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仲连排难解纷上上签解姻缘,关帝灵签怎么抽最准

姓鲁有哪些历史名人,他们做过的最伟大的事是什么?

1、鲁仲连 春秋战国 (前305~前245)
鲁仲连(公元前约305~前245年)又名鲁连、鲁连子,战国时齐(今冯官屯镇望鲁店村)人。风流倜傥,善于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旧《茌平县志》多版本数处载有鲁连故居、墓、祠。《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鲁连村“在山东省茌平县东北二十里,相传为鲁仲连所居,今名望鲁店”。据《太平御览》载,田……
2、鲁肃 三国 (172~217)
鲁肃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
3、鲁芝 晋 (190~273)
鲁芝(190~273年),字世英,西晋初大臣。扶风郿(今陕西眉县)人。他的祖辈原为本地豪绅。汉末,董卓被杀后,其部将李傕、郭汜率兵攻长安,在关中西部纵兵烧杀,三辅百姓蒙受劫难。鲁芝的父亲在这次战乱中丧生,他与母亲四处飘流,17岁时移居于雍城(今陕西凤翔县)。他在艰苦生活环境中发奋读书,颇有才学,受……
4、鲁恭 汉 (32~112)
鲁恭(32~112年),字仲康,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祖父鲁匡在王莽新朝做官,颇有权数,人称“智囊”。父亲在东汉建武初任武陵太守。他12岁时,父亲死于任上,15岁时,与母亲、弟弟鲁丕一起居住在太学,并在这里学习《鲁诗》。鲁恭读书相当用功,终日闭门诵读,不与他人闲游。太尉赵熹非常赏识他的好……
5、鲁班 春秋战国
鲁班
春秋鲁国建筑工匠。公输氏,名般。创制攻城云梯和磨粉之硙等器具。据传又发明锯子等木作工具。 旧时建筑工匠尊为祖师。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人(今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

战国鲁仲连事迹...

《史记》中有鲁仲连的传记,没事时可以看一看。

李白崇拜的偶像叫鲁仲连,为何李白会崇拜他?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诗叫《别鲁颂》,原文如下:

“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

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

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

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

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

这首诗是称赞的一个人的,这个人就是鲁连节,或者鲁连舌,

当然,此人的真实名字叫鲁仲连。


全诗的意思大概是:

谁说泰山高,高不过侠客鲁仲连的气节。谁说秦军众锐不可当,他们都摧毁在鲁仲连舌下。侠客鲁仲连独立天地之间,气度犹如清风洒香雪。鲁仲连,你的品格高尚,不为秋霜所折毁。我愿意将我的宝刀赠与你,让我们的友谊千秋万代不灭。

可以说,这首诗是高度赞美一个人。


更让吃惊的是,李白赞美此人不止这一首诗,还有一首《古风》: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这首诗出自李白的《古风》系列,诗的意思跟《别鲁颂》差不多,反正也是赞美鲁仲连的,大概意思是说:

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叫鲁仲连,他是个高尚奇妙的人,他的高妙就像明月刚从海底升出来,只需一个早上就可以把万丈光芒照耀人世间。


试问,李白是谁?李白是个多么狂妄的人啊。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么狂的一个人,居然毫不保留,甚至接二连三的去赞美这个叫鲁仲连的人,由此可见,这个鲁仲连的确不一般啊。

那么,鲁仲连到底有什么品格或者事迹,让一代大狂人、大诗人李白都如此推崇?竟然专门写了两首诗来赞美他。


战国纵横家

鲁仲连,战国齐国人,他其实是苏秦、张仪一类的人物,是个纵横家、辩才。

他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思维敏捷,口若悬河,胸藏甲兵,腹有奇谋。不过此人性格孤傲,狂人一个,恃才傲物,连孟尝君都不放眼里。


众所周知,孟尝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此人最喜欢养士,门客三千,一般士人都巴不得做他的门客。但鲁仲连是个例外,他曾三次拒绝了孟尝君伸出的橄榄枝。

