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八字命理分析,八字身弱成不了大事
汉武帝为什么称汉武大帝
汉武帝在位期间数次大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独尊儒术,首创年号。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因此被称汉武大帝。
汉武帝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据《史记》、《汉书》的后妃传记载,汉武帝生于汉文帝后七年(公元前156年)七月初八,生辰八字:乙酉 癸未 庚午 庚辰。母王氏,汉景帝中子。其母王氏在怀孕时,汉景帝尚为太子。王氏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中,告诉景帝后,景帝说:“此贵征也。”刘彻还未出生,他的祖父汉文帝就逝世了。汉景帝即位后,刘彻出生,他亦是王氏唯一的儿子。
汉武帝削弱诸侯王的,颁布大臣主父偃(yǎn)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王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王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儒学教育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在长安创立专门的儒学教育——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汉武帝时期,汉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的权威和显示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儒为主以法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的怀柔,而对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
汉武帝晚年究竟有多昏庸
西汉时期有名的宫廷巫蛊连环案,其诱因是汉武帝沉迷黄老巫蛊之术,从而引发了嫔妃之间的斗争。但是,这件事所牵连的其他事情远远不止汉室后宫这么简单,其中还有整个朝廷的斗争。汉武帝恐怕根本不会想到,这件事情最终引发了“太子谋反”的惊天大案。而最后,汉武帝自己也妻离子散,众叛亲离,在后悔与沉痛中死去。
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称得上“大帝”的皇帝之一,汉武帝大半生对国家的功绩勉强可抵其穷兵黩武之过。然而一个小小的巫蛊之术,却令汉武帝千古功名毁于一旦。这巫蛊之术究竟是什么邪术?其发生的背后又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悬念呢?
1、巫蛊案的起因竟然是汉武帝的一场幻觉
巫蛊连环案的发生起因源于汉武帝的一场幻觉。征和元年(前92年)三月,赵敬肃王彭祖去世,夏季又逢大旱,宫外事务尚未安定下来,宫内就出现了嫔妃之间以巫蛊相互攻击的事件。
所谓巫蛊,是一种用毒害指定对象的古代迷信, 本来是以民间风俗迷信作为观念基础而施行的加害于人的一种形式。蛊的原义,是以毒虫让人食用, 使人陷于病害。 《说文》虫部云: 蛊, 腹中虫也。《春秋传》曰: 皿虫为蛊, 晦淫之所生也。汉代流行的 巫蛊形式, 是将桐木削制成仇人的形象, 然后在桐木人上插刺铁针, 埋入地下,用恶语诅咒, 企图使对方罹祸。《中国巫蛊考察》一书中指出: 用纸人、草人、木偶、泥俑、铜像乃至玉人作被施术者的替身, 刻写其姓名或生辰八字, 或取得被施术者身上的一点毛发、指甲乃至衣物, 做法为诅咒后或埋入土中, 或以针钉相刺。据说, 被施术者就会产生同样的反应, 刺偶像的哪个部位, 的哪个部位就会受到感应性伤害。为了折磨仇家, 施术者往往在偶像上遍钉铁钉并合厌以魔鬼偶像, 最后才以巨钉钉心, 弄死对方。这种邪术流行于当时的京师一带,甚至传入宫庭内闱。汉武帝本来就“尤敬鬼神之祀”(《史记•封禅书》),上行下效,一时招鬼行巫之风盛行,各地的方士神巫都麇集京城。更有一些女巫,频繁出入宫禁,教唆互相妒忌的妃嫔制作木偶,埋入地下,并祭祀诅咒,来蛊害情敌,争取皇帝的宠爱,这种法术受到朝廷和皇帝本人的严厉禁止。早在元光五年(前130),陈皇后行巫蛊败露,汉武帝因此杀了女巫楚服等300余人,并废黜了陈皇后。
这种现象由于已经司空见惯,所以当时汉武帝也懒得去管理了。可是,汉武帝的放任不管竟导致了嫔妃们的斗争愈演愈烈,最后演变成了泼妇骂街,相互诬陷对方用诅咒汉武帝。汉武帝顿时恼羞成怒,一下子处死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宫人和外戚臣子。但是,他却在以后的日子里总是梦见有人在用木人诅咒他,一段时间内寝食难安。有一天他正坐在建章宫内养神,恍惚看到有一个男子带剑走进中龙华门,而中龙华门把守的重兵却不见有一人前来阻止。
汉武帝以为遇见了刺客,于是大声喊叫。哪知道那个男子扔下剑隐遁而去。汉武帝吓出一身的冷汗,大叫侍卫护驾,并派重兵在皇宫内四处搜查。但是却一无所获。
其实这很有可能只是汉武帝的一个幻觉。他一生杀人过多,心中难免没有顾虑。但是调查的结果却让他非常失望和生气。不但没有找到刺客,反而在后宫和长安城各百姓家中翻出大量的木偶和咒符。汉武帝暗暗思考难怪寻不到刺客,原来是有人用巫蛊之术制造法术来刺杀自己,此事绝对要详查。于是,汉武帝开始大规模派人调查“巫蛊案”,这一名动历史的重大案件就此拉开序幕。
2、汉武帝的昏庸,使江充大兴冤狱
