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马王堆帛书周易原本

我想学习周易

周易研究》分类总目录1988-1999
《周易研究》1988——1999年分类总目录:
《关于《周易》的作者问题》金景芳(88·1·1)
《读帛书《周易》》连劭名(88·1·8)
《《周易》筮法原无撝�详考》〔美〕夏含夷(88·1·15 )
《《杂卦》不杂说》王兴业(88·1·20)
《《杂卦》论》萧汉明(88·2·21)
《《三坟易》卦序初探》王兴业(89·1·21)
《从观象系辞说到《乾》卦之取象》刘 正(89·1·34)
《谈《革》卦的解释和贡献》周振甫(89·2·9)
《再论《周易》的形成及其理论特色》王新春(89·2·40)
《河图洛书解》常光明(89·2·52)
《摾�ê颟新解》李衡眉(89·2·60)
《《易》的象、数、义、理一体同源论》〔美〕成中英(90 ·1·1)
《帛书《系辞》浅说——兼论《易传》的编纂》韩仲民(90·1·1 5)
《《周易·咸卦》解》刘天中(90·1·21)
《《周易·说卦传》中的摾顶、撔详、撁鼣》〔台〕黄 沛荣(90·2·1)
《论《周易》是卜筮之书——兼与宋祚胤先生商榷》曹大中(90·2·7)
《《需》筮辞与古代兵法》王路(90·2·15)
《《周易》新证》刘先枚(91·1·7)
《论《师》卦》任蕴辉(91·2·6)
《论易卦符号的阴阳寓义》曹福敬(91·4·16)
《也谈利建侯——并与李衡眉同志商榷》则中(92·1·9)
《论《系辞传》是稷下道家之作——五论《易传》非儒家典籍》〔台〕陈鼓应(92·2·3)
《道家新成员考辨——兼论《易·系辞》不是道家著作》周桂钿(93·1·1)
《《周易》原著精神真相大白》〔〕谢宝笙(93·2·1)
《《周易》词义辨析》吴新楚(93·3·17)
《咸恒渐归妹四卦浅解》吕绍刚(93·3·20)
《《周易》撌睌撑粩观念的特征及发展方向》〔〕林 丽真(93·4·12)
《《周易·序卦传》爻象变化规律之试释》刘蕙孙(94·1·1 )
《西周金文与《周易·象传》》连劭名(94·2·10)
《从摿揭菙释撎�珨》李存山(94·2·15)
《撎镉星荩��囱详新解》高潮(94·3·1)
《十翼成篇考》黄庆萱(94·4·3)
《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郑万耕(94·4·24 )
《《左传》所载《师卦》古义探微》陈建梁(95·1·3)
《《周易》起源于撜荚率鯏》张文(95·1·12)
《从易学传承看《系辞传》成书年代》杨军(95·1·21)
《八风考略》沈祖绵(95·2·3)
《西周易卦与筮法初探》晁福林(95·3·1)
《论太极与大恒》连劭名(95·3·10)
《《彖传》《大象传》释卦次序考》廖名春(95·3·25)
《《周易》思想综合分析——兼论《周易》成书年代及作者》叶福翔(95·4·5)
《论王弼的撑蘧虏说》李世英(96·1·18)
《司马光《温公易说》探析》董根基(96·1·24)
《杨简易学略论》傅荣贤(96·1·30)
《帛书《周易·泰蓄》与《逸周书·大聚》》连劭名(96·2 ·21)
《《象传》性质新探》刘保贞(96·2·26)
《李杞《用易详解》的易学特点及其在易学史上地位》蔡方鹿 (96·2·34)
《评帛书《易经》研究的两种倾向》方向东(96·3·25)
《苏轼易学与人格》耿亮之(96·3·31)
《钱一本易象义理窥测——《周易像象管见》》〔港〕张克伟(96·3·38)
《象数与义理——论孔子下学上达的心路历程与易学两派分途发展的哲学根源》〔泰〕郑彝元(96·4·34)
《杨雄《法言》中的易学思想》李英华(96·4·41)
《春秋《易》文本》吴前衡(97·1·16)
《横渠易学的天人观》郑万耕(97·1·25)
《冯契对《周易》辩证逻辑思想的研究》丁祯彦(97·1·32 )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上)》〔日〕池田 知久著、牛建科译(97·2·20)
《《周易·说卦传》错简说新考》廖名春(97·2·33)
《王弼的崇本息末观与玄理化的易学倾向》高晨阳(97·2·4 2)
《朱熹的易学解释学》李兰芝(97·2·54)
《从帛书《易传》证知孔子说《易》引用古熟语》邓立光(97 ·3·1)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下)》〔日〕池田 知久著、牛建科译(97·3·6)
《王弼《易》《老》二注成书先后及年代考辨》裴传永(97· 3·20)
《略论摬沃な肥聪的杨万里易学》傅荣贤(97·3·27)
《略析吴澄易学中的阴阳卦对思想》章伟文(97·3·32)
《《周易》中《既济》《未济》的考释》黄玉顺(97·4·25 )
《虚浮世界的清流——《周易干氏注》述评》叶友琛(97 ·4·30)
《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耿亮之(97·4·37)
《出入占考》连劭名(98·1·21)
《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上)——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综述》黄黎星(98·1·34)
《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下)——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综述》黄黎星(98·2·64)
《谈《三坟易》的校误与正文》王兴业(98·2·76)
《《左传》筮例与文王演《周易》》李纯仁、耿志勇(98·3 ·3)
《论王弼易学对两汉象数易学的继承》田永胜(98·3·11)
《王阳明易学略论》温海明(98·3·23)
《王船山易学渊源试探》汪学群(98·3·33)
《退溪易学初论》吕绍纲(98·4·15)
《以佛解易、佛易一家——读智旭《周易详解》》陈坚(98·4·15)
《黄寿祺《周易尚氏学札记》评述》黄高宪(98·4·21)
《《序卦》不摲羟硵》庾潍诚(99·1·31)
《《周易》乾坤两卦卦爻辞五考》廖名春(99·1·38)
《《周易·谦》卦辞、爻辞别解》程建功(99·1·50)
《《周易》星象通考(一)》乌恩溥(99·2·25)
《《周易》卦辞撆髷、撴跀考》臧守虎(99·2·36)
《孔子解《易》十九则述要》(台)胡自逢(99·3·3)
《《周易》星象通考(二)》乌恩溥(99·3·13)
《略论《周易》卦爻变化的特点》钮恬(99·3·25)
《今本《周易》六十四卦卦序的基本骨架》李尚信(99·4·31 )
·帛易研究·
《马王堆帛书《系辞传》校读》〔台〕黄沛荣(92·4·1)
《帛书《系辞》和帛书《黄帝四经》》陈鼓应(93·4·1)
《帛书《系辞》释文再补》廖名春(93·4·9)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研究》〔日〕池田知久 、牛建科译(95·2·27)
《帛书《易经》异文校释(乾椔?》刘大钧(94·2·1)
《宫的分别字与《周易》爻辞新解》任俊华(94·2·6)
《从帛书《易传》看孔子之《易》教及其象数》〔港〕邓立光 (94·3·20)
《帛书《周易》异文校释》刘大钧(94·3·30)
·象数易学研究·
《河图洛书探微》王兴业(93·3·1)
《惊魄的宇宙之谜——《洛书》之我见》周康龄(94·3·66)
《摵油悸迨阌与汉字起源》李立新(95·3·43)
《河图洛书试析》王怀(95·3·52)
《图数浅议》赵春杰(95·3·60)
《关于河图洛书问题——李申兄》萧汉明(95·4·34)
《河图洛书是新石器时代的星图》曾祥委(95·4·46)
《河图、洛书与朱熹哲学》陈超(95·4·58)
《焦延寿易学渊源考》连镇标(96·1·3)
《陆绩象数易学述评》林忠军(96·1·10)
《《上下经卦变歌》评述》乌恩溥(96·2·10)
《试论京房易学中的世卦起月例——与朱伯义先生商榷》刘玉建(96·2·17)
《融旧铸新的诠释与研究——王新春《周易虞氏学》序言》刘大钧(96·3·3)
《试论虞氏易学撆酝ㄋ禂的易理内涵》王新春 (96·3·6)
《邵雍先天图卦序来自李挺之卦变说》郭�(96·3·19 )
《五行说与京房易学》刘玉建(96·4·1)
《干宝易学思想研究》林忠军(96·4·12)
《河图辨证——答萧汉明兄》李申(96·4·25)
《试论十二辟卦》王兴业(97·1·3)
《阴阳鱼太极图源流考——兼与郭�先生商榷》张其成(97·1·9)
《读《象数易学研究》第一辑》胡自逢( 97·2·3)
《读《周易折中》》刘大钧(97·2·10)
《《周易》挠笫龟与现代系统学模型》陈世陔(97·4·3)
《撠员鋽说辨析》常秉义(97·4·15)
《《周易》的挠笏嘉玛及其现代意义》王树人、喻柏林(98 ·1·1)
《卦变说探微》郭(98·1·9)
《丁易东象数易学》林忠军(98·2·40)
《略析吴澄的易学象数思想》章伟文(98·2·53)
《象数范畴论》张其成(98·4·27)
《《周易·系辞传》挠髷概念初探》〔台〕李玮如(98·4 ·37)
《西汉后期象数易学兴起的自然生态和社会根源》张涛(98·4·47)
·易学史·
《张载《易》学研究》徐志锐(88·1·94)
《程颐的《易传》》〔美〕苏德凯(88·1·102)
《孔子思想对《易经》的贡献》〔台〕吴怡(88·2·1)
《略论《周易》卦变》陈恩林(88·2·11)
《《左传》占例破译》霍斐然(88·2·27)
《论王弼《周易略例》在易学史上的地位》余敦康(89·1·1 2)
《殷墟撘棕详卜甲探索》冯时(89·2·13)
《邵雍的《皇极经世书》》李申(89·2·22)
《撝匆煌持跀与王弼易学革命》王晓毅(88·2·31)
《谈式占、八卦与洛书》王兴业、翟静媛(90·2·21)
《虞翻著作考释》刘大钧(90·2·31)
《方以智与《周易图象几表》》蒋国保(90·2·34)
《杭辛斋《周易》象数思想评价》李树菁(90·2·42)
《熊十力易学思想探微》颜炳罡(90·2·51)
《再探群巫——巫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及影响》〖FK(〗潘世宪〖FK)〗(91 ·1·13)
《太极图渊源辩》李申(91·1·22)
《对《淮南子》运用易学的思考》杨默玄(91·2·13)
《再探群巫》潘世宪(91·2·21)
《考古发现与易纬》连劭名(91·3·4)
《三易名义考》刘运兴(91·3·11)
《《周易参同契》的哲学基础》乌恩溥(91·4·8)
《评宋人陆秉对《周易》挚笱苤�龟的解说》郭鸿林(92· 1·1)
《京房易学的象数模式与义理内涵》余敦康(92·2·10)
《?益与《周易禅解》》夏金华(92·2·23)
《《周易表解》自序》潘雨庭遗作(92·3·1)
《胡瑗易学管窥》郑万耕(92·3·9)
《陈第《伏羲图赞》评要》张善文、黄黎星(92·3·18)
《宋易在元代的发展》梁韦弦(92·3·22)
《《焦氏易林》作者考辨——兼与黎子耀先生商榷》陈良运(92·3·28)
《《周易参同契》作者考》方春阳(92·3·33)
《《易经图谱解说》序》刘大钧(92·4·10)
《李光地与《易》学》詹石窗(92·4·12)
《《周易》丹道思想初探》刘国梁(92·4·19)
《象数易与义理之流变——从易学发展的角度看象数、义理、卜筮三者的关系》刘光本(92 ·4·27)
《郑玄易学思想述评》林忠军(93·1·6)
《论孙奇逢撗б兹�怯靡讛的学以致用的思想》李之鉴(93 ·1·20)
《论汉代易学的纳甲》任蕴辉(92 ·2·13)
《冯友兰易学思想初探》彭卫国(92·2·21)
《易学著作与易学家》〔台〕徐芹庭(92·2·24)
《《易》学源流及其《易》源论证》王子奂(93·4·26)
《程颐易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易学史上的地位》蔡方鹿(94· 1·9)
《试论佛教曹洞宗对《易》的利用》夏金华(94·1·17)
《论焦循《易》学的通变与数理思想》陈居渊(94·2·23)
《孟喜易学略论》傅荣贤(94·3·4)
《徐昂教授学术思想及《徐氏全书》的学术价值浅谈》徐放 (94·3·8)
《论邵雍与《皇极经世》的思想结构》潘雨廷(94·4·5)
《京房易学思想述评(上)》崔波(94·4·17)
《京房易学思想述评(下)》崔波(95·1·26)
《简论欧阳修的《易》说及其史学观》林怡(95·1·35)
《《归藏》卦名辨证》王宁(95·2·14)
《《管子》与《连山易》》王德敏(95·2·21)
《如何看待易象——由虞翻、王弼与朱熹对易挠髷的不同看法》〔台〕林丽真(95 ·2·35)
《郑玄爻辰说述评》刘玉建(95·3·34)
《孔颖达易学思想研究》宋开素(95·4·15)
《尚秉和易学思想初探 刘光本(95·4·27)
《京房《易》与《焦氏易林》》陈良运(99·1·3)
《《周易》和《焦氏易林》婚配生殖喻象摭论》王政(99·1· 15)
《20世纪的《周易》古史研究》陈桐生(99·1·23)
《《〈三坟易〉探微》序言》刘大钧(99·2·1)
《三论《归藏易》》王兴业遗作(99·2·3)
《对天水卦台山伏羲画卦传说的新思考——卦源新探》黄国卿(99·2·12)
《西周甲骨刻辞与《周易》》连劭名(99·2·18)
《读船山先生《周易大象解》》梁韦弦(99·2·21)
《阴阳五行说与中国古代天命观的演变——兼论阴阳五行说对易学发展的影响》〔韩〕金晟焕(99·3 ·37)
《郭璞易学渊源考》连镇标(99·3·49)
《陆九渊易学的心学建构》傅荣贤(99·3·57)
《仲长统的思想与易学张涛》(99·4·37)
《《太平经》刑德图式的易学表现及其他》 于涛(99·4·43)
《金一夫与《正易》》〔美〕李钟勇著、梦海译(99·4·49)
·周易与文化·
《鼓励音乐家研究《周易》》〔美〕赵自强(88·1·64)
《《周易》与中国文化之根》张立文(88·1·66)
《《周易》经济思想初探》牛占珩(88·1·78)
《论《易传》的整体思想》颜炳罡(88·1·82)
《《易传》宇宙发生论初探》林忠军(88·1·88)
《《庸》《孟》与《易传》》王新野(88·2·29)
《遁甲之学符?化》詹石窗(88·2·37)
《大汶口文化陶尊撑淖谨的观念内涵与《周易》阴阳哲学的思想渊源》倪志云(88·2·46)
《黑格尔老子及其《易经》的辩证哲学》〔美〕钟启禄(88· 2·51)
《从舞蹈的角度谈八卦的审美功能》周冰(88·2·57)
《《易经》中的辩证思维萌芽》唐明邦(89·1·39)
《中国的《易》文化传统》罗炽(89·1·46)
《天道·人道·道统》〔台〕陈立夫(89·2·1)
《论石涛画谱的哲学思想——兼论中国画与《易》的关系》李巍(89·1·54)
《《易经》思维特征》王杰(89·1·62)
《由朱熹易说检讨其思想之特质、影响与局限》〔〕刘述 先(90·1·54)
《《周易》与传统语言学》杨端志(90·1·64)
《《周易》与怀德海之间》〔美〕唐力权(90·2·76)
《再论《周易》的思维方式》于春海(90·2·59)
《《易经》认识论发微》康中乾(90·2·66)
《《易大传》经济思想再探》牛占珩(90·2·71)
《《周易》与怀德海之间(续)》〔美〕唐力权(91·1·34)
《庄子的处世哲学与《周易》》钮福铭(91·1·43)
《论《周易》文化元及其现实效应》戈平(91·1·49)
《《易经》英译版前言》〔瑞士〕C·G荣格楼格译(91·2·3 2)
《《周易》系辞范式与问题》李廉(91·2·43)
《论《周易》的审美意识》陈良运(91·2·49)
《《经济表》与《周易》》谈敏(91·3·19)
《《周易》与《文心雕龙》》李平(91·3·30)
《《易传》的辩证逻辑思想》冯契(91·4·25)
《用《易经》阴阳象数看莱布尼茨的逻辑数学化思想》罗翊重 (91·4·33)
《《易经》哲学研究》〔台〕杨汝舟(91·4·41)
《《周易》经纶治国论》徐志锐(92·1·12)
《刚为《易》之魂——论《周易》崇阳抑阴的哲学倾向》朱良志(92·1·20)
《《周易》史观与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施炎平(92·1·29)
《《周易》理念与管理之道》刘大伟(92·1·39)
《略谈《易经》的思维方式》蒙培元(92·2·33)
《乾坤卦义与两性观念》徐儒宗(92·2·37)
《阴阳枣《周易》美学思想之总纲》王维平、朱岚(92· 2·45)
《《周易》武术与灵感思维》燕子杰(92·3·37)
《诗性智慧的结晶——从《周易》看中国古典美学》杨岚(92·3·44)
《《周易》哲学精神的新诠释——读《周易阐微》》李景林(92·3·53)
《《周易》古经词汇琐议》牛占珩(92·3·55)
《《周易与怀德海之间》序》方克立(92·4·36)
《《周易》与具象思维》朱锋(92·4·42)
《《易经》——中国历史哲学之滥觞》吴根友(92·4·50)
《论易哲学与易文化圈》〔美〕成中英(93·1·27)
《《易经》的符号逻辑》〔德〕D·R·斐德烈(93·1·35)
《中国古代神话与《易经》》连劭名 (93·1·51)
《超越名言、感而遂通——走出西方科学方法的困境》龚隽(93·1·58)
《《周易》哲理与现代权力决策层次的最佳组合》谢玉堂(93 ·2·33)
《《周易》成语例说》徐传武(93·2·36)
《从原始思维中的两个世界看《周易》的卦爻辞》李道湘 (93·2·48)
《《中国古代龟卜文化》感言》宋开玉(93·2·53)
《权能与场有:行依论椧椎赖内故?一)》〔美〕唐力权(93 ·3·27)
《周易的符号结构与物质的元素结构——兼谈对辩证思维智能机的启示》李廉(93·3·36)
《人为自然之物,必循自然之规》孙守璞(93·3·42)
《权能与场有:行依论——易道的诠释(二)》〔美〕唐力权(93·4·45)
《《周易》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画中的特殊地位》李巍(93· 4·53)
《略论乾卦的系统性质》钮福铭(93·4·69)
《太极与胎》高峰(93·4·57)
《从东西文化、学术、思想看易学的意义和特色》〔美〕陈启 云(94·1·42)
《《周易》思维方式及其偏向发展》张其成(94·1·52)
《《易传》的吉凶观》梁韦弦(94·1·84)
《结婚、离婚与革命——《周易》的言外之意》〔美〕夏含夷作、李衡眉、郭明勤译(94 ·2·45)
《《易经》认识论研究》孙希国(94·2·88)
《论《周易》象数对近体诗形式的影响》胡志勇(94·2·52 )
《《周易》的道德教育思想探微》杨昌勇(94·2·57)
《论《文心》的易象思想》陈守福(94·3·34)
《《周易》成语例说(节选)》徐传武(94·3·43)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论《周易》美学的基本精神》王维平、朱岚(94·3·49)
《忧患人生的卓越指南——《周易》与人生哲理》陈望衡(94·3·56)
《读《话说太极图》》郑杰文(94·3·64)
《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易学阐释》刘润忠(94·4·33)
《试论道家思想与《易传》的形成》方光华(94·4·40)
《《周易》审美价值取向初探》周山(94·4·48)
《《易经》领导思想初探》李纯任(94·4·53)
《《周易》情感思维初探》傅云龙、柴尚金(95·1·41)
《论《周易》的文学思维》陈良运(95·1·50)
《试论《周易》的撊四睌》张增田(95·1·65)
《周易智慧之源流》张连国(95·2·42)
《《周易》与北宋庆历改革》陈金全(95·2·50)
《论《周易》的撊说罃观》梁韦弦(95·2·56)
《《周易》与《乐记》》李平(95·2·63)
《从新科学的启示去探讨《易经》的哲学原理:阴阳辩证一元论〖JY。〗〖HT K〗窦宗仪(95·3·71)
《八卦掌与《周易》八卦的关系》刘金亮(95·3·81)
《易学中的整体思维方式》郑万耕(95·4·62)
《《周易》开创了中国古代逻辑思维的先河》张本一(95·4 ·71)
《《易传》与道家哲学思想》丁原明(96·1·38)
《在《周易》与撌澜缯苎�之间——论本体诠释学的哲学路向》李翔海(96·1·45)
《《周易》与京剧艺术》赵建永(96·1·53)
《《周易》与古人的名和字》宋开玉(96·1·64)
《《易》墨撘謇�迹略论》舒大刚(96·2·44)
《《周易》人格建构》李兰芝(96·2·53)
《论《易经》的人文精神——兼论《易经》非筮卜之书》孙希国、李大银(96·2·62)
《韩国太极旗的由来》〔韩〕梁礼?(96·2·68)
《阴阳智慧说和《周易》系统论》施炎平(96·3·48)
《生生之道与中国哲学》刘泽亮(96·3·57)
《撑尥�桓磾�枣《周易》的转化观》王鲁宁、王鲁飞(96·3·65)
《《周易》古经句法探析》牛占珩(96·3·71)
《《周易》与当代企业管理》姚伟钧(96·3·77)
《《周易》的哲理化与撘紫髷符号的更新》汪裕雄(96·4·46)
《《周易》的刚与柔》张增田(96·4·57)
《《周易》思维与象棋起源及其设计思想》宋会群(96·4·66)
《《周易》管理思想及其文化生态根源》李少惠、朱岚(96·4·73)
《《周易》价值观初探》张瑞亭(96·4·80)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邹然(97·1·37)
《太极之美》王明居(97·1·46)
《《易传》道论研究》李祥俊(97·1·53)
《从《易经》与《论语》中看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及其现实意义》李文炳(97·1·60)
《《周易》的管理哲学论纲》黄宝先(97·1·64)
《《周易》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周瀚光(97·2·62)
《中国建筑文化的易学内涵》刘金钟(97·2·66)
《试论《周易》的勤政、廉政思想》崔波(97·2·71)
《《易经》作者主观意向是《易经》吉凶重要成因之一》钮福铭(97·3·39)
《论《周易》的情理品位》陈良运(97·3·55)
《关于《系辞》的思想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翟江月(97·3·66)
《太极图古文字证》国光红(97·3·69)
《周易方圆论》王明居(97·4·46)
《《易传》撍郎��禂揆义》王利民(97·4·55)
《《易经》中的君子观》于春海、卞良君(97·4·63)
《《易经》与《老子》的辩证思想》艾新强(98·1·46)
《从帛《易》挢釉粩看孔子晚年的哲学思想》赵士孝、刘怀惠(98·1·50)
《《易·蒙》与孔子的教育思想》刘太恒(98·1·60)
《重视经济问题的易学名著:《焦氏易林》》牛占珩(98·1·65)
《易学的哲思�枣人类理性的导引》高怀民(98·2·1)
《试论《易传》的基本哲学范畴》黄宝先(98·2·8)
《哲学问题在当代和《周易》哲学观诠释——形而上学与形而中论》鞠曦(98·2·15)
《《易传》的道德哲学与现时代》罗炽(98·2·27)
《论《易传》的政道观与治道观》朱岚(98·2·35)
《安东尼及其《周易》心理学研究》赵继明(98·3·40)
《《周易》人格理论之剖析》翁银陶(98·3·47)
《悔字求缺持盈——曾国藩运用《周易》的一个实例》赵建祥(98·3·53)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论《周易》撎烊撕弦粩观中撎鞌与撊藬的结合点》刘金明(98·3·59)
《《周易》精蕴初探》李太生(98·3·69)
《象数思维管窥》唐明邦(98·4·52)
《论《周易》的生命哲学》施忠连、李廷(98·4·58)
《《易经》解秘》康中乾(98·4·62)
《《周易》中摼�訑之特质初探》〔台〕侯婉如(98·4·77)
《论王勃的周易美学思想》王本青(98·4·85)
《周易与经济》〔台〕林国雄(98·4·88)
《《周易》中的道德观》于春海、卞良君(99·1·55)
《撊毫�奘讛与最佳生存状态——试谈《乾卦》对儒、道生命观及先秦汉魏文士生命意识的影响》翟江月(99·1·59)
《三《易》首卦与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精神》罗勋章(99·1·64)
《《周易·明夷卦》及其历史故事新解》王雷生(99·1·71)
《《周易》撋竦罃析》陈望衡(99·2·54)
《《周易》德义利略论》丁四新(99·2·61)
《《周易》与古代经济政策》牛占珩(99·2·68)
《《易经》卦图解意》康中乾(99·3·61)
《《周易》摮钟�械罃观中的德性意识》杨建祥(99·3·70 )
《《周易》对欧阳修文学观念的影响》黄黎星(99·3·81)
《《易传》义利观研究——兼论《易传》之伦理思想》孙熙国、许青春(99·4·58)
·易与自然科学·
《《周易》阴阳观的起源及其自然科学基础问题》秦广忱(88·1·31)
《计算机和《易经》的法则》杨钟淮(88·1·40)
《中医与易学象数》武晋(88·1·52)
《《周易参同契》与气功科学理论 潘世宪(88·1·58)
《中国古代算筹二进制数表和《周易》》张吉良(88·2·61)
《科学易》赵定理(88·2·70)
《医易溯源》夏克平(88·2·77)
《《易经》中的控制论》〔匈〕劳维斯、林忠君译(89·1·66)
《论《周易》符号规律及其意义》张洪源、张羽(89·1·78)
《河图洛书在气功中的妙用》王守经(89·1·85)
《八卦与灵龟八法》陈少宗(89·1·89)
《九宫算原理及高阶幻方的解》邓宇镌(89·2·61)
《论气功、武术与《易经》》燕子杰(89·2·70)
《《周易》所蕴示的遗传密码》徐宏达(89·2·76)
《《易经》的医学价值浅探》黄贤忠(89·2·82)
《论易理之用及《易》象数之理》赵庄愚(90·1·73)
《浅谈《周易》八卦与中国武术》尚济(90·1·82)
《略说《易》与医》周仰贤(90·2·87)
《浅谈《三指禅》的易学思想》李家和(90·2·91)
《《周易》撋邢笾破鲾说与传统科技》贺圣迪(90·2·94)
《《易经》与人体生物节律》王宗耀(91·1·57)
《《周易》象数原理在针刺手法中的应用》柳少逸、蔡锡英(91·1·65)
《《周易》蓍尺制度论略》金其鑫(91·2·58)
《《周易》交济观念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张发荣(91·2·64)
《试谈先天八卦太你有问题啊。。。学习周易并不是上网就能学到的,要多看书!在下对周易有一些研究,不是三言两语说的清的,有机会探讨探讨!愿意的话,给我发EMAIL!

