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财富是修来的,佛说财富因果
财富与修行
修行的五步:
儒家~修仁义道德
佛家~修智心
道家~修天地运行法则
法家~修治国方略
兵家~修战术技法
先修儒,再修法,不修仁义道德,先修治国方略,就容易变强权,无法安抚人心。
人体的三个层次:
外在:表皮
内在:经络循环
内内在:心之力
心之力解决不好,无法让精力释放,精力释放后,经络疏通,人体外在表象向好。
逐利是畸形
钱不过是生命中要解决问题中的一个,而且不算是最大问题,心智修炼,身体保护,活出爱,家庭关系都很重要。
我们走时,让这颗心比来时更圆融一些,更加具足一些就够了。
福报回流
福报回流,存在于意向世界里,我们做的善事,种的善因,都会由对方感恩的一个“起心动念”回流给我们,这是真正的原因。
为什么修养是财富
难得。。。然后会受益终身因为你的修养是用钱买不到的关于财富与修养的关系,中外许多学者都有着高度一致的论断。
春秋初期的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说:一个首先要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懂礼貌,知道德。三百多年后,孟子也说“民无恒产,斯无恒心,既无恒心,放僻邪侈,救死不赡,奚暇礼义”,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个人修养需要建立在物质财富的基础上。这些观点在西方也得到了相应的认同,从马克思的“物质决定意识”论和马斯洛的“人的五个层次需求”论出发都能推出与之吻合的结论。
正因为如此,我常常在对一些同胞>“怪异”行为表示惊叹之余,也常常对其给予“充分的”谅解。平日里,排队叫人搕一下,或者上车叫人推了一下,如果没有造成明显损伤的话,一般也就“无为而治”了。因为,我始终认为,毕竟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人的修养还不是“太高”!
面相看你财富从何而来?
关于财运,人们最关心的不外三个方面:其一,就是自己的财富值的大小;其二,自己赚钱的机遇期在何时;其三,就是钱财的来路在哪儿。
具体财富从何而来?有人说,自己勤劳打拼,终究能够发达致富;有人说来自于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我聪明好学,有了真本事,咋不能赚到钱?我的回答是,你说的或许是对的。但是,没有说到点子上。你不见世人真正懒惰有几人,辛苦劳累遍天下,又有几人终究富?聪明能干之人何其多,真有几人富长久?
用佛家的观点来说,钱财,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自己的福报。所谓,财与福合。有福之人,财不多,但能享用;无福之人,财再多,自身也享用不了。你一生能够多大的福报,财富当然就有多大;财富的来源,就是你累世修来的福德成就的方面。它们会印刻在你身上,体现在自己的面相上,就是某处生机勃勃,气势充盈,甚至是完美无缺。下面我们就从面相观察你的财富具体来自何处?
1、勤劳致富求财本就不易,故要劳心劳力,辛苦奔波。从面相上来说,当一个人色黄血枯,土星不旺,则更是如此。不过,若得兄弟宫(两眉)厚实,汇聚而能接近天仓之位,虽然是赚得一个是一个,未来也会有不俗的效果。尤其是双眉血色强劲,双眼无浑无散,不出三年机遇即来,只是不可贪图冒进,其财虽从劳苦中来,却也带手艺,尤其是眉长之人,坚实的技能就是得财富强弱的关键。如果其人,骨坚肉实,气势强劲,嘴部有力,这种人能力手段都出众,如配得鼻梁挺直,人中上窄下宽,自然可以通过能力发挥,勤劳致富;不仅财运旺盛,而且家业积累,终究显达。
