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书堂合婚折子戏肖玉玲,马友仙书堂合婚秦腔折子戏
秦腔有那些名家
秦腔名家有哪些
秦腔正宗(李正敏)
秦腔皇后——肖若兰
秦腔小生泰斗——陈妙华
秦腔坤旦魁首——孟遏云
须生泰斗(银福子,李云亭),
贫生大王 靖正恭
坤伶皇后苏蕊娥
花面大王(李可易)
丑角大王晋福长
易俗六君子:刘箴俗、刘迪民、沈和中、路习易、苏牖民、马平民
陈仁义,男,生于1924年,农历甲子年生,秦腔须生,陕西泾阳人,秦腔须生。 李爱琴,女,1939年4月,农历己卯年出生于西安市,秦腔旦角,后改生角。 任哲中,男,1925年,农历乙丑年生于永寿县监军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秦腔小生。
刘随社,男,1962年生,陕西周至人。从小酷爱戏曲艺术,1977年考入眉县人民剧团,工须生。
肖若兰,女,秦腔旦角。1934年9月,农历甲戌年生在西安市未央区含元殿村。 王辅生,男,著名秦腔丑角表演艺术家,陕西省长安县人。
马友仙,女,秦腔旦角。汉族,1944年,农历甲申年生于陕西省合阳。
李瑞芳,女,1935年生,甘肃省天水市人。国家一级演员,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剧团团长;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系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肖玉玲秦腔专辑
国家一级演员简历:1952年春考入原西安三意社学艺,工闺阁旦,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秦腔演员。1986年加入中国国民革命党。1990年调西安市艺术学校任教。曾担任陕西省政协第五、第六、第七届委员,陕西省青年联合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演员学会会员,剧协陕西分会理事,剧协西安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秦腔研究会副会长,西北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获奖情况:1956年肖玉玲参加陕西省观摩汇演获演员三等奖;1958年在秦腔第一部色电影《火焰驹》中扮演女主角黄桂英,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59年参加陕西省青年演员汇演获优秀表演奖;1962年参加西安市现代剧汇演获演员二等奖;1978年参加陕西省名老艺人会演获荣誉证书;1988年由肖玉玲主演的戏曲盒式带获中央电视台“通美杯”盒式带“银榜奖”;1996年在西安市优秀传统剧目展演中获导演奖;曾荣获西北“太阳杯”大奖赛最高荣誉奖、西安市“石榴花”戏曲大赛“园丁奖”,被观众评为“秦腔十佳演员”、“荧屏百佳演员”;50年代,曾以扮演《五典坡》中的王宝钏、《铡美案》中的秦香莲、《状元媒》中的柴郡主、《急子回国》中的宣姜、《火焰驹》中的黄桂英、《槐荫别》中的七仙女、《孔雀胆》中的阿盖公主、《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孟丽君》中的孟丽君、《秋江》中的陈妙常、《杜鹃山》中的柯湘、《苦水甘泉》中的罗大妈等活跃于三秦大地城乡舞台。她的代表剧目如《火焰驹》《玉堂春》《五典坡》《三家春》《红珊瑚》《探窑》《三堂会审》等。
艺术特点
肖玉玲唱腔明丽响亮,淡雅清新,表演细腻、传神、楚楚动人。她的表演艺术有以下几个特点: 扬长避短,假声运用锦上添花 客观的说,肖玉玲的嗓音条件并不好,但她能很好的运用假声弥补她高音区的不足,这样,她的音域反而更加宽广,这在秦腔界应该说是第一人。在她的唱腔中,很多唱段她能自如的游刃3、4个八度,时而耸入云霄,时而钻如海底,给人以开拓意境、心旷神怡的感觉,而且她的假声宽、厚、实,没有虚晃之感,所以演唱中更加通透、明亮。假声运用中她又发挥自己鼻腔共鸣的优势,使整个唱腔韵味更加醇厚,尤其是她的苦音唱腔给人以如泣如诉的艺术享受。 吐字清晰,讲究“吐、咬、归、收” 应该说肖玉玲是秦腔界唯一一位在吐字上下功夫的演员,因为她的吐字不光是清楚,而且她在行腔时还注意咬字、收音和归韵,例如玉堂春的春字他先唱出声母“CH”再慢慢吐出“韵母”UN“,这在京剧界可能是每一个演员都必须做的,可在秦腔界可是不多见的。她的行腔都是字随腔转,字正腔圆,不光是唱腔,她的道白如《探窑》中的:”母亲呀!母亲……“,《玉堂春》会审中苏三的“苏三参见三位督天大人”等都很好的体现了她吐字的功力。