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校注之(一)键卦

站长独家解读,建议收藏体悟!

卦名:键(jiàn),键下键上。





解析:“键”,本指锁须,今谓之钥匙。卦名以键卦列于六十四卦之首,为六十四卦之门户,故也为关键之意。

《说卦》云:“乾,健也”。孔颖达《正义》:“天 ,定体之名;乾者,体用之称”。故言天之体,以健为用。

卦辞:键,元享(读音“亨”),利贞。

解析:《子夏传》曰:“元,始也”。朱熹《本义》云:“元,大也”。

孔颖达《正义》:“亨,通也”。“享”,篆文为“亯”(xiǎng)。《说文》曰:“亯,献也”。《孝经》曰:“祭则鬼亯之”。故“亨”为祭亨之义,“元享”即“元亨”,“大亨”。

《说文·卜部》:“贞,卜问也”。大郑云:“贞,问也。国有大疑,问于蓍龟”。后郑云:“贞这为问,问于正者。必先正这,乃从问焉”。“贞”,张公碑作“正”。《易·师》曰:“贞,丈人,吉”。故“贞”,训为“卜问”,此“贞”之本义,亦有“正”之义。“利贞”,谓利于卜问也。

意译:键为关键,如“锁须”,问蓍有大的亨通,利于卜问。

“龟以兆成象告吉凶,蓍以数成卦占祸福”

初九:濅(无“又”,读音“潜”)龙勿用。

解析:“濅”,帛书《二三子》作“寑”,“濅”即“寖”字,古通“浸”,均读为“潜”。

《释文》出“龙”云:“喻阳气及贤人”。《说文·龙部》:“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 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勿用”据王引之说,乃“无所施行”之意。

爻象:阳气初生,位卑身薄,隐藏锋芒,自得其乐。

意译:龙浸水中,无所施展,问蓍得到“不用”之占。

九二:见(xiàn)龙在田,利见大人。

解析:见龙即龙现,《释文》出“见龙”:“贤遍反,示也”。让人看,显示之意。《释文》出“大人”王肃云:“圣人在位之目”。

爻象:初九为地下为渊,九二为地上,为田,为阳居阴位,有能力但发挥不出自己的才干,可借助于大人物之力。

意译:看到龙出现在田间,问蓍得到“利见大人”之占。

九三:君子终日键键,夕泥(校为“沂”,读为“昕”,xīn)若,厉,无咎。

解析:“键键”,应读为“乾乾”,乃刚健不已之貌。《吕览》卷二十六《士容》:“乾乾乎取舍不悦”。高《注》:“乾乾,进不倦也”。故有“自强不息,进取不已”之意。

“泥”,帛书《二三子》、《衷》引作“沂”,“夕”为日落;“沂”为“昕”之借字,为太阳将要升起的时候。昕夕即早晚。

“若”,如,一样。“厉”,“砺”之本字。旧释为磨刀石,一种修中石头的方法。 引申为仔细,认真,精心从事,因石易碎裂。此处非危险之意,故谨慎小心更为确切。

“咎”,灾害,违背鬼神的意志,也就是不按龟蓍所显示的从逆行事而导致的灾害。《说文》曰:咎,灾也。从人从各。各者,相违也。帛书周易出处次数多达92次,或为无有灾害,或为不受指责, 为内省改过,其义皆植根于毋违筮占龟卜意志是行事,为占语。

爻象:九三爻 于下卦之上,阳居奇位,得位,但虽得位但不得中,犹如官大无权,若要无灾,就得谨慎小心。

意译:德才兼备之人自强不息,进取不已,夜以继日谨慎从事,故问蓍得到了“没有灾咎”之占。

九四:或跃(左鱼右龠,yuè)在渊,无咎。

解析:(左鱼右龠),帛书《衷》作“左鱼右翟”,《广雅》云:上也。如鱼跃龙门。“在渊”,如复归大海。“或”,《文言传》:即训“抑或”、“或许”也。故有不定之意。

爻象:九四爻,阳居阴位不得位,但其处于三才中的“人上”之位,虽在九五之下,但也是万人之上。跃者,可成为九五之尊;渊者,可复回初九之位,退隐而居, 都有选择的余地,所以没有灾咎。

