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下聘怎么说,男方结婚下的聘书样式
中国古代礼仪繁琐,那古人结婚都有哪些婚礼习俗呢?
三书六礼,红盖头,红婚服,头上戴的朱凤冠等等,晚上新郎官用特制的棍子来掀起新娘的盖头,这样就算是过门了。
我们国家是最注重礼节的国家,在古代成亲的时候是很麻烦的,不过成亲的时候基本都有这些婚礼习俗。
古代的人想要结婚不能直接自己做主,需要找媒婆当中间人,并且还要看生辰八字。在古代,有的人即便是和对方看对眼了,也不能自己擅自做主的,一定要先告知父母,让父母请媒人去对方家里提亲,等女孩子这边点头同意了才能看生辰八字,看两个人是否合适,所以说媒婆这个职业在古代是很受重视的,而且也能收到不少好处。并且在古代结婚前一定要看生辰八字,这是为了看两个人是否合适,这个观念在现在也被人们重视,如果确实生辰八字合拍,没有其他的问题,就可以下聘礼了。
古代的聘礼和我们现在的聘礼差不多,一般来说基本就是用金子、银子打造的首饰,或者是其他绢布等物品,这些也是要看男方家的财力有多少,不可能一下子狮子大开口,这样也会伤了两家的和气,毕竟还是以孩子的幸福为主。而且像条件好的基本都是黄金一两,银造的基本是五两,绸之类的基本就是六表里,然后其他的绢布会多一点,基本也就是四十匹左右,次一点的就相应减少一部分,不然嫁过去了可能也会有意见。
最后就是娶媳妇了。不过这个是要坐轿子的,而且有的地方在接新娘下娇子前还要踢三下,这样才会大吉大利,而且下了娇子不能自己走路,否则会沾了晦气,得要喜娘背着走。之后就是拜堂成亲了,一定要三拜,这样才算正式夫妻。而且在古代人们都是黄昏时分成亲,这样正好晚上直接洞房,只不过这种习俗皇家肯定也会用,为了避免和百姓相撞,所以只能百姓们改成白天成亲了,由此这个习俗就这么传下来了。
古人结婚遵循六礼,也就是一纳采、二问名、 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 ,例如下聘、出礼、迎亲等等环节。结婚都是要跪拜自己的爹娘的,当然也要敬酒。这样一直和客人喝下去,所以说特别的有意思,也有着的风格。问问古代的下聘和嫁妆的事情,看小说,说男方给女方下聘,几大箱子,然后...
这些是属于女方的嫁妆吧
聘礼的含义
聘礼常指聘请时给的表示敬意的礼物。日常生活中,也多用于订婚时,双方互相馈赠的财物。一般为结婚的时候赠送对方的钱或物。中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礼”。婚前给付礼的现象在我国还相当盛行,已经形成了当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中国人结婚讲究的是中国的传统礼仪,聘礼则是男方上门提亲时的一重要环节。而男方前往女方家下聘,若是女方收下了其聘礼,则说明女方有考虑把女儿嫁给男方,对男方比较满意。而对于聘礼的多少,则是男方求聘礼的心意。很多家庭会因为对这聘礼是什么意思的不了解,因为钱的问题而闹得不可开交,这多因为大部分人没有真正的理解聘礼的意思。
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谁家有女,千家求。好女儿谁家都喜欢,自然下聘的人就多了。很多人对都聘礼是什么意思不太懂。早先谁家看中了谁家的女儿,就会带着聘礼还有自己的儿子上门求聘。当聘礼留下,并且女方也收下时,说明女方同意了这门婚事,也有意结亲,到时候就可以商量个好日子把婚礼给订下来。
下聘礼时,也是有规矩可见,由聘礼可看出求聘者对女方的敬重。所以聘礼不能过于厚重,会显得过于傲慢,也不能过于轻,会显得不够诚意。所以聘礼给的也需要符合礼仪,但是不管聘礼多少,贵重与否,在给女方下聘时说话一定得有一定的水准,不能显得卑微,也不能显得自大,从头到尾一定要尊重对方,表达自己的尊敬,还有求娶之意。对聘礼是什么意思能够多了解下,这样下聘时心理也会有数。
若是对聘礼是什么意思都不了解,过于轻或是过于重,若是说话技巧不到,难免也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到时候不要本来好好的一件事,也被搞糟了,到时候就太得不偿失了。所以一般在下聘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媒人跟着,家里长辈带着男方登门到女方家。有长辈还有经验丰富的媒人在一旁说话或是指点一二,其实也不用担心。尤其现在人大都自由恋爱,就更不用担心了。1. 古代诸侯间相互聘问之礼。
《礼记·聘义》:“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国语·周语中》“遂假道於陈 ,以聘於楚” 三国 吴韦昭注:“是时,天子微弱,故以诸侯相聘之礼假道也。聘礼,若过国至于境,使次介假道,束帛将命于庙也。”
《仪礼》聘礼第八:聘礼,君与卿图事,遂命使者。使者再拜稽首辞。君不许,乃退。既图事,戒上介,亦如之。
聘礼的礼仪:国君和三卿谋议聘问的事,于是任命卿为使者。卿(使者)再拜稽首辞让,国君不准许,于是退回原位。已经谋议出使之事,也同任命使者一样任命。
2. 订婚之礼。亦指订婚时所备的财礼。
南朝 梁沈约《奏弹王源》:“璋之下钱五万以为聘礼。”
清李渔《奈何天·调美》:“若还果是年侄,自然没有做亲之理。既然如此,只得把聘礼还他。”