每一个皇帝身边最不缺乏的就是谄媚迎奉的小人。“巫蛊案”本来就没有什么可查的,但是却有人诬陷当朝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说他施用巫蛊之术诅咒皇帝。公孙贺的夫人珺儒是皇后卫子夫的姐姐,所以汉武帝与公孙贺关系素来亲密。公孙敬声也因为父亲的关系担任太仆一职,负责掌管皇帝的辇车和马政。可是偏偏公孙敬声不争气,骄奢淫逸,贪财好色,收受贿赂,结果被问罪关了起来。公孙贺抓到了“江洋大盗”阳陵侠朱世安,想要借此立功,帮儿子将功赎罪。
朱世安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就托人上书汉武帝,声称公孙敬声和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有私情。《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记载:“(公孙贺)坐子敬声与阳石公主奸。”并派遣巫师在天子经过的马路上埋下木偶诅咒汉武帝。那条汉武帝经过的马路本来就在公孙敬声的管辖范围之类,朱世安这一告发有理有据。汉武帝立刻相信此事,就这么逮捕了公孙贺一家,交给了当时著名酷吏杜周查办。杜周公报私仇,不但杀了公孙贺父子,还将阳石公主和与本案没有什么关系的诸邑公主一起杀了。《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记载:“二年春正月,丞相贺下狱死。闰月,诸邑公主、阳石公主皆坐巫蛊死。”只因诸邑公主与卫子夫弟弟卫青之子卫伉是表亲,而卫伉与杜周结了怨。
虽然死了一群人,但汉武帝老来多疑,还是认为有人想要害自己,于是将“巫蛊案”交给自己的宠臣江充查办。江充是个靠裙带关系和装出来“大公无私”而取信于汉武帝的小人。汉武帝相当放心地把巫蛊案交给江充来查,没想到江充却将个人恩怨融入到查案当中。
江充首先把这件事搞得天下不安。他率领胡人巫师到各处掘地寻找木头人,并逮捕了那些用害人,夜间守祷祝及自称能见到鬼魂的人,又命人事先在一些地方洒上血污,然后对被捕之人进行审讯,将那些染上血污的地方指为他们以邪术害人之处,并施以铁钳烧灼之刑,强迫他们认罪。于是百姓们相互诬指对方用巫蛊害人,而官吏为了自保则每每参劾别人为大逆不道。从京师长安、三辅地区到各郡、国,因此而死的先后共有数万人。
3、江充诬陷太子刘据,致使太子含冤
在后宫和朝廷之中,江充最想搬到的人就是太子刘据,因为他曾抓到了刘据的亲信,刘据向江充百般求情,江充却一意孤行。结果得罪了刘据。刘据记不记仇,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江充却总是想对刘据除之而后快。于是他趁机陷害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
汉武帝年事已高,怀疑周围的人都在用巫蛊诅咒于他。而那些被逮捕治罪的人,无论真实情况如何,谁也不敢诉说自己有冤。江充窥探出汉武帝的疑惧心理,便指使胡人巫师檀何言称:“宫中有蛊气,不将这蛊气除去,皇上的病就一直不会好。”于是汉武帝派江充进入宫中,直至宫禁深处,毁坏皇帝的宝座,挖地找蛊。江充先从后宫中汉武帝已很少理会的妃嫔的房间着手,然后依次搜寻,一直搜到皇后宫和太子宫中,各处的地面都被纵横翻起,以致太子和皇后连放床的地方都没有了。江充扬言:“在太子宫中找出的木头人最多,还有写在丝帛上的文字,内容大逆不道,应当奏闻陛下。”
刘据非常害怕,问少傅石德应当怎么办。石德害怕因为自己是太子的老师而受牵连被杀,便对刘据说:“先前公孙贺父子、两位公主以及卫伉等都被指犯有用巫蛊害人之罪而被杀死,如今巫师与皇上的使者又从宫中挖出证据,不知是巫师放置的呢,还是确实有,自己是无法解释清楚的。你可假传圣旨,将江充等人逮捕下狱,彻底追究其奸谋。况且陛下有病住在甘泉宫,皇后和您派去请安的人都没能见到陛下,陛下是否还在,实未可知,而奸臣竟敢如此,难道您忘了秦朝太子扶苏之事了吗!”刘据说:“我这作儿子的怎能擅自诛杀大臣!不如前往甘泉宫请罪,或许能侥幸无事。”刘据打算亲自前往甘泉宫,但江充却抓住刘据之事逼迫甚急,刘据想不出别的办法,于是按着石德的计策行事。
随后,长安大乱。太子刘据杀了江充后,不得已而起兵造反。刘据派侍从门客无且携带符节乘夜进入未央宫长秋门,通过长御女官倚华将一切报告卫皇后,然后调发皇家马的马车运载射手,打开武器库拿出武器,又调发长乐宫的卫卒。结果反抗失败,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
后来,事情水落石出,汉武帝追悔莫及,便转手报复当初参与谋害刘据的人,丞相刘屈氂等相关人物被以各种理由被杀或,被诛杀牵连甚广,皇亲国戚以及显要官员,牵连到了当时西汉政权的上层贵族几乎每一个人物,国本动摇,汉武帝中年时期缔造的大汉盛世,转眼成空。
参考文献: 《后汉书》
怎么样测生辰八字?
【天干地支与夏历】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天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天干地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可是,其实是类似的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位置来纪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太岁)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会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而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如1864年为农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农历甲子年;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年同为农历乙丑年,依次类推。 