意译:根据时机,可一跃成为九五之尊,亦可复沉于渊,归隐山林,故有选择的余地,问蓍得到“没有灾咎”之占。

九五:飞(上羽下非)蠪在天,利见大人。

解析:(上羽下非),帛书《二三子》作“蜚”,《正义》曰:蜚,古飞字。如《汉书·王莽传》中有“大风蜚瓦”中“蜚”即“飞”之借字。“蠪”,《说文》曰:丁螘也。古书说的一种会飞的大蚂蚁。

爻象:九五之尊,便是君王之位,为天道,为君王,为大人物。

意译:看见飞龙遨游于天际,问蓍得到“利见大人”之占。

尚(上)九:抗龙,有悔(上母下心,读为“悔”)。

解析:“尚”,读为“上”,古字通用。“抗”,在帛书《二三子》引作“杭”,而《衷》引作“炕”,《说文》作“忼”。《子夏传》云:极也。《广雅》云:高也。(上母下心),今本为“悔”, 《说文》曰:悔,恨也。后悔,悔恨之意。

爻象:上九,为六爻最上层,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动而有悔。

意译:龙飞过高,过极而反,问蓍得到“悔恨”之占。

迵九:见羣龙无首,吉。

解析:“迵”,《说文》曰:迵,迭也,通达之意。李道平《篡疏》:刘注:凡卦皆有九六,独乾坤二卦言“用九”,“用六”,以乾纯阳,坤纯阴也。盖乾惟用九能变,坤用六故能化,阳变阴化,参展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此用九,用六为之也。故“迵”应校为“用”,为包含有“总”,“统”之意。

