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脉法药图,五行经络图解释
中国古代著名医书有哪些?
中国古代著名医书简单介绍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原为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 又称《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非一人一时之作,“神农”为其托名。战国及秦汉医药学家通过对药学资料不断搜集整理,最后成书。分为序例(或称“序录”)1卷,本文3卷。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材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涉及病证约170多种,包括内、外、妇、儿等科疾病。该书根据功用毒性的不同,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中国药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所收载的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其功效已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书中提出的药物学理论和用药原则大多正确而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该书为中国古代的药物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药物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为学习中医药的重要参考书。
《伤寒杂病论》 又名《伤寒卒病论》,张仲景著于汉末。书中概括了中医的四诊、八纲、八法,理法、方药齐备,确立了辩证论治原则;以脏腑论内科杂病,兼及妇、外科疾病,共记载40余种疾病,对其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均有精当论述;载方269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对方剂的君臣佐使及加减变化已有较高要求,所用剂型已有10多种,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系统的方剂学理论知识。该书为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曾有四五百家对《伤寒杂病论》进行探索,留下近千种专著、专论,形成独特的伤寒学派,自唐宋以来,其影响远及国外。
《千金翼方》 孙思邈撰于682年,系作者为补充《千金要方》而编集。卷首为“药录”,辑录药物800余种,详论其性味、主治等,其中有些是唐以前未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物。书中对内、外各科病证的诊治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均有增补,并收载了当时医家秘藏的汉张仲景《伤寒论》内容,选录《千金要方》所未载的古代方剂2000余首。中国刻印或影印本近20版次,日本亦有多种刻印本。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又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宋王惟一撰。刊于1026年,并刻石于相国寺仁济殿内。系在作者创制的针灸铜人模型基础上编撰的。书中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循任穴的循行、主病及其腧穴部位,参考各家学说予以订正。附经腧穴图。该书总结了北宋以前针灸腧穴的主要成就,流传甚广,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49年后有影印本。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撰写于1578年,初刊于1593年。全书载药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其余为矿物及其他药物,由李时珍新增入的药物就有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约有8000多首是李氏自己收集或拟定的。每种药物分列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也提出了相当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特别是书中将动物药按“从贱到贵”的顺序排列,记载了动物对生活环境适应的重要资料,说明李时珍具备生物学进化思想。此书曾先后刻印数十次,在中国促进了本草学、生物学研究,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的节译本或全译本。其中的一些资料,直接影响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
《温热论》 清叶桂讲授,门人顾景文等据笔记整理而成;《续临证指南》中称为《外感温热篇》;《温热经纬》中称作《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医门棒喝》则称《叶天士温热论》。阐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归纳为“温邪上受,首先犯上,逆传心包”;提出温病发展的卫、所、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疾病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叙述辨舌、验齿、辨斑疹等意义。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现有多种刊本。
参考地址:http://health.online.jx.cn/zhongyi/zhongyi_13770.shtml
灵枢针灸黄晓晨的五行脉针是真的吗?
是真的,不会不申请专利。黄晓晨也不是第一次在网上宣传自己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什么?
