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的八字命理,吴三桂八字命理分析

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农民起义有哪些?

01:秦------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战争
 02:秦------项羽、刘邦灭秦之战
03:西汉----绿林农民起义战争
04:西汉----赤眉农民起义战争
05:东汉----黄巾农民起义战争
06:两晋----杜弢起义
07:两晋----孙恩起义
08:两晋----卢循起义
09:南北朝--赵广起义
10:南北朝--盖吴起义
11:南北朝--破六韩拔陵起义
12:南北朝--莫折大提起义
13:南北朝--杜洛周起义
14:南北朝--鲜于修礼、葛荣起义
15:隋------瓦岗农民起义
从隋大业六年(610年)翟让聚众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举起反隋义旗,到武德元年(618年)李密率部投唐,前后9年,在中原大地活跃着一支矛头直指隋廷的农民武装力量,这就是翟让和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
16:隋------窦建德起义
17:唐------唐中期西原人民起义
18:唐------袁晁起义
19:唐------方清、陈庄起义
20:唐------裘甫起义
21:唐------庞勋起义
22:唐------王仙芝起义
23:唐------黄巢农民起义

太平军来袭,是谁扼杀了洪秀全夺天下的最后机会?

自1850年金田起义以来,洪秀全的天平军一路高歌猛进,从广西一直打到了南京,兵锋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到了1856年,太平军通过西征,大幅度地扩大了太平天国的版图。同时,石达开还屡次大破曾国藩,将湘军逼入了绝境。

在这大好形势之下,太平天国内部却发生了残酷的内讧,洪秀全伙同韦昌辉屠尽东王杨秀清满门,其后石达开又杀绝了韦昌辉的全家。其后,石达开为了避免洪秀全的猜忌,带领20万精兵出走。由此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再难与曾国藩争锋。

正所谓祸起于萧墙,太平天国的失败主要源于其结构的畸形。当时太平天国的体制乃是“洪杨”二元体。在上,洪秀全是“天父的次子”,因此事天平天国的领袖。而杨秀清自称“天父附体”,能够以天父耶和华的名义传达命令。因此,太平天国的军政实权实际掌握在杨秀清手中。

自古以来,双头都是不稳定的。由于太平天国的有两个核心,因此难免内斗。而这一畸形体制的形成,与一个人的死有关,他就是西王萧朝贵。

金田起义后,洪秀全在永安建立制度,他自立为天王,以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与东王杨秀清一样,萧朝贵也曾是贫苦的“烧炭佬”。两人比邻而居,在鹏隘山种山烧炭,结为挚友。其后,洪秀全和冯云山在当地传教,两人遂同时加入了拜上帝教。1847年,冯云山被官府逮捕,洪秀全不知所踪。一时间,拜上帝教群龙无首,出现了一哄而散的趋势。

就在这时,年轻的杨秀清假借“天父附体”,以上帝的口吻安抚了人心。其后,萧朝贵又有样学样,成了天兄耶稣的代言人。其后,他以天兄的名义发号施令,筹集几百串钱,将冯云山救了出来。

其后,洪秀全重新回到自己信众之中,承认了杨秀清代天父、萧朝贵代天兄传言的特殊身份。就这样,杨秀清和萧朝贵的地位扶摇直上,超过“老革命”冯云山,成为拜上帝教中排名二、三位的人物。

从学上来说,三头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形式,而洪秀全、杨秀清和萧朝贵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三头。三者相互制衡,三权分立,形成一种奇妙的、三位一体的态势。而这种稳定的态势,也是太平军一路高歌猛进,攻无不克的基础。

相比于足智多谋的杨秀清,萧朝贵是一个天生的猛将。太平天国文献《醒世文》写道:“天排西王真忠勇,冲锋破敌武略精。”作为萧朝贵的部下,李秀成曾将萧朝贵的军事才干概括为八字:“勇敢刚强,冲锋第一”。李开芳认为,萧朝贵是太平军中最会打仗的,甚至比石达开还厉害。甚至连清军也承认,萧朝贵“勇悍善斗”“遇战当先”“亲身迎斗,往来如飞”。

