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和五运的关系,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五运六气的天干地支

中国古人建立的天干地支,意义很多。
甲、乙--------木
丙、丁--------火
戊、己--------土
庚、辛--------金
壬、癸--------水
寅、卯-------木
巳、午-------火
申、酉-------金
亥、子-------水
辰、戌、丑、未---土
(黄帝内经内容)
甲、己------土运
乙、庚------金运
丙、辛------水运
丁、壬------木运
戊、癸------火运
其中单数(甲、丙、戊、庚、壬)为中运太过之年
双数(乙、丁、己、辛、癸)为中运不及之年
(黄帝内经内容)
子、午
-----
少阴君火司天
阳明燥金在泉
丑、未
-----
太阴湿土司天
太阳寒水在泉
寅、申
-----
少阳相火司天
厥阴风木在泉
卯、酉
-----
阳明燥金司天
少阴君火在泉
辰、戌
-----
太阳寒水司天
太阴湿土在泉
巳、亥
-----
厥阴风木司天
少阳相火在泉五运即五行:木火土金水;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分之为二,合之则一;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化气,气成形;气为阳,形为阴,阴阳互感而化生万物包括人的生命。祖先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时,五行与十天干相合而能运,六气与十二地支相合而能化;运气者,以十干合而为木火土金水;以十二支对,而为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运有“主运”和“客运”,主运指五运之气分布于一年五个运季的岁气,因为各运季的时间每年不变,在各运季中的气候变化基本年年相同;“客运”之前要先说明一下“大运”,亦称“中运”,“岁运”,天干化五运,每两干主一运,
即“甲己主土,乙庚主金,丙辛主水,丁壬主木,戊癸主火”;同一五行有阴阳两干,共计十种变化;大运可以用来说明全年的气候变化,也是推算客运的基础。所谓“客运”是以本年的大运为初运,循五行次序,太少相生,十年之内,年年不同,轮遍十干,周而复始;所以正真使天气有“异常”变化的是“客运”,故“主运”是每年的“共性”,“客运”是每年的“异性”。四柱八字义出同源,因为人即是五运六气之产物,怀胎十月和出生以后,禀天地之气形而形成人的先天的命局和后天的变化。一般以十年为大运,每年为流年;人的大运不尽相同,但流年都指同一年;八字中的大运的含义和上述的“大运”不同,只是指十个流年,既然“客运”是“异常”的原因,且是年年不同,十年一轮回,那么流年要考虑地支,更是以天干才能论出气候的“异常”,而大运的天干并无和气候有直接的关系;唯一联系四柱和流年的桥梁则为静而守位的地支五行。故曰:“大运重地支,流年重天干”。

中医五运六气怎么推算?利用五行干支

五运六气包括五个方面:司天,客气,中运,主气,在泉。是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干支
就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天干有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五运即五行:木、火、土、金、水,又分太过与不及。
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代表是三阴三阳。

二、中运(五运)
中运是《黄帝内经》的作者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运用天干及五行相联系所表示的一种年运变化。

天干代表五运是: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其中阳干即甲、丙、戊、庚、壬表示太过;阴干即乙、丁、己、辛、癸表示不及。

三、司天、在泉地支代表六气主要是表示六气司天、在泉的因素。司天与在泉是运气学中两个特有的概念也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司天确定了在泉也就确定了,三阳司天必定三阴在泉,三阴司天必定三阳在泉。其中三阴三阳的次序,《黄帝内经》作了明确的序号规定即:一阳为少阳,二阳为阳明,三阳为太阳,一阴为厥阴,二阴为少阴,三阴为太阴。而司天与在泉的关系就是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即一阴(厥阴)司天,必定一阳(少阳)在泉;一阳(少阳)司天,必定一阴(厥阴)在泉。依此类推。