她还很注意唱腔辙口的运用,她将传统剧《探窑》中的唱腔的“壬辰”辙改成从头到尾的“言前”辙,既让唱词很富文学性,又容易演唱,这段她后期的代表做已经广泛的被青年演员和业余爱好者传唱。 气息饱满,节奏缓急得当 唱过肖派的演员没有不佩服肖老师气息的运用是一绝,她的气息不是一日之功。比如探窑中“老娘请坐听儿言”一句中的儿和言,都是一个很长的腔,而且行腔中又有3个八度的起伏,所以气息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我曾非常认真的听过这段,但是她的气口在哪儿,我一直没有听出来,也许她就是一口气唱下来的,要么是偷气,但是没有任何痕迹,所以气息饱满流畅是她的一大特点,另外,肖派唱腔中的节奏变换是非常鲜明的特点,她的慢板慢的缠绵悱恻,她的快板快的如同沙锅炒豆,尤其是她的快板,如《三堂会审》中,她吐字清晰、明快。字字逼人,声声送耳,犹如雨打芭蕉一般,给人以一泻千里,酣畅淋漓的感觉。 紧贴剧情,演活人物 除了上述四个特点以外,肖派艺术刻画人物的功力也是非常深厚的,她塑造的不同人物她都能作到一人一面,苏三是烟花女子,黄桂英是大家闺秀、王宝钏是相府千金、珊妹是鱼家女子,她都区分的非常明显,把握的非常准确,在《探窑》一剧中,她一改传统穿黑褶子的装扮,她改穿淡紫褶子,巴巾包头,既避免了下场《赶坡》也穿黑褶子的重复,又很好的体现了这位相府千金虽身居寒窑,但仍是美貌动人,由于思念丈夫忧虑成疾的痛苦心情,刚一上场,还没开腔,就让观众入了戏,这就是艺术家对艺术的精湛诠释。
人物评价
肖玉玲在舞台实践中还不断的向其他剧种学习,她的《玉堂春》一剧好多地方可以找到京剧的影子,但又是原汁原味的秦声秦韵,总之,肖玉玲是秦腔声腔艺术发展和开拓的一位改革家,是秦腔表演艺术的实践家。
肖玉玲的人物评价
肖玉玲在舞台实践中还不断的向其他剧种学习,她的《玉堂春》一剧好多地方可以找到京剧的影子,但又是原汁原味的秦声秦韵,总之,肖玉玲是秦腔旦角声腔艺术发展和开拓的一位改革家,是秦腔旦角表演艺术的实践家。
已故秦腔名家名单
员宗汉,齐晓春,肖玉玲,全巧民,郝风,张晓斌!
马丽的所演剧目
《火焰驹》饰芸香 《玉堂春》饰苏三 《窦娥冤》饰窦娥 。折子戏:《花亭相会》饰张梅英 《放 饭》饰赵景棠 三滴血 《白蛇传》饰白素贞 端庄大气的秦腔小花旦马丽
来源:中国戏剧网 发布时间:2010-05-18
马丽细心地琢磨吸收,京腔、豫剧、黄梅戏中唱腔的精部分,马丽也对景入情地适当借鉴;美声唱法的旋律飞升,古筝、扬琴的醇厚清脆,她都尝试过巧妙地借鉴。对于真性情的马丽来说,日日如是的套式练功从来就不是什么负担,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乐趣与本能释放。
秦腔小花旦马丽,毕业于陕西省周至艺术学校,现在西安市秦腔青年团工作。 主工正小旦、花旦。
1999年参加陕西省中等艺校戏曲演唱大赛获二等奖,2000年参加西安市“模仿秀”大赛获一等奖,2001年参加全国戏曲“小梅花”奖大赛获金奖。 2002年被西安市秦腔青年团录用为花旦演员,或许是《拾玉镯》中孙玉姣的刻画打动了省剧协的老一辈,或许是《窦娥冤》里至孝女感天动地的吐诉感染了圈里人的情感世界,或许是《三堂会审》中苏三的慨坦直言让主管部门的领导动了心。
2002年马丽代表陕西省在“全国小梅花戏曲大奖赛”中角逐,一举折桂,夺得了一枚金牌。2003年参加“秦之声”少儿戏迷大叫板,获年度决赛第六名,2004年参加陕西省戏曲“红梅奖”大赛获第一名,2004年参加《秦之声》“四小名旦竞美秀”获优胜奖,参加了年底总决赛。所演剧目:本戏:《法门寺》饰孙玉娇《火焰驹》饰芸香,《玉堂春》饰苏三《窦娥冤》饰窦娥 。折子戏:《花亭相会》饰张梅英 ,《放饭》饰赵景棠。
我最早关注陕西秦腔小花旦马丽大约是三年前的事了。2007年山东广饶的10月让人振奋,第三届“中国戏曲红梅荟萃”大赛在此刚刚结束结束,那天的天气有些许的微寒,可广饶义乌小商品市场演艺广场内,却暖融融地洋溢着一种春日的气息。
由中国剧协主办的全国戏曲红梅大赛颁奖晚会正在这里举行。由陕西省秦腔艺术协会选送的秦腔演员马丽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荣获“中国戏曲红梅金花”称号。
马丽当年只有21岁,毕业于周至艺校,她那次参赛的剧目是秦腔折子戏《梳妆》。“中国戏曲红梅荟萃”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旨在通过比赛的方式选拔优秀戏曲专业人才,鼓励青年戏曲工作者积极传承戏曲艺术,参赛的选手涵盖全国各剧种、各行当,规格高,规模大,影响广泛。
马丽以清丽俊美的扮相、婉转优美的唱腔、端庄大气的台风,赢得现场观众和评委的一致赞美,在参赛的140余名演员中脱颖而出,成为那次大赛评出的10为金奖选手之一。