然而正是这种勇猛的精神,使萧朝贵中道而别。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围攻湖南省会长沙。在萧朝贵的领导下,太平军几乎要攻破城池。当时,萧朝贵已经率兵占领了鳌山庙、马姓高屋等制高点,居高临下向长沙城猛轰。

为了窥探城中情况,萧朝贵带兵在在长沙外城的望楼上察看军情。当时,萧朝贵所穿的衣服非常华丽,披金戴银,非常显眼,结果不幸被清军的炮手发现。根据洪仁轩的叙述:

“又发西王大队直攻长沙,而秦日纲、陈承瑢等队陆续进发。前队正在大获胜捷,破进外城,攻围正急,而内之士民亦目见张惶搬迁。殊西王在敌楼上装束异常,窥伺城内,忽被流星炮弹中伤升天。”

就在萧朝贵探测敌情时,瞬间陷入了昏迷。几天后,萧朝贵便因伤重而死,享年32岁。为了避免军心动摇,太平军秘不发丧,将萧朝贵暂时埋葬于老龙潭。其后,太平军撤出长沙,这才将萧朝贵战死的消息透露出来。

许多学者认为,萧朝贵的死,对于太平天国的打击非常大。因为他的战死,瞬间打破了太平天国刚刚建立的平衡。没有了萧朝贵的制约,杨秀清实力大增,成为了太平天国的实际掌权者。

就这样,太平天国由三头转化为双头,虽然太平军在军事上不断胜利,但上的矛盾却不断累积,最终导致了清朝未灭而天国先亡的结局。若萧朝贵不死,太平天国的局势或许要更稳定一些,甚至可能持续到满清倒台。毕竟满清的腐朽程度,不下于。

可以说,清朝炮兵虽然开出的一炮,改变了太平天国的命运,也葬送了洪秀全夺取天下的最后机会。太平天国的悲剧命运,在长沙之战中已经埋了伏笔。

英雄不问出身,洪秀全与曾国藩谁才是最优秀的领导?

洪秀全与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人物,两人都一度在晚清历史舞台上混得风生水起,然而最终他们领导的事业却是一成一败,功业相反。洪秀全领导的天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帝制时代最后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东南半壁江山,其兴也勃焉;无奈功败垂成,在中外的联合绞杀下以悲剧收场,其亡也忽焉。

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是近代地方团练武装的杰出代表,在对抗太平军的过程中展现出与旧式军队不可同日而语的非凡战斗力。一成一败之间,两位领导个人素质的巨大差距显露无遗。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差距并非体现在文化水平上,而是两人的性格与心态高下立判。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各自事业的成败格局。

一、洪秀全的早年成长经历

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日),这一天是落第书生洪秀全的生日。他三次赴广州参加童生试的院试,不幸的是每次都名落孙山,悻悻而归。然而正是这位科场中彻头彻尾的失败者领导了中国帝制时代最后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这场后世熟知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迅速席卷清王朝半壁江山,撼动了大清国原本相对稳固的统治根基,也彻底改变了洪秀全这位“考神弃儿”的人生际遇。

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洪秀全出生于广东花县官录村(位于广东中西部)的一个耕读世家。他7岁开始入私塾读书,熟读四书五经。早年的洪秀全拥有与传统社会普通士子相似的人生理想,无非日后希望金榜题名,光耀门楣,这也是全村父老对他的期望。《清史稿洪秀全列传》中对洪秀全早年经历的记载只一句“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少饮博无赖,以演卜游粤、湘间”。其中所谓“饮博无赖”应该并不符合事实,从洪秀全早年学习经历及家庭状况来看,他并不是一个浪荡无赖。恰恰相反,他是一位在学习上拥有极大上进心与极强耐力的普通书生。《清史稿》中的这句记载可以理解为正统史观下对农民运动领袖形象的故意歪曲。早期平静的耕读生活经历一方面给洪秀全带来了较为深厚的文化积累。另一方面,他萌生了将来通过科考考试顺利走上仕途的美好愿望,尽管这个愿望后来被证实为与现实存在不小差距的幻想。

