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柱三间九楼牌楼,三间四柱七楼是什么意思

北京现有多少牌楼?

牌楼是古都风貌的一个特征,是北京古城街道的独特景观。让我详细的介绍一下北京牌楼。
北京的牌楼多为街道、重要建筑的装饰物。北京的牌楼起自元代,明、清都有发展。元大都的街道都是按坊建制,明清沿用。坊为居住的基本单位,基本是一个方块区域,为便于管理,一坊建一牌坊,坊是街道的标志。
北京牌楼有多种形式
牌楼,因其高耸飞檐起脊若楼台,故称,又名牌坊。古代叫绅楔、坊楔。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上刻题字。牌楼按建材分有木、琉璃砖、石等结构;按建筑造型分有冲天式(柱出头)、柱不出头式;冲天式牌楼的间柱高出明楼的楼顶,此类牌楼多建于街道;不出头式牌楼的柱子不高出明楼的牌面,此类牌楼多建于建筑前;按结构类型分有一间二柱一楼、一间二柱二楼、三间四柱三楼、三间四柱七楼、三间四柱九楼、五间六柱五楼、五间六柱十一楼等(间,指柱与柱之间的通道;楼,是指飞檐起脊的顶部);按建筑地点分有街巷道路牌楼、庙宇衙署牌楼、陵墓祠堂牌楼、桥梁津渡牌楼、风景园林牌楼等。牌楼是中国独特的建筑,它下面只有几根柱子,柱子上面却有楼式建筑。
■牌楼多为街道和重要建筑的装饰物
北京多牌楼,牌楼是古都风貌的一个特征,是北京古城街道的独特景观。北京的牌楼多为街道、重要建筑的装饰物。据记载,清末、民初时北京有牌楼60多座。北京的牌楼起自元代,明、清都有发展。元大都的街道胡同都是按坊建制,明清沿用。坊为居住的基本单位,基本是一个方块区域,元时京城有50坊,明代、清代都是36坊。为便于管理,一坊建一牌坊,坊是街道的标志。明代京城九门外都有牌楼,《日下旧闻考》记载,正统四年“修造京师门楼城濠桥闸完。正阳门正楼一,月城中左右楼各一,崇文、宣武、朝阳、阜成、东直、西直、安定、德胜八门各正楼一,月城楼一。各门外立牌楼。”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尚存正阳门、朝阳门、阜成门牌楼。
■北京旧时著名的牌楼
旧时北京著名的牌楼有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前门大街五牌楼、东长安街牌楼、西长安街牌楼、东交民巷牌楼、西交民巷牌楼、帝王庙牌楼、景山前街大高玄殿牌楼等。这些牌楼多在五十年代因妨碍交通而拆除。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因牌楼而成了地名。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原各有四座牌楼,拆除牌楼后就简称“东四”、“西四”了。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原来只有一座牌楼,拆除牌楼后就简称“东单”、“西单”了。
五十年代初期我亲眼目睹了前门五牌楼、西四牌楼的风采。我在前门大街学徒时常见五牌楼。后来在市行政干校学习时,在西四牌楼夹道欢迎印度总理尼赫鲁,他在西郊机场下飞机,由周总理陪同乘坐敞蓬汽车经过西四牌楼时,周总理曾举手向他介绍西四牌楼。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解放后力主保护北京牌楼等古建筑,为此疾呼、奔跑,但没保住,在拆除时他多次痛哭。
■北京现存明清时期的牌楼65座
据笔者实地调查和掌握的资料统计,北京现存明清时期的牌楼有65座,其中有琉璃砖牌楼6座、木牌楼42座、石牌楼17座。现存街道上的牌楼有6座,即国子监街上的4座牌楼、朝阳门外神路街东岳庙前的琉璃砖牌楼、颐和园东门外的牌楼。现存清代前的牌楼中多集中在皇家园林、中。北海公园现有天王殿、团城石桥(2)、半月城、智珠殿(4)、琳光殿(2)、引胜亭、濠濮涧等12座牌楼,颐和园现有东门外、排云殿、仁寿殿、智慧海、宝云阁、转轮藏、荇桥(2)、须弥灵境、新宫门、谐趣园等11座牌楼,香山公园有香山寺遗址(2)、昭庙、欢喜地(2)、香雾窟、勤政殿等6座牌楼。碧云寺、卧佛寺、潭柘寺、戒台寺、地坛、雍和宫、居庸关及一些墓地等均有牌楼。
