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嫁娶之礼是长幼有序的,古代嫁娶的六礼
古代结婚的礼节是什么?
古代汉族婚俗
三成事:
应亲与求亲: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后,便由父母张罗求个好亲。首先找媒人,找好媒人后,介绍家里情况,自己要求的目标,给媒人媒礼,展示自己聘财等物。媒人便去到相应的家去说 介绍男方家怎样。若女方父母同意后,可由男方到女方家或女方到男方家去相亲(古代男子女子并不能亲自去 只能由其父母代劳)由双方父母谈话介绍两家情况 男女双方条件等 若双方同意 便会互赠订婚信物 如玉配 等等 或者 若女方同意, 女方便会给男方送上一盏茶 男方认为可以的话喝茶后即在桌上放上“茶钱”(多少不限,但须双数)喝过茶。 就算答应婚事了
订亲:
问名;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双方便会互赠庚帖,上写着二人的名字 生辰八字 年龄 等,作订亲的凭据。
纳吉:定亲后,男方选定黄道吉日来过大礼,过几天后正式行礼
过大礼: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在吉日那天,男方送聘礼,聘钗,婚书到女家求婚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妇将婚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妇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嫁妆):女方要准备嫁妆在婚礼那天带过去。嫁妆是女方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嫁妆包括 铜镜 各种饰物 金钱财宝等
(婚前):男方祭祖-出门迎娶新娘之前,要先祭拜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女子则在上较前由母亲为其梳洗打扮好 盖上红盖头
成礼:
迎亲: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迎亲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离开新娘家前,新郎新娘分别向父母 岳父母叩拜道别。大花轿。六人 八人 十二人抬为佳 新娘到男方家后,由新郎家女眷亲自打开轿门请下新娘 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也多为女性)将一打成同心结的红绳带交给新郎新娘 二人之间互牵着红绳走进礼堂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着门面,新娘一定要从门槛上跨过去。并由女童手持铜镜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圆满
拜堂:婚礼的正式部分。在堂前,由仪宾主持 新郎新娘站列 拜天地,父母;夫妻对拜,乐起,礼成
礼后: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一同拜见公婆,新郎也要将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新娘 然后 新郎新娘向长辈奉茶,第三日,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为了这家人,婚礼正式结束。
婚后 新郎还要准备谢媒人的钱 叫做谢媒礼 也可以闹媒人等 表示感谢
古代婚礼叫做“小登科” 因此男女的结婚礼服要喜庆 庄重多为大红色礼服 男子打扮的庄重 正式 通常在身上披一条红绸巾或戴大红花 新娘着红色吉服 上绣吉祥凤鸾的图案 将头发盘起来 也就是俗称的‘上头’ 化上妆 头戴凤冠.
