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柱清册的基本内容,四柱清册的要求
中国会计的发展史是怎么样的?
先秦至秦汉 中国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公社制时代,人们已用“刻记记数”和“结绳记事”等方法,反映渔猎收获数量及其他收支。这是最原始的会计活动。
到奴隶制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建立,为适应统治阶级管理经济的需要,官厅会计部门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西周设置了专门负责会计工作的"司会"官职,它与专门负责财物保管工作的官职“小宰”有明确的分工。会计部门内部设“司书”、“职内”、“职岁”、“职币”四种官职分别执掌财务与出纳。周朝还制定了一些财计管理制度,如收支报告制度、交互考核制度,以及宰夫所行使的就地稽察制度等。在周代,会计一词已有了比较明确的含义,即所谓“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周代的官厅会计,不仅采用了类似凭证(当时的“书契”、“官契”等)、帐簿(当时的“籍书”)和“三柱结算法”等专门方法,而且有了叙事式会计报告(如《周礼》中讲的"日成"、“月要”和“岁会”报告)。
随着封建经济关系的产生、发展,中国会计有了长足的发展。战国至秦汉时期,官厅财计组织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构成一个经济管理系统。以"编户制度"、“上计制度”以及国家财政收支和皇室收支分别管理制为主干的财计制度的建立,以及秦汉御史监察制度的建立,是封建国家经济集权的重要体现。以“入、出”为记帐符号,以上入下出为基本特征的单式入、出记帐法的形成,以“入-出=余”为基本公式的三柱结算法的普及运用,以及在战国中后期会计帐簿设置分为“恒籍”(汇总登记的会计籍书)、“籍”(专门登记粮草的会计籍书)、“苑籍”(专门登记厩苑的会计籍书)进行分类核算等,奠定了中式会计方法的基矗秦汉时,还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采用了以“收、付”为记帐符号,以上收下付为基本特征的单式收付记帐法,并对一部分收支以钱币为计量单位进行核算。这是中式会计获得初步发展的重要标志。
隋唐至宋代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会计、审计和国库组织发展到较为完备的程度。会计与出纳、会计与国库、出纳与实物出纳、签证单位与财物发放单位,以及审计与会计之间都有了明确的分工,各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唐代的“度支部”和宋代的“总计司”、“会计司”等专门组织的设置,表明了当时对会计的重视。唐代建立起来的独立的审计组织机构──比部,和行使财计监察的御史台及御史监察制度,以及后来宋代的“审计司”、“审计院”的设置,都反映了当时对经济监督工作的重视。唐宋时期计算各项赋税收入的计帐户籍制度,以“量入为出”为原则的岁入岁出预算制度,财物出纳保管制度,要求自下而上逐级呈递“上计簿”的上计制度,以及监察制度等,已成为封建统治者加强经济控制的基本财计制度。唐宋时期出现了“四柱结算法”和“四柱清册”。“四柱结算法”是按照“旧管”(上期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存)这“四柱”特定的格式,定期结算帐目的一种会计方法。“四柱清册”是以“四柱”为基本格式,以“四柱结算法”为基本方法所编制的一种会计报告。“四柱结算法”的创立、运用和发展,“四柱清册”编报形式的产生、运用,是唐宋时代在会计方法方面的重大贡献。“四柱结算法”是系统反映国家经济和私人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科学方法,它集中归结了中式会计的基本原理,是中式会计方法体系的核心与精髓,为中国会计从单式帐法向复式帐法的演变奠定了初步基矗从世界范围讲,“四柱结算法”中的“四柱平衡公式”(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和“四柱差额平衡公式”(新收-开除=实在-旧管)的建立、运用,比西式簿记中的平衡结算法的出现要早得多。在唐宋时代,会计分析工作也有了进展,如在唐朝的《元和国计簿》和宋朝的《元佑会计录》中,就有计帐、户籍的分析,国家财政收支的对比分析,以及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的专门分析。宋代的《太平经国之书》和《玉海》,则是汇集会计史料的重要著作。在这一时期,中国民间会计也得到了发展,中国早期的金融业──柜坊,典当业──质库,以及为商业服务的货栈──邸店等行业也运用四柱结算法。