2、投资生财面相的两侧直至额角,有淡红明亮血色上升,尤其是额上明显,主其人用钱赚钱,通过资本运作中得财。如果,山根不缺,鼻准犹如完卵,则一生中,不仅投资门路不断而且具有保障。但若眉头散乱,鼻上血色差,则有钱也难以到手,现实中就是资金回笼不易,横生枝节事端,根据程度不同还会有所损失,达不到预期目的。甚至遭遇投资失败。
3、进禄得财如果,其人由印堂直入发际,血色光洁明亮,则得职务、职位提升,工资,奖金,业务提成的明显进步。但若印堂生纹,额上生斑,则多受阻碍,成则缓慢,属于自己亦努力不够,也不懂得积极争取。
4、意外之财如果,其人鼻翼及鼻两侧丰满有收,此处光亮润泽,则易得偏财,或者横财。比如:、、回扣丰富,灰色收入不错;若此处生出红痣,或眉生突然生出红痣,则易中大奖,大多数中大奖的人,都是鼻两侧至双颧血色光泽旺盛。但如遇唇不包齿,得了偏财也会很快散出去;若果,眉眼下垂,得偏财反而生灾。
5、资产增值如果其人人中左右的仙库宽阔、丰厚,如果没有明显破败,主其人中晚年可以拥有地产及房产;眼盖位置下方,为田宅宫,此位置的宽窄以放一只手指为好,如超过一只手指,代表宽,田宅位高,可以住大屋,利于置业买楼,可以从房地产增值中致富。如果田宅与地库丰满,尤其是眉下田宅宫,配得双目清秀,则不仅能多方投资置产,产业越聚越大;而且家运旺盛,产业得财。若果耳垂大而朝口而生,则三代不亏。
6、六亲馈赠面相上,前额左右眉毛的上方为天仓,表示祖业多少。如果其人,天仓丰满,没有破损,则标志着祖上余下很多财富。故此,富为祖产。如果其人,再又额头饱满,气色明润,则一定具有招福生财的力量,则其人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祖产,而且可以通过它们创造更多的财富。如果,其人肌肤润泽,印堂宽阔,五官不脱,耳带城廓,主生活清闲稳定,也是极容易得到祖产,甚至婚嫁之财,一生财产享受不尽。
7、福运得财面相上,左右额角为迁移宫,眉棱骨上方泽为福堂。如果其人此处,丰隆宽厚,则会因为福德所致,能聚四方财,而且可在很远的地方成就财名。
8、名声得财面相上,双眼虽不是直接管财;但是,面相上眼睛太重要了,大体占面相权重的50%。故此,一个人眼相不好,几乎就谈不上富贵。因为,眼睛代表一个人的眼界、智慧、心术。眼相最为关键的是,要眼明、眼正。当一个人眼睛明朗,眼色正定有力,只要没有歪邪或黑点及痣破,其人内心一定方正,属于福慧双全之人,主其人定然可以大体在30-40岁名利双收。
9、交际致富面相上,鼻宫为财帛宫,需要兰台和廷尉卫护。但是,兰台和廷尉,互有分工,一个管进,一个管出,相互流通。左边鼻孔为兰台,右边鼻孔为廷尉。兰台主内,廷尉主外。因此,如果一个人廷尉部位收而不露,丰满润泽,则说明其人能够通过社交而获得财富。同时,下巴下颔则为地库。如果一个人地库丰隆,表示受人爱戴,能得众人恭敬之财;并有子女孝敬之财。如果其人,再又下巴方圆宽厚,左右腮颊成犄角之势,子女亦会致富。
10、积累致富面相上有“问富在鼻”的说法,因为鼻子是一人的“财帛宫”。鼻之准头为土星,有土可生财,土这个五行在术数上称为“库”。分金木水火四库,均主财。故此,一个人财运好不好,鼻子的准头及鼻翼位是否得气、得势、得色,则很是关键。
鼻子配合双颧有势,口角向上,是其基本条件。如果再能唇齿相照,则上吉之相;或者准头有肉,代表心善,好阴德招吉果;鼻直则有财名,肉对正司空(额中位)平满,互相呼应,必有财有名,而且成名于年轻时代。
佛教的财富观之二:财富与道德、修行
转自:济群
二、财富与道德、修行
对于佛教徒来说,如何将学佛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或许很多人都曾面临过这样的困扰。在多年弘法过程中,常常有信众就类似问题前来请教。我觉得,作为学佛的人,首先要澄清两个观念:一是追求财富和道德是否对立?二是追求财富和修行是否对立?