国子监地区是目前北京牌楼较多的地方。国子监街上的四座牌楼建成于明代,造型独特,为“一间二柱三楼”垂花柱出头悬山顶式牌楼,外侧两座的匾额为“成贤街”(该街原名成贤街),内侧两座的匾额为“国子监”(在国子监门前)。除街上四座牌楼外,国子监内有一座琉璃瓦牌楼,国子监街东口、雍和宫门前有三座宏伟的牌楼。
现存六座琉璃砖牌楼,即国子监内、东岳庙、北海天王殿、颐和园智慧海、卧佛寺,都是三券门七楼琉璃牌楼,规格相同,用砖筑成。基部为青、白石须弥座,砖砌垛,下部辟三个拱形券门洞,顶部起脊覆盖琉璃瓦。国子监黄色琉璃瓦牌坊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建的,高大秀丽,坊壁雕飞舞盘龙,南面匾额为“圜桥教泽”,北面为“学海节观”。东岳庙前现存一座明代三券门七楼色琉璃牌坊,前额曰:“秩祀岱宗”,后额曰:“永延帝祚”,这八个大字是明代宰相、书法巨匠严嵩手笔。
颐和园东门前面的牌楼是颐和园的标志,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保存完好。此牌楼为三间四柱七楼式木牌楼,牌楼正面写着“涵虚”(指水),背面写着“罨秀”(指山),表示牌楼之后为颐和园的湖光山色。牌楼两面绘金龙176条、金凤36只,显示帝王所居琼楼玉宇富丽堂皇。
十三陵陵区南端的“五间六柱十一楼”汉白玉石牌楼,宽33.6米,高14米,雕刻精细,是中国最大的牌楼。夹柱石上方浮雕龙、狮、麒麟和其他怪兽。这座牌楼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已有460多年的历史。
■复建、改建、新建的牌楼
北京解放后复建、改建的牌楼有中山公园的“保卫和平”牌楼、地坛牌楼、中央党校牌楼、卧佛寺神路牌楼等。在中山公园里有一座“三间四柱三楼式”蓝色琉璃瓦顶题额“保卫和平”的汉白玉石结构牌楼。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德国公使克林德乘轿子路过东单北大街时,正遇清军神机营队长恩海率队巡逻至此,要求克林德停轿检查,他却拔枪向清军射击,被恩海当场击毙。《辛丑条约》签订后,清为讨好洋人,在西总布胡同西口建了一座“克林德纪念碑”,碑上书写大清皇帝“惋惜凶事之旨”,此碑横跨东单北大街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成为战胜国,1918年北京老百姓把这座耻辱牌楼拆除了。后来用原来的材料移至中山公园再建,取名“公理战胜”坊。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由郭沫若手书改称“保卫和平”。这座牌楼二易其地三改其名,记录着中国的发展史。地坛门前牌楼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为三间四柱七楼石牌坊,称“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二年改称“广厚街”牌坊,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建时,改为三间四柱木牌楼,横书“广厚街”,上覆绿色琉璃瓦,每柱东西各有一根斜戗杆支撑,外有朱红栅栏杆27槽总长82米,1953年年底拆除。1990年按乾隆时期形制复建。景山前街西头路北有座皇家庙宇大高殿,大高玄殿前原有三座牌楼,左右两座为过街牌楼,建于明靖嘉二十一年(1542),康熙、亁隆重修时增建了南面的正牌楼。三座牌楼均为三间四柱九楼庑殿顶式,中间的牌楼在民国六年(1917)因倾斜而拆除。东西两牌楼在1954年12月扩建马路时拆除。1955年将两座牌楼的材料凑到一起,在中央党校院内重新建了一座牌楼。卧佛寺神路南端原有一座木牌楼,解放前已无存。1983年在此地建了一座“三间四柱冲天式”新牌楼,高8.8米,基础用水泥浇筑,极为牢固,这是北京解放后新建的一座很有名的牌楼。
解放后,尤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有些公园、乡镇、居民小区建了牌楼。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在解放后新建的牌楼有20座。