洪秀全三次在童生试中的广州院试失败落选,此时的洪秀全可谓彻头彻尾的科场失意者。早年科场的屡屡失意实际上给洪秀全的心理造成了非常大的震荡,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强烈的自卑感,亟待依靠强势的征服与无尽的享乐来弥补心灵深处的遗憾、创伤。据太平天国自编的历史书《太平天日》记载,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科场再次失利的洪秀全大病一场,这场病持续了一月有余,他甚至认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可见此时病榻之上的洪秀全几乎全然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近于心如死灰。

然而,一股强大的力量重新点燃了洪秀全内心的生活热情。病中醒来的洪秀全对旁人讲述自己做了一个关于神话的梦,梦中他飞升上天,得见上帝,于是上帝认他做次子,以“天王”的身份统摄人间,诛杀妖孽。“丁酉异梦”的神话极有可能系属洪秀全有意编造,那么一个对自己的命运丝毫不报希望的人为何要费心捏造出如此离奇的神话之梦?什么力量使他决心开始改变自己预定的人生轨迹?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洪秀全翻阅了在广州应科考时基督徒梁发所给的《劝世良言》一书,这本宣扬基督教精神的小册子给洪秀全的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因为《劝世良言》所传达出的不仅是天堂永生的美好境况,还有对偶像邪神崇拜的强烈反对,本质上是鼓吹对传统权威的勇敢反抗。美国学者史景迁认为“人相信什么,他就会变成什么”。第三次科考失败后又大病一场,心灰意冷的洪秀全此时正需要为自己寻找这样的一条出路,或者说一股催动他改变命运的动力。只有相信这本小册子,自己“开科取士”之类的妄想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二、曾国藩的早年经历

清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2月26日),曾国藩出生在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曾麟书为当地的塾师秀才。曾国藩6岁入私塾发蒙,8岁读四书,诵五经,可谓聪颖好学。比起洪秀全的科场失意经历,曾国藩似乎在这方面顺风顺水得多。不过会试他也考了三次才通过。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终于以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成功登第,赐同进士出身。从此,他开始踏上仕途,并一步步成为朝廷倚重的地方大员。

从早期经历来看,曾国藩少时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数十年为官、施政、治军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他对传统儒家文化的研习深刻影响了他的生命。曾国藩少有大志,以除弊兴国为己任,他指出:“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朝廷的积弊他早有观察并立志有所改变。梁启超评价道:“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豪杰中称最愚钝……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远大坚定的志向对于曾国藩事业的成功无疑起到颇为关键的作用。

三、文化素养还是性格问题?

前文已经论及,洪秀全的文化素养并不算低下,而想要考察他的文化素养到底如何离不开对其存世作品做一番推究。不妨摘录两首他的亲笔诗作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首是《述志诗》: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

第二首是《天父诗》(一百二十三)

几多因为一句话五马分尸罪不赦一言既出马难追天法不饶怕不怕

以上作品均出自洪秀全一人之手,但两首诗风格迥异,高下立判。显然《述志诗》以豪迈的气势地表达了作者匡扶江山、改天换地的不渝之志。且对仗严整,意境壮阔,文辞工丽。对比之下,后作则充斥方言俚语,几近意境全无,文辞浅白,很难让人相信与《述志诗》出自同一人之手。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文学性较强的《述志诗》集中代表了洪秀全的文化素养。