1.追求财富与道德是否对立
在传统的儒家哲学中,往往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很少谈及利益。至少在表面上,大多数人都耻于言利,似乎金钱就是庸俗的代名词。应当看到,尽管君子固穷的清贫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但落实到生活中,仍不乏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因为利益是如此地实际而富有魅力,使人很难抵挡它的诱惑。
而西方人本思想则肯定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只要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对利益的追求就是道德的。正如思想家狄德罗所说的那样:“一切人类社会的经济都依赖一普遍而又单纯的原则:我愿意幸福,但是我和别人一起生活,他们和我一样,也愿意幸福;让我们寻求使自己同时也使别人幸福、至少不能妨碍别人幸福的方法。”
佛教所说的善,也就是道德内涵,同样是结合利益来说明的。《成唯识论》卷五曰:“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就自身而言,善行不仅对现世有益,更能惠及未来生命;就自他双方而言,善行不仅能使自己获利,同时也能利益社会大众。相反,如果只顾眼前利益而无视法律的存在,只顾个人利益而不管他人的死活,这种行为不仅和道德相冲突,从究竟意义而言,和利益也是根本对立的。佛教有这样一首偈:“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生活中,非法行为往往也能给人们带来眼前利益,或许有些无知者会感到羡慕,但真正有智慧的人却不会为之动心。因为通过非法行为得到的利益只是暂时的,这种风光决不会长久。
作为在家居士来说,我们的行为首先要符合法律规范,同时还要符合戒律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利益。无论经商还是为人,信誉都是极为关键的,用现在的话说,信誉就是品牌,就是无形的资产。信誉从哪里来?就是从道德行为而来。在激烈的商战中,能够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都是那些拥有良好信誉的企业。而唯利是图的投机者,必然会落得“害人终害己”的下场。
因此,追求财富和道德并不是矛盾的。如果说道德是追求利益所应遵循的准则,那么,利益就是道德行为带来的果实和收获。
2.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对立
很多人学佛后觉得世俗生活毫无意义,而从事世俗劳作更是在浪费生命。这也使得社会对佛教形成了诸多误解,以为学佛是消极厌世的表现,是对人生责任的逃避。学佛和追求财富真的不可兼得吗?
佛教将正当的谋生手段称为正命,反之即为邪命。假如我们放纵自己的欲望,非法求财,损人利己,这样的行为和修行自然是对立的。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学佛的同时还在继续造作恶业,以为只要拿出部分钱财布施或供养三宝,就可以抵消自己的罪孽,可以从中获得心理平衡。其实那只是他们的自我安慰而已。我们要知道,布施和供养虽然会给我们带来福报,但并不能因此抵消恶业,更无法改变生命中累积的烦恼习气。所以我们在选择职业之时,必须符合法律与戒律的双重规范,用正当的手段谋取财富,这和修行并不是对立的。
同时,我们在工作中一样可以修行。《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法华经》也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这都说明了工作与修行的统一。在我们的观念中,往往将修行理解为念佛、拜佛和打坐、诵经。事实上,那仅是狭义的、形式上的修行,“修行”二字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所谓修行,即对行为的修正。我们的行为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意业,即思想的行为;一是身业,即身体的行为;一是语业,即语言的行为。凡夫无始以来被无明所蔽,身口意不断造作不善之业。修行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来改造自己,从思想上摆脱贪嗔痴烦恼,从行为上不再造作杀盗淫妄诸业,进而能以无常见、无我见、无自性空性见,了知一切有为事相皆如梦幻泡影。所以说,时时保持正念,就是最好的修行。具备了这样的前提,所谓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待续)
佛法怎么修财富
布施得大财。这个布施就相当于长线投资,且无风险高回报佛家讲:“万事皆有因果,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你要想得财富,你就修财布施,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正法。想种种方法去赚钱,搞股票是,那是把别人的财富取为己有,那就不义之财,不是你正当手段得来的。
不义之财,不可取得,决定没有好的果报。真正财富从哪儿来?财布施,愈施愈多。在家同修你只要财布施,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都赚钱,为什么?你命里头有财;
别人做你这个行业不赚钱,他命里头没有财;你做就会赚钱,道理在此地。
佛说如何得财富?