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即岁次的开始,是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例如,1984年大致是岁次甲子年,但严格来讲,当时的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至1985年立春止。 ▲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历的近似换算 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公元前的年份则用58-“年份数除以60的余数”后计算) 也可以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0,得到的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 把天干数和地支数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支年份。 如:2001年查万年历为辛巳年,算法为: 2001÷10=200……1,1—3=—2,—2+10=8,按天干顺序数到8,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第8位为辛。 2001÷12=166……9,9—3=6,按地支顺序数到6,子、丑、寅、卯、辰、巳。第6位为巳。 按照以上计算结果,把天干、地支合并起来可知,2001年为辛巳年。 ▲干支纪年与格里历的换算 若我们把天干的甲、乙、...、壬、癸编上 0、 ......、8、9 等序号;地支的子、丑、...、戌、亥亦编上 0、1、 ......、10、11 等序号,那么: 从已知的格里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4,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例如: (1972 - 4) mod 10 ≡ 8,所以天干是“壬”; (1972 - 4) mod 12 ≡ 0,所以地支是“子”。 附:已知天干地支,如何得到当前是60年中的第几年 (杨霖坤) X=天干 N=地支 Y=0-5的自然数 A=0-4的自然数 Z=X+10Y Z<=60 Z=N+12A 修改Y与A使Z=N+12A或 Z=N成立,则Z为要查询的干枝年份。例如:用该公式来解癸酉年份,则Z为10。 【天干地支纪月】 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农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60个月合5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农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有歌诀为证: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 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 月地支 节气时间段 中气 近似农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立春—惊蛰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惊蛰—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种 小满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种—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处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推算实例:2004年大致是农历甲申年。那次甲申年自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起,至2005年2月4日1时43分立春止。这里的时刻是东经120度标准时。 丙寅月,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 丁卯月,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 戊辰月,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2004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 己巳月,2004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 庚午月,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 辛未月,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 