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化太岁科仪,
化太岁锦囊,太岁符怎么用,要注意什么
奉请太岁锦囊是一件庄严神圣的事情,既请之则敬之。化太岁锦囊可以放在提包里、书包内,衣柜里,床头柜里,枕头下面,办公桌里等地方。也可安放在车里以保平安。使用化太岁锦囊需要注意什么使用时需注意,勿将其置于污秽场合,也不可沾水或打湿,或被尘土所侵,否则易失去灵力。
化太岁锦囊是真的吗?有效果吗?
可真可假
自己如何化太岁
“焚香摆供拜太岁,自宋代就很常见。这种活动兴盛已久,在鼎盛时期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供品,斋戒沐浴来拜太岁,以此祈求平安。拜太岁需先上香六支﹐再点红烛,摆好供品,用还债金在身体前后左右上下绕过后焚化﹐想象不吉利之气场去掉。除此以外还要读疏文祈愿﹐焚化疏文及百解﹐洒金财米,再上三支香﹐观想一切好运来临,同时跪拜祈福。最后放回一封填上姓名年岁的利是在神台。另带一封在自己身边﹐最好有太岁符在内。此法可到供奉太岁的道堂庙宇去拜祭﹐也可在家中向著大门或窗口当天拜祭。虽然仪式繁琐,但在港粤一带流行甚广,也是有心者最亲睐的方法之一。”
求佛教道士启师发符科仪
这个科仪我有,我们地方道士阴阳教做,没有师傅教你不会用的。
道教科仪,以“济世度人”为宗旨举行道教斋醮活动,俗称做道场。道教的道场是由一个一个科仪组成的。不同的科仪有不同的内容。做道场的目的就是通过科仪中道士的诵念经礼忏,唱赞吟偈,步虚旋绕,步罡踏斗,召请神灵莅临醮坛,达到赐福延龄、升仙度亡的目的。
[念经] 念经是道场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道场,就是单纯的诵念经文的意思。根据信徒的不同目的,道士可以诵念不同的经文,例如:《三官真经》、《北斗经》、《高上 玉皇本行集经》、《太上老君说五斗经》等。道经中说,“斋戒诵经,功德甚重。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赖,其福难胜”。清经可用于 超度先灵,也可为祈福所用。灵宝派认为,人在世,嘴巴的业障特别多,用念经的方法即能减少心、意、口三业,同时也能够达到祈福、度亡的目的。
[拜忏] 拜忏也是道场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道场,是单纯的诵念忏文的意思。清忏和清经的区别只是诵念内容的不同。清忏诵念的忏文,一般包含对神忏悔所犯错罪的内 容,因此,拜忏一般使用于度化亡魂、拔罪超幽的道场之中,常用的忏有:《玉皇宥罪宝忏》、《九幽拔罪宝忏》、《北斗忏》、《南斗忏》、《升度忏》等。
[发符] “符”原指古代调动兵将所用的兵符。而道教以“符”作为遣神召将的信物。发符就是道士按照信徒的要求,以召请天将、功曹、符使专递等神,将符 文通报三界帝阙的科仪。发符科仪中,道士通过发奏启师,行法变神,化符召将,通疏送符等仪节,将信徒的赐福延龄、度亡升仙的愿望上达给神灵。发符科仪起于 东汉,仪式几经演变,不断丰富。发符仪约形成于北宋,有悠久的传承历史,音乐激昂,内容变化丰富。
[进表] “表”是古代大臣书写给帝王的疏文。而在道教中则是由道士按照一定的格式为信徒按照所求目的书写的“信”。每当择日开坛进表时,法坛道士们就需要 通过拈香跪拜、起首作揖、敕水洒净、变神存思等等系统的过程启请神明、功曹。再由高功,步罡踏斗以本身元神飞到天庭默念表文,启禀上苍以求安泰。将表 文呈于功曹仙官,再送往仙府门第。
