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何取名字,古代人取名字带龙字不忌讳吗

古代人的字都是怎么取的?

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

《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

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

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孔子名“丘”,因为他生下后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

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

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

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的范围。

古人的名字中,流淌着家族的血脉传承,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象征着人的身份、地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依托。

|古人取“字”有讲究|

古人的“字”是“名外之名”,字数上可以取1-2个字,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说起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1、并列,也就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并列的关系。比如,屈平,字原。古语中“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

再比如,孟轲,字子舆。轲、舆在汉语中都表示车的意思。

2、辅助,是说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比如陆机,字士衡。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

3、矛盾式,即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

4、补充式,意思是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赵云,字子龙。

古代取名方法

古人姓名字号
一、古人姓与氏
1,古姓的产生与居住地有关
舜姓姚,据说其居住地为姚墟。
姜,住在叫姜的水边。
2,与传说有关
禹的族号为姒,据说他们以薏苡为食。
姬(迹),传说是踩大脚印有孕
3,后来以职业为氏
如:史氏、巫氏、师氏等
4,以官职为氏
如司马氏、司空氏等
上古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无姓也无氏。
周朝以后,规定“同姓不婚”,“同姓为婚,其后不蕃”,要“合二姓之好”。
“姓别婚姻,氏别贵贱。”
贵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贵族女子出嫁前,称,排行+姓,如孟姜、伯姬、仲子、季芈等。
出嫁给国君,则称,配偶的国名+自己的姓,如秦姬、芮姜、息妫等。
出嫁给大夫,则称,大夫的封邑+自己的姓,如赵姬、棠姜等。
史书追述时常用:配偶的谥号+姓,如武姜(郑庄公母)、文嬴(晋襄公母)
二、古人名与字
1,命名之礼
古人生三月,剃发取名,男子总角,女子树丫形。
2,命名之道
苏洵《名二子说》:
取名“轼”,想让儿子不要虚有其表,而要做实实在在有用的人。
取名“辙”,希望儿子免祸。
取名因时代与社会风尚不同而有不同的习惯。
商朝常用天干地支取名。天子常用天干(如盘庚),贵族常用地支。
周朝时,根据将出生时的情况加以神秘化取名。如周文王名姬昌(昌盛,当时天象不同)。
孔子,其父五女还想生子,就又娶妻,因年龄相差太大,不合古礼,而称野合。因拜泥鳅山而生,故取名为丘。孔子生子时,有人送他一只鲤鱼,因而取名孔鲤(又谐音礼)。
春秋战国时期,农耕生产尤其是畜牧业发展快,取名出现以下情况:
①以动物为名,如阳虎、触龙、项燕、西门豹等。
②以贱以丑为名。如晋惠公生子圉,妾(女儿)名“恶、乞、痤”
由于社会动乱,王位不稳,取名低贱,不引人注意,容易存活。
③职业+名:(出身低微而有一技之长者)
如庖丁、师况、轮扁、优孟等
魏晋之时,追求高雅生活和风趣风流,取名中常用“之”等,如王羲之、王献之、桢之、微之
族谱:唐宋开始,明清为盛。孔家族谱,1744年乾隆皇帝钦赐三十字:希、言、公彦、程、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少、绍、念、显、扬。
3,成年礼与加冠称字
⑴冠礼:
先占卜吉凶,然后请长辈、族长、师父保姆和有名望的人,一定要在宗庙里举行。女子较简单,只是把头发扎起来。男子较复杂,要三加冠(缁布冠——表示成年,武冠——表示有服兵役的义务,文冠——表示以后可以参加宗庙祭祀)。这个冠主要是束发用的。
⑵字的文化意义:
①敬名。除了父母师长外,一般不能直呼其名。
②享受成人的权利
③强调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⑶名和字的联系
①同义式,屈原名平字原,《尔雅》说“广平曰原”。曾巩,字子固。宰予,字子我。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
②近义式,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
③反义式,曾点字皙(点,小黑也)。朱熹,字元晦(元为排行)。赵孟頫,字子昂(頫,即俯)
④用典式。潘岳字安仁(仁者乐山,岳即山)
⑤嵌行式。曹操,字孟德(《劝学》“夫是谓之德操”)。班固,字孟坚。
伯(孟)仲叔季
元(长)次幼稚少
上古贵族男子的字全称用三个字,如孔子,字仲尼父(排行+字+美称)
秦汉以后,命字大体上承袭了先秦两汉,但又向尊老化(如多用公、卿、翁、君、侯、子等字)和美辞化(多用孔、大、美、景、巨、伟、贵、惠、文、逸、承、彦等字)发展。
如苏武,字子卿。王莽,字巨君。杜甫,字子美。司马相如,字长卿。王羲之,字逸少。
4,称名与字的习惯
书面写法上的讲究:
先秦,字在名前: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字+名)
汉以后,名在字前: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也有少数例外,如刘梦得禹锡。
近代,1925年会员录:孙中山先生文、黎宋卿先生元洪、张雨亭先生作霖。
称法上的讲究
尊对卑称名,字称名。
称字表尊敬,后来演变为只有平辈同侪之间称字才表敬。卑对尊、下对上不能称字,尊对卑也不能称字。尊对卑称字,往往表示特别的尊宠,如刘邦称张良为子房,蒋介石称韩复渠为尚方兄。父称子不会称字。
文天祥,原号履善,皇帝说他是“天之祥,宋之瑞”,故又号宋瑞。因不满官场,又改号文山、野人,意在隐居。元人入侵后,爱国不降,又号浮休道人、三了道人,表示宁死不降。
三、古人的号
称别人的号以表示尊敬。
自己称号一般只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帝王谥号:
上古至隋,一般1~2个字,如刘邦谥号高,刘秀谥号光武,曹丕谥号文。
唐至清,唐弦宗定为7个字,赵匡胤10 个字,明太祖16个字,乾隆23个字。
大臣谥号多为1~2个字,如诸葛亮谥号忠武,欧阳修谥号文忠,岳飞谥号武穆。
文官中最好的谥号为文正,武官中最好的谥号是忠武。
私谥:因品节名望高而为友人所赠,如陶渊明谥号靖节先生,韩愈给孟郊谥号贞曜。
庙号:
祖——太祖——高祖
宗——太宗——高宗
清:努尔哈赤为太祖,顺治为世祖(入关),康熙为圣祖(名曰守成,实为开创)。
上古至隋,帝王代号用谥号代替。
唐至元,帝王代号用庙号代替。(因谥号太长,年号多变,习惯)
明清,帝王代号用年号代替。
庙号在前,谥号在后。