他说,我性格豪逸,崇尚自由并不喜欢当个寄人篱下受人管束的食客。我不愿意与您门下那些个鸡鸣狗盗之徒为伍。

这些话其实说的很重了,孟尝君只能自讨没趣。


虽然鲁仲连很狂妄,但他却从不追求私利,而且是哪里有危难就到哪里。

比如说魏救赵。

说魏救赵

《资治通鉴·周纪五》中记载了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故事。

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惨重,元气大伤,秦国乘机兵临邯郸城下,包围了邯郸。邯郸城危在旦夕,赵国的灭亡似乎也是迟早的事。于是赵王向自己的盟国魏国求救。


魏王因为害怕秦国,但也不能不义,面对兄弟有难,肯定不能见死不救,于是耍了个手段,来个缓兵之计。派了兵但只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还派了一个叫新垣衍说客潜入邯郸,目的是劝说赵王归附秦国。

此事被侠客鲁仲连知道了,他哪能容忍魏国这样的两面派行为,不仁不义,怎么能行,岂是大丈夫所为?


于是,鲁仲连就去找新垣衍,开门见山就说:

“且秦无已而帝,则将行其天子之礼以号令于天下,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大概意思就是说,魏王只顾个人安危而不顾大局,将来也不会有好下场。能救魏赵的唯一办法只能在战场上打败秦兵;如果秦王称帝,不仅魏国没了,而你新垣衍也会一无所有。

新垣衍听完后,彻底拜服,决定回国说服魏王继续出兵。后来魏无忌带兵杀到后,秦军也退去。


事后,赵国平原君要送给鲁仲连一座城池,鲁仲连坚决不要。平原君还要给他千斤黄金,也被鲁仲连拒绝了,他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意思就是说,

人世间最贵重的莫过于天下之士的气节,就是做好事不要钱,我又不是生意人,做点事情就收钱,那跟追名逐利的商人有什么区别?这不是贬低我了吗?

说完不辞而别。


鲁仲连不愧是真爷们,霸气,这就是个性,人格。独立人格是最宝贵的,否则便是卑下的。

比如一箭射飞书劝燕将。

飞书劝燕将

《资治通鉴·秦纪一》中记载的是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当然,在说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先看另一个故事,《资治通鉴·周纪四》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田单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救齐国于水火之中,上演了一人复国的传奇。


创造了这个传奇后的田单颇为志得意满,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于是率领大军去攻打一个叫狄的地方。

大军出发之前,田单看见好朋友鲁仲连,于是就跟他道别,说自己要出征了。

鲁仲连听说田单要去攻打狄,说了一句:“将军最好别去,你恐怕打不下来。”

田单很不高兴,没搭理他,等我打完胜仗回来,看你怎么说。

那么,田单这次战况如何呢?


真如鲁仲连所言,田单这次打的十分辛苦,打了三个月也没攻下来。前方是尸横遍地,后方也是怨声载道。这时,田单想起了鲁仲连,于是灰溜溜跑过去问啥情况,为什么久攻不下。

鲁仲连说,当初将军您在即墨的时候,与前方将士一道,坐着编织草筐,站着挥舞铁锹,跟士卒们一起唱军歌,将兵一心,视死如归,所以,能打败燕国。

“将军有死之心,士卒先无之气,闻君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


鲁仲连接着说,但今时非同往日,将军您现在东面有一万户人家的采邑,西面有亭台楼阁的游乐,还有黄金腰带,只顾养尊处优,“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能取胜。

这其实就是孟子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随后田单亲自到最前线,身先士卒,指挥在前,擂起战鼓,一举攻下狄人的城池。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冷静而智慧的鲁仲连,对人性把握的相当透彻。


其后不久,田单拿下狄城之后,又准备去攻打燕国的聊城,这次也是久攻不下,于是田单又向鲁仲连请教。

鲁仲连了解情况后,什么都没做,写了一封信射进了城中。信中说,将军啊,我替你着想,你的结局是不归燕则归齐。但是你现在独守孤城,齐兵越来越多,而燕国救兵不到“将何为乎?”