[地狱灯] 正确的叫法应该是“灯仪”,在《道藏》中收录有《万神灯仪》、《九幽灯仪》、《血湖灯仪》等等。最常用的是“血湖灯”,主要是以启请神明,例如 “三官大帝”或者“太乙”按照灯仪的不同。放出大毫光,潜入地狱救出罪魂,所以“灯”有了“上照诸天,下照诸地,八方九夜,并见光明”的能力。从灯仪 不难看出道教正一派对沉溺魂魄的怜悯与慈悲。希望通过此道场,从而使得幽魂解脱,真是《度人经》中所云的“异骨同亲”的最典型表现。
[炼度] “炼”是“一语双关”,指以的“内炼”去“交炼”亡魂。因为人生在世谁能没有毛病?这种毛病同样在死后也会继续下去,信徒希望通过召亡宣化, 经咒加持,再由元神交炼从而让亡魂脱离疾病。反映了人民对疾病的反感,对亡灵的惦念。最后,交炼的亡魂将飞升南宫,享福逍遥。
[告斗] “斗”乃“紫光夫人斗母元君”的意思。在诸多度亡道场中,专门使用到该科仪。希望通过化符、通疏、书空、念咒以及金钟玉磬叩首拜揖,启请元君放光照地狱,救度沉溺魂魄。然后升上大梵宫逍遥自在。“告斗”只需要三位,但是依然十分热闹。
[施食] 施食就是佛教讲的“放焰口”。“焰口”本是印度的一种饿鬼的名字,阿难尊者在修行时碰上了一个喉咙细、肚大食量也大的鬼那就是“焰口”,后来他急急忙忙去 找释尊,释尊变口传了《瑜伽焰口》,佛教传入中国后,焰口施食变被道教转化为“灵宝施食济幽科仪”道士通过宣说灵章,念咒化符,将坛桌上的米粒食品变化为 亡魂的法食甘露,并且让“沉沦六道、三途五苦、十类四生”之游魂也得到沾濡和饱满,达到亡魂超阴、共涉仙乡的目的。施食历史悠久,是道教常用的度亡之 一。施食中还要设“寒林坛”专门祭祀鬼王。道藏中收有《灵宝施食法》一种。《灵宝施食法》成书的时代已不可考,但其行仪方式和内容结构和“至夜静,望空默念”,所念的有净三 业咒、土地咒、救苦经、普照鬼神咒、甘露开咽喉咒、化食咒、五厨咒(《五厨经》)、 解冤咒,逐一宣传三皈依、九真戒和四大誓愿,最后以散食咒结束,称此施食功德令 “宗亲师资并眷属,普及诸众生,皆成无上道”。《灵宝施食法》中的多有仿效 梵音,但与佛教蒙山施食的梵音亦不同。至于南宋时期道教科仪总集中的施食科仪, 则多具道教自身的特点。
[] “”就是为神像(或画轴、或雕像)请光分灵的科仪。因为,神像、法器在没有以前只是一个雕塑品或是普通的水墨画。在科仪中,行法高功通过上香 请神,十献散花,通疏焚化,请光分灵,朱笔点窍,明镜,达到神像金光覆映、神通万化、福佑生民的目的。经过的神像,按例须留庙经宿,次日才可以请 回本地或家中奉祀。科仪音乐跌宕起伏,锣鼓喧天,特别是到了高功呈送关告的文书上天上时,使众人眼花缭乱、欣然不已。科仪表现了道教信徒对神灵的崇 敬,并且希望经过点窍后的神灵供奉于家中或是店中,能够心想事成,幸福康泰、辅正。
[拜斗安太岁] “太岁”为凶神,在地与木星相冲。然而该年出生与隔六年出生的人就会受到牵连,叫做“太岁煞”。然而通过道士的念经、、礼神、拜愿则可消除该“煞”。
[该科仪与古代的堪舆风水有关。主要是安镇龙神、土地。不起土府之煞。保平安。先由道士请水念章再点敕八方按灶神安五方。奠五方五土龙神。
[还受生] 还受生是正一派的科仪。指的是由道士诵念《太上老君说五斗金章受生经》、《禄库受生经》的道场。正一派道众于农历初一和十五(塑、望之日)于大殿举行还受生科仪,以超度先亡。
[度桥] 这里所谓的“桥”乃“升天托化桥”而不是所谓的“奈何桥”。道众通过念咒化符、金钟玉磬等步骤将亡灵送度过桥,让他踏上升天路。