爻象:用九,即乾卦六爻全变时的状态,即不完全是坤,也非完全是乾,即刚健与柔顺兼顾,勇于进取,是又柔和宽厚,为无为之象。即乾坤为易之门户。

意译:看到群龙没有首领,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问蓍得到“吉祥”之占。

本文发布自站长带你飞“知卜易社”平台,版权所有

韩巍的研究方向

西周青铜器与铭文,西周史,战国秦汉出土简帛文献。
从2009年初开始,先后参加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和秦简牍的整理工作。 编著
《黄土与青铜——先秦的物质文明》(《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以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为基础编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老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论文
1.《对王国维“先公先王二考”的回顾和思考》,《中国学术》总第24期,商务印书馆,2007年5月。
2.《宋代仿古制作的“样本”问题》,收入《宋韵——四川窖藏文物辑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3.《关于绛县倗伯夫妇墓的几个问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建站五十周年会议论文(2006年10月)。
4.《周原强家西周铜器群世系问题辨析》,《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3期。
5.《眉县盠器群的族姓、年代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4期。
6.《簋年代及相关问题》,北京大学古代文明中心编:《古代文明》第六卷,文物出版社,2007年12月。
7.《单逑诸器铭文习语的时代特点和断代意义》,《南开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6期。
8.《册命铭文的变化与西周厉、宣铜器分界》,《文物》2009年第1期。
9.《读〈首阳吉金〉琐记六则》,中文大学中国古代青铜器国际研讨会论文,2009年4月17日-18日。 修订稿收入朱凤瀚主编:《新出金文与西周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
10.《西周金文中的“异人同名”现象及其对断代研究的影响》,《东南文化》2009年第6期。
11.《北京大学新获西汉竹书概述》,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办:《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1期,中华书局2010年4月(署名“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本人为实际执笔者)。
12.《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本〈老子〉的文献学价值》,《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4期。
13.《探寻西周王朝的衰亡轨迹——〈西周的灭亡〉读后记》,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编:《九州学林》2010年春夏季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
14.《重论西周单氏家族世系——兼谈周代家族制度的一些问题》,收入朱凤瀚主编:《新出金文与西周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
15.《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文物》2011年第6期。(署名“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与朱凤瀚、陈侃理共同执笔)
16.《北大汉简〈老子〉简介》,《文物》2011年第6期。
17.《册命体制与世族——西周中晚期王朝解析》,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编:《九州学林》2011年春季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
18.《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概述》,《文物》2012年第6期。(署名“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与朱凤瀚、陈侃理共同执笔)
19.《北大秦简中的数学文献》,《文物》2012年第6期。 1.参加李零教授主持的张政烺先生《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手稿整理工作,负责《周易·系辞》,成果收入《张政烺论〈易〉丛稿》,中华书局2011年1月。
2.参加朱凤瀚教授主持的张政烺先生《〈两周金文辞大系〉批注》手稿整理工作,负责西周中晚期部分(约3万字),成果收入《张政烺批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华书局2011年3月。 1.参与筹备2009年11月5日召开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情况通报暨座谈会”,并在会上做关于北大汉简《老子》的报告。
2.2010年9月6日,参加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办的“老子:文献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题为《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本〈老子〉的文献学价值》的主题报告。
3.参与筹备2010年10月24日召开的“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情况通报暨座谈会”,并在会上做关于秦简牍《算数书》的报告。
4.2010年11月5日至7日,赴美国芝加哥参加由芝加哥大学顾立雅中国古文字研究中心和芝加哥美术馆共同主办的“二十年来新见古代中国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首阳斋藏器及其他”,宣读论文:《新出金文与西周诸侯称谓的再认识》。
5.2011年7月3日,参加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出土文献与古代思想记忆的新方位”论坛。
6.2011年10月12-13日,在南京参加“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第三次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
7.2012年5月12—13日,应耶鲁大学历史系金安平教授邀请,赴耶鲁大学参加“北大汉简工作坊”,发表报告“西汉竹书《老子》的文本特征与学术价值”。(与朱凤瀚教授、何晋副教授一起)
8.2012年8月13日-15日,参加上海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陕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横水、大河口西周墓地若干问题的探讨》。
9.2012年10月20日,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国际研讨会”(北京),发表报告:《北京大学藏秦汉简牍整理工作的进展和收获》。
10.2012年10月27日-28日,参加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出土文献研究所主办的“简牍与早期中国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论坛”(北京),宣读论文:《西汉竹书〈老子〉简背划痕的初步分析》。
11.2012年11月17日-19日,参加由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2012·秦简牍研究”(武汉),宣读论文:《北大秦简〈算书〉土地面积类算题初识》。
12.2012年11月24日-25日,参加“第三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道家研究——学术·信仰·生活”(厦门),发表主题报告:《西汉竹书〈老子〉的文本特征和学术价值》。 一、主持科研项目:
1.2008年8月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申报课题:“西周青铜器铭文所见世族的综合研究”。
2.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西周晚期青铜器铭文综合研究”(09YJC770001),2009年11月——2012年12月。
3.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周金文所见世族通考”(11CZS008),2011年7月—2014年12月。
二、参加科研项目
1.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周重要青铜器铭文综合研究”(07JJD770091),2007年11月——2010年10月(已结项)。
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西汉竹书整理与研究”(09JZD770041),2009年12月立项。个人负责“汉简《老子》整理与研究”子课题,参加“西汉竹书文字编及数据库”子课题,并担任项目常务秘书。
3.科技部、国家文物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子项目“古代简牍保护与整理研究”。
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整理与研究”(10&ZD090),2010年12月立项。个人负责“秦简《算数书》整理与研究”和“秦简《道里书》整理与研究”子课题,参加“秦简牍文字编及数据库”子课题。
5.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专项“高校教材《中华文明史》”(09JZDMG010),2009年12月立项。个人负责撰写先秦历史与物质文明部分,约3万字。 本科生:简帛文献与学术史
研究生:商周金文研读,简帛文献研读。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各书的内容是什么?(只要大概)谢谢...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这段文字不仅高度概括了各书的性能,还为我们揭示出构成孔子、儒家思想体系的仁、义、礼、知(智)、信彼此之间那种互资为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六艺”即指《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种儒家经典。《史记·滑稽列传》云:“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在《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中除了六经之外,还有《论语》、《孝经》、小学三种书,这三种书在当时都是学校诵习的课本。清人王鸣盛在《蛾术篇》卷曾经指出:“《论语》、《孝经》皆记夫子之言,宜附于经,而其文简易,可启童蒙,故虽别为两门,其实与文字同为小学。小学者,经之始基,故附经也。”
甲、易
目前发现的与《易》有关的简帛书籍有九种:
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
2.中文大学文物馆藏楚简《周易》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是目前发现最早、文字保存最多的一种文本。共存58枚简、1800多字,涉及34个卦的内容。简本原无书题,“周易”二字是整理者根据竹书内容所定。值得注意的是,中文大学所藏一枚《周易》残简也可缀合进来,可以看出上博藏简和中文大学藏简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整理者介绍,上博藏简的发现,对解决易学研究中所谓的“九六”之争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上博藏楚竹书《周易》与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阜阳汉简《周易》乃至王家台秦简《归藏》之间的比较研究,将使我们对卦、爻辞等问题有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
3.马王堆帛书《周易》
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卦序与传世本有很大的不同。传世本分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始于乾,终于离;下经三十四卦,始于咸,终于未济。而帛书本则不分上下,始于乾,终于益,它的排列方法与汉石经、传世本完全不同。有人认为它比较原始,有人认为它或者是另一系统的传本。李学勤先生认为:“由帛书的卦序至少可以看到这样几点:第一,帛书《周易
》的经传是互相结合、密不可分的;第二,帛书卦序已经包含了八卦取象的观念;第三,帛
书的卦序充分贯穿了阴阳对立交错的观念。”他还指出:帛书本卦序蕴含着阴阳学的哲理,
在体现阴阳规律这一点上,帛书本显然胜于传世本。但“帛书经文要晚于今传本经文的出现
,它是根据阴阳学说重排卦序的一种别本。《系辞》是成篇很早的古籍,其年代不会晚到
战国中叶,至于帛书《周易》其整体的形成是很迟的,有可能晚至秦亡以后,它应该是楚地
易学一派整理的结果。2
4.马王堆帛书《二三子问》上下篇
帛书《二三子问》原无书题,“二三子问”是张政 先生根据该书首句文字拟定的。其内容是以问答的形式,分别对乾、坤、鼎、晋等卦的部分卦辞、爻辞进行了颇具儒家哲学色的解说,很明显它是儒家“易传”的一种佚书。
5.马王堆帛书《系辞》
帛书《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五篇抄在同一幅帛上。《系辞》始于今本上篇的首章,终于今本下篇的末章,但帛书《系辞》没有今本《系辞上》的第八章和《系辞下》的第五、六、八章及七章的一部分。李学勤先生认为:“《系辞》是成篇很早的古籍,其年代不会晚到战国中叶。3
6.马王堆帛书《易之义》
7.马王堆帛书《要》
8.马王堆帛书《缪和》
9.马王堆帛书《昭力》
《易之义》是以夫子自述的形式通论《易》之大义,在今传本《系辞》中也可以找到它的一些踪迹。而《要》、《缪和》、《昭力》则是三种佚书。《要》也是以夫子自述的形式写成
的。《缪和》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缪和、吕昌等与孔子讨论《周易》的问对;第二部分是
孔子自述,直接以“子曰”的方式来解释《周易》;第三部分是以历史传说和历史故事印证
《周易》。《昭力》是昭力和孔子讨论《周易》的问对。李学勤先生认为:缪和、昭力的姓
氏都是典型的楚国姓氏,疑二人皆为楚地易学的经师,他们的书很可能是属于楚国传易的系
统。4
乙、书
据文献记载,历史上曾发现过几次不同的《尚书》写本,如《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孔壁《尚书》,《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记载的刘德征集到的《尚书》,《汉书·杜林传》中记载的漆书《尚书》和《论衡·正说篇》中记载的河内女子老屋发现的二篇《尚书》等。
在出土简帛文献中,目前还尚未发现《尚书》文本,但在有些出土简帛书籍中却发现了有引用《尚书》的情况。如在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篇中,就有引用《尹诰》一条、《君牙》一条、《吕刑》三条、《君陈》二条、《祭公之顾命》一条、《康诰》一条、《君奭 》一条,共十条。其中《尹诰》即《书序》的《咸有一德》,属于所谓的《古文尚书》,而《祭公之顾命》则相当于《逸周书·祭公》。此外,在郭店楚简的《成之闻之》中也有引用《尚书》的情况,其中有《大禹》一条、《君奭》三条、《□命》一条、《康诰》一条,共六条。其中《诰命》一条为逸书。从这些引用《尚书》文本的情况来看,它对研究《尚书》的成书与流传很有帮助。5
丙、诗
目前发现的与《诗》有关的竹简书籍有两种:
1.阜阳双古堆汉简《诗经》
阜阳汉简《诗经》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诗经》抄本,出土时竹简严重残损,经过清理,仅存长短不一的简片170余枚。无书题。与今本《毛诗》对勘,知有《国风》与《小雅》两种。《国风》中有《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曹》、《幽》等14国残片,只有《桧风》没有发现。计有残诗(有的仅存篇名)65首;有的仅有残句,如《小雅》则仅存《鹿鸣之什》中的4首诗的残句。6从残存诗篇文字来看,和今本《毛诗》有许多不同。李学勤先生认为,这些残诗“肯定不属于齐、鲁、韩三家诗”,“它不属于传统上习知的经学系统”。阜阳双古堆在原楚国境内,可能是楚地经学的孓遗,入汉后渐归亡佚。7
2.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论论》全书有29枚简,共存1006字,有60首诗名。原无书题,“孔子诗论”为整理者根据内容所加。全书内容都是孔子弟子就孔子授《诗》内容的追记,其中也有一些内容是孔子对诗歌的论述,但不见传世文献的记载。今本《诗经》内容有《国风》、《小雅》、《大雅》和《颂》,而《孔子诗论》与传世本的顺序正好颠倒,称为《讼》(颂)、《大夏》(大雅,夏、雅古可通假)、《小夏》(小雅)和《邦风》(汉儒为避刘邦讳,改邦为国)。《孔子诗论》序中的论次也和今本《诗经》中的大序相反,许多诗句的用字也和今本《诗经》不同。简本《孔子诗论》没有今本《诗经》小序中讽刺、赞美的内容。李学勤先生认为:全篇《诗论》可分为十二章。“非出自孔子之手,也不像《论语》那样直记孔子言行,而是孔门儒者所撰,内中多引孔子亲说。”“《诗论》的作者能引述孔子论《诗》这么多话,无疑和子思一般,有着与孔子相当接近的关系。符合这个条件、能传《诗》学的人,我认为只能是子夏”,“从传世文献推考,子夏很可能是《诗论》的作者”。8
关于出土简帛书籍中的《诗》,除上述外,我们在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
《缁衣》篇中也发现有引《诗》19条,其中包括逸诗1条。又郭店楚简《唐虞之道》引《吴邿》,裘锡圭先生的按语认为当读为《虞诗》,《虞诗》引文也不见文献记载,故也当为逸
诗。9
丁、礼