结果燕国大将看到鲁仲连的信哭了三天三夜。最后思来想去,居然拔剑自刎了。

“欲归燕,已有隙;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与人刃我,宁我自刃!”遂。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一箭射飞书劝燕将”的故事。


关键在后面,事后田单要重赏鲁仲连,但遭到了鲁仲连的拒绝,鲁仲连说:“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多么高尚的情操和人格,不贪图荣华富贵,不为达官显赫。


实际上,鲁仲连背后代表的其实是战国时代侠客的高贵人格、侠义的精神和自由的灵魂。

他原则性很强,决不朝秦暮楚;他品德高尚,决不追名逐利,相反是功成不受赏; 他有着一颗排难解纷的心,以挽救天下为己任。

难怪连大诗人李白如此推崇他。

李白与其说推崇鲁仲连,倒不如说是推崇他背后的侠义精神和高超的智慧。


鲁仲连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侠义!鲁仲连能不战屈人之兵,这是智慧!当然,他最可贵的就是“与富贵而屈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可以说,他是一个集合纵横家的辩才,墨子兼爱非攻的侠义精神,以及庄子宁做曳尾之龟的人生通达与心灵自由的人物。简而言之,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

这与李白的追求和气质则完全相符,所以说,李白要用重墨赞美他,而他或许是李白唯一崇拜的一个偶像。

鲁仲连是不是古代名嘴?关于他的口才的一些故事有哪些?