2009年,在全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为加深秦腔传承人的社会影响,激发青年秦腔演员对秦腔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对秦腔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意识,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省振兴秦腔办公室承办,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协办的“陕西省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习交流展演”活动,于6月13至16日在西安人民剧院举行。
当时11名传承人携弟子同台演出三场折子戏、一场清唱,展示继承发展秦腔的艺术成果,互动交流传习经验,再现他们独特的秦腔流派风格。被誉为“金嗓子”的马友仙,声音纯净清亮,唱腔甜润激昂,感情色浓郁,气质饱满而具有强烈的穿透力,高音区纵横驰骋。
用科学的发声法,把歌剧唱法融入秦腔演唱中,自然,流畅,继承传统而不墨守成规。6月14日晚,马友仙的学生马丽(和于迎春合作)表演了秦腔折子戏《梳妆》让观众再饱了眼福。
据有关资料介绍说,马丽刚懂事就成了戏迷。《张连卖布》、《花亭相会》、《虎口缘》等等,她都会串几个段子。无论从所谓的综合素质的哪一方面来看,马丽都是一块唱戏的好料子。微不足道的细节,经马丽一串演,便有了寻思不尽的意味。初出茅庐时,她的不凡表演便倾倒过关中西部的无数戏迷。
在戏校学习期间,马丽和主教老师配合得非常默契。对于学校里所传授的一整套已有的和既定的功法、唱法,她并没有当成死教条,而是因时、因地、随感而发地予以适当调整并严格地进行消化、练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训诫名言,马丽从来没有违背过,也丝毫没有丢弃过。
马友仙、李梅等前辈的独有腔调,马丽细心地琢磨吸收;豫剧、黄梅戏中唱腔的精部分,马丽也对景入情地适当借鉴;美声唱法的旋律飞升,古筝、扬琴的醇厚清脆,她都尝试过巧妙地借鉴。对于真性情的马丽来说,日日如是的套式练功从来就不是什么负担,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乐趣与本能释放。
马丽的爱好和博击点是多方面的:现代杂技艺术可取的诸多特异表演、中华武术在气功上的超常作为等,都被她在平日练功时吸收。她的表演,年轻人看了觉得大气、帅气、灵气;年长者观后感到得力、得法、得体;门外汉往热闹处看,认为解馋、解气、解闷;圈里人朝道儿上瞧,声称有眉、有板、有眼。
由于出众的表演,她频频在电视荧屏上亮相。秦腔少儿大叫板、四川小名旦角逐、陕西戏曲红梅大赛,马丽都稳稳胜出,一时间她的名声传遍了四里八乡。陕西省秦腔协会一班戏剧前辈非常赏识这个小青年的出色表演,吸收她为省剧协的会员,从此马丽便有幸与古都西安的各种流派精英人物切磋技艺。
易俗社的刘果易、李争名,省艺校的李雪兰,戏曲研究院的贺翎等等,都与马丽有过交往。对面的交流,促膝的谈心,悉心的指教,终使马丽在攀登艺术上再上层楼,增长了更多的见识。
可贵的是,马丽从不因袭别人的声腔与套路,而是在完善自己艺术表演体系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因戏制宜,各取所长,综合归纳、精心提纯,并在音乐学院及舞蹈班的深造中不断提高,锤炼出了自己所独有的演艺语言。
在马丽所倾心塑造的诸多舞台形象中,比如孙玉姣、白素贞、窦娥、耶律含嫣等等,几乎都可以找到各派、各家的影子;但从实质上看,本体语言特色还是为小马丽自己所独有的。
我们希望马丽这样在戏剧人生中崭露头角的年轻一代,能像老一辈艺术大师一样,矢志不渝,精益求精,为中国戏剧的登峰再造,继续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马友仙的名誉成就
1960年陕西省首届青年戏曲演员观摩演出,马友仙以一出《断桥》震惊四座,颇受西安地区戏剧专家和广大观众好评,获得青年演员优秀表演奖,这一精唱段被上海唱片公司录制成盒带向全国发行。
1961年马友仙被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在著名戏剧艺术家马健翎、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正敏;著名导演史雷、韩盛岫、李文宇专业教师的亲切指点和培育下,在著名戏剧作曲家肖炳,名琴师板胡演奏家杨天基、杨满元的配合帮助下,经过长期的磨练和舞台实践,逐渐成长为誉满西北、蜚声中外的秦腔表演艺术家。她所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迥异、活灵活现、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