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如何讲变化,周易的变化之道
白话易经:三、变与不变
引言: 孔子50岁周游列国后撰写《十翼》,他曾经感叹到:“逝者如斯夫”时间一去不复返呀。古代长生诀也描述了人们在“生、老、病、死、墓、绝、胎、养、”中不停的循环。这是谁也避免不了的规律。易学中不易、变易、简易道出了其中的精髓。
万事万物无不在这发生,发展,死亡之中度过自己的一生。没有东西是一成不变的,究结到底时间是不可逆的。简单来说,如果你站在同一个位置上虽然对自己而言并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但是地球在自转,时间向前行走,环境已然发生了变化;单个个体身体里的细胞出生、衰老、死亡。事物如行云流水,变动不息,每分每秒各不相同。所以古人说“穷则变、变者通、通则久。”那么易经中的卦是怎么变化的呢?三画卦简单而言就是震艮、巽兑互变。
可以看出卦象180°翻转过来就变成另一卦像,震变艮,巽变兑。从家庭关系说震为长子、艮为小儿;长女称巽,小女作兑,由大到小。震为春天万物复苏所以一阳往上,兑为秋季、过后就是艮卦,树叶遍地、即将进入冬天因此一阳朝下。
邵雍说“天有二正、地有二正”说的是乾坤、离坎四卦,无论正看竖看都是一样,没有变化,所以称之为不易。为什么没有变化呢?乾卦代表天空,坤卦表示土地;离卦是作太阳,坎卦称为月亮。一阴一阳往来循环之中,产生春夏秋冬四季,万物生长发育。他们是构成地球存在的基本因素,如果发生变化世界也不复存在。道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基础不能变,所以《易经》称为不易。
然后当构成事物的基础发生了变化,系统便会破坏、坍塌像其他物质转变,成为另一个系统的一部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当蚂蚁慢慢的蛀空了防洪大堤的砖石,无论是外在形状还是内在结构,渐渐成为乱石烂泥,等待工匠用作他途。
e;L��1��
为什么说《周易》是一部阐述运动变化的哲学?
生活中的“爻”
《周易》的“爻”是运动的标志与象征,是爻的升降变化而使卦发生变化。
“爻”代表着阴阳变化,有“爻”之动,而有卦之变,故爻是卦变的始祖。
有“爻”形,就有运动美
我们说《周易》是一部阐述运动变易的哲学,其运动变易之变表现在卦变,而根源在于爻变。由于爻变而产生阴阳功能动平衡的转变。如由于爻的升降增减而发生“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履霜坚冰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运动亦是如此,无爻不变
《周易》“生生之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均蕴含了《易》的运动变化哲学。(网络配图)
易经到底讲的什么?
周易》讲的是“变化”!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国最古老的智慧,儒道两家都从中受到启发。
《周易》是人类最古老智慧之一。
《周易》包括两部分《易经》和《易传》。(据说伏羲作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
“周”和“易”的意义。
“周”
周朝,《周易》产生于周。
周遍,《周易》无所不包,广大悉备。
周转,《周易》周而复始,循环返复。
"易”
简易,“大道至简”。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变易,变化的宇宙,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
不易,一切不断变化的“现象”是永恒不变的。现象在变,规律不变。
《周易》的系统,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
符号系统是:
阴爻,阳爻。爻也有者,效天下之动者。
四象:太阳,少阴,少阳,太阴。
八卦:
乾三连(天),坤六断(地);
震仰盂(雷),艮覆碗(山);
离中虚(火),坎中满(水);
兑上缺(泽),巽下断(风)。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文字系统:爻辞,卦辞,卦名。
举例:乾卦是卦名。元亨利贞是卦辞。“潜龙勿用,现龙在田,利见大人,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是爻辞。
《周易》的思想。
忧患意识。
中华文明是个农业文明,春耕秋收要靠天吃饭,因此这个民族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刚健进取,宽厚包容的精神。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来自《周易》,这个校训就诠释了“刚健进取,宽厚包容”的精神!乾德是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坤德是胸襟开阔博大,胸怀万物,兼容并包。
变革的精神。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阴阳交替,变化不息。乾卦中从“潜龙勿用”到“飞龙在天”到“亢龙有悔”。世界永远在不停的变化之中,我们也要跟随世界的变化,掌握规律,积极适应变化。
中国俗语“树挪死,人挪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李鸿章面对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也要寻求自身的变革,才能强大,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展开了。
不走极端,中庸的原则,也就是恰到好处。
乾卦中“潜龙勿用”和“亢龙有悔”都是极端的变现,都不如“现龙在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世界永远在变化之中,恰当的时间,地点才是发展变化的最佳状态。阴阳平衡,刚柔相济,和谐统一就是“贵中和”就是最佳状态。
“高处不胜寒”。
综上所述,《周易》用符号和文字系统表现了一个变化的宇宙,忧患意识,变革精神,积极进取,中庸原则不过是宇宙变化的体现。
《周易》讲的什么,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变化”!