壬申月,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 癸酉月,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 甲戌月,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 乙亥月,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 丙子月,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 丁丑月,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2005年2月4日1时43分大寒 【天干地支纪日】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 因为儒略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 29220日,合8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儒略历月日日期会反复一次循环。(公元4年本来应为闰年,但因为公元前45年开始实施儒略历后,“每隔3年”加一次闰日被误为“每3年”加一次闰日,所以罗马皇帝屋大维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闰以修正错误置闰。) 因为格里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100但非400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 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1940日,合800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若没有遇到能被100 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而言,假设未来从不改格里历,每800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 1912年2月18日,合农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是“甲子日”。 【天干地支纪时】 干支纪时,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日上起时亦有歌诀: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 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 壬子是真途。下表列出日天干和时辰地支构成的时辰干支,以北京时间(UTC+8)为准: 时辰地支 北京时间(UTC+8) 甲或己日 乙或庚日 丙或辛日 丁或壬日 戊或癸日 早子时 0时—1时 甲子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丑时1时—3时 乙丑时 丁丑时 己丑时 辛丑时 癸丑时 寅时3时—5时 丙寅时 戊寅时 庚寅时 壬寅时 甲寅时 卯时5时—7时 丁卯时 己卯时 辛卯时 癸卯时 乙卯时 辰时7时—9时 戊辰时 庚辰时 壬辰时 甲辰时 丙辰时 巳时9时—11时 己巳时 辛巳时 癸巳时 乙巳时 丁巳时 午时11时—13时 庚午时 壬午时 甲午时 丙午时 戊午时 未时13时—15时 辛未时 癸未时 乙未时 丁未时 己未时 申时15时—17时 壬申时 甲申时 丙申时 戊申时 庚申时 酉时17时—19时 癸酉时 乙酉时 丁酉时 己酉时 辛酉时 戌时19时—21时 甲戌时 丙戌时 戊戌时 庚戌时 壬戌时 亥时21时—23时 乙亥时 丁亥时 己亥时 辛亥时 癸亥时 晚子时 23时—24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甲子时 【天干地支次序表】 1. 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地支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子(鼠)属阳水,北方;亥(猪)属阴水,北方。 寅(虎)属阳木,东方;卯(兔)属阴木,东方。 巳(蛇)属阴火,南方;午(马)属阳火,南方。 申(猴)属阳金,西方;酉(鸡)属阴金,西方。 辰(龙).戌(犬)属阳土,中方; 丑(牛).未(羊)属阴土,中方。 【天干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甲为栋梁之木,东方。乙为花果之木,东方。丙为太阳之火,南方。丁为灯烛之火,南方。 戊为城墙之土,中方。己为田园之土,中方。庚为斧钺之金,西方。辛为首饰之金,西方。 壬为江河之水,北方。癸为雨露之水,北方。
请问有没有人懂八字算命的?
所谓八字就是人出世时,生年,生月,生日,生时的天干地支,共八字.
其中八字的相生,相克,等等都是十分微妙的.我虽然是唯物主义者,但这仪套毕竟是从汉武帝时期就流传至今的.真正的算命不是游戏,而是学问.但因为时下封建迷信东西亵渎了它.所以我觉得你若真想算命的话,"百度"是得不到答案的,因为那是学问,不是耍现在见得多的耍嘴皮子.
相信命运是自己创造的,"不要相信所有都是注定的一类鬼话"(名人语)
求项羽的生辰八字
汗了。。。仆人,你搞什么? 这个世道你就算找遍全世界的历史书恐怕都没有吧,除非你穿到那个年代去。。。
韩信为什么不搞三国鼎立?
