那是
属于夫妇之间,这是出于君臣之际。“功名”,功勋和名声。

百家姓中关于姓卜的解释

卜(Bǔ)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姒姓,为上古夏禹的儿子夏启之后,以官名为氏。据《路史》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又据《风俗通》所载,夏时太康之弟封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东南),因其弟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儿子叔绣(周武王之弟)之后,以官名为氏。据《路史》所载,周文王之子滕叔绣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代有卜姓。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待事,都想预知吉凶,便采用卜甲和卜骨的形式来进行占卜。卜甲多用龟的腹甲或背甲,卜骨多用牛、羊、猪的肩甲骨。先把甲或骨钻上眼,然后再用火烧,从甲或骨上裂开的纹路来看是吉或是凶。
3、出自商、周代卜人之后,以官名为氏。据《姓苑》所载,周礼卜人之后,以官为氏。又据《风俗通》载,“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商、周朝廷中专管占卜的长官称太卜,其地位相当于大夫,其属从官员称为卜人。他们的后裔有的以卜为姓,称为卜氏。故谓“氏于事者”,就是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
4、出自春秋时卜筮官之后,以官名为氏。据《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所载,春秋时晋国卜偃、秦国卜徒父、鲁国卜楚丘,皆为卜筮官,其后人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5、出自他族有卜姓或他族改姓卜氏:
① 北魏代北匈奴复姓须卜氏,为代北复姓,在孝文帝改革时改为单姓卜。为匈奴贵族四大姓(呼延、卜、兰、乔)之一。这是卜姓起源的又一支。
② 明时云南缅中军民宣慰使为卜姓,系布朗族。
③ 清满洲八旗姓布尔察、布尼、布尔厄等氏后改为卜姓。
④ 达斡尔族布顿强氏,汉姓为卜。
⑤ 土家索卜氏,汉姓为卜。
⑥ 辽宁省沈阳锡伯族卜占那氏、卜库索里氏等,汉姓均为卜。
⑦ 今土家、回、蒙古、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回族中的卜姓,为改姓。据《泉州涂关外法石沿海有关中外交通史迹的调查》载,元末明初,明太祖为惩罚蒲寿庚“导元倾宋之罪”,对蒲氏家族进行了迫害,“蒲姓恐被株连,故相率改为卜姓(音相近似)”。再有《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载,明洪武中入附回回儿只,因出“使倒刺沙、撒马儿罕(今属乌兹别克)功官百户,占籍嘉定。后改姓卜,曾孙卜相、相侄永正、永正子升世代袭职,为嘉定回回世族。”卜姓回族现今分布不详。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