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在寅时为摄提格,太岁牌上是什么字
高中课本中离骚书下注释
《离骚》课文解读
长太息①以掩涕兮,哀民生②之多艰。(我长声叹息而掩面哭泣啊,哀怜人民生活痛苦多灾多难。①太息:叹息。②民生:百姓的生活。一作“人生”,民生多艰,指人生遭际艰难。)[这两个句子以“哀”字为中心,前面描写哀痛的情状,尽现哀痛之深,后面写哀痛的原因,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①好②修姱③以鞿羁④兮,謇⑤朝谇⑥而夕替⑦。(我只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①虽:唯。②好:hào,爱慕、崇尚。③修姱:修洁而美好。姱,kuā。④鞿羁:jījī,喻指束缚、约束。鞿,马缰绳。羁,马笼头。⑤謇:jiǎn,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无实在意义。⑥谇:suì,谏诤。⑦替:废弃、贬黜。)[这两句上是因,下是果。“朝谇而夕替”,早上还与君王共商国寔,进谏诤言,夕暮却突然身遭废弃。由“谇”而“替”,说明地位变化之剧,从“朝”而“夕”,说明变化之速。屈原品性高洁,才智非凡,又能严格约束自己,本该因此深得君王信任,为什么反而因此获罪,顷刻间雁落云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屈原能承受得住吗,他会有何作为?“朝谇夕替”四个字激起疑窦,开启下篇。]既替余以蕙纕①兮,又申②之以揽③茝④。(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再次给我加上罪名。①蕙纕:“纕蕙”的倒文,即以蕙草做佩带。蕙,香草名,也叫“薰草”,俗名“佩兰”。纕,xiānɡ,佩带,这里用作动词。②申:重复,再三。③揽:采集。④茝:chǎi,香草名,即白芷。蕙纕、揽茝比喻修养高尚的德行,也比喻屈原推行的“美政”。)[申述自己被贬的罪名。以一“替”字承上,说明自己遭受废弃的罪名竟然是因为“蕙纕”“揽茝”,竟然是因为自己“好修姱以鞿羁”,竟然是因为自己追求美政,竟然是因为自己拥有了太多的美德。一个荒唐的罪名,暴露了楚怀王不分贤愚忠奸的愚昧。诗用对偶的形式,节奏鲜明。用香草“蕙”“茝”比喻高洁的品德,比喻他心目中的美政,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对高尚美德和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形象生动。]亦余心之所善①兮,虽九②死其犹未悔。(只要是为这些心里喜爱的东西啊,我即使九死一生也还是不后悔。①所善:所爱好的东西。指上句“好修姱”“蕙纕”“揽茝”。②九:极言多。)[表白自己虽遭重压,但不改其追求理想、恪守节操的坚定态度。“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离骚》中的名句,“虽……犹”,假设关系的连词,“九死”,数字夸张,极言其为美好理想、为正义事业,义无反顾,至死不渝的决心。]怨灵修①之浩荡②兮,终不察夫民心③。(怨我那君王实在荒唐啊,他始终不能把人心体察。①灵修:神仙,这里指楚怀王。②浩荡:荒唐,胡涂,没有准则。③不察夫民心:指分不清谁忠谁奸、谁贤谁愚。民心,人心。)众女①嫉余之蛾眉②兮,谣③诼④谓余以善淫⑤。(那班女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啊,造谣诽谤我好做淫荡的事情。①众女:喻指许多小人。②蛾眉:像蚕蛾一样细而长的秀美的眉毛,这是将自己比喻成美女,暗示自己有杰出的才能和高尚的德行。③谣:造谣,诽谤。④诼:用谗言诬陷。⑤善淫:善于以淫荡之姿取媚于人。淫,淫荡。)[这四句说明自己遭受贬斥的原因,一是楚怀王昏庸胡涂,“终不察夫民心”,二是朝中小人嫉妒而进谗言。赏析这几句诗,要懂得《离骚》常用的表现手法。《离骚》一诗,诗人除了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将自己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两情依依,后来因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丈夫“二三其德”,她终于被狠心的丈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固①时俗②之工巧③兮,偭④规矩⑤而改错⑥。(世俗本来是适合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恣意胡为。①固:本来。②时俗:世俗。③工巧:善长于取巧。工,善于,擅长。