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字辈分是什么意思,按字辈取名字的含义
人为什么取的名字都要按辈分来呢???
字辈
字辈,表示家族辈份的字,俗称派。其意均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
字辈趣谈(昆仑玉虚)
我想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宋朝吧。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幅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好像是我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一般情况下,字辈的形式、内容、涵义等都比较单一,内容嘛,讲的要么是修身、治国、平天下,要么就是后世子孙对祖宗前辈的尊敬、赞美与歌颂,要么就是祖宗前辈对后世子孙的鼓励、期望与祝福。
对于字辈的形式,通常情况有如下几种:
一、 类诗体
如果说字辈属于诗体,我觉得并不恰当,因为有时候他并不是像诗那样严格讲
究对仗平仄,所以我姑且将其命名为类诗体。类诗体一般是以四言、五言的居多。
1、 四言类诗体
四言类诗体属于比较常见的,其广泛被各大家族使用。譬如山东日照丁氏,他们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修丁氏家乘时,从第十三代开始将字辈定为:“惟我家谱,履历备详,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来照,相宅河北,天启开科,崇祯任职,乡贤名宦,德言事功,显扬令绪,繁育兴隆,聿愿同心,孝敬和睦,世代绵长,丕承祖泽”这套字辈以四言的形式,叙述了日照丁氏的来历、迁徙、发展以及对子孙后世的祝福与期望。再如贺龙元帅家族的字辈,贺氏先人贺从先,明末从军来湘。第二代叫贺云贵。第三代兄弟五人,分别以象、虎、龙、凤、凰名之。除贺凰无出外,余者繁衍成今日洪家关贺氏四大房。从第四代起,贺氏宗族即以“大廷良土,文学兴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十六字排辈。在桑植,贺氏宗族支脉繁多,盘根错节。“门第鼎盛,簪缨蝉联,世为吾邑望族”绝非虚妄。贺龙乃贺氏第三代长房贺象之后。先祖贺大忠,曾祖贺廷宰。廷宰公幼读诗书,颇具文采,但命交华盖,屡试不第。他只得开馆授业,在家乡教起私塾来了。不过廷宰公“丰有财宅”,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全乡闻名。
再如如张氏孝友堂宣统年间族谱记载字辈为:“国正治朝,万事学道,本在其中,运泰有兆,愿复克家,滋大长保”;陈氏湖北陈秋颜後裔“鸿新世绪,敬迪前光,传家孝义,华国文章,诗书启秀,英俊联芳,善有余庆,和则致祥,欣逢泰宇,景运延长,政先仁惠,科尚贤良,惟兹后裔,锡福咸康,允循训典,定保荣昌”;江西欧阳氏字辈“仲国淑景,高先以民(宋淳熙派),永广时之,崇曰文思(明永乐派),充士正立,今尚愈光,汝克可效,天兆孔良(明弘治派),彝伦攸叙,寿尔载尝,保佑盛鼎,厥后定昌(清嘉庆派)”等等,这些都算是比较优秀的四言类诗体字辈。
2、五言类诗体
我个人认为,五言类诗体应用比四言要更广一些。通常情况下五言的读起来更通畅,记起来更容易。五言类诗体字辈如程氏四箴堂自始祖元谭四十世开始为:“伯伟尚嘉芳,浩天大发祥,闻知尊典训,正直集材梁,礼义为贤度,谦恭有道光,齐家先孝友,之国尚文章,学问通经济,功名奏天堂,祖训欣永振,百世受其昌”。再如安徽怀宁清光绪二十七年陈旭修《义门陈氏宗谱》陈氏:“根深枝自茂,本立福攸绵,廉孝辉先烈,诗书启后贤,雅儒崇善庆,俊秀守纯全,盛业传家裕,隆思待诏宣”等。像这些字辈都是属于很典型的而且比较优秀的五言类诗体字辈,当然其内容无非还是关于修身治国之类的。其实使用五言字辈最有名的家族要数孔氏家族,自孔氏55代开始字辈为“希言公彦承,宏文珍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除四言和五言之外,还有七言、八言的。七言的像程氏湖北省江夏区:晋戍元谭程氏叟,世系流衍在歙休,明伊隶洛光先绪,凤岳守歙迈众流,庆祖从命迁鄂渚,文孙有志壮千秋。神童本系江南出,伫看楚立万世侯。八言的有著名武侠作家金庸家族的,即著名海宁查氏家族字辈:“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此字辈自海宁查氏第七世开始用,金庸为二十二世良字辈。