司天的确是根据干支纪年中的地支来确定的即:子午之年少阴君火司天,丑未之年太阴湿土司天,寅申之年少阳相火司天,卯酉之年阳明燥金司天,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巳亥之年厥阴风木司天。
司天确定后在泉就很容易的推算出来了,根据阴阳相对的原理。司天为阳,在泉必定为阴。司天为阴,在泉必定为阳。即一阴(厥阴)司天,必定一阳(少阳)在泉;一阳(少阳)司天,必定一阴(厥阴)在泉。依此类推。如今年(2006年)为丙戌年地支为戌,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因此今年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四、主气
主气是指每年分六个间区(从大寒节始至小寒节中)中的不变的气。也就是不管哪一年,六气的分布次序都一样。其中六气次序及每一气所主的时间区域简述如下:

五行六气之说

五运,实际是五行之运化。
六气,是五行运化过程中产生的六种状态这和中医理论是一致的,五行运化对应五脏运化,六气对应六腑功能。
五运就是五行运化,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究竟是什么?

炁是宇宙的本源,炁在运动中有五种性状,分别是:炙热之火、阴寒之水、醇厚之土、生机之木、骤忽之金,这就是五行,五行即五性。五性对应五气,第六气是什么?

第六气就是五气之揉合,一种均衡之气我们称之为“和气”,也就是“春和”。

和气,最利于万物生存,养生之道就是修和气求平衡,这就是“中庸之道”的根源。是什么导致五行轮换六气轮回呢?

这种机制或者说力量我们看不到,只能悟,那就是老子所谓的“道”。

宇宙之内,没有真空,一切皆有本体,诸物皆有能量,或大或小或可见或不可见,散而小以至于不可见,不可见谓之无形,聚而大以至于可见,可见谓之有形。有形者或有象或无象此取决于人之“识”,识即见识。所见之物,

识之不过一团炁而已,故曰:一无
所见诸物,所有。

又曰:大象无形。

大象即宇宙

何谓五运六气?

分类: 医疗/疾病 >> 中医
解析:

简称运气学说,运气.古代研究气候规律与发病关系的学说.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行,六气指风,热,湿,火,燥寒.其演绎方法是据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以定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定气.每年的年号都由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组成,代表运与气的结合.根据运气相临的逆顺情况,运用阴阳相反相成和屋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推测每年气象的特点及气候变化的周期性,进而探讨气候对发病因素和人体的影响,概括出六淫发病的一般规律.