④偭:miǎn,背向,“面”的反义词,引申为违背。⑤规矩:圆曰规,方曰矩,喻指国家法度。⑥错:通“措”,施政的举措、措施。“偭规矩”与“改错”二者同义反复。)背①绳墨②以追曲兮,竞周容③以为度④。(违背准绳而随顺歪门邪道啊,竞相把苟合取悦奉作法度。①背:违反。②绳墨:木匠划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③周容:苟合取容。④度:法度、准则。)[这四句揭露楚朝政的黑暗。由群小控制的楚国朝政风气败坏,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诗人巧用比喻揭露这些小人的乖戾。“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言今世工匠,自以为乖巧,背弃规矩,更造方圆,必失坚固、败材木,以喻佞臣巧于言语,背违先圣之法,随心所欲,恣意妄为,必乱、危君国。“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言百工不循绳墨之直道,随从曲木,屋必倾危而不可居,以喻人臣不修仁义,背弃忠直,随从枉佞,苟合于世,以求容媚,以为常法,国必倾危。屈原以工匠造屋设喻,表达他深感楚国大厦将倾的忧虑。]忳①郁邑②余侘傺③兮,吾独穷困④乎此时⑤也。(烦闷忧郁我潦倒失意啊,在这个时世我孤独走投无路。①忳:tún,忧闷。②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忳”与“郁邑”同义反复,用以强调忧闷之深切。③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④穷困: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⑤时:时世。)[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诗人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盖大夫遥想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这一句是整首诗中最长的诗句,作者似乎欲借此将胸中块垒尽情倾吐出。]宁溘死①以流亡②兮,余不忍为此态③也!(我宁愿突然死去烟消云散啊,也不愿随波逐流,取这种世俗的媚态。①溘死:突然死去。溘,kè,突然、忽然。②流亡:形体消亡,即死。③此态:指上面所说的“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这两句写诗人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节操和志向。前面写“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那是表明他愿为美好的理想献身;“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是声明他绝不与朝廷小人同流合污。]鸷鸟①之不群②兮,自前世而固然③。(雄鹰与凡鸟不能同群啊,自古以来原本就是这样的。①鸷鸟:鸷与鸟。鸷,zhì,凶猛的鸟,指鹰、雕等。鸟,这里是泛指一般的鸟。②不群:不与凡鸟为伍,特立独行。③固然:本来如此。)何方①圜②之能周③兮?夫孰④异道⑤而相安?(哪有方枘和圆凿能够相合的啊?哪有道不同而能够相安?①方:即方枘、榫头。②圜:yuán,通“圆”,圆凿,受榫头的穿孔。③周:合。④孰:何。⑤异道:不同道。)[“鸷鸟……异道而相安”四句,诗人用比喻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鸷”喻自己,“鸟”喻小人,“鸷”执志刚厉,特处不群,不可与凡鸟比翼齐飞。用以喻屈原执分守节,不随俗人。“方”喻自己,“圆”喻小人。方者,正也,端方正直。屈原正道直行,方正廉洁。哪有圜凿受方枘而能合者?用以喻忠贞之人与奸佞圆滑之人不相为谋。“自前世而固然”,说明了屈原的精神源泉。历代圣哲给屈原极大鼓舞,他承继并恢宏先圣遗德,“志洁,行廉”,“濯淖污泥,蝉蜕浊秽,浮游尘埃,泥而不滓”,而与日月争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①而攘②诟③。(受着委屈而压抑着心志啊,忍受着责骂和侮辱。①尤:责骂。②攘:忍受。③诟:侮辱。)伏①清白以死直②兮,固前圣之所厚③。(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重的。①伏:守、保持。②死直:死于直道。③厚:嘉许、推重。)[在对自己之所以不见容于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后,诗人“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因而再一次坚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照应上文“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的精神来源于前人,前世的明君贤臣就是引导他追求进步理想的榜样。]
