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四柱大门尺寸,三门四柱门楼
大门口石狮子有什么摆放讲究?
大道至简!面对石狮子;脚下踩的小狮子和球在内侧!如图(最高法院的门狮)----
标志性的牌坊有什么特点?
标志性牌坊主要起标志地点、引导行人、分隔空间作用的牌坊。这类牌坊既有立在宫殿门口的,也有立在、陵墓、祠堂或者大型园林等建筑群前面的。
它们作为这组建筑群的一个标志的,不但是整个建筑群序列的开始,同时也起到框景效果,在整个建筑群之间增添了一个空间层次。
在我国,著名的标志性牌坊有山东省青州市衡王府石坊、河南省南阳市古隆中牌坊、南阳市卧龙岗牌坊、浙江省桐乡市乌镇六朝遗胜石坊、北京市颐和园牌坊、北京市国子监琉璃牌坊、杭州市西泠印社石坊、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古昭亭坊、江苏省徐州市荆山桥牌坊、河南省开封市古吹台牌坊和无锡市东林书院牌坊等。
其中,青州市衡王府石坊位于山东潍坊青州城区玲珑山南路,为明朝衡王府遗迹,俗称“午朝门”。
衡王府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五个儿子朱佑珲被封为衡王时修建的王府,衡王府石坊共两座,是衡王府正门前的大牌坊,也是文武官员叩拜衡王时出入的大门。
两石坊坐北面南,皆为四柱三门式牌坊结构。每坊东西宽11.5米,南北进深2.75米,高7米有余。两坊相距43.5米,建筑风格相同,尺寸一样,皆由28块巨石组成。
底座高1.2米,分3层,底层高出地面0.2米,刻云头花边;中层内收0.10米,雕荷花、牡丹等花卉图案;上层与底层齐,镌狮子、麒麟图案,每块巨石上有狮子12只、麒麟两只。
其中的雌雄石狮,透雕蹲立,昂首挺胸,瞪目鼓瞳,胸前雕挂石铃。雄狮左前掌踏地,右前掌踩石球,威武有力;雌狮子左前掌踏石球,右前掌抚小狮脊背,造型生动,惟妙惟肖,雕刻精美。
石柱方形,分立底座上,中间两柱各高2.82米;两侧两柱各高3.95米。每柱南北两面各镶透雕麒麟一只,高1.95米,昂首蹲立,每坊8只。4柱上方各嵌巨石横匾,匾上浮雕均为二龙戏珠图。
中门两横匾,上刻大字,南坊为“乐善遗风”、“象贤永誉”;北坊为“孝友宽仁”、“大雅不群”,为剔地阳文,字形宽博,笔画流畅。
“乐善”为朱佑珲号。“遗风”系朱佑珲去世后的用词。因此,石坊建置年代应在第二代衡王朱厚矫在位的嘉靖年间。
明朝灭亡后,衡王府被夷为平地,但是这两座造型宏伟的石坊却完整的保存了下来。这两座石牌坊的存在,可以使人们自然地联想到当年王府昔日的辉煌。
襄阳市古隆中牌坊位于湖北襄阳城西13千米处的古隆中风景区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1893年,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由当时的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的。
此牌坊高约6米,长约10米,其建造材料为青石开榫组装而成,依外观形式为柱不出头有楼,四柱三牌楼式。牌坊宽3间,中为中间,两旁为次间,4柱脚深埋土中,四周出土处铺地平石,柱前后及旁,以10个纹头砷石支撑。
牌坊定盘枋斗口架正昂板,两正昂间置花板,并雕流空花纹,以为装饰。正昂上平铺脊筒檐板,其檐板叉出发戗,戗角做鸽尾形。牌坊脊板两端并饰鱼龙吻,中央置火焰珠。
牌坊正面中间上、下枋刻的是“古隆中”3个大字,上、下枋面浮雕“渔樵耕读”及“二龙戏珠”,两边门柱正面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此诗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
牌坊次间上、下枋雕“双凤朝日”、“鹿鹤同寿”、“麒麟送子”、“赤虎朋寿”等浮雕,中间字碑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这句名言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
在此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三代下一人”5个大字,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在牌坊背面的两边柱子,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另一诗句: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军事才能。