据文献记载,历史上也曾发现过几次《礼》书文本,如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写本《礼记》等书;10河间献王刘德得《周官》六篇,11河内民女拆老屋得《礼》三篇,12孔子故里鲁淹中《礼古经》五十六卷等。13
二十世纪出土简帛书籍所见《礼》书约有五种:
1.武威磨咀子汉简《仪礼》甲、乙、丙本
武威汉简《仪礼》共存竹简469枚,可分为甲、乙、丙三个部分。14甲本《仪礼》共有398枚木简。原无书题,但有篇题,还有篇序,它们是《士相见之礼第三》、《服传第八》、《特牲第十》、《少牢第十一》、《有司第十二》、《燕礼第十三》、《泰射第十四》七篇,共存22971字。
乙本存木简37枚,较甲本木简短而窄。内容仅为传本《仪礼》中的《服传第八》一篇,篇题写在篇道第一、二简简背。共存3042字。
丙本存竹简34枚,出土时残断严重。其内容为传本《仪礼》中的《丧服》一篇,篇末计字尾题为“凡千四百七十二”字,但实存1285字。
对于武威汉简《仪礼》的文本,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简本整理者认为,它与今本郑玄注的校记比较,合于今文者超过古文,当是属于今文本的系统,但也搀杂了一些古文本的读法,因而推测简本是属于西汉晚期传后氏(后仓)礼学的庆氏(庆普)本。15而沈文淖先生认为,西汉晚期传《礼》学者只有后氏一家,大、小戴和庆氏都是出于后氏之传,他们的经
本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属于今文本系统,而简本当是以今文读古文,因而是揉合今古的另一
传本,沈文淖先生称之为“古文或本”,他认为今本(郑玄本)是来源于这个本子。16
2.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内礼》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内礼》,现存竹简 枚。其内容与今本《大戴礼记·曾子立孝》、《礼记·内则》有着密切的关系。17
3.马王堆帛书《丧服图》
马王堆帛书《丧服图》全图是由一个朱色的伞盖和19个正方形色块(加上残缺部分应该是24块)组成,从上到下有部分方块中间有墨线相连,其中左侧一线有5块朱色,其余均为黑色。此外,图中还有6行56个字的有关丧服制度的记载。据陈松长先生介绍,这56个字主要记述了汉初人丧服的有关规定,其中提到了三年之丧、期年、九月、七月等服丧期,但没有言及三月或更短之丧期者,这与汉文帝遗诏短丧的规定不太吻合,与传统的丧服记载亦有区别。因此,陈松长先生认为“这或许是轪侯家族自己奉行的丧服制度的一种图文式的记载”。18
戊、乐
目前出土的简帛文献中还没有发现《乐记》的文本,但却发现了两种与“乐”有关的书籍。
1.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采风曲目”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采风曲目”共存7枚竹简,原无书题,“采风曲目”为整理者据内容所定。简文记载了40首诗的篇名和演奏诗曲吟唱的各种音高,非常奇特。据马承源先生介绍:“在一篇或几篇成组的篇名之前写有一个特定的音名,这些音名用两个字组成,一是
‘声’名,即是五声音阶的名,其中发现了宫、商、徵、羽四个‘声’名,另有穆、和、讦
等九个变化音名,这些变化音名为前缀,也有后缀。这九个音名是否就是楚国乐名还不知道
,因为诗曲可能有本地的,也有外地传入的,但可以说这是楚国郢都流行诗曲的调名。一个
特定的音高下有一篇或几篇诗名,说明每一篇诗都有它特定的音高,并不是随意用任何音高
可以自由吟唱的,可见当时音乐已经达到较成熟和规范的水平”。19此外,在这7枚诗曲音调的竹简中还记载了我国古代唱诗时乐器伴奏的四声和九个音调,这是我国音乐史上重要的发现。
2.店楚简《乐说》
郭店楚简《乐说》,大家知道在郭店楚简中有一篇名为《性自命出》,共存竹简67枚。原无书题。李学勤先生经过研究后认为,《性自命出》篇恐怕原来不是一篇,而是两篇。从1号简至36号简为另一篇,其中心内容是论“乐”的;从37号简至67号简为另一篇,其中心内容是论性情的。他认为“前半的乐论,其根本思想与《乐记》一致,即性感于物而生情,而乐足以陶冶性情,发挥教化的作用。梁沈约、唐张守节都曾说《乐记》系公孙尼子所撰,我讨论过,公孙尼子是孔门七十子之弟子,其学术倾向近于子思,又可能同韩非所说仲良氏之儒有关。郭店简儒书多与子思关联,有这样的乐论是自然的。”因此,李先生“建议把《性自命出》的前半独立出来,称为《乐说》,余下的一半称为《性情》。20
已、春秋
真正意义上的“春秋”类简帛书籍,目前尚未发现,但附于《汉书·艺文志》后面的史书类文献倒是出土了一些。从《七略》开始就没有专立史部,历史类书籍皆附于“六艺略”的春秋类,有人认为这可能与当时史学还不发达、史学著作数量不多有一定关系。春秋为史书所自出,因此便附于春秋。晋秘书监荀勖因三国魏秘书即郑默《中经》更著《中经新簿》,
将经籍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其中丙部著录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为专列史部
之肇端。从《汉书·艺文志》来看,史书的著录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列在“六艺略”的书
类,一部分列在“六艺略”的春秋类,另一部分列在“数术略”的历谱类。李零先生认为,
这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结果,未必能反映早期的学术。21因此他将出土简帛书籍中的史学类书籍单独抽出来列为“史书类”,另立一目,没有附于“春秋”之下。我们认为,这种分法是过分牵就了后世的“四部”分类法。既然“春秋”为史书所自出,《汉书·艺文志》将史书类书籍附于“春秋”之下,自有它的道理。我们今天一仍其旧,仍将这部分出土简帛书籍附列于“春秋”之下。
目前发现的史书类简帛书籍主要有纪年类和故事类两大类。
纪年类有:
1.睡虎地秦简《编年记》
睡虎地秦简《编年记》共存竹简53枚,简文分上下两栏抄写,通篇记述了从秦昭王元年(前306年)到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统一全国的战争过程及大事,同时还记述了一个名叫“喜”的人的生平及有关事项,有些像后世的年谱。简书原无书题,“编年记”是整理组根据简文内容所定。战国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史记·六国年表》是研究这段历史的主要参考资料。但《六国年表》所依据的是“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的《秦记》,22因此在史实或年代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之处。过去曾有学者用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来纠正《年表》,但《竹书纪年》止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8年),不能用来校正《年表》的最后部分,睡虎地出土的《编年记》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从简文所记史事与《史记》对校,很多记载是一致的,但也有些记事的时间和《史记》所载又有差别,还有一些简文的记载较《史记》详细,但也有一些内容不见传世文献记载。李学勤先生认为,睡虎地秦简《编年记》是《秦记》一类秦人编写的史书。在文献学上可以看做是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的续编。23
2.阜阳汉简《年表》
阜阳汉简《年表》,原先简报介绍时称为《大事记》,后来胡平生先生改称《年表》,看来是参考了《史记》中《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的称谓。该材舷衷谏形捶⒈恚�莺�缴�壬�樯埽�馀�窦虺鐾潦辈兴鹧现兀�硬写婕蛭睦纯矗�淠甏�段�瞧鹩谖髦芄埠鸵院螅�沼谇厥蓟适薄!赌瓯怼房煞治�住⒁伊街郑杭字帧澳昃��常�崽钍率怠保�抑帧耙?
栏之内排列两位君王,谥号、年数之间无任何标志隔断,我们理解应是同一诸侯国的两代君王,记其各自在位年数”。24
故事类有:
1.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容成氏》,全篇存有完、残简53枚。原有书题,抄写在书末第53号简简背,作“讼城氐”,读为“容成氏”。据整理者介绍,全篇内容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容成氏等最古的帝王(估计约有21人);第二部分是讲帝尧以前的一位古帝王,因竹简残缺,失去其名,估计是帝喾高辛氏(也可能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还有其它帝王名,如颛顼等人,可惜简文残缺);第三部分是讲帝尧;第四部分是讲帝舜;第五部分是讲夏禹;第六部分是讲商汤;第七部分是讲周文王和周武王。这七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上古帝王的传说,三代以上皆授贤而不授子,天下艾安;三代以下,启攻益,汤伐桀,文、武图商,则禅让之道废而革命之说起。书中多存古史佚说,或可补传世文献记载之不足。第53简文义未足,估计后面仍有脱简,但此简背面有书题,推测后面的脱简大概也只有一二简,全文当叙到武王伐商终克之为止。
2.慈利战国简《国语》
慈利战国简《国语》目前尚未发表,据报道,简文内容为记事性的古书,以记吴、越两国史事为主,如黄池之盟、吴越争霸等等,可能与传世文献《国语》、《战国策》、《越绝书》
的某些记载相同,但也有不见今本者。25
3.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
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抄写在宽24厘米、长74厘米的半幅绢帛上,现存97行。出土时卷首残损严重,卷末完整,尚有余帛,好像是一件没有抄写完的帛书。全书约分16章,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原无书题和篇题,每章章首都有黑圆点(·)分章符号。每章所记之事彼此不相连贯,不分国别,内容涉及晋、燕、齐、鲁、宋、卫、吴、越八国事,除第二章关于燕国和晋国的战争不见传世文献记载外,其它的历史事件多见于《春秋》三传及《国语》等书,但文字内容也有所不同。张政烺先生曾经提出,该书每章记事十分简略,但必记一些言论,所占字数比记事文字多得多,使人一望便知,本书的重点不是在记事实,而是在记言论,这就是春秋时期典型的“语”类著作。26裘锡圭先生认为该书很可能是《汉书·艺文志》记载的《铎氏微》一类的书,而唐兰先生则认为它不是《左传》系统,而为另一本古书。27李学勤先生认为:“《春秋事语》一书实为早期《左传》学的正宗作品,其本于《左传》而兼及《谷梁》,颇似荀子学风。荀子久居楚地,与帛书出于长沙相合,其为荀子一系学者所作是不无可能的。”28
4.阜阳汉简《春秋事语》
阜阳汉简《春秋事语》出土时仅发现一块篇题木牍和近百枚残简。因简文残损非常严重,无法联读。木牍的正、背面各分上、中、下三栏抄写,共存37个篇题,没有书题。“春秋事语”书题为整理者根据内容所定的。这些篇题是:
(1)□□□□□台
(2)□□□去疾不更
(3)晋平公筑施( 乕)祁之台(见《说苑·辨物》,《左传》也有相同记载)
(4)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见《说苑·正谏》)
(5)□□□□□□有□□
(6)□□□台
(7)楚王召孔子(见《说苑·杂言》,《史记·孔子世家》也有相同记载)
(8)吴人入郢(见《说苑·善说》,《左传》、《史记》也有相同记载)
(9)竽尹申□(见《国语·吴语》)
(10)晋文公逐麋(见《新序·杂事》,《群书治要》、《太平御览》也有相同记载)
(11)晋文君之时翟人献封狐(见《说苑·政理》,《韩非子·喻老》、《金楼子·立言》
也有相同记载)
(12)韩武子田兽已聚(见《说苑·君道》)
(13)简子春筑台(见《说苑·贵德》)
(14)晋文君伐卫(见《说苑·权谋》)
(15)简子有臣尹绰(见《说苑·臣术》)
(16)简子攻卫之附郭(《说苑·奉使》、《吕氏春秋·达郁》中有类似记载)
(17)夏徵舒弑陈灵公(《左传·宣公十年》有类似记载)
(18)灵王会诸侯(见《新序·善谋》,《左传》、《史记》也有类似记载)
(19)景公为台台成(见《说苑·正谏》)
(20)阳虎为难于鲁(见《说苑·权谋》)�
(21)晋韩宣子
(22)齐景公游于海(见《说苑·正谏》)
(23)□□阳虎
(24)卫灵公筑□□
(25)魏文侯与大夫饮(见《说苑·善说》)
(26)鲁孟献子聘于晋(见《新序·刺奢》)
(27)赵襄子饮酒五日(见《新序·刺奢》)
(28)齐景公饮酒而乐(见《新序·刺奢》)
(29)□□□台
(30)□田子方问
(31)庄王不野□
(32)楚庄王□□
(33)魏文侯与田子〔方语〕(见《说苑·复恩》)
(34)或谓〔赵简〕子(见《说苑·君道》)
(35)晋平公春筑台(见《说苑·贵德》)
(36)〔卫叔〕孙文子(见《说苑·反质》)
(37)□□而穷
这些篇题都是依古代拈篇首语为题的方法所拟定。据韩志强先生介绍,可查到出处的有26篇,漫漶不清或存疑的有11篇。竹简内容查到出处的有25篇,分别保存在传世文献的51篇之中,其中《说苑》里有33篇,《新序》里有14篇,《左传》里有2篇,《国语》里有2篇。在这51篇里有采自先秦著作或被先秦和汉代以后的著作加工采用的有《韩非子》7篇、《吕氏春秋》3篇、《晏子春秋》5篇、《淮南子》4篇、《史记》7篇、《太平御览》3篇、《群书治要》3篇、《金楼子》2篇,还有《列子》、《文子》、《孟子》、《孔子家语》、《韩诗外传
》、《汉书》、《礼记》、《北堂书钞》、《盐铁论》各1篇。29篇题木牍是该书的目录,它的出土,证明《春秋事语》这一写本在当时是作为一种独立的书籍存在于世。张政烺先生认为:“这种讲史记言的书就是当时的教学课本,读书人对这些课本故事自然非常熟悉,在后来人的著作里他们把这些熟知的故事随手拈来,经过加工成为自己作品的素材,难怪这些作品里存在许多相同的故事。”30这也就是我们在不同的传世文献中能看到相同的故事的根本原因,有时在改编这些故事时作者还有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的可能。
5.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
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抄写在长192厘米、宽24厘米的半幅绢帛上,共存325行,约11000字。帛书基本首尾完整,卷末尚有余帛。原无书题、篇题,“战国纵横家书”为整理者根据帛书内容所定。全书文字避汉高祖刘邦讳而不避汉惠帝刘盈讳,其抄写年代当在公元前195年前后。全书分27篇,每篇篇首有黑圆点(·)间隔符号,篇与篇间连写不提行。31现存27篇可根据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面的14篇,都和苏秦有关,是苏秦给燕昭王和齐闵王的信和游说辞。其中第五篇见于今本《史记》和《国策》。第四篇的一部分,今本《战国策》有而脱误很多。第二部分是从第15篇至19篇,其内容主要是战国游说故事的记录。这几篇每篇篇尾都有统计字数,第19篇篇尾还有这五篇的总计字数,显然是另一个来源,应自为一个整体。其中除第17篇外,都见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第三部分是最后的8篇,即第20篇至第27篇,根据其中有关苏秦的游说资料不与前14篇有关苏秦的资料编在一起来判断,这应该是另一种辑录战国游说故事和纵横家游说言论的文本。关于该书的性质,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纵横家《苏子》的残篇,李学勤先生认为:马王堆帛书有《战国策》,发表时称《战国纵横家书》,共27章,其间11章见于今《战国策》或《史记》。今本《战国策》为刘向纂辑,其叙云“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书》”,帛书本应为其中一种,只能算今本的一部分,但就其性质而言,仍然属于《战国策》。32
另外,据李零先生介绍,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也有约20种与《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类似的书籍。如:
(一)楚国
(1)《叔百》,是记楚成王(前671-前626年)时事。“叔百”即楚臣荐吕臣(字叔伯)。
(2)《子玉治兵》(篇题为后加,分甲、乙本),是记晋、楚城濮之战(前633年)前楚臣成得臣(字子玉)治兵事。
(3)《两棠之役》甲本(篇题为后加),是记晋、楚邲之战(前597年)。 邲为汴水,入荥阳曰蒗荡渠,即简文“两棠”。《吕氏春秋·至忠》、贾谊《新书·先醒》提及此役,皆曰“战于两棠”。下《两棠之役》等五种亦有此章,《陈公治兵》提到此役,也作“两棠”。
(4)《两棠之役》五种(篇题皆为后加),包括《两棠之役》乙本、《楚分蔡器》、《司马子有问于白炎》、《阎毂?先驱》甲本、《左司马言》五种。《两棠之役》乙本同上。《楚分蔡器》是记楚灵王(前540-前529年)败蔡灵侯于吕(疑在前531年),命申成公取分蔡器。《司马子有问于白炎》是记楚惠王(前488-前432年)时事。司马子有即《左传》哀公十六、十八年所见公孙宁(字子国)。《阎毂?先驱》甲本是记楚昭王二十一年(前495年)灭胡事。《左司马言》是记楚惠王时事。
(5)《灵王既》,是记楚灵王事。
(6)《景平王问郑寿》四种(篇题皆为后加),包括:《景平王问郑寿》、《景平王命王子木(辶+石)城父》、《庄王既成》、《 敔于析遂》。《景平王问郑寿》、《景平王命王子木(辶+石) 城父》是记楚平王(前528-前516年)时事。《庄王既成亡锼 》是记楚庄王时事。《敔于析遂》是记楚灵王即位(前540年)前后的事。
(7)《昭王故事两种》(包括《昭王毁室》、《昭王辶+石 逃宝》两章,篇题为后加),是记楚昭王(前515-前489年)时事。
(8)《阎毂?先驱》乙本(篇题为后加),同上甲本。
(9)《百占辞赏》(篇题为后加),是记楚昭王二十七年(前479年)白公之乱后的事。
(10)《王居苏濑之室》三种(篇题皆为后加),包括:《王居苏濑之室》、《叶公子高之子见令尹子春》、《谦恭淑德》,皆记楚惠王(前488-前432年)时事。
(11)《简大王泊旱》(篇题为后加),是记楚简王(前431-前408年)占卜事。
(12)《陈公忄 治兵》(篇题为后加),“陈公”,不详。案:楚灭陈,封穿封戌为陈公,为《左传》昭公八年(前534年)事。此人当在其后。
(13)《范戊贱玉》(篇题为后加,分甲本、乙、丙、丁四本)。“范戊”,楚臣,于史无考
(二)晋国
《三郤之难》(篇题为后加),是记晋厉公(前580-前573年)时的三郤之难,事见《左传》成公十七年(前574年)和《国语·晋语六》。
(三)齐国
(1)《景建纳之》,内容分三部分,是记齐桓公(前685-前643年)时隰朋、鲍叔牙向齐桓公进谏,于史无考。
(2)《景公疟》,是记齐景公(前547-前490年)和楚康王(前559-前545年)时事。其中提到齐臣晏婴、楚臣屈木(即屈建)、屈聘、叔百(即叔伯)和晋臣范武子、范文子。
(四)吴国
《吴命》,包括残简若干章。
(五)其他
(1)《昭王听赛人之告》残简(篇题为后加),记楚昭王时事。
(2)《有所》残简(篇题为后加)。
(3)《寝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这段文字不仅高度概括了各书的性能,还为我们揭示出构成孔子、儒家思想体系的仁、义、礼、知(智)、信彼此之间那种互资为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张政烺的论著目录