一
“有些人认识到趋势依赖于条件并力图发现这些条件和明确地提出这些条件。趋势的存在是无可怀疑的,因此,尽量完善地解释趋势,是我们的艰巨任务。这就是尽可能精确地判明趋势持续所需要的条件。”(《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卡尔波普。华夏出版社,第102页)
秦朝灭亡,楚汉相争,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最为特殊的时期,自夏商周以来迄于今,还没有哪一个时间段有这种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既可以出现我们现在已知的历史事实——秦亡汉兴,但毋庸置疑,也已然存在着这种趋势——齐、楚、汉三国鼎立。
齐楚汉三国鼎立的关键点在齐,齐需要做的就是,拔汉旗易齐帜。或曰:这么简单吗?答曰:就是这么简单,除此而外,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了。
秦朝末年,群雄蜂起,尤其楚汉相争之际,是人性得到更加充分解放的时期。只有人性充分张扬,通过其所作所为才能够愈加清晰地看到命理基础(即八字)的全貌。下面,笔者将会从《易经》的一个分支——四柱学来论述这种可能性为什么恰如夜空的流星一闪而消逝在茫茫宇宙中。
二
太史公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此处司马迁明确指出,天下已经统一,却偏要在这个大环境中密谋造反,不是非常错误的吗?言外之意是,天下还没有统一的时候,蒯通苦口婆心奉劝的时候,你韩信干嘛了!
上天赋予韩信这个个体左右历史的机会,而韩信竟然没有把握住,所以他才付出了夷灭宗族的惨重代价。
《三命通会》记载有韩信的八字,由于来源不详,本文不予采用。
乾造:辛酉丁酉乙卯乙酉
大运:丙申乙未甲午癸巳壬辰
韩信、项羽、刘邦的八字均无从考证,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分析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他们的行为作出一个趋势判断。
韩信、项羽、刘邦三人,单就个人体力而言,十个韩信和十个刘邦联手与项羽格斗,恐怕未必是项羽的对手;若从借助众人的角度而言,韩信、项羽、刘邦三人各领一千或者一万人马对垒,十个项羽加上十个刘邦也未必是韩信的敌手;如果从笼络人心、结交朋友的角度而言,十个韩信和十个项羽交往的朋友,也不见得有刘邦一个人的朋友多。韩、项、刘三人各自拥有与生俱来的素质,这种素质不是后天学习可以得来的,而是天生的,也就是各人的八字就决定了的。
那么可见,韩信八字的特色是印星(印星包括正印和偏印),项羽八字的特点是财星(包括正财和偏财),刘邦八字的特点是比劫(包括比肩和劫财比劫即兄弟。关于兄弟的作用,可以参看拙文)。
先论刘邦,刘邦为人度量宏大、仗义疏财、喜好结交八方朋友,不喜欢读书学习,有一呼百应的能力。
证据如:
1、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G羹。刘邦父亲即将被杀,不仅不惊惧反而煽风点火,度量之大可见一斑。
2、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纪信带领二千名全副武装的女人前去投降项羽,从而为刘邦出逃争取了时间,后项羽将纪信烧死,就是有人愿意为刘邦两肋插刀。兄弟旺相之人,即使出尔反尔,别人也乐于相信他。
项羽八字的特色是财星,项羽应该是当时武功最高的一个人,而财星代表身体的活动能力,对财物的喜好程度。韩信评价项羽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好施小恩小惠,对于有功该赏者,即使把印信刻好也不忍心给人,这与刘邦截然相反。项羽的这些特点,恰好说明他财星旺比劫弱,比劫即兄弟,兄弟弱,即人缘差,不会用人。项羽中陈平反间计,怀疑最重要的谋士范增即是项羽八字比劫弱的有力证据。韩信、陈平、英布等人皆是项羽部下,项羽不会用人,所以他们才投奔刘邦。
韩信八字的特色是印星,如同项羽一样,韩信八字比劫亦弱,因此少有朋友和亲近之人。韩信被后世尊称为“兵仙”,我们不妨从“兵”入手找寻证据。
1、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禽夏说阏与。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刘邦第一次从韩信手中调兵,此次所调精兵,应该包括韩信攻打魏国带出的汉兵及韩信平定魏国、代国之后收编的魏兵和代兵,所以称为精兵。这支部队被刘邦征调,离开韩信。
2、此后,韩信与张耳又带领兵员数万前去攻打赵国,既然精兵被征调,想此时韩信所带之兵,老弱居多。然而,这种情况一丁点也没有影响韩信军队的战斗力,经过背水一战,竟然将赵国轻而易举的拿下。
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这一次,刘邦既夺兵权,又调精兵。
3、韩信再次率领老弱之兵,东去攻打齐国。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等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这是第三次从韩信手中调兵。
4、“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这一次韩信手中应该没有一兵一卒了。
一而再、再而三的夺兵权,韩信竟然毫无反应,这可真是符合他“兵仙”的称号,毕竟是“仙”嘛,兵权有没有无所谓,关键时刻,只要是活动着的人,皆可为兵。
5、韩信在破赵后有过一次答部将问,诸将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在韩信看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普通百姓一样可以打仗。“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报。”看看,关键时刻,监狱里的犯人、为官府服役的奴仆也可为兵。