[朝]古代大官皆在卯时之宫中报道,而后上朝。“朝”在道教中解释为礼神明、供神明,主要有“三朝”、“五朝”等
[化坛卷帘]化坛指道士将举行斋醮的坛场幻化为瑶坛仙境、 神仙世界;卷帘指启请仙真降临坛场时,如同人世君王临朝听政,卷帘听取高功面陈奏 疏。 化坛卷帘可以作为一种仪式元被包含在其他仪式体之中,也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科 仪。《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开度黄箓斋五日节目》记述了建斋第一日“入夜,请光分灯, 次关金箓灯,次宿启告斋”以及“行卷帘仪,上表入坛”的内容。这里的“卷帘仪” 当是独立的仪式体,而江南地区目前演习的进表科仪,就将化坛卷帘包含在进表科仪之 中,作为一种仪式元。
[分灯] 分灯是斋醮中燃点坛场灯烛的常用仪式元,起初是独立的仪式体,后来则被包含在 别的仪式体中,作为某种斋仪的一项内容。 据《上清灵宝大法》称:“欲荐拔阴灵照破幽暗之灯,须得慧光之法,方能降三光 之慧,以接凡火之光,方能追摄受度。如无此法,只是凡火之光不能超脱矣。”它认 为坛场灯烛之火非同凡火,必须取得日月星三光之“慧火”才能使灯烛具有上照天庭、 下彻地狱、拔度亡灵的功用。
[解冤释结] 在科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冤结,主要指世间种种人际冤对,引起了阴讼牵连、人鬼牵连,阴鬼受难,阳世受报等,认为须用科仪和符文,解冤释结,以求阴鬼升仙,阳世平安。宋代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三称:
“凡 人处世,多因躁心害物,或欠命负财,积诸冤结,以致阴讼牵连,无由托化,既承天恩开度,得领荐修,但其间怨气切齿,因邂逅恐生紊乱,当依斋法用符文,随事 与之解释,使回心向道,解结和冤,庶可同登乐土矣。”在道教科仪中有独立的解冤释结斋仪,也有将解冤释结的内容包含在某些科仪中,前者如《太上道君说解冤 拔度妙经》《太上三生解冤妙经》和《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冤保命玄范诰咒妙经》等,后者如炼度仪和施食仪。不论是独立的斋仪或是被包含在某些科仪中,解冤 释结都属于黄箓类的内容。
早期道教的《太平经》认为,以道德准则为指导思想的社会是无冤结社会,称“道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 悉养,无冤结”,认为“君为父,象天 臣为母,象地 民为子,象和。天之命法,凡扰扰之属,悉当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体 也,乃天使相须而行,不可无一也。一事有冤结,不得其处,便三毁三凶矣”。而神仙世界,也是“诸神相爱,有知相教。有奇文异策相与见,空缺相荐相保,有小 有异言相谏正,有珍奇相遗”。以这样一种无冤结的太平社会理想作为追求的目标,反映了两汉社会绝大多数民众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冤对中寻求出路的一种美好愿 望。但是,据现存的史料,早期道教的科仪似乎尚未有解冤释结的内容。