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人,又叫做鲁仲连子、鲁连子和鲁连。鲁仲连生卒年代不详,根据专家们的推算大约是公元前300一前250年。史记记载“鲁仲连者,齐人也。”,并没有说清鲁仲连具体是哪里人。因此只有根据地名进行推测,王士桢在《池北偶谈》中说:“新城(今桓台县)东北锦秋湖上,有鲁仲连陂,传为鲁仲连所居。”,而又在《皇华纪闻》中说;“茌平县有鲁连村。吾邑之北近古狄城,亦有鲁仲连陂,鲁仲连冢。”。为什么会有两个地方有鲁仲连陂呢?我们可以从史记得知鲁仲连最后是归隐于东海。东海,又称少海,即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境内的锦秋湖。湖南岸有个华沟村,古称鲁连陂,就是当年鲁仲连隐居的地方。由此可以推断,鲁仲连是生于茌平县,卒于归隐之处新城(今桓台县)。
鲁仲连(约前305~前245) 战国时名士。亦称鲁连。今茌平人。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各国,为其排难解纷。赵孝王九年(前257),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以此撤军。20余年后,燕将攻占齐国的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言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一一推辞,退而隐居。《汉书·艺文志》载有《鲁仲连子》14篇,今佚,仅有清朝马国翰辑本。
鲁仲连,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是战国末年齐国稷下学派后期代表人物,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鲁仲连的生卒年月不见史籍,据钱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鲁仲连的籍贯亦不可考,司马迁在其《史记》中仅记为“齐人”。据后人考证,鲁仲连是今天聊城市荏平县王老乡望鲁店人。根据《史记》《战国策》《太平御览》等史籍中关于鲁仲连事迹记载综合考察,鲁仲连一生的活动轨迹大致是这样的:生于聊城,学于临淄,隐居于今桓台、高青锦秋湖附近,游于赵,死于今高青县高城镇。
幼时的鲁仲连在稷下学宫曾从师徐劫,专攻“势数”之学。因为他勤学善思,博闻强记,所以颇为老师喜爱。尤其是他思维敏捷,口若悬河,很小即以辩才闻名遐迩,为时人青睐。当时的齐国人都津津乐道于他十二岁驳倒田巴以及三次责难盂尝君的故事。田已是稷下学宫赫赫有名的辩士,曾“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但十二岁的鲁仲连却以“堂上之粪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的例子阐明了“人应该先急后缓”的道理,告诫他“急者不救,则缓者非务”,“夫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则无为贵学士矣”,提醒他国家危机四伏,形势紧急,那种为辩而辩,脱离实际的辩论是毫无意义的,“有似枭鸣”,和夜猫子叫没什么区别。最后田巴在鲁仲连强有力的驳斥下心悦诚服,不但当着徐劫的面夸鲁仲连是“飞兔骠袅”似的绝世英才,而且杜口易业,终身不复谈。(事见《太平御览》卷464)鲁仲连在临淄稷下学宫期间,与盂尝君田文过从甚密。《战国策》和《太平御览》里记载了他与盂尝君言语交锋的三个故事。一是在《齐策三》,鲁仲连规劝孟尝君勿逐舍人。鲁仲连先是举了在一定情况下猿猴不如鱼鳖,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不如农夫的例子,然后阐明“故物舍其所长,亡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的道理,告诉孟尝君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用人的关键在于用其长而不用其短。自己不会用人,反而说人家无才并遗弃人家,这叫“不肖”和“拙”,并且指出了遗弃人才会树敌招祸的危害。最后,孟尝君听从了鲁仲连的劝告,没有驱逐舍人。二是在《齐策四》,鲁仲连讥讽孟尝君非好士。鲁仲连先用“雍门养椒亦,阳得子养”的例子反衬孟尝君养土的虚伪和吝啬,批评孟尝君薄上、贱士的做法,待孟尝君狡辩不是自己薄士,而是士今不如古之机,又用孟尝君厚待所有的马结果终得良马,厚待所有的妃子结果终得美女的事实,类比出“应该厚待所有的士以求贤才”的观点,提醒孟尝君应该普遍提高士的待遇,平等真诚的对待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象古士那样的贤才。三是在《太平御览卷184》,鲁仲连与孟尝君谈论“势数”之学,鲁仲连深得徐劫势数真传,不但理论上炉火纯青,而且实践上运用自如。他在跟孟尝君讲势数时,没有从理论到理论,而是深入浅出,形象直观的用“关门”这一日常行为做例子,简明扼要的点明“彼所起者非举,势也;彼可举然后举之,所谓‘势数’的本质,很准确通俗地向一个外行人解释了势�笫倍仁啤⑾嗷���⑺婊�Ρ涞难Э铺氐恪?晌揭�圆环常�挥镏械摹?