明清 这一时期,是中国单式簿记的持续发展和复式簿记产生的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和产生,在民间商界产生了中国固有的复式帐法:①“龙门帐”。它把全部经济事项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和资本)四大类,遵循“有来必有去,来去必相等”的记帐规则处理帐目。龙门帐的特色表现在年终“合龙”结算方面。凡进项减去缴项等于存项减去该项者,为“龙门相合”,否则为“龙门不合”。②“四脚帐”,又名“天地合帐”。此种帐法有两种结册编制,一为“项结册”,相当于近代的“损益计算表”;一为“存除结册”,相当于近代的“资产负债表”。“四脚帐”的试算平衡,勾稽全部帐目是在“存该结册”上进行的,该册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称为天方,下部称为地方。凡上、下两部分数额吻合谓之“天地符合”,否则为“天地不合”。在当时,这两种帐法代表着中国会计的先进水平。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会计出现了中式会计的改良和借贷复式簿记的引进同时并存的局面。清末,蔡锡勇(?~ 1896)《连环帐谱》(1905)一书,为中国引进借贷复式簿记之开端;谢霖(1885~1969)与孟森合著的《银行簿记学》(1907)一书,为引进借贷复式簿记创造了条件。1908年大清银行创办之时,即采用收付复式记帐法,为中国改良中式簿记之先声。
中华民-国时期 大型工商企业一般采用借贷复式簿记,中小型工商企业一般采用中式收付簿记。30年代会计师徐永祚(1891~1959)发起了改良中式簿记运动,拟订《改良中式簿记方案》(1933),但未能广泛推行。与此同时,会计师潘序伦(1893~1985)通过创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和立信图书用品社编著、出版多种会计书刊,使借贷复式簿记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此外,北洋和国民党先后颁布过会计法及其他一些会计法规,但未能贯彻执行。
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建立,从此,中国会计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四柱清册和龙门帐都是为账户提供计算平衡式对吗?
是的,我国古代的四柱清册和龙门账都是为账户提供会计理论基础和计算平衡公式的。
四柱清册是指我国古代以“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个要素构成的“四柱结算法”。“旧管”的基本含义即“期初余额(或上期结存)”,“新收”的基本含义即“本期增加额”,“开除”的基本含义即“本期减少额”,而“实在”的基本含义则为“期末余额”。四柱结算的基本公式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因此用现代的话来讲,“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就是进行会计核算及会计结算的四大要素,把它们比喻为支撑大厦的四根支柱,缺一而不可。
龙门账法是产生于我国明末清初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把全部账目分为“进”、“缴”、“存”、“该”四个部分,以“进-缴=存-该”作为会计平衡等式,“进”相当于各类收入,“缴”相当于各种费用,“存”相当于各种资产,“该”相当于负债和资本。
宋朝初期出现了什么记账法
宋朝的《会计录》是继唐朝《国计簿》之后,有关国家财政收支方面的著作,是以年报资料(包括户籍、计账报告在内)为基础,按照国家规定的财计体制和财政收支项目归类整理,并加以会计分析的经济文献。据《玉海》第一百八十五卷记载,有《景德会计录》、《祥符会计录》、《皇佑会计录》、《绍兴会计录等十几种,这些财计著作,在宋代层出不穷,是我国财计史上财计著作空前繁盛的时代。宋朝《会计录》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会计、统计经济资料部分,包括户籍计账方面的资料和当年财政收支的实际数额。二是会计、统计经济资料的分析比较部分,也可称为会计分析部分。宋代官厅会计核算中的会计分析,首先是对财政收支的对比分析,其次是对户籍、计账的分析,分析时主要运用比较法,有时也用因素法。
四柱清册