[礼三师] 是科仪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三师即度师、籍师和经师,有天上和人间二种。“天上三师者,太上老君为度师,虚皇大道君为籍师,元始天尊为经师 也”。人间三师者,“所为师者曰度师,度师之师曰籍师,籍师之师曰经师”。在科仪中,道士要先存念人间三师,次存念天上三师,“乘青黄白三气下降,心礼三 拜,次五方卫灵诀,随方掐卯午酉子中,内思五脏、五岳、五星、五帝,各统从官兵马,备卫身中,四灵列侍,五色庆云,满身直射,五方罩覆,坛所吻合。内外之 境,无感不通”。故唐代道士张万福在《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中称:“先存三师,然后行道。凡厥读经、讲诵、行道、烧香、入室、登坛,皆先礼师 存念 次当起愿,开度九祖,及以己身。此法不遵,真灵靡降。”即将“礼三师”置于行仪之先的地位。尊重师长是道教的传统。《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有云: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珍惜老师的借鉴作用,而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是最大的迷误。
[散花] 是斋醮仪式组成中常用的仪式元。陆修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 称,天上神仙临降醮坛时,“皆驾飞云绿軿,八景玉舆。从玉女手把花旛,前导凤 歌,后从天钧,白鹤狮子,啸歌邕邕,烧香散花,浮空而来”。因此,散花原是想象 中神仙銮驾行仪的一部分。道教仪式常把醮坛幻化为神仙居处的瑶坛,存想自身为神仙 临坛弘道,因此,遂以散花作为颂赞神仙和幻化醮坛的仪式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祭仪中并无“散花”的形式。道教的“散花”源于佛教,但又有自身的特 点。佛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和《华严经》中,都有“散花”一品,称“散花于佛 上,是为供养佛宝”。认为在佛前散花为对佛的供养,据传,魏世祖曾在四月初八 浴佛节时亲临门楼观看行佛,散花敬礼。现在南亚地区仍有撒花瓣以迎尊贵的民俗,当 是古时散花礼俗的遗风。佛教的散花,多用鲜花,后也有改用纸花的。 道教的“散花”,并不实地抛撒鲜花,只是诵唱。陆修静的《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 有在巡行中咏唱的步虚词多首,如“诸天散香华,倏然灵风起”,“灵风扇奇奇,清香 散人衿”,“香花随风散,玉音成紫霄”,“把芙蓉,散花陈我愿”等。
道教正一科仪和净明派科仪一样吗?
就是同一教派因地区、人为都不相同、有一定的差异,
道教正一派请圣发牒科仪
经名:太上金书玉牒宝章仪。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或隋唐。系早期天师道出官上章仪。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
太上金书玉牒宝章仪
谢过祈安章