第一段28句,内容为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的原因,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这一段可分两层,“谣诼谓余以善淫”以上是第一层,以下是第二层。第一层抒写诗人面对“朝谇夕替”这骤然而来的打击的心情和态度。诗人一方面怨灵修之浩荡,同时又坚决表示“九死未悔”。第二层写诗人对“时俗工巧”,即朝中小人的态度,诗人凛然声明:宁死也不忍为此态也。
悔相道①之不察②兮,延③伫④乎吾将反⑤。(我反思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久久伫立而想返回。①相道:观察、选择道路。②察:清楚、明白。③延:久久。④伫:久立。⑤反:通“返”,返回。)回朕①车以复路②兮,及③行迷④之未远。(掉转我的车子返回原路呀,趁着迷路还不算走远。①朕: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的自称。②复路:返回到原路。③及:趁着。④行迷:走迷了道路。)[读这四句诗,首先要注意“悔”字,“悔”字承上文又开启下文。上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因此,读者不能不问:既“未悔”,为什么又“悔”呢?悔什么?原来这里的“悔”不是“后悔”的意思,而是“反思”的意思,诗人“悔”(反思)自己当初未曾审察明白事君之道,因此愤然离开了朝廷,但是又欲罢不忍,欲去不能,于是长久地站立原地,犹豫彷徨,徘徊不前。他苦苦思索:路在何方?最后似乎又萌生了一个念头:趁着在迷失的道路上走得还不远,掉转我的车头踏上归途,重返朝廷去吧。]步①余马②于兰皋③兮,驰④椒丘⑤且⑥焉⑦止息⑧。(赶着我的马车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啊,又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休息。①步:缓行。②余马:我的马车,即上节的“朕车”。古代车马相连。③兰皋: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④驰:马快跑。⑤椒丘:长着椒树的山冈。⑥且:暂且。⑦焉:于彼,在那里。⑧止息:停下来休息。)[这两句承“回朕车以复路”,写屈原意欲回朝廷“进仕”。诗人缓缓地赶着马车到达兰皋,又登上椒丘,然后驻辔下车,稍事休息。他在干什么?他在观望,他在等待。“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希望有机会重回朝廷。兰皋、椒丘,写诗人身处逆境,但仍然是没有兰草的山岗车儿不经过,不长香椒的山丘不驻足,人穷志不穷,正如唐代吕延济说:“行止依兰椒,不忘芳香以自洁也。”]进①不入②以离③尤④兮,退⑤将复修吾初服⑥。(欲入朝廷不被接纳反受指责啊,我于是退出来重新整理当初的衣服。①进:进身于君主之前,即进仕。②不入:不被君王所用。③离:通“罹”,遭受。④尤:过失、指责。⑤退:离去。⑥初服:指未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这是写屈原再次入朝受挫。愚蠢的楚王“不知忠臣之分”,奸佞的小人容不下方正之人,屈原“进不入”而且又遭受新的诋毁诬陷,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终于拿定了主意:“退将复修吾初服”。虽然不得不退出仕途,但是仍然不改初衷。这是碰壁之后的退让;这是不计功利得失的倔强。]制芰荷①以为衣兮,集芙蓉②以为裳③。(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裙。①芰荷:荷叶。芰,jì。②芙蓉:荷花。③裳: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古人以上衣为衣,以下裙为裳。)[言自己因为“进不入”,于是裁制芰荷,集合芙蓉,以为衣裳,用被服香洁比喻自己修身养性,品德愈益高洁。从此句起对“初服”进行具体申述。]不吾知①其亦已兮②,苟③余情其信④芳⑤。(不了解我也就罢了啊,只要我心灵确实芳香。①不吾知:即“不知吾”的倒装。②亦已兮:也就算了吧。已,止,罢了。③苟:只要。④信:确实。⑤芳:芳香美好。)[“芳”承“芰荷”“芙蓉”,言君王不了解我,进仕无望,那就算了吧。不在位不谋其政,再不想朝政之事,只求内心确实高洁。]