NO .2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一向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称。《黄帝内经》、《难经》,阐发医理,为我国现存的两部权威理论医著;《伤寒杂病论》论述内伤外感各证的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肇启我国临床医学之端;《神农本草经》则载录药物性味功用,被后世奉为中药本草的祖书。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现一般认为,它不是一个时期、或某一个人的著作,而是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到秦、汉几百年间,由许多医书汇集,不断增补而成,其大部分内容形成于战国。至于托名“黄帝”所作,诚如《淮南子·修务训》所分析的,是由于“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的缘故。当时托名“黄帝”的书有20多种,《内经》是其中之一。
《内经》集中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确立了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了奠基和导向作用。历代医家的著作,有不少取材或取法于《内经》,而历史上各种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倔起,其学术理论也大都滥觞于《内经》。所以《内经》是医学之宗,不但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医教学的必读教材,就是现代的高等中医院校也仍将其作为一门必修的主课。
今天中医界遵奉的一套基础理论,主要也是从《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甚至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如生命科学,气功原理,经络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地可从其博大精深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或有益的启迪。《内经》包括《素问》9卷和《灵枢》9卷,两部分各列专题81篇,内容非常广泛,逐步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渗透、贯穿到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脏腑经络学说:《内经》在长期医疗实践、活体观察和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通过经络沟通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论病学说:包括邪正理论、病因、病机、疾病传变和病症5个方面,这些内容占了《内经》大部分篇幅。邪正理论,《内经》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因,讲到了六淫、七情、饮食、劳伤致病等。病机分析也很详细,特别是提出的“病机19条”,至今对临床实践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于疾病传变,《内经》从阴阳、内外、寒热、虚实来归纳,给了后世医家很大的启迪。据初步统计,全书还有侧重地对200多种病症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作了具体的论述,为后世的临床各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诊法学说:《内经》诊法的主要内容为望、闻、问、切,尤详于脉诊,而且强调“四诊”合参,为中医诊法的渊薮。治则治法学说:提出了治未病、治病求本、标本论治、扶正祛邪、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等一整套治疗原则。还总结了许多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导引、薰熨、外敷、蒸浴、放血等。特别是针灸的很多手法,至今还在运用。
运气学说:主要内容包括在《素问》7篇大论内,着重探讨自然界气候的常变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变化规律,并试图按照这些规律指导人们趋利避害、防病治病。
养生学说:在“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等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内经》提出了协调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等一系列防病健身益寿的养生方法,其中防重于治的思想尤为可贵。
综上所述,可以略见《内经》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多种译本的问世,它已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难经》全称《黄帝八十一难经》,原题秦越人(扁鹊)所著。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它的成书年代,当在秦汉之际,至少也得在东汉以前,是经过较长时间不断地修改、补充而成。全书以设难答疑的形式,解释经络脏腑、疾病诊法等81个难题。
《难经》不但推演《内经》的微言奥旨,发挥至理,剖析疑义,垂范后学,而且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如首创独取寸口和分寸关尺的三部候脉法,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医诊断的一大特色;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弥补了《内经》经络学说的不足;提出了与《内经》不同的三焦、命门学说等等,都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四库全书提要》称之为“历代以来,与《灵枢》、《素问》并尊,绝无异论”,至今仍被奉为中医重要的古典医籍。
综合史实,概述中国封建制时代中医药学成就