南阳市卧龙岗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另一个故址和纪念地。也有一种说法任务,这里才是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之处。
卧龙岗牌坊位于卧龙岗上的诸葛亮纪念祠堂武侯祠内,一共有3道。
第一道牌坊位于武侯祠大门前二层台阶上,为进入南阳武侯祠的第一道牌坊,名为“千古人龙”石牌坊。
此牌坊初建于明代,清道光年间重修。通高8.5米,阔13.55米,青石质地。中间横额阴刻“千古人龙”4个字,意指诸葛亮乃人中之龙,隐喻此地为藏龙卧虎之地。
牌坊形式为三门四柱,楼式通体布满雕饰,额坊浮雕祥云瑞兽,如“丹凤朝阳”、“麒麟送宝”等均栩栩如生。左右横额饰以诸葛亮生平故事图画十幅,如“躬耕南阳”、“草庐对”、“舌战群儒”等,人物形象生动。
横额上下的雀替、斗拱、石瓦、石脊皆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牌坊耸立门外,使整个武侯祠建筑更加气势壮观。
第二道牌坊位于武侯祠中轴线上,在“千古人龙”石坊之后,是进入武侯祠的第二道牌坊。
此牌坊为单门双柱,青石质地,通高6米,面阔4.5米,中间横额阴雕“汉照烈皇帝三顾处”,款署“道光辛卯巧月吉日”、“宛邑后学任守泰、刘玑、刘训”。
“汉昭烈皇帝”为刘备谥号,他曾与关羽、张飞三次来到草庐,问计于诸葛亮。《三国演义》将其称为“三顾茅庐”。为此,此坊便是为纪念刘备三顾纳贤而立。
此坊俗称三道门,初建于明代,1831年重建。石坊正中雕有“旭日出海”图。上楣刻“伊尹牧野”和“渭滨鱼钓”,寓意刘备之得诸葛亮,犹如“商汤之得伊尹,文王之得姜尚”,下楣刻“二龙戏珠”。坊阴上刻“八仙庆寿”,中书“真神人”,下刻“双凤朝阳”与正面相对应。
卧龙岗的第三道牌坊位于武侯祠中轴线上,是进入武侯祠的第三道石牌坊。
此牌坊为四柱三间冲天式石牌坊,高6米,宽8.5米,这里的立柱虽不“冲天”,但在额枋之上与立柱相对应的地方各置石吼一个,石吼雄峙在莲花座上,望天而吼。另外,在额枋两面均饰以历史人物,如“三顾茅庐”等。
牌坊正面横额阴雕“三代遗才”4个字,款署“康熙癸卯孟冬吉日”、“南阳府知府加二级王维新虔”。为此,此牌坊也被称为“三代遗才”石牌坊。
牌坊的背面阴刻“韬略宗师”4个字,立柱阴刻正书对联一副:
遗世仰高风抱膝长吟,出处各存千载志;
偏安恢汉祚鞠躬尽瘁,日月同悬二表文。
这是歌颂诸葛亮才德气节。此坊为康熙癸卯年,即1663年南阳知府王维新督建。据传,清康熙前武侯祠仅两道石坊,康熙帝问武侯祠牌坊数时,王维新误答为三,为免欺君罔上之罪,知府王维新即鸠工市材,虔建此坊。
桐乡市乌镇六朝遗胜石坊是乌镇市河西岸、剧场南首的昭明太子读书处的遗迹。
据乌青镇志记载,503年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曾随老师沈约在此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后来,书馆倒毁。明万历年间,驻乌镇同知金廷训,为了纪念昭明太子勤学功绩,在书馆旧址建筑了一个“六朝遗胜”的石坊。
这石坊位于乌镇西栅景区内,石坊为花岗岩,门楼式,高约5米,宽3.8米。因年代久远,风化残缺,门顶石上刻有“六朝遗胜”、“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等字。
在北京颐和园内,是京建筑中牌坊最多的地方,且独具特色。颐和园的牌坊多为标志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但牌坊上的文字均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颐和园的正门东宫门前有一块牌坊,为三间四柱七楼式,是清代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过街牌楼。牌楼两面绘金龙176条、金凤36只。牌楼中间镶嵌着一块石匾额,东题“涵虚”;西题“罨秀”。这两块题额为乾隆御书,非常珍贵。
除了这块牌坊,在颐和园内,最吸引人的牌坊要数园内排云门前的一块牌坊了。
这块牌坊滨湖而立,其建筑形式是三间四柱七楼,每个门楼都有不同的名称,有明楼、次楼、夹楼和边楼之分。牌楼正面写着“云辉玉宇”,背面写着“星拱瑶枢”,意思是云霞辉映着皇帝的宫殿,众星环绕着北斗。
这座牌楼是颐和园内万寿山前山建筑群真正的起点,它以华丽的形象点缀着园林景观,更显示出皇家的气派。
此外,在颐和园内的南湖岛上,还有两座木制牌坊,上书“凌霄”、“镜月”,高大华美。
“凌霄”,即迫近云霄,比喻志向高远;“镜月”,即镜中之月,比喻虚幻的景象,这里指颐和园灵秀而不可捉摸的意境。