谨出臣某身中五体真官功曹吏,出上仙上灵直使功曹吏官各二人,出正一功曹官各二人,出左官使者官各二人,出右官使者官各二人,出阳神决吏官各二人,出阴神决吏官各二人,出科车赤符吏,刚风骑置驿马上章吏官各二人,出出者严装显服,冠带垂缨,卤簿齐执玉版,住立臣前,衔受臣口中辞语,分别关启,此间土地里域,真官风气注气,社稷邑主道上二玄,三元四始,甲子诸官,七十二官君,四面方位,三元考召君等,上启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师女师嗣师系师三师君门下五气君等,臣以顽塞聋瞽,视听不聪,谬为玄真,所见摽拔,授署之日,约当辅助天师,宣扬正化,救治百姓,料理人鬼,凡有告请,不容遏塞,今有弟子某频岁已来,家中迍坎,梦想凶恶,群乌众鹊,绕宅喧啾,怪乌异禽,频来嘲噪,合家惶怖若履冰危,无方披诉,即日整虑澄心,诣臣求乞章表,臣按师法,为录奏某章一通,露在案上,功曹使者对共平省,必令投达,伏听披文。
次祝水度章,弟子跪捧进师,师披进读,几称名即礼拜,勿令香姻中断。
臣谨重勑五体真官,功曹将吏,但某积殃累迭,过在弥天,奏拜章文,恐不御达,今重请虚无直符三十六人,虚无直事三十六人,泰清直符三十六人,泰清直事三十六人,今岁直符三十六人,今岁直事三十六人,今月直符三十六人,今月直事三十六人,今日直符三十六人,今日直事三十六人,今时直符三十六人,今时直事三十六人,功曹二十人,主簿四人,干佐一十二人,传书送封吏十二人,金光童子吏十二人,并臣身中五体真官功曹使者,臣谨为某拜奏,上某章一通,露在案上,乞使上达圣司玉皇帝前,三师门下,但臣顽陋,胚躯不赓大训,书字拙弱,行列不端,文字谬误,颠倒错乱,不合仪式者,事在阴阳二官,阴阳次吏,四部案章,从事录章书吏,传言书佐习事小吏,随此章文进对,回左归右,必使正定上达天府,若有下官故炁,六天鬼贼道路遏绝,邀截章文,不即上达者,仰付天曹赤梁北狱,依法治罪,令臣章书,以时上诣
太上御前左君历关右吏,次启诸君历递,乞事事投达,令臣所击者破,所治者差,所收者得,所化者信,功曹受事寻文,分别晷刻勿停,以明天宪,臣拜奏事讫,向出仙官功曹将吏悉还,臣身中从众妙门而入,在左归左,在右归右,功曹使者主领检押,还复本位,须臣后召,复出,一如故事。
叩齿咽液三遍,微祝曰:
功曹使者各归金堂玉室之中,须召复出,一如故事,臣某顿首再拜。
言功都章
谨出臣某身中五体真官功曹吏,出臣所佩上仙上灵官消灾散祸解厄君吏,各十二人出,三天天灵左部腾章功曹官各二人出,三天天灵右部腾章功曹官各二人出,三天天灵都部腾章功曹官各二人出,阳天决吏二人出,地仙决吏二人出,圣典决吏二人出,登元决吏二人出,腾车决吏二人出,起尸决吏二人出,太医决吏二人出,上选决吏二人出,中选决吏二人出,左官使者二人出,右官使者一、一人出,科车赤符吏二人出,刚风骑置驿马上章吏各二人出。出者严装显服,冠带垂缨,卤簿住立臣前后左右,衔受臣言,分别关启,操臣单章,上诣
圣司,关启此问某处土地里域,真官注气,监察考召,甲子诸官,男官女官,男职女职二十四职,左右都候君,中官谒者,羌胡氏夷诸官君,上启
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师女师嗣师系师三师君门下,五气君等君将吏兵,各有所典,右官历启,实记言功,正月七日,七月七日,言生定录,十月五日,都章言功,又有男官某等,奉情真诚,以先对令条牒臣民户数,所属州县乡里,名籍户口年纪,始上关籍,又臣谨以酒果醪噀,俗中供具,陈荐丹恳,并上纸刺,呈启奏事,言功赏贺,乞上官主者,监厨直事,监察主司书佐习事,一合来下降,履醮所主事施行,勿令错互,仙官书佐,在臣左右,谨披章文。