一.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中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我国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展都作过巨大的贡献。早在公元前二百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的成书,就确立了中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中医药学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其间的关系,并将生理、病理、诊断、用药、治疗、预防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观念和独特的理论,作为医药学的基础。其内容包括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基础的生理、病理学;以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断,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进行归纳治疗的一整套临床诊断和辨证施治的治疗学;以寒、热、温、凉“四气”和酸、甘、苦、辛、咸“五味”来概括药物性能的药物学;以“君臣佐使”、“七情和合”进行药物配伍的方剂学;以经络、腧穴学说为主要内容的针灸治疗学;此外还有推拿、气功、导引等独特的治疗方法。经历代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份极其宝贵的遗产。
二.中医的基础
子桓经收集整理总结的《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它总结了秦汉战国及春秋以前许多医家的经验和医学成就,体现了周秦时代的医学特点,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发展的基础。
《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辩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等。
《难经》是一部堪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藉,成书于汉代之前,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补充了《内经》中的不足,与《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从世界医药学史的角度看,中医药学不但体系独特,而且有着一系列卓越的贡献。
三.医学理论
在医学理论方面,中医药学虽然以人体为对象,但是它把人体看作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不是孤立地研究人体,而是把人体放在自然界整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来进行研究。因此,在其病理学说中,非常重视疾病与人体自身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关系。在临床治疗中,它反对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即把握住疾病的原因和本质,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同时,它又把人体本身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简单、孤立地研究疾病的症候,而是把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全面的考察。在用药方面,它讲究药物配伍的原则,即根据每个病人虚、实、寒、热的特性,因人施药,并注意主治药物和辅助性药物的配伍问题。这些理论和原则,即使用现代科学观点和方法来加以考察,亦是非常深刻和具有积极意义的。
四.诊断方法
脉诊,是中医药学上一项独特的诊断方法。据《史记》记载,战国时的扁鹊已能通过脉诊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反映了当时已掌握了脉诊的方法。从此,脉诊成为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脉诊的应用表明,中国古代的医生已掌握了脉象与身体各部分的关系的知识,亦即关于心脏、血液与血管的关系,血流速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呼吸和脉搏频率的关系等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现代医学表明,脉搏是循环机能的综合表现,脉象因循环系统的情况改变而不同。而且,由于循环系统与身体各内脏都有关联,组织代谢的任何变化,都会给血液循环以一定影响,机体的重要疾病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循环系统的功能。因此,尽管中国古代脉诊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但却是有着科学依据的。中国的脉诊很早就传到国外,除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国外,大约在十世纪时已传至阿拉伯,十七世纪时传至欧洲,对世界医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五.治疗方法
针灸是中国独创性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特点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或用火的温热烧灼局部位置,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一疗法大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古人就有了用砭石治病的经验,以后发展为针炙。周代以后逐渐形成为一项专门的治疗方法。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周代古医籍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等帛书,反映了当时经络学说已基本确立。《内经》和《难经》中详细记载了人身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全身脉络、腧穴以及它们的分布循行与针疗、刺法、刺禁、炙法、炙禁等具体内容,并高度评价了经络的“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对中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丰富的经验累积,到西晋时,由皇甫谧进行了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写出了我国现存最早有系统的针炙专书──《针炙甲乙经》,促进了我国针炙医学的发展。由于针灸疗法简便易行,经济实用,适应症广,治疗效果比较迅速和显着,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又可协同其它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针灸疗法早在汉唐时就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宋元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近些年来,针刺麻醉的问世,更震撼了国际医学界,并已传至国外,影响了世界医学的发展。故外国学者多称誉中国为“针炙的祖国”。
