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怎么形成的,五行学说是什么
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怎么来源的呢?
【摘要】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多用於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具体内容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214761.htm
五行学说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按金木水火土来排序?
五行学说是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因为有相生,相克理论。在相生中,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在相克中,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学说”的起源?其创始人是谁?
五行学说的产生,在学术界中仍然是一个尚未搞清的问题,三种意见对立极为明显,易学界认为五行学说的产生,很可能与阴阳学说是同步的.但史学界有人认为五行学说创始人是孟子。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讲:“孟子是五行学说的创始者,孟子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余岁……等近乎五行推运说法。比孟子稍后的邹衍,扩大五行学主,成为阴阳五行家。”说五行学说是孟子发明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这一点,范文澜自己又否认了自已的说法。他在同一书同一篇中又讲:“墨子不信五行,驳交占卜术用五色青龙定吉凶,足风东周时五行说早已通行了,至邹衍特别发挥。”孟子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而东周时就有五行学了,显然不是孟子发明了五行。有的史书上讲,阳阳五行学说是汉朝的董仲舒创立的,那就更不对了。 哲学界,如巫白慧、王镰则认为:“五行的明文见于《尚书·洪范》(相传为西周初年文字,据近人考证可以是战国时代所作)。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日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值,金日从划,土爱稼稿。”见《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影响》)。可见五行的学说起源问题,仍是一疑案。
五行学说的起源?
周易是根据数的阴阳和随机性,推断事物凶吉的书.
一般人看不懂,但也没有必要去钻研它.我也曾经看过(老师推荐的),但是看了2遍还是不能领悟.简直不知所云.周易严格的说是一本主观唯物主义哲学书籍,它集天文、数学、兵法、治国方略、做人处世、道德修养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一体,是一本锻炼人思维的好书。许多诺贝尔获奖者都是借助它成功的。我想当年的马克、恩克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前也看过它。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把周易的内容高度概括而已。
在古时,科学很落后,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解析,为此就出了<周易>学说.
简单地说,
1.易本是算命的,
2.但到了周易,孔子基本上是从哲理方面解释易,虽然此解释同样也可适用于占卜,但周易列为经书,只因其包含全面的哲理.
3.周易不能作为占卜的书,因孔子只从哲理理解易,基本没有关于占卜的论述.后世的占卜,是从易中的最基本定理重新创造的,基本与周易无联系.
4.哲理适用于任何人,但以周易用于占却不会有实践意义,
5.占卜者依然把周易列为占经是因周易还没有把易的基本原理抛弃,而其他易经已失传了.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一、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二、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三、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四、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五、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是金、木、水、火、土 五种的运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条件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这种观点中是建国以后,老中医为了表明中医思想具有唯物主义特征而注释的。 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方式。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用五行来解释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预测未来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当下还没有大量可靠的证据证实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是否准确)。在这一观点中,“行”被理解成运动。
《糖尿病行为医学技术指南》作者、天津医科大学王英博士,撰著了《儒医理论与心身疾病治疗》,对阴阳五行学说进行了全面训诂和重新解析。引起学术界重视。郑玄《洪范注》:“行者,顺天行气也。”《春秋繁露》解释说:“行者,行也。”五行的“行”首先是动词,然后转化成描述“动”的名词。五行,也就是五种基本走势。所以接着就用了五种运动方式来说明木火土金水。可见汉代儒家理解的木火土金水,是基于阴阳运动方式作出的定义,而不是五种基本物质。至于《左传》中才出现“五材” ,这并不表示五行就是五材。“行”字在古代从来就没有“材”的含义,把“五行”解释成“五材”也就没有任何根据。这种把不同的文献的内容没经过文字训诂而硬放到一起解说的做法,在学术上是不严谨的。 第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起源于《洪范》。今人多理解为:
木的特性:日出东方,与木相似。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的特性:南方炎热,与火相似。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与土相似。古人称“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日落於西,与金相似。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与水相似。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第二种观点
这种观点起源于当代学者聂文涛对《素问》的训诂。
五行的性质应从“平气”、“不及”、“太过”三方面考虑。平气时, 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太过: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从这三面考虑之后,才能体会出中医学思维中对生命自我维护的理解。对人体能力的不同理解,正是中西医学的差别所在。
第三种观点
木,生发、条达、主仁,其性直,其情和。
火,炎热、向上、主礼,其性急,其情恭。
土,长养、化育、主信,其性重,其情厚。
金,清净、收敛、萧杀、主义,其性刚,其情烈。
水,寒冷、流动、向下,主智,其性聪,其情善。 ①归类法:事物的五行属性是将事物的性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得出的。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等。例如: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以方位配属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②推演法。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
③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如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现将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列简表如下。
对人体来说,是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与规律,没有相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想克就不能维持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的平衡与协调,任何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生和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并且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互为因果,相反相成,互相为用,推动和维持着事物的正常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相生与相克。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相生和相克,在五行学说中认为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对人体生理来说,也是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正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才能使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使人体维持生理平衡,故说“制则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所以从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