北京市国子监琉璃牌坊是国子监两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这是我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是我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
此牌坊修建于1783年。整个牌坊的形制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凡应属于建筑的木构架的显露部分均为花色琉璃贴面,楼上覆黄色琉璃瓦,架以绿色琉璃斗拱。
牌坊横额正面书“圜桥教泽”,是指听讲学者众多,背面为“学海节观”,意思因为听讲学者众多,要靠水道将学生分隔开。
整个建筑色华美,通体精致、大气,也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
除了上面的这些牌坊,在我国,各名山也有地方标志性牌坊,例如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泰山等都是如此。
城隍庙的殿堂布局
大门是一座建筑气势的象征。城隍庙三道黄铜铺首的朱漆实榻大门尽显了城隍庙的尊贵和威严,整座大门不仅庄严肃穆,而且十分精美。三重如意斗拱把门檐高高的托起,横空“出踩”近二米之多。大门外的斗拱的外观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见的横竖交错、互为重叠的式样,而是由钭向互交网格所组成的美丽图案。据社会文化学者杨古城先生介绍,这种形式的斗拱称为“花拱”,花拱是斗拱中的别类,十分珍贵和少见,是古代浙东特有的建筑工艺,然而即使是在浙东,目前也所见寥寥。只有宁波、宁海和奉化的个别古建筑中沿有遗存。城隍庙大门外的花拱历经百余年,依然契合如初,密丝密缝,堪称古建筑中的杰作。花拱的如意云头,斗角贴金,百年风雨,朱落金销。1983年大修,原来贴金的斗角都被漆成栗色,今天只有在两侧的角落处,尚能依稀找到残留的金箔,让后人去想象整座大门当年那金碧辉煌的气派。
大门的正中是一幅宽3米、高1.7米的《宁波府城隍庙》金字大匾。六个贴金大字为近代书法大家钱罕所书。“文革”期间,天一阁的工作人员悄悄将此匾藏于阁内,又以大字报复盖,才使其逃过一劫。城隍庙修复,匾额方物归原主。因其珍贵,当时的郡庙修建组通过繁琐的手续,向北京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特批了三线金箔,又请名师装贴,遂使这一文物旧貌新辉,重耀门楣。 城隍庙大门前原有一对巨大的石狮,“文革”时不知去向。一九八三年重修城隍庙时,经市文保处的帮助,从南门外钢锯厂的废铁堆里找来一对被弃的石狮。目前我们在大门外看到的石狮虽然体积不大,瘦骨嶙峋,但扬头瞪目,风采奕奕。钢锯厂原为“康将军庙”遗址,这对狮子也算“出身名门”,资历不凡。左狮的前肢虽残,但威武不减,腹下至今尚留大片的锈迹,给人多少带来历史沧桑的感慨。
大门的门楣和两侧墙上,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作品。左右大门上各有两块精致的云龙和双狮戏珠木雕,其中的云龙一直被奉为木雕中的精品,而今惜为挂匾所遮,仅见一角外露。两侧的砖墙上各有寓意“喜上眉梢”的喜鹊梅枝和寓意富贵吉祥的“蝴蝶恋花”等砖雕,以及其它花鸟、风景、人物等作品。这些砖雕作品线条流畅,刻工精细,形态各异,都是前人留下的杰作,可惜在近年的修葺中,施工者徒求形式,弄巧成拙,用烟灰浑浆将一幅幅精美的砖雕污损得面目全非,使人们再也难以看到作品原来古朴精巧的风格了。
左右大门的两边,各有一块小小的石碑。右边是郡庙被定为宁波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告示牌,落款是“宁波市革命委员会,1981年12月5日公布并立”。左边则是重修郡庙的记事碑:“郡庙于1982年11月动工重修,1983年11月竣工。投入二万六千余工,共计人民币55万元。”落款是“宁波市镇明区人民,1985年。”这两块石碑虽然不大为人注意,实际上都十分重要并值得关注。它们见证并表达了一段历史的终结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在大门的西墙下,还有一块花岗石刻的小碑《宋景福律寺遗址碑》,题字的是日本友人村上博优。村上是日本的高僧和学者,是日中友好使者,自1979年至2005年间,他先后百次访华,访问宁波达六十次之多,为日中友好做了大量切实的工作,先后促成了许多重大的文化交流活动。对于宁波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对浙东的佛教文化研究,有很深的造诣。据其考证,日中交往自唐至宋,宁波一直是最重要的通道之一,尤其是南宋移都临安以后,宁波更成了日本前往中国的必经门户。而曾建立在城隍庙今址上的宋景福律寺,则是日本人在宁波的必到之处,该寺在当时对于推动和促进日中交往曾起过十分重要而特别的作用。
