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轮回的根本矛盾,佛教轮回的主体
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林淼羽
李芯莉
佛:如果无我的话,那么谁在轮回
一滴水与大海本是一体,我是一滴水,一滴水进入大海,还有一滴水吗,因为找不到一滴水,所以无我,但一滴水本来就没有消失,一切都是我。整个宇宙是一个整体。到了极高境界才能心心相通,无有二心,无你我之别,这就是佛。
佛教的"无我",是否同其轮回学说需要一个承担主体矛盾?
楼主理解出了偏差
破我执是没错,但不否定我,真我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佛性,所以佛才说众生本来是佛
佛说的我执是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众生从无始以来迷失本性,认假为真,认物为已,把根本就是无常幻像存在的身体当成真“我”。
你说这个我执了有什么用呢?济公圣训中说了,才过三寸成何物,馋什么?就因为给舌头一点快感,增加了多少烦恼,这不好吃,那不好吃,却不知刚过三寸之舌已经变成什么。
讲轮回,讲有,一方面又讲无我,讲空,是否有点矛盾
最大的区别在于:佛教的无我讲的是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轮回主体,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灵魂。而印度教的梵我和一,不但是讲有“我“这个个体灵魂,还有一个“梵”的宇宙灵魂。
佛教轮回说是怎么一回事?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不过佛教特别相信,众生的生死范围虽有六道,众生的善恶业因的造作,则以人道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只有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佛教主张业力的造作薰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若无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业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
正因为造作业力的主因是在人间,所以上升下堕之后的众生,都还有下堕上升的机会,不是一次上升永远上升,一次下堕永远下堕。
人间众生的造作业因,是有善有恶的,是有轻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种种的业,或善或恶,或少或多,或轻或重。因此受报的机会,也有先后的差别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着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业比人业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恶业比善业重,便先生于恶道,恶道的地狱业比傍生业重,便先生于地狱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第二是随习: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着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所以,修善学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决定,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嗔恼等等,那就很难不堕恶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张人在临死或新死之时,家属不可哭,应该代他布施修福,并且使他知道,同时宣说他一生所作的善业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诵佛号,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净土;若无重大的恶业,这种临死的心念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堕,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应了诸佛菩萨的愿力,往生佛国的净土——这是佛教主张临终助念佛号的主要原因。
民间的信仰,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这在佛教的轮回观中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鬼道只是六道轮回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后,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于鬼道
佛教中讲人无自性(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但又讲人有轮回,请问人从这...
有关佛教对于“我”的认识,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如果要详细的来说,至少要形成一部专著。如果用浅显得语言来概括地说:
一种是“假我”;
一种是“真我”。
1,假我。
假我:是有情众生所认为的“我”,有情众生将什么认为是“我”呢?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佛云:
“众生‘我’者即是五阴(五蕴),离阴(蕴)之外更无别‘我’。”
翻译过来就是:有情众生所认为的“我”就是五蕴,也就是说有情众生将五蕴当作是“我”,离开了五蕴,更没有另外的一个“我”存在!——当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有情众生产生“我”的原因,是因为存有的无明,不知无我正理,而使得有情产生错误的认知,将合和运作的五蕴视为“我”。譬如,人在昏暗的角落,看见一团绳子,以为是一条蛇,害怕得要死。本来绳子不是蛇,因为昏暗,误以为绳子是蛇。绳子表示“五蕴”,昏暗表示“无明”——有情不明白无我的道理,蛇是指人们经过错误的认知所产生的“我”,本来是一段绳子(五蕴),本来没有蛇(我)的,可是因为昏暗(无明),错误地将绳子(五蕴)当成是蛇(我),以为绳子(五蕴)是蛇(我)。可见,蛇(我)不是真实存在的,是因为昏暗(无明),让人产生了错觉,才会认为蛇(我)是存在的。
“我”是有情众生基于虚妄的认知,而产生出来的。
众生感觉到“我”的“存在”以后,又以虚幻的“我”为基点,把三界万法,区分为“我”与“我所”。五蕴就是“我”,“我”以外的一切法,被“我”所认知、所感受、所支配的一切事物、对象,都成为“我所”。因此,有情众生基于错误的基点——虚妄“我”的存在,而在追逐“我所”,贪着“我所”——色、声、香、味、触、法、名闻利养等等,贪着追逐“我所”的结果,是造下轮回的业。
对于有情众生将五蕴当成是“我”,故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二破斥说:
“若五众(五蕴)即是我则无别我所以者何。我是一众是五。一不作五五不作一。复次五众无常生灭相。五众是我亦应生灭。若生灭者则失罪福。是五众从因缘和合生不自在。我若尔者何用我为。不自在故。如是等过罪故不得说言。色如去受想行识如去。离五众亦不应有我无相故。若知见受等是皆五众相非是我相。智者云何说离五众而有我。以是故言不也。若有言别更有我无五众。是亦不然。皆是颠倒妄见分别。如是种种因缘知无我。我即是如去诸法亦尔皆同如去。以无主故法无所属。”
2,真我。
佛教对于“真我”的定义是: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佛云:
“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如彼大医善解乳药。如来亦尔。为众生故说诸法中真实有我。”
因此,符合真实的“我”的条件是:实、真、常、主、不变异的一法,才是“真我”!
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诸佛的法身,在因地称为如来藏:
诸佛法身,体是真实,常住不变异,依诸佛法身,才有圆满报身和无量的化身的存在,法身能辗转生出诸佛如来的一切功德,故法身是“主”。
因此,佛教所说的真我,是指诸佛的法身,或者方便说为如来藏。如:
《无上依经》 菩提品第三 佛云:
“阿难!如来法身是一切种智之境界故。声闻缘觉不能观察如来法身,颠倒修习不可拔断。云何如此?如来法身最胜常住,应当修习,(然二乘)背常住修,住无常修;如来法身最上妙乐应当修习,(然二乘)背妙乐修,住于苦修;如来法身、最胜‘真我’应当修习,(然二乘)背真我修,住无我修;如来法身最极清净应当修习,(然二乘)背清净修,住不清净修。因此倒修,声闻缘觉所住之道非是如来法身四德道所至处,是故法身常乐我净,非其境界。”
“阿难!若有众生信如来语,能见法身常、乐、我、净,是众生者无颠倒心,生真正见;云何如此?倒修声闻缘觉所住之道,非是如来法身四德道所至处。是故法身常乐我净,非其境界。”
《大般涅槃经》卷7佛云:
“若言佛法必定无我者,是故如来敕诸弟子修习无我,名为颠倒,是名第三颠倒。……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是我义,从本以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
如果说谁在轮回,在唯识宗里,对这一问题有详尽的说明,提出阿赖耶识作为生命延续的主体。或许有人会说:阿赖耶识和灵魂又有什么区别呢?灵魂是永恒的,而阿赖耶识则念念生灭,相似相续。具体来说,作为生命主体而存在的阿赖耶识,其内涵会随着我们的行为不断改变。当然,将阿赖耶识作为生命延续的主体并不是非常精确的说法,如果我们一定要设想有个主体的话,不妨如此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