现在世间人迷于物欲,迷得很深,迷得很重,这是所有一切天灾人祸的根源;解救的方法是帮助他觉悟。你帮助他觉悟,你跟他讲经说法他不听,他说天天学经教,这个东西不能发财,他的目的在发财,他的目的在升官。我学这个东西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他排斥、他拒绝。其实怎么样?他搞错了,真正学这个东西,确实能帮助你发财、帮助你升官。 怎么知道?你去念《了凡四训》你就知道。袁了凡接受云谷禅师的教诲,改造命运,升官发财。他不是出家人,他在家,不但升官发财,还延长寿命。不仅如此,他命里头没有儿子,学习这个法门他得了好儿子。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求财富得财富,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求作佛都能成佛,这是最难的,世间功名富贵小意思,哪有求不到的道理! 他为什么会求得到?他懂得因果。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果报!果必有因。佛不,你知道果报之因。你修因,当然你果报现前,升官有升官的因,发财有发财的因。发财的因是什么?佛教菩萨无量法门总结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布施里面有三种,有财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要是把布施详细说明,那就是全部的《大藏经》。 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说的什么?就是说的布施。这个三大类:财布施得财富,愈施愈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世出世间法就是一个大的因缘果报。九法界众生离不开这个范围,诸佛如来教化众生也离不开这个原理原则。所以佛门才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想发财,你不修因,你财从哪来? 我们看到现前社会上有很多发财的人,拥有很多的财富,我们很清楚,过去生中修的因,这一生得果报,命里头有财!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那是缘;因有缘,果报就现前了。命里有财,什么事情不干,天天坐在那地方,那发不了财,为什么?有因没有缘。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缘!自自然然他就发起来了。如果你没有种因,再好的缘遇到了,你也发不了财,你没有这个果报。 这个因好比是种子,我们用植物来作比喻,缘是土壤、水分、肥料、阳光,这都是缘。你有好的种子种在土地上,土地很肥,它有肥料,水分、阳光充足,这个种子自然就生长,它会开花结果。如果你缘具足,我有土地,这个土地有水分,肥料都很好,阳光都很充足,你没有种子,这个土地长不出东西出来。你有种子,你没有土地,你这个种子放在茶杯里头,放一百年它也不会长出来。像这个桃,这个桃核你把它放在茶杯里头,放一百年,它也不会长成桃树,它不会结果。所以种子、因跟缘结合它就现行了,才会开花结果。 佛给我们讲了,布施是种子。财布施,那你有财的种子,你命里头有财;法布施,你命里头有智慧,有智慧你要读书,你要求学,读书求学那是缘,你智慧开了,智慧能起作用,成就自己,成就众生;无畏布施果报得健康长寿。《法华经》上讲得好,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经上讲了十条,这个是宇宙之间的大道理。如果我们真的明白、搞清楚,不再怀疑了,对这个起了信心,改造自己的命运不难,人人都能办得到。可以改造自己命运,可以改造你家庭命运,可以改造社会命运,可以改造国家命运,可以改造整个世界命运,哪有办不到的事情!办不到是你不晓得这个道理,你不知道这个方法,你对于这些理论方法没有信心,那就是一筹莫展。 末后这两句说得好,‘于一切处庄严中,皆由诸佛能演说’。佛对于众生的恩德,就在这一句能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佛的福报,佛的智慧,佛的健康长寿,真的做出来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要肯学,你不学怎么行?只要你肯学,只要你肯修;学是求解、求智慧、求知识,修是把自己过去所有一切错误修正过来。我们对于宇宙人生错误的想法,譬如今天有人想发财,想许许多多发财的方法,错了,你所想的是什么?全是缘。像种树,种果树一样,你想什么?我这个土地要好,土地肥沃,我这里水分好、充足,阳光好,我一切照顾周到,但是怎么样?没有作物的种子,费了多少功夫,到最后你这块土地上长不出东西出来。没有稻种它怎么能长出稻出来,没有瓜种长不出瓜来,没有桃种长不出桃树,没有种子!这就是什么?你的想法错误了。你想发财,你必须要修发财的因,因是财布施,对于财很吝啬不能够施舍,你不种因,你希求果报,这个错误。 我们在佛法里面懂得这些道理,知道这些方法,我想得财富,我怎么做?修财布施。我今天没有财,我有一块钱,我布施一块钱;我有两块钱,我布施两块钱,这就是在修,诚心诚意的修,你的心愿是圆满的,你的因就是圆满的。我的财富只有这么多,我统统都拿来做好事、做善事去了,你的功德是百分之百,你那个因是百分之百;有亿万财产的人拿出十万、百万,那是他的九牛一毛。他要跟一个穷人两个相比的话,穷人修的福是百分之百,他修的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他得的果报少,穷人得的果报多、圆满,这个才合道理。老天不负苦心人,才公平。否则的话,修福只有有钱的人能修福,穷人就不能修福,这就太不公平了,那就不合乎天理了。天理是公平的。所以修究竟圆满的福报,究竟圆满的智慧,人人都有分。问题是你懂不懂这个道理?你会不会修?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教的财富观