大门的前门里,东西各保存有古碑一块,西边为清嘉庆二年所立,碑文严重残损,文字不清。东边一块为明正统十一所立的《宁波府城隍庙之碑记》,这是城隍庙现存最古老内容最丰富的一块石碑,碑文详尽记述了宁波城的历史沿革以及建庙因由,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大门的门厅为四柱三弄结构。不大的屋顶,却南北二分,南台梁,北卷棚。台梁上为人字坡顶,卷棚上为美丽的海棠轩顶,南红北绿,南直北曲,美丽异常。这种形式在古建筑中称为“鸳鸯制作”。一方平平常常的屋顶,经此鸳鸯组合,顿显得空中变幻,美丽而生动。门厅的台梁雀替,更是深雕浅刻,极尽渲染。虽只是小小门厅,一方小小的空间,先辈们却巧妙构思,精工创作,足见当时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和先人精益求精的精神。
跨越了三个世纪,城隍庙的大门迎送春夏秋冬,守望岁月沧桑,观览时代风云,今天,不仅依然为你我开启生活,还为我们记录着宁波丰富的历史。
照壁即宁波府城隍庙大门外所立的一堵大墙,这墙北方人则称为影壁,古时又称“萧墙”,因而过去有“祸起萧墙”之说。城隍庙的照壁是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它的作用一是挡风、遮蔽视线,二是为避煞,三是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反映出古人祈吉避邪、求平安的民俗心理。
宁波府城隍庙的照壁很有特色,它的宽度有18米,高9米,几乎与庙的整体建筑宽度相等,是宁波现有古照壁(如城内居士林照壁和秦氏支祠照壁)中最大的一座。照壁左右两旁各有一道圆洞形拱墙与庙紧密相连,浑然一体,成为县学街上一道独特的街景,在我国也十分罕见。据说,大导演石挥在1958年拍摄以“民主三号轮”海难为素材的电影《雾海夜航》时,片中有宁波的两个重要景头,一个是灵桥,另一个便是城隍庙前的照壁和拱墙。 旧时,城隍庙的戏台是城隍庙民俗活动的中心,各种戏班子争相登台表演。在演出中有的是单纯的文艺活动,有的是按照旧习俗在各种传统节日谢神还愿演出,而更多的是工商业各界行会举行喜庆活动所邀请的戏班子演出,不卖门票,任何人都可以随便进去观看,为的是扩大行业影响。每当有演出时,庙内张灯结,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民国初年,从天津请来一个被称为“大四喜”的京戏班子,在城隍庙里演出连台戏《宏碧缘》。 开锣第一天,观众就将城隍庙戏台围了个水泄不通。当夜,是由红武生王大麻子和小麒麟分别饰演正、反主角,两人在台上翻腾扑打,精异常,看得观众不断齐声叫好喝,情不自禁地踮脚引颈、争相涌向台前看热闹,最后竟把一只放置在正大殿前重达千余斤的铁香炉掀了个底朝天。此事后来引为甬城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城隍庙的戏台非同凡响,是整座城隍庙最为耀眼的地方。戏台是单檐歇山顶,虽然只有40平方米,但结构精美、朱金浮雕,是宁波特有的传统工艺。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是戏台顶上面的一只圆形拱顶,称作“藻井”,宁波人俗称它为“鸡笼顶”。它总共由988块香蕉形斜拱木叠置,与镂空的花板相互拼接而成,并一层层逐步盘旋向上,最后集结于一块直径50厘米的铜镜上。藻井全部结构不用一枚铁钉,全用榫头相接,让人对其构思及工艺叹为观止。而且这种圆形的穹顶与方形的台面结构和形式,巧妙地展示了天圆地方、天动地静的境界。精美的藻井可以扩大戏台上面的空间。演员在戏台上演出需要立体式空间,才可完成优美动作。如演京剧,演员在有藻井的戏台上向上翻腾3米高度的筋斗也不会碍手碍脚;其次具有音响效果。由于旧时没有现代音响设备,台下离得稍远的观众就听不清台上的声音,有了藻井,当演员在台上高吟低唱时,穹顶和藻井就会自然形成一种共鸣作用而将演员的声音放大,观众在看演出时陡然会有一种余音绕梁的享受,闻之让人拍手叫绝。
