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晚年读周易,孔子多少岁学易经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翻译是什么?

孔子晚年的时候喜欢读《周易》,他勤奋研读《易经》,使得编联《周易》竹简的牛皮绳断了好几次。

这句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学习精神非常好。相传,在他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形容勤奋读书。

近义词

悬梁刺股 [ xuán liáng cì gǔ ]

释义:悬:悬挂,吊挂。梁:房梁。股:大腿。把头发吊在房梁上,用锥子扎大腿。形容勤学苦读。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译文:(苏秦)读书想要睡觉,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边。

孔子赞美易经的原话?

一、孔子赞美《易经》的原话

1、"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意思是孔子晚年喜欢读《易经》,并且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他还说:"如果多给我几年功夫,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会更加丰富的。"

2、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意思是孔子说:“如果再给我几年的时间,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二、韦编三绝的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扩展资料

《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其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中连山易是中国最早的易学体系,是三易之首。《归藏》是三易之一,相传《归藏易》是以以坤卦为首,万物皆归藏于地。《周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一般认为它是秦汉时期融汇而成的作品。

已经50岁的孔子,为何还要从头学《周易》?

经接近临界点,所以孔子才会说出上面的感叹:只要加上9年,就是从50岁开始学习易经,就肯定已经大成了。孔子51岁在做高官,55岁开始流浪,并没有接触到《易经》,而且当时行政弄权不亦乐乎,当然也不存在学习《易经》的可能。晚年的孔子于是废寝忘食地研究《易象》,“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周易》一书时刻不离身,体现了孔子求悟《易象》的迫切之情和补过之意。为了让后人知道《周易》的真谛,孔子晚年把《易象》和学习体会整理为《易传》即《十翼》,《易象》是《十翼》的原始材料。
在马王堆帛书《周易》的传文部分有一篇《要》,记载了孔子同子贡的问答,也说到“夫子老而好《易》。”孔子说,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在这里,可以看出,他对易是有研究的。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据《礼记·礼运》记载,孔子还说过:“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孔子很在意他在宋得到“坤乾”这件事,说明“坤乾”对他有特殊的意义。孔子从55岁开始奔波列国,头尾14年,其间,之宋时应为59岁。

以上两段话加在一起,结论是这样的:1、孔子51岁在做高官,55岁开始流浪,并没有接触到《易经》,而且当时行政弄权不亦乐乎,当然也不存在学习《易经》的可能。2、流浪过程中,孔子59岁在殷商遗民的聚居地宋国得到《坤乾》(很有可能是老子留给孔子的),就是殷朝的易经。是本来就叫这个名字,还是孔子为了避讳,所以用了这样的名字来掩盖什么,已经不得而知。

再后来,又漂泊了9年,孔子68岁被学生营救,回到了鲁国。此时孔子学习易经,收获如何?还没有得道,但是已经接近临界点,所以孔子才会说出上面的感叹:只要加上9年,就是从50岁开始学习易经,就肯定已经大成了。孔子一生是极其少见类似的感叹的,因为两点,一点是假设了一个具体的前提,我想如果不是基于特殊的缘故,比如并不喜欢自己50岁时候的作为,比如当年其实另有特别的机缘,以孔子的性格,无缘无故不会假设。


另一点是给出了一个当时不存在,甚至有可能永远不存在的结果。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三个强烈的情绪指数,一是对68岁叶落归根和终于安定而非常兴奋,二是对自己已经取得的进展十分欣慰,学习易经之难,突破性进展自然有这样的情绪流露,三是极端自信,自信自己很快就能够终极圆满。孔子不打诳语,如此言词,堪称一绝。

孔子晚而喜《易》,读巜易》,韦编三绝喜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喜就是喜欢的意思,就是孔子晚年喜欢读《易》。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意思是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复去地读,竞驶编联《周易》的皮绳断了好几次,后泛用以形容勤奋读书。

扩展资料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里的喜就是喜欢的意思,就是孔子晚年喜欢读《易》。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意思是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复去地读,竞驶编联《周易》的皮绳断了好几次,后泛用以形容勤奋读书。

扩展资料

孔子深得易经之道,最显著者有二:

一是关于正名这一主张;

二是关于举一反三类推思想。在易经的推论规则中,有一条是关于阴阳爻与阴阳位是否一致的“当位律”。

这一条思维规律要求在自然递进推演时,每一爻的阴、阳性质必须与所在位置的阴阳属性进行对照,一般而言,凡阳爻居阳位,或阴爻居阴位即“当位”表示此爻所象符合(顺)事物发展规律。

倘若阳爻居阴位,或阴爻居阳位,则不当位,即此爻不符合(逆)事物发展规律,孔子把这一条推演规律扩大到了社会领域,提出了“正名”学说。

这里的喜就是喜欢的意思,就是孔子晚年喜欢读《易》。

孔子晚年为什么读周易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到了晚年为什么开始研易、修易,“韦编三绝” 呢?到了知天命年纪的孔子,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多的体验,思想更加成熟,所以他能深刻体会易经中所蕴涵的哲理,他把本来只限于卦爻占卜之辞的易经上升到一个新的诠释境界,用儒家思想体会易经的内涵,以卦象比喻人生的社会行为,写下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不朽的名句,千古传诵,易之伟大由此为世人瞩目。
易经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在研究易经方面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他所体现的治学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我们后人永远学习的模范!