“旧管”、“新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会计结算方法——四柱清册法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们和“开除”、“实在”一起构成了“四柱清册法”的基本要素。“旧管”的基本含义即“期初余额(或上期结存)”,“新收”的基本含义即“本期增加额”,“开除”的基本含义即“本期减少额”,而“实在”的基本含义则为“期末余额”。四柱清册的基本公式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因此用现代的话来讲,“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就是进行会计核算及会计结算的四大要素。古人形象地把它们比喻为支撑大厦的四根支柱,缺一而不可,故名“四柱清册法”。
中国会计史的隋唐至宋代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会计、审计和国库组织发展到较为完备的程度。会计与出纳、会计与国库、出纳与实物出纳、签证单位与财物发放单位,以及审计与会计之间都有了明确的分工,各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唐代的“度支部”和宋代的“总计司”、“会计司”等专门组织的设置,表明了当时对会计的重视。唐代建立起来的独立的审计组织机构──比部,和行使财计监察的御史台及御史监察制度,以及后来宋代的“审计司”、“审计院”的设置,都反映了当时对经济监督工作的重视。唐宋时期计算各项赋税收入的计帐户籍制度,以“量入为出”为原则的岁入岁出预算制度,财物出纳保管制度,要求自下而上逐级呈递“上计簿”的上计制度,以及监察制度等,已成为封建统治者加强经济控制的基本财计制度。唐宋时期出现了“四柱结算法”和“四柱清册”。“四柱结算法”是按照“旧管”(上期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存)这“四柱”特定的格式,定期结算帐目的一种会计方法。“四柱清册”是以“四柱”为基本格式,以“四柱结算法”为基本方法所编制的一种会计报告。“四柱结算法”的创立、运用和发展,“四柱清册”编报形式的产生、运用,是唐宋时代在会计方法方面的重大贡献。“四柱结算法”是系统反映国家经济和私人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科学方法,它集中归结了中式会计的基本原理,是中式会计方法体系的核心与精髓,为中国会计从单式帐法向复式帐法的演变奠定了初步基础。从世界范围讲,“四柱结算法”中的“四柱平衡公式”(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和“四柱差额平衡公式”(新收-开除=实在-旧管)的建立、运用,比西式簿记中的平衡结算法的出现要早得多。在唐宋时代,会计分析工作也有了进展,如在唐朝的《元和国计簿》和宋朝的《元佑会计录》中,就有计帐、户籍的分析,国家财政收支的对比分析,以及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的专门分析。宋代的《太平经国之书》和《玉海》,则是汇集会计史料的重要著作。在这一时期,中国民间会计也得到了发展,中国早期的金融业──柜坊,典当业──质库,以及为商业服务的货栈──邸店等行业也运用四柱结算法。
会计里的龙门账是产生于什么时候
——中国会计学界的一个悬案
笔者以严谨务实的学者风范,以详实的史料记载为依托,对龙门账的创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此题之解尚待进一步考证。
龙门账是我国最早的复式记账法,这在会计学理论界已成定论。但龙门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创始人是谁?到目前为止尚未有答案。
一、众说纷纭的观点
对于龙门账的创建时间和创始人,理论界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李宝震先生的观点
我国会计史学界老前辈天津财经学院李宝震先生撰写的《会计史话》对龙门账的介绍是:“明朝末年(约在公元1640年前后)由山西帮商人(据说名叫富山)创造,并在民间商业中流行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李宝震。1993.会计史话。财会通讯。5.)
(二)王建忠先生的观点
据天津财经大学王建忠先生主编的《会计发展史》介绍:“明朝海禁渐开,对外联系加强。随着经济恢复,国内商业亦获发展。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明末清初之际,山西人富山根据唐宋以来'四柱清册'原理设立创造了'龙门账',后经不断发展完善,成为我国民间商业流行的一种会计核算形式”。(王建忠。会计发展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37-139)
(三)赵友良先生的观点
据上海财经大学老一辈会计学家赵友良先生撰写的《计事丛谈》一文介绍:“现代学者对龙门账及其核算方法已作过不少介绍。他们都认为是清初学者傅山(青主)所始创。”(赵友良。1992.计事丛谈。上海会计。2.)