这座戏台曾吸引众多文物、文化和美术专家慕名前来观赏,1955年,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邓白来城隍庙参观时,也盛赞这座戏台藻井是“鬼斧神工之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出版过一本专门介绍我国古建筑艺术的图册,宁波府城隍庙的这座戏台照片也清晰地列入其中。据有关资料记载,宁波府城隍庙的戏台是清朝光绪十年由宁波著名匠师徐筱照建造。 城隍庙是城内外人员聚集地,流动性也大,因而官府或民间组织就经常利用这个大众场所开展宣传和传播信息。对一些临时性的公告,就写在纸上张贴于庙内显眼处;而对需要人们长久知悉的事,则将内容刻在石碑上,这样便渐渐在庙内形成了一种石碑文化。旧时,宁波府城隍庙内有大小碑刻30余块,记载的内容除城隍庙本身的兴衰历史外,还涉及宁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风土人情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如“宁波府城隍庙碑记”为明代正统十一年刻立,记录了明代以前宁波府城隍庙的创立和沿革,是一本宁波府城隍庙的档案资料,同时也是城隍庙的宣传词,对人们了解城隍庙、信仰城隍神发挥了作用。有的石碑则是地方乡规民约公示,如一块清代光绪年间刻立的石碑中记载了船民抚恤基金的建立及实施办法。当时,宁波江北岸设有一个“通顺乌篷船局”,属这个局管辖的船有60多艘,船民在往各地运输过程中,遇到风浪天灾时,常常会有人因失足或翻船而死亡。发生这种悲惨事故后,船民的家属往往没有钱安葬亡民,为此,由各船户船主商议制订出凑钱体恤的救助章程,勒石公示,要相关各方共同遵守,这大概算是宁波历史上最早的一种社会保障机制吧。
英山有哪些风俗
一、 节日习俗
节日习俗与人们的信仰、礼仪社交、纪念活动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传统节日中一些旧俗随着时代更新在逐渐淡化从简。英山一带对传统节日除春节“过年”最隆外,尤以“端午”、“中秋”节为重,称之“一年三节”,其它俗节次之。目前保留的一些重大节日习俗有:
1.传统时令节俗
春节:谓之过年,是一年当中时间最长,家庭最为看重的重要节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以吃“腊八粥”为主要内容,将家产的米、豆、面、肉等煮粥,除家人食用外,还要送与邻居分享。腊月二十三为祀灶日,称为“送灶神”。晚上以燃香烛,烧纸钱在灶前,叩祝灶神上天言好事。腊月二十四为接祖人,备办香纸到祖墓叩化,在家中的中堂前点香燃烛,接宗祖来家过年,这天谓之“过小年”,餐食颇丰。腊月二十七至二十八日为大扫除,称之“洗邋遢”,这几天要将居家进行大扫除、大清洗,干干净净过新年。腊月三十为“过大年”,亦称“除夕”。是吃年饭的重要日子,旧俗中以吃更饭为最好,有黑暗走向光明之。饭前要祭祖。这天要贴春联,门神画,给小孩子“压岁钱”。晚上必当“守岁”至零点才睡,交零点时分,必燃放鞭炮以迎春“接新年”。正月初一早上开门时,也要燃放鞭炮,向大利之方位作揖,默祈新年全家平安、财源广进,新年大利。从初一起至十五日内为拜年,走亲串友贺新年。春节期间的忌讳较多,以图吉利,讲奉承,听吉言为喜。
端午节与中秋节:端午节各家门上必当插艾,以避邪。英山境内在旧俗中没有包粽子之习惯,现也极少流行吃粽子,少数家庭吃粽子都是在商店购买,只图个新鲜感。过中秋节图个团圆之意,乡风中以接长辈老人或亲友来家大吃一顿,买上些月饼家人共享。如今,家庭成员大多外出打工,此俗在乡下渐以淡化。但对新订亲的男女双方家庭,男方在这两个节日必须向女方家中送礼。一年三节之礼缺不可少。
2.信仰节俗 三月三鬼节:俗语称“三月三,鬼发颠”。各家门窗上必插桃枝以避邪,采摘野菜做“蒿子粑”或“鬼头”(形如陀萝的面食)吃,并分送乡邻。也流行用地菜花煮鸡蛋吃,以示驱鬼。
四月五日“清明节”:旧俗中常见以香纸爆竹上坟,谓之“标坟”“扫墓”,清明前三天后三天是为已故之人竖墓碑的吉日,称为给祖先修屋。如今清明祭祖极为盛行,不仅保持原有旧俗,而且更具隆重和奢侈,从1997年后开始流行插纸花,以五泊纸所扎,竹杆所撑,各式各样,五缤纷,大都是外地专业厂家生产,小商店引进销售,最简单的一、二元钱,豪华的得几十元到百元之多,根据坟墓多少,家家都要买上花标分别插在墓茔坟头。清明祭祖之俗遍及城乡,烧纸燃鞭,数量也越来越多。个别大家姓族还组织规模性祭祖活动,人员几百人,包几台车打着“某氏祭祖”旗号,队伍庞大,仪式隆重。每到清明之时,最易诱发山林火灾和事故,常见火灾发生。镇村干部极为担心,成为森林安全的重要隐患,县屡发通告,难见收敛。
三元节会;民俗信仰中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这些节会时期,信仰的人士到烧香拜佛,为祖先超度亡灵,为家庭祈福消灾,为捐修功德。特别是初一和十五,人们都想到庙里烧头柱香,纷纷起早,甚至整夜不睡到庙里守候。有的常在正月或庙会之时举行庙会,唱庙戏达十几天。