二、 对联
除了类诗体以外还有以对联形式出现的字辈。但是这种形式的不是太常见。最早的就是
赵匡胤为其后代拟定的字辈加上自己的匡字组成一幅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再有就是山东蓬莱井湾周家周氏辈分,自十六世开始由前清秀才瀛泉拟定“敬绍成勋,林田自云可乐;广启善道,本宗永得其昌”。还有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家族的字辈也是对联形式,不过他们的使用情况有点不同,上下联各十七个字上联为讳字,下联十七个字为表字,可惜的是很难查到他们家的完整字辈了。
一般情况下字辈就这两种形式,但是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譬如明朝朱元璋为其后代订的字辈,朱元璋考虑到后代会有重名的现象所以就给他二十几个儿子和一个侄子每个人的后代各订了一套字辈,而后又作规定,他们的后代除了使用所定字辈之外,名字中第三个字还必须以五行相生的形式为偏旁来定。他的儿子辈均为木字旁所以其孙子开始就以火为偏旁,这样就以木火土金水的形式往复,国家前总理朱镕基,是岷王朱遍(木字旁)一系字辈为“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朱镕基为镕字辈,土字旁。这样其实是定了双重字辈。定双重字辈的还有清朝皇族,自雍正帝以下字辈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并且名字另一个字是按照一定的偏旁起的,比如雍正兄弟几个都为“示”字旁,咸丰兄弟都为“言”字旁,同治光绪兄弟都为“水”字旁,宣统兄弟都为“人”字旁等等。还有就是纯粹以五行相生定下的字辈,譬如高氏钢公后裔,36代到45代为“墀铭泉树炳,堂锦洙机烜”。再有的就是单纯规定偏旁的字辈。譬如《义桥谱》载,宋中散大夫韩休卿所订萧山韩氏8世派语为:心之言可,山问日世。像前四个字一般都是做偏旁用的。还有一种用法就是像《越韩谱》载,明刑部尚书韩邦问为绍兴韩姓所订16世派语为:人淳禾溥,金信水贞,火明土永,木茂竹承。这套字辈规定后代字辈是单双字间隔的,像“人”实际说的就是以人为偏旁。
还有一点是字辈的用法问题。有些家族字辈用法可能有些独特,像前面说的山东日照丁氏字辈“惟我家谱,履历备详。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来照,相宅河北。天启开科,崇祯任职。乡贤名宦,德言事功。显扬令绪,繁育兴隆。聿愿同心,孝敬和睦。世代绵长,丕承祖泽。”此套字辈每四个字为一代,每一代的人从四个字中任选一个使用,不分先后、不分主次,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就是这个家族的,为“肇始武昌”中的肇字辈。再如广东梅州五华、河源程氏四十个字辈为“国家传世德,理学必宗先,孝支宜为则,崇文作善元。燕翼富强本,知书万道全。品行铭高洁,昌兴起俊贤。”后来又定下了四十个副字为“邦光其佩毓,兆吉福相延。开智明龙启,敬业定飞腾。勤修竞荣秀,常思乃识远。长隆显达贵,千秋怡乐天。”与前四十个对应,这样可以选用前四个字或者后四十个字中的一个使用。还有的家族规定人活着和死了使用不同的字辈,即规定两套字辈每个人两个名字一个是活着时候用,一个是死了之后用。不过这种方式不常见。
字辈应该说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其实字辈也算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文学形式,它的随意性体现在,虽然有一定的格式但是不像律诗那样讲究严格的押韵,不像词曲那样必须套用现有的牌名。通过字辈可以把两个不认识的人团结到一块儿,可以使陌生人之间产生突如其来的亲切感。更能够增强各群体间的凝聚力,我想字辈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将它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下去。
为什么一定要按辈分取名字呢?又不好看又不好听还不好取…
家族辈分
现代人取名为什么都不用辈分?