“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母子”关系。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这样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即是“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再以火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为金;由于水克火,故“克我”者为水。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其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环无端,才能生化不息,并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
(2)相乘与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关系遭遇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度克制反应。
当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克制太过,促使被克的“一行”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虚弱,因而对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显得相对的增强,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称为“土虚木乘”。
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即反克),称作“木侮金”,或是发生反侮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虚弱,不仅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称作“金虚木侮”。 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中医五行分类表——五行与人体和自然界的对应关系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人体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六腑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形体 筋 脉 肉 皮毛 骨
情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声 呼 笑 歌 哭 呻
变动 握 忧 哕 咳 栗
自然界五音 角 徵 宫 商 羽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化 生 长 化 收 藏
五气 风 暑 湿 燥 寒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1)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
从它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金)。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用五行学说来分析,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种传变关系。
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则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预后不良;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
(2)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①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如肝病能传脾(木乘土),预先予以补脾,防其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②确定治疗原则。概括为“补母泻子”法,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虚证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泻子,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实证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因为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 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肤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过而乘脾土,肝木太过为强,必须泻之,脾土为弱,必须补之。
③制定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证。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适用于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证。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此外,在针灸和精神疗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来选穴和调节情志。如悲可以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
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常常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
五行学说具体说些什么?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所谓五行学说,即是古人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为代表来归类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论述和推演事物之间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律。五行学说亦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五行学说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自然界各个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角、徵、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情:喜、乐、欲、怒、哀;五常:仁、礼、信、义、智等等,每种事情的五项内容都分别显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顺序。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克的顺序。生成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生克中,并不只存在顺克,如旺克衰,强克弱,有时也会出现逆克,衰克旺,弱克强的现象。即;土旺木衰,木受水克;木旺金衰,金受木克;水衰火旺,水受火克;土衰水旺,土受水克;金旺火衰,火受金克。这叫反侮。从季节而言,春天属木,夏天属火,秋天属金,冬天属水,而在每个季节之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后十八天,则是属于四季土。方位分为东南西北中,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气候分为风寒暑湿燥,风属木,寒属水,暑属火,湿属土,燥属金。颜色分为青红黄白黑,青属木,红属火,黄属土,白属金,黑属水。其他颜色亦不过是青红黄白黑的变奏。味道分为酸苦甘辛咸,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人体分为五脏五腑,五脏是心、肝、肺、脾、肾,五腑是小肠、大肠、胃、胆、膀胱,心和小肠属火,肺和大肠属金,脾和胃属土,肝和胆属木,肾和膀胱属水。 情绪分为怒喜思悲恐,其中怒属木,喜属火,思属土,悲属金,恐属水。中医学很早就从唯物辩证的观点出发,明确地把五行学说作为宇宙的普遍规律来看待,认为宇宙的运动变化,都不能脱离五行的规律。根据五行学说的观点,古人认为宇宙自然界都是由这五种属性的物质所构成,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属性物质进行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形成过程中,同样受到了五行学说的极其深刻的影响,因之同阴阳学说一样亦成为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答案补充阴阳源於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例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以五行配五脏对五行学说的内容有了详尽的记载,但这里记载的五行学说是否就是真正的五行学说呢?它是如何起源的呢?长期以来,历代医学家由于儒家尊师重教的思想的影响,既对五行学说的起源没有明确的答案,又对五行学说的内容只知继承《黄帝内经》的记载,不敢提出任何异议,对五行学说的内容都是通过五角星图形来解释木火土金水之间的生克制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