沈从文《阿金》:“这婚事 阿金 原是预备今晚上就定规的。抱兜里的钱票一束,就为的是预备下定钱作聘礼用的东西。”
任德耀《马兰花》第一幕:“这真是咱们姑娘的聘礼。”
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把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古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其中“纳征”,即男家将送往女家,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
古代纳征多以鸟兽为礼,上古时聘礼须用全鹿,后世简代以鹿皮。崔駰的《婚礼文》中记载:“委禽奠雁,配以鹿皮。”《诗经。召南。野有死麋》中说:“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写的就是用野鹿向女孩子求婚的事。因为古代纳聘多执雁为礼,故送聘礼又叫“委禽”。当然,古代纳征也并非全用鸟兽为礼,像《卫风·氓》中所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是以布为聘礼的例子。后来,纳征的礼仪越演越繁,成为六礼中礼仪最繁琐的过程之一。
到了宋代,茶叶被列为聘礼中的重要礼物,几乎成为不可或缺之物。从此,民间即称送聘礼为“下茶”、“行茶礼”或“茶礼”;女子受聘,谓之“吃茶”或“受茶”;所谓“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洞房里的“合茶”。据宋胡纳《见闻录》载:“通常订婚,以茶为礼。故称乾宅致送坤宅之聘金曰‘茶金’,亦称‘茶礼’,又曰‘代茶’。女家受聘曰'受茶'。”吴自牧《东京梦梁录·嫁娶》也谈到了宋代婚嫁中的用茶:“道日方行送聘之礼,且论聘礼,富家当备三金送之,……加以花茶、果物、团圆饼、羊酒等物,又送官会银铤,谓之'下财礼'。”吴自牧记载说,即使是贫穷人家,聘礼中茶饼也是少不了的,甚至连女家的回礼也多使用“茶饼果物”、“鹅酒茶饼”了。
婚姻“六礼”后来经司马光、朱熹等人简化合并,但宋代盛行的茶礼却为元明清各代所承袭。明代香山(今广东中山市)人黄佐,字泰泉,晚年家居时撰成《泰泉乡礼》,书中记载:“近日纳采、纳徵者,止用细茶一盒,纳钗物其中,尤为简便,可以通行。”又云:“凡三等人户之下聘,用酒一埕、鹅二只、各布二匹、茶一盒。”反映了明代岭南一带茶礼的流行。
民间聘礼
民间聘礼必备的9样
梳子: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 梳子有“结发”之意,尤白首相庄,指夫妇一生相爱相守,白头偕老。
尺子:量具,婚姻生活中引申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指百子千孙,幸福源远流长,同时也是对新人今后生活事业步步高升的祝福。
压钱箱:九宝中的第九宝是压钱箱,是婚庆中女方送嫁礼品之一,借以表示女方家境富裕,同时也是女子婚后用于收藏心爱珍品之物。
如意秤:取材于传统婚礼仪式中用于新郎掀开新娘红盖头的如意秤,现作为父母送给出嫁女儿的婚庆九宝之一,希望女儿今后的生活称心如意,夫妻如意同心。
镜子:代表圆满、完满,以及寓意新娘的姿容秀丽,是对新娘婚姻生活甜蜜美满的祝愿;纵使时光流逝依然永葆青春、花容月貌的美好寄托。
都斗:原是量粮食的器具,在婚嫁礼仪中用于彰显自家的财富雄厚、家境富裕,表示结婚之后也能过上丰衣足食、轻松无忧的富裕生活。
剪刀:是传统婚礼中的“六证”之一,生活中主要作服装剪裁之用,婚嫁礼仪中寓意新娘婚后生活的绫罗绸缎、前程锦绣,共享人生的荣华富贵。
算盘:生活中用于算筹收入和开支的计算工具,婚庆礼仪中的千足黄金算盘,寓意新人对未来安宁富裕生活的理想与规划,能够合理的投资理财,赢得广茂财源。不论是聘礼、礼还是礼金,都是我国传统婚嫁中的重要习俗,并且这些习俗也一直沿用至今。其实婚礼上的大多数习俗,不论是金钱还是物品,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给新人送上结婚祝福。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聘礼是什么,和礼有什么区别。
一.聘礼是什么意思
聘礼在现代汉语字典里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聘请时给对方送的表示敬意的礼物;第二个意思为,在订婚时,男方向女方赠送的礼钱也成为聘礼。在这个意思的解释上,将礼与聘礼与聘礼的共性展示了出来。也就是说,礼和聘礼都是在订婚时由男方赠予女方的一种礼金或者是财产。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多区别的。
聘礼
二.聘礼和礼有什么区别
1.聘礼和礼的概念不同
聘礼指的是男方下聘时赠与女方的礼金,而礼指的是女方订婚时男方赠与女方的礼金。一般来说,聘礼比礼的礼金数要轻薄一些,不会给女方家太贵重的聘礼。
2.聘礼和礼的用途不同
聘礼前一般来讲是在男方赠与女方之后,女方购买嫁妆并再由女方一同嫁到男方家的礼金。但礼不同,礼指的是赠与女方,直接由女方支配的钱财。这笔钱可以用来购买婚房内的各种家用电器,也可以支付酒席费等等。因此礼的用途比聘礼的用途要灵活得多。