所有这些证据足以说明,韩信八字中印星与日柱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印星旺相或者有气势,才能够使人看淡任何事,才能够有超然事外的素质,并不斤斤计较于某一件事。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还有一个,即: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八字学中,印星即代表母亲,正是由于印星有其独特性,所以才使得韩信有这种独特的葬母行为。
刘邦多次从韩信手中调兵,竟然没有一个将领对韩信表现出哪怕一点留恋,尤其刘邦大清早调换将领那一次,竟然无一人向韩信通报,这说明韩信不善于拉帮结派,亦即君子不党。
八字印旺比弱者,特立独行,性情孤傲。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此即明证。
韩信八字的另一个重大特点就是食神或者伤官。对于兵家来说,人其实就是工具,兵家所说的“用兵”,用者,使用也,用兵就是使用工具、使用器物。在八字学中,食伤(子孙)可以表征“兵丁”,韩信自谓带兵多多益善,恰好说明食伤(子孙)是其八字的一个特色。八字学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断语——食神制杀,英雄独压万人——用来说明食伤(子孙)的重要性,子孙还可以表示一个人的精思,创造力的强弱。韩信用兵多出奇计,其独创性可见一斑。
通过以上证据可以总结出,韩信八字的三大特色,印星旺,比劫弱,食伤有力。八字的这种特色,究竟会对韩信造成什么影响呢?
三
韩信平定齐国后,欲自立为齐王,可是他偏偏要上书刘邦索要一种毫无意义的封王形式。表面看来,这种做法让人无法理解,因为张良曾经对刘邦耳语说根本没有能力禁止韩信称王,如果不答应,或许会有变故发生。若结合韩信的八字来分析,印星旺相者,做事必定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假设韩信八字比劫有力,说不定他的部下早就将印信刻好,择良辰吉日,拜倒一片,山呼“齐王”了。然而韩信的八字或者说他的命运并不允许这种状况发生。
韩信平齐,项羽大恐,派遣武涉游说韩信。
1、“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戮力击秦。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合,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由此可见,武涉所言皆天下公事、大事,韩信所答皆个人私事、小事,在大是大非面前,韩信在方面的表现幼稚到可笑的程度,让我们后人禁不住替他捏一把汗。八字学认为,印星旺相者,往往异常执拗,子孙旺相者,个性强,往往注重个人的内心体验,韩信正是如此!武涉没有说服韩信,于是齐人蒯通接着前去劝说韩信。
2、“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韩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对曰:“愿少间。”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曰:“何谓也?”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沓,?现练缙稹5贝酥?保?窃谕銮囟?选=癯?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于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
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虑之。”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3、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后争张?、陈泽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于汉王。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于张?、陈泽。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已,亦误矣。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亨。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于句践也。此二人者,足以观矣。愿足下深虑之。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臣请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4、后数日,蒯通复说曰:“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毫?之小计,遗天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聋之指麾也’。此言贵能行之。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蒯通的这一番番肺腑之言,还有没说到的地方吗?或者说正是由于蒯通没有把当时的形势分析透彻,所以韩信有顾虑从而没有接受蒯通的意见?似乎真的没有了!真的没有了!!
笔者认为,这四大段游说之词,已经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道尽了韩信完全可以独立于刘邦之外的条件。
那为什么最终韩信还是迈出了他极度错误的合围项羽的一步?韩信的这一步,完完全全改变了历史!试问中国五千年历史有哪一个历史时刻让人这么惊心动魄?历史老人最多的时候是把决定权赋予众人,让他们投票决定历史进程,何曾把决定权赋予过一个个体的人?
