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级风水宝地,如何看坟墓风水宝地
风水宝地的帝王陵寝为何挡不住王朝消亡?
起先,这种“风水说”只是用于诸如住宅、庙宇这些人类活动场所选址,但在传统“阴阳”学说左右下,人死了是去阴间,是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了,所以要“事死如事生”,陵墓的选址自然不能马虎的,至今人们在给逝去亲人选择墓地时,仍要讲风水。而帝王陵寑选址的好坏,则直接影响国运、江山的兴亡,格外受到重视,因为选址不慎被帝王杀掉的风水先生不在少数。但为何如此选址的帝王陵寝为何挡不住帝国的消亡、朝代的更替呢? 说起帝王陵寑的风水,明、清两朝帝王在陵寑的择址上,表现最为明显。就说清东陵,据说是顺治皇帝亲自跑马游山而选定的风水宝地。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分析后认为,这里确是一块风水绝佳之地。其依据是整个陵区以昌瑞山为界,以北称”后龙”,是来源;陵区以昌瑞山为靠山,东侧的鹰飞倒仰山为青龙;西侧的黄花山为白虎;南部的形如覆钟的金星山为朝山;远处的影壁山为案山;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屈曲流过,环抱有情。 应该说,清东陵是“山环水绕、负阴抱阳”的水水格局。青山环护,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实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根据当年留下的建陵资料,依传统的“分金立向”风水理论,确定陵寝建筑的中轴线。东陵主陵孝陵和南部的金星山构成整个陵寝的建筑轴线,整个陵区的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山川景物,都由金星山和昌瑞山一线相连的山向所控扼,这条轴线在陵区内诸多陵寝的有机配置下,得到不断充实和强化,在空间序列的展开层次上,处处得到山川形胜景物天成的有序映衬和烘托,显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图景。清代各帝后妃陵寝的选址和营建届是这样,无不考虑龙、砂、穴、水、明堂、近案和远朝的相互关系。期望背后龙山重岗、开屏列帐,陵区负阴抱阳,避免冬季寒风。 左右护砂,环抱拱卫,溪水分流,藏风聚景。近案似几,远朝如臣,使建筑物前后对景,遥相呼应。当自然山川条件不能十全十美时,就人工加以修,补、填、挖,把自然和人文有机结合在一起,造就出一个理想的“人造”风水宝地。清代帝王陵寝选址、规划时的“天人合一”观念,承继的是明朝的一套,其首倡者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中国都城中,南京的都城城墙是不规则布局的,若是到过这座世界目前保存最好、最长的都城墙,就会发现,墙体都是傍山依地形顺势而建,城墙带景象优美。如依传统的“中轴线”理论,方方正正,就不会有“鬼脸照镜”这样的“金陵四十八美景”了。朱元璋为自己选择陵寑地址时,也追求陵寑与自然和谐统一,“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形胜”。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历代帝王一样,宗法礼制,崇尚祖先。不同的是,朱元璋更迷信,对陵址选择的讲究到了苛刻的地步,以此求得风水佳境,赐福朱氏子孙。有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帝王陵寝制度,是在明朝才完备起来的,此说不无道理。明朝的帝王陵分布在四处,即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葬朱元璋父母的凤阳“皇陵”、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这些陵寑所在都是“风水宝地”。关于中国古代帝王陵寑的“风水”问题,不少专家都作过研究,这方面的书籍、论文很多。在明孝陵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时,一篇题为《“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解》的报告中,就诠释了孝陵的“风水”。 现在面积达三十多平方公里的钟山风景区,几乎就是当年明孝陵的整个范围。在这处庞大的帝陵区域内,设计者将整座钟山以及部分水面作为重要的“风水”景观,一齐纳入孝陵的建筑规划设计中,从而实现了“因山为陵”、“天人合一”的中国帝陵建筑传统和文化理念。钟山古称“龙山”,早在江东末年,已被诸葛亮、孙权等家视为“龙蟠”之地,朱元璋作为大明开国之君,更不会放过这块宝地,自然会择金陵“”为葬地。
古人所指的风水宝地,到底指哪些地方?
风水宝地,就是风水好。如果人能够住在一个风水宝地,就可以兴旺发达。换句话来说,就是符合了“富”“贵”这两个在风水学中的标准的地方才能叫做风水宝地。风水宝地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找到的,它要符合很多的标准,比如能够福气聚拢在一起的前后有山,左青龙右白虎,比如附近有宽阔无比的海洋等等,要找出这些条件不难,更难的是要找出符合所有条件的地方。
像这样的风水宝地我国就有,比如北京。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纵观历史就有三千多年。最开始在这里定居的是周武王的后代,后来成了燕国国都,再后来就是明朝的国都。明朝的时候,也就是明成祖在位期间,曾经迁都过,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还重新设计了北京的中轴线,也就是在原本是中轴线的地方往东边移了一段距离,并在新的中轴线上面建立了新的宫殿,然后又在北边弄了一座山。到了清朝的时候,基本格局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在城市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新增了祭祀点,寓意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像这样的风水宝地我国就有,比如南京。在南京西面有一个像一只蹲坐着的老虎的城市,然后在东面又有一座像龙的山脉,因为这两个奇观,南京被称为“虎踞龙盘”,在诸葛亮被刘备派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诸葛亮就曾这样赞叹过,还说南京是“帝王之宅”。而这个名号也名副其实,在历史上就有不少朝代都在这里定都过,比如三国时期的吴国到后来的宋朝,都是在这里定都过,因此南京也被叫做六朝古都。
像这样的风水宝地我国就有,比如洛阳。如果说南京是六朝古都,那么,洛阳就是九朝古都。从第一个在这里定都的朝代到最后在这里定都的朝代,算起来就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了,葬身在这里的皇帝就有二十四个了。只是洛阳的风水宝地的方面不同于上面两个,上面两个主要是国家方面,但是洛阳则主要是葬地这方面。
我国的风水宝地很多,绝不仅仅只有上面三个,可以说,每一个历史超过一千年的城市都有可能是风水宝地。
古代帝王追求的风水宝地什么样?
