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六道之外什么意思,超出六道轮回是什么意思
六界之外是什么意思?
仙剑中五灵六界的设定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凡人仰观苍天,不知自己身在井底。所谓天地,决非凡人目力所及的一方一圆。先有神界,神不足者为仙,失堕者为魔。神入凡尘,造人补天,开辟人间,万物神化为妖,五界生灵寂灭为鬼。
『神界』
因盘古身体崩解而形成的神界,居于天,分为圣域四天,四梵天,无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欲界六天共三十六层。神生存于其间,无肉体无欲求,拥有永恒的生命。
永生不老,有男女之分而无男女之事,森严等级之下全无温情可言。无尽的生命难以排遣,总有痴男怨女冲破禁锢,为情而抛却一切,潇洒人间。据说,甚至神界的最高主宰“天帝”也曾赴人间留下过一段往事……
『魔界』
和神界完全对立的魔界,存在于天上与神界平行的反世界,空间与时间错乱,有“神魔之井”和神界相通。魔生存于其间,无秩序,无目标,无欲而无不欲。
无思无想无欲求,无生无死无秩序。任性而为的魔,偶尔会因为长久的相处而渐悟,因为意外的触动而顿悟,了解到一点点人间情感,即使不明白那是什么,却执着地想要拥有。于是,魔已非魔……
『仙界』
分布在大地名山之间,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仙为人修炼而成,是成神的必经之途,寿命长而有尽,肉身有而无涯。
徘徊在人与神之间的族群,面对仰之弥高的神界,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的漫长修炼才能到达,也不知道能否到达,俯视藐小的人间万灵,更不舍自己多年的修为。谨慎、保守、患得患失而不彻底,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由自己本心而行事,不再顾忌其他。
『妖界』
禽兽草木修炼可成妖,在大地表面、鬼界、仙界和魔界都有生存,是无秩序分散的存在,有弱肉强食的传统。但其实真正的妖界,似乎隐藏在蜀山!
原本无知无识的走兽草木,因灵光一现,或是偶然的机缘而幻化成妖。始终是异数,不被原来的同类接纳,也不是人,与人为善的结果总是悲惨的,于是就和人为敌,于是就有了蜀山,有了锁妖塔,有了在平凡百姓口中辗转不灭的狐精花妖的传说。
『人界』
生存于大地,为女娲所造,寿命短,有国家、社会制度、道德等约束。
最平凡也最不寻常的族群,一段纷争与杀伐过后,是一端平和无争。不知有其他六界,就狂妄地封自己为万灵之首。所谓鬼神,就在信与不信之间成为茶余饭后的消磨。唯一能傲视六界的,就是人间有情,柔上而刚下,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鬼界』
轮回的终站和起点,存在于大地内部,包括一个鬼门关、一座奈河桥、六座曹官府、十座阎罗殿、十二座司官府、十八层地狱。
亡人为鬼,鬼入轮回而投身六界。这是人生的终站,也是人生的起点。多少人捧着一腔血茫然而来,多少不甘愿也只能化做一回眸。过奈何桥,喝孟婆汤,六道轮回之后是冤屈的第一声啼哭,三生石上,又被刻下深深一笔,记下该了的债,该还的情……
五灵
当天地处于“混沌”状态时,有“盘古”生于其间。
盘古身体不断成长,原来的混沌状态不能容纳其身体而分裂,“清气”上升为天,“浊气”沉降为地;天地距离九万里。
天地间灵力已经全部被盘古吸纳进体内,盘古失去了生存的能量来源,逐渐委顿而死,其身体崩解,原本蕴藏在盘古身体内的“灵力”逸散,结合天地间光、色、型变幻成不同的形体,成为“神”,居于天。而盘古骨肉沉降于地,形成山川。剩余没有成型的灵力则分解为『水』、『火』、『雷』、『风』、『土』“五灵”,散于天地之间。而盘古之心悬于天地之间成为连接天地的纽带。
水克火,火克雷,雷克风,
风克土,土克水。 五灵法阵
神不老不死,天地间又不断有灵力聚合形成新神,因神为清气所种,天地间清气胜而浊气衰,维持天地距离的清浊平衡被打破,因此天距离地越来越远,并且有脱离大地而飞升之势,这样天将无法吸收地之灵力,天界的能量供给产生危机,神界将重蹈盘古的覆辙。于是,神界因灵力最强被称为“三皇”的伏羲、女娲、神农合三人之力,将大地上的五种灵力凝结成五灵珠,用灵珠的能量束缚天,令其不能远离大地。使神界能够继续从大地获得灵力的供给,而结果却是灵力都被灵珠吸纳,大地本身因灵力过度消耗而趋于崩解。三皇只得还灵珠于地脉,令其维持住大地的形态。但是,由于灵力已经被聚集,大地原本的面貌失衡,原本是处处山明水秀的大地,因受到灵珠地脉的影响,有些地方严寒而有些地方酷暑,水、火之灾常常发生。
五灵环环相克,生生不息,构成天地间力的源泉。
佛教里六道轮回之外是什么?