《张政烺文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4月。
《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中华书局,2008年4月。
《张政烺论易丛稿》,李零等整理,中华书局,2010年12月。
《张政烺批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朱凤瀚等整理,中华书局,2011年3月。
张政烺文集:第一卷《甲骨金文与商周史研究》、第二卷《文史丛考》、第三卷《论易丛稿》、第四卷《古史讲义》、第五卷《苑峰杂著》,中华书局,2012年4月。 猎碣考释初稿北京大学潜社《史学论丛》第一册(1934年)
平陵陈得立事岁陶考证同上,第二册(1935年)
邵王之諻鼎簋铭考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以下简称《集刊》第八本第三分(1939年)
字说《六同别录》上册( 1944年)
说文燕召公史篇名丑解 (同上)
说文解字叙引尉律解《集刊》第十七本(1945年)
汉代的铁官徒《历史教学》第一卷第一期(1951年)
古代中国的十进制氏族组织同上,第二卷(1951年)
秦汉刑徒的考古资料 《北京大学学报》1958年第3期
释甲骨文俄、隶、蕴三字 《中国语文》》1965年第4期
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银鸟虫书铜壶 《考古》1972年第5期
卜辞裒田及其相关诸问题 《考古学报》1973年第1期
甲骨文肖与肖田《历史研究》1978年第3期
利簋释文 《考古》1978年第1期
满城汉墓出土错金银鸟虫书铜壶(甲)释文 《中华文史论丛》1979 年第3辑
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 《古文字研究》1979年,第1辑
中山王■cuo壶及鼎铭考释同上中山国胤嗣<妾子>{次虫}壶释文 (同上)
周厉王胡簋释文 (同上),1980年,第3辑
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 《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秦律葆子释义 《文史》1980年,第9辑
秦律集人音义 《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
哀成叔鼎释文 《古文字研究 》1982年,第 5辑
释■■(同上),1981年,第6辑
殷墟甲骨文羡字说 《甲骨探史录》( 1982年)
王臣簋释文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
庚壶释文 《出土文献研究》(1983年)
妇好略说 《考古》1983年第 6期
殷契■田解 《甲骨文与殷商史》1983年,第1辑
释因蕴 《古文字研究》1983年,第12辑
王簋盖跋——评王国维“古诸侯称王说” (同上),1984年,第13辑
殷墟甲骨文字中所见的一种筮卦 《文史》1985年,第24辑
易辨——近几年来我用考古材料研究周易的综述 《周易纵横录》(1986年)
士田十万答问 《文史 》1988年,第29辑
十又二公及其相关问题 《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1990年)
六书古义 《集刊》》1942年,第十本
讲史与咏史诗同上王逸集牙签考证 《六同别录》下册(1945年)
一枝花话 《集刊》1948年,第二十本
宋故四川安抚制置副使知重庆府彭忠烈公事辑——黑鞑事略作者
彭大雅北京大学 《国学季刊》1950年,第 6卷第4号
敦煌写本杂钞跋 《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1950年)
宋江考 《历史教学》1953年 1月号
金史校勘记中华书局, 1975年春秋事语解题 《文物》1977年第1期
马王堆汉墓帛书(壹) (与裘锡圭等合作整理)文物出版社,1980年
会文山房与韩小窗 《社会科学战线》(吉林)1982年第2期
临海水土异物志辑校序 《农史研究 》1 982年,第2辑
封神演义漫谈《世界研究》 1982年第4期
帛书六十四卦跋 《文物》1984年第3期
岳飞“还我河山”拓本辨伪 《余嘉锡先生纪念论文集》(1989年)
十二寡妇征西及其相关问题——柳如是别传下册题记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1989年)
读“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中国与日本文化研究所》第一集,1991年
上古时代的中朝友好关系《开明文史丛刊——五千年来的中朝友好关系》,1951年