五行思想与五运六气学说有什么样的关系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吸取了战国以来的阴阳五行思想,建构了一个庞大的宇宙图式,用以说明他所认识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秩序及其变化规律。在董仲舒的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范畴。天既是整个宇宙,又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主宰者。因此,他的宇宙图式是以天为主,以地、人、阴阳五行为构件构建起来的大厦。具体说来,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结构,天和地是这个结构的轮廓;五行是这个结构的间架;阴阳是运行于这个间架中的两种。从空间方面看,木居东方,火居南方,金居西方,水居北方,土居中央。这五种,好像是天柱地维,支持着整个宇宙。从时间方面看,五行中的四行,各主一年四时中的一时之气:木主春气,火主夏气,秋主金气,水主冬气。这里也出现了行有五而时仅四的问题。董仲舒解释说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这是说,土就是地,本来是配天的,所以它不限于某一行,而兼主四时。这样,四时、四方与阴阳五行扭结为一体,表现出宇宙系统的秩序性和稳定性。 《春秋繁露》进一步用阴阳五行来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次序。在董仲舒看来,事物的发展取决于阴阳的消长,而阴阳消长的原因又在于五行的运转。他说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为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这里,官指官能,即功能。五行的运行就是五种功能,其方式是广比相生而间相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五行按其次序为:木、火、土、金、水。它们递次相生,因此比相生。而五行相克的情况为:金克木,中间隔水;水克火,中间隔木;木克土,中间隔火;火克金,中间隔土;土克水,中间隔金。所以就是间相胜了。显然,五行既是运行方式,又具有生杀功能。正因为五行的相生和相克,自然界才有四时的代谢。 然而,董仲舒并没有到此停步,他认为五行关系就是社会伦理的关系。为了为封建的君父尊位以及整个封建等级制度寻到理论依据,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了阳尊阴卑说。他说阳始出,物亦始出;阳方盛,物亦方盛;阳初衰,物亦初衰。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终始。由此就突出丫阳的主导地位,所谓天数右阳不右阴,贵阳而贱阴。于是,阳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以阳为位也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如此,封建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天经地义的了。显然,董仲舒大量地汲取了阴阳五行家的学说,以构建儒家正统思想的大框架。可以说,阴阳五行家给董仲舒提供了素材,而董仲舒反过来改造和完善了阴阳五行说。当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采取罢黜再家、独尊儒术的国策时,儒家学说终于争到了它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这标志肴统一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形成,而融合了阴阳五行说的新儒家思想体系,从此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达两千年之久。 如果说葷仲舒《春秋繁露》中的宇宙图式,主要是把阴阳五行说同儒家的王道统一起来,那么,差不多在同一时期成熟的中医学理沦则是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宇宙图式的代表。 秦汉时期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建立时期,《黄帝内经》是其代表著作。《内经》以阴阳(三阴三阳)为宇宙的框架,以人体为主要对象。在《内经》中,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万物依阴阳消长和五行转换而兴亡更替;人体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种机能按阴阳五行的配置和特性而分别显现。因此,《内经》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心理和生理现象跟同人类密切的自然事物联系起来,纳人五行的分类系统中: 由于自然和人都由阴阳五行相互贯通,《内经》将天地万物与人合为一体,利用天、人之间的某种自然感应,来论证五行系统、经络系统、藏象系统自身的内部联系,以及各个系统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且从事物相互间的动态平衡,去把握天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系统调节。它的结论是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种自然感应观点是《内经》天、地、人相参的宇宙和谐思想的核心。 显然,人与天地相参--这是秦汉学人殚思竭虑、苦心孤诣地构建各种宇宙图式时所遵循的共同的出发点。 运气学说认为,每一年都有自己的气象特点而与其他各年不同。这种年度之间的气候差异,是由五运和六气的交互作用所产生,从而构成了一个六十年的循环周期。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原则,这自然气候的变化,自然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能按照运气规律加以调节,跟年气象类型同步相适应。如果不适应年气候的异常变化,人体就会发生跟气候变化特点相关的流行病。比如,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广岁火太过,严暑流行,肺金受邪等。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人长期认真观察自然界气候变化现象,以及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逐渐总结出来的一种医学气象学说。自然界客观存在着的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包括人体在内)对这些变化所产生的相应反应,是运气学说得以形成的物质基础。

五运六气是什么意思

五运六气,简称运气,又称运气学说,为古人研究气候变化与疾病关系的一门学问。

方法为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以干支系统进行演绎,总结人在宇宙中的生理、病理变化。运气学说为一综合学科,其范围涵盖古代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地理学,属于医学气象学和时间医学的范畴。

内容包括五运与六气,运与气又有主、客之分,推算时需互相参照,并综合当年物候才能准确推估疾病的发病规律。

五运:

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在天地阴阳中的运行变化。五运代表不同节令的气候特征,因此五运是探索一年五个季节变化的运行规律。

五运与五季的配对关系为春温属木,夏热属火,长夏湿属土,秋凉属金,冬寒属水。

五运又可细分为岁运、主运、客运。

六气:

六气为风、热、火、湿、燥、寒,概括六种不同气候,为古人总结长期生活经验而得。可视为从中国的气候区划、气候特征来研究气旋活动的规律。

六气分主气、客气,主气测常,客气测变。客主加临则是将主客气合看,以进一步分析气候变化及影响。

六气是气候变化的本源,三阴三阳是气候变化的标象。六气与三阴三阳的关系为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