高①余冠之岌岌②兮,长余佩之陆离③。(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①高:用做动词,使动用法。下句“长”与此用法同。②岌岌:高耸的样子。③陆离:修长的样子。)[言自己虽怀德不用,但仍要高我之冠,长我之佩,尊我之威仪,整我之服饰,以示我鹤立鸡群,鸷鸟不群,与众人相异。]芳①与泽②其杂糅兮,唯昭质③其犹未亏。(因为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所以惟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①芳:香草的芳香。②泽:佩玉的润泽。③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言我外有芬芳之德,内有玉泽之质,二美杂会,兼于一身,而不得施用,故唯有保明其身,无有亏损而已。所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制芰荷以为衣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这里八句,紧扣“初服”二字从各方面写自己衣饰的高洁。作者繁复地描述种种衣饰,意在表明他修身之严。]忽反顾①以游目②兮,将往观乎四荒③。(忽然回头放眼远眺啊,将去观望荒远的地方。①反顾:回头看。②游目:放眼观看。③四荒:四面荒远的地方,形容极其旷远。荒,远。)[“将往观乎四荒”,写屈原既在楚国不能伸志,于是也萌生过出走他国的念头,但就在此时,又忽然反顾游目,翘首以待,求怀王回心转意。此句和前文“回朕车以复路”相应,表明屈原内心的矛盾冲突,他在进仕与退隐,出走他国与留在楚国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而斗争的结果是:虽遭贬弃,幽愁忧愤,但仍然“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佩①缤纷②其繁饰③兮,芳菲菲④其弥章⑤。(佩戴上缤纷的服饰啊,菲菲芳香更加显彰。①佩:用如名词,指佩戴的香草和饰玉。②缤纷:繁多。③繁饰:众多装饰品。④芳菲菲:形容服饰品芳香浓烈。⑤弥章:更加明显。章,通“彰”。)[诗人整饰仪容,佩玉缤纷而众盛,喻自己将更加砥砺意志,品格更高尚,思想更精纯,赤心更忠诚,不以替废而改其行。]民①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②以为常③。(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和爱好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①民:人。②好修:爱好美,比喻修身养性。③以为常:认为是常规。)虽体解①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②?(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变心啊,难道我的志向可以因受挫而改变?①体解:分解人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②惩:受创而改变。)[最后四句,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独好修以为常”。“独”字表现出作者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一切的自觉态度,带有一点自豪的味道。“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诗人坚持真理,坚守节操,获罪群小,深知后果,但美政之愿,存君兴国之志,至死不渝。诗人的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
第二段24句,写诗人“悔相道”,也就是反思从政之道。这一段也分两层,“唯昭质其犹未亏”以上为第一层,以下为第二层。第一层写诗人在进仕,还是退隐,积极入世还是消极避世这个问题上矛盾重重,最后诗人“进不入以离尤”,于是“退将复修吾初服”。第二层写诗人是在出走他国,以伸其志,还是留在楚国,以报其国这个问题上的激烈斗争,诗人“将往观乎四荒”,打算出走之时,终因眷恋楚国,系心怀王,于是又“忽反顾以游目”,并写下誓言:“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爱国忠君之心不渝。总之,这一段诗人围绕进与退、走与留展开激烈斗争,进行艰难选择,从中表现出诗人追求理想、坚持真理,忠贞爱国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关于太岁的疑问?