孔子读易经的故事?

韦编三绝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多才多艺,学识渊博。

孔子曾说过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从十五岁开始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多方请教。他不耻下问,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孔子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
那是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写成一部书要许多竹简,书的内容全部写上去以后,要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可以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由于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因此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弟子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孔子一生中还编著了不少书籍,其中有《诗》、《书》等几部书,还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从文中推测看,孔子说这话的时候,不到五十,可能是四十五、六岁,然后加上几年,就到了五十。这个“加”,也可解释成“假”。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五十岁学《易》,可以无大过呢?

《易·说卦》上说“易”的内涵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有个解释,就是《易》能够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道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从而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所以概括地说,孔子在“天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易》,就可以无大过。如此解释,马上有一个疑问出来,如果在五十岁之前不读《易》的话,那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如何成立?

朱熹认为“卒与五十字相似而误分也。”,故“五十”是“卒”字之误,改为“卒以学易”。意思是给我几年,全部精力用以学《易》的话,就不会犯大过。 还有一种解释,“五”与“十”断句分开,变成五年、十年,意思是加我几年,五年或十年,我可以把《易》穷究透彻,这样就可以不犯大过。

文字不管如何解释,但我们看到晚年的孔子还可以这样说,再给我们些时间,我可以把《易》穷究透彻,可以不犯大过。这种对生命无法饱足,怀着一颗谦卑的心,永远以小学生的态度学习的圣者,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仰的!能够矗立于文化的顶峰、生命达到如此高度的圣者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停止生命成长的脚步呢?关于孔子对《易》的热爱和渴求,我们可能要知道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要知道“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典故的来历。按照《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就是说,孔子晚年特别喜欢读《周易》,以至于“韦编三绝”。

“韦”就是熟牛皮,古代在竹片上写书,再用绳条把它串起来,这里用的是熟牛皮做的皮条,把竹片编缀成册。孔子非常勤奋地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这个“三”,不是三次断开,而是多次的意思。如果这样读《易》的话,就可以达到“彬彬”的状态,“彬彬”就是“文质彬彬”当中的“彬彬”,意思是根本与枝叶都很茂盛,很圆满。

第二件事情,就是孔子为《周易》作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注解,就是《易传》,总共有十篇,所以又称《十翼》。典籍中记载,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翼”,是翅膀,有辅佐的意思,孔子对《易》作解释,有助于我们对《易》的理解和升华,甚至认为孔子作的《易传》为易学的研究插上了翅膀。

孔子认为《易》中有“古之遗言”,所以他非常喜欢卦爻辞,而不是占卜,重点是“观其德义”, 将《周易》由一部卜筮之书提升为包含天人之道的德义之学。

《易》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读了它就不会犯过?朱熹说:“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易》被认为是群经之首,中华文化之本源。

《易》揭示了宇宙人生本来如此的道理,把隐藏在偶然事物中的必然规律明示出来,把隐藏于变化无常背后的阴阳五行规律揭示出来。《易经》揭示的道理极其深刻,是暂时的趋吉避凶,还是从源头上认识吉凶之因而取舍进退,是不同的人读《易》悟出的不同道理。

《易经》从古至今分出很多流派,但无非有两个方向:一则用于卜卦,趋吉避凶;二则用于明理,悟宇宙人生真理。而《易经》真正的内涵,却是后者,前者只是副产品而已。藕益大师说:“学《易》方无大过,《易》其可不学乎?今有穷年读《易》,而过终不寡者,其可称学《易》乎?”意思是,学了《易经》而过失不越来越少的人,不能说学了《易经》。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都认为,宇宙人生的运行和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即不管是天道还是人道,在重重叠叠、错综复杂的因缘背后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易学上说是“数理”,就是“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数”。

孔子在《易传》中说过一句家喻户晓的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跟佛教中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异曲同工。 但“数理”并不是被“数”束缚,而是在认识“数理”的基础上,要挣脱我们的“命”被“阴阳五行”束缚的桎梏,真正做到“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揭开孔子说读《易》可以不犯大过的秘密和本怀了。对于《易经》,我们可以不必拘泥于是五十岁之前读还是五十岁以后读,在不同的年龄段对《易》的认识和体悟肯定是不一样的。

但《易》揭示了一个人一生必须遵循的准则,告诉我们一生不犯过、少犯过的根本道理,就是你要相信天道,天道显现在人,就是人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及运行规律。其核心是告诫人们要敬畏天地,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在不报,只是时机未到。

在现代社会,我们被眼前的物质、名利等等所纷扰,不能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敬畏天地。信奉“天下熙熙皆为,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顺畅的时候,忘乎所以,可以随心所欲去乱来;遇到不顺的时候,求神问鬼,不反求诸己。古人云: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孔子又告诫我们:“敬鬼神而远之”。自己不努力,鬼神帮不了你!