六气时至气至,便为宇宙间的六种正气;如果化非其时,便为邪气,即气象学上的灾害性天气。

解读中医五运六气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是研究时间变化与疾病相关性的一种学说。记得某年与表姐聚餐她谈起了中医 养生 。问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什么意思?”听完我有些发愣。问她:“五运六气也上了 养生 栏目?”她说:“是五运六气,XX教授讲过……。”听她讲述后我笑了,如此深度的理论也上了媒体。告诉她养是顺从之意。“春夏养阳”是春夏季节运动或食补要顺从气机升发状态,升发属阳。“秋冬养阴”是秋冬季节运动或食补顺从气机收藏状态,收藏属阴。五运六气是古代中医理论的巅峰之论。《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此话意思:不知年月变化带来五行之气的盛衰,对人体脏腑功能虚实的影响,是不可以当医生的。

现在节气是大雪,子月的开始。“子时一阳生”,时,指时间。主要指子月,也包括子时(23--1)。大雪与冬至两个节气是子月,是体内阳气自动恢复的最佳时间。六节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15日是一个节气,节气的气候变化如竹子一节一节相连。《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 肺,治节出焉?治节是治理调节,“肺”主管身体自我调节生理功能,适应24节气交替变化。肺“开窍于鼻、主皮毛”,肺通天气,对气候节气的敏感最强,皮肤汗孔也随节气变化开合,所以“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关节疾病与“肺”也有关系,很多关节病人气候变化提前知道,“肺”的治理调节不好,导致关节疼痛,风湿病患者自身“天气预报”很准,所以我临床治疗风湿痹病常用入肺经的药。

古人用六经理论模型把24节气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都有影响,这就是古代中医巅峰理论“五运六气”的“六气”。“五运”是用木、火、土、金、水五行理论模型,来归类太阳系行星运行规律对气候以及人体生理功能影响的五种现象。用每年的天干代之,如壬辰年,丁壬合化木,阳干为太过,阴干为不及,故今年是木运太过之年。六经理论把24节气划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理论即采用这个模型把所有疾病归类其中。

用天干地支理论推演每年的气候变化,可以知道当年的“运气”变化规律。如今年是己亥年,“巳亥之纪,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司天是上半年运气情况,在泉是下半年运气情况。2019年己亥年流行病的病因多为风热之邪所致。24节气“小雪”节气开始是太阳寒水当令,这是每年不变的主气,如主人之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不速之客”,故把每年非正常气候变化规律叫客气,如客人之意。客随主变,主气变动,客气也随着变。比如壬辰年小雪至小寒客气是太阴湿土当令,很多阳虚体质病人说吃我的汤药感觉特别辣。寒湿之气当令,用了大量干姜化寒湿之气,以宗“必先岁气,勿伐天和”。

2002年我开始研究中医五运六气,2004年实验与易经术数理论融汇,探秘人体出生时间与得病时间的“五运六气”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但主要是用五运六气理论研究流行病与疑难病的发病机理。人体出生时间可以用“两套系统”推演,一个是古代易经命理学,另一个是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前者侧重人体体质禀赋研究,但理论有断层现象,目的是查出疑难病真正病机。人体有阳虚证候,同时也有肝火旺证候存在,有时真假难辨。《黄帝内经》“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气立”是人出生呼吸时候,记录“气立”时辰的五行密码。因气而立故名“气立”。除了呼吸之气,更重要的是节气而立。人体精血自生冬至比大暑节气恢复的快即是此理。比如:1976年丙辰年出生,丙辛水运太过之年。若公历7月21-9月21日出生,主气是太阴湿土当令,客气是厥阴风木当令。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所以1976年公历7月21-9月21日出生的人“气立”五行密码以寒水与湿土为主。某人1994甲戌年由于饮食寒凉得了寒湿困脾证,2002年研究“运气”理论思考过为何1994年发病?1994年是甲戌年,也是寒湿之气当令,激发了他体内“气立”时候的五行密码,所以1993年、1995年很好,而只有1994年得病。2008年盘锦市沙岭镇李某某胃寒胀痛被我治愈之后,为何2009己丑年复发?复发虽是吃了寒凉东西,但这也是诱发因素,主要因素是2009己丑年土运不及,加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己丑年“运气”使他的阳虚寒湿体质更加寒湿,2009年吃药后到现在一直很好。