中国原始结婚习俗
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是中国传统婚俗中较特别的部份,以下是这方面的简介。
三书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徵信(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 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
「六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里缔造婚姻关系的六个步骤,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纳采
「纳采」为六礼之首,男方属意女方时,男家向女家求婚,延请媒人做媒,女家同意後,再收纳男家送来的订婚礼物,谓之纳采,今称「提亲」。古时纳采礼物用「雁」,这有四个基本含义;一是取阴阳往来,妇人从夫之义。二是不失时、不失节。三是嫁娶长幼有序,不相夸越。四是用雁在当时还有比喻其从一而终、不在醮之义,这是为了强化社会需求,或时刻提醒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观念。在今时今日,男家是用生面,肉包盒担到女家,女家则需回以纱巾、糖、荖、绸巾、花肚等物。
问名
「问名」即男方探问女子的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问名的目的有二:防止同姓近亲婚姻;利用问名得来的生辰年月日,占卜当事人的婚姻是否适宜。
纳吉
「纳吉」即问名,若卜得吉兆,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男方使遣媒婆致赠薄礼到女家,告知女家议婚可以继续进行,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过文定」为「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
纳徵
「纳徵」即正式送聘礼,男方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到女家,谓之纳徵,今称「过大礼」。
在对偶婚制时期,聘礼的性质是新郎以赠物表示对女方的好意或尊敬,以此证实自己有维持妻子的能力。另外,聘礼表现出男子能担任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标志,这反映出私有制社会里以及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财富和权力在女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而这种以表达男子维系家庭能力的风俗到现时的阶级社会并没有骤然消失。
男订过礼
礼金 价钱丰俭由人
礼饼 一担(一百斤)
海味 分四式,六式,或八式,款式与数量视经济情况而定。通常每款分做两包,不论多少斤。发菜是不可缺少,其他的有:鲍鱼、蚝豉、元贝、冬菇、虾米、鱿鱼、海参、鱼翅及鱼肚等等。
三牲 鸡两对(两雄两雌,如父母不全,则一对已足),猪肉三至五斤起双飞(即一片相连开二)。
鱼 大鱼或鲮鱼,取其腥(声)气。
椰子 两对(如父母不全,则一对已足),取其有椰有子。
酒 洋酒或米酒共四支。
四京果 龙眼乾、品枝乾、合桃乾即连壳花生。
生果 取生生猛猛之意。
茶叶、芝麻 因种植茶叶必须用种子,故常以茶叶为礼物,即祝愿种植不移之子,亦暗喻好一经缔结婚约,便要守信不渝,绝无反悔,亦即所谓「油麻茶礼」。
帖盒(礼金盒) 内有莲子、百合、青缕、扁柏、槟椰两对、芝麻、红豆、绿豆、红枣、合桃乾、龙眼乾,还有红豆绳、利是、聘金、饰金、以及龙凤烛一双及对联一幅。
备注:所有礼金、礼饼及礼品均需双数,取好是成双之意。
女家回礼
女方回礼,必须具备茶叶及生果,其他还有莲藕、芋头、石榴、各一对;贺维巾;长裤(长命富贵);皮带、银包(内置利是)及鞋一双(意同偕到老);扁柏、姜;回聘金、茶煎堆、松糕大发、槟椰受一个,余数全回给男家(指一郎到尾)。
备注:切不可送手帕,泛指分手之意。
「请期」即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确定了娶亲吉日後,即派人告知女家,徵求女家的意见,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为六礼最後一道程序,即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亲迎」意义有二:男子亲自去女家迎接亲娘,表现对女子的尊重;表现出男子要求从夫居的强烈愿望。
