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是支持还是反对宝黛姻缘,怎样看待宝黛姻缘关系

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提亲,贾母说的话是拒绝宝黛姻缘吗?

宝玉是贾家的二少爷,也是最有可能继承贾家家业的人,所以他的婚事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家中的长辈会操心,在外面的人家也会积极来宣传自己女儿,清虚观的张道士就替一家人来探口风。贾母带着众人到清虚观打醮,因为张道士是荣国公当年的替身,所以他便可以在贾母等人面前露脸,一番寒暄过后,张道士便开始为宝玉说亲。

说毕呵呵又一大笑,道:“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得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得过。

张道士来得突然,贾母不好直接拒绝,但是贾母正好借着这次张道士的问询,直接回复了众人,宝玉的择偶标准,“金玉良缘”直接被啪啪打脸,相反的“宝黛姻缘”却处于不败之地。

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吧。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第一,贾母的画外音,宝玉不适合过早娶亲,意味着不需要娶年纪较大的宝钗

张道士的提亲人家女儿已经15岁了,这正好宝钗的年纪,她到贾府的时候刚过了14岁的将笄之年,若算虚岁正好十五。宝玉比宝钗小一岁,黛玉就比宝钗小两岁。

若宝玉命里不该早娶,那么宝钗便等不起,一等就等成老姑娘了额,所以贾母借力打力回绝“金玉良缘”。薛家以一个和尚的话说宝钗的金需要玉来配,那么贾母就正好用另一个和尚的话来说,宝玉不该早娶。宝钗马上就15岁了早就到了议亲的年纪,她根本等不起宝玉遥遥无期的婚姻,因此她的金配不到宝玉的玉。

贾母看似是回绝张道士的亲事,其实是在暗示宝钗一家,早日另觅良缘,宝玉不是宝钗的佳郎。宝玉不适合早娶,黛玉也还小,那么两个人就是再等上几年两个人都大了,也就可以成亲了。

第二,贾母不看重家庭富贵,只要模样好性格好的,宝钗不符合贾母要求

贾母既然拒绝了张道士的求亲,那么她自然也要提出她对宝玉妻子人选的要求。

首先,“不求根基富贵”,但是薛家又恰好以有钱为名,薛家是皇商是四大家族中最有钱的人,而且在他们一家人在贾家时时出手阔绰,薛姨妈出钱给王熙凤过生日和贾母比肩,宝钗不是帮着湘云帮螃蟹宴,就是给黛玉送燕窝,薛蟠更是出了名的放荡不羁和花钱如流水。薛家的“富贵”在旁人眼中或许是优势,但是在贾母眼中未必,或许还会成为一个劣势,没有文化的暴发户,这样定义可不好。

黛玉父母早逝,林家从当初的书香世家到现在的人丁凋零,真的是差别很大,可是贾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黛玉放心,不必在意,贾家娶的儿媳而不是财库,钱是衡量宝玉妻子最不重要的因素。

轻轻一句话,宝钗和黛玉就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贾母不费吹灰之力就帮黛玉搬回了一成。

其次,“相貌好性格好”,相貌姑且不说,可是宝钗的性格却不是贾母喜欢的。

宝钗的房间装扮贾母不喜欢,宝钗的“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贾母不喜欢,宝钗成熟稳重到没有生气也让贾母不喜欢,不然为什么宝琴刚到贾家,贾母就派琥珀前来告知宝钗不要约束紧了宝琴,让宝琴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也没有让宝琴跟着宝钗一起住,这就是贾母对宝钗不喜欢最好的证明。

而且贾母或许故意为之地要向宝琴问生辰八字求亲,就是在暗示宝钗,即便选已经定亲了的宝琴,也不选宝钗。不然为何一直大度的宝钗,会突然对宝琴有了嫉妒之心。

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是她最疼的人,黛玉的性格也是贾母培养出来的,所以贾母对黛玉的喜欢不言而喻,贾母想要黛玉成为宝玉妻子的想法也一直很坚定。贾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一点点地拒绝宝钗,既然明面上无法直接让宝钗退出选局,那么就想办法让她知难而退。