法会: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为观音菩萨会期,各纷纷举行法会活动。在旧俗中将仙人塑像抬出游行,附近村民自发组织锣鼓会、唢呐会、旗伞会、牌灯会,有肉香会,丝弦会、赶柳戏、高跷会等多种民间文艺形式的队伍在周围村落游行活动,下至城关,上至竹坳亭,历时三至四天,热闹非凡,解放后这种大型活动停办,现改在庙内举行,庙会成为人们祈福消灾、寄名还愿、求子求财的重要节会。
也有一些地方还有信奉“高大真仙”的习俗,凡家中六畜有病,到“高大真仙”庙烧香求祷,讨得咒符回来烧化,拌于食物中喂之即好,或抽千问告可知家畜病疫好坏,求神保佑可使六畜兴旺。
二 、 婚嫁习俗
婚姻合两姓之好,被认为是人伦之始,上可事宗庙,下可继后世,故习俗中尚尊古礼,尤其父母长辈最为看重。现代婚嫁,新旧参半,“认亲、订婚,送日子”等程序礼仪仍存。尤其结婚最讲排场,与过去相比有过之而不及。
认亲:认亲前,双方父母要将二人的生辰八字请人测算,看是否合婚,对相克相刑的属相是不同意开亲的。认亲只是在大婚相合的情况下,由男方邀请女方父母及女儿在介绍人的带领下到男方家看一看,了解男方家的居住环境状况和家人的性情人品。女方通过观察了解来思考女儿将来在这个家庭的地位,能不能和谐过好日子。男方除盛情招待外,在女方离开时通过送“打奉钱”来试探“认亲”的成败,如果女方接受了男方的“打奉钱”说明同意联亲。
订婚;认亲过程只是女方一家人同意的事,订婚程序是要得到女方的亲戚大家认同。男方择日接女方的“五父”之亲即叔父、姨父、舅父、姑父及女方长辈老人和哥姐等数十人来家,自家也要接相同的亲戚作陪,大摆宴席款待,在相互敬酒中两家正式公认这门婚姻关系。这一形式指在本地开亲的两家进行,对跨县、跨省的婚姻关系则由男女双方自主确定,告知各自亲友,少有“订婚”之俗套。
送日子:男方请算命先生根据两人的生辰八字和当年的运程确定结婚的农历月日时辰。然后再请人按旧俗中的帖式做好帖子,准备好事先两家商量好的“压日子钱”、“折喜钱”和给女方重要亲友的礼物礼金,送至女方家中。
婚礼:这是青年男女结婚的最后一个环节。2000年前,民间婚礼都在晚上进行,男方由一名主事人携带“辞娘担”及香烟礼物,带着队伍到女方家抬嫁妆。在1983—1999年间,曾时兴对对联,女方在嫁妆上贴出上联,要男方的代表对,对好了才放行,此俗风行一时。女子出嫁时,男方须有2名接轿姑娘、女方有2名伴嫁姑娘相随,至晚上女方宴客完毕动身,出门前要“哭嫁”。近则步行,远则由男方请车相接,至男方家举行婚礼仪式,其习俗仍保持有“牵新床”、“更换烧香鞋”、 “拜堂”、“圆房酒”、“抢鸡胯”、 “洒帐闹新房”等旧俗习惯。2000年后,婚礼渐随新潮,嫁妆改用车运,流行婚车迎亲,少则2台,多则10余台车,新郎新娘都到影楼化妆,拍结婚影集,条件好的家庭还请专业的婚庆公司举行婚礼,请鼓乐队迎宾,并拍摄全过程的婚礼,制作光碟,场面热闹,气派豪华。新式的婚礼,衍生出一大批从事婚庆服务的影楼摄像、主持司仪、演唱助兴的专门职业人员,形成新的婚庆服务产业和民间新俗。
三、寿诞习俗
1.小孩出生
自实行计划生育以后,民间对生育子女更加重视,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政策制约下虽有所改善,但对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极为看重。以前的自然生产大都愿意到医院做剖腹产,认为对孩子的出生更加安全,孩子出生后母乳喂养只有3-5个月,半岁后用奶粉或乳酸奶喂养,一般都在半岁至一岁间开始断奶,婴儿的营养和健康倍受父母和爷奶的关注。旧俗中有“洗三朝”、“满月酒”、“抓周”等习俗在现阶段也表现得更为浓厚。
洗三朝:无论在家或是在医院生子,出生第三天要为初生婴儿洗澡,须用艾叶煎水洗去胎垢,要洗得干干净净,否则给婴儿留下胎斑,影响容貌。洗毕后,由奶奶抱到外面见天,烧香化纸钱拜谢天地及四方神灵,用米筛代表八卦、剪刀代表利器护住婴儿身,防妖。
小孩满月:月子里,产妇不能出大门,怕招风着凉,日后身子虚弱,满月意为产妇休养期满,可以出门行走,婴儿上厅堂拜祖先。为答谢乡亲送礼,要请满月酒。
算命取名:小孩出生后,大人要替小孩算八字,按照小孩出生的日子推算八字强不强,五行中缺少哪些,应预防哪些灾难,如命中五行缺水,就要起带水的字号以弥补不足,缺木就起带木旁的字号弥补,如命中不强,就要为小孩打百岁圈,百年锁,或者四处讨要布块,为孩子逢百家衣,这些备齐,小孩的八字就可转弱为强,还有“认干亲”、“寄名”等方式为小孩避险化灾。