古时,人们对亲迎十分重视,若不通过亲迎之礼而成亲,则被认为不合礼制,会受到世人讥讽。在当时,亲迎被看成夫妻关系是否完全确立的依据。凡未亲迎而夫死,女可以改嫁。然而一但举行了亲迎後而夫死,按礼俗规定,新娘就只能认命而从一而终了。
古代婚礼流程:
上文曾提及到「亲迎」是婚礼中最後一个程序,但也是婚礼当日的第一个过程。由於古人讲求礼节仪式,故婚礼的过程也颇为复杂。当中包括花轿迎亲、拜堂、宴宾、闹洞房、合卺、结发及洞房。以下便逐一解释。
花轿迎亲:
花轿
迎亲这一天,男家依据女家路程远近,在上午或下午过礼。过礼之时,由一个可靠的人和媒人率领,将礼物分别由四架抬盒和人挑箩筐送到女家。过礼的队伍,大锣大鼓,浩浩荡荡,牵著色旗帜,抬著花轿,到女方的家中。迎新队伍到後,经过一连串的礼节之後,由新娘的哥哥背她上轿,然後把轿门关好,吹鼓手们一阵吹呼,「升轿」奔男家而去。
拜堂:
到达男家後,随即举行拜堂仪式。拜堂又称为「拜天地」,它近似於古代庙见之礼。不过,庙见是对宗庙的先人灵位行礼,而拜堂则主要是对现世的长辈行礼叩拜。从拜的范围来看,由於家庭大小及尊亲多寡不一,所以以事先均请一位熟悉宗族及戚辈的人开列程序单。同时再请一位赞礼人喝名受拜。由赞礼人发号令: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夫妻交拜。接著,在赞礼人引导下,新人逐次揖拜男家尊长,再拜宾朋。其实,拜堂的目的是取得神灵祖灵和现世尊亲长辈及邻里乡亲对婚姻的认可,从而有利於巩固家族制度。
宴宾:
拜堂完毕,主人家便会举行婚宴款待亲朋戚友。在古代,婚礼筵宴是非堂隆重的事情。举行婚礼当天,主人家预备好一顿丰富的晚餐,当中包括鸡、猪、鱼、肉和酒等。富贵人家中还有鱼翅,火腿等上等佳肴。但一些畜生在宴客之前,会先供奉祖灵。因此,我们说婚宴其实也是一种仪式。
闹洞房:
经过一整天的祭祀仪式及婚宴後,新婚的夫妇多么想安静下来,沐浴著他们的新婚喜悦。可是,他们还要受到闹洞房风俗的浸染。在花烛之夜,姑娘和小伙子们闯入洞房或在洞房外闹腾,使新婚夫妇无法安寝。据说,闹洞房之风俗,意义颇深。从前新郎新娘在洞房里第一次见面,通过闹房的种种逗乐,使这对刚认识的夫妇,彼此丢掉羞涩,愉快地开始新的家庭生活,使新娘马上适应这陌生的家庭,也同时丢掉新婚之夜的恐惧与不安。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怎么样的
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使皇帝也只是有一个老婆,但那个时候的内容只要有条件,可以娶很多个老婆,但那叫妾,不能称妻。妾下面还有通房丫头。只有办了手续的通房丫头才能称妾。如《红楼梦》里的赵姨娘。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人类社会的三大生产中,婚姻是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实体。由于人类自身生产使人类的生命得到延续,从而形成各种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心理和礼俗。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从事于生产资料和生活日用品的生产,其中一些产品则成为文化的物化成果;而人类精神生产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又作为精神文化反作用于物质生产和人类的自身生产。
正是由于婚姻在上述三大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被称为“婚姻大事”。中国封建伦理道德把婚姻当做人际关系的开端。《易·系辞》:“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自然界由阴、阳二气交感所产生,人类是由男女交接而产生。纳西族东巴经象形文字中有关于人类自然产生的观念,与《易·系辞》的说法相近。在天地之间产生气,气变成蛙,蛙变为人类(男人由天上生,女人由地上生,天地产生人类)。这是对产生人类的原始看法。
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认为:“昏(婚)礼者,礼之本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政”(1)。它把婚姻家庭视为组成社会肌体的胚胎。