六.外科学
在外科学方面,与西医只重视局部和体表的医治方法不同,中医坚持了整体的观念,既重视体表疾患的局部表现,更重视患者机体的内在变化;既重视手术、手法的治疗,更重视机体抗病能力的增强。这一思想,在骨科治疗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不仅注意了局部的处理,而且强调适当的活动和功能锻炼,同时配合活血化瘀和调理脏腑功能的药物,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外科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包括:
最早研究和描述人体的解剖结构:关于人体解剖,在古医书《内经》中有过生动而丰富的叙述。如《灵枢·经水》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剖而视之”。并对五脏六腑的形态、大小、重量,脉络的长短、走向,血液的清浊和闭管循环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且与现代解剖学的观察大致相符。北宋时的“欧希范五脏图”对心、肝、肾等内脏及大网膜的描述基本正确;“存真图”对胸腔内脏结构及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等,均有颇详细的记述,且多为后世所采用。我国在十一世纪时,解剖学仍是比较先进的。但在西方医学中,人体解剖学一般都发展得比较晚,欧洲在十六世纪以前多为对动物的解剖,很少有对人体解剖的研究,故我国的人体解剖学较国外至少要早十六个世纪。
对人体血液循环的最早认识:对人体封闭式血液循环及其与心、肺的密切关系,早在《内经》中已有较细致的描述。如谈到血与心的关系时说:“诸血者,皆属于心”。血在什么地方流呢?《内经》明确指出“脉者,血之府”。叙述血脉与肺的关系时,《内经》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毛脉合精”。这就是说,肺与全身血脉相通,肺将精华物质带到人体各经脉,通过循环,最后又流归肺内。古人认为血流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呢?《内经》的回答是封闭管道式的,并说“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在这里是指动静脉两类血管互相贯通,循环全身,周而复始。《内经》还对动、静脉血液的性质进行了鉴别:“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这是根据血液流速、颜色和能否喷射等性状来鉴别动、静脉血的最早文字记载。总之,有关人体血液循环的这些精辟论述,较西方医学对此的描述要早约两千年。
最先使用麻醉药物进行腹腔手术:麻醉药物的发明,是中医外科的又一重大成就。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名医华佗,在世界上第一次使用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下的剖腹手术。麻沸散的药物组成早已失传,据现代研究,它可能与宋代窦材《扁鹊心书》、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睡圣散、草乌散、蒙汗药相类似。这些方子的主要药物成份是曼陀罗花,具有麻醉作用。即使不算华佗的麻沸散,宋、元、明三代所用的麻醉药也是世界最早的发明。国外直至1805年,日本的华冈青州方使用以蔓陀罗花为主的麻醉剂,被誉为世界外科学麻醉史上的首创,实际上比中国要晚得多。手术后,缝合皮肤用的缝合线是鱼鳞草,采用鱼鳞草缝合皮肤得需要技巧,否则鱼鳞草会断,缝上鱼鳞草后,针眼让草胀死,草与皮肉不会产生粘连,伤口长好后,鱼鳞草可以抽出来。后来缝合线又改成羊肠线。
七.免疫学
中国还是免疫学的发祥地,免疫思想很早就已萌发。公元四世纪初,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记有“疗猘犬咬人方”,即当人被狂犬咬伤后,把咬人的狂犬杀掉,取狂犬的脑子敷贴于伤口上,以防治狂犬病。十九世纪时法国著名医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年)防治狂犬病的疗法,也是基于利用狂犬的病毒以增强免疫力。隋代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又指出,服用“沙虱”(恙虫幼虫,形似小红蜘蛛,可传播恙虫病)研成的细末,可治疗恙虫病。国外直至本世纪初,才在感染该病毒的鼠类中获得病原,制成疫苗。中国古代在免疫学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天花的防治,发明了人痘接种法。种痘法发明于何时,现说法不一,有说是始于宋代的,有说是始于明代的,但至迟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已经使用,则是无疑的。大约在十七世纪末,中国的人痘接种法传到俄国,继之又传入欧洲,对保护儿童的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公元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Edward Jenner,1749—1823年)发明牛痘接种法后,方逐渐代替了人痘接种法。
早在上古时期,人类就饱受天花危害。公元前一千多年,无情的天花就席卷了古埃及,尼罗河畔的居民难逃厄运,就连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也不能幸免,在他的木乃伊面部,就有着点点天花瘢痕。
公元1世纪,天花传到了中国。东晋的南阳战役之后,因为首先是在俘虏中发现此痘,所以古人把它叫做“虏痘”。到了唐宋时期,特别是15世纪以后,由于交通发达,车来人往,天花在我国的流行也日益广泛,不仅普通百姓深受其害,皇宫里也有传染。清顺治皇帝驾崩时年仅24岁,得的就是天花病。
18世纪的欧洲,天花大流行。学校停课,工厂停产,戏院关门……整个欧洲有6 000多万人死于天花,麻子更是不计其数。人们惊恐、战栗,畏痘如虎。英国史学家马考莱称天花是“死神的忠实帮凶”。
几千年来人类受尽天花的折磨,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来战胜这“死神的忠实帮凶”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盼望着,世界各地的医学家们也在努力研究着。而最早取得成功的,要算我们中国。