湖南长沙马围堆出土的什么书

马王堆帛书周易。湖南长沙马围堆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周易。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3号,与其它27种帛书一起出土。原盛于一漆盒内。

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出土

帛书《周易》出土及整理概况
帛幅高约48厘米,宽约85厘米,墨书。由于是折叠后放置,腐败后而成片状。所以从后来的拼接复原后可以推知,其折叠方法是:先将帛卷首尾对折,并如法又对折两次,然后再上下对折而成。显然这种方法虽然减少了存放空间,但数以千年的埋藏,叠状的帛卷确残损了不少文字。
马王堆帛易,有经传及经文,六十四卦完整无缺,个别的字残损,有一些通假字。帛书易传诸篇是《二三子问》上下篇、《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
关于帛书《周易》的整理发表,却是相当漫长的,完全可以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1973年帛易出土,然而此后经过了约十二年,即1984年的《文物》第三期才发表了帛书《周易》经文,即《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其易传部分的整理公开就更晚了,其在帛易问世的30年后。1992年《马王堆汉墓文物》刊载了帛书《周易》和《易传》之《系辞》部分的全部照片和图版释文。13年陈鼓应先生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刊发了陈松长、廖名春合释的《二三子问》、《易之义》、《衷》、《要》传文。1995年后,朱伯昆先生主编的《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又收录了廖名春的《缪和》、《昭力》之释文。
马王堆帛书文字图例

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校注之(一)键卦

站长独家解读,建议收藏体悟!

卦名:键(jiàn),键下键上。





解析:“键”,本指锁须,今谓之钥匙。卦名以键卦列于六十四卦之首,为六十四卦之门户,故也为关键之意。

《说卦》云:“乾,健也”。孔颖达《正义》:“天 ,定体之名;乾者,体用之称”。故言天之体,以健为用。

卦辞:键,元享(读音“亨”),利贞。

解析:《子夏传》曰:“元,始也”。朱熹《本义》云:“元,大也”。

孔颖达《正义》:“亨,通也”。“享”,篆文为“亯”(xiǎng)。《说文》曰:“亯,献也”。《孝经》曰:“祭则鬼亯之”。故“亨”为祭亨之义,“元享”即“元亨”,“大亨”。

《说文·卜部》:“贞,卜问也”。大郑云:“贞,问也。国有大疑,问于蓍龟”。后郑云:“贞这为问,问于正者。必先正这,乃从问焉”。“贞”,张公碑作“正”。《易·师》曰:“贞,丈人,吉”。故“贞”,训为“卜问”,此“贞”之本义,亦有“正”之义。“利贞”,谓利于卜问也。

意译:键为关键,如“锁须”,问蓍有大的亨通,利于卜问。

“龟以兆成象告吉凶,蓍以数成卦占祸福”

初九:濅(无“又”,读音“潜”)龙勿用。

解析:“濅”,帛书《二三子》作“寑”,“濅”即“寖”字,古通“浸”,均读为“潜”。

《释文》出“龙”云:“喻阳气及贤人”。《说文·龙部》:“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 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勿用”据王引之说,乃“无所施行”之意。

爻象:阳气初生,位卑身薄,隐藏锋芒,自得其乐。

意译:龙浸水中,无所施展,问蓍得到“不用”之占。

九二:见(xiàn)龙在田,利见大人。

解析:见龙即龙现,《释文》出“见龙”:“贤遍反,示也”。让人看,显示之意。《释文》出“大人”王肃云:“圣人在位之目”。

爻象:初九为地下为渊,九二为地上,为田,为阳居阴位,有能力但发挥不出自己的才干,可借助于大人物之力。

意译:看到龙出现在田间,问蓍得到“利见大人”之占。

九三:君子终日键键,夕泥(校为“沂”,读为“昕”,xīn)若,厉,无咎。

解析:“键键”,应读为“乾乾”,乃刚健不已之貌。《吕览》卷二十六《士容》:“乾乾乎取舍不悦”。高《注》:“乾乾,进不倦也”。故有“自强不息,进取不已”之意。

“泥”,帛书《二三子》、《衷》引作“沂”,“夕”为日落;“沂”为“昕”之借字,为太阳将要升起的时候。昕夕即早晚。

“若”,如,一样。“厉”,“砺”之本字。旧释为磨刀石,一种修中石头的方法。 引申为仔细,认真,精心从事,因石易碎裂。此处非危险之意,故谨慎小心更为确切。

“咎”,灾害,违背鬼神的意志,也就是不按龟蓍所显示的从逆行事而导致的灾害。《说文》曰:咎,灾也。从人从各。各者,相违也。帛书周易出处次数多达92次,或为无有灾害,或为不受指责, 为内省改过,其义皆植根于毋违筮占龟卜意志是行事,为占语。