太岁, 是天皇氏时代创制的星纪,又称“摄提纪”。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
西汉末年的刘歆根据上古资料整理出岁星在天区中停留的十二个位置,称为“十二次”;这“十二次”分别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太岁神对应六十甲子,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年中天子,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
值年太岁
太岁也是道教信仰中太岁神的简称,乃道教值年神灵之一,一年一换,当年轮值的太岁神叫值年太岁(流年太岁)。太岁神在所有神中,影响力最大,素有年中天子之称,掌管人世间一年的吉凶祸福。道教《神枢经》说:“太岁;人君之象,率领诸神,统正方位,翰运时序,总成岁功”
《渊海子平》记载:太岁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则凶。《三命通会》说: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太岁当头有灾祸,刑冲破害鬼推磨,流年若还逢忌神,头破血流难躲过。古语有云: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 可见太岁,乃诸神中最有权力的年神,掌管人们一年的祸福,主宰全年运程。
在《荀子·儒效》篇中,避太岁的信仰则是从避岁星的占星术中分化出来的,两种信仰在战国时代常常混淆,一直要到汉代以后才逐渐厘清。至今发现的考古资料都不能证明春秋时期中原确实使用过“十二次”来标记岁星的位置,《甘石星经》和《史记》里也没有提过。
古时候将太岁视为君王,东汉王充的《论衡》说:“太岁之意,犹长吏之心也。”南宋祝泌的《六壬大占》说:“帝王系命于太岁、后妃系命于岁之阴”在清代《协纪辩方书》得到一个扼要的总结:“太岁,君象,其方固上吉之方,而非下民之所敢用。”太岁为贵神,其所在之向当然也是尊贵吉利的,但是黎民百姓却因为太岁所在的方向太过于尊贵,反而必须避开,以符合上下尊卑的身分。
太岁并不是凶神,而是守护神,明代《三命通会》说:“真太岁,又名转趾煞,要大运日主与太岁相和相顺,其年则吉;若值刑冲破害,与太岁相战克则凶。”与太岁相顺则吉,相逆则凶。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树珊(1881-?)说:“夫太岁,至尊,非煞也。”。
犯太岁
冲太岁、害太岁、临太岁、刑太岁
拜太岁原因
顺星拜太岁就是拜自己六十甲子所属的“太岁神”,太岁主管人一年的流年祸福。据道经记载,太岁神主管人的“本身生命之灾”和“流年临犯之厄”,也就是说人一生的吉凶祸福,是由太岁神主管的。人们经常说:“太岁当头坐,无灾也有祸”,便指的是“犯太岁”。
凡是在自己的“本命年”,或者自己的属相与“值年太岁”相临、相冲、相害、相刑的时候,容易导致灾难的发生。若是属相与“值年太岁”相临,称作“临太岁”,主伤害、易破财、防盗贼、感情挫。若是属相与“值年太岁”相冲,称作“冲太岁”,主凶险、运势乖、易损财,意外伤。若是属相与“值年太岁”相害,称作“害太岁”,主疾病、财物慎、犯小人、事业顿。若是属相与“值年太岁”相刑,称作“刑太岁”,主刑灾,犯口舌、碍工作、慎出行。
“冲太岁”、“害太岁”、“临太岁”、“刑太岁”统称为“犯太岁”。
古书云:“太岁如君,为众神之首,众煞之主,有如君临天下,不可冒犯。”由于太岁神位高权重,人人敬而畏之,为避免得罪太岁,因此在冲犯太岁之年,都必须在新开春期间求取“太岁符”,祈求新一年平安顺利,趋吉避凶。
拜太岁流程