财富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资粮。佛教的各种经论中,都有关于财富的论述。
一、佛陀对财富的看法
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佛教认为钱财是必须的,不仅是维持生活的需要,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依靠自己正当的劳动获得的财富是佛教所鼓励的。佛陀在世时,有很多大富长者都受到佛陀的称赞。这些大富长者有钱财但不吝啬,他们用这些钱财供养三宝。比如,须达长者布施精舍、毘舍怯四事供养,此时的钱财是善的,拥有财富者是值得鼓励的。
佛教认为,钱财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处心积虑地储存钱财,或是贪求不义之财。否则,都会给自己带来祸患。佛陀住世时曾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为五家所共有:一为火烧,二为水漂,三为国王官吏所巧取豪夺,四为强盗土匪所劫夺,五为不肖子孙挥霍殆尽。如果一个人广生只知道集聚财富,悭吝不舍,甚至还谋取不义之财,则财富就会是恶的,有时还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有这样一则佛教故事:
佛陀在世时,每天实行乞食生活,阿难是佛的随身侍者。一次,佛和阿难又去乞食了。走到一条水沟旁时,佛忽回头对阿难说:「阿难!毒蛇!」阿难上去一看,就说:「毒蛇!世尊!」他们就走过去了。
那时,有父子两人在田间劳作,听说有毒蛇,就跑过来看。不看也罢,一看,两人有说不出的欢喜。哪里有毒蛇!沟旁土里所露出的,是—坛黄金。于是父子俩欢天喜地的把黄金搬回家去了。
回家后,父子俩取—块去金铺里兑换。金铺见他们是穷人,心里起了怀疑,暗暗的去报告了官府。一会儿,官府便把父子俩捉去了。再到家里去搜,剩下的黄金也一起查了出来。
当时是波斯匿王时代,法律上说:凡藏于地下的,都归国王所有。这父子两人,就以这个罪名而被判死刑。在刑场上,父亲忽然想起了什么,对儿子说:「阿难!毒蛇!」儿子一想,比丘说的真不错,我们是为黄金毒蛇所害而死的,也就望着父亲说:「毒蛇!世尊!」监斩的是一位佛弟子,听了他们的话,觉得稀奇,就去报告波斯匿王。国王听了,便问他们父子这两句话的由来,于是他们把早上在田间遇到的事情说了。
国王知道这是佛与阿难说的,对他们说:「这是佛的开示,现在你们信不信佛的话呢?」父子回答说:「真是毒蛇,害得我们丧生失命,怎么还不信呢!」波斯匿王因他们信佛,就把他们开释了。
这个故事说明,贪图不义之财,会使人堕落,作恶,乃至丧失生命。
佛教认为,对于自己手中的财富,如果应用得当,对人对己都是有利的。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都需要钱财来维持,很多大众公益事业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办成。我们如果能够将自己多余的钱财用在造福大众的事业上,用在修学的慧命上,则钱财就不是毒蛇,而是净财。如果我们能用净财利益他人,改善别人的生活,增加别人的快乐。用福报再增福报,自利利他。通过这种方式,将钱财运用在正确的地方,则钱财就不再是毒蛇,而是菩萨道上的助缘。
二、获得财富的方法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财富,但要掌握获得财富的正确方法。佛经中对于获得财富的方法有详细的论述。
佛陀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应当首先学会一门技艺作为谋生之本。佛陀在《善生经》中告诫善生言:「先当习技艺,然后获财物。」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也说:「始学工巧业,方便积财物。……」
掌握一门技术,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特长。有了技术,就能够靠所掌握的技术来创造财富,维持家庭生活的正常运转,获得教育子女所必需的支出。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有一定的谋生之道,即使拥有福报,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技能才能得以实现。
佛陀还主张一个人应当以正当的职业,以合法的手段来获取财富。所谓正当的职业,就是所从事的职业既不违反国法,也不违反佛法。佛陀在八正道中,明确提出「正命」的要求。所谓「正命」就是从事正当的职业。佛陀要求佛子在从事正命生活时,不能触犯五戒,也不能促使他人犯五戒。
对于佛弟子所可从事的职业,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说:
营生之业者,种田行商贾,
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
方便修众具,安乐以存世。
如是修善业,黠慧以求财,
财宝随顺生,如众流归海。
如是财饶益,如蜂集众味,
昼夜财增长,犹如蚁积堆。
在这段偈颂中,佛陀告诉佛弟子,可以从事种田、经商、放牧、租房,以及建造房屋和家具出售等职业。从事这些正当的职业,再配以聪明的头脑和辛勤的劳动,则财富自会与日俱增。
佛陀反对佛弟子以非法的手段获取利益。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说: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佛陀告诫从事经商的弟子,如果受持了戒律,而不按照国家法律的要求交纳国税,或者偷税漏税,将应当交纳的国税据为已有,都属于犯戒,将会堕落。