文学素养的形成往往需要经年累月的研习,绝非一日之功。智者出于特定目的有意“藏拙”相对于要求愚者灵光闪现要容易得多。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一场农民起义。起义早期,为了获得较好的宣传效果,用浅白易懂的文辞显然更为可行。而定都天京以后,“天王”陷于纸醉金迷的帝王生活,自然无心创作。加之由其创立的伪——拜上帝教在起义后期对洪秀全自己的精神世界本身也造成毒害,甚至致使其世界观出现混乱。从这样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洪秀全的个人素质仅就文化素养而言并不算低。

洪秀全在性格与心理上却存在相当不容忽视的问题。他早年生活较为贫苦,加之科举考试屡屡碰壁,这些直接导致他形成了强烈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恶性发展到畸变程度就造成虚荣、尚奢侈等不良性格。1853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存在的最后十一年里,洪秀全竟然只出过一次天王府。南京修建的天王府极尽奢华之能事,劳民伤财。甚至到了太平天国大厦将倾、危如累卵的紧要关头,洪秀全依然对朝政无心过问。天王府中美女如云、夜夜笙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弥补他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他要与自己的农民出身彻底决出裂。

曾国藩的个人素质充分体现在其作品中。对于其文化素质,在其文集中不乏立意高远的锦绣文章。而其道德层面的映现,则主要可以从其家书中窥见端倪。在给曾国潢等四位弟弟的家信中有“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最可靠,凡人一家,只有修德读书四字最可靠。此八字者,能尽一分,则有一分之庆,不尽一分,必有一分之秧”,从中可见其性情为人之大略。《清史稿曾国藩列传》传末评价道:“国籓事功本於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

洪秀全与曾国藩个人素质之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并非表现为文化水平上的差异,而切在为人性情与境界之悬殊。洪秀全一旦稍得了势,便骄奢淫逸、目中无人;而曾国藩素能识人,善于交友,待人谦和温顺。洪秀全战略眼光也较曾国藩为不足,致使起义后期重大决策频频失误;曾国藩一生崇尚儒家理学思想,洪秀全虽然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但后期思想发生不良转变,由于受到自创伪——拜上帝教的精神毒害,其世界观逐渐出现紊乱,变得日渐迷信。洪秀全、曾国藩两人在晚清舞台上颇为不同的表现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深层次原因。其中,性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人领导的事业成败殊途。

