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轮回的本质是空性,轮回的本质是什么

佛所说的空性是什么?该怎么理解?

这一偈颂,总共有六句,第一句「彼器随生诸功德」是所立,后面五句以六个内容来说明。六个内容即﹕一、常能正受住净戒,二、勤行布施,三、修悲心,四、修安忍为度生,五、善根回向大菩提,六、恭敬诸菩萨。 「彼器随生诸功德」,「彼器」指能够接受空性的法器,「生诸功德」指闻思空性所产生的特性。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是能够接受空性的法器,他在听闻空性的道理之后,不只是可以了解空性,他还会想到其他跟听闻空性有关的内容。但是如果不是听闻空性的法器,他可能在听闻空性的时候,会觉得空性好像只是一般所谓的知识而已,而不会有接著六种感受的产生。也就是说,本来空性能够断除我们内心的我执(轮回的根本)与自爱执,然而若不是听闻空性的法器,在听闻空性的时候,他没办法把空性及空性所要对治的颠倒心相关连到一起。 如果是听闻空性的法器,在听闻空性之后,慢慢的他会理解到,空性在对治他的我执、对治他的自爱执、提升他的悲心是有帮助的。或者说,提升他的持戒,或者在修世俗谛的这个方便部分,能够有助于观三轮体空。但是,如果不是听闻空性的法器,可能只会把空性当成研究外在的知识而已,与自己内心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透过这六句反观自己的内心﹕当我们听闻空性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去想到听闻空性之后,随生这六种功德。如果可以的话,那你也可以算是进入听闻空性的法器的行列。如果不是的话,可能就还不是。不过,不论你目前是不是适合听闻空性,重要的是,我们在听闻空性之后,要怎样用于实修,或是说,要怎样把这六功德做一个连系。

怎么证悟佛教的空性?空性的本质是什么?

佛教中空性的本质是指产生精神世界生灭变化所依持的那个性质,也就是产生智慧生命的那个根源。比如说物质的宇宙,这个宇宙中所有的事物,及其聚散离合变化,都是因为有空间的存在,如果没有空,宇宙是个实体的话,就不会有种种事物在宇宙中生住异灭。聚成形,散为空。这种空性是宇宙万象所依持的。精神世界的种种思想意识就如同宇宙中的种种事物,在精神世界的空性中生灭变化轮回,所以才形成了智慧生命。

“轮回和涅磐的本性就是空性,所以都不能肯定为存在或不存在。”这句话...

无始无终便为空性。
轮回指以时间性为反复进行的一个状态,其中起点和终点相互混淆,任何一个时间点都可作为开始点和结束点。
涅槃即为重生,重生的本质便是毁灭原有的存在,新生和陨落交织,如同进化的本质便是毁灭。无法定义存在性,是重生铸就了毁灭,还是毁灭后才有重生,无法定义和解释便为空性。
这空性的两者,无法肯定其存在性,如同薛定谔的猫,存在和不存在两种可能性同时被证明。

佛家空与轮回做何解,既然都是空,那么轮回的受体是什么呢?

佛教上的空不是我们肤浅认识的空与不空,空是指空性,说有不对说没有也不对,究竟本质是空,轮回是根据不同业力辗转开来的,受体是根据自己的业力变现的

轮回是痛苦的本性,那是不是完全否定了世间的一切快乐

一切都是快乐的

八苦、六苦、三苦各是从什么角度讲苦?

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法苑珠林·八苦部》)。

瑜伽四十四卷十一页云:复有六苦。一、因苦。习恶趣因故。二、果苦。生诸恶趣故。三、求财位苦。四、勤守护苦。五、无厌足苦。六、变坏苦。如是六种,总说为苦。
三苦苦苦,苦苦者,上苦字,逼迫义;下苦字,名词。种种忧患逼迫,皆名为苦,故曰苦苦。
因为寒、热、饥、渴等原因造成的苦;
坏苦,坏者坏义,如十二支中老死,即坏苦义。乐境坏时所生之苦,比如肚子饿时,想吃馒头,但等馒头一个一个地吃下去後,原先乐的事情,却慢慢变成了苦因;
行苦,行即诸行之行,色心诸行,粗重所随,谓一切亲染种子,恒与身心随转,令不轻畅故。是故诸行自体是苦,说名行苦。
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如四季更替、寒暑易节、迁流变化。 无量寿经上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
佛学术语,名数,一苦苦,自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二坏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三行苦,为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见俱舍论二十二,三藏法数十二。[囗@又]数论三苦,依内,依外,依天也。依内者,身心之苦。依外者,由人物害来之苦。依天者,由风雪等来之苦。见金七十论上。[1]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