《易经》的三大原则是变易,不易,简易。
天地之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世间万物,时时刻刻处在变化之中,但是任何事物的本质东西不会变,这就是变易。
变易是万事万物一阴一阳变化的自然表象,坚持变易需要我们敏锐地知变应变。
一个人生下来从婴儿到少儿、青壮年、老年,时时刻刻每一天都在变,只是有的变化你看不清楚。如果一个人你一个月不见,见面后会发现瘦了好多,这就是变。
太阳也在变,上午温暖,中午大热,下午凉爽。月亮也在变,十五的月亮十六最圆,三十初一的月亮是月牙,但太阳还是太阳,月亮还是月亮。
人不管从小到大到老怎么变,这个人还是你,不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小麦变不成玉米,玉米变不成水稻,本质的东西不会变,但都会经历发芽、长苗、抽穗的状态,这就是变。
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 “无常”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 ,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
世间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可是却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它就是事物变化背后永恒不变的基本规律,是事物本来特性,这就是不易。
变易中自有不变之理,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太阳永远东升西落,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这是不变的。《易经》的基本道理和一切事物的属性是不变的,这就是不易。
“不易”是《易经》的称呼,道家称它为“道”,佛家称它为“如来”,禅宗称它为“自性”、“本来面目”,哲学家叫它是“本质”、“规律”,科学家叫它是“功能”。
世间万事万物,有其事必有其理。 大道至简,无论多复杂的事物,当我们了解了它的奥妙以后,就觉得其简单而又平易,这就叫简易。
知道简易,就明白了简化才是正道;知道变易,便知万事无常,唯变化常;知道不易,才会去追寻真理,按真理办事。
简易是“以简驭繁”,变易是现象,不易是法则。
简易就是有智慧区别哪些是“不可以改变的”,哪些是“可以改变的”。把那些“可以改变的事”认认真真做好,并有勇气进行思维和行动创新。
同时要认识和尊重宇宙大自然的规律,有胸怀接受“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些“不能改变的事”。
世间万事万物其道简易,其形变易,其规律不易。
我们要用简易的思维模式,选择和掌握不易的规律,以适应时代变易的需要。
易经是简单容易之经,不懂的人才把它变复杂!
子日,知其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原文】子曰:“知变化之道①者,其知神②之所为③乎。”
【译文】老师说:“晓得卦爻阴阳形态改变方法的人,他也知道在治理国家时他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注释:①“道”途径,方法。《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②“神”《汉语大词典》犹治。《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夫是之谓大神。”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释诂》:神者,治也。然则大神谓大治。”《易·系词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冒:统括;天下:国家;道:治理。)
③“所为”所作,作为(可以做的事。)。晋陆机《吊魏武帝文》序:“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这句话作为这一章节的结尾,直译过来是:孔子说,“了解《易经》的变化道理的人,岂不就能知道神的所做所为了吗!”作为对这一章中前面大段文字所阐释的卜卦的过程、方法的总结,这一句结语落在了对《易经》强大力量的引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