做周岁:满了周岁,要剃胎头,洗艾水澡,行“抓周礼”。男孩子抓周,面向屋内,女孩子则朝门外。举行方式是先向祖先烧香叩拜,再在桌上放“升子”让小孩座上,将准备好的书本纸笔、秤杆算盘,钱币木柴等集中在一个米筛里,放在桌子中央,任小孩信手去抓,若头一件抓了笔墨之类,说这个小孩会读书写字,将来有出息;先拿的若是算盘,将是经商的好手,如抓木柴则代表将来财源旺盛。大人高兴,望子成龙的心可见。在抓粑中,小男孩第一个抓的粑,必为想生儿子的人所讨要,拿回家给儿媳吃,定生个胖小子。抓周时间都在中午10—12时举行,完毕后才待席宴客。从2004年开始流行给小孩周岁拍摄录相,制成光碟为小孩留下纪念。
做十岁:近年来,民间有些条件好的家庭为孩子挣面子或为孩子解灾,兴起为小孩做十岁生日,没有什么仪规,只为小孩添置新衣和学习用品,用盛席招待送礼的亲朋好友。
2.年轻人做36
自1986年后随着社会人员流动量大,劳动和人身安全的风险系数高,市场风险和创业守业及婚姻家庭的精神压力等原因,逐渐流行年轻人做36岁的习俗。意在冲去邪气,祝福事业兴旺发达。
3.老人寿庆
民间以六十岁开始做寿,俗语说“男做进,女做出”,指男人在五十九做生,女人满六十才做生,进行家庭大庆。民间对老人满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生日较为重视,子女必当为老人办寿庆,宴请亲朋。条件富裕的户还请婚庆公司主持仪式、音响乐队奏乐助兴,礼俗中有送寿匾、祝寿礼金,子孙向老人拜寿,为老人献上新衣新鞋等物品,吃长寿面等。
四、建造习俗
看风水:凡居家修造房屋,必先请风水先生看屋基,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之造势来确定场地对主人是否相利,有“宁可青龙高百丈,不可白虎高三分”、“人穷怨屋基、病多怪祖墓”之说,讲究背有靠山依倚,向有远山开阔。风水好其居家兴旺,当官发财,百事顺昌。
看日子:民间俗信认为建造动工的日子非常重要,对建造施工中是否顺利至为关键,一般以主人的生辰八字与建造年月相推算,根据天干、地支,属相、星宿等生、合、凶、吉之理,确定“黄道吉日”。
定门向:居家大门所向在民俗中极为重要,门向不好,将会家道不顺。故必须请风水先生选定吉日,亲自确定门向,根据“门官星”照应和主人属相所利之方安门。大门制作对门高可以常规尺寸,而大门的宽度却要按鲁班尺寸来确定,有“大官禄”、“中官禄”、“小官禄”之分。
起手:在确定的黄道吉日动工建造时,主人应准备好香烛纸钱和食物贡品在建造地中间化钱燃香,向四方神灵及土地菩萨叩拜,贡过土地后沿砌匠确定的边线四角挖动,谓之动土,基线划定后燃放鞭炮,起手仪式完毕。动工挂线,最忌女人跨线踩线。建筑工匠在施工中常以挂国旗和伟人像意用避险,此习渐成新俗。
五、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是民间对死者的文化处理的方法与方式,与生产生活及思想观念和社会信仰密切相关。英山俗信土葬,虽办有火化场,只对五保孤寡人员和国家干部职工实行死后火化,但家人将其骨灰仍用棺木进行土葬,凡死者身后安葬,必须随俗遵礼,习俗中以葬礼最庄重、礼节程序繁多。
1.生前的预设之仪:当老人年事已高时,家人在生前就要为老人的寿终作些必要的准备。一是印寿钱,为老人准备到阴间所需的费用;二是做寿房(棺材),以防不虞,棺木以杉树为佳,以八廓(八块木头)的为上品,有双无单,十廓的次之,十二、十四廓的又次之,十六廓的最差,桐油浸刷,外漆黑色,高寿的可漆红色;三是置寿衣,根据老人的选择在生前缝制好老人死后所穿的衣服鞋帽;四是选坟矿,有些老人在生前对自己的安葬地作出选择并告诉子女,等寿终后葬于此,后人将按照老人生前的愿望安葬。五是办路票,从道士处取得路票,等老人临终时填上生卒时辰和寿钱数额在床前宣读焚化,谓之去阴间的通行证。
2.临终初丧之仪:临终初丧是对逝者临终关怀和办丧准备。一是送终,当老人病重弥留之际,家人及直系亲属聚在老人身边,陪伴老人走完最后的人生旅程,这一过程最重视是儿女孙子在场,尤其长子、嫡长生不能缺席。二是灼化路票寿钱,准备好专门的铁锅,架上两根观音竹杆,当老人临终落气时在床前宣读路票,在铁锅内焚烧寿钱。三是请道士确定入殓出殡时间,坟矿的具体向山位置,议定超度祭亡的。四是报丧把信,将老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
3.入殓成服之仪:入殓是将死者沐浴换上寿衣放进棺材的习俗,民间规定,寿衣必须单数,即“三腰五领” (三条裤子,五件上衣),入殓时,棺材底下铺上一层石灰,脚下要放上一块土砖,有足踏实地之意。亡人口中要放上一枚钱币,寿钱袋及随葬物品放在亡人的头怀边,除亡人脸上不能放石灰外,身体四周放足石灰。掩盖后钉上镶有五色线的木钉。成服俗称“披麻戴孝”,昔有子女着白孝服,头扎白方巾之俗,现少见,多以戴黑布孝袖笼,胸佩白花。设灵堂亦称孝堂,将亡人入殓后,灵柩停放在厅堂一侧,用白布或黑布挂起帷帘,棺材下面要放油灯,不可熄灭,孝帘前置供桌,安灵牌香烛,摆“三牲”贡品。