一般“拜太岁”的流程)有:步虚韵、诵天尊号、慢澄清韵、臣香文、诵《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化“二十四解厄符”、拜“九皇(本命星君)、三台星君”、说禀文、宣表文、诵“斗姆宝诰、顺星宝诰”、小赞韵、高功熏表、高功拜表(踏罡步斗)、(太岁护身符)、香花送韵(化表)、出坛(诵“消灾延寿天尊”)至“元辰殿”、化普表、随坛信众拜自己所属“本命太岁”、回坛谢神等。
太岁是什么
太岁本是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星名。太岁与岁星相对应。岁星即木星。古人认为岁星每十二年一周天,于是将黄道分成十二等分,以岁星所在部分为岁名,共有十二个岁名:寿星、大火、析木、星纪、玄枵、取訾、降娄、大梁、实枕、鹑首、鹑火、鹑尾。古书中有“岁在鹑火”、“岁在星纪”这样的记载。岁星运行的方向自西而东,与将黄道分为十二支的方向正好相反,古人就推研出一个太岁,太岁向与岁星实际运行相反的方向运行,古人就以每年六岁所在的部分纪年。如太岁在寅叫摄提格,在卯叫单阏。后来又配以十岁阳,组成六十干支,用以纪年。
太岁每十二年统天一周,与表示方位的十二地支正好相配。逢甲子年,甲子就是太岁。逢乙丑年,乙丑就是太岁,依此类推至癸亥年为止。
风水观念认为,太岁星每年所在方位为凶位,如果这一年在这一方位破土兴建房屋或造坟,便会招致祸事。
冲撞太岁这种观念早在先秦就产生了。《荀子儒效》记载:“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南而迎六岁”。这个记载说的是武王伐纣时,是在兵家所忌的日子。当时的大臣劝谏说,岁在北方,不当北征。武王不听,结果与太岁相逆,武王的军队走到汜水,汜水猛涨;走到怀水,怀水猛涨。天气变冷,日夜大雨,军心动摇。幸亏来了诸神相助,才逢凶化吉,灭了商纣。
汉代的一个叫王充的名人,他为此写了《论衡;难岁》。他叙述说:“《移徙法》曰:‘徙抵太岁凶,负太岁亦凶。''抵太岁名曰岁下,负太岁名曰岁破,故皆凶也。假令太岁在甲子,天下之人皆不得南北徙,起宅嫁娶亦皆避之;其移东西,若徙四维,相之如者皆吉。何者?不与太岁相触,亦不抵太岁之冲也。”
《离骚》中“唯庚寅吾以降”中“降”的读音是什么?
jiàng
太岁牌和太岁符的分别
“太岁牌”即刻有“流年星君”名讳的符牌,符
牌由符头、符身、符胆和名号几个组成部分,放置在
住宅中的“太岁”位、“太岁”三合位和位,可
避免官灾、是非、血光等无妄之灾的发生。
太岁符无疑是种流传最广,因而也较为典型的,充分体现了基层民众对于特定时空关系的信仰化解释。
35778
常见的太岁符的写法是:中间写有“唵佛勅令太岁□□年□□星君到此镇”等字,中间的“□□年□□星君”填入农历某年干支及相应太岁名,如甲戌年誓广星君,辛巳年郑但星君。内两侧画有连接的七星,各写有五个“雷”字。外两侧的右边画上“日”和“七星”图案,写有“太阳星君南斗星君勅令六甲神将勅令天官赐福勅令镇宅光明”;左边画上“月”和“七星”图案,写有“太阴娘娘北斗星君勅令招财进宝勅令合家平安”。
2020年太岁星君牌位怎么写?
“太岁” 是太岁神的简称,太岁神在所有神中,影响力最大,掌管人间一年的吉凶祸福,统摄众神,有“年中天子”之称。太岁共计60位,一年一换,每一位太岁都有他的姓名,顺序值年,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从甲子年的金赤大将军至癸亥年虞程大将军,依六十甲子轮流掌管人间一年的吉凶祸福,故又称“值年使者”,或“值年太岁”,太岁既是星辰,也是中国民间奉祀的神祇。太岁就是天上的木星,因为木星每十二个月运行一次,所以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
正常写法、太岁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