(四)汤云为、钱逢胜先生的观点
据汤云为、钱逢胜的专著《会计理论》一书介绍:龙门账“产生于明末清初的商业界,开启了我国商业会计的先端。其创始人为山西曲阳人傅山。据我国著名会计史学家赵友良先生的考证,龙门账首先是为了改善票号的经营管理而设计的,后来才被逐渐推广到工商企业。”(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30.)
(五)郭道扬先生的观点
中南财经大学郭道扬先生所著的《会计发展史纲》介绍:“我国最早的复式记账法'龙门账',创始于明末清初的商业界,这是目前比较一致的说法。'龙门账'的创始人是山西商人'富山',这也是比较一致的说法。但这'富山'究竟是何人,他是怎样创造'龙门账'的,这个问题尚待进一步考证。根据史书记载,笔者认为,富山当为傅山。……在会计核算规则方面,'龙门账'法也为其所创。一则可能相传有误,把'傅山'说成'富山';二则可能后世商家取于吉利,有意用'傅'字同音字'富'字取而代之,故后世人们认为'龙门账'为富山所创。”郭道扬先生在《中国会计史稿》中除坚持上述观点以外,还引用章太炎先生的《太炎文录续编》中顾炎武、傅山创建票号积累资金以期反清复明的传说作为旁证,对龙门账的创建过程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明确提出他本人的观点:“我们倾向于'龙门账'起始于明末清初,其创始人为傅山之说。”
综合上述观点,会计史学界对龙门账创建时间的观点基本一致——明末清初,而对于龙门账的创始人则有“富山说”、“傅山说”、“富山即傅山说”三种。
二、模模糊糊的考证
李宝震老先生认为龙门账产生于明朝末年(约在公元1640年前后),创始人是山西帮商人富山。李老特别声明是“据说”,但没有讲清楚据谁所说,没有详细说明有什么依据。查阅李老所撰写的有关文献,他一直实事求是地坚持“据说”,实际上,李宝震先生并没有亲自把这个问题彻底考证清楚。
王建忠先生与李宝震先生的观点及其结论基本一致,亦承认龙门账的创始时间是明末清初,创始人是富山,不同的是李宝震先生声明是“据说”,而他的弟子却言之凿凿,而且还说龙门账的创建原理是“四柱清册”,不知其依据何在?
赵友良先生首先介绍说现代学者都认为龙门账是清初学者傅山所始创,他本人曾经有过怀疑,只是在读了章太炎先生的顾亭林(炎武)轶事后,才“疑窦顿释”。章太炎先生又是如何考证傅山创建龙门账的呢?赵老引用章太炎先生的原话说:“近闻山西人言,亭林尝得(李)自成窖金,因设票号,属傅青主主之。始,明时票号规则不善,亭林与青主更立新制,天下信从,以是饶于财用。清一代票号制度,皆亭林、青主所创也。”紧跟着赵友良老先生就认为:“所谓的'票号规则'、'票号制度'以及更立的'新制',包括票号的汇划结算、账务处理、盈亏计算等一系列的经营管理制度。龙门账是这些制度中最重要部分,……。”因为章太炎先生之说仅仅是根据“山西人言”,赵老也觉得“可能有人以为未必可信。”只好推断:“太炎先生是一位治学十分严谨的国学大师,他所谓'山西人言',虽未明指是何人所言,但决不会是道听途说之言。”这等于说理论界经常引以为据的“赵老考证”实际上就是:赵老听章太炎说,章太炎听山西人说,至于听哪个山西人说,太炎先生没有说清楚。他没有说清楚,人们也不能怀疑,因为他治学严谨,不可能道听途说。这样的推论好像有失严谨,不合逻辑。
汤云为、钱逢胜肯定龙门账的创始人就是傅山。汤、钱所谓的傅山,从所介绍的内容看无疑是学者傅山,只不过汤、钱把山西阳曲误写为山西曲阳,这可能是笔误。需要研究的是,汤云为、钱逢胜没有说明他们是依据什么资料肯定龙门账的创始人就是傅山,但他们却明确提出龙门账是为了改善票号的经营管理而设计的,后来才被逐渐推广到工商企业。结合前后文分析,他们的依据恰恰就是赵友良老先生推论式的考证。
郭道扬先生在修《会计发展史纲》时,认为龙门账的创始人是山西商人“富山”,而此“富山”就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思想家傅山。他还作了大胆的推测,之所以把“傅山”说成“富山”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相传有误;另一种可能则是后世为图吉利谐音互代。为了进一步论证自己的结论,郭道扬先生在编写《中国会计史稿》时,也与赵老一样引用了章太炎先生的《太炎文录续编》中的一些稗史资料加以佐证,对傅山经营票号、创设龙门账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从引用的资料看,太炎先生也不过是根据民间传说,演义了一个顾、傅利用李自成遗金,创建票号,积蓄实力,以图复明的故事。顾炎武与傅山先生有较深的交情,但也不能没有任何资料就臆断他们搞过票号。