桃花三月清明时开的最美,梅花开花需要到小寒、大寒的腊月。它们“气立”的五行密码不同,所以它们在不同的节气作用下完成开花过程。每人“气立”时候的五行密码不同,脏腑生理功能受五运六气影响而成的体质即因人而异。有的人经常吃麻辣烫也没事,而有的人吃一点即满面疮疖。壬辰年冬天某晚,妻子告诉我儿子发热38度,大雪节气值令,客气是太阴湿土,主气是太阳寒水。辨证分析肯定考虑风寒为主,去药局抓了麻黄6克、桂枝4克、甘草2克。回家看儿子盖大被,问后得知恶寒,查脉浮紧,证属风寒无疑即把药煎煮,服用一次晚上汗出,身体恶寒消失。但次日早上发热未退,分析表寒兼带里热,否则热随汗散。舍脉从证,另与升降散加减配服,一剂药后从周四最高的39度降到正常,二剂恶寒、发热彻底痊愈。壬辰年大雪节气的“客气”是太阴湿土,“主气”太阳寒水,麻黄、桂枝、甘草发散风寒使恶寒症状消失,继续服用辛温之药与升降散同用是针对“运气”的寒湿之气。

运气理论适合研究非情绪化疾病,我的易经老师说:“有些疾病即使吃药,得不到节气五行之气相生相扶,当时也只是缓解。得到节气五行之气相生相扶,轻的可以不治自愈,严重的用药也会事半功倍。”

成书先秦时期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也。”这句话值得每位中医临床医家深思。

2012年初稿,2019年7月修订 张雷

运气学说的五运

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来概括一年五个季节气象变化的总称,即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凡逢甲己年则为土运所统,乙庚年为金运所统,丙辛年为水运所统,丁壬年为木运所统,戊癸年为火运所统。五运又有大运、主运和客运的不同。大运是主管每年全年气候变化的岁运,又叫中运、岁运。大运有太过与不及。太过即主岁的岁运旺盛而有余;不及即主岁的岁运衰少而不足。主运是分别主治一年中5个季节时令的正常气候的岁气。全年分做5步运行 ,每运主一时,从木运开始,依火运、土运、金运、水运顺序运行,每运主73日零5刻?一昼夜共100刻?。每年木运的起运都开始于大寒日,岁岁如此。各运的特点与五行的特征一致,在各运主事时,其气候变化和人体脏腑的变化也就表现出与它相关的五行属性。客运是每个运季中的特殊变化,每年的客运也分为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它以每年的大运为初运;当年的值年大运确定后,循着五行相生的次序,分五步运行。客运是与主运相对而言的,因为主运的初运为木、二运为火、三运为土、四运为金、五运为水,年年不变。而客运则以每年的值年大运为初运,客运随着大运而年年变化。五运之气有盛衰及平气变化。盛,即五运之气太过而有余。衰,即五运之气不及而衰少。若五运之气既非太过,又非不及,为平气之年。平气是由运太过而被抑制,或运不及而得资助所形成的。平气之年,气候平和,疾病很少流行。

东南西北方位对应属相木火土金,东南西北和五行的关系?

提起东南西北方位对应属相木火土金,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东南西北各属于金木水火土里的什么,另外,还有人想问金木水火土和东西南北中的一一对应具体关系,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东南西北五行各属什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东南西北和五行的关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东南西北方位对应属相木火土金

方向,东南西北中分别对应五行的什么?

东方为木,南方为火,为金,北方为水,土为中。

古代人所说的五行中金、木、水、火、土、各代表东、西、南、北、各什么方位?