牌坊的来源及分类?

牌坊是古代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 "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

牌楼从形式上分,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顾名思义,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如果分得再详细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楼和楼数多少为依据。

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宫苑之内的牌楼,则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楼则大都是冲天式。

扩展资料:

唐代,我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

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这种形式,于是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牌坊

帝王庙牌楼、景山前街大高玄殿牌楼有什么建筑特色?

北京帝王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始建于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历代帝王和部分杰出功臣名将的庙宇,也是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标志性建筑。

经明清代的保护和修缮,这里形成了以景德崇圣殿为中心的宏伟建筑群。它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其建筑格局恢弘壮观,融合艺术和技术于一体,是中国古代建筑绚丽多的篇章。

北京帝王庙景德门前东西两侧,横跨在阜成门内大街上有两座牌楼,因匾额书"景德街",所以人们一般称之为"景德牌楼"或"景德坊"。作为皇家坛庙建筑整体格局的一部分,无论在建筑规制或艺术造型上,它们都充分体现了京城皇家建筑的气度和风格。1954年因交通问题被"拆卸"。所幸的是牌楼在拆除时予以了较为细致的整体分解和小心拆除,花板、斗栱等建筑构件得以保存。

景山前街西头路北有座皇家庙宇大高殿,又称大高玄殿,修建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坐北朝南,殿前原有三座牌楼,成"品"字形围在习礼亭的前面,左右两座为过街牌楼,康熙、亁隆重修时增建了南面的正牌楼。

三座牌楼均为三间四柱九楼庑殿顶式,中间的牌楼在民国六年(1917)因倾斜而拆除。东西两牌楼在1954年12月扩建马路时拆除。1955年将两座牌楼的材料凑到一起,移至中央党校,又重新修建了一座牌楼。

北京牌楼经历了哪些历史演变?

北京牌楼最早的雏形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从大量出土的公元25~220年的"凤阙"画像砖上,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牌楼的建筑图案。

到宋代,宋代上层人物为表彰"优秀街坊",亲笔题写匾额,居民则大修牌楼以挂牌匾。尤其是府衙门前,更要建造考究的牌楼。

在宋代,不但到处都建有街牌坊,而且桥牌坊也已出现。在宋代的两幅名画《金明池龙舟夺标图》和《清明上河图》上就能看到像"表"一样的桥牌坊。虽然较小较简单,但它标志着宋代的牌楼已经走出街坊了。

1264年元世祖定都燕京,当时的建筑规划要在"千步廊七百步,建棂星门",这就是北京最早的石牌坊。

元代在北京建都时,把京城分为46坊。每坊都有坊门,这实际上是承袭了宋朝的城市管理制度。

到了明、清时代,虽然取消了"街坊制",但牌楼的建筑形式还是继承了下来。尤其是坛庙陵寝仍建棂星门式的牌楼。

经过历史的演变,发展到元代,牌楼才有了固定的建筑模式。牌楼从建筑材料分,有木牌楼、石牌楼、琉璃牌楼和牌楼等;从用意来讲,可分为贞洁牌坊、功德牌坊、街牌坊、山门牌坊等,牌坊的结构有两柱一间、四柱三间、六柱五间等多种形式;牌楼的楼顶,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十一楼等等,其建筑形式一般有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庑殿顶等等。

虽然牌楼成为一种独立建筑,但它原有表彰功能和标志的功能依然保留。

通常在形式上将柱子上加屋顶的称为牌楼,不加屋顶的称为牌坊;但有许多地方并没有严格区分,统称为牌楼或者牌坊。

目前,京城现存的古牌楼大部分都是明、清两代的。北京故宫午门五凤楼是阙式建筑的最高形式,并在两旁设有"阙左门"和"阙右门",以点明午门为大阙楼。还有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南门牌楼、八达岭的秦始皇艺术馆门前的牌楼、京郊良乡县城牌楼都是仿阙式的牌楼。

总之,牌楼是中国的特有建筑,它不仅是一种在主体建筑物前端的陪衬性建筑,装饰美化着环境,增加景观的气氛;而且是一种具有一定标示意义的建筑,在过去也常用于表彰升官、守节等,其建筑意义与文化内涵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十大牌坊

1、歙县棠樾牌坊群,中国十大牌坊之首,位于安徽省歙县郑村乡棠樾村。
2、国子监琉璃牌坊,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修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3、孔林牌坊,矗立在曲阜城北门至孔林的神道中段,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清雍正十年(1732)重修。
4、须弥福寿之庙牌坊,位于承德避暑山庄的北边,琉璃牌楼是庙里前后的分界线。
5、灵寿透雕石牌楼,位于河北省灵寿县城北关西街,建于明崇祯十四年。
6、普陀宗乘之庙琉璃牌坊,为乾隆时期盛行的三间四柱七楼样式,正中匾额上刻有普门应现四字,为乾隆御笔,意思是普度众生之门。
7、内江牌坊群,分布在四川省隆昌县城北关和南关,均置街尾,遥相呼应。
8、五台山龙泉寺石牌坊,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台怀镇九龙岗山腰。该牌坊为三间四柱三楼歇山顶,精雕细刻,惟妙惟肖,工艺繁密,为牌坊中的精品之作。
9、古隆中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其建造材料为青石开榫组装而成。
10、大三巴牌坊,位于澳门大巴街附近的小山丘上,是1637年竣工的圣保禄大教堂的前壁,雕刻精细,巍峨壮观。

牌坊的来源及分类?

牌坊是古代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 "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

牌楼从形式上分,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顾名思义,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如果分得再详细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楼和楼数多少为依据。

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宫苑之内的牌楼,则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楼则大都是冲天式。

扩展资料:

唐代,我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

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这种形式,于是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牌坊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