笔者认为,“傅山”误认为“富山”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大学者傅山在山西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三晋大地上研古、治学、行医、传道,为后人立下一块又一块的碑,写下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留下了一幅又一幅的字,他的诗、书、画、医精妙绝伦,其才华之全,专业之深,至今无几人堪比,堂堂一世英名居然让人误传,是不可思议的。至于谐音互代更有些牵强附会,高雅脱俗的傅青主怎么会为图吉利谐音“富山”?他的后世也不会庸俗到随随便便拿一个俗不可耐的“富山”来替代声名显赫的傅山。
所以,此“傅山”非彼“富山”也。
三、创建时间:证据与逻辑
论证确定龙门账的创建时间,是研究龙门账创建问题的关键。当前会计史学界对龙门账创建时间问题的研究有一些明显的疑点。
第一个疑点是龙门账的实物资料问题。理论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龙门账创建于明末清初,但目前我国现存的龙门账最早实物资料是清末民初的。如果龙门账产生于明末清初的公元1640年左右,发展了绵绵300余年,直至清末民初,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是说不过去的。龙门账有没有360年的历史,史家没有结论,史料也没有佐证。
第二个疑点是龙门账与票号的关系问题。赵友良、郭道扬、汤云为、钱逢胜都认为龙门账是随票号而产生的,具体的时间是明末清初。笔者分析考证,如果龙门账产生于明末清初,那就与票号的产生没有直接联系;如果龙门账是伴随山西票号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那她就不是明末清初产生的。这是因为,尽管明末清初的山西商帮在全国独领风骚,但票号登上历史舞台,是180年以后的事。中国的第一家票号是山西平遥县的日升昌票号,创建的时间是清道光三年或四年(1823年或1824年),这个问题应该没有争议。也就是说,如果龙门账确实是随票号产生的,那么她的创建时间只能在票号产生之后去考证,所以,人为地把票号的创建时间提前200年,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四、创始人:富山还是傅山
龙门账的创始人问题主要集中在富山和傅山这两个人身上。富山是商人,而且是大商人;傅山是学者,而且是大名鼎鼎的学者。富山是谁,籍贯在哪?发家在何处?富山与傅山是不是一个人?傅山是否经过商,开设过票号?这些必须进行严密的考证。
考证之一:山西历史上有没有一个叫富山的大商人。首先,山西富人入史,可以追溯到《史记》。司马迁在2000年前的《史记》中就记载2位山西富豪——蜀卓氏和孔氏。从明代开始,有史记载的山西大商人林林总总,如平阳(今临汾)的“亢百万”(大盐商,有人误认为“康百万”),介休的范氏,榆次的王氏、常氏,太谷的曹氏、员氏,平遥的李氏、雷氏、毛氏,祁县的乔氏、渠氏,介休的侯氏、冀氏,灵石的王氏等等,唯独发明了龙门账的“富氏”就从人间蒸发了?其次,山西的商铺店家,如果处在同一时期,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这种商品是卖家,另外的商品就是买家,银子有进也有出,财务有收也有支,掌柜、账房、伙计,有的从一而终,也有的跳槽另就,因此,不同商家的业务手段大同小异,也就是说,从算盘技巧,到记账手段,不是什么秘密,龙门账作为一种先进的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必然会广泛流传,只要确实存在,商家留存的账簿资料档案就不难查出。但笔者对明清两代晋商初步查访,还未见到有关富姓商人的任何资料,所以,无论如何,所谓富山创建龙门账之说尚无证据可以证明。
考证之二:傅山是否有一个别名叫富山?据笔者考证,傅山,初名鼎臣,改名山,原字青竹,后改青主,山西阳曲县西村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曾用过公之它、公他、石头、石道人、石老人、啬庐、随厉、六持、丹崖子、丹崖翁、浊堂老人、青羊庵主、不夜庵老人、傅侨山、松侨老人、朱衣道人、酒道人、酒肉道人、居士、傅道士、傅道人、傅子、老蘖禅、还阳、真山、侨黄真山、五峰道人、龙池闻道下士、观化翁、观花翁、橘翁、大笑下士、西北之西北老人、一字仁仲、子通等共54个名、字、号,是世界上个人用名最多的人之一,但50多个名字中是没有“富山”的。