爻象:九三爻 于下卦之上,阳居奇位,得位,但虽得位但不得中,犹如官大无权,若要无灾,就得谨慎小心。

意译:德才兼备之人自强不息,进取不已,夜以继日谨慎从事,故问蓍得到了“没有灾咎”之占。

九四:或跃(左鱼右龠,yuè)在渊,无咎。

解析:(左鱼右龠),帛书《衷》作“左鱼右翟”,《广雅》云:上也。如鱼跃龙门。“在渊”,如复归大海。“或”,《文言传》:即训“抑或”、“或许”也。故有不定之意。

爻象:九四爻,阳居阴位不得位,但其处于三才中的“人上”之位,虽在九五之下,但也是万人之上。跃者,可成为九五之尊;渊者,可复回初九之位,退隐而居, 都有选择的余地,所以没有灾咎。

意译:根据时机,可一跃成为九五之尊,亦可复沉于渊,归隐山林,故有选择的余地,问蓍得到“没有灾咎”之占。

九五:飞(上羽下非)蠪在天,利见大人。

解析:(上羽下非),帛书《二三子》作“蜚”,《正义》曰:蜚,古飞字。如《汉书·王莽传》中有“大风蜚瓦”中“蜚”即“飞”之借字。“蠪”,《说文》曰:丁螘也。古书说的一种会飞的大蚂蚁。

爻象:九五之尊,便是君王之位,为天道,为君王,为大人物。

意译:看见飞龙遨游于天际,问蓍得到“利见大人”之占。

尚(上)九:抗龙,有悔(上母下心,读为“悔”)。

解析:“尚”,读为“上”,古字通用。“抗”,在帛书《二三子》引作“杭”,而《衷》引作“炕”,《说文》作“忼”。《子夏传》云:极也。《广雅》云:高也。(上母下心),今本为“悔”, 《说文》曰:悔,恨也。后悔,悔恨之意。

爻象:上九,为六爻最上层,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动而有悔。

意译:龙飞过高,过极而反,问蓍得到“悔恨”之占。

迵九:见羣龙无首,吉。

解析:“迵”,《说文》曰:迵,迭也,通达之意。李道平《篡疏》:刘注:凡卦皆有九六,独乾坤二卦言“用九”,“用六”,以乾纯阳,坤纯阴也。盖乾惟用九能变,坤用六故能化,阳变阴化,参展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此用九,用六为之也。故“迵”应校为“用”,为包含有“总”,“统”之意。

爻象:用九,即乾卦六爻全变时的状态,即不完全是坤,也非完全是乾,即刚健与柔顺兼顾,勇于进取,是又柔和宽厚,为无为之象。即乾坤为易之门户。

意译:看到群龙没有首领,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问蓍得到“吉祥”之占。

本文发布自站长带你飞“知卜易社”平台,版权所有

周易的历史①

《周易》这本书

开始之前,先看看我们的研究对象。当然,如果你手头上有一本就更好了。

只要一本简简单单的《周易》就好。翻开它——当然,你需要注意的是,它跟以前的《周易》是有区别滴。

过去的《周易》是什么样子的?

下面你看到的,就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版本的《周易》。
这个版本的《周易》,于1973年12月在长沙的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墓主人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的儿子,据专家判断,此卷抄写的时间约在西汉文帝初年(约公元前180年至170年间)。由于是抄写在帛上的书,所以叫做“帛书周易”,简称“帛书易”或“帛易”。

除了抄写在布帛上,《周易》还有抄写在竹简上的。

1977年,安徽省阜阳市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了抄在竹简上的《周易》。由于墓主是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卒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所以可以确定,这部《周易》的年纪至少和马王堆的帛书《周易》不相上下,可是不知道这什么,这竹简却比帛还脆弱,烂成了一堆小片片,专家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把它的残片七拼八凑的,勉强看出这上面原来抄的是《周易》,真不容易呀!
前面这两部《周易》,都已经是两千多年前西汉时代的版本了,但还不是最古老的版本。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文物市场上购藏了一批战国楚竹书,是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这批竹简中,整理出了目前所见最早的一种《周易》版本,其年代为战国晚期。(据说,2008年7月,清华大学通过校友的捐赠,自抢救收藏的2388枚战国竹简中也有与《周易》有关的内容,由于专家们在研究完竹简之前是不肯把所有照片公布的,所以,据鄙人观察,目前流出的清华简照片中尚未发现《周易》文本。因此,目前为止,我们可以放心地说,上海博物馆藏的《周易》,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版本的《周易》了。)

下图便是上海博物馆藏的楚简版《周易》
现在,有了上述三个版本的《周易》,我们已经可以放心大胆地说,我们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为什么捏?因为这三个版本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问世的,在此之前的众多易学大师和专家们,根本连看到它们的机会都没有。从唐代至今,大家看到的《周易》版本,都是公布的正式版本,也就是说,我们目前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周易》,除去排版、注释和繁简字体的区别外,跟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读书人手里的教科书是一模一样的。

话说唐朝初年,印刷术未发达,读书人想找本标准教科书很困难,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在郑覃、唐玄度的建议下,皇帝派人花了七年时间,把12部经典在了石头上,这就是有名的“开成石经”。12部经典中,第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就是《周易》。

下图是“开成石经”版的《周易》拓本:
那么,“开成石经”上的《周易》,究竟又是从哪个地方抄来的呢?原来,唐朝初年,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整顿混乱的学术界和教育界,朝廷决定出面撰修并颁布统一经义的教科书。 唐太宗下令,由国子祭酒孔颖达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学者,共同撰修《五经正义》。所谓的五经,就是《周易》、《尚书》、《诗经》、《礼》和《春秋》。由于孔颖达精通魏时《王氏易》(王弼曾注《周易》),于是就将王弼注本中的《周易》经文选为《五经正义》的版本。贞观十六年(642年),《五经正义》撰成,王弼所注的《周易》版本从此成为正式版本。“开成石经”上所刻的《周易》,其实也就是王弼版本的《周易》,也就是我们目前市场上所有通行版本的最初面目。

那么,王弼(公元226-249年)版的《周易》,又跟汉代的周易又有何不同呢?

目前我们能够找到的汉代版本的《周易》,除了前面提到的马王堆帛书版和阜阳竹简版外,还有一个“熹平石经”版。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熹平年间(172-178年),由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亲自书丹,将《周易》等经典刻于石碑,立于太学。熹平石经是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教科书,比唐代的开成石经要早了好几百年。虽然石碑自汉末以来屡经劫难,如今已经残存不堪,但是经过屈万里等学者的精心搜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部分石经残石上的《周易》。

下图就是熹平石经的《周易》残片拓本:
经过比对,我们发现,东汉熹平石经版的《周易》和唐代开成石经版的《周易》,虽然同是教科书,但是个别字的写法上还是有差异的。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两者最大的不同,体现在排版上面。

熹平石经中,《周易》的经文原本是与易传分开刻的——所谓易传,就是对《周易》的注释了,包括《彖》、《象》、《系辞》、《文言》等一系列作品。我们看到,在唐代的开成石经中,这些《彖》呀《象》呀的注释,已经全部混在经文里面了(据说最早这么干的人是东汉的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他觉得这样有助于大家理解)。所以我们今天打开《周易》时,常常会看到经文里夹杂着什么“《象》曰”、“《彖》曰”、“文言曰”的话,请暂时不要理会它们,因为这不是《周易》原本的内容,虽然读了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们是怎么看待《周易》这本书的,但目前为止,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别人的注释,不管他是古代某著名圣人或是现代某知名大师,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一看《周易》。

说到此,我们手上已经拥有了五个版本的《周易》,依年代分别是: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版(战国后期)

西汉马王堆帛书版(公元前180-前170年)

西汉阜阳竹简版(公元前165年以前)

东汉熹平石经版(公元175年)

唐开成石经版(公元830年)

经过对这五个版本的比较,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周易》的经文(除去传文后)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最早的版本(上海博物馆版)与目前的通行本,基本没有经过任何删节和改动。唯一不同的是字的写法:前一种是用战国时的楚国文字抄写,而我们手中的通行本子上是简化字。

其他证据也表明,至少在战国时期,《周易》的经文内容就已经定型了。据《晋史》载,西晋武帝时(约公元280年左右),一个伟大的盗墓贼在汲郡(今河南汲县)的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了一大批竹简古书(即著名的“汲冢古文”),其中就有古本《周易》。

这个伟大的考古发现被得知,并派出荀勗、和峤、卫恒、束皙等学者对这些古籍进行整理。由于这批古书都是用战国文字书写,西晋时人已经不易辨认,所以颇花了好些年功夫,后来,据《晋书 束皙传》载,专家组整理出“《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虽然专家们还在争论汲冢的墓主人究竟是魏安厘王(公元前243年卒)还是魏襄王(公元前296年卒),但我们已经可以肯定,战国后期的《周易》在内容上已经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没有什么两样,除了它是用一种蝌蚪样的文字抄写下来的。

所以,丢开易传等注释后,我们就得到了原汁原味的《周易》,一部至少从战国晚期就完完整整地流传到了今天的古书。如果你觉得看专家大师们的解释不够过瘾,你也可以直接找到这部书两千多年前的最原始版本,自己来读它。

有人会觉得,啊呀,这太难了,蝌蚪文写的,怎么看得懂啊?

没有关系,因为事实上,古文字专家们读起这个原始版本的《周易》时也是头疼无比,他们时常拿着现在的版本跟那一堆发黄的竹片对比半天后,恍然大悟地说:“啊,原来古时候这个字以前是这样子写的呀!”而大部分的易学大师们,相信我,他们在阅读蝌蚪文方面的能力并不比我们强多少。

有人又会问:既然所有版本的内容其实没有变化跟,为什么不直接看通行本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不同版本的文字写法差异太大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乾坤的“坤”字,在东汉时熹平石经上的写法居然是“巛”,而“乾”字在西汉时马王堆帛书上的写法居然是“键”!如果你仔细比对过以上五个版本的《周易》,就会发现百分之八十的字都出现了不同的写法!

以马王堆帛书版为例,下图中很小块文字中就出现了八个与今天写法不同的字:
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么混乱啊?难怪要把标准版的经文刻碑了。

没错,这种文字混乱的现象,学名叫做“通假字”。所以,身为一个对国学有兴趣又不想被忽悠的人,首先第一件要记住的事情,就是:

……古代所有的错别字都是通假字,是合理而且合法的。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