第三,在张道士提亲前贾母已经暗示宝黛的亲事,王熙凤一语道破

其实早在张道士提亲之前,贾母早已暗许了宝黛的亲事,王熙凤开玩笑的一句话就道破了。王熙凤给黛玉送茶,就开玩笑说黛玉和宝玉方方面面都很相配,可是即便之前有“金玉良缘”的铺垫,但是谁也从来把宝玉和宝钗连在一起。

后来宝玉被赵姨娘用巫蛊陷害,后来治愈之后黛玉就念了了一句“阿弥陀佛”,宝钗这个时候醋心大起,竟然也开黛玉的玩笑说:“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还有管颦丫头的姻缘”。宝钗这是嫉妒了,所以不太开玩笑的她竟然会对黛玉说这样的话。

贾母这一次拒绝张道士的提亲,也在间接拒绝了宝钗成为宝玉妻子的想法,不过贾母倒是暗中支持了宝黛姻缘。

文/酒馆说戏人,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的悲愁喜乐和小故事!

贾母很疼爱黛玉,为何不替黛玉包办宝黛婚礼?

贾母是支持宝黛婚的,但是因为三个原因而未成。第一个是因为宝黛年龄尚小时机未到,第二个是因为贾元春暗示支持宝钗婚,贾母又不好明着对抗,第三个则是贾家的颓败只能依靠薛家让宝玉有更好的未来,所以没有包办宝黛婚。

《红楼梦》中谁是破坏宝黛婚姻的主谋?为什么?

宝黛爱情的破碎,因素比较多。

首先是血缘问题。宝玉的父亲贾政,与黛玉的母亲贾敏是亲兄妹。即使如刘心武先生解读《红楼梦》,宝玉与黛玉其实是姨表兄妹,但在表面上还是姑表兄妹。即使在古代,还是有很多人反对姑表兄妹结婚的,不被某些人支持也很正常。关于此地,对书中人物的决定不置可否,反正拿到今天来,宝黛结合肯定是不行的。

其次是家世。林如海死后,黛玉算是彻底无依无靠,就算贾母喜爱她,但贾母也天年将近了。黛玉失去了官僚背景,林如海留下的遗产又被贾府吞了个干净,剩这么一个姑娘,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而故事里,那些台面上的人物几乎个个势利,大搞利益联姻,再有了宝钗的对比,黛玉已经没有价值可言,被人放弃也是很自然的。

最后是黛玉自己的问题。一来,黛玉的性格并不被看好,比较任性,这是有目共睹的。人缘不好,丧失了支持者;二来,黛玉的病也实在是个影响。古人极为看重传宗接代的事情,一个体弱多病的女子,如何担起传宗接代的大任?

关于黛玉的病,多认为是肺结核,其实是错误的。学过医的人都知道,就算小儿肺结核的发病年龄也要在12岁左右,早期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而书里黛玉说自己【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这是不合逻辑的。再加上黛玉日常用药是人参养荣丸,以及鲍太医所开的天王补心丹,这些药不治肺病,而是补气养心的,所以林黛玉得的并非肺结核,而是先天性心肌炎,她的咳喘只是并发症,后来发展成病毒性心肌炎,所以才无药可救,病发而死,因为当时没有抗生素嘛。

直到今天,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结婚也容易被对方嫌恶,毕竟这个病很麻烦,还易遗传。就算黛玉能撑着活下来,但是对她生儿育女是不现实的,那么她想跟宝玉结为连理,不被支持甚至遭到反对也就不奇怪了。

综合这些因素,在当时的环境下,宝黛的爱情当然不会有好结果。至于说到底谁是罪魁,其实还是当时的社会风气。

《红楼》里的社会风气就是势利,歧视没的人,歧视没钱的人,歧视病人……也不知道那种恶俗风气到了今天是否依然存在。

网友说贾母才是CP头子,贾母支持的是宝钗还是宝黛?