新人们在准备礼和聘礼时,要注意他们的区别,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婚礼变得更加的有规矩和喜气!
古人嫁女儿所说的六礼都是什么?六礼都有哪些含义?
中国古代婚姻仪式历来讲究“六礼”,清代“六礼”衍化为“请庚、探问、报期(请期)、行盘、妆奁、迎娶”六道程序。其中,需要落在纸上的,只有“请庚”和“报期”。“请庚”,即男家与女家,互相留下对方的生辰八字,请人测算是否相合后留下的凭证。而“请期”则是请人测算、挑选适宜举行各项结婚仪式的吉日良辰和规矩、禁忌。其内容一般也要写在红纸上,并由男家告知女家,称作“喜课”或“课”。这个算得上当时的订婚协议,看得出古人很看重缘分。下面我们来具体介绍什么是古代婚姻仪式中的“六礼”。
古代婚姻仪式中的“六礼”指什么?
古代婚姻仪式中的“六礼”就是指: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此为六礼 六礼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而从东汉至东晋更是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清代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清代《通礼》载,汉官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五礼。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
1、所谓六礼,其实有二。
2、六礼之一,为礼之总称。
即: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乡饮酒、乡射)和士相见礼等六个方面的礼节规定的总称。
《礼记·王制》:
“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
孔颖达疏:
“六礼,谓冠一、昏二、丧三、祭四、乡五、相见六性。”
3、六礼之二,为周代贵族婚姻关系形成的六道程序。
据《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义》,其主要过程为:
(1)纳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应允后,男家使人致以采择之礼,礼物通常用雁(鹅),故纳采也叫“委禽”。
(2)问名。男家请媒人问女方族姓名号及生年月日时辰。
(3)纳吉。男家至祖庙占卜吉凶。如得吉兆,即告知女家,准备缔结婚姻。问名和纳吉时,男家须致以雁礼,女家则在纳吉时设筵酬答,以示亲善。
(4)纳征。征义为成。纳征表示婚姻关系正式成立,犹今之订婚。男家以帛五匹(每匹两端,每端一丈八尺),俪皮(鹿皮)一双作为聘礼送达女家。天子、诸侯纳征,则另加圭璋等玉器。纳征后,女家为尚未行笄礼的待嫁女子行笄礼,从此该女称字不称名。由于纳征要赠以厚礼,故也叫“纳币”。
(5)请期。男家通过占卜择定婚期后,告于女家,征求同意,礼用雁。
(6)亲迎。男方亲至女家迎娶女方。
古代的人嫁女儿的话,丢底的话,当然是啊,有非常多的讲究的古代婚姻的六礼之规是什么
古代婚姻的六礼之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纳采,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2、问名,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3、纳吉,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
4、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5、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6、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出处
六礼是汉族传统婚礼仪式,古籍《礼记·昏礼》上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仪礼》上说∶“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就是创于西周而后为历朝所沿袭的“婚姻六礼”传统习俗。
“六礼”即六个礼法,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俗谚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另《梦梁录.卷二十》∶“婚娶之神,先凭媒氏。”因此,媒人是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六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