用辈分取名不好听,所以现在人取名都不用辈分。在我们中国这个社会当中,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所以说在我们的家族当中也会有一些辈分,有一些族谱。这些辈分,就是根据族谱中排的字辈来形成的,然后我们后辈取名字,必须要用族谱当中的那些字辈当中的一个字,成为我们的名字这样就形成了辈分,但是在近代社会取一个好名字会可能决定你的一生,因为一个好的名字,可以用来别人叫你,也可以用来吸引别人的眼球,所以说有时候家里的辈分取名不好听,然后现在的人都不喜欢用辈分取名。家族观念变淡了,所以现在人取名都不怎么喜欢用辈分。在中国以前那个社会家族观念,观念都非常强,特别是家族中的辈分,还有家族中一些长辈的话都是比较重要的,更加有家族的宗祠,还有家族的族谱,死后是否要入家族的宗祠,然后自己过的怎么样,会有什么荣誉也会进入家族的宗祠,所以说现在的人家族观念,观念都变淡了,所以有些人取名时都不怎么喜欢用辈分取名。有些辈分名字太刺眼,所以说现在人起名都不怎么喜欢用辈分。在我们家族族谱当中,有一些辈分名太刺眼,取这个名字的话,就会招来其他人的取笑,或者是在你读书时,或者工作时有些人会拿你的名字开玩笑,用你的名字取一些小名,或者是取一些不好听的名字,所以说有些人在取名的时候非常关注名字的好坏,名字的优雅,名字的好听,但是有一些辈分的名字取就会太刺眼,所以说现在的人起名都不喜欢用辈分。对此,你有什么更好的想法,欢迎写在评论区下方,让我们一起讨论吧!
中国人名字中的辈分有什么用
中国人在取名时,经常会在名字中用一些方法来区别同一个家族的不同辈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个字表示辈分,而用另一个字表示取名所标示的含义。也有的在名字中用相同的偏旁来表示同一辈分。 中国古代由于宗法制的影响,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讳的制度。讲究为尊者讳,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现在虽然已经不讲究这些了,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在取名时尽量不取同父辈或祖辈同名或同音的字作为名字。由于避讳的影响,现在的中国人还是认为直呼长辈的名字为不敬。
中国人排字论辈由来已久,为什么现在用辈分起名字的人越来越少了?_百度...