四
韩信不能够从谏如流吗?试看,他平定赵国后曾经痛快地接受广武君李左车的意见,东伐齐国的上,又正确的采纳了蒯通的意见。这说明韩信并非是不能采纳别人意见的人啊!更何况同是蒯通的意见前次采纳后来拒绝,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韩信担忧刘邦部将曹参等不服从而哗变吗?在韩信军中,仍有曹参等刘邦旧将隶属韩信管辖。这个问题,下面这个证据足以回答: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樊哙对待刘邦不过如此而已吧!如果说这么对待刘邦是出于君臣之礼,那么樊哙如此对待韩信,却是一个个体的人对另一个个体的人出于内心深处的五体投地的佩服。同是樊哙,看看他对项羽的态度,“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曹参等刘邦旧将对韩信态度如何不得而知,但他们搞哗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此时,骑兵将领灌婴已经奉刘邦之命南下,游击于楚军后方。刘邦“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韩信果真贪图封地吗?如张良所说,自陈(今河南淮阳)以东直到海边的土地都给韩信,但是,这块土地总没有齐、燕、赵、代四国的面积大吧?由此可见,韩信断然不是贪图什么封地才出兵。
韩信出兵的外部条件只有一个,即刘邦再次到山穷水尽之际,一筹莫展之时。“汉五年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外部条件已然满足,那么韩信出兵的内部条件满足了吗?
用兵对于韩信来说,就是一种嗜好,就是生命的根本所在。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与刘邦有过一次对话。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此时,韩信仍旧率性同刘邦侃侃而谈,实属出于自然本真。这种时候,确实不应该谈论自己如何如何,更何况兵事是刘邦最为忌讳的话题。但韩信如果“顾左右而言他”,也许就不是韩信本人了吧?
早年,韩信喜好带刀剑,受胯下之辱时,就是因为身上所带刀剑惹的祸。屠中少年认为,我等拿刀是为了屠狗宰猪出于生计,想你韩信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却整天带刀剑在我们这里摇来晃去蹭吃蹭喝,简直是对我等辛苦劳动的侮辱啊!韩信受胯下之辱,也许确实是有原因的。
胯下之辱仍旧没有改变韩信带刀剑的嗜好,后来,韩信提着自己的“忍辱剑”参加了项梁的起义队伍。韩信嗜好刀剑、嗜好兵法、嗜好用兵,可见,用来表示人嗜好的那一神煞即八字之结穴处。韩信八字之穴在于——印星、子孙,此穴乃是韩信必然出兵的内部条件!
五
蒯通已经为韩信拟出了建国大纲,可以说,、经济、军事、外交、道义事事俱备,只欠韩信一念。要么“三国鼎立”,要么“助汉灭楚”,韩信念来念去,还是选择了后者。不得不说,韩信长于军事,却拙于。韩信如果接受蒯通的意见,下一步就必须施展自己的才干;如果不接受蒯通的意见,下一步自然就是要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易经文言乾》说:“水流湿,火就燥。”但我们能否说“水流燥,火就湿”呢?显然不可以。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历史事实;韩信成也军事,败也军事,才是自然本真。
韩信八字是确定不移的,如果让他接受蒯通的意见搞“三国鼎立”,那势必要改变一下韩信的八字,使兄弟(即比劫)的力量更强大一些,或者换句话说,使他的才干更强大一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不妨将韩信出兵时的自然环境叙说一下。
秦朝历法以亥月为首,楚汉相争之时,因循秦历,仍旧以亥月为首。
公元前203年戊戌,亦即汉四年,此年的十二个月分别是: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
公元前202年己亥,即汉五年,此年的月份排列是: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韩信“念来念去”的时间点应该在己亥年癸亥、甲子、乙丑三月,正值隆冬季节。韩信决定出兵合围项羽的那个冬天的某一日,“三国鼎立”局面彻底消失在了中国历史的时空中!
韩信出兵,表面看来是人为因素,而更进一步看,却是一个自然过程。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这句话究竟是正确的吗?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可是,同椿子也要说:“天何尝不言哉?四柱八字,显符示命,天何尝不言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