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的吉凶军宾嘉,吉凶军宾嘉分别是什么
请问:古代“六乐”“五射”“五驭”“九数”分别是什么?
【五射】古代的五种射技。 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周礼》的“九数”指的是《周礼·地官司徒·保氏》所言:“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古代教育必须学习的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九数”是指“数”学这门功课有九个细目。关于“九数”的细目,《周礼》并没有列出。东汉的郑玄在他的《周礼注疏·地官司徒·保氏》中引郑司农(郑众)所言:“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这也许就是早期的《九章算术》的纲目,与其后刘徽所注的《九章算术》中的纲目类似。 五驭驾车的五种技术。《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五礼指的是吉、凶、宾、军、嘉五礼; 六乐指的是古代名曲云门、大成、大韶、大夏、大凄、大武六种音乐
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有什么联系
1、完善的地方制度——分封制:即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配给周王的兄弟、亲戚及有功之臣的制度。
(1)特征:以血缘为纽带,以姬姓为核心,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这是一套上自周天子下至士的金字塔形的等级结构。
(2)对象:姬姓贵族;异性亲戚;元老重臣;古代圣王后裔。
(3)受封的国家、始受封者即都城分别为:
封地名称 始受封者 都城
鲁国 周公长子伯禽 曲阜
齐国 姜尚 营丘后迁临淄
卫国 康叔 朝歌
晋国 叔虞 唐
燕国 召公长子 蓟
宋国 纣王兄微子 商丘
(4)权力:在分封制下,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具有废立诸侯的权力;有权任免诸侯国的重要官吏;定期巡狩,到各诸侯国视察;并有保护各诸侯国免受外来侵袭和调解其内部纠纷的权力和职责。
(5)义务:各重要诸侯国的国君兼任王室的卿士,要服从于王室;要派军队戍守周王的都城或随王外出征讨;定期朝聘,到王廷朝觐述职;还要定期向王室交纳贡品;派人为王师服役等。
(6)影响: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有效的加强了周王室对全国的控制。分封制还为维护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等级序列的礼制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前提。周初分封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周初分封对比商时方国、小邦林立的局面是个进步。分封诸侯巩固和扩大了周的统治区域和范围,使周成为一个远远超过商的领土强生的奴隶制打过。这对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融合起了一定作用。但这种制度带有武装殖民的性质,不是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因而蕴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国日益发展,到了春秋时期,终于酿成诸侯割据、列国纷争的局面。
2、严格的等级制度——宗法制
宗法制起源于氏族公社,由父系氏族公社家长制演变而来,形成于商末,西周时得到充分发展。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制系统。
其具体内容是: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全姬姓宗族的首领,掌握全国最高的政权和族权,每世天子都是以嫡长子继承父位,为下一代天子。其他诸子为诸侯,同样诸侯也是由嫡长子继位,其他诸子为大夫,大夫也有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为士,士以下为平民。士以下不再分封。
简言之,宗法制的特征是嫡长子继承父位,别子受封。宗法制确定了奴隶贵族内部的各种等级区别,严格规定了自上而下应该承担的义务。在宗法制度下,西周时人们处在不同的社会等级,上下等级互相统属。统治阶级包括:王、公、大夫、士四个阶层。宗法制是在贵族间解决财产、权位的一种制度,强化了奴隶主贵族,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周礼
为了调解其内部关系,周公制作了“周礼”。周礼的内容十分庞杂,既包括各级贵族进行祭祀、朝聘、军事、婚姻、丧葬等活动的礼节仪式,也包括了各种。经济制度和行为规范。
周礼名目繁多,可分为吉、凶、嘉、宾军五类。吉礼,祭祀鬼神、祈求福禄之礼;凶礼,丧葬凶荒之礼;嘉礼,饮宴婚嫁之礼;军礼,兴师动众之礼。行礼要有仪式,有时要配以音乐。礼是一种礼仪礼节,更是一种等级制度。
常识问题,加分题
"三礼"教育即:礼仪、礼节、礼貌教育。
三礼"教育实践活动,从坐、立、行、走做起,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推动力,"三礼"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了师德的建设,促进了家长礼仪规范的形成,促进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良好育人氛围的形成。
何谓三礼?出于何人所作?