总之,《易经》揭示了天命的运行规律,顺应这个规律,可趋吉避凶。但根本上的趋吉避凶,必须相信善恶果报,在每个当下,能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看护好自己的心念,多作善事,不干违背天地良心的坏事、恶事,如此就能防心离过,如此就是命自我立。

孔子晚年喜《易》吗

原文: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史记·孔子世家》

译文:孔子到了晚年非常喜欢《周易》,他给《周易》编写了《彖》《系》《象》《说卦》《文言》等注释书,孔子读《易经》的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册的编绳翻断了多次。孔子说:“要是能够再给我几年时间,我对于《周易》也就能领会的更深入,更透彻了。”

已经50岁的孔子,为何还要从头学《周易》?

经接近临界点,所以孔子才会说出上面的感叹:只要加上9年,就是从50岁开始学习易经,就肯定已经大成了。晚年的孔子于是废寝忘食地研究《易象》,“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周易》一书时刻不离身,体现了孔子求悟《易象》的迫切之情和补过之意。为了让后人知道《周易》的真谛,孔子晚年把《易象》和学习体会整理为《易传》即《十翼》,《易象》是《十翼》的原始材料。
在马王堆帛书《周易》的传文部分有一篇《要》,记载了孔子同子贡的问答,也说到“夫子老而好《易》。”孔子说,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在这里,可以看出,他对易是有研究的。孔子51岁在做高官,55岁开始流浪,并没有接触到《易经》,而且当时行政弄权不亦乐乎,当然也不存在学习《易经》的可能。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据《礼记·礼运》记载,孔子还说过:“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孔子很在意他在宋得到“坤乾”这件事,说明“坤乾”对他有特殊的意义。孔子从55岁开始奔波列国,头尾14年,其间,之宋时应为59岁。

以上两段话加在一起,结论是这样的:1、孔子51岁在做高官,55岁开始流浪,并没有接触到《易经》,而且当时行政弄权不亦乐乎,当然也不存在学习《易经》的可能。2、流浪过程中,孔子59岁在殷商遗民的聚居地宋国得到《坤乾》(很有可能是老子留给孔子的),就是殷朝的易经。是本来就叫这个名字,还是孔子为了避讳,所以用了这样的名字来掩盖什么,已经不得而知。

再后来,又漂泊了9年,孔子68岁被学生营救,回到了鲁国。此时孔子学习易经,收获如何?还没有得道,但是已经接近临界点,所以孔子才会说出上面的感叹:只要加上9年,就是从50岁开始学习易经,就肯定已经大成了。孔子一生是极其少见类似的感叹的,因为两点,一点是假设了一个具体的前提,我想如果不是基于特殊的缘故,比如并不喜欢自己50岁时候的作为,比如当年其实另有特别的机缘,以孔子的性格,无缘无故不会假设。


另一点是给出了一个当时不存在,甚至有可能永远不存在的结果。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三个强烈的情绪指数,一是对68岁叶落归根和终于安定而非常兴奋,二是对自己已经取得的进展十分欣慰,学习易经之难,突破性进展自然有这样的情绪流露,三是极端自信,自信自己很快就能够终极圆满。孔子不打诳语,如此言词,堪称一绝。

为什么当初孔子说他五十岁学了《易经》就无悔了呢?

孔子喜读《易经》,以致《韦编三绝》,即穿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多次。他说自己从《易经》中受益很大,“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被誉为“易学之父”,原因在于:
一、孔子对易学最大的贡献是孔子发现了《易经》的价值,并把它列入“六经”,使《易经》升华为经典著作,从此登上大雅之堂。
二、孔子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包括《易经》在内,对《易经》的保存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孔子作《易传》,从此把《易经》由一部占筮之书变为一部哲学、社会科学巨著。
四、孔子把《易经》作为六经教材之一,为易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孔子倡举义理,对易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使《易经》成为儒学经典。
六、总之,因其对易学的贡献及其在易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孔子堪称中国古代十大易学家之一。 历史传说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孔子修易等,神话传说中又有连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传易等。因其年代久远,道、儒、术三教理解有不足,至今关于易如何产生及发展说法不一。从继承较好的道教及术数派来看,基本有天书神授之意。
综合一下,易经是远古众多圣人(或神人)根据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发展变化规律经过很长的年代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的。其中,经上古圣人(或连山易祖、九天玄女)某一时期集大成,作成《连山古易》。圣人盘古之后世,因时又作《归象易》又经过很长年代,圣人大自然(天道、社会的发展)变化,重修易经,作成《归藏易》传于伏羲。归藏易偏重于个人修行及人类发展的问题。到周文王时,自然及社会环境又变,圣人修易传于文王,而名周易(周义为周朝,圆周,周转回归),传至现世。到孔子时,其所增修易偏重于义理(哲学)。连山、归象、归藏无传。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