应该说,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辩士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稷下学宫中的“天口骈”田骈、“谈天衍”邹衍等人大多务虚谈玄,斗嘴诡辩,将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到尽致,而鲁仲连则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把爱国挂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齐国的斗争实践中。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横扫齐国,半年内攻下齐七十余城,除莒和即墨两城外,齐国广大地区惨遭沦陷。五年后,即墨守将田单率军民众志成城,顽强抵抗,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并乘势以摧枯拉朽之势进行了战略大反攻,“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就在复国形势一片大好之机,距鲁仲连居住地不远的狄邑(今高青县高城镇)成了田单难啃的硬骨头。在攻打狄邑之前,鲁仲连断言田单短期内攻不下狄邑,结果鲁仲连的话不幸言中,狄邑三月不克。田单既苦恼又奇怪,就去向鲁仲连请教。鲁仲连直言相告田单,过去在即墨时是“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上下一心,同仇敌;而现在呢,随着地位、境遇的变化,田单“黄金横带”,只顾养尊处优,“有生之乐,无死之心”,不再身先士卒,不再不怕牺牲了,所以小小狄邑就成了“拦路虎”,久攻不下。田单听了鲁仲连切中要害的分析后,恍然大悟,回去后亲临战阵,挥旗擂鼓,一举就攻克了狄城。过了不久,田单势如破竹,一直打到鲁仲连的故乡——聊城城下。由于燕国大将负隅顽抗,垂死挣扎,田单攻城很不顺利。正一筹莫展之机,鲁仲连来了。因为鲁仲连精通势数,对当时齐、燕两国的局势和燕将的性格、心理分析透彻,把握准确,所以鲁仲连提笔给燕国大将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以“攻心为上”,“擒贼先擒王”。在这封信中,鲁仲连先是结合齐、燕两国的局势,谆谆告诫燕将死守孤城是非忠、勇非智;又站在燕将的角度上,分析归燕、降齐的不同好处;最后又用曹沫和管仲的例子指出“行小节,死小耻”是不明智的做法,劝诱燕将以“小节”而成“终身之名”,以“小耻”而立“累世之功”,放弃聊城。结果,鲁仲连说到心坎里的一番话令燕将心服口服,罢兵而去。就这样,鲁仲连用语言攻下了聊城,一箭书退敌百万兵,创造了中国军事史和论辩史上的奇迹。(事见《战国策·齐策六》)从鲁仲连帮助田单攻狄、复聊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出,鲁仲连不仅仅是聪慧过人、才智非凡的语言大师,不仅仅是善于排患解难、解人缔结的及时雨和热心肠,而且更是一个急公好义、有着强烈爱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救民于水火的平民爱国者。他生于聊,居于狄,对聊城人民和狄邑人民感情深厚;他生逢国家败亡、山河破碎的乱世,对光复祖国充满期望;是他两次出山,助田单一臂之力的心理内因。
鲁仲连不仅在破燕复齐的进程中出奇谋,立奇功,为光复祖国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当时的国际外交舞台上,也能时刻以齐国利益为重,扶危济困,仗义直言,一展齐国高士的风采。其中“痛斥辛垣衍,义不帝秦”的事迹广为后世传颂。据《战国策·赵策三》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周赦王五十七年(前258年),秦为了达到称帝的目的,扩张疆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安王得到这个消息后急忙派大将晋鄙火速驰援赵国。秦昭襄王得知魏出兵救赵,写信恐吓魏王,扬言谁救赵先攻击谁。魏王收信后救赵决心发生动摇,命令晋鄙留兵于邺(河北滋县南;另一说是汤阴)。既摆出救赵的姿态,又不敢贸然采取行动。他还派魏将辛垣衍秘密潜入邯郸,想通过赵相平原君赵胜说服赵孝成王一起尊秦为帝,以屈辱换和平,以解邯郸燃眉之急。平原君在内忧外患灾祸频仍的情况下,乱了方寸。正在这紧急关头,在赵国游学的鲁仲连出现了。
应该说,鲁仲连做为一个齐国人在强秦围困下的邯郸城中出现,并非历史的偶然。因为强秦围困邯郸的目的是为了称帝,而秦称帝对齐国的国际地位极为不利。如果秦称帝,其他五国再一归附,齐国的灭亡之日就屈指可数了。鲁仲连通晓“势数”,深谙国际力量的变化给齐国带来的后果,于是他挺身而出,为了齐国的利益拼死一辩。在平原君赵胜的引荐下,他见到了辛垣衍。首先,他直接了当、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声明自己宁可“赴东海而死”也决不为之民,在魏国人面前显示了齐国人不畏强暴、反抗虐行的决心。继而具体指明了救赵的策略——迅速组建魏燕齐楚同盟,联合起来救赵击秦。当辛垣衍声称魏国不想救赵时,鲁仲连举了“齐威王生而朝周,死则叱之”的例子力陈秦称帝之害。周天子活着的时候,齐威王年年,不管周“贫且微”,也不管“诸侯莫朝”,可谓是忠诚之至,尽了臣子之礼;可周天子死的时候,仅仅因为齐国的使臣去晚了点,周的使臣就亲赴齐地,扬言要斩威王。可见,帝和臣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帝对臣的要求是苛刻严厉的,帝是“反复无常”的。