古代帝王追求的风水宝地,应该是四面环山,山清水秀, 天人合一,这主要与帝王的爱好和心情有关,就是游玩时的随口一说。
帝王一般都会选择将陵墓修在风水宝地里,为何刘秀会选在黄河滩上?_百度...
我觉得刘秀会选在黄河滩上肯定有他自己独到的想法,毕竟黄河是华夏民族的起点。
《寻龙诀》里面的口诀是什么?
电影中“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如有八重险,不出阴阳八卦形”这句话出自风水典籍《撼龙经》。原文是:“寻龙千万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若有千重锁,定有王侯居此间”文字上稍稍有点区别,但大体意思相似。
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叫“缠山”,一个叫“关锁”。
芍药支行龙“缠山”是相对于来说的。周围一定会有很多围绕着它的其他山脉,这些山脉就叫缠山。就好像主人旁边会有护卫,帮手为他服务。拥护他的人越多就说明这个主人的地位越尊贵。“缠山”越多就代表着聚集的能量也越强。我们可以通过两边“缠山”的形状判断哪里是,“缠山”的作用是“藏风”。
罗星锁水口“关锁”说的是这块地的出水口要相对封闭,这才能不漏气。水的两边要有山体形峦来关锁水口:有捍门锁水口、华表锁水口、狮象锁水口、龟蛇锁水口等等,所以天安门前面有华表,大院门口放狮子,什么身份地位放什么物品是有严格规定的,老百姓门口是不可以放狮子的,这些都是从风水文化而来。水口处出现以上山体形峦的龙穴,属于大贵之地。“关锁”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得水”。
“藏风得水”是风水宝地的基本条件,我们从“缠山”和“关锁”就可以看出一块地的气势和格局,气势越大,格局越高,越有可能是帝王将相家的祖坟,那么值钱的宝贝自然就多。以“寻龙千万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若有千重锁,定有王侯居此间”的标准来看一个地方,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知道方圆几公里区域内可能有大墓葬,但是墓穴具体在哪个位置,却无法通过这个口诀来定位。
皇陵的"风水宝地"是如何选出来的
所谓堪舆,风水也。风水的核心,早期要求择址时“避风避水”,后来则要求“藏风聚气”。其中,郭璞的《葬经》里所谓的“夫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对后世帝王陵寑选址影响很大。 中国古代帝王陵址择选秘闻中,最香艳的大概要数秦始皇了。司马迁的《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曾有记载。 传说嬴政当年建骊山汤,碰到了一个漂亮女子。嬴政起了邪心,上前调戏。美女很生气,朝“死不要脸”的嬴政脸上吐了一口唾沫。这美女乃神女,一口唾沫让嬴政染了一身毒疮。自知得罪不起神女,嬴政找到神女赔礼道歉,求医治秘方。神女念嬴政有悔意,遂送他温泉水洗脸,毒疮随即消退。有了这段故事,嬴政在选择万年风水宝地时首先选择了骊山。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两位皇帝的合葬陵。史书记载,当年高宗在洛阳病逝后,武则天遵照高宗遗愿,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吉地。很快,朝廷遴选了两位名扬天下的方士,一位是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宫里专掌阴阳的太史令李淳风。 袁天罡接旨后,遍寻黄河两岸,都没找到一块中意之处。后来来到关中,半夜子时出来观看天象,只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恰好与北斗相交。袁天罡认定是块宝地,于是急忙奔上山峦,找准方位,但一时找不到东西做记号,就摸出枚铜钱放地上再盖上浮土,这才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另一位风水师李淳风接旨后,沿渭水东行。一天正午艳阳高照之时,他见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从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妇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少妇五官齐全,一对乳房坚挺对称。李淳风大为吃惊,于是赶紧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摆八卦,拔出发针在二鱼相交处扎入土中后,便下山回朝复命了。 武则天听他二人说在同一方位选中吉地,派人再去复查。大臣来到宝地,扒开浮土,惊得半天没站起来,原来李淳风的那根发针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 武则天下令立即开工,很快就将乾陵修好,安葬好唐高宗,后来武则天追随丈夫葬于乾陵。 其实在今人看来,古代帝王家的所谓“风水宝地”,不过是周围环境上佳的世外桃源罢了。风水理论中的“天人合一”说法,与现代地理学强调的人类发展要与环境、气候相和谐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有科学性,并无多少神秘感。(据《探索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