4.出殡安葬之仪:一是“迎棺”,按道士确定的时间将棺材移出门外场地,迎棺时对与死者有犯冲撞的属相忌讳很重要,俗信中必须避讳。二是“读痛念”,今称追悼会,由亲属致悼词。三是“烧清香”,先由亲属叩拜敬香,后由参加葬礼的宾客每人燃一支香,向死者叩拜敬香告别。四是“祭龙”,将准备好的一盆饭、一块熟肉、一个盛有白酒的酒壶、一杆枰、一件死者的衣服、一块木柴由专门人员提歌,众人和之喊“发”,赞颂死者德行,恭维家庭兴旺,祭颂毕将酒壶在棺材上砸碎。五是“压丧”,由孝子坐于棺材上行一段路程。六是“路祭”,在出殡的路上,由一名专人抛洒买路钱,也有部分乡邻亲友在路边摆香案向死者祭奠,其孝子要回礼,七是“下祀”,也叫安葬,由“大班”人员在墓矿安放棺材,道士定好向山,宣读并焚化地契,为死者入土安葬,堆土成坟。
5.超度祭奠之仪:一是灵前超度:由道士专门为死者做超度的仪规,在乡下普遍流行,简单仪式要一天一夜,稍做好点得三天,做七天以上道场的在红山未见。大都在出殡当天或前一、二天开始至出殡当天晚上烧灵结束。一般做十三曲或二十多曲(道)程序,有开醮,沐浴、接王,送王、放食、焰口、过桥、解冤、荐亡、除灵、烧灵、安家神等多种程序。二是烧灵:由道士举行,一般在傍晚择地进行焚烧;烧灵时有纸扎的灵屋、男性用纸车、纸马、女性用纸轿,有纸扎的金银山,钱笼、钱包袱等为死者和死者带给阴间亲友所用。三是拦坟:葬后第三天为“拦坟”之日,亲属上坟为死者修整坟墓,并祭奠叩拜。四是“应七”:从死者去世之日算,每七天为一个“七”,如日期上的七号与推算的七天相遇为“犯七”,孝子即可请道士做“应七”,民俗中以做“五七”为佳,民谚中有“五七三十五,亡人来救苦”之说。
6.竖碑标祭之仪;对坟墓竖碑历有习俗,因开田改地运动曾使墓葬石大多毁没垒岸。从1985年逐渐恢复,并更加流行,其墓石全都从方咀、南河而来,完全是机械加工制作,人工半加工雕花刻字,全县各地销售碑石者,大多是方咀、南河工匠。墓葬碑石的形式和规格千奇百样,有“独碑”、“豆腐架式”、“双鼓云山式”、“亭阁披檐式”;高度以碑铬主牌高有一尺八,二尺四至一米高等多种,以门数有单门二柱、二门三柱、三门四柱等类型。碑顶大多是造山式宇担,有二龙戏珠、龙凤朝阳、福禄藤花等定制图案,边鼓大多是暗式八仙、鹿鹤同春、花草藤蔓等吉祥图案,并配有墓联,一般以五字联或七字联。刻碑之俗以中间主碑最为讲究,墓主名号一行字数只能是六个字或十一个字,以“生、老、病、死、苦”诀应在“生”字之上,寓意亡人能脱生出世,生往极乐之意。生卒时间,墓地向山及下代子女之号一并刻于主碑。其余碑文、传记另刻它碑。
立碑标祭俗信“春秋二祀”,即清明、重阳二节,特殊情况可在交大寒节之时立碑,对新亡之人其祭奠有生期祭、卒期祭,一般三年后习从常俗。
乡风习俗,因地域不同各有差异,因礼教不同各有宽严。禁忌因喜讳也多有不同,规矩因好恶也常翻花样。在此,谨搜录简约,以示各位方家补正。
孔庙国子监琉璃牌坊讲解词
今天为了活动身体,坐公交专门去了孔庙和国子监参观。记得上次参观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的1978年,故地依然,内容确已与前不同。首都博物馆已从中迁出。现在集中展示大哉孔子文化和古代太学最高学府的内容,虽然我年轻时多次参观过依旧有很多新鲜感。
今天参观依旧重在了解古迹的内涵、这两座古代建筑群早在元代至元二十四年的1287年。就已建立,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是北京最老的历史建筑了。我所说的重点了解遗迹内涵部分。是想知道尽量多的史料,因为我不喜欢走马观花。毫无所获。
先说光艳如新的琉璃牌坊,在进入国子监太学门,首先见到的就是这座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牌坊,已经231年还宛如新建,没有一丝古老的痕迹,令人叫绝。
这座巨大琉璃牌坊,是北京唯一为教育竖立的牌坊。顶上有十三间
房檐,四柱,三门洞。牌坊各部位精雕细刻,中间汉白玉横额上有乾隆御笔亲题,正面为“圜桥教泽”,后面为“学海节观”。两侧顶上各有一块双龙戏珠雕刻,刻制极为精细,站在地面上看彷佛金龙盘绕欲出,拱形门洞周边用汉白玉雕刻。立体花卉环绕周圈,真是气派无比。
古时每当新科状元产生,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仪式。皇帝和状元就从正门洞进入,其它文武百官只能走两旁的门进入,是不能走正门的,可见对于中举的状元有多重视,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因为这是国之根本。
“三门”的详细解释
和生肖无关 白羊和射手还是比较速配的 男方要注意女方的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