贾母确实是CP头子,在前八十回当中,她恨不得时时刻刻把贾宝玉和林黛玉拴在一起。甚至在一些台词和旁人的言语中,已经确定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综合来说,贾母是支持宝黛关系的。

至于宝钗,则来自于后面的一些夸奖。当时贾母夸宝丫头(薛宝钗),说贾府的女孩都比不上。这句听起来是赞同宝钗,实际上只是口头上说说,可以表明她把林黛玉当成自家人。无奈的是后四十回,贾母的变化太大,直接拆了宝黛的CP关系。

1、宝黛

贾母对于宝黛的态度,其实大家都知道,因为是自家血脉,贾母非常疼爱两人。在林黛玉刚出场时,直接就抱在一起哭。也正是因此,才出现了剧中贾母把两人搂在一起,网友们把贾母当成CP头子的说法。

在一些特定场合,贾母还直言两个人是一对冤家。可以看出,曹雪芹就是在把两个人,往一对上撮合。虽然有可能是使用了误导手法,但即使是误导,也说明贾母在最初,是看好两个人的。

2、宝钗

宝钗组合在我眼中,始终是不成立的。贾母本身并不傻,她清楚宝钗来到府上的目的,并非是真正喜欢贾宝玉。她更了解自己的孙子,若是强行安排两个人在一起,必定会出现很多乱子。由此可以看出,贾母没有支持宝钗CP。

至于网友所说,贾母曾经当众夸赞薛宝钗,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当着薛姨母的面。中国式家长,大家都不陌生,当众说自己的孩子,一般是什么都不行。而夸对方的孩子,倒是很有一套,基本上什么好听的词,都能直接拿出来套用。

3、贾母性格难以琢磨

贾母的性格,难以琢磨。抛开后四十回不谈,假设贾母真的支持宝黛的组合,那么肯定会把他们凑在一起,直接订婚。可是贾母并没有这样做,只是一直晾着两个人。让他们两个在一起,可始终不给真正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林黛玉开始各种闹腾,最终身子骨出现问题。

在网上看见一种说法,大概意思是支持两个人,不代表同意两个人谈恋爱,不支持两个人,不代表拒绝两个人结婚。个人感觉贾母的想法就是这样,她担心两个小冤家闹腾,才允许两个人在一起。可实际上,并没有让他们结婚的打算。

《红楼梦》中王熙凤明知王夫人心向着宝钗,为什么支持宝黛姻缘?

《红楼梦》中王熙凤明知王夫人心向着宝钗,为什么支持宝黛姻缘?换你是王熙凤,你当时也会选择支持宝黛姻缘的。因为王熙凤能来荣国府打理,就是借了王夫人和贾母的宠信!所以她们的意愿,就是王熙凤的选择,她是一个会见风使舵的人。

如果没有薛宝钗的出现,林黛玉嫁给贾宝玉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尽管有很多人说王夫人一开始就不喜欢林黛玉,但是她一定喜欢贾宝玉,这是她自认为对的一切的出发点。在林黛玉初来贾府的时候,王夫人应该也是默认林黛玉是贾宝玉的一个候选妻子对象。即使她和贾母有婆媳矛盾,她和贾敏有姑嫂矛盾,她和贾政有夫妻矛盾,但这其实都不妨碍林黛玉可以作为贾宝玉的妻子候选人,作为宝二奶奶的人选,因为林黛玉确实出色,配得起贾宝玉。所以这个时候,她即使不是公开赞同,起码也是默许的姿态。这些自然逃不脱王熙凤的眼睛。

贾母的态度非常鲜明,全府上下都知道她的心思,作为贾府的最高统治者,摸准她的性子,把好她的脉,做事就赢了大半儿,所以王熙凤在宝黛的婚事上也就积极得不得了。这既是面子工程,又是首要的工程,她乐得其成。人家常说,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古人可是迷信得很。

从贾政的态度来看,也中意林黛玉,并且非常看重林如海这个妹夫的才识,自然也就爱屋及乌欣赏林黛玉,某种意义上,贾政还算贾家家教比较好的一位,算得上是个君子,因此他可能就是一个”老版的贾宝玉“,他也喜欢舞文弄墨,故作风雅,当然喜欢林黛玉这样的姑娘作为自己的儿媳。因此王熙凤去成全和撮合宝黛的姻缘也符合贾政的期望。