有关洪秀全的故事(150字以内)急急急!!!~~~

贡院”变“卖完”
清朝道光年间,花县官禄布村洪秀全是县里出名的才子。他十五岁参加县里考试,得了第一名,可惜以后去府试①三次都名落孙山。第三次考不中时,他和冯云山恼起来,带了几个童生②,把省城考场大门顶横匾上“贡院”③两字涂改成“卖完”。为什么洪秀全和冯云山要把“贡院”两字改成“卖完”呢?
原来洪秀全第三次参加府试后,放榜那天,他和冯云山看到自己榜上无名,很不服气。有个叫做徐阿元的,榜上竟被录取。这徐阿元和秀全、云山曾经一起读书,谁人不知他是条懒虫,又仗着家中父亲有权有势,从来不用功读书,有时塾师出题叫学生赋诗,他还求洪秀全替做,他能考中秀才,这不是有鬼吗?
再说徐阿元和几个财主佬的儿子,看到榜上有名,十分骄傲。徐阿元神气十足地对洪秀全说:“秀全,如今我考上秀才,回乡一定请你饮酒。”秀全听了很恼火,想骂他几句,冯云山拉了拉他,抢着说:“阿元哥,你好本事,下次府试,请你多帮忙!”徐阿元听到云山求他,更加得意地说:“可以,可以,不过你要回去问问你爹,肯不肯拿田来抵押,我可以叫我爹帮你出钱去请考官帮忙,有钱还怕当不上秀才?”阿元摆阔说:“最少还要一百几十两银,我这次能考中秀才,靠的就是钱,有钱能使鬼推磨嘛!”在旁边有个童生听了大声说:“原来是靠钱来买秀才当,怪不得你们这班蠢材也能当秀才!徐阿元听到有人骂他,知道自己一时得意,说漏了咀,连忙改口说:“我不过是讲讲笑,秀才怎能用钱买得回来?买不得,买不得 !”一边生活一百年溜走了。
洪秀全气眼火都要爆了,大骂贡院的考官不是人。冯云山和其他童生也十分气愤,回到客栈,洪秀全想写状子去告衙门,冯云山说:“‘衙门八字开,与钱莫进来。’我们无钱,告也告不倒他们,不如写张无头状子,贴到贡院门口。”秀全来连夜就写了张状子,云山又说:“贡院这块招牌是‘挂羊头卖狗肉’,‘贡院’、‘贡院’,不如把它改成‘卖完’算了。”一起在客栈住的还有几个童生,听了也认为说得有道理,这考场就不是挑选有才学的,果真是卖秀才的了。几个人立即商量涂改“贡院”横匾的办法。
大约四更的时候,正是春寒多雨水,考场门口也没有人巡更。秀全、云山和几个童生,搬八仙台和横头凳,来到贡院门口。大家七手八脚把凳放在台上站上去,拿笔蘸满黑漆油,把“贡”字加几笔改为“卖”字,把“院”字的耳朵涂去,剩下“完”字,果真成了“卖完”。临走又把无状贴在门口边墙上,几个人回到客栈,见客栈里的人,还在梦里同周公讲话。
天光后,只见贡院门口很多人围着观看,有人看到无头状子,边看边骂考场黑暗,有的看到门顶横匾“贡院”被涂改成“卖完”,十分赞赏改得好。守门人发觉后,连忙报知贡院主管大人。那主管大人一见,气得额头都暴起青筋。他不敢报知府,怕受知府指责。只好哑巴吃黄连,叫人把无头状子撕下来,把横匾洗刷干净。但是,这件事已经传了出去,洗也洗不干净了!

历史上,明朝最大的贪官是谁呢?

明朝因为老朱克扣月薪,于是老朱死后,各朝官员开启了疯狂敛财模式,估计老朱在世都得要被气死,其中贪污之最非严嵩父子莫属。

严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进士。

明朝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63岁拜相入阁,权侵朝野。

依靠着自己的身份,严嵩严世蕃父子疯狂敛财,到最后抄家是,家中的财物令人震惊。

那么严嵩到底贪污了多少钱呢? 据《天水冰山录》所载,仅是他北京的府邸,江西的老家,查抄出来的财产,计有:一,纯金器皿3185件,重量11000余两;二,玉器857件;三,耳环 耳坠267双;四,布缎绫罗纱绒14300余段;扇柄27300余把;五,南昌和分宜的第宅房店3300余间。总值约合人民币3亿至4亿元左右。

贪官污吏,如最为出名的清朝首贪和珅,他所贪敛之财竟高达八亿两白银,而在明朝时期亦有几人贪墨力度完全不输和珅分毫,其中当属严嵩父子以及刘瑾之类,今天我便简单介绍一下,明朝嘉靖年间的首贪严嵩父子。

严嵩在明朝嘉靖年间为官多年,虽然自身发迹较晚,但是他深谙官场哲学,起初他依附原首辅夏言不断亲近嘉靖帝,诸事所为皆投其所好。例如,因为当时嘉靖极其信奉道教,严嵩便为了投其所好,平时里苦练青词(青词是指道士设坛做时上奏天神的表章),除此之外,严嵩在平时处理奏章时,极其善于揣测并迎合世宗意旨。后来夏言因触犯嘉靖帝,渐失帝意,随即失宠,转而严嵩成功上位,最终入阁称首辅。


明朝第一奸臣——严嵩,比 宋朝 遗臭万年 的 秦桧 ,还要坏,对吗?_百 ...

不是的,秦桧比他坏多了。秦桧是看到哪个不顺眼就想法害死对方,不把对方弄到永无翻身之地是不会松手的。严嵩没坏到那种超坏的程度哦。他只摄取利益,害人只害挡住利益的,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