人们注意到:在天花流行过程中,凡患过天花而康复的人,就不会再得此病。天花在古时也被称为“百岁痘”,就是因为人得过天花后便可以太平终身,甚至寿至百岁。所以有人便尝试用“种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方法是:取天花病人身上的脓沾在针尖上,然后再刺在没得过天花的人的皮肤里,这人就会得一次轻微的天花,待其康复后就不会再被传染。这就是祖国医学传统的“以毒攻毒”学说的实际应用。我国古代医家就是据此创造了预防天花病的“人痘接种法”。明代董正山《种痘新书》记载:“自唐开元(712~756)年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这是预防天花的最早记载。据清代朱纯口《痘疹定论》记载:相传宋真宗(989~1022)的丞相王旦,原本儿女满堂,可均死于天花。后来老丞相又得一子,取名王素,活泼可爱,天资聪颖,是丞相的命根子。丞相担心他再遭厄运,染上天花,便请来峨嵋山神医为其种痘。小王素种痘后7日发热,痘出甚好,13日结痂。并且再未患天花,活了六七十年。
17世纪末,人痘接种法已推广到全国,技术也逐渐完善。接种的方法也有很多,如痘浆法、痘衣法、旱苗法、水苗法等。明代隆庆年间,我国已经有了从人体上精选的毒性很小的“太平痘苗”。清代朱奕梁《种痘心法》也有了关于“熟苗”选种的记载:用生苗接种小儿后,挑选毒性小而出痘好的痂皮再接种另一小儿,如此挑选,接种7次,生苗就成熟苗了。熟苗的防病效果好,危险性也小。
这种人痘接种法也随着国际交往而传到了国外。17世纪末,先后传到了俄国和土耳其。当时的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蒙塔古因患天花而留下麻脸,十分痛苦。她在君士坦丁堡看到当地孩子的种痘效果很好,就在1717年给自己的儿子也种了人痘,后来,她随丈夫回到英国,便把这种中国的人痘接种法传到了英国。英国国王知道这件事后,还特地表彰了蒙塔古夫人。
不久,中国的人痘接种法又由英国传到了欧洲各国和印度,直到世界各地。1776年初,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美军首领乔治·华盛顿在军队面临天花威胁、兵源枯竭危及全军之际,毅然决定对驻地费城天花流行区的大陆军全部接种人痘苗,避免了大陆军实际上的瓦解,从而使美国的独立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华盛顿大规模接种人痘预防天花,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也使人痘接种法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接种人痘,实际上是人为地造成一次轻型天花感染,难免有一定危险。有的人会因此染病而导致死亡,这不能不说是人痘接种法的缺陷。但在当时而言,它确实起到了防止天花大规模危害的作用。它比英国的琴纳(Jenner)医生发明的牛痘接种法大约要早八个世纪。而且,人痘苗的应用,也为琴纳发现牛痘苗提供了实践基础。
八.著作成就
1.世界上的第一部药学专着
在古人大量医学实践的基础上,我国于东汉时完成了第一部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这本书现虽已失传,但其丰富的内容仍被保留在以后历代编修的本草书录中,并被列为我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这部药学经典,较欧洲可与之比美的药学书至少要早十六个世纪。
2.世界上的第一部临床医学专书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着。东汉张仲景在刻苦攻读《内经》、《难经》等医书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人民与疾病对抗的丰富经验,总结出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伤寒杂病论》,后世将其分成两部分。其中《伤寒论》十卷,是阐述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专书;另有《金匮要略》六卷,其内容以脏腑辩证论述内科杂病为主,包括疟疾、中风、心痛、黄疸、吐血、反胃等病症。
《伤寒杂病论》不仅一直指导着我国医学家的临证治疗,而且还流传到国外,影响深远,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巨著。国外最早具有相当水平的专着是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所著的《医典》,但它比《伤寒杂病论》的成书至少要晚数百年。
3.世界上最早的炼丹文献
东汉魏伯阳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着成《周易参同契》,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炼丹文献,也是近代化学的前驱。世界上的科学家们也公认炼丹术起源于我国。
4.第一部脉象诊断学
脉诊是我国医学中望、闻、问、切四诊之一,也是我国医学中一种独创的诊断方法。在《周礼》、《内经》中早有较多这方面的记载,历代着名医家,如扁鹊、仓公、仲景、华佗等,都精通脉学。西晋时,王叔和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前人的有关经验和资料,完成了十卷《脉经》专着,对我国脉象诊断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其特点在于正确描述和区分各种脉象,肯定了寸口(相当于手前臂高骨处的桡动脉部位)诊法的定位诊断,并将脉、证、治三者结合进行分析,故对世界医学影响很大。早在公元五八二年,我国的脉诊学就传到朝鲜、日本等国,七百年后为阿拉伯医学所吸收,并于公元十世纪被中东医圣阿维森纳在他的名著《医典》中引述。
5.现存最早的外科专着
我国南齐医家龚庆宣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于公元四七五~五○二年间总结并著述了《刘涓子鬼遗方》。这本书共三卷,扼要总结治疗金疮、痈疽、疮疖和其它皮肤病等方面的经验,收列内、外治法处方约一百四十多个,并最早创造了用水银外治皮肤病的方法。我国运用水银软膏较国外至少要早六个多世纪。
6.我国现存最早的伤科专着
唐代蔺道人于公元八四一~八四六年间著述了《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全书只一卷,重点叙述了关于骨折的处理步骤和治疗方法,包括手技复位、牵引、扩创、固定等内容;提出了对一般骨折复位后用衬垫固定,并指出要注意关节活动;对开放性骨折,则主张快刀扩创,避免感染;对肩关节脱臼,已能采用「椅背复位法」,这也是世界整骨学的首创。半个世纪以后,元代危亦林使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也是世界上的创举,英国达维氏直至一九二七年才提出此法,较危氏法晚六百年。
7.世界药学史上的伟大著作
明朝李时珍总结我国千余年来中药学的经验,于一五九六年刊行了《本草纲目》。此书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方一万一千余条、插图一千一百六十幅,在当时可说是集我国中药的大成,不仅汇集了以往各药学著作的精华,也对过去某些药书记述错误及不真实的数据和结论作了一些纠正和批判。据知,十六世纪的欧洲,尚无能名之为植物学的著作,直至一六五七年波兰用拉丁文译出本书后,才推动了欧洲植物学的发展。在《本草纲目》成书后近两百年,林纳才达到相同的水平。由于《本草纲目》的辉煌成就,该书被称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先后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是研究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的重要参考数据。李时珍亦被列为世界著名科学家之一。