我国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夫为妻纲,妇女的一切只能服从和依赖于丈夫,即使丈夫死了也不准改嫁,从一而终。而男子却可以三妻四妾,皇帝有三宫六院,一般的达官贵人亦都妻妾成群。一个男人能娶多少女人没有受到法律的限制,而这些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只有被称为正室的女人才具有妻子的资格,其余只能处於从属地位。翻开《红楼梦》看看,王夫人和赵姨娘的家庭地位是多么不同,就是她们的儿子在家中的地位也是天壤之别。但在众多妻妾中正室只能是一人,否则,为什么贾宝玉不能同时娶林黛玉和薛宝钗为妻呢?所以我国古代实行的实际上是一种“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正因为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千百年来上演了多少人间悲剧?它是强加在我国古代妇女身上的沉重枷锁。
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一、纳采
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
二、问名
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三、纳吉
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
四、纳征
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五、请期
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
六、亲迎
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 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戴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
聘娶六礼中,雁是最重要的礼品。后汉班固在《白虎通·嫁娶》对用雁作为礼品作了解释:“《礼》曰:女子十五许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以雁为贽。纳征用玄熏,故不用雁也。贽用雁者,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又昏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也。”古人以雁为礼,一取雁是候鸟,每年秋分时节南去,春分时节北返,来往有时,从不失信。喻男女婚前互守信约,婚后夫妻坚贞不渝。二取雁是随阳之鸟,喻妇人出嫁从夫;三取雁行有序,飞时成行,止时成列,迁徙中老壮雁率前引导,幼弱雁尾随跟紧,井然不紊,喻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由于雁是飞禽,很难捕捉,后人以鹅代雁,谓之“雁鹅”。
经过此“六礼”,婚姻正式成立。如此复杂漫长的过程,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中牵引,而真正结婚的男女双方都未直接参与,只有在结婚完成之后才见对方模样。如此玄妙的结合,是谓千里姻缘一线牵,男女之间的姻缘,要经过媒人的物色,经过生辰八字批合吉凶,就仿佛两个今生素不相识的人,不知经过几世的修缘,今生在出生之时,就以定下姻缘,共度一生。
我国古代社会实行许可离婚、专权离婚、限制离婚的制度。反映在离婚方式上,以“出妻”为主,以“义绝”、“和离”和一定条件下的“呈诉离婚”为补充。
第一,出妻制度。
出妻,即男子强制休妻,是我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离婚方式。我国古代的“礼”和“法”为男子休妻规定了七种理由,这就是所谓“七出”。《大戴礼记·本命》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不顺父母,是指儿媳不孝顺公婆,得不到公婆的欢心,尽管妇女没有过错,只要公婆不喜欢儿媳,即可成为出妻的理由。无子,即妻子不生儿子,封建时代的法律规定“四十九以下无子,不合出之”。淫,即指妻子与人通奸。妒忌,在古代社会,官宦豪绅除娶一个正妻外,还可以纳妾。如果女子从思想、行为上不准丈夫纳妾,男子可以此为理由将她休掉。恶疾,指妻子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据考证,这里的恶疾,主要指的是麻风病。多言,指妻子多言多语,离间了夫家的亲属关系。窃盗,指妻子擅自动用家庭财产。在古代社会,妻子对家庭财产没有处理权,私自动用家财就被认为是盗窃。
为维护封建道德,古代婚姻制度又规定了三种丈夫不得休妻的法定事由,客观上取得了保护女性权利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三不去”,即使妻子有“七出”的理由,丈夫也不得将其休弃。其内容,按照《大戴礼》所记载为:“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即:
妻子无娘家可归、无所依附的,不能休;
和丈夫一起为公婆服过三年丧的,不能休;
结婚时夫家贫贱,曾与夫同甘共苦,后来富贵了,不能休。
第二,和离制度。
和离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允许夫妻通过协议自愿离异的法律制度。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受着传统的“三从四德”和贞操观念的严重束缚,很难真正实现其离婚的愿望。所谓和离,大多是一种协议休妻或“放妻”,往往成为男方为掩盖“出妻”原因,以避免“家丑外扬”而采取的一种变通形式。
第三,义绝制度。
义绝制度不是独立的离婚制度,而是一种刑事案件附带的民事法律后果。如果夫妻之间,夫妻一方与他方的一定亲属间,或者双方的一定亲属间发生了法律所指明的相互侵害如殴斗、相杀等犯罪事件,在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同时,夫妻关系必须解除。 义绝具有强制性,合当义绝而不绝者要受到处罚。
第四,呈诉离婚制度。
所谓呈诉离婚,即发生特定事由时由官司处断的离婚。依封建法律规定,如果“妻背夫在逃”、“夫逃亡三年”、“夫逼妻为娼”、“翁欺奸男妇”等,男女双方都可以呈诉要求解除婚姻关系。
在古代人结婚的时候为什么六礼三步是缺一不可的?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昏义》
说起婚嫁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年龄,而随着王朝的更迭,法定结婚年龄越来越小。《周礼》记载,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但这仅仅是规定而已,许多国家都打破了这一限制,比如越王勾践为了增强人力,规定
男二十、女十七必须婚嫁。
到了晋朝,规定如果女孩到了十七岁还没有许配人家,那么官府做媒给你发一个郎君。
唐宋两朝则是提倡早婚的,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
“诏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
而到了元、明、清三朝,基本是男十六岁、女十四岁。如《明史.礼志久》载:
“凡庶人娶妇,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婚娶。”
并且,要求女子订婚之后要结发,即用丝缨束住发髻,表示她已经有了对象,直到成婚的当夜,由新郎解下。
所以人们称第一次结婚的夫妻为结发夫妻。正所谓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而结婚年龄到我国现在则是大陆男二十二,女二十,则是男女双方十六岁,则是男女满二十岁,但实际上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很多人还是更以传统意义上的婚礼为正宗。
(图为《周礼》)
其次,古代结婚很讲究门当户对,而古代的婚姻又是头等大事,所以也有很多禁忌。
第一、 同姓不婚,
同姓不婚从周代开始久已经从制度上就严禁了,那时候人们认为同姓为婚是似于禽兽的乱伦行为。历史上的“秦晋之好”就遵守了同姓不婚的原则,秦国是嬴姓,晋国是姬姓。但尽管法律是这样的,仍有同姓婚配者,就连最尊崇周礼的鲁昭公也曾娶同姓的吴女。
(图为秦晋之好两方人物)
第二、 士庶不婚,
其实在魏晋之前门阀士族的观念还没有那么严重,但是自魏晋士族门阀制度形成之后,士族和庶族保持严格的界限,尤其是东晋南朝的王、谢家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强强联合的婚姻集团。如果士族屈尊与庶族联姻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甚至于士族变成了穷光蛋、残疾,也不肯屈尊。
第三、 居丧不婚,
按古代丧服,父母死,子女要服丧三年,不能婚配。在汉文帝以前,在帝王举丧期间,甚至民间也不得嫁娶。“无禁取妇嫁女。”
除此之外还有五不娶,丧妇长女不娶,世有恶疾不娶,世有刑人不娶,乱家女不娶,逆家女不娶。
简单来说就是没有父母的长女不娶,家里有遗传病的不娶,家里有人受刑的不娶,家里有乱伦行为的不娶,殴打、谋杀父母、祖父母等亲属的不娶。
而这些许多的规矩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比如同姓不婚已经立法,而所谓的门当户对在当代虽说没有过去那么严重,但其实上还是在双方婚姻的考虑范围内的,而所谓的五不娶到现在则更多是一种道德标准。