次祝水度章,弟子捧跪进於师,师接进读,勿令香姻中断。
谨重勑五体真官,三师道主诸君丈人,天师女师嗣师系师,三师君等门下,五炁君,即日座中饮食劳赏事讫,匹帛铜钱,聊充酬献,监厨受事讫,各还天曹臣身中,功曹使者将吏兵士,在左还左,在右还右,缠身绕体,经纬百脉,恩惟
上官典者,原臣身中积行所犯千罪万过,一乞赦贷,不见谪罚,所出仙官天灵,真吏君将吏,兵书佐习事等,随事主察当局主职,削罪原愆,改注死籍,刊名玉历,长生簿中,所保者全,所腾者达,所请者下,护身将军,护法灵童,随逐匡扈,随事通览,宣告事讫,各还臣身中,从众妙门而入,复於宫室,须召又到,复出奉行,臣某稽首再拜。
保护婴儿章
谨出臣身中五体真官,功曹吏官各二人出,上仙上灵二官功曹官各二人出,上仙上灵上部功曹腾章吏官各二人出,上仙上灵中部功曹腾章吏官各二人出,上仙上灵下部功曹腾章吏官各二人出,左右官使者,阴阳神央吏,科车赤符吏各二人出,刚风骑置驿马上章吏各二人出,五体真官功曹吏各二人出,上明婴儿解厄使者二人出,上真婴儿度厄使者二人出,上生丞中清沅使者二人出,上生河中生算使者二人出,中真三元度厄使者二人出,中真三官临河使者二人出,中真生官临江使者二人出,中真三官生命使者二人出,下府水官道德使者二人出,中元通候江影使者二人出,下明水中诉请使者二人出,下生清沅拔命使者二人出,上元天官赦罪使者二人出,中元地官原考使者二人出,下元水官原愆使者二人出,三官淮济生算使者二人出。出者严装显服,冠带垂缨,整其威仪,罗列上下扶助,奏请移告水官门下,三湍五湖,淮济曹府江海之中,申诉天曹真尊道主,今为某息儿某,受生已来灾厄不息,又恐六天纵逸鬼魔,克伤三官,不拘三凶窃逼,枉遭外殃内鬼,及石下犬子乳母,猫鼠兵猎气鬼频为祟害,无方投措,合家一意罄虑,洗心归命
三尊道主,太上老君,正一,河上老子,湖中玉女灵仙,监察一切,灵官度厄,尊神执符,把籍使者,诣臣申表,披雪殃原,臣按先师科法,谨为录章申奏,露在案上,上请天官将吏,兵士营卫扶从,逐时传达,在臣左右,行立所在,听臣省阅章文。
次祝水度章,弟子跪捧上师,师接进读,勿令炉中烟绝,称名再拜。
谨重勑真官直使,左右书佐,习事小吏,直符直事、日宫月宫星宫,主察三河四海,八极五湖,河中玉女,受事仙官,臣谨为某家拜奏婴儿保护大章一通,封置事讫,恐日恶时凶,所启不达,谬悮颠倒,言句差错,乞仙官直使,十二书佐,主为修治长毫利笔,逐行调治,龙剑书刀,寻文割截剩者,为割错字为易,勿令漏没,及时径达
太上御前,以明效信,但恐某宿业深厚,妨及男女,或宿绿恶业,害及家门,逮及殃锺,延没非浅,章书漏落,不即上达,重请虚无直符三十六人,虚无直事三十六人,泰清直符三十六人,泰清直事三十六人,今岁直符三十六人,今岁直事三十六人,今月直符三十六人,今月直事三十六人,今日直符三十六人,今日直事三十六人,今时直符三十六人,今时直事三十六人,围绕章行,必令投达,奏章事讫,臣身中功曹使者君将吏兵,悉还臣身中金堂玉室之中,在左还左,在右还右,在前还前,在后还后,从众妙门而入,缠身绕体,弥纶天地,匝绕四肢,经纬百脉,须召复出,随事奉行,一如故事,臣某顿首顿首再拜。
斩恶破鬼章