8.世界上的第一部药典
唐高宗时,李绩等人对《本草经集注》详加订注,增药一百一十四种,分为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及有名未用等十一类,凡二十卷,名为《新修本草》(后世称为《唐本草》)。别又撰《药图》二十五卷、《图经》七卷,一起于公元六五九年由唐皇颁布于世。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撰颁布的药典。它比世界上有名的《纽伦堡药典》要早八百八十三年。《新修本草》书成后八十七年,在日本始出现传抄本。
9.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着
宋代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着,在法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了以上所举的一些事例外,在中国医学还有诸如种痘、司法检验及营养疗法等领域的创见和成就,也列居世界之显位。故有人说:中国除了“四大发明”外,中医药应是对世界的第五大贡献。从医学发展史和现状看,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九.著名医家
扁鹊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民间医家,擅长内、外、妇科、儿科治疗技术。其医术特点为调节五脏六腑和以毒攻毒。扁鹊曾为太子治尸厥,实际上太子患的是羊毛疔。扁鹊擅长治疗半身不遂、头痛、痈、羊毛疔和瘀,在接骨和针刺上也有独到之处,在火灸方面有自己的创造性,在学术上自成一派。扁鹊的医术当时在列国中名列第一,无人能比,但他也很孤傲,个性极强,我行我素,经常出言不逊,得罪了不少人,让人下不了台阶,砸了许多御医们的饭碗。御医们对其恨之入骨,都有害他之心。后被秦国太医李某派人骗到郊外用棍棒击昏,再用车碾死。
扁鹊给百姓看病不要钱,他说爱给不给;可是对有的人给钱他也不想看。给有身份的人看病,他也盛气凌人地说你爱看不看,非我谁也看不了。因而也得罪了有身份的人。扁鹊的医术在当时就比后世的李时珍高出许多。只不过李时珍思想活跃,会收集民间验方,会整理着书传播四方,而扁鹊则死心眼,不善写作,思想只局限在看病上,他的治疗技术都是他个人的经验。他说不给后世留下一点东西,让后人自己去学习,去探索。他一生什么著作也没有写。《难经》不是他写的,是后世文人墨客强按在扁鹊身上的,那时的文人厚古薄今,总说古时好,这已经在人们的意识上形成一种定论,所以张冠李戴、篡改历史事实的戏法层出不穷。
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他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为了更好地开阔眼界,“博采众方”,和同行交流经验,张仲景到了繁华的都城洛阳一带行医。当时文学史上号称“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之一的王粲(字仲宣),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诗人。他和张仲景交往密切。在接触中,张仲景凭自己多年的医疗经验,渐渐发现这位仅有二十几岁的作家隐藏着可怕的“疠疾”的病源。有一天,他对王粲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如若不然,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现在服五石汤,还可挽救。”可是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自认文雅、高贵,身体又没什么不舒服,便不听他的话,更不吃药。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吃药没有?”王粲骗他说:“已经吃了。”张仲景认真观察一下他的神色,摇摇头,严肃而又深情地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往时一般。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二十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
张仲景热爱医药专业,很重视临床实践,时时“平脉辨证”,认真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相传张仲景五十岁左右,曾在长沙做太守。当时,他还时刻不忘自己的临床实践,时刻不忘救治人民的疾苦。但他毕竟是个大官,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又不能随便接近普通老百姓。这怎么办呢?他想出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群众进来。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个地仔细给群众治病。时间久了,形成惯例。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就聚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通称“坐堂”,那医生就叫“坐堂医生”。
那时,张仲景虽然当官,但并不热衷于官位。不久,他“见朝政日非”,叹息地对人说:“君疾可愈,国病难医。”遂挂冠遁去陷于少室山(《得汉医学丛书·丛桂偶记》),专门总结经验,搞医学著作。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二O五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转
人体经穴部位图中肝经?属于五行中的第几个?
肝与胆为表理,五行中属木.
五行八卦
五行八卦分为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五行”具体是指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五行”学说同今天的数学、物理、化学一样,一直是中国古代先贤从事各种研究的工具与方法,无论道家、医家、兵家、儒家、史家、杂家、历算家都必须精通“五行”。八卦,是阴阳、五行的延续,也或将万物分作为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和兑。八卦通常运用在方位、测卦、风水等学科上。而最能将八卦发挥得淋漓尽致是梅花易数这学科。
这方面是比较有讲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