因此王熙凤撮合和赞同宝黛姻缘,是大势所趋,是顺应贾府主要当权人的心思的,并且也符合她自己的小心思。首先,王熙凤喜欢林黛玉,毕竟林黛玉从小就住到贾府,和王熙凤朝夕相处,有感情;二、林黛玉可怜,林黛玉虽然是富贵家的千金小姐,但是父母双亡,又是至亲骨肉,所以王熙凤可怜这个小妹妹;三、林黛玉虽然文弱,但是内里却义气,这点跟王熙凤相通,都是女中丈夫,所以惺惺相惜;四、林黛玉是真性情,不藏着掖着,王熙凤跟她在一起,没有负担;五、林黛玉有才华,这是王熙凤心里佩服和仰慕的地方,这深深地吸引王熙凤;六、林黛玉身体不好,如果当了宝二奶奶,到时候当家还得仰仗王熙凤一起协理,对王熙凤有好处。所以于公于私,王熙凤都愿意顺水推舟,成全宝黛: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做我们家的媳妇?

那么后来薛宝钗进了贾府,金玉奇缘来了,王熙凤为什么没有直接转舵呢?因为这个事情,不好转舵,她也不愿意转舵,她也希望挣扎一下,顺应一下贾母,万一成了呢?可能也因此得罪了王夫人,她的亲姑姑,否则以后她落难的时候,王夫人也不会不帮她,反而也责难她。

金玉奇缘来了,我们不知道是王夫人请来的,还是薛姨妈算计着来的,但是总归是来了,而薛家算计着来的概率更大,王夫人不过是临时起意,改弦更张的可能更大。这点无可厚非,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嫁得好呢?所以林黛玉就慨叹自己没有长辈做主,更可叹自己的父亲也早早地殁了,可以说正是林如海的死使得宝黛的因缘蒙上阴影,另外林家人丁稀少,没有仰仗的人也是一个原因。林黛玉着实可怜,薛宝钗虽然父亲早死,但是终归是有一个母亲,也有一个不着调但真心疼她的哥哥。因此,以上种种才给了薛宝钗以机会,在大观园展示她所谓的贤德,仿佛她能让宝玉从此走上正道,专心仕途经济。由此,贾政犹豫了,王夫人迷惑了,元春有了主意了,贾母着急了,林黛玉心乱如麻,只有贾宝玉这个二傻子实际上无能为力,却觉得一切尽在掌握。

王熙凤不喜欢薛宝钗,所以她后来也只能把公开的支持,变成了默默的支持,低调了许多。这里面我想,红楼梦的原作者,不一定非要写谁蛇蝎心肠,毕竟王夫人爱自己的儿子,薛姨妈爱自己的女儿,元春爱自己的弟弟也爱自己的家族。有一点我想不通,明明通过丢玉和其他几次事件,都可以看出来贾宝玉离开了林黛玉,可以和丢玉相比较,也就是说贾宝玉不能离开林黛玉独活,王夫人和贾母对这个事应该心知肚明,所以后来的小说情节有些用力过度,显得不太符合原来设计,比如调包计,冲昏等等。

大家觉得呢?元春的礼物暗示,可以说是从王夫人和贾宝玉这个弟弟的实际利益出发考量,因为毕竟林黛玉的父亲死了,林家的现实支持不会太多,而薛家毕竟还有个壳子。而真实的情形,应该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不能结合,但原因如何才合理呢?说白了,就是如何才使得王夫人转了性子,进而支持了金玉奇缘,很大的可能王夫人觉得贾宝玉对林黛玉用情太深,反而不宜他的仕途发展。有意把类似的人从宝玉身边隔离,比如晴雯、金钏等等。到底是谁进的谗言呢?有了花袭人,她就废掉了晴雯、金钏;有了薛宝钗,她就废掉了林黛玉。

有些事是拿不上台面讲的,就比如大家要拆散宝黛的婚事,尤其是古人,更是如此,其实谁做恶人的时候,心里也不会是那么痛快和理直气壮,因为每个人心底里都有一尊真菩萨在那里,不是吗?林黛玉可怜啊。王熙凤可怜啊。王熙凤默默地为自己的知己奉献一点温暖:默默地支持林黛玉,虽然无关大局。这就够了,人还是有感情啊,人性如此。

为什么大家不看好“宝黛爱情”?

因为他们隔着很多的东西,再者说林黛玉没有后盾,自己都是寄人篱下。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