金,对应的是秋天,(方位指西)日落于西,与金相似,有金秋之说,故应该是指。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木,对应的是春天,(方位指东)日出东方,与木相似。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春天属木,代表气体向四周扩散的运动方式。春天,花草树木生长,树木的枝条向四周伸展,养料往枝头输送,所以春属木。

水,对应的是冬天,(方位指北)冬天属水,代表气体向下的运动方式。水往低处流,冬天万物休眠,为春天蓄积养料,所以冬属水.

土,对应的是中,(方位指中)中原肥沃,与土相似。古人称“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火,对应的是夏天,(方位指南)南方炎热,与火相似。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东南西北方位对应属相木火土金:东南西北各属于金木水火土里的什么

东:金,西:木。只记得这个,因为物品要么是金要么是木,所以买物品叫买东西

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的哪一个方位

东南西北五行各属什么

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

东方属木,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土属中.

金木水火土各代表什么方位

天干地支,金木水火土,东南西北中,是怎么一一对应的啊?

金木水火土和方向(东南西北中)的关系

东主木、西主金、北主水、南主火、中主土。

金,是坚固和凝固的意思

木,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中国字“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五行中对”木的解释。生是一个象形字,下面是一个“土”字,上面代表破土出来的一个枝一片叶。

水,代表流动,具有循环和周流的意思。

火,代表热能。

土,代表地球本身。所以土在五行的方位上居中。

五行相关

一、干支历的月份按五行

1、寅、卯、辰月属木,主宰春季,代表东方;

2、巳、午、未月属火,主宰夏季,代表南方;

3、申、酉、戌月属金,主宰秋季,代表;

4、亥、子、丑月属水,主宰冬季,代表北方;

5、辰、未、戌、丑,单个而言都属土,为四方土,主宰四季最后一个月。

二、五行是指气体的五种运动方式

1、春天属木,代表气体向四周扩散的运动方式。春天,花草树木生长,树木的枝条向四周伸展,养料往枝头输送,所以春属木。

2、夏天属火,代表气体向上的运动方式。火的特点就是向上,夏天各种植物向上生长,长势迅猛,所以夏属火。

3、秋天属金,代表气体向内收缩的运动方式。金的特点是稳固,秋天收获,人们储蓄粮食为过冬作准备,树叶凋落,所以秋属金。

4、冬天属水,代表气体向下的运动方式。水往低处流,冬天万物休眠,为春天蓄积养料,所以冬属水。

以上就是与东南西北和五行的关系?相关内容,是关于东南西北各属于金木水火土里的什么的分享。看完东南西北方位对应属相木火土金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行”分别对应哪些方位?

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西、东、北、南、中。

五行学说里,南方属于火,东方属于木,北方属于水,西方属于金,中央属土,协助金木水火的平衡。

天干与五行、方位也可以联系起来:

甲为栋梁之木,东方;乙为花果之木,东方。

丙为太阳之火,南方;丁为灯烛之火,南方。

戊为城墙之土,中方;己为田园之土,中方。

庚为斧钺之金,西方;辛为首饰之金,西方。

壬为江河之水,北方;癸为雨滴之水,北方。

扩展资料

“五行”之说的起源

“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但只是指五种材质。“阴阳”一词也见于《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但意思很简单,阴指背阳,阳即是朝阳。《易经》中的卦象最早为数字,称为“阴爻”“阳爻”则比较晚。

春秋战国之际,主要由于诸侯争霸的需要,处于当时学术中心齐国稷下的邹衍及其学派,以敏锐的眼光和高超的智慧,利用上古天文学和素朴的阴阳、“五材”之说,整合成占星学—阴阳五行学说。

这个学说在众说纷纭的诸子之中脱颖而出,一家独大,为秦汉之际几乎所有思想家所接纳、吸收,加以改造、创新,构成了秦汉思想的骨骼和灵魂。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