到了法定的年龄,又寻到了一个好的姑娘。一般来说婚嫁有婚前六礼和婚后三步。
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
纳采就是男方先找媒人去女方询问是否应允,
如果应允的话,在派遣使者带兽皮和雁作小礼物向女方求婚,女方也可主动向男方求婚,往往自谦曰:
“执箕帚”
。
问名即男家正式求婚,请媒人执雁问清女方姓氏,本人的姓名以及生辰八字以回去占卜吉凶。
在江南地区的旧习俗是,男家至女家问名,女家将女子年庚八字,裹以红纸,副以红米、千年红。请媒人拿往男家,供在灶神座下,如果三日之内家中平安则请算命者合婚,如果有碎碗这种事,则八字相克。
男方卜得吉兆之后,要备礼通知女方,决定联姻。此为纳吉,双方的婚姻关系也正式确定。贾公彦疏:“未卜时,恐有不吉,婚姻不定,故纳吉乃定也。”
纳徽就是今天的下聘礼,
周代时,庶人要用淄帛,士大夫用玄纁、束帛、俪皮。俪皮时成对的鹿皮,婚礼又称为俪皮之力,这也是为何夫妻被称为伉俪。
(图为俪皮)
请期就是定下婚期,
民间多由男女双方共同商定日期,定下日期后也要由占卜者占卜,确定为吉日之后,则要送一期帖到女方家,或者口头通知,俗称为“提日子”。
之后就是最重要的亲迎了,也就是迎亲。
亲迎那一天,新郎穿黑色礼服,乘黑漆车子,前有人执烛前导,后有从车,在黄昏时前往女家迎娶。而像现在的花轿则是唐宋之后才出现的,新郎骑马或乘花轿,并以鼓乐开道。而在山东的婚俗有一个特色即“齐俗不亲迎”。春秋齐国女子只有来到丈夫家才能一睹新郎的真面目。
这六礼中,除纳徽外,其他五礼的礼品都有雁,后来能用鸡、鹅、雉等代替。而到了南宋,朱熹的《家礼》合六礼为三礼,纳采兼问名,纳吉兼纳徽,亲迎兼请期。
到了男家后的礼仪就比较简单了,大体可分为三步,合卺(古代举行婚礼时用作酒器的瓢)、拜舅姑、庙见。
合卺需要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即一起吃一头小猪,将一个葫芦一分为二,夫妻二人各执一半来饮酒,然后把两半的葫芦,一正一反放在床下以求吉利。而到了宋代“合卺而酳”发展成了喝交杯酒。
(图为合卺)
拜舅姑是在第二天早上,新娘沐浴更衣,手捧竹器,里面装着枣、栗、捣碎并加以姜桂的干肉,到舅姑的住所行拜见礼,然后新妇用脯、肉酱、美酒来祭祀。
舅姑进门之后,新妇献上礼物,还要洗净手喂舅姑吃小猪,然后将舅姑吃剩下的吃完,以表示对舅姑的孝养。舅姑吃过之后要向新娘子进酒,以感谢她的拜献,但如果新娘子是平民家的孩子,则派人送酒给新娘子喝就行了。
到了晚清和民国的时候,新娘子还要带自己的针线活送给舅姑和家人。
庙见就是拜祭夫家的宗庙,一般是在结婚的三个月后举行,到了南宋,朱熹将其改为三日庙见,大明洪武年间则改为第二日,平民家的姑娘则不用行庙见礼。
庙见礼延续了很久,一直到了明国时期仍然存在。
而没有庙见之前,丈夫可以随时将新娘子遣送回娘家,而且这种遣返率是很高的。《战国策》中记载,赵太后的女儿出嫁燕国为燕后,时刻担心被遣回,每次祭祀的时候总是说:“必勿使反。”
在庙见之前,女方将送新娘的车马一直留在夫家,随时准备将遭废黜的女儿接回,以表示自谦,庙见之后,男方使人将车马送回,叫做“反马”,让女方父母放心。
婚姻是人类家族的构成基础和主要繁衍方式,而古代的封建制度又特别强调婚姻的重要性,《列子.汤问》记载,远古时代“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而长幼有序,君臣有别是社会进步,文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依据,而婚姻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所以古代的婚姻如此严格也并不奇怪了。
结婚有没有不要礼的
有的。我在四川,身边朋友基本不要礼的。
结婚,可以不要礼吗?
建议要,但不要过多
礼代表着男方对于女方的态度,是礼节,中国人都普遍认为礼不可废
礼是中国古代婚嫁习俗之一,又称订亲财礼、聘礼、聘财等。出自古籍《礼记.昏礼》上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中国旧时婚姻的缔结,有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互相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礼”。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礼和与礼相关的订婚和婚约都受到了批判,曾一度被废止,但在民间始终顽强存在。
礼在普通理解中,尤指婚恋中送给对方的聘礼或礼金。在今天的互联网中,还指朋友之间互赠票、祝福的一种行为。有些地方习俗称为纳征,征是成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