轮回之外是佛土。也称净土、乐邦。佛教徒所信仰的没有苦难的理想世界,是相对于世俗众生所居的“秽土”而言。净土的思想起源很早,在婆罗门教和小乘佛教的一些派别中就有它的渊源。在婆罗门教中,净土是毗湿奴所在的天界。小乘佛教中有些俗人集团已信仰净土往生。但作为一种系统的思想派别则在大乘佛教时期。大乘《弥勒上生经》中提到有兜率天净土;《妙法莲华经》提到灵山净土;《华严经》中提到莲花藏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提到琉璃净土;《大宝积经》中提到如来妙喜净土;《大乘密严经》中提到密严净土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则详细描述阿弥陀佛的净土,并根据上述经典的思想建立了净土宗。该宗认为人们只要通过念佛、修观的方法,就能在一期生命终止时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教主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净土与弥勒净土、药师净土同为中国佛教徒所信仰的三大净土。
佛教认为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佛土(世界)无穷无尽,每一佛土中都有一位佛在那里教化众生。极乐世界即是这无穷无尽世界中的一个。《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距离人们居住的“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土”之遥。在这个极乐世界中,无量功德庄严,国中声闻,菩萨无数,讲堂、精舍、宫殿、楼观、宝树、宝池等均以七宝庄严,微妙严净,百味饮食随意而至,自然演出万种伎乐,皆是法音。其国人等智慧高明,颜貌端严。但受诸乐,无有痛苦,皆能趋向佛之正道。
《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从一日乃至七日能够一心不乱,此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等所说的东方药师佛居住教化的琉璃世界,也是佛教徒所向往的理想国土。那里的地面由琉璃构成,连药师佛的身躯,也如同琉璃一样内外光洁,所以称琉璃世界。佛经上说此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具有说不尽的庄严美妙;那里没有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没有五欲的过患;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垣、宫殿都是七宝所成。人们只要在生前持诵《药师经》,称念药师佛名号,并广修众善,死后即可往生琉璃世界。
六道骸是佛吗?他为什么能超脱六道之外?
他只能算人
如果六道轮回是真的,那六道之外又是什么?
然后第八道轮回!
佛是属于六道中的哪一道?或者不属于六道中任何一道?
佛永断无明,跳出六道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可谓不生不灭
怎样才能超脱六道轮回?
阿弥陀佛!
众生自性本善,是纯净纯善,但执着于善依然出不了六道轮回。六道之中有善道、有恶道,善恶皆有报,行善积德入三善道享受福报,造恶结罪下三恶道遭受痛苦折磨。
佛道是中道,佛道不受六道轮回,是因为佛道修净业,既不执着恶,也不执着善,三轮体空,守住清净,无丝毫的染着。
的确是,超出善恶就脱出了轮回。想要脱出轮回必须断执着,执着断尽就证阿罗汉果,就出离六道了。执着的核心就是我执,就是执着身体是我,因此才自私自利,而且为了身体而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所以阿罗汉“无我”,“无我"就是阿罗汉,”有我“就是六道生死凡夫啊!
神识是众生的心和识,它和自性的关系我们还是参看净空老的解答吧:
如何体会自性?自性与神识有何关系?
问:这个很重要,他说我不太相信自己有自性,也体会不到自性,请师父开示。
答:这个读《楞严经》,《楞严经》上有,好像波斯匿王在释迦牟尼佛面前也没有觉得有自性,你看释迦牟尼佛怎么样开导他,让他自己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真有。自性是什么?自是自然的,不是学来的,就是你自己本有的,不是学来的,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什么东西?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知,你说你有没有?你有就行了,有就证明了,你就体会到了。这就是自性,这里头不加妄想分别执着,就叫自性。加上妄想分别执着,还是自性,那个自性里头出了问题,那就变成凡夫,出了问题了。(净空·答参学同修之十四 2005/8/27)
问:下面一个问题问的是,何谓自性?何谓神识?自性与神识有何关系?有何不同?
答:没有迷惑的时候叫自性,迷了的时候就叫神识,它不同地方就在此地。其实,神识跟自性是一不是二,一个是在觉悟的状态,一个是在迷惑的状态,我们中国人称它作灵魂,这是世俗称的。其实他迷了之后,他什么也不灵。他灵,他怎么会去做坏事?灵,他怎么会跑到三恶道?就是因为他不灵,迷惑颠倒。所以孔子讲得好,孔子在《易经.系辞》里面讲,他讲游魂不讲灵魂,这个讲法讲得非常有道理,非常正确。孔子虽然很少讲这个,从他写这《系辞大传》,他不是不知道,他知道这个事情,但是这个理太深,一般人很难听得懂,所以他少讲。
佛讲得很多,佛在印度那个环境,佛出现在世是印度最发达的时候,许许多多的都修禅定。那个禅定功夫到达六道轮回他们都见到,所以佛就讲得多。中国环境跟印度完全不一样,中国人学,是很乐意去学,但是没有定功,不能够突破,现在的话就是空间的维次。印度人,那些,很容易突破,所以佛对这桩事情就讲得很清楚。
这就是神识跟自性,体是一个,但是呈现的状况不是一个。自性是空寂的,没有形相。神识有形相,但是我们肉眼看不见,它不是没有形相。佛给我们讲,三界里面最高的无色界天,无色界天有没有形相?还是有形相。无色界天人,就是色界天也见不到他,但是佛能见到他。这种色,在佛家称之“无表色”,表是表示,他没有表示。譬如我们举个例子,我们每个人都会作梦,在梦中有没有形相?梦中有形相。梦中形相,你在作梦,你旁边隔壁睡一个人,他为什么看不到?你就晓得神识现的色相,就是属于那一种的。但是自性,自性真的没有相,确实没有相。自性能现,变现出来之后,你才能够觉察得到;没有变现出来,你觉察不到。用现在科学家的话,自性就是场,能量稀薄的时候;现相是能量集中,它就变成物质,变成形相,两个是这种关系,我们也要认识清楚。(净空·答参学同修之三十 200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