鲁仲连的言外之意是,魏一旦尊秦为帝,必然要丧失国家自主权,必然要受秦的摆布和苛责,尊秦为帝,对魏国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接着,当辛垣衍说畏秦,并恬不知耻的大放厥词说秦和魏是主仆关系时,鲁仲连先是用归谬法得出“秦王烹醢梁王”的假设性结论来激怒辛垣衍,后又用纣虐三公、王轻视邹鲁的例子来警示辛垣衍,尊秦为帝,必受其辱,必遭其害。鲁仲连说,鬼侯、鄂侯、文王,是纣王的三个诸侯,对纣王是极端忠诚,毕恭毕敬的。可是鬼候把女儿献给纣王,纣王因为嫌他女儿丑就把他剁成了肉酱;鄂侯替鬼侯说情,讲了几句公道话,结果被纣王晒成了肉干;文王听到鬼侯鄂侯的遭遇,仅仅表示了一下同情,叹了口气,纣王就把他关进里一百天,想趁适当的机会杀死他,可见,“帝”从来都是残暴专横,蛮不讲理的。不管你赤胆忠心也好,不忠诚也罢,只要稍微违背了他的意愿,惹他不高兴,他就会对你横加杀戮,视你为草芥。鲁仲连向辛垣衍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告诉辛垣衍,即使就如辛垣衍所言,魏国甘愿臣服秦国,秦国也不会放过魏国。你越软他就越欺负你,直至把你灭亡。鲁仲连又说,乐毅破齐后遑遑如丧家之犬的齐王,就因为有过“东帝”的称号,便不把鲁国和邹国放在眼里。明明是亡国之君,到人家国家里避难,却偏要摆出帝王的威严,三喝四,要这要那。鲁国人准备用猪、牛、羊各十头的太牢招待他他都嗤之以鼻,竟然要求鲁国国君避开正朝住在外面,交出钥匙、撩起衣襟、端着几案在堂下侍候他进餐。邹国国君刚刚去世,齐王吊唁时,竟让邹国人把国君的灵枢从北面移向南面,让他坐北朝南吊唁。鲁仲连通过这个例子提醒辛垣衍,魏国假如尊秦为帝,秦就会以帝的身份来苛求、命令魏做这做那,不会再把魏当成平等的诸侯来看待。到那时,魏将不会有尊严可言,只能任人摆布,任人宰割,“秦为刀俎,魏为鱼肉”。最后,鲁仲连又从魏王和辛垣衍的个人角度有针对性的分析了他们尊秦为帝的下场。如果尊秦为帝,秦国会越来越野心膨胀,肆无忌惮。秦王会安排他的人,如大臣、子女呀进入魏国的宫廷,会慢慢的让梁王成为他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傀儡,会架空梁王,使他成为有名无实、完全听命于秦的“买办”。而那时的辛垣衍,也会因为他是魏王的心腹而被秦想方设法排挤出朝臣的行列,不再有现在的尊位和荣华富贵。由于鲁仲连在连续重复述说尊秦为帝的危害的基础上,切入了辛垣衍的要害,所以,辛垣衍听了坐立不安,最后改变了主张,声称自己再也不敢妄谈尊秦为帝的事了。因而鲁仲连的一番既慷慨激昂又含蓄深刻的说辞取得了效果,大获成功。鲁仲连说服辛垣衍后,秦将为之震惊,后撤50里。再后来,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解了邯郸之围。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坚辞不受;又赠给鲁仲连千金,鲁仲连仍是坚辞不受。最后,弃金钱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的鲁仲连,甩下一句:“对于天下人来说,最可贵的品质,是为人排患解难,却从不索取回报。如果有所取,那就是商人的勾当,我不愿做。”飘然而去。应该说,从整个事件来看,鲁仲连表现出了齐之高士的爱国、清廉、仗义的高尚德操,显示了自己过人的胆识、高超的智慧和鞭辟入里、简洁含蓄的论辩艺术,真可谓智勇双全、德才兼备。
总而言之,从上述鲁仲连的七事,特别是义不帝秦的壮举,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鲁仲连在思想上、人品上、辩术上异于并超出同时代人的地方。在思想方面,鲁仲连是一个融汇贯通、多元并存的综合体,是稷下学宫百家争鸣所结出的硕果和奇果。在他的身上,有纵横家的影子,但他的爱国主义立场,毫不利己专门利他的作风,又与苏秦、张仪背信弃义、贪图富贵截然相反;他受名家辩士辩术的熏染,而又能跳出“为辩而辩”的泥沼,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他有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但他的“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平民参政意识和彻底摒弃富贵金钱的高土作风又与孔孟之道决不苟同;他受墨家影响,有很明显的“兼爱”、“非攻”行为,但行动又远比墨家大气、积极;他隐居海上,有道家遁世之风,但又不完全归隐,决不肯老死山林,常常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积极行动。在人品方面,鲁仲连的爱国爱民、排患解难、淡泊名利的精神,令人敬佩、感奋;在辩术方面,鲁仲连善用譬喻,善于举例,善于分析形势和说话人心理,语言环环相扣,逻辑缜密,给我们留下了很珍贵的语言财富。可以这样说,深遂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超人的智慧,组成了一个富有个性和传奇色的鲁仲连。
英雄永垂不朽,高士光照千秋。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的人们推崇鲁仲连的精神,学习模仿鲁仲连的作风,继承发扬鲁仲连的浩然正气。晋代的左思曾以“功成不受赏,高节卓不群”的诗句,赞美鲁仲连;唐代的李白在《古风十九首之十》中极力推崇鲁仲连“却秦振英声”的壮举;周恩来总理也在《大江歌罢掉头东》中借用“难酬蹈海亦英雄”的鲁仲连遗事,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豪情。可以这样说,一代又一代的“鲁仲连”们,承袭“鲁仲连”的精神,把我们这个勤劳勇敢,善良聪敏的民族,不断的推向繁荣富强,不断的推向幸福和光明。