考证之三:傅山是否经过商或开设过票号?笔者考证了有关傅山的年谱近30部,尚未发现有傅山经商或开设票号的经历。傅山确实进行过近20年的秘密抗清活动。按照人们的传说,傅山经商或开票号是为反清复明积累资金,那么,他的商业金融活动就应该在明朝灭亡之后。明朝灭亡的时间是1644年,是年傅山37岁。甲申事变后,李自成兵败,清兵入关。此后10余年,傅山身着道袍,游走于平定、祁县、汾阳之间,“安贫乐道,泊如也”、“买酒未愁囊里涩,典房才得旅中资”(刘贯文。1991.傅山全书。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27.)说明他为了生计曾经典房筹资,生活十分清苦,未见经商发迹之象。49岁时,傅山因反清嫌疑入狱,曾绝食9日,几乎死在狱中,后经营救释放。后来傅山以游历、学问和行医为主,生活依然艰难。由此而分析,傅山虽然长期坚持反清复明斗争,除他的儿子傅眉、侄子傅仁因生活所迫开过药店卖过药之外,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傅山曾经参与过票号的创设和经营活动。从性质上看,票号是总号与分号、分号与分号之间的金银汇兑、款项划拨和往来结算。在当时,票号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需要在经济比较繁华和发达的地区布点设号,形成体系,这种业务的社会性比较强,透明度非常高,是无法隐蔽进行的,票号活动不可能秘密进行,所以说,顾炎武与傅山秘密进行票号业务活动与事实不符。
通过上述考证,究竟龙门账的创始人是商人“富山”还是学者傅山,看来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如果确实是晋商发明了龙门账,不管他是“富山”,还是“富海”,只要下功夫,就不难查出。毕竟这段历史只有三、四百年,要是历史上真有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大商人,相信人们是不会轻易漏过的。
如果是傅山发明了龙门账,考证起来更有条件。史学家对傅山先生的研究虽比不上红学家对曹雪芹的研究,但对山西近代史上这么一位有节有义、出类拔萃的人物,早已梳理得头头是道,只要傅山曾经搞过票号,经过商或记过账,就不愁找不到证据。他的诗、书、画、字、碑、匾,一生留存甚多,为什么对后世影响甚大的龙门账就不留下哪怕一丁点儿的痕迹?
由此看来,龙门账的创建问题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
会计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会计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1、会计的发展史表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同人们对经济管理和经营决策的信息需求是分不开的。从上古时代最原始的“结绳记事”、到剩余产品出现后的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的记账员,从复式记账法的诞生到现代审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产生,无不反映了会计正是在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推动下而产生和发展的。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
2、会计的发展经历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重要阶段。
3、原始账簿是会计产生的主要标志. 其定义是: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反应和考核企业经济活动及成果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具体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