有些职业,不—定是国法所禁的,但依据佛法,却是一种不正当的职业,佛教也是禁止的。比如从事杀、盗、婬、妄、酒等以解决生活的职业。如屠宰、渔猎,或被雇负责杀人,或制造杀生的器具等,便是与杀有关的非法职业。又如专门从事偷盗或提供卖婬处所,出售婬秽书画。或者以妄言为业,或是从事酿酒,开设酒吧等,都是佛弟子不能从事的职业。
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教信徒所从事的职业也逐渐发生变化。中国的寺院也从唐代百丈禅师所提倡的农禅并重转变为农工商并行的方式。现代佛教界获取财富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比如,房租田佃、餐饮素食、佛经流通、参观门票、经忏佛事等各种不同的方式。
三、财富的分配
佛教还告诫人们要善于合理分配财富,以发挥财富的最大作用。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说:
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
佛陀认为在家佛教信徒,应当先学会通达世事,然后如法获得财富。对于自己通过辛苦劳动所得到的财富,应当分作四分来使用:一分用来供养父母妻子的家庭生活;二分用作生产事业的周转资金,以产生更多的财富;还有—分应当积蓄起来,作为不时之需。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财富分配方式。经云:
始学工巧业,方便集财物,
彼得财物已,当应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
余一分藏密,以济于贫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则将财富分为三份来支配。经中说:「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需;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除了将财富作为自用之外,佛陀认为应当将财富布施给贫穷孤独的人,是修福的最好方法。还可将一些财富用于救济自己的亲朋好友,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佛教还特别提倡将多余的钱财用来布施需要帮助的人。如《优婆塞戒经·般若波罗蜜品》中说:「能善求财,得已能护,用以道理,如法惠施。」《杂阿含经》说:「居亲眷属中,嫖显若牛王,各随其所应,分财施饮食,寿尽而命终,当升天受乐!」
佛教认为,将多余的财富作布施供养,不仅利益他人,也是给自己和众生种福田。佛教认为布施供养有三种福田:
「一恩田」,对于父母、师长、和尚、阿阉梨等,于己有恩德之人,能知恩、感恩、报恩,可生福德,如田地之能滋生长养谷物,故称「恩田」。
「二敬田」,对于佛、法、僧三宝恭敬供养,由恭敬而生无量之福,如田生谷物,故称「敬田」。
「三悲田」,以悲愍之心救助贫困,则能得无量之福。因此,有财富要布施供养,种三种福田,福报则生生世世永远享之不尽。纵然世界毁灭了,福报也不会毁灭。诸佛菩萨福报之大不可思议,原因就在此。
四、财富的经营
财富作为身外之物是变化无常的,如果不懂得经营管理,就会减少乃至失去。因此,佛教将经营财富作为保持财富的重要方式来加以强调。在经营财富上,佛陀告诫信徒应当守护财富。如《杂阿含经》中说:
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不分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不善守护。
佛陀认为,自己辛勤劳动所得的果实,应当好好加以守护。不使财物因为各种外在的原因而失去。
佛陀告诉佛子,对钱财的使用应当不要过于悭吝,被讥为饿死狗、守财奴;又要量人为出,不可过分耗费,而致家庭经济日渐困难。不但平常费用,要有节度,就是供养三宝,也—样的要量人为出。虽然信心恳切,乐意施舍,如由此而引起家庭经济的困窘,也会发生障碍的。《杂阿含经》中说:
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钵昙花,无有种子,愚痴食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旁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人等出。
佛陀还告诉佛子,为了经营好自己的财富,还要防止「六损财业」的危害。佛陀在《善生经》中告诉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惰,是为六损财业。」
佛陀认为,一若沉迷于以上六种行为,不仅会使自己的财富遭受严重损失,而且还会造成生病、斗争、恶名流布、人不敬信、家庭失和等损害。
佛陀为了让人明了「六损财业」的危害,还分别就以上六种损财行为作了详细的解说。比如,佛在论述博戏六失中说:「善生,博戏有六失,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善生,是为博戏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博戏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佛陀认为,「六损财业」无论对一个人的财富和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损害,所以佛陀特意告诉善生,一定要远离「六损财业」,避免辛苦得来的财富损失。
佛教的这些财富观,不但对过去时代有积极意义,对我们现代人正确地获得财富、分配财富、经营财富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