请问观音签三十签棋盘大会何解

签面意思:
劝君切莫向他求,似鹤飞来暗箭投;
(劝你不要向外向他求,求别人时就像自投罗网的鹤儿容易遭人暗箭所伤;)
若去采薪蛇在草,恐遭毒口也忧愁。
(就像去砍柴时须小心隐藏在草丛的毒蛇一样,害怕被蛇咬伤令人忧心忡忡。)
诗意:此卦安份守己之象 凡事小心谨防也
解曰:闭口含齿 他事莫理 若有亏心 到头害己
不知求签时所许何愿,此签奉劝最好不要轻举妄动,求人求门路时恐会雪上加霜,闲事杂事切莫多管,按棋盘大会故事的意思,反求诸己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签午宫:【棋盘大会】 劝君切莫向他求,似鹤飞来暗箭投;若去采薪...

第三十首:楚怀主入秦武关
劝君切莫向他求,似鹤飞来暗箭投
若去采薪蛇伏草,恐遭毒手也堪忧

(四句浅释:劝您别再有其它的想法或希求,就好像鹤鸟被暗箭埋伏而受伤;或想去砍柴却不知毒蛇暗藏在杂草中,恐怕因此而遭到毒手,实在令人担忧。)

闭口存舌,问事莫理,不可生心,恐伤于己。此签安身得己之象,凡事守旧则吉。

灵签之曰:本签示之曰。若去采薪蛇伏草。恐遭毒手也堪虞之命途耶。是安身得己之象。凡事暂守旧待时之者。谋事不相宜。一事无成者。田亩。六畜之不利于时。唯山坎是大吉者。易言之。闭口存舌。闲事莫理不可生心恐伤于己。

交易-滞 婚姻-未合 求财-待时 自身-平平 家宅-安 六畜-不利 田蚕-不利 寻人-阻 行人-阻 六甲-虚惊 山坟-大吉 讼词-亏 疾病-难痊 失物-不见 移徒-守旧

详解:此签有”误信人言”之意。奉劝当事人,应有自主的判断能力。人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容易降低自信,所以会转而征询他人的意见,而且希望能回答的建言越多越好。须知在遇到状况不明之时,越要保持沉着冷静。思前想后,理智地分析情势。若恐有遗漏不全之处,向他人请教虽然也是个办法,但多数人的意见,有时并不代表一定是对的。而且询问的人越多,又恐得到的答案越分歧,反而导致无所适从。对自己要有信心,不要轻易随波逐流。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