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昔人谓《周礼》、《仪礼》均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
按汉何休疑《周礼》作于六国之时,宋儒亦多疑之。惟刘歆、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但亦有谓为刘歆伪造者。清方苞《周官义》已开其端,近人康有为为《新学伪经考》,则亦言为歆伪造无疑也。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
《周礼》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汉时补以“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全书共分四十二卷。
关于《周礼》的作者,众说纷纭。基本上可分两大类:第一类认为是周公旦所作,肯定此书的价值,称之为“周公致太平之迹”、“太平经国之书”。但也有人认为虽为周公所作,但未曾付诸实行或局部为后人添入。第二类认为非周公所作,认为是西汉晚期刘歆校书时,加以整理补充而伪造成书,或与王莽合作窜改,以致对此书的价值持否定态度。还有人认为既不是周公所作,又不是刘歆窜改,而是出于他人之手,作者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许多人。时间为西周初,晚至西汉之末。近代学者根据考古出土文物的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考该书中的、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基本上可以断定为战国时代的作品。
《周礼》是记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共记载了王室大小官377名,并详列各官的职权。书中保存了不少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如井田制、分封制以及秦汉的五刑、田制、乐舞等。还记载了人民对国家的义务,包括纳税、负担力役、兵役,每家一兵,不仅战时要作战,而且每年要进行四次军事演习等。此外,还有农业、工艺、礼俗等方面的史料。
有关《周礼》的著疏,主要有东汉郑玄的《周礼注》,唐贾公彦的《周礼正义》,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等。
《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其中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体现“亲亲尊尊”原则的礼仪,以《仪礼?丧服》最为详细明确,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血缘关系,而且对后世社会组织、文化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周朝先后经历了西周和东周,东周按照当时的历史特点分为
潘诚伊,同“盼成一”谐音,希望儿子坐拥第一,说白了就是望子成龙之意。
宗法制度对于国民性格的模塑有哪些影响
dem·pet·god
关于结婚的事情
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便是其中之一。在古代,“洞房花烛夜”有“小登科”之称,堪与金榜题名相媲美。而“洞房花烛”便是婚礼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时刻。
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便是其中之一。在古代,“洞房花烛夜”有“小登科”之称,堪与金榜题名相媲美。而“洞房花烛”便是婚礼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时刻。
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主要奠基于周代的礼乐文化。在周代,有所“礼有五经”之说,即所谓的“吉凶军宾嘉”是也。而婚礼则属于嘉礼,有“礼之本”之称。婚礼为何如此重要呢?《礼记·昏义》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在这里“婚礼”写作“昏礼”,也就是表明其在黄昏时候举行。那么,昏礼又为何在黄昏时候举行呢?
根据《白虎通义》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黄昏时候有何特殊意义呢?古人常以阴阳解释天地万物,而黄昏时刻正是阴阳交替之际。男子属阳,女子属阴。男女结合正暗合了阴阳交替之义,如此则无违于天时。
其实,婚礼由其产生到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原始社会时,人们实行群婚制,往往没有固定的配偶。后来随着生产力及文明意识的进一步提升,产生了对偶婚。就在群婚制向对偶婚转变的时期,男子为了获取交配权,往往会采取抢亲的方式。而抢亲一般在夜晚进行,抢回来的新娘立即拜堂成亲,就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固定时刻的成亲仪式。这种成亲仪式经历过夏商二代的沿袭,到了“郁郁乎文哉”的周朝,形成了完备的婚礼仪式。
在古人看来,婚礼不纯粹是两个人爱情的保障,其最主要的还是伦理行为。“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这就决定了婚礼是两个家庭乃至两个家族之间缔结关系的社会行为。既然涉及到两个家族,那就牵涉到太多的因素。日本人类学家绫部恒雄曾指出,人类生命历程中的这种仪式,“其意义首先是向社会公开表示个人在其所属社会中获取的新地位和新职能,使经历仪式的本人认识到自己的新身份。”因此,婚礼也就不仅是结婚双方或两个家族之间的事,更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伦理行为。
婚礼的程序极为繁杂,仪式感十足,因此显得极为隆重。对婚礼仪式的行为程序、言语及相关物品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而在其中,规定了所谓的“六礼”,垂范三千年,影响至今。
所谓的六礼,即包括“纳、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