古代人都按什么起名字

古代人起名字,分为不同的阶段,唐代以前,人的名字只有一个字,而且,通常这一个字,比较喜欢用有代表性的,要么代表他的家中排名,比如刘邦,又叫刘季,要么代表家人对他们的期望,而且,这个字一般生僻字会用的多一些,因为古人不喜欢重名。唐后期开始陆续有三个字的名字大量出现,为了效仿圣人家庭,开始将辈份带入到姓名当中,姓+辈+名,就是主流了。现代就不同了,什么好听叫什么,名字成为了一种包装,文化内涵少很多。

古人是如何起名的,为什么有的人有姓却没有名呢?

在古代,我们要知道,姓和名是分开的。古代是母系氏族为主,所以一开始姓是女方的标志,标志着母族的的亲缘关系,表明你是从哪个族群来的。名是父亲给你的,表明你的尊贵程度。低贱的人只有姓但是没有名,只有尊贵的人才有姓又有名,所以在古代,有名有姓是一个人身份的标志。

姓是怎么来的,这要取决于你是哪个氏族的,古代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图腾,这个图腾慢慢演变就成了家族里的姓,这个姓就代表着你是哪个族群来的,之后一系列的事情,都要按照这个姓来,比如结婚,相同姓氏的人不能结婚,这也是为了后代的健康着想。随着时间的演变,姓越来越多,真正是古代传下来的姓就变得很少了,也很珍贵。现在真正流传下来的姓只有80多个,其他都是历史中加进去的。

古人用名指代自己,名是长辈起的,用于称呼。一开始人们的名还是比较简单随意的,任何字都可以拿来用,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名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了,有的名寄托了父母的厚望,有的名记录了出生的大事,有的是对孩子德行的赞扬。越是有文化的人家,给孩子取名就越深思熟虑。

名字反映了历史的演化,上古时代,名往往难懂且繁杂,很多天干地支被用于起名,现在的人很难理解。后来的封建社会,起名就有了很大的意义,往往是仁义礼智信、光宗耀祖之流,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之智慧。后来的建国时期,又以国、军、党为名,表明了共同建设美好明天的意愿。改革开放的时候,随着外来文化的引入,很多大人又喜欢给孩子取一个洋文名字,现在的名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为什么古人起名字的时候,都要有一个“字”呢?

古人起名字的时候并不是一起起的,名和字是不同的。名是出生时父母给起的,字是成年之后起的。在古代礼法中,直呼人的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在成年之后就会起一个字,方便别人称呼自己。名和字的意思大都是相同的,比如:诸葛孔明和诸葛亮,都表达的是亮光的意思。周瑜和周公瑾,都表达的是美玉的意思。

在古代礼法之中,可以直呼其名的条件比较特殊,必须是长辈对晚辈,或者是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也有平辈朋友关系比较好的也可以直接称呼他的名。而称呼别人字,相对来说是比较尊敬的意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我国古代对名和字的要求和习惯。

一、我国古代人的文化人,先起名,后起字,再自己给自己起个号

古代人的老百姓一般都是没有名字的,只有有地位的人或者有文化的人才有名和字。出生的时候是小辈,所以父母先给起个名。男人等到二十岁成年之时,父母就会再给起个字,以便旁人称呼。古代文人还有一个号,是自己给自己起的。

二、我国古代对于礼法的要求十分严格,所以才产生了名和字的区分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个意思就是说,男孩子到了二十岁,女孩子到了嫁人的年纪,就可以取字了。这样作为成年人的他们,就不能在公共场合让人指名道姓的称呼了。

三、我国古代人对起名和字的习惯和由来

在古代王莽篡汉之后,古人的名就多用一个字,而字多用两个字。虽然,王莽篡汉短短几十年就失败了,但是王莽创立的这套取名字的规则却一直沿用下来了。

古代人的名字为什么都有“字”,到底有何意义?

这个字表示着古代人的小名,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称呼人大多数是叫小名。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