谨出臣某身中五体真官功曹吏,出无上三天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无上九天赤阳三五功曹,上皇十二高车元神,赤气赤车使者,玄元始气使者,阴阳真气使者,黄书契令覆盖君将吏兵,阴阳生气君,度道消灾散祸解厄君吏,上天变惑中化神君兵吏,中胎,赤松君将中胎真官,赤车兵吏各十二人,出臣身中上仙上灵二官直使功曹官各二人,出秦氏二官三部功曹官各二人,出正一功曹故录吏官各二人,出上部功曹收恶录恶吏官各二人,出中部功曹收恶录恶吏官各二人,出下部功曹收害录害吏官各二人,出促气功曹收害录逆吏官各二人,出上部使者收恶逆外□收魂录魄吏官各二人,出中部使者收魂录魄吏官各二人,出下部使者的头反缚吏官各二人,出绞手截头吏官各二人,出赤车使者监杀露,出都市吏官各二人,出高车使者官各二人,出髡头截耳吏官各二人,出监杀外□使者宫各二人,出监杀搦案吏官各二人,出监杀长刀截头吏官各二人,出刚风骑置执法收逆斩杀吏官各二人,出功曹使者严装冠带垂缨,卤簿衔,受臣言分别关奏,谨有某词言款到,求乞收捕外□某鬼等,前后累来干犯,臣谨依天师真科,好生恶杀,赏善罚恶,宣扬法化,为肉人告诉情恳,臣辄按师法,露出明星之下,拜上赤章一通,牒奏外□某鬼等,乞此问某处土地真官注气监察真官里域邑主所请天官将吏兵士,同心并力收捕恶逆之鬼,钩肝押耳,抽肠拔肺,将向都市,拔舌钳咽左右走使擒捕吏,倚住左右悬头髡截斩首吏等,倚立臣前后,受臣驱使,听臣宣读章文。
次祝水度章,弟子跪捧上师,师接进读,上香勿令烟绝。
臣谨重勑五体真官功曹将士书佐小吏,天师女师嗣师系师三师门下五气君等,臣谨为某拜上消灾解害,斩馘恶逆,收□破鬼章一通,上诣
圣司三天门下,主遣臣身中五体真官三五小吏,十二书佐功曹使者,头戴通天之冠,夜光之璧,齐着五色之绶,齐执玉版,严装事讫,磨砚点笔,及时来下,主为某家注定章文,上诣天曹收捕妖□,若有下官故气鬼贼佡道路,遏绝臣章,不使上达者,谨重请今时直符直事三十六人,今日直符直事三十六人,今月直符直事三十六人,今岁直符直事三十六人,四时直符直事各三十六人,阴阳直符阴阳直事各三十六人,星宿直符星宿直事各三十六人,五帝直符五帝直事各三十六人,六甲直符六甲直事各三十六人,三五直符三五直事各三十六人,天一直符天一直事各三十六人,太虚直符太虚直事各三十六人,太玄直符太玄直事各三十六人,太始直符太始直事各三十六人,泰清直符泰清直事各三十六人,功曹二人,主簿四人,干佐十二人,小吏十二人,金光童子十二人,五宫六人,云中扶章督邮吏二人,从事二人,案章二人,赍章二人,左社右稷,扶护臣章,上诰
太上无极大道太上老君,诸君丈人,新出老君,泰清玄元,无上三天,无上大道,无上天尊,太上丈人,玉皇案上付省章玉女通达诣上,若有谬误脱漏,文字不端,言句倒错,不知次第者,委功曹使者案章四部从事传言书,佐习事小吏龙头书刀长者,为剔短者为益,剩者为除,随时上达功曹使者,衔毫利笔,即为正定,勿令上官典者有所谴却,若有下宫故气遮遏断截者,仰收付天一北狱之中,依法治罪,以明天宪,闭口衔气,径上
太上御前,慎勿稽停,左君历关,右吏次启,诸君历递,分别次第,必使投达所请者至,所召者到,所押者伏,所消者灭,伏待告报上章事讫,所出身中三五功曹君将吏兵,从众妙门而入,案其次第,直使功曹差次检录,在左归左,在右归右,缠身绕体,经纬百脉,须召又到,复出奉行,一如故事,臣某顿首再拜。
科要
饼果五十盘,鹿脯二觔,鱼脯一觔,清酒一斗,真香三两,镇五段,钱一千二百文,镇信绢一疋,弓一张,箭五只,命米一斗二升,银环一双,线五色二十四尺,刀一口。
於江岸作坛,置高座。施安五方香火,奏章讫,天门上焚之,画鬼形像,函盛碇沉水底,千万不出,如不就江河,须清水三斗,依法沉之,笔一管,墨一铤,纸一百幅,须一一虔洁,书章纸香上熏过,露於像前,三日不被飘落,鼠污然可堪用。
太上金书玉牒宝章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