说起我们中国人起名,就不得不提其中的辈分。中国人排资论辈由来已久,“辈分”又为“辈份”,清末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五回就写道:“你父亲叫我大叔,你是他的儿子,怎么也叫我大叔,只怕辈分有点不对吧?”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亦很常见,按辈分,很多年龄大的人却得称呼年龄小的人为叔叔或姑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其辈分大。
所以,在讲究社会公平的今天,有些人排斥辈分。为什么现在重名的人越来越多了?在传统宗族文化中,人名被赋予独特意义。为了同宗族之间更好的传承和区分世系次第,古人取名不仅讲究意义,更重内涵,尊卑有序长幼有别,还得避免用到祖先的名字,由此字辈也就应运而生。
本编辑作为一名80后,刘姓,家族字辈目前在用的为:“德建方树基诚存斯延龄若克传宗志丕振乃家声”。本人乃是“声”字辈,算是家族中最小的一辈了。对于我们上世纪90年代前生的人来说,相信大家都一样,名字中还是会加辈分的,90后出生的人大多都不会再用辈分了,有些甚至家族辈分不再往下续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受字辈观念的束缚,对于名字便没了那么多讲究,只求朗朗上口就好,所以类似婷婷、静静、强强这样通俗简单的名字越来越多见。起名字,之所以会出现从古时的郑重其事,到如今只求随性上口的变化,这与我们整体文化氛围有着必然联系。也正是因为这样,现在重名的人也越来越多。
其实,家谱的传承要比追求名字自主权的意义大,现在你取名再好,保不齐十年后就烂大街,或者变成一些特殊意义的字眼,比如现在的“子”、“涵”、“萱”等字,子涵、子轩、欣怡满大街跑,像这样烂大街的名字以后听着还会像当初那样好听么?其实,古人当初制定行辈字派,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重名。中国古人起名,除姓名外常有字、号等(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讨论),后演变为以“姓+族辈+名”为主的家族式起名方式。
大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十足的暴君,翻脸不认人,但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是中国古代最有能力的皇帝之一。朱元璋因为在家排名老八,所以他原本叫朱重八,但为什么改名朱元璋了呢?其实他是个很有理想有个性的人,他认为朱重八这名字不好听,俗!于是改成朱元璋。这名字有深意,意为诛灭元廷。后来朱元璋不负众望,果然赶走了蒙古人。当上皇帝后,朱元璋觉得世世代代都该有个好名字,于是发明了影响几百年的取名方法。
他规定后代名取两个字,第一个字是辈分,第二个字可以较为随意。如果把姓放在前面的话,相当于中间那个字是辈分,这样以后大家的辈分就有规律可循了。朱元璋特意为后人列举一列辈字:“允文遵祖训,饮武大君胜……”朱允炆就是“允”字辈的,可惜他那强势的叔叔篡了位。朱棣也为后代列举出一列辈字:“高瞻祁见,厚载翊常由……”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等人就是按这列辈字起名字的。这样做显然是有好处的,大家的名字有区别了,儿子不可能与爹同名,几代后的某个孙子不会与爷爷或者爷爷的爷爷重名。后人一提起名字就知道这个人是哪一代的。这种方法一直影响至今,可见朱元璋的这套发明影响深远,堪称“第五大发明”!
一直延续的辈分取名,为什么现在变得五花八门了?
这与现代年轻父母的思想有关系,当他们的思想不再受家族观念的限制时,他们就以为,以辈分取名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倒不如给孩子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一个名字是陪伴一个人一生的代号,按辈分取名,大多数是非常土气的一个名字,所以许多年轻父母就抛弃了辈分取名的方法,因此给孩子取名字也就变得五花八门了。
以辈分取名,最常见的那一辈是我爷爷那一辈人,他们那个时候思想还没有完全被解放,脑子中还有着一定的封建思想。不过给孩子按辈分取名也不全是封建思想的体现,其中还掺杂着宗族观念的意识。他们那个时候,把家族观念看得非常重。给孩子按辈分取名的优点就是一眼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是不是本家族的,并且是属于哪个辈分。在这个年代给小孩子取名往往不是父母取名字,而是请族中的老人家按辈分看看该给小孩赐哪一个字,然后再将小孩的名字写进族谱。如果不按照辈分起名,以他们那封建思想,就会认为这样做对不起祖宗祖祖辈辈的文化传承。
不过如今的年轻父母,宗族观念不再强烈,因此给孩子取名就没有了,按辈分取名的限制。以至于年轻父母为何宗族观念不再强烈?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文化被抛弃,被遗忘,按照辈分取名就是其中的一个文化。其二,现在的年轻父母越来越追求标新立异,讲究个性化。因此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的名字随波逐流,所以他们会给自己孩子取一些个性的名字。
我认为